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觉得只可以打三星是因为虽然导演故事交代的清楚,但是并没有一个突出的主题,不明白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
后来再回想发现导演的调理很清楚,三段式结构:第一段高司令抢劫个人秀,第二段copper的出卖队友发家史,第三段下一代的复仇。
每一段都相对独立但是又符合事情发展的顺序。
第一二段都拍得不错,尤其是第二段对正义以及利益的冲突描写很像黑帮电影,所以更具反讽意味。
第三段的复仇有点刻意,所以并不是很喜欢,但是Jason对父亲的那种爱和怀念拍的不错,尤其是他拿到高司令的墨镜和骑着摩托纵情驰骋的时候仿佛命运的轮回,luke又回来了。
其实最意味深长的是这部电影的名字---松林外。
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松林:luke是在松林里碰到结识他的搭档并且最终走上抢劫的道路;copper是被同事逼到松林里才决定要改变现状出卖队友走上从政道路(有点逼上梁山的感觉,因为他不想走他父亲的老路但是迫不得已去竞选检察官);Jason在松林里结束了复仇(并不是真的结束,只是彻底放下对对方的怨恨)。
一切从松林里开始一切又都在松林里结束。
亡命驾驶 Drive (2011)导演: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编剧: 霍辛·阿米尼主演: 瑞恩·高斯林 / 凯瑞·穆里根 / 朗·普尔曼 / 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 艾伯特·布鲁克斯 / 奥斯卡·伊萨克 / 布莱恩·科兰斯顿类型: 剧情 / 动作 / 犯罪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11-09-16(美国)片长: 100分钟又名: 落日车神(台) / 极速罪驾(港) / 驱驰IMDb链接: tt0780504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好电影,对我来说,这是其中的一部。
不管你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人性一样,有人性的地方就有光明和堕落。
所以当看到腐败的警察的时候,我觉得电影更加贴近现实了。
人们总是在道德和欲望之间摇摆,有时候不得不作出选择。
有些人走向正面,有些人走向反面。
不管是正,还是反,都是自己选择的生活。
不同的是,有些人的生活有感动,有些人没有。
所以那些包含感动的事与物总是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我能理解一个少年想去寻找自己真正的父亲,他想了解父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结果可能是,父亲令他失望,也有可能令他崇拜。
不同的结果可能少年不同的影响。
当少年骑着摩托车的时候,故事结束。
我们不知道是接下来他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但显然,少年心中的老爹此刻已是自己的偶像。
他希望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摩托车手,也许还会去抢银行,只是因为父亲的故事让他觉得温暖,让他觉得不再孤独,他觉得父亲能理解自己,而现实生活中自己身边的所有人都是不理解自己的。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在被理解被肯定的那一刻,是最温暖的一刻。
另一边,少年的养父,黑人,他一直觉得也一直告诉少年自己才是父亲。
遗憾的是,人永远不能替另外一个人去判断和决定一件事情,尤其是不能用简单的道德去占据一个人的全部的认知。
道德是约定成俗的行为准则,但它忽略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必须的情感需求以及认同感。
黑人对于Ro的爱是世俗的爱,显然这是一个安于稳定生活的男人,其实对于Ro来说,这是好男人,至少他能对jason不错,视如已出。
但女人总喜欢在生活之外,做点冒险的事情,所以Ro还是和LUKE偷情,或者不能说偷情,说保持关系比较好。
对于生活不稳定的年轻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堆狗屎,没有啥美好的东西。
但如果出现什么可以自己为之奋斗的事情,那么美好就来了。
所以Jason就是让Luke觉得美好的动力。
同时,因为Jason, 他发现自己爱着Ro,至少他希望可以take care of her。
当男人说take care的时候,他的意思是,他可以不顾一切,不仅仅是因为love,更因为男人的尊严。
所以他去抢劫。
对于来说,这是一个浪漫的故事,结局是Jason是Luke的延续,他依然孤独,但终于自己的内心,而且,我总是在这种人身上看到真实,看到善良,看到感动。
(芷宁写于2013年6月8日)影片《松林外(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显然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它的基调压抑缓慢,有着散文般的叙事方式,片长更长达140分钟,对很多人而言,确是一种观影挑战,看不了“闷片”的人可能会望而却步,加之此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似乎较多,涉及生存、宿命、道德、职守、家庭、传承等等,而三段式的故事结构也略显松散,每一段所呈现的气质也略微不同,从而更大地分散了全片的气息。
