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庸置疑,从《AKIRA》到《蒸汽男孩》,大友克洋一直非常卖力地驳斥科技泛滥的现状;同样勿庸置疑,他的驳斥具备相当的力道;更加勿庸置疑的是,他总是显示出后继无力的尴尬。
仿佛只有两次例外,一次是在《老人Z》中,大友狠狠地恶搞了厚生省的全自动疗养计划,另一次是在《地铁地铁GO》(好像是这个名字》中,大友凌厉地嘲弄了官僚机制下的运输行业。
大友对科技泛滥的忧虑,可以用詹姆斯杜威的社会理论解释:在这个时代,文明向科技倾斜,而道德认知则退化了。
恰恰是杜威,在他那个时代,最高的文明却蔑视奇技淫巧,将文学和艺术放在一切学问的顶点,所以他反对无用的哲学,以实证主义袭击了美国和欧洲。
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在社会学上遇到难题:为什么文明发展到近代,在社会高度发达与整合之下,文明的天平仍频繁地在哲学和科学之间此起彼伏?
社会总是排斥异端的,当代表知识与地位的哲学大行其道的时候,被压抑的科技仍昂首阔步地前进、并取而代之呢?
相反,当科技和实用甚嚣尘上时,仍旧有无数人被诸如大友、押井守等人所蛊惑呢?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大友克洋以后的道路就不仅是后继无力,简直是精疲力竭了。
然而,《蒸汽男孩》的出现,在它的末尾,西方近现代科技史配合着雄壮且悲怆的音乐隐忍不发,似乎预示着大友的观念正遇着突破的契机:人类追寻真理的本能是如此牢固,以至于我们根本不必担心文明会倾斜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而父子三代科学家的矛盾纠葛,也可以证明在两个相互对立的观念之外,还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这是大友的希望,也是所有对文明满怀善良的向往的人们的希望。
画面很精致,细节很到位,至于人物还有剧情,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太平庸了,支撑我从头看到尾的动力纯粹是因为画面太漂亮了,最后蒸汽城的自爆是我见过最浪漫、最富有想象力的爆炸。
还有下载下来的电影是国日双语中字,投放到激光电视上播放哪知默认的是国语。
边听国语边看日本动画电影,别扭。
一听声音就出戏,非常影响代入感。
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很具有探讨性——科学是为了什么而存在。
导演在片中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借雷的爷爷之口告诉观众自己去寻找答案,没有对观众强行灌输。
个人十分赞同史蒂芬斯的观点,科学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存在,但是为此得先保护成为人们基础的国家,如果没有国家,人民就没有幸福。
就像核武器,你也有,我也有,大家都不敢掀桌子,从而达到核均衡,有些国家才不敢造次。
试想一下假如没有核武器,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咱们国家说得起话吗?
我们的人民会幸福吗?
只会像伊朗一样,被美国折磨、欺辱。
纵观人类历史进程就会发现,和平不是主流,战争才是。
这个世界一直都是弱肉强食的世界,科学只不过对战争形态起到推动作用。
想不被欺负,就得利用科学让自己国家变得强大。
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屈辱告诉每一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发奋图强,才能实现和平。
和平是争取过来的,不是躺着就能和平。
花了逾8年時間及24億日圓完成的《Steam Boy》(《蒸汽男孩》),是日本歷史上耗時最長,及最昂貴的動畫,也是導演大友克洋繼《亞基拉》後,闊別16年之作。
影片推出三區DVD後,曾經在本港掀起小小的熱潮,售價從早上的90多元,賣至晚上的130多元,再回落至90多元。
然後,首次登上本港大銀幕。
大友克洋固然是影片一個大賣點,但叫人注意的,還有這齣講述瘋狂科學家建造蒸汽城,實現心目中烏托邦的電影中,把散落在日本電影,尤其是日本動畫及電視卡通中對工業時代的眷戀,歸於一體。
科學家以蒸汽城建造烏托邦的夢想,也是日本人的集體夢想嗎?
