当武术成为世界语:《功夫梦》中的文化融合实验在《功夫梦》的某个场景中,美国拳击手向中国武术大师学习寸劲技巧,这个看似简单的教学瞬间,实际上暗含着成龙电影宇宙中一次大胆的文化实验。
与《简单任务》《红番区》等经典作品相比,《功夫梦》确实在场景构建和电影质感上略显平淡,缺乏那些令人屏息的奇观式动作场面。
但若仅以此评判这部电影的价值,或许会错过它最珍贵的贡献——成龙试图通过武术这一媒介,构建一种超越国界的文化对话语法。
《功夫梦》最引人深思的,是它如何将武术从单纯的打斗技巧升华为一种世界性语言。
电影中,中国功夫不再是与日本空手道、西方拳击对立的存在,而成为各种格斗技术相互启发、彼此丰富的起点。
我们看到的不是武术流派之间的竞争,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交流——武术成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的媒介。
这种处理方式与《尖峰时刻》系列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喜剧不同,它更加严肃地探讨了武术作为文化载体的可能性。
电影通过李峰教导朋友父亲中国功夫要领的情节,巧妙展现了文化学习的双向性。
这一场景打破了"东方神秘主义"的刻板印象,呈现了武术技巧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当拳击手尝试理解并运用寸劲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某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征服,而是两种身体智慧的交汇与创新。
这种处理方式与《功夫之王》等影片中将武术奇幻化的倾向形成鲜明对比,它让武术回归到一种可学习、可交流的身体语言,而非遥不可及的东方奇观。
成龙在《功夫梦》中塑造的角色,已经超越了早期《醉拳》中那个顽皮学徒或是《警察故事》中那个正义警探的形象。
他在这里成为了一个文化转译者,一个不同武术传统之间的调解人。
这种角色转变反映了成龙自身作为国际影星的身份演变——从香港动作明星到全球文化大使。
电影中韩师傅身上那种开放、包容的特质,某种程度上正是成龙作为"全球华人榜样"的自我投射。
当他在电影中与日本空手道师傅平等交流时,我们仿佛看到了现实中成龙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子。
《功夫梦》最值得珍视的,是它试图构建的一种新型武术电影范式。
在这部电影中,武术对决不再是仇恨或竞争的结果,而是相互尊重前提下的技艺切磋。
这种处理与《叶问》系列中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比武场景形成有趣对比,展现了武术电影另一种可能的走向。
当成龙选择淡化武术的对抗性而强调其交流功能时,他实际上是在探索动作类型片如何服务于更高层次的文化对话。
在全球化遭遇重重挑战的今天,《功夫梦》所倡导的文化融合之道显得尤为珍贵。
电影中那个各国武术爱好者相互学习的场景,几乎可以被视为一个微缩的"武术联合国"。
这种理想主义情怀或许正是成龙作为国际巨星想要传递的信息——在拳脚之间,存在着超越语言和国界的理解可能。
《功夫梦》可能永远不会被视为成龙最精彩的动作电影,它的打斗场景确实难以媲美《警察故事》中的商场大战或是《A计划》中的钟楼坠落。
但它的价值在于,成龙尝试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武术动作,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化融合的现代寓言。
在这个意义上,《功夫梦》代表了一种动作明星的文化自觉,是成龙从单纯的动作表演者向文化思考者转型的重要标志。