片中呈现的三段故事,情节相对独立,主题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三段故事在人物关系和前后因果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不可否认,导演德里克·斯安弗朗斯的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比较危险,他也坦承,这是他的一次“内心的冒险”,很多观众从而产生拖沓脱节的观感也属意料之中吧。
在斯安弗朗斯执导的影片中,看过《蓝色情人节》和这一部,在前者中,斯安弗朗斯关于情感的呈现方式,确凿而飘忽,让人感到一种不可掌控却真实存在的关于爱的抹杀过程。
在本片中,斯安弗朗斯似乎想将格局设置得更大一些,也让故事更绵延深入一些,而且他有借这部影片向父辈留下的“关于生存的遗产”致敬的意思。
这部分的内容,他在影片的第三段故事里有所体现,片尾当十五岁的少年凭着血液中不安分的因素和身为车神之子的天分,跨着摩托飞驰而去时,观众看到这种留存在DNA里的不可磨灭的继承,又仿佛一种冥冥之中的安排,一种宿命。
该片讲述的主题其实是生存问题,面对生活本身,片中两位成年男人的情感、思路、行为模式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伴随着生存所产生的命题,便是毁灭。
第一个故事里的Luke,是个技艺超群的摩托车特技手,他的人生充满了冒险和挑战,意外得知自己已为人父的消息后,他决意要负起责任,于是他的生存方式便愈发走向极端。
从理论上讲,Luke的毁灭,应该会使警察Avery的生存更容易一些,毕竟他的立功机会始于罪犯的陨落,然而,Avery所面临的关于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也足以让他陷入困局,一边是良心的谴责,一边是同僚的信任,这让资质普通的Avery的故事比天分超群的Luke更接近大众。
而就本质而言,在成年人的故事里,无论身在松林内或外,无论身处荒蛮世界还是文明社会,生存都是一件痛苦、原始而血腥的事。
本片还带有一些黑色电影的感觉,而摄影和美术指导的出色,令人难忘。
微距拍摄,色彩饱和莹润,松林里,摩托车飙过时的跟拍和轻微的晃动,绿色一路绵延逶迤而去,形成了一种如油画般温润的错觉。
该片的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演员的表演,气质文艺型男瑞恩·高斯林以他特别定得住的表演,将第一个故事呈现的有血有肉,欣赏这个故事时,估计观众不会有拖沓冗长、节奏慢之感,因为高斯林值得观众全神贯注地品味这个故事。
可以说,在影片前部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内,高斯林都独撑大局,片中的他,面容即清澈又决绝,带着一股黑暗毁灭般的气质,却又在这种黑暗毁灭中燃着点点希冀,让观众对他始终隐隐地若有所待。
令人感到惊喜的是伊娃·门德斯,因她的容貌而忽略她的演技的人似乎可以安静一会儿了,她饰演的女友Romina的形象在越到后面的戏越有味道。
布莱德利·库珀也奉献了一次有难度的表演,而Avery对Luke的惺惺相惜,则是通过库珀在第二段故事中的心路历程再现的。
虽然这两人并没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但却将这种感觉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不免令人想起西蒙·范·布伊的话:“人生中最有意义的谈话是在寂静中进行的。
”有些谈话是属于灵魂之间的。
十五年后,车神之子对警察的宽恕让这个残酷的故事有了温情而理想化的出口,此后,车神之子可以甩开寻根及仇恨的包袱,自由骑行了。
而一直以来总在遵循父辈轨迹的警察,依旧有着迷失了的嫌疑,他的竞选成功似乎也应和着泰戈尔的话:“我迷了路,我游荡着,我寻求那得不到的东西,我得到我所没有寻求的东西。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7678404_d.html
故事开始,高司令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见到了自己的前女友。
高司令是个摩托车特技演员,各地跑巡演,也属于没脚的小鸟。
这次回来,见到前女友,彼此还是有点感想的。
特别是高司令。
第二天,高司令就找上门了。
开门的是前丈母娘,这前丈母娘也是多嘴,告诉他怀里抱的是你的儿子。
高司令这下emo了,自己有了孩子。
当年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没有父亲,现在自己也当爹了,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这样。
立马找前女友谈判,前女友也很直接啊,你这么多年不见人影,我想通知也通知不到啊,再说了,你这今天回来,说不定明天就走的德性,何必呢。
高司令转头辞了工作,准备一心一意当个好爹。
可是,当他第二次敲门时,出来的是另一个“爹”。
高司令那个郁闷啊,骑着摩托到松林外狂飙。
这高超的车技,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
就拉他到自己的车厂打工,虽然没几个钱,但总算是安定下来了。
高司令又去找前女友,说我现在有个房车,可以带着你和孩子想去哪去哪,咱们走吧。
前女友很实际的,你养我啊。
高司令养不起,只能回去和老板发牢骚,想着有没有办法多挣点。
老板也很直接,想要快速致富,抢银行啊。
高司令虽然造型“痞里痞气”,但从来没想过犯法的事儿。
你是说真的?