《Steam Boy》以19世紀的英國倫敦為背景,講述喜歡發明的少年雷利,收到發明家祖父寄來的一個蒸汽球,而這蒸汽球則引來財團與英國政府的爭奪。
帶著蒸汽球逃亡的雷利,闖進世界首次的萬國博覽會會館,遇見理應身亡的父親,並得悉蒸汽球的秘密。
而這蒸汽球,與父親及祖父畢生的夢想——建立蒸汽城,以發達的科技建造烏托邦有著密切的關係。
影片的焦點放在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因此片中出現各種各樣工業時代的機器,即使加入導演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那股工業味卻十分濃厚,如超巨型的飛船和潛水艇,蒸汽防護的鎧甲、雷利自製的蒸汽單車等。
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進程中最重要的其中一次變革,這個時代的產物,最具代表性的是蒸汽機、火車與煤炭,機器特徵是笨重、多齒輪、手拉發動引擎等。
在情感上,人們對機器的崇拜也達到頂峰。
這次大友克洋選擇工業革命中最具象徵性的蒸汽機為題材,但這並不是單單他一人對於工業時代的嚮往,同樣的情懷,在日本動畫裡早已屢見不鮮。
若有留意日本動畫的話,不難發現當中的兩大元素:鄉村與工業時期的機器。
這在宮崎駿的作品中,尤見突出。
宮崎駿的不少作品中,都可以明顯嗅到那股與工業時代糾纏不清的情懷。
《飛天紅豬俠》裡常見的水上飛機便活脫脫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每當那個被港譯為「阿Lam」的男主角要起飛時,總要手拉開動飛機引擎。
木製機身配上沉重的引擎,還有二次大戰後的戰機照片,不經意流露出作者的情懷。
還有為宮崎駿贏得不少外國電影獎項的《千與千尋》,相信所有看過這齣電影的朋友,都無法忘記片中那個七手八腳的鍋爐爺爺,和精巧可愛的煤炭屎鬼。
而鍋爐爺爺所控制的機器,根本便是一架蒸汽機,藉著把煤炭送入火爐中,從而生產出各種不同的「湯」,來滿足不同客人的需要。
在新作《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宮崎駿所塑造出來的那個魔法城堡,也完全以蒸汽機的原理構造而成,而在《千與千尋》中日夜燃燒的煤炭,則以火魔來代替了。
在描述魔女飛天的《魔女宅急便》,我們同樣可以找到工業時代產物的巨型飛船。
而《天空之城》裡的高科技城市,及其中的飛船等,都與工業時代息息相關。
而作為工業時代另一個代表物的煤炭,在宮崎駿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現,即使是在嗅不出半點機械味的《龍貓》中,煤炭屎鬼同樣作為對一個時代的象徵而出現,帶出了日本人對工業時代的懷念早已融入生活之中。
而以費茲朗經典作《大都會》為藍本的動畫版《大都會》,裡面所呈現出來的工業城市,更是對工業時代的一次回憶。
不但動畫,即使在電視卡通裡,這種對工業時代的膜拜同樣無處不在,曾經風靡一時的《銀河鐵道九九九》便將對工業革命象徵之一的火車的想像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後也屢有與火車相關的卡通出現,如《變形火車俠》等。
日本電影裡對工業革命的情意結,早已根深蒂固。
這一切源於明治維新後,工業時代的來臨為日本塑造了輝煌的歷史,尤其是擊敗昔日自己所臣服的中國,更是日本從此昂首挺胸面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工業革命帶來的輝煌,從此成為日本人引以為傲的時代,一如現代中國每次提起中國的科學成就時,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老祖宗所創造的光輝歷史拿出來自我滿足一樣。
由於先天所限,日本的工業革命與農村的工業化兩者一體,因此在上述的許多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鄉村風光與工業機器互存,兩者構成了日本動畫獨特的味道。