当电影最后各国武术练习者齐聚一堂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情节的圆满,更是一种文化愿景的呈现——武术,这种古老的身体语言,或许真的能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
今天下午看完的《功夫梦:融合之道》,很老套的故事,简直是八九十年代的剧情。
但是,主角却缺乏八九十年代那些男星的魅力。
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这个电影的主角是年轻时代的成龙、李连杰、吴京,最终会呈现出什么效果。
充分想象了一下,肯定比现在这个效果好太多。
至少他们的拳脚功夫是真功夫,打戏至少是顺畅的,是花俏的,是好看的。
而且,他们年轻时代对着镜头也更松弛。
跟小女孩儿谈个恋爱什么的,也能更甜蜜。
现在这个男主角的演员,没有功夫底子,体态也不干练,动作拖泥带水。
身体条件和给出的反应,真的比不上那个演翻拍的跆拳道混血男生啊。
而且男主角演技也不行,完全没有找到角色。
自己根本打不过别人,明明在学校被人狠揍一顿,但是却莫名其妙有勇气去指导女朋友的父亲参加比赛。
一会儿听妈妈的话,一会儿又为女友出头,但自己哥哥被别人刺刀见红的时候,又做出懦弱无能的样子。
这个角色一丁点儿人格魅力都无,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
虽然知道剧本必须为角色设计人物弧光。
所以,设置男主角初始性格懦弱,眼看哥哥被别人杀掉,也不敢反抗。
但是,人物弧光这个“弧光”,是需要在剧情推进过程中,体现出角色是基于各种事件,改变自己的性格和心理的,最终打破自己的心障。
是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抑后扬,才有弧线的。
但是,这个电影里对于男主角的心理变化理由叙述的却很虚弱。
甚至,主角身上必然要有的“身体受挫”都没有让男主角经历,而是让女主角爸爸被打个半死。
男主角就只是站在一旁,再次重复了一遍他哥哥死亡前他的懦弱行为。
后面就在成龙和另外一个老帅哥的指导下,急匆匆地训练,急匆匆地参加比赛。
甚至,比赛过程都顺利无比。
男主角的成长就体现在了可以有勇气、有能力使出他哥哥教他的那一招旋转踢腿……就急匆匆地赶过场的样子……电影就结束了。
综上,故事陈旧,编剧很弱,男主角演技不行、功夫不行。
这就是这个电影的最终观感。
年轻时的吴京、成龙、李连杰来演这种角色,都不用费劲儿。
哪怕剧情无聊,仅凭演员自己的魅力,都能完成的很好
谁都没想到当年“双周一成”,如今只剩下成龙继续当男主角,今年居然有四部大片热映。
周润发只能在《唐探1900》甘心当黄金配角,周星驰自从《长江七号》以后不再演戏,导演作品《新喜剧之王》停留在六年前。
成龙主演的电影《陌生家庭》、《功夫梦:融合之道》、《捕风追影》、《熊猫计划2》将在今年上映,其中有家庭伦理片、好莱坞功夫片、香港警匪片、亲子片,出品方也有美国、中国、香港,再度获得资本青睐!
近年来,成龙的《神探蒲松龄》《龙牌之谜》《急先锋》《传说》都遭遇票房惨败,尤其《传说》投资三亿,直接几千万票房,创造了去年赔钱纪录!
大家都以为成龙要彻底完蛋,《熊猫计划》居然在国庆档赚钱了!
尤其《熊猫计划》在国庆档拿到了三亿的票房,全球卖了64个国家的版权,据说投资高达两亿,但是出品方举办了庆功会,目测是赚到了钱!《老师·好》张栾导演拍喜剧还是有两把刷子,成龙也真打真拼,绝不敷衍!
而且成龙片酬最高的时候要过亿,他的“成家班”武打团队一起拿钱,而且还要拿全球分红,《熊猫计划》三亿的票房能赚钱,目测成龙班底已经降低片酬到几千万了。
毕竟成龙也想明白了,大家共赢一起赚钱才是硬道理!
如今,千万级别的片酬,能请到国际影星成龙来做男一号,还拉来“成家班”搞武打设计,对于任何一个电影大片团队而言,都是很值的!
成龙不仅是国际顶级“动作片之王”,而且曾夺得金马奖和金鸡奖影帝,演技也不错的!
成龙四大新片中,《熊猫计划2》没开机就定档国庆,最引人注目!
成龙和熊猫糊糊回归,不知道史策、魏翔、贾冰是否回归,据说乔杉加盟该片,而且该片没开机,是否拍完,再弄完后期,真能国庆档热映,真是疑问!