老板说,我是说真的啊,我就抢过几次,这玩意儿,靠的就是个胆大心细,没什么风险,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
再说了,如果不是看着你骑摩托这么利害,我收留你干嘛。
高司令虽然犹豫,但为了孩子,还是下决心干了。
别说,在老外那儿,抢银行这事儿确实容易到令人发指。
高司令的第一次,顺利得不像话,虽然事后吐了,但丝毫不影响他们以后的计划。
有钱了,高司令当然要表示一下自己的父爱。
这种行为,激发了前任和现任之间的矛盾,高司令是什么人啊,抢过银行,还怕你个现任,三下五除二就把现任给打了。
但是,高司令忘了,自己是个抢过银行的人,保持低调也是必须的啊。
人老板是个极为低调的人,高司令搞这么一出,老板决定收手。
可是,高司令不想收手。
他的第一次单干,就完美谢幕。
此时,电影才进行到一半,高司令就领了便当。
我去,妥妥的主角啊,演到一半就挂了,后面的戏是个啥情况。
接下来的戏,交给了把高司令“打死”的警察。
说起来,这两人交火的过程,观众可都是明明白白看在眼里的。
但是,除了他们俩和观众,谁也不知道发生什么。
那个也捱了一枪的警察,此时正在接受调查。
击毙银行大盗和违规开枪,这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布莱德利库珀此时有没有说谎?
这是个问题。
但是,整个调查过程其实是相当的敷衍的,法官也就是循例问一问,甚至,在提问时,就给了足够的暗示。
布莱德利库珀可是世家出身,这点悟性还是有的。
只是,布莱德利库珀在此后的睡眠中,经常惊醒,大概说明了一切,而作为妻子,也是个明白人。
这大概也是俩人离婚的主因,当然故事中并没有特别交待。
在康复的这段时间,布莱德利库珀的同事到家中表示祝贺。
说着说着,就把布莱德利库珀“借”走了。
为首的雷利奥塔一脸的凶相,演坏警察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这次,他们把布莱德利库珀“借”出来,是想替布莱德利库珀“出气”来着。
作为高司令的前女友,也是倒了大霉了。
一家人的生活,被搞得鸡飞狗跳。
布莱德利库珀虽然觉得相当的不合适,但彼此都是同事,又是帮着自己出气,左右为难,最后还是选择了挺同事。
只是,这事儿可不是出气这么简单。
身为警察,雷利奥塔还是相当老道的,高司令抢了那么多次,多少会给自己的孩子留点。
这点钱,谁也不知道,不如就这么分了,就当是福利了。
布莱德利库珀拿着这钱,还是有点慌张的,但还是拿了。
等到布莱德利库珀痊愈,等待他的是盛大的表彰。
作为一个“官二代”,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如此成功,当然是能搞多大搞多大。
而发表演讲这种事儿,对于这种世家子弟而言,实在是小菜一碟。
甚至连他的老爸都觉得,这样的才能,浪费在当警察上,实在是可惜了。
只是此时的布莱德利库珀可不想参加什么竞选,自己立了大功,完全可以在警界发展。
怀抱着这样的理想,布莱德利库珀找上司谈判。
警长也是相当的爽气,你这次是真的立了大功了,但是,想要这个职位,你还是算了吧。
连升三级这种事儿,哪怕是有你老爸,哪怕是你立了功,那也得一步步来。
由于被高司令给打瘸了,布莱德利库珀只能郁闷的坐在证物房。
这可是个轻松的活,完全可以养老。
但是,证物房又是个相当敏感的地方。
当初,他可是收了雷利奥塔的钱的。