然而時代的演進,當《鐵道員》裡高倉健那滄桑的臉,迎來小鎮火車站面臨關閉的無奈,那手拉的汽笛再也不會停留在小鎮時,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只是,昔日的繁盛強大深深刻印在人們腦海,提起高科技,便離不開那個由蒸汽機所帶領的時代,以及對機器的崇拜。
《Steam Boy》裡能夠飛天的蒸汽城最終失敗了,然而瘋狂科學家卻說,人們已經看見了蒸汽城最完美的科學,再也無法停止往這一方向繼續研究下去。
日本人嚐過了工業革命帶來的富強,也再無法停止對這一時代的嚮往。
(原載於2005年7月19日香港《文匯報》「聲光透視」版)
早就听说这动画片和看了各种周边但是都没时间看。
今天终于闲下来补补电影了,这电影相信在电影院看一定很壮观·,因为在我这么小的电脑屏幕上看都看得我哇艹哇艹连连。
不透露剧情,因为这电影太值得大家去看了,谈谈感受。
无可厚非刚看这电影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宫崎骏画的,然后看了看介绍才知道大友克洋的,一下子让我想起阿基拉·我只能说大友克洋和宫崎骏给日本动画做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动画很给人很纯朴的感觉,让人很舒服的色调。
电影是04年出的,但是动画中处处都还是散发着手绘的气息。
在这3D泛滥的年代看着这些画面让人非常惬意。
动画中的场景处处都震撼人心,细致的场景淋漓尽地表现了19世纪那个蒸汽的世界。
最后40分钟的战争画面每一张都刺激你的眼球。
故事背景是1866年的伦敦与曼彻斯特,电影中的电影音乐风格都流露着那年代的味道,听到音乐你都能想到爱德华,福尔摩斯,天使爱美丽的那车站,额好吧扯远了。
蒸汽时代的发明需要的是给人们幸福,剧中的雷(蒸汽男孩)是科学正确发展的化身。
蒸汽文明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都偏离了雷的爷爷的本意,科学是把双刃剑,而雷的父亲和爷爷也就担当这两把剑。
影片中种种画面给我们表现了科技发展错误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伤害,科技是用来造福人间的,而不是用来帮人类实现这些愚蠢的行为的,正是这部电影隐含着的内在蕴意。
接近片尾的时候那蒸汽城伸出的游乐场讽刺着工业的发展,以及雷的爸爸和爷爷当初的梦想,那画面激起心中的感动。
那伸出的冰刺也化作凌凌冰点·散落在大地·像是平息后的战场。
这是一部好电影。
[轉自 http://jacky.seezone.net/archives/001512.html ]其實自己想看《Steamboy》好久,始終是大友克洋的作品嘛,但卻一直未買 DVD,所以也未看。
而意外地發現,竟然在百老匯電影中心有上《Steamboy》,立即二話不說,乖乖買票。
上一年的日本動畫界是非常熱鬥的,三大動畫巨頭都有作品:押井守的《Innocence》、宮崎駿的《哈爾移動城堡》和大友克洋的《Steamboy》。
《Innocence》貫徹了押井守對生命、科技和人生的疑問,主題取向比較嚴肅,而且加入不少典籍的參考語句,就令人更難明白。
《哈爾移動城堡》相對來說,則是比較簡單的魔幻主題,但也被人認為劇情交代不清。
所以,相對來說《Steamboy》應該是這三齣中,最易明白的一套。
《Steamboy》的故事相當簡單,由 (接近) 無限動力的蒸氣球,而引發起一連串科學與現實政治矛盾所帶來的爭鬥,差點令倫敦市於大爆炸中毀滅,主角 Ray 的父親和爺爺都是這個蒸氣球的研究者。
這個蒸氣球,實現了一個體積細小而動力強大的能量源,突破了蒸氣時代機械的體積限制,是一個重大的科學突破。
不過,爺爺和父親所時的科學理念並不相同,再加上其他勢力如財團、政府等等的干涉,爺爺秘密地將其中一個蒸氣球送回老家,引起各方人士來「捕」球,而主角 Ray 也被捲入這個科技的爭鬥當中。