《功夫梦:融合之道》是《功夫梦》续集,目前看似乎也是很稳的。
首集导演哈罗德·兹瓦特换成了乔纳森·恩特威斯尔,但是当年《龙威小子》拉尔夫·马基奥也请了回来,一起教徒弟传承功夫,希望能带给大家惊喜!
《捕风追影》则汇集了成龙、张子枫、梁家辉、此沙、王紫逸、郎月婷等明星,《喊·山》导演杨子自从得奖后,《宠爱》横扫六亿票房,便跟成龙合作《龙马精神》,可惜票房才两亿,这次警匪片不知道能否逆袭取胜?
《陌生家庭》汇集成龙、彭昱畅、张佳宁、潘斌龙、李萍、牛犇,聚焦“父子决裂”“空巢老人”“原生家庭”等社会热门议题,走温情喜剧路线。
估计也不是超大制作,弄不好还能有惊喜!
据悉, 曾经有出品人给周星驰开出二亿的天价片酬邀其出演电影,但被星爷拒绝了。
他的《女足》不知道何时能出炉,《美人鱼2》自从23年后期,也没出来。
反观70岁的成龙如今能主演有四部大片,也是不容易了!
记得去年《熊猫计划》在影院看完片,没有成龙受伤花絮和主创见面,我那场观众都舍不得离开,毕竟“功夫之王”成龙都70岁了,他的片是看一部少一部,且行且珍惜!
《功夫梦:融合之道》以少年成长为主线,巧妙结合武术训练与跨文化碰撞。
影片通过美国少年与中国师父的互动,展现东西方价值观的磨合与尊重。
动作设计干净利落,训练蒙太奇充满感染力,但剧情略显套路化。
成龙饰演的师父沉稳幽默,少年主角的蜕变过程虽老套却依然动人。
影片弱化了传统功夫片的复仇主题,更强调自我突破与文化理解,结局比武戏份紧张精彩。
整体稍显说教,但作为合家欢电影,其积极内核与流畅叙事仍具观赏性,适合年轻观众。
难得原版《龙威小子》男主拉尔夫与改版《功夫梦》男主成龙梦幻合体,结果戏份全被新人王班拿去,土气到冒泡的美国街头故事零个人想看,成龙和拉尔夫出来之后才看入状态,最后融合对决也算燃点小火。
整体的观感就是前太冗长,后太紧凑,九十分钟也嫌长。
前面小菜垫巴垫巴饱了,后面端上大餐了反而吃不下了。
要说融合之道,也不懂融合在哪里,没有具体介绍,只有形,没有骨,观众只看得到他那一招一式有拳有腿,但并不理解其中的门道,拍电影只拍出了套路化无营养的内容,和浪费资源没太大差别。
网传本片成本挺低的,看了成片后我赞同此观点,连日期倒计时的动画都跟剪映做出来的短视频效果一样,和整部电影的格调格格不入,至于特效更是聊胜于无,可能请成龙和拉尔夫更花钱吧。
这次真不是龙叔的锅,他单纯来跑龙套,前后加起来出没十分钟都没有。
功夫梦:融合之道 (2025)5.92025 / 美国 / 剧情 动作 运动 / 乔纳森·恩特威斯尔 / 成龙 王班
文/梦里诗书 好莱坞功夫片的老带新之作,《功夫梦:融合之道》虽然请来了成龙和拉尔夫·马基奥,但却并没能在这部电影里带出新的青年演员王班,其所做的更像是一个有钱人家请了名师来陪自己的孩子玩,从乏善可陈的故事,到对功夫肤浅刻板的印象,好莱坞流水线上生产的套路摸板剧情,只是将功夫变成了一场过家家般游戏。
看《融合之道》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尴尬,电影内核所想做的是去打破偏见,但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偏见本偏。
影片开场以中国少年李峰移居纽约的生活片段展开,试图营造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张力,但这些所谓的文化冲突都是电影自己臆想出来的,它没有源于生活的细节,更没有塑造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角色,这种所谓的融合就仿若将将唐人街红灯笼与自由女神像的粗暴并置在一起,看似做出了融合,实则还是在各说各话。