一来二去,眼看着就要被雷利奥塔拖下水。
布莱德利库珀可不甘心被几个黑警摆布,找警长反应情况。
可是没想到,警长和雷利奥塔是一伙儿的。
布莱德利库珀也不是个向“现实”妥协的角色,一转眼,找到了当时调查自己的法官,说现在就这么个事儿,我准备把它捅出来,捅出来之后,我也没办法在警局待了,你给我个助理的位置。
法官说,第一,你自己在捅多大的雷你自己有没有点数,第二,你说给我就给啊,再说了,现在也没空缺啊。
布莱德利库珀说,这我不管,你不答应,我立马去报社。
这事儿啊,也就在老外那儿,报社的威力很大,法官选择了妥协。
一转眼,时间过去了十五年。
布莱德利库珀一步步爬上了高位,目前正在竞选全国司法的席位,可以看出来,已经是位高权重了。
在老爸的葬礼上,前妻把不成器的儿子丢给了布莱德利库珀。
这么成功的老爸,有这么个不成器的儿子,也是布莱德利库珀万万没想到的。
这个竞选的当口,布莱德利库珀实在不愿意把这货接过来。
但前妻也没给他拒绝的机会。
这不成器的儿子是真能给自己老爸惹事儿,开学第一天,就和同学一起买药,被抓了个正着。
没想到的是,这个替布莱德利库珀儿子买药的孩子,会是高司令的儿子。
布莱德利库珀大概是第一时间知道了所有,如今位高权重的他,摆平这件事儿,是太容易不过了。
他警告自己的儿子,此后再也不许和“这位同学”混在一起。
但是,“不成器”就是“不成器”,老爸的话就是个屁。
故事始于松林,也结束于松林。
没有那种“爽”的感觉,该掩埋的真相还是被掩埋,但依然能吸引人看到最后。
(劇透) 人死不如燈滅,或會如影隨形。
流浪或許不致迷失,而是尋找希望的征途。
《松林外》(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的編劇很大膽,男主角Luke(也就是譯名所指的「車神」)還未到電影播放時間的一半便已死去,再沒有出場,但其他主要角色──包括另一男主角Avery──始終活在前者的陰影之下。
Luke是個傑出的特技電單車手,也是個罪犯,Avery是警察,兩個主角唯一同場之時就是兵捉賊的時間,Luke死於Avery槍下。
後來Avery成為檢察官,平步青雲,但他教不好兒子AJ。
AJ在中學結識了Jason,Luke留下的孩兒。
檢察官的兒子拉住罪犯的兒子,一起墮落。
最後Jason拋下一切,騎著電單車穿過松林遠去。
電影看得人很壓抑。
似乎沒有甚麼人能阻止人和事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下去。
人心朽壞,是內在的;也有所謂「結構性的罪惡」,似是外在的環境因素迫使/誘使人墮落,但終究也是人心所決定。
一代不如一代,因為人是被其他人所教壞的。
他們都想過當好人,怎料愈變愈壞。
Luke是個無家的浪子,作風粗暴,感懷自己無父無根的身世。
當他發現自己某夜風流之後,女方為他生下了兒子,成為父親的震撼使Luke決定放棄特技人的漂泊生活,在車房找工作安頓下來。
他想當好人,但車房老闆卻帶著他去銀行打劫,哄他那樣能找錢供養孩子,盡父親的責任。
其實孩子的媽已組成了新家庭,他不是沒有父親。
只是早已失去父親的Luke自己太需要一個父親的存在──他自己──他不能再一次錯失機會,希望透過當一個父親,去補償沒有父親的遺憾。
十多年以後,他的兒子Jason明明有疼愛自己的父母,即使他犯了錯也被十分寬容對待,但他卻繼續脫軌,愈走愈遠。
為甚麼會這樣?
他缺乏甚麼?
他還渴求甚麼?