在大友克洋的操刀,歷經八年的製作下的《Steamboy》,在畫面上並沒有因為現有的進步技術而顯得過時,細膩的畫面,詳盡的細節,流暢的動作,實在是十分完美,令人很賞心悅目,尤其在大銀幕上看更棒。
對於描述這個蒸氣時代,各種機械運動和齒輪之間互相磨合,在手繪技術下帶來了懷舊味和人性,也正好和時代背景互相配合。
正當 3D 動畫發展得如日中天,《Steamboy》卻仍可顯示出傳統 2D 動畫的技術上的這些優點,而且效果令人嘆為觀止。
雖然《Steamboy》本身也有運用 3D 的技巧,但卻可以很完美地融和於 2D 畫中。
故事的前半部份比較多文戲交代人物關係,不太緊湊,到後半部才的「科技示範」才真正的緊張起來,蒸氣城的啟動使故事進入真正的高潮。
所以有人覺得故事的張力不夠,連貫性不夠強。
但我卻對其對科技二字,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描寫不同的堅持和理解,而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看得津津有味。
沒有《Akira》的陰沉和滅世情緒,雖然還是有對科技發展失控的控訴,故事反而對未來還有一絲絲的希望。
父親對於科技的見解,在於應先發展出技術來,然後人心就會隨之改變。
而爺爺則認為,科技發展應該以人類的道德作為標準,不應該任由科技任意彭漲,所以發展蒸氣球是沒有錯,但以蒸氣球發展出武器,則是不應該的。
然而,故事裏並沒有什麼的結論,而主角 Ray 手拿蒸氣球,也一樣沒有支持任何一方,只是隨自己的心意而行。
故事當中,對於科技發展與道德的矛盾,提出了很多的疑問。
亳無疑問,科技就應該以人為本,但傳統道德是非,卻又往往與科技的發展產生了矛盾。
現實例子更是多不勝數,例如複製技術可以製造出更適合移植的器官,但卻有複製人帶來的種種道德和哲學問題。
BT 技術使大家可以更流方便快捷地分享檔案,但也促成有侵犯版權活動。
科技往往只是一個中性的工具,是利是害其實還是在乎於人心,如果我們的道德敗壞,那麼就算以道德作為科技發展指引,其結果只會是摧毀性的。
有人投訴故事的主角 Ray 比較被動,只是爺爺跑腿,沒有太多的主見,其實不然。
他不過是在「科技發展應該是為了什麼?
」這一問題上,尋求自己的答案而已。
他曾經同意父親所說蒸氣城可以帶來人人平等的理想國概念,但也了解到軍事用途科技帶來的毀滅性,所以最後決定隨自己的心而行,成長了不少。
另外要一提的,是女角 Scarlet 千金大小姐,與一般動畫女角很不一樣,一點也不討好,只顧自己的利益。
但她卻不是典型的奸角,只是她不識世事而已。
她與 Ray 一樣也有一顆童真的心,所以竟然敢在槍林彈雨之下,單刀闖入敵方的陣地,在這次的事件當中,她漸漸明白到金錢和權並一切。
大家有興趣而未看的話,就趁電影院有得看的時候去看吧!
喜歡這套動畫的人,也不可以錯過在大銀幕上看的機會。
初次知曉這部影片是在《漫友》2003年的某月刊上(寫到這裡一下子回到了初中一年級,那個每月必買<動感新勢力><動畫基地><動漫前線><動畫時代>的日子,癡迷於各種原畫集),一張B5的銅版紙上滿是天空藍,一個戴飛行帽穿連體服抱著金屬球的男孩站在工作台,“SteamBoy”的大標題在版面上三分之一處,然後我看到了大友克洋的名字。
當時剛看過他的成名作《Akira》,所以對スチームボーイ蒸汽男孩比較期待(當時簡介寫得超好,雖然不記得具體,總之搞得我好想看)。
但是一直找不到啊,後來各種TV新翻+劇場也就沒有再堅持,8年之後的今天下載到高清英字的《スチームボーイ》還是著實令人血熱的。
泛泛講講先,畫面和分鏡做得都很到位,人物設定和劇情也很豐滿。
很興奮在故事開篇不久看到了不列顛小鎮的風光,主人公雷的家很有蘇格蘭傳統建築的影子,隨後劇情帶來的蒸汽時代感頗為濃厚。
蒸汽閥,齒輪,金屬,當然還有工業革命時期的財團,戰爭,武器倒賣,這些是大友克洋首先告訴我的。
隨之而來的是蒸汽金屬球的爭奪還有父親與祖父之間的分歧,一個迫切要實現理想而不計一切的爸爸和一個看穿陰謀寶刀不老的爺爺,該聽從誰的言語?