在这种刻板印象之外,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既不是成龙,也不是拉尔夫·马基奥,电影浪费了过半的时间在李峰披萨店的铺垫中,但这些剧情在这部电影里其实显得格格不入,情节推进缓慢且缺乏戏剧张力,导致观众在冗长的铺垫中逐渐失去耐心。
而进入训练阶段后,影片又急于收尾,成龙饰演的韩师傅与拉尔夫・马基奥饰演的丹尼尔,两人的老师戏份聊胜于无。
由此李峰从 “被霸凌者” 到 “武术冠军” 的转变,仅通过几场跳跃式的训练场景完成,缺乏心理层面的细腻刻画,更难谈什么成长可言。
而其他的人物在这部仅有90分钟的电影里,更都只是工具人般的存在,这种类型片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使得本应承载文化对话的核心人物,最终沦为符号化的代言人。
另一面影片对 IP 情怀的过度消费,反而暴露了重启作品的创新困境。
从《龙威小子》到《功夫梦》,系列始终沿用 “主角被看扁 — 刻苦训练 — 逆袭夺冠” 的叙事模板,缺乏对当代社会议题的回应。
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 “文化冲突到融合” 的老套叙事已难以满足观众对深度内容的期待。
而影片对成龙个人形象的过度依赖 。
无论是标志性的 “成式喜剧” 还是韩师傅的造型设计 ;更凸显了创作上的力不从心。
《功夫梦:融合之道》的困境,本质上折射出好莱坞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表层。
其只能完成武术招式的拼凑,却无法真正完成文化对话的融合,当电影呈现出的只有刻板印象的碰撞,影片便失去了探讨跨文化议题的意义。
故事上:本片的故事依然是1984年原版的挪用,这在2010版已经做过一次了,而且少年遭恶霸欺凌,遇见师父,学成归来,击败恶霸,这种故事也够也不新鲜,唯一和1984版、2010版的区别是本片主角李峰是有学武术基础的,嘴周才击败了蝉联冠军的恶霸,而1984版2010版都是无基础再学一段时间武术就击败了有经验的长时间学习的对手。
节奏上:后半段的速度过快(也许删减的原因)角色上:主角也是为了朋友的店和对自己以前哥哥以及朋友老爸的和解节奏上: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是一部遗憾了,因为原时长是118分钟,而现在是94分钟,由于索尼和导演的矛盾,导致被删了24分钟,现在片子的时长给出的效果是后1/4节奏太快,而且从预告上来看也删掉了岳阳楼的画面,去年7月成龙说做了年轻的样子,看样子也删掉了,就正片里给出了一张照片,被删的内容应该是1985年的成龙和宫城师父的交流,而我们看这电影系列都是110分钟,而2010版更是最长的140分钟,本作对比2010版少了50分钟,真是可惜,本可以丰富更多这个世界观的,通一通10版和84版内容的。
角色上:尽管删减了,但主角李峰的成长是有了,保证了主角的成长没让电影角度垮掉。
84版主角拉尔夫可以说是超长版客串,而韩师父完全是重塑了,和10版韩师父几乎不是一个人了,当然了也完全没提自己徒弟贾登史密斯。
动作上:可以说拥有近年成龙电影最佳动作了,因为王班是会动作的!
