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
我不愿列这样一个标题,但这部确实模式。
包括一名长官被派往某支部队潜伏调查,谜底将被逐渐拨开,以及这支部队最后只剩下一个人。
这不得不叫人想起《现代启示录》。
作为战争类型片,“杀”不外乎两军对垒、内部残杀和自杀,该片基本都涉及了。
它最好的戏不在战争,而在那些休战期间,思乡泪、当年勇和一只通往北韩的木箱。
反战。
要寻找和调查的那个人是战争狂魔式的人物,集中体现在高修身上,也表现在其他几个人物身上。
只不过高修的骂骂咧咧和活命哲学让他更像一个狂人而非白兰度那样的狂魔。
李帝勋在最后一战前激情澎湃的动员令似乎脱离了机枪扫射战友靠吗啡麻醉的自己。
就是说这些人物还是太正了。
魔要恶。
女人。
作为情节线的北韩女战士这个设计最为薄弱。
我不相信一张照片几句话足以让战士放下手中的枪。
在男主几次放马她之后,终于将刺刀捅进她胸膛,终于放下执念完成个人成长,但是她本来就是一个废角色。
如此复杂的战争对峙怎么是一个女人就能软化消融的?
煽情过多。
有满溢之憾。
技术场面太牛逼了。
虽然某些场面拍得傻,但是被炸残的胳膊腿、肉搏的残酷、季节在战场的变幻,这些细节还真是到位。
第一次写影评,这部电影看完之后五味陈杂,过了半个多小时还没缓过劲来。
不过看了豆瓣的影评之后,我真的被很多自诩读书人的“清高”惊到了。
不可否认的是我没太多的文化,对于文中的反战主题,也是看得懂的。
我的父亲参加过对越反击战,我的爷爷参加过解放战争。
可惜的是我未像祖辈那样舍生入死过。
不过战争的意义就是让活下来的人免受战争之苦。
抗美援朝,我们用无数的生命换来的是家里的老小30年的平平安安。
美国人打了朝鲜就不打东北了么?
我曾问我父亲,为何要打对越反击战,他说,和平的久了自然就会有战争,就像父母要拼命挣钱让你过的更好,公司顺利运营让老板和员工得到更多的金钱。
国家也是一样,美国人用美元霸权得到了最物美价廉的商品,因为我们要去换取美元,可是霸权也是靠着航空母舰得来的。
我们和越南终有一战,与其让炮火伤害我们的人民,还不如把部队拉到越南一决雌雄。
好日子是给胜利的一方的,你以为国民党的败兵有好日子么?
去看看香港的筒子楼吧。
韩国就过得好么?
你以为萨德在韩国是好事么?
只要大型战事,中俄的导弹会让韩国变成人间地狱。
若祖国需要我上战场,我跟我的战友都会去,但是不会像剧中演的一样,不听上级指挥,放弃阵地。
而会像祖辈一样,流干最后一滴血
战争片的辉煌典范已经很多,这片子有否在范式方面提供新的东西,我不是专家不能乱说。
但相对于中国,我想单是一个题材处理和开掘,就足以让同行亚历山大。
意识形态开放真是好啊,什么过去的禁忌都可以触碰,什么禁锢的思维都可以冲击,简直要让”建业“派被笑话至死。
当然中国做下的各种”业“丰富至极,韩战这个题材被韩国同行抢了先也不足为虑。
但是,刀在水上利,人从练中强。
想当初我在韩国看《太极旗》、《实尾岛》,这才几年时间,人家又一代人物出来,”敏感题材“处理得越来越牛掰,从有故事的地方掘出难言之隐,在没有故事的地方铺排心灵呼应,要反思有反思,要批判有批判,有很多帅哥,竟然还有很大美女,那什么,毫不犹豫,五星级。
一、韩军将人民军的女狙击手称为“二秒”,因为战友中枪后隔两秒才会听到枪响,男主角更是据此推断,女狙击手是在距离韩军680米的地方开枪的,因为声速是340m/s。
不知道导演为什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竟然忽略了子弹的运行时间。
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狙击步枪和重机枪的弹丸速度在800至1000M/S。
狙击步枪子弹速度一般在900m/s左右,那么设子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的运行时间为x秒,则可列方程900x=340(x+2),求解可得x=1.2秒,那么声音从枪口传到韩军处需至少“三秒”,距离则处在至少1000米外。