而這背後就是戰爭和殺戮,對於雷,也許有密切關系,也許事不關己,這種事情說不清對錯,我只能說,讓一個孩子面對這個抉擇未免過於沉重了...後半段當雷的父親身處雷的祖父槍下的時候,淡定的講“當這個蒸汽塔起飛的時候,我的夢想就隨之實現了”,而非要在有一個奢望,那就是由兒子來繼承這個巨大的蒸汽機械。
那一刻我對這個不稱職的父親突然理解了:夢想,很簡單;愛,很簡單。
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為了所奮斗所珍惜的東西放下了放不下的,忍受了常時忍受不了的,一番滿足之後發現,內心所想的其實本來就在那裡,沒有當初想得那麼復雜;再一番陶醉之後,想想這一切的背景是什麼,有多少人借你的手做了多少事,好事還是壞事,而你又無意傷害了多少本無心傷害的人...打住咯,對於一部動畫,我想到這裡,就好了。
最後想說,隔了8年,有點長...
看到评论区一片不叫好,我倒反觉得看下来有很多触动我的地方。
首先是剧情,也许蒸汽男孩这个名字起得不够好,全片不是steamboy一个人的命运,而是三代人交织。
但我也没有想到更好的名字。
然后是人物的塑造。
steamboy的心理历程可以说是在爷爷和父亲二者不同观点的影响下经历了 迷茫——顺势而走——产生质疑——反复思考——做出选择。
一开始,爷爷的信的出现奠基了男孩的初印象,爷爷是对的,保护爷爷派。
在争夺中遇见Robert一队人也站队爷爷,乍看似乎是黑白分明的剧情。
而后父亲出现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事情有了新的发展,这件事不是非黑即白的,steamboy开始觉得父亲的蒸汽城很厉害。
但爷爷的第二次出现打破一切,父亲表面对科学的执着的和平下还有制造战争武器的面目。
但令我开心的是,steamboy没有直接被哪一方带偏,而是融入自己的思考:“万一父亲被他们骗了呢。
” 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螺旋上升。
直到后来博览会开战,原来信任的Robert一队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也想得到球,完成自己的企图。
这太符合事实了,复杂的成人世界。
当他决定把Robert工作室的蒸汽球取下来不让他们用时,内心已经开始做出自己的选择了。
就像爷爷说的,你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再说到其他的人物。
大小姐是我可喜欢的一个了。
五个妈妈的描述大概能推测出她高傲独立的背景故事,一面对着塞门说:“不能输哦“一面执着地寻找雷。
但看见机器中有真人,看到真真实实的血迹时,她的真实被激活,一如在展览馆中跳起芭蕾舞的小女孩。
她的世界从来直来直去,有一说一,世界在她眼中大概除去豪门世家那层滤镜,便是最干净直接的了。
赛门,一个典型的商人,将杀戮和战争作为一场展示给外宾的演出,直到最后关头在逃生飞艇上还不忘记推销,要买一个钢铁城么?
不赶着逃命,反而慢悠悠的介绍逃生艇的姿态,一个现世的,精。
金发小帅哥,忘了他的名字,一心向科学。
出场非常圈粉,直到提起看到钢铁成便打消了对抗念头,大概他只称得上一个科学痴人吧。
是非已经模糊,他就像科学的走狗,践行自己心中那一套。
秀丽的皮囊,勃勃的野心。
就像我自己一直试图寻找某种客观一样,这种多面性,以及对自我的坚持难能可贵。
想到《哭声》里,男主由于没有坚定的信仰,随时在被不同的派别动摇而害死了自己的全家。
在自己所看到的世界中树立相对客观的世界观并坚定下去,那才是属于自己的自由吧。
导演并没有给出一个绝对答案。
大家说这是商业化的后果。
那倒不如说,没法给出答案吧。
(ps写得很急 因为电脑只有7%电了不出所以果然自动关机了!急着睡觉!