这就最大区别近几年内地某些导演的电影把动作戏交给其他人,比如张艺兴、李治廷、杨洋、艾伦等人,那动作戏之差啊,甚至不如直接把动作戏交给70岁的成龙,至少《熊猫计划》《龙马精神》的动作戏都是由成龙执行,可看性比那些人高太多了,而本作的动作风格是非常传统性的,完全走踏地的,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设计上也看出了很多的小巧思,小夸一夸。
差不多谈的内容就说完了,尽管是个套路的故事,但依然可看一看,也适合没看过这个ip的观众和一些小孩子。
说件暴露年龄的事。
90年代那会儿,各地电视台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剧集和电影,《霹雳游侠》、《机械战警》、《霹雳五号》、《忍者小英雄》等,全是我那个时候在电视上看的。
本片的前作《龙威小子》也是那个时候引进到国内的:讲述一位日本老年武术师傅,带着美国小男孩训练武术,最终在擂台上凭武术打败反派获得胜利。
现在回头看,那是一部画质糊、配音土、表演生硬、剧情简单的作品,但在当年,东西方结合的题材足够新鲜,让人眼前一亮。
可时隔三十年,《融合之道》却仍旧披着电视电影的壳子回来,不是“复古”,而是“落伍”。
本片的整体质感,夸张点说是“粗制滥造”都不为过:场景没布光、镜头没设计、表情僵、台词硬。
你几乎能听见导演在片场喊一句“卡!
这样就行了!
”在今天这个就连网大都开始追求长镜头、无人机运镜、精致光效的时代,《融合之道》的视觉语言仿佛停留在上世纪。
剧情更是一眼望穿的模板:标准少年成长故事,剧情里只有“武术学生训练老拳击手回归拳台”这一设定还有点意思,却很快被剧情拉回套路轨道。
我甚至感觉可以提前猜到每个角色接下来会说什么、做什么。
人物全员脸谱化,从一出场就知道他们是谁:功成身退的老师父,是男主的精神支柱;严厉但终究心软的男主母亲,是亲情担当;工具人好兄弟,是男主的搭档;邻家女孩型女主,负责青少年爱情元素;壮汉女主爸爸,负责衬托男主的能力;女主的前男友,负责扮演愤怒没脑子的反派;回归的前作男主,负责充当怀旧功能。
剧本不打算给他们更丰富的剧情,导演也没想多打磨演员们的表演,于是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片中成龙的出场,他的动作戏少得几乎可以忽略,基本只是个文化象征。
片方请他回归,不是为了让他真正在剧情或动作上发力,而是给这部中美合拍的功夫片盖一个“国际认证”的章。
毕竟在很多外国观众心中,成龙仍是“东方动作片”的代言人。
电影上映前我问过几个国外朋友,他们对本片最期待的也是“成龙终于回来了”,哪怕他们根本不知道成龙这些年都拍了些什么、票房口碑如何。
可惜的是,在国内,成龙早已不再是票房保障,近年来的主演作品一部比一部冷。
上一部有印象的片子还是2017年的《英伦对决》,也是合拍片,再早的作品就得追溯到2015年的《天降雄狮》了。
说到底,《融合之道》真正想打动的,是那些还愿意在异国影院里看到成龙招式就说一句“他还是那个成龙”的海外观众,而不是我们。
这部电影剧情讲的是“武术与空手道的融合”,但其实它更像一套太极拳,慢、轻、空,拳拳不到肉,甚至不到皮。
它试图打复古牌,结果只有廉价;试图打情怀牌,国内早已不吃这一套;试图打文化牌,却连招式都没使出来。
至于“融合”,我看是一拳打空。
5分给还算完整的故事架构,1分留给成龙情怀。
满分10分,我给6分。
看完之后,我只想说:不如看一遍1984年的《龙威小子》,起码不花钱。
霹雳游侠 第一季 (1982)8.71982 / 美国 / 动作 科幻 犯罪 / Charles Bail Gil Bettman 伯纳德·L ·科瓦尔斯基 Bob Bralver / 大卫·哈塞尔霍夫 理查德·贝斯哈特