所以无论称狙击手为“二秒”还是断定她的狙击半径是680米都是错误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五十年代的技术情况下,由于子弹运行稳定性和风速等外部条件的影响,要在1000米外狙击中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韩军在狙击手向不同方位连开近十枪后,才确定狙击手位置并呼叫炮火支援。
其实在知道了狙击半径后,测量员只要根据“两枪”的着弹位置和开普勒效应直接可以求出狙击手位置并呼叫炮火支援。
也就是说,在实际战场中,狙击手只要不同位置的两枪就会暴露位置,而17岁娃娃兵的死本也是可以避免的。
三、停战协定的正式生效时间是1953年7月21日北京时间21点整,也就是东九区时间22点,主角走出坑道天竟然是亮的,这里估计也可能是一种象征意义,就不多做深究了。
这算是我看的比较成功的一部反战的电影了。
因为在里面,我真的看不到战争的意义。
以及高地战两边的人都对战争的厌倦,像是工具人或者机器人一样,在例行自己的责任,不能有感情,也不能思考。
最离谱的是,在已经签订了停战协议的前提下,还有12小时生效,都不放过这个时间,从政权的角度能理解,能多划一块版图在自己的属地也是好事,单从电影里最前线的那些士兵的角度,却觉得尤其的残忍。
双方都以为要结束了,这麻木杀人的日子,不知道生存意义,战争为了什么的日子终于是要结束了。
可是,军人的天职,让他们最终,敌我双方都死在这那片土地上。
战争的胜利,只有一种,就是活下来。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这场战争里没有赢家。
唯一活下来的肉体,也不过就是好精神和灵魂已死去的傀儡,也会想剧中的那个人发出这样的质问:“为什么他们都死了,我还活着。
”死了也是一种解脱,活着也不是一件幸事。
这个剧最终让我明白了这句话。
有好好看这电影吗?
导演最后就是在骂美国和中国还有苏联呢 最后一战 美机第一轮轰炸以后韩军冲上去 在没有要求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却发生第二次轰炸 那是无差别轰炸 已不分敌友 两军全被美军炸了 导演以这种方式表达南韩和北朝鲜都是别人政治利益下的炮灰 还有最后对话北朝鲜军官说原先知道 时间久了忘了 这是再说原先为了民族统一发起的的战争 那时候的目的性很明确 可是时间久了 这个目的性却发生改变 演变成大国间争夺利益的战争 所以他也不知道这场战争为了什么 发现这已经不是他们的战争了 所以才说忘了 导演所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高地战》真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
特别在影片的结尾,停战协定已经签署,战士们都为劫后余生庆幸时,上级下达在停战协定生效前的最后12小时里夺回高地。
高地在双方反复拉锯中早已成为一片焦土,本身并无多大价值,而政客们却为了政治需要再次将宝贵的生命押上祭台。
在清晨的薄雾中,在阵地上待命出发的韩国士兵听到了对面传来朝鲜士兵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歌声,战士们情不自禁一起吟唱,很多人失声痛哭,手足相残悲情如裂堤之水奔涌而出,令人唏嘘不已。
韩国人果然是擅长自我陶醉。
中共军队的人数比子弹还多这种台词都说得出口……整个朝鲜战争韩军的表现最差还有脸说什么志愿军人海战术?
有一个史实————美军是共军有史以来遇到的最强对手,成建制歼灭美军团级的战斗单位只有二次战役一个北极熊团,而且长津湖陆战一师这个瓮中之鳖还硬是成建制突围了(伤亡过半),志愿军九兵团战斗减员很大,因缺乏御寒物资造成的减员甚至是前者的两倍。
然而这样强大的对手事后充分肯定了志愿军的战斗力,连李奇微也高度评价中国军队,并认真总结朝鲜战争。
另一边志愿军指挥员自此对美军歼灭战的目标定为营连一级搞零敲牛皮糖,只有韩军还是大量出现营以上整个建制被歼灭的例子,之后志愿军往往喜欢从韩军所在结合部突入打开战局,刷战绩大多靠南棒,打赢韩军都不屑于提,网上一些人玩春秋笔法说抗美援朝中国军队伤亡和美军比九比一,却是自动忽略美军编制中几十万韩国炮灰,还有李承晚所属韩军的不成器,很多一触即溃,把这些算上中朝方面伤亡其实低联合国军很多,更不要说中朝联军人数超过对手已经是后期在三八线的拉锯战,人海战术?
韩国人有资格提吗?!