晚安!
)
科学家/发明家为发明敲敲打打,在管道、齿轮中穿梭,手从把手、阀门、拉杆上拂过,仪表颤动,眼中渐起的红血丝就如管道的裂纹,“不触碰未知,就没有进步”,他们宁愿透支身体和机器——因为此时科学与文明互抱有信心。
一种亲在于发明制造的现场——亲在于科学的现场——亲在于进步的现场——亲在于文明的现场的感觉,就是所谓的“蒸汽朋克”的幻想所传达的东西,或者是我们穿梭于其中的框架。
雷检修机器电影试图将这个框架中的裂痕展示给人看:技术与心。
究竟是“人心是首要的”(洛伊德博士),还是“这里(蒸汽城中心)就是妄想的中央(换言之,“科学本身”就如此,就是妄想)”(爱德华博士)?
“科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何以开启一个时代?
——必定有一时代之逻辑——心的逻辑还是技术的逻辑?
结尾有几张画预示着后来的战争、飞机、摩天大楼等等“现代的”东西,某种程度上,这个片子也有打捞现代性之起源的意思吧,至少科技是极重要的因素,但又暗示其外的因素——资本、权力(归根结底还是资本),更深的逻辑是未言明的,不过这种点到为止也符合一个孩子的视角,就如片中雷在几方之间局促不安,他不明白全部,但也能感觉到一些。
现代世界与“幕后大佬”
战争
飞机“心”长在人身上。
在蒸汽城坠落的时候,工人们纷纷逃走,与财团大佬、各国政要们争夺同一逃生艇,生命回归赤裸,分工的强制、社会身份的强制都消失了,当盔甲打开露出里面死去的士兵、当士兵面对战场充满恐惧,这是那种科学乐观主义的幻想落地的时候,也是国家的幻象落地的时候——片中对几方都不置可否,对国家是怀疑的:“要取得幸福,得先保卫这个国家”,然而购买武器的正是许许多多的“国家”。
赶鸭子上架
无人回答
争夺飞艇最后,为了达到一种幻想的极致,除了那些对机器细致入微的描绘、对庞大场景的展示之外,还引入了很多非常有现代“感觉”的技术,比如视觉的转移(类似监视器功能的东西)、比如对机器的传感式的实时操控、比如机器的更灵活更快的运动,等等,传达了一种震惊感,这种震惊感是更晚近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速度!
超越肉体!
无限的目光!
虚拟的存在!
从爱德华博士那些机械植入到影片中处处展现的视觉震惊,其实是我们的东西。
所以这种“蒸汽朋克”到极致又必须进入现代,它不得不现代,只要它发展下去,还是会现代的。
植入机械的洛伊德博士
蒸汽城
窥视
操控机械臂
监视器
1958年 眠れる森の美女.(睡美人) 22億円1968年 太陽の王子ホルス(太阳王子霍尔斯) 1億円1969年 千夜一夜物語.(一千零一夜) 1.3億円1977年 宇宙戦艦ヤマト(宇宙战舰大和号) 2億円1978年 ルパンVS複製人間(鲁邦对复制人) 5億円1983年 クラッシャージョー(?