机器战警 (1987)7.81987 / 美国 / 剧情 动作 科幻 惊悚 犯罪 / 保罗·范霍文 / 彼得·威勒 南茜·艾伦
霹雳五号 (1986)8.61986 / 美国 / 喜剧 科幻 家庭 / 约翰·班德汉姆 / 艾丽·西蒂 斯蒂夫·古根伯格
忍者小英雄 (1992)8.41992 / 美国 / 喜剧 动作 运动 / 乔·德特杜巴 / 黄自强 迈克尔·特雷纳
龙威小子 (1984)7.11984 / 美国 / 剧情 家庭 运动 / 约翰·G·艾维尔森 / 拉尔夫·马基奥 森田则之
英伦对决 (2017)7.02017 / 英国 中国大陆 美国 / 动作 犯罪 / 马丁·坎贝尔 / 成龙 皮尔斯·布鲁斯南
天将雄师 (2015)6.02015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动作 战争 古装 / 李仁港 / 成龙 约翰·库萨克
《功夫梦:融合之道》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一场独特的视听盛宴。
影片中,主角李峰从中国到美国,在文化冲突中开启武术成长之旅。
他在韩师傅和丹尼尔的教导下,尝试将中国功夫与空手道融合,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与挑战,也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不得不提成龙饰演的韩师傅,举手投足间尽显宗师风范,将中国武术的韵味与智慧完美诠释,给影片添了厚重底蕴。
动作场面更是精彩,拳拳到肉的打斗,行云流水的招式,把功夫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影片也存在不足。
剧情稍显老套,主角被欺凌后逆袭的故事走向缺乏新意,难以给人惊喜。
文化融合的呈现也不够深入,流于表面。
但总体而言,它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功夫片。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是一部遗憾了,因为原时长是118分钟,而现在是94分钟,由于索尼和导演的矛盾,导致被删了24分钟,现在片子的时长给出的效果是后1/4节奏太快,而且从预告上来看也删掉了岳阳楼的画面,去年7月成龙说做了年轻的样子,看样子也删掉了,就正片里给出了一张照片,被删的内容应该是1985年的成龙和宫城师父的交流,而我们看这电影系列都是110分钟,而2010版更是最长的140分钟,本作对比2010版少了50分钟,真是可惜,本可以丰富更多这个世界观的,通一通10版和84版内容的。
角色上:尽管删减了,但主角李峰的成长是有了,保证了主角的成长没让电影角度垮掉。
84版主角拉尔夫可以说是超长版客串,而韩师父完全是重塑了,和10版韩师父几乎不是一个人了,当然了也完全没提自己徒弟贾登史密斯。
中美日元素大乱炖,又是功夫又是拳击又是空手道,确实挺“融合”的,只是这种上世纪的题材还要拍到什么时候啊?也太老套了😰
中国人就是要站起来,可以不出手,不能受侮辱,出手打回去是为了赢得尊重!
中学恶霸情敌鬼脚七踢翻花拳绣腿,北京 Peter Parker 从地打上天小巷英雄救外父兼差教练隔山打牛,强行中日友好融合空手道旧作主角登场携成龙大哥天台武道场虐童训练,屋顶对决地铁过闸终结技……这个华侨青春成长故事确实尬得可以,跟片尾曲 MC Jin 《Rise Again》的歌词一样尬,但尬归尬至少没让人太过讨厌,旧作致敬情怀都算到位;打戏虽少,平心而论成家班动作质量其实强过同期《芭蕾杀姬》,王班和 Aramis Knight 两个后生仔作为打星的前途可期。为表敬老,又给跑龙套的成龙大哥补了张电影票,还算值