拉著他一起墮落的AJ缺乏的則明顯是父愛。
Avery繼承父業,從警察轉變為檢察官,為了事業發展,從沒用心管教AJ──他只是不想兒子給他惹麻煩。
在法治社會,Luke和Avery看來站在正邪兩端,但兩個都不是好人,而Avery也不比Luke善良。
Luke是Avery心裡的一根刺,因為Luke是在沒反抗的情況下,被槍擊墮樓而死的。
Avery為了自保而撒謊,以取得「合法殺人」的裁定,成了英雄。
那只是墮落的開端。
他的同僚估計Luke打劫後會把錢交給Jason的母親,就使計入屋侵吞了那筆贜款,給Avery分了最大的一份。
Avery不是沒有良心掙扎。
他自問虧欠了Luke,但他也想飛黃騰達,就像他那當官的父親一樣。
他的同僚、上司,以至整個警局都是腐敗的,他的父親就教他使政治手段,以警局的醜聞換取轉職檢察官的本錢。
帶著正義的面具,卻使著詭詐,是圍繞著Avery的執法和司法系統所教授他的一課。
Avery和Luke有沒有父親都是一樣,都是學壞的,但也要自己願意學才行。
Avery每一次掙扎,最後都以自保和發達為依歸。
他對Luke的歉意,多年來如影隨形,也只是影子而已。
他的妻子看在眼裡,受不了而離開。
兒子AJ卻跟隨著他,所謂知錯能改的青年成長歷程,其實只是學得更虛偽奸詐,是罪性的繼承祖業。
AJ和Jason都不是「好孩子」,都會吸毒。
但當Jason想回頭的時候,AJ卻迫他犯更多的罪。
後來Jason發現生父當年死於AJ父親槍下,則生出了報復的念頭。
幾經轉折,Avery父子繼續朝成功人士的方向邁進,Jason則仿如Luke一樣成了罪犯,浪迹天涯。
《松林外》把「無父──尋父」的主題剖開、翻轉。
Jason的養父善良,Avery和AJ的父親成功,Luke沒有父親,結果看來都一樣。
Luke的缺席對於Jason來說,是一道無法彌補的傷口。
尋根的慾望背後是被遺棄的恐懼嗎?
或許罪的根源,是不想被拋棄;反過來說,是得到別人認同。
所以別人叫他們做的事,不論好壞,結果都願意去作。
他們以為那是「好」,以為那是「成功」──只需把別人不認同的掩蓋,自欺欺人。
於是,當社會價值陷落之時,出走似乎是打開出口的僅餘希望。
路上沒有人的謊言,只有風聲。
(原載於時代論壇1351期 21-7-2013)
电影一直有些出人意料,父子关系或是人的抉择,每个人都需要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些道路终究还要再次面对。
当时的年轻警察没有进入那个丛林,后来在其对手儿子的胁迫下下跪,道出:“对不起”时,整个电影的调子还是走善良救赎路线,在这个过程中年轻警察和他的儿子,都得到了救赎,而对手的儿子是赎罪者或是替罪者,继续延续其父亲和母亲的命运,没有选择开枪杀人,让其命运有了新的可能性,但是他的未来会好吗?
松林外,看完了。
高斯林属于没啥演技也没有特别好看但是很养眼的那种演员,闹心了乐意看他演的片子。
这种一条一条层层叠叠的发型我一直很喜欢想要这种发型就得烫吧,不然只会顺的看不出明显纹理…一开门是阿里属实没想到。
这店主害羞社恐的感觉有一点变态,让我差点以为他是准备鸡奸高斯林…主要高斯林就适合面瘫脸,他一笑起来真是完美符合“一张逼脸”,尤其是他小时候…(法令纹深加眼睛小,不过当然他比99.99的男人帅。
)话说他究竟是黑发还是金发?
每次抢劫戏高司令破音的呼喊都让我想起唯神能恕那一吼…虽然知道高斯林这角色还没结尾就死了,但没想到这么快,五十分钟就死了…我恰恰觉得高斯林死后继续拍才对,因为如果可以只有高斯林那段只会是一个俗烂无比没有风格的b级片。
但问题是后面也不好看,也没逻辑也不现实,只剩下不真实感,信息量,角色,节奏,都有问题。
我不明白这女的有什么可骂街的,她的人生事实上完全不是由意外操控的,而是她自己选的,对这一要还钱的警察说自己人生被他毁了这不是很逗吗?
asshole字幕怎么能打成outlow?
高不成低不就,既不通俗友好取悦大众当个匠人类型片,又没有强烈的作者表达去戛纳闯一闯…真正有趣的是为什么他俩的儿子都成了混蛋,但影片压根没讲这个。
为什么不偷瓶毒药弄死他们呢?