) 2億円1984年 マクロス(超时空要塞) 2.2億円1986年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变形金刚) 40億円1987年 王立宇宙軍 8億円1988年 AKIRA 10億円1989年 魔女の宅急便. 4億円1992年 三国志 5億円1995年 攻殻機動隊 6億円1997年 もののけ姫(幽灵公主) 23.5億円1997年 ヘラクレス(大力士) 85.4億円1998年 長くつ下のピッピ(长袜子皮皮) 15億円1998年 ミュウツーの逆襲(超梦的逆袭) 3億円1999年 となりの山田くん(我的邻居山田君) 23.6億円1999年 アイアン?ジャイアント(铁巨人) 54億円1999年 ターザン(泰山) 169億円2001年 メトロポリス(大都会) 15億円2003年 ワンダフルデイズ(晴空战士) 13億円2004年 イノセンス.(攻壳机动队 无垢) 10億円2004年 スチームボーイ(蒸汽男孩) 24億円
日本导演大友克洋的大银幕新作。
雷的父亲与爷爷都是蒸汽机迷,他们发明了一种可以压缩无限蒸汽的装置。
但是爷爷发现父亲已经被财团控制,痴迷于机器本身的力量而忘记了科学的目的,就决心破坏这个计划。
为了赚钱认为怎么都行的美国财团在伦敦博览会上搭了巨大的帐篷,来展示他们的新技术,新武器,不惜以战争的方式来破坏博览会,而雷将在父亲和爷爷,以及为了维护英国国家利益的史博士之见,选择自己的立场。
最后,巨大的蒸汽国飞上了天空,引起的温度下降将整条泰晤士河冰冻,雷认同了爷爷的观念,科技应该为了使人幸福,不是为了制造武器而存在的,但是父亲却依然坚持,只要有人看到过机器压倒一切的力量,人类追求更强的痴心就不会灭绝。
喜欢影片本身对于机器的想象力和迷恋,把机械本身的力量感表现出来了,蒸汽王国腾飞的画面是赞歌级别的,非常贴切地描绘了人的梦想为什么会寄托在非人性的机器上,因为机器实在太强大了,强大的东西总是接近神,接近无限的,让人错觉,自己什么都可以。
喜欢立意。
对白中说,科学是为了什么,为了使人幸福,而不是体现力量,因为人类的心灵还不够健全和伟大,承担不起科技本身的力量。
复杂的选题,很哲学了,就是说,人在利用技术的时候,应该自律,还是应该顺应欲望求无限发展,到结果影片给出了倾向,却 没有答案,可以说财团,英国博士,爷爷,父亲,给出了人类面对这个问题的各种立场。
大友迷会觉得这个电影的结果还是太直白,太主流了,因为这是部投资巨大的商业电影,不是作者自己的艺术电影,有这样的追求已经不容易了,没有丢掉电影本来应该有的多重性,不同人从这电影里看到的肯定不一样,对于迷恋机器的人来说,从这里一定只会看到机器的伟大。
画面精美极了。
喜欢disney的人也许不习惯本片灰暗的色调,但是这种颜色是大友克洋最迷恋的,昏暗,浑浊,但是层次丰富,象他电影的故事一样。
虽然一片青褐色,但是红色的运用非常点到为止,女主角财团大小姐的红裙子恰当地表现了她的傲慢和简单,红色的机械手有着无庸置疑的力度。
金色的镶边效果也很优秀,表现夕阳的光照感,尤其是父亲讲述理想的那段,很美,不因为是反派人物而故意贬低。
绿色很少,但是开头在原野上追逐的戏里,把原野的颜色定成了最青葱的绿色,丑陋的暗色机器飞驰而过,作者很含蓄地表达着自己的哲学。
构图也好,动态的处理配合单幅画面的完美构图,成倍地扩大了感染力。
其中几个重点场面,热气球撞向火车站,从船上看博览会,瞬间低温使河结冰,非常符合商业大片应该有的视觉高潮冲击。
值得观赏的还有,到处可见的蒸汽的画面感,玻璃反光和映射的精心绘制,天空与河水的细节。
现在三维技术都那么发达了,却还是在二维搞这些,就象故事设定年代是过去的世纪初,而不是一般此类作品乐于描画的未来,这种宁可退一步,其实也是大友的气质和苦心。
音乐不清楚,我家女儿在睡觉,所以开得很轻。
很多电影虽然有意思,但是讲故事的方式很传统,比如我们熟悉的冯小刚电影。
而本片是尊重戏剧传统的正统的“故事”。
在情节的铺开上,是最典型的一个环节带出更大环节,好象进一个院子,先是影壁,再是玄关,堂屋和花园,越来越大,主题越来越丰富。
而前后呼应,暗示,意外,都安排得精致,可以说看着开头想不到结尾,看到中段猜到结尾却看下来还有惊喜。