我确实觉得一个电影除了它本身,可以为人得出结论的和人的经历,视角还有心境都有很大的关系。有了北,在海外生活,学教育,喜欢电影,都会形成我的感受。 这部是我在加拿大看过的中文电影里唯一部不是只有同胞在的以中国人和文化为主角的电影,反而和一大屋子里的老外一起看,笑,互动,结束时看着他们鼓掌的电影。 我明显感受到小家伙对片子里传输出的,我们觉得非常可预测的价值观的东西受到local 人欣赏的那种傲娇感和开心。 这个对他们在西方世界里成长去认可和看到自己的identity特别重要。 成龙在海外的影响是相当硬核儿的,这个对全世界去认识华人文化和亲近度是巨大的。 出了电影院,很多人头上都绑着电影里的跆拳道头带,teenager们各种比划,北开心坏了,睡前这花拳绣腿还飞龙腿
经典配方换包装,40年老梗撒新葱!华裔少年纽约挨揍→中日师父‘混合双打’→逆袭夺冠,反派踹人角度都懒得更新。71岁成龙白发跑酷,动作戏替身痕迹明显,冷笑话温度堪比怀旧暖气片。建议下集改名《功夫梦之AI永生成龙》
看到了不少美剧里的熟人啊,神盾局,危机边缘,还有西游abc,反派小哥是不是还和吴彦祖演过荒原,成龙的加入点亮了整部影片,功夫和空手道的融合表达的很恰当,最后的招式也很精彩。
Call back了一些《功夫梦》第一部的场景,没想到已经是15年前了,大哥从师傅变成了“宗师”,这种功夫老顽童的感觉也挺有意思,动作场面还是挺硬核的,干净、痛快,过瘾。
只想看龙叔,这个是亚裔版包贝尔嘛?还是小学看的功夫梦比较好看
第一幕还可以,第二幕有点无聊,第三幕很好看。男主的身手挺漂亮,有成龙的桥段确实很有意思一些。
Ben Wang讲中文时一口神奇的洋泾浜京腔好可爱
2025年了我好像还在看1995年的电影《一个北京好人在纽约红番区》,人物如此悬浮和符号化(你还不如就设定他是abc没必要往北京比划一下),姑娘小伙表演都挺尽力的,可作为动作片最不可饶恕的原罪就是,打得不好看——这我要怪成龙创意不行了还是年轻人不敢玩命了(又回到了龙马精神龙虎武师的命题)结尾彩蛋整一对好基友,是成龙表达自己性别观念进步的方式吗?
模式化的故事,成龙只是个助演,在一定人物设定了,王班的成长和女友的前男友部分,明显会出戏,而且王班不是演吴彦祖儿子就是成龙侄子,是不是美国那边也在资本操控啊
很久没看起承转合这么“传统”的电影了,竟然观感比现在一些花里胡哨的电影看着舒服。剧情非常模板,前半部尽情睡觉都没关系,直接从双师父开班收徒开始看就可以,俩师父的部分才是全片精华,龙叔和马基奥一出来电影就好看了起来,缺点是太短。从蛇形刁手的小徒弟到现在的“袁小田”,成龙的轨迹变化何尝不是一种传承。
彻底扑街,跟谁走的太近就会长的像什么样子,终于剥开了本来神秘的功夫面纱,变红了
放在网大都算是中下水平的电影,正片不到90分钟的片长居然用了前半段50分钟来演一些和功夫没关系的内容,成龙也到了演当年蛇形刁手的老师傅的年纪了,戏份充其量就比客串多一点,没有什么打戏,主角最后打戏也是走马观花,不推荐观看
空调太冷了,老婆又觉得无聊,她就先出去了,主要是为了陪女儿看她的成龙,不过成龙毕竟一把年纪了,只能和史泰龙一样做老师了。
为成龙大哥违心的打个三颗星吧 看了国配版 开场成龙原声 后面就变成配音了 异常割裂
原本没抱什么期待,结果意外地不错。让人想起小时候写完作业、被允许看半小时电视时碰到的那类电影:故事简单,甚至有些俗套,却真诚动人。尤其是在银幕上看到华裔角色作为主角、作为英雄的那一刻,还是会不自觉地被打动。本·王的表现也很出色,气质干净、节奏感好。新版《饥饿游戏》选他做男二,真的选对了人。
只要龙老愿意息影,我就愿意去看一眼
故事过于老套,整体观影过于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