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看凯特·温斯莱特的电影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泰坦尼克号》,经典电影中的经典。
2015年的《裁缝》里的她,依旧令人感到惊艳:金色的长卷发,深邃立体的五官,小巧的脸型,黑色的长大衣包裹着凹凸有致的身躯,脚上蹬着一双“恨天高”,嘴角不时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轻蔑的微笑。
每次看凯特的电影对我来说彷佛就是一场审美观念的洗礼。
按照现在流行的“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凯特若是在中国,可能会因为身材的原因而上热搜吧。
亚洲的女星们几乎清一色的都是瘦削的身材,她们为了维持自己的在镜头前的形象也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身材管理,比如“泡面只吃四口”、“饿了就吃一粒老干妈”、“每道菜只尝一口”等等,女明星们为了瘦可以有多拼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在某次接受采访时,秦岚坦言:“真正上镜的演员,私底下看瘦得都跟鬼一样。
”毫无疑问,这种“以瘦为美”的观念已经在许多亚洲女孩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美真的是如此单调的吗?
欧美的女孩们完全不同,她们环肥燕瘦,也不会因为身材的问题而影响到自己的穿衣选择,她们不会因为觉得自己胳膊粗而不敢穿吊带,不会因为大象腿而拒绝夏天的热裤,不会因为腰上的赘肉而放弃自己喜欢的连衣裙。
她们或许没有天鹅臂A4腰筷子腿,但却很难说,她们就是丑的。
为什么?
因为审美本就应该是多元化的。
在缇丽到来之前,邓歌塔的女人们穿着土气,尤其是水果店家的女儿小葛,身材微胖,皮肤暗淡无光,藏在眼镜后面的双目眼神呆滞,心上人威廉连正眼都没有瞧过她一眼。
可是穿上缇丽为她定制的礼服之后,在舞会上的她闪亮登场,成功获得了威廉的青睐。
改变小葛的难道仅仅是一件礼服吗?
答案是否定的。
真正改变了小葛和众多邓歌塔的女人们的,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你相信自己是美好的,值得拥有美的东西,那么你就是美的。
服装的魅力在于,它就是女人的战袍,予之足够的勇气和力量,从而在人生的战场上,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每一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战袍,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绑架人们的审美,是人在穿衣,而不是衣服挑人。
审美自由就是,从“瘦子穿什么都好看”中彻底解放,每个女人站在衣柜前时都可以高傲地想:“老娘穿什么都好看”。
缇莉的到来解放了邓歌塔的审美,然而思想上的蒙昧绝不是几件漂亮衣裙就能解决的。
和绝大多数闭塞的小村镇相类似,在鸡犬相闻的邓歌塔,拥有秘密成为一种奢侈。
在个人隐私不被尊重的地方,每个人都是公众人物,一旦有什么丑闻,不一会儿就能家喻户晓,人们并不关心真相,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议论纷纷,指指点点,因为这里的生活太单调、太乏味了,他们需要茶余饭后的谈资。
至于谣言会给当事人带来多大的伤害,不在他们的思考能力范围内,人性中的自私在此暴露无遗。
缇莉正是这样一位谣言的受害者,因为童年时警官的一次误判,她从此背上了杀人犯的恶名,承受着邓歌塔的所有恶意,忍受着良心的煎熬,一度认为自己是“被诅咒的”。
不论自己是否为受害者,镇上的人都打着正义的幌子,把自己的恨意发泄到缇莉的身上,除了母亲莫莉和恋人泰迪。
缇莉为了改变众人的看法,洗刷自己的冤屈,做了很多的努力——她为她们每一个人定制华丽的衣裙,可是终究是徒劳一场。
泰迪和莫莉的死亡寓示着凭借个体的力量想要彻底医治深入到集体无意识中的因袭的麻木和偏见,犹如蚍蜉撼大树。
不痛则不悟,唯有毁灭,才能改变这群乌合之众,唤醒沉睡的良知,激发他们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判断的意识,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缇莉的一把火,其实是邓歌塔的黎明。
影片的最后,在火车上,列车员问缇莉要去哪里,她望向窗外那片烈火中的伤心之地,淡淡地吐出一个词:“巴黎。
”我相信,巴黎不是偶然出现在电影里的一个随便的目的地,它是与邓歌塔相对立的,审美自由与精神解放的理想乡吧。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肤浅的表示,我是因为女主是凯特,男主么锤弟,然后预告片中华丽的衣着吸引的。
但是看完之后,有些东西还是想再表达一下。
首先是,这里头的礼服件件顶样,戏服组的工作应该加鸡腿。
女主一直都不是最苗条的那个演员,但是主角光环下面,衣着品味从头引领到最后。
漂亮和善良不成正比。
这个剧里就一个大坏蛋,结果还是****有一些摸不着头脑的地方,是很正常的,因为到最后,女主还有男主,还有小警察,都没有女主妈正常~
<图片1>奥斯卡影后“肥温”凯特·温斯莱特出演的澳大利亚电影。
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鲜肉“捶弟”利亚姆·海姆斯沃斯 、戏骨朱迪·戴维斯和雨果·维文皆来自澳大利亚。
这是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电影,电影在本土也是收获票房和荣誉。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镇唐哥达,童年被送离故乡的裁缝蒂莉从欧洲归来。
而本身具有复古气质又来自英伦的凯特十分契合此角色,她衣着光鲜,气质不凡,“我回来了,混蛋们。
”从一下车的抽烟,到与警探相认举手投足极具御姐气质,她的回归引来了小镇人的议论,这个杀人凶手、衣着暴露、行为方式异于常人的“恶女”引来大家的反感和嫉妒(她身着红裙,打球的男孩都对她目不暇接),她却带来了美丽的服饰和出众的手艺颇受女性的喜爱。
<图片2>可是这样就能得到他们的接纳和欢迎吗?