怎么是这么个结局…3分。
2013年6月18日在图书馆看的一部电影,影片很淡但却有着巨大的震撼,主人公的名字也记不清楚只是这种感觉很深。
摩托车手的儿子最后还是做了摩托车手,政治家的儿子最终也会去做政治。
两个家庭的历史,15年的时间,曾在父辈之间发生的事又在上演,当年警察杀死摩托车手,现在摩托车手的儿子又差点死在警察的儿子手里,当摩托车手的儿子知道父亲去世的真相时,他没有选择最消极的做法,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影片最后的结局我相信是代表一种美好的希冀,可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从未被忽略。
摩托车手对儿子的爱也令人感动,为什么不能让一切都美好呢?
为什么总是会有悲伤的事发生?
希望我能找到答案,或者遗忘这个问题。
《松林外》又一出法官与贼的故事这又是一部,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的故事!
当然,在松林里,法官也会面对举枪的贼跪下、痛哭并内心反省!
可惜,世界从丛林法则变为公约法则,已经200年了,在一国之法制社会内,丛林法则同样也已经老古董!
因此,当老法官指导自己身为巡警的儿子,就警局同事违法案件向检察官检举的时候起,这位受过良好教育、早就获得律师资格证的年轻警员就具备了向更高程度迈进的基础!
15年后,老法官葬礼之际,其子已经在积极竞选州最高检察官一位!
戏剧冲突在这里又开始,年轻法官的儿子与当年被其击毙的摩托银行劫匪之子,居然成为中学好友!
且法官之子,是教唆劫匪之子吸毒、放浪的本源!
正当一切都开始不那么故事化的时候,劫匪的儿子却推波助澜了,其搞清身世真相,开始寻机报复!
携枪入室,击伤法官之子,又劫持法官入松林里!
枪声没有响起,人物的生活轨迹继续!
结尾部分,法官顺利竞选得其位,法官的儿子站在台上一侧,初始佯装鼓掌,慢慢受到气氛感染,既然若有所思,全身心投入,热烈鼓掌!!!
因为,法官的儿子依然可以是法官!
劫匪之子,伤人抢车潜逃,未受举报,得以逍遥!
他来到某区郊外农场,向老人买下一辆旧款摩托,驾驶而去!
是去走其父未走过的道路吗?
歌声响起,职员表循上!
结束了,一部影片结束了!
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或许永远是贼!
Excellent
三星半,结构意义远大于这个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故事本身。但是拍得实在太长了,毫无必要。
剧情有点松,没蓝色情人节流畅,不过,司令太帅了!!!
导演你是想说传宗接代这点p事吗?
弄半天是个文艺片,Cooper刚出来的时候都没认出来。高司令总演这种冷男,而且竟然不到一半就死了。俩帅哥的儿子都很丑。。。。。
高司令死了以后,这片子也跟着死了~
挺好一个题材让导演拍得如同隔靴搔痒,导演是想表达因果轮回的宿命论吗?那就有点杀鸡用牛刀了。而且我特讨厌这种不放过每个人的心理变化面面俱到的掰碎揉烂的叙述方式,战线太宽太长但明显导演又没有驾驭的能力。高司令部分不错后面直接崩坏,配乐都集中在第一段了。。分开拍个三部曲连续剧什么的应该
即使有高司令,也乏味的有点看不下去了。。。
Miller's crossing...
两个多小时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高斯林摆脱不了那种调调了…
切换布莱德利·库珀后剧情完全不能看了。。。
略有失望。
再也不轻易看高司令的片子了!再不轻易看艾娃门德斯的片子了!哦我看库珀!!
不知所云
04/20/2013 AMC Atlantic:1、片子挺好看的,高司令正式升级男神,Bradley Cooper同样赞;2、不靠谱的人一直不靠谱;3、有其父必有其子;4、片子拍摄节奏还是有问题,没有文艺片观影经验的同学看前要有心理预期。
闷
主题:父债子偿,因果轮回,做错了事,终究会有某种形式的补偿
你是浪子別泊岸,清風是你的翅膀太陽帶給你光芒,泊岸卻令你枯乾。但其實我覺得第二段好,尤其是你的背包。三顆半。
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