2004年姜帝圭携手张东健、元彬两大韩国当红影星凭借《太极旗飘扬》打响了韩国战争电影走向世界的号角。
凭借完美的战争特效以及深刻的表现了战争带给普通民众痛苦。
《太极旗飘扬》也成为了韩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之作。
近几年虽然屡有以朝鲜南北内战为题材的电影但是却大多不尽人意。
2011年《高地战》再次以此为主题则再一次让人们看到了韩国导演对战争类电影的完美把握。
影片主要是讲述朝鲜战争时期,为了占据战场上的一块高地,南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近年来双雄模式的成功使影片着力刻画了两个男人在争夺高地的激烈战斗中结下深厚友谊。
而金玉彬则将饰演一名朝鲜军狙击手。
影片的导演张勋曾是金基德的助理导演,2008年执导《电影就是电影》显露潜力,之后更凭借《义兄弟》成为了票房宠儿。
而该片的编剧正是写出过《共同警备区JSA》的小说家朴尚彦,他还曾执笔为大热古装连续剧《善德女王》编写剧本。
时势造英雄,一将功成万骨枯。
战争成就了一批英雄,而背后却是无数尸骨与血泪,战争的背后是普通的民众的悲哀与痛苦。
母亲失去儿子,孩子失去父亲。
无论是以什么理由借口发动的战争终究都是战争,正如浪客剑心中剑心说的“剑是凶器,剑术是杀人的伎俩,无论用多么美丽的理由来掩饰,这始终是事实。
”片中几方相持不下的和谈最终达成,军事指挥官在协议书上签上了名字,看似简单但背后却是每天都在痛苦中度过的普通民众。
《高地战》并没有着力去以整个朝鲜战争为主调。
远离一线战场的防谍军官到一线调查间谍事件,一个普通的中队,一群最为普通的士兵和一个反反复复争夺的高地。
开场军官以战争英雄称之的鳄鱼中队,首次出现却是纪律松散,毫无英雄之色。
而新的中队长一番高谈阔论也在一天之后被证明不过是纸上谈兵,真正了解战场的人始终是那些在战争地狱的边缘上一次次爬出来的人。
这无疑是对那些坐在战线后方却悠然自得谈论战争的人最大的讽刺。
《太极旗飘扬》通过普通民众表达了战争的残酷,但是毕竟也只是单方面的以南方为主线,而此次《高地战》则通过南北两方的最底层士兵将民众对于战争的无奈和战争的残酷展现在人们眼前。
曾经看过一个笑话,一个无期徒刑的罪犯在监狱中每年都会申请减刑,每次都会满脸幸福的说,我有一个爱我的妻子。
多年之后一头银发的他面对检察官的问题“看档案你有一个深爱你的妻子。
”然而他却是一脸茫然看着自己的右手说“爱我的妻子,我早就忘记了。
”可见时间无情的流逝会让一切情感随之淡忘。
在片中久别重逢的姜恩彪问金秀赫最近不信上帝了吗?
而得到的回答居然是只不过是由救救我改成了杀了吧。
曾经的软弱少年经过2年的战争变成了真正的战争机器。
金秀赫在死前说“恩彪,我母亲,脸想不起来了。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不禁让人心酸。
战争的残酷,每秒面对死亡,早已让人忘记了一切。
“知道你们为什么会输吗?
因为你们不知道战斗的理由。
”“我以前确实很清楚,可现在,过去太久了,忘记了。
”这是柳承龙饰演的朝鲜军官在对于战斗的理由两个回答。
战争可以改变一个人,可以改变信仰,可以完全摧毁人的意志。
为了什么战斗,一个高地冬去春来,占领被占领,一次次的重复,变得只有那满地不断变化增加的尸体。
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战斗的都是普通民众,战斗的理由也没有那么伟大,只是单纯的想要活下去而已。
通过十四号洞穴传达着彼此活下去的信念。
也只有在十四号洞穴时他们才能感觉自己还活着。
昨天还在厮杀的双方,在洞穴中却如朋友一般交换着物品。
停战后的河边,面对着杀死自己战友的敌人,竟然向挚友一般说出“一路走好,辛苦了。
”厮杀、战斗、仇恨在那一刻根本不复存在,只有在战争中活下来的幸福。
而高层的所谓最后12小时决战将一切希望和幸福打碎。
底层士兵就像是石子一样被随意的使用抛弃,即使是最简单的幸福也不能自己来决定。
双方就像那变换过无数次主人的高地一样,变换着之间的情感,那代表着双方不愿交战的白雾中,双方唱着歌谣则唱出了所有人在战争中迷离失去自我和追求生存的无奈。
之前河边的真心祝福变成了彼此的厮杀,只为能够活下去。
申日荣死前的那一滴泪水到底又代表了什么?
为死去的战友?
为不能将鳄鱼中队剩下的战友活着带回家乡?
还是对自己的悲哀?
在最后那所谓的通敌间谍都已不重要。
仅仅为了那所谓的12小时进攻,高地上再次布满了尸体。
为什么?