她没有在小镇真正快乐地生活过,也许她以为带来的手艺能得到众人的认可,她帮助丑女孩变美找到如意郎君,而女孩变美之后却是忘恩负义。
闭塞的小镇,缺乏关怀,缺乏理解。
他们不明真相依靠感觉行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电影在趣味性中,慢慢展开一段尘封的往事,从而刻画出那些斤斤计较互相指责的丑恶形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句话有了更不一样的解释,女主角担心的不仅仅是自己母亲的状况,其实小镇的众人何尝不是威胁?
他们视女主角蒂莉为“恶女”,但是小镇的人又何尝不是真正的恶人?
高明的裁缝量体裁衣,为丑陋的人披上华美的服饰,但光鲜亮丽的仅仅是外表,根植于躯体的本性,却永远无法改变。
正如女主母亲所说:“你回来认为是我需要你,其实是你需要我。
而我却更希望你被送走不要归来。
”没有杀人的蒂莉被诬陷尽管老师的证词多么荒唐,被男人抛弃的母亲得不到同情和照顾反而被人厌弃,女主喜爱的男人为了证明她没有被诅咒而意外死亡,丧子的夫人被丈夫欺骗,有异装癖的警卫不敢做自己怕丢失官职,内心奸邪的老年医生……这一切这仿佛都昭示着是“诅咒”的胜利,她回到家乡得到的不是“富贵还乡”的快感,她看透了故乡人的迂腐愚昧,无聊以至于残忍。
<图片3>而小镇每个人的结局都颇具戏剧化,充满隐喻。
善良的母亲莫莉和男友泰迪去世,异装癖的警卫终于展露自我,恶毒的老师被送走,隐瞒妻子的丈夫被杀,奸邪医生溺水,A夫人上瘾毒点心,去表演节目的一行人回到烧焦的乡镇。
男友泰迪生前曾说要和蒂莉结婚带她离开这里,而电影安排的女主角所爱的人(男友和母亲)的死才让她更了无牵挂,层层铺垫。
母亲莫莉对小镇的众人说:“他的死是要证明,他对她的爱远远超过了你们的恨。
"当在遭受所有不幸之后蒂莉终于绝望和看清,她也同样变得更勇敢不臣服于“被诅咒”的命运,她头戴黑帽再着华服,终于不再隐忍和退让,铺上绸缎既让火引向村镇,仿佛走上红毯的主角同时也是个人的升华,用一把火烧毁复仇。
当最后售票员看到一场大火说:“大概他们在烧垃圾,但是他们做的太过了点。
”女主角:“你没见过真正的垃圾。
”这样的故事其实不在少数,高圆圆饰演的《搜索》饱受言论的折磨,西尔莎·罗南饰演的《布鲁克林》店主老太的尖酸刻薄,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受到镇民的排斥,朱丽叶·比诺什的《浓情巧克力》被视为不祥女子,妮可·基德曼饰演的《狗镇》受尽侮辱欺凌。
而本片黑色喜剧,加上时尚、爱情、复仇等因素,凯特·温斯莱特的精彩演绎,配角演员的倾力支持,Kate再次与比自己小15岁的捶弟上演姐弟恋(此前有《朗读者》),络腮胡的捶弟和御姐Kate挺合拍。
本片目前还没有在北美上映,希望上映之后能收获金球奖音喜女主提名(奥斯卡暂时不敢奢望)结合复古的装扮和澳大利亚的风情让人耳目一新。
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你以为荣归故里,其实是回不去的“故乡”正是遍布“杀机”还要容忍还要让步吗?
不,片中最后的复仇才是让人大快人心。
网上看见的小说封面
Though something tragic and unfortunate happening in ur life makes u think being cursed, but those people who love u would defend and protect u with their lives to prove it is not true.
在澳大利亚的唐歌达小镇上,10岁的蒂莉因为被指控谋杀而被放逐他乡。
25年后精通时装定制的她带着仇恨又回到小镇想要洗刷自己的冤屈……可这一开始就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吗?