比如,开头爷爷让雷把蒸汽球交给史博士,雷亲眼看到父亲与爷爷决裂以后,见到史博士,还是不放心,问,你觉得科学的目的是什么,史博士说,是为了使人幸福,雷这才放心把球交给他,可史博士接过球就说:“但是,首先要保卫自己的国家,人才会幸福。
”然后一挥手,出现一大票士兵,原来史博士用球也是去造武器,不同的是财团造武器为了卖,国家造武器是为了抵御,雷都傻了,相信观众也会有点小小意外,便跟随作者更往里走了一进。
用镜头讲故事,而不是用对白讲故事,更是作者电影感娴熟的体现。
对于看过大友的MEMORY的观众来说,肯定会觉得他更应该去做那种诗人一样的电影,但是抛开成见,单独的《蒸汽男孩》依然是少见的上乘之作,鉴于全世界都在看美国动画,日本的动画还是有存在必要的,至少可以给出乐观的美国精神以外的另外一重选择。
太说教了……
這動畫太令我失望。
装备竞赛式直男电影,本质和变形金刚没什么不同,纯粹是炫耀机械奇观美术,剧设简直潦草,几方人物立场说变就变哦。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伦敦蔚为壮观,但日本吹替演绎英国人还是略出戏。大友克洋一手培育了今敏,但就脑洞和思辨而言不得不说后浪推前浪。
节奏控制的很好,气势宏伟的画风,故事性相对弱一些,最后的玉树银花真是赞。★★★☆
再多年的精良制作也赛不过影视方面科技进步的脚步,所以和同时期的动画比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即使他是大友克洋导的
画面啊画面~~~
光有强大的科学力量和技术而没有美好善良的心灵,那么最终一切的科学进步与产生的工具都将变成毁灭人类自我的凶器。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是需要同时进步的,其中一者落后与对方人类都会陷入不幸之中
画面超级棒,对人与机器现代化的反思也不错。
故事不吸引我, 分了3段看完, 机械的制作还是挺不错的, 老爷爷接手的时候升起的一排旋转木马倒是蛮让人会心一笑的.
看弹幕上的一句话总结特别好,本片就是部祖孙爷儿三用蒸汽重型机器搞垮伦敦的故事,亏我之前还特期待,结果一切都好在画面上了,感觉故事挺假大空的,人设也挺无趣的,幸亏B站上还有三段式,要不看到一半我都快看不下去了,其实很喜欢这片里所描绘的蒸汽朋克和柴油朋克伦敦,好想亲自去一趟!
故事是熟套了点,但架不住蒸汽机械⚙️、蒸汽巨兽、蒸汽朋克实在带感啊!
经历了二战后,日本人记住了不要杀人,经历了经济腾飞后,忘了是什么杀了人,于是便把大家族,大小姐,大企业,大资本拿出来向人吹嘘,这就有了这种不伦不类的片子和这样的男主,这是日式反战的高纯度提炼
一晃过去了10年,才看这部当年上映时就想看的片子。所谓真相这个东西真的是隐藏得最深的,站在不同的立场的人只能永远纠结对与错,表达的东西不错,但人物稍脸谱化,致命弱点是台词。
我真的烦死美术编剧了,剧情不仅无聊,人物也没有一个讨人喜欢的,大友克洋这个人简直有毒,明明对哲学一知半解,非要跟观众谈哲学,装逼得要死,简直就是除了作画以外一无是处。
7/10。大场面够突出和鼓点般的节奏感,因而不显沉闷。出现许多以蒸汽为动力的滑翔机、机器兵、天空城堡,飞艇和火车撞击独轮脚踏车的追逐戏不说,船倾屋塌、海浪呼啸到半空往城市砸下的破坏力叹为观止。但情节不充实,人物转变善恶模糊,中段太唠叨的去解释一个复杂理论,让人觉得故弄悬虚,觉得无聊。
画风很好,剧情比较差,还弄126分钟的时长。依我看90分钟最多了。
致敬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却又匆匆而逝的时代,片尾的定格画面才是真彩蛋啊……大友克洋叹为观止的想象力,即便是现在来看依然豪情万丈
情节很简单老套,画面很中世纪,再配上3D的机器人。难道现代的动画片导演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了吗?
東施效顰
连看都看不下去的时候制作精良狂砸钱有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