无数的南诚植,无数的鳄鱼中队,即使到死也不明白这一切的理由是什么。
在刻画战争场面和大场景上《高地战》并没有像《太极旗飘扬》那样出色,而演员阵容方面张东健和元彬的强强组合也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地战》对人性的刻画以及对战争双方的描写更为成功也更为发人深省,战争对于双方都是一种伤害,战争也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无论结果如何,最后不过是用那高地上漫山遍野的尸体换来的。
PS:国内战争电影多以抗日战争为主,即使以三年内战也不能更为直接的深入战争本质。
其实战争电影无论多么华丽的战争场面和特效都不如那直击人心的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反省,衷心希望哪天能够在影院看到一部国人完成的成功的战争电影。
小岛秀夫说过,“揍人是会痛的,对方的脸会扭曲变形,我想将这样的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不让玩家看到这些痛苦,他们就不会明白。
”许多成功的反战电影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把民族荣耀背后残酷血腥的战争伤疤撕开。
因为这是人性,正常人越觉得痛,就越会躲得远远的。
但战争会压抑人性。
明明与对方惺惺相惜,却得举起头盔砸死对方;明明厌倦杀戮,却必须射死壕沟里缴枪的敌军;明明感到恐惧,却不断被拍着脑袋说不许哭。
结果战线前后成了台前幕后:战场上是打着吗啡演的,营地里的高歌才是真的。
就这么日复一日,原本七天结束的战斗成了三年。
无尽的战争就像那一管管吗啡,麻醉得人们忘记为何而战,只有杀戮还在进行着,逼得战士们在营地自省:我们不是在与敌军战斗,我们是在与战争战斗。
该片推荐给各位将发动战争挂嘴边笑谈的人。
“你见过真正的地狱吗?
”我没见过,也不想见到。
我们的上甘岭
豆瓣的品位是每况愈下了,这也在预料之中。韩国式的陈腔滥调和过度煽情早已无法重现十年前的惊艳,无节制的意淫完全阻断了一切深刻内涵的可能表达。
天朝大军神兵天将!!
日常生活要小心女人 战争时期更应谨慎
那么俗套的片也拍,很多电影桥段的堆积,比炒旧饭馊味还浓,吖是洗钱吧?豆瓣居然还那么高分,豆瓣影评果然V5
女猪脚死的时候,我心都碎了
导演用力太猛,痕迹感过于明显。导演告诉我战争中的个体会是多么的绝望,多么的无助,而我丝毫感受不到压迫感。看这样电影还是轻松的,顺便还可以看看历史学家们的口水,总比回想起那些反战电影让我毛骨悚然要愉快多了,难道不是?
当一切都必须为主题服务的时候,故事就变得太散漫了,套路化的东西过多,人物也就不真实了。
导演是上帝,派了个会哭的上帝2号傻乎乎地活到最后以便告诉观众他看见了一些什么。演员不容易啊。
电影很感人,但是带有强烈的双标,一边妖魔化志愿军,一边又说战争是残酷的,这一点过于搞笑了。
没看进去。
感觉韩国电影的“放”已经很熟练,如果能再学学该怎么“收”会更好
7/10。整体架构太斯皮尔伯格主义了,完全抛弃政治利益,注重战壕内士兵的压抑与痛苦,双方都是失败者。全片打上合格商品式的标签,人物立体、心理铺垫到位,就是准时播放的摇篮曲、哭鼻子爱笑的感情戏、看蚂蚁窝翻滚扭打般毫无现场感的拼杀,使它从头到脚都充斥着平庸。扫射超载队员撤退那段比较残酷。 @2015-03-05 05:03:40
为什么韩军一直不杀朝鲜军队的那个女阻击手?女阻击手可杀了很多韩军啊,电影剧本不错,但是演员的演技很差,看了不真实,太假了,如果演员的演技好一些电影就不错了,电影也有点拖泥带水,电影有的部分应该剪去一些
据太极旗有较大差距,设计感太强,节奏有些慢,导致叙事断裂感,申奥虽然没有机会,但出色的切入点,战争类型的成功变奏,的确是近年不错的战争片。
男人戏
很好。和战争本身为敌的战争,没有人胜利。
愿世界沒有戰爭!!
从《太极旗飘扬》再到这部电影,除了对战争的反思就是控诉,韩朝人民也好,当年的中国援军也好,韩朝之战其实也是当时大国之间的博弈,受伤的永远是人民。不会太刻意的情感渲染把握挺好,场面也算得上恢弘,剧情发展跌宕起伏,出乎意料的好片。
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