我觉得并不是。
蒂莉刚刚回来的那个深夜,她望着小镇熟悉的街景回忆起曾经的伤痛老师的责罚,药店老板的羞辱,被人骂成杂种以及被冤枉被送往他乡。
都是因为她只有一个单身母亲,因为她们很弱小,没有办法抵抗......她对着夜色中的小镇说:“我回来了,你们这帮杂种!"是呀,现在她拥有了闪耀的美貌和无与伦比的技艺,她似乎已经变得无比强大和自信,于是她回到这个地方,她可以面对所有人,可以保护自己的母亲。
但她真的是来宣战的吗?
我们设想一下,有这样一个小孩儿,因为家境不好又很弱小所以面对一些嘲弄和欺负总会忍气吞声,而越是这样越是招来更多的伤害,甚至泼脏水。
他恨这个地方恨周围的一切,他可能暗暗发誓迟早有一天要杀死那些欺负他的人……可是他的内心真正最渴望的是什么?
是迟早有一天,让所有人都认可他!
所以,当有一天他穿着盛装开着豪车回到家乡的时候,他是来复仇来杀人的吗?
不是吧。
他是来证明自己的!那这个时候他是真的强大真的自信吗?
也不是,他依旧是渴望被认同的一个自卑的人,因为心里的阴影从来没有被照亮。
所以蒂莉并不是像外表看起来那么强势,她内心认为自己是被诅咒的。
被什么诅咒?就是童年的阴影。
她想告诉所有人,他们错了。
所以她做第一条裙子的“酬金”仅仅是让杂货店老板的女儿承认自己曾经出卖了她。
所以故事的前半段其实并不是复仇,而是在洗刷冤屈和博得认同。
所以那时候她看起来强势张扬,但眼神确实阴郁和卑微的。
但她的母亲太清楚这里的一切,所以她会说:“你是为了我回到这里的吗?
你是为了他们,你为她们做裙子也不可能得到他们的原谅。
”可后来怎么变成了一个复仇的故事?
因为她认清了自己根本没有错。
泰迪带着她回顾她最不敢回顾的那一幕,告诉她她不过是躲开了对方的攻击,那个小男孩儿是对她施暴的时候自己撞死的,她没有错。
当她的能够回忆起这一切的时候便是原谅自己的开始。
因为她更认清了人性的丑恶是华丽的衣服根本无法的装点的。
她的老师当年做了伪证污蔑她是杀人凶手,被她指认之后反而变本加厉再一次用谎言“借刀杀人”。
她的父亲因为攀附权贵抛弃了她的母亲,又因为他和别的女人生的孩子死了而冤枉她把她送走。
当深爱的泰迪死后,那些穿着她制作出来的华丽衣服的女人们依然聚在一起恶毒地嘲笑和诅咒她。
当人们需要她的时候,会把认同和接纳作为要挟“如果你答应给我们做衣服,我们可能会原谅你。
”攀附权贵的依然谄媚,下作肮脏的依然猥琐,势利小人依然在拜高踩低。
因为她对这里心灰意冷了。
泰迪的死让她生命中仅有的一些亮色也被抹去。
母亲的死让她失去了留恋的理由。
她明白了在这里她根本证明不了自己,因为在这个人情社会里,人们太清楚流言蜚语可以当作杀人不见血的凶器。
所以,越“人情”的地方越蛮荒。
当她平静地对小镇上定做戏剧服装的要求说出那个“NO!”的时候,当她发疯似的把缝纫机和布料扔出窗外的时候,还没有干透的眼泪让人心疼,实际上她的内心却开始强大。
最后我看到了蒂莉的解脱,她已经不在乎这个小镇和这里所有的一切了,她不用再被内心深处的恐惧所绑架。
她失去了亲人和爱人,可是至少,她找到了自己。
我想,这也是那位警察先生的解脱。
她摧毁她带给这个小镇的美丽,把人们打回原形。
在开往墨尔本的火车上。
列车员望着大火说:“烧了些垃圾不是吗?
好像他们做的太过了点。
”蒂莉默默地说:“你从来没有见过垃圾。
”她跳出了垃圾堆。
其实迎合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越来越失望,让自己漂亮的活着才是给讨厌和仇恨自己的人最响亮的耳光。
说实话有点失望,虽然不是烂片但看的不过瘾,感觉是电影拍到一半导演突然改风格了,之后又改过来了。
并且拍的不细致,teddy的死,警察的替罪,肥温爸爸被杀,人们的议论责备,肥温的转变等等都可以拍的更精彩,改变的剧情也不巧妙,复仇的手法也不犀利,。
肥温人物感觉始终不太统一,感觉好像变了好多演法。
整个戏都比较乱。
最后烧村子的桥段还是挺过瘾的,但结尾又有点生硬。
衣服是好看,锤弟是帅,肥温不笑不哭的时候是美,故事是好,但也救不了一个乱的电影。
豆瓣评分7.8感觉给高了1分。
可以感觉到是个很好的小说,要是找个好编剧和导演,一定会拍的很精彩。
另外说一句音乐也不好听。
本来类似于悬疑复仇的题材,我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可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本片的特点是女主每一次装扮都很漂亮,女主给偏僻的小镇带来一场时尚的洗礼。
如果是一个讲叙女主衣锦还乡,然后在家里引领时尚潮流,走上人生巅峰的戏码,到还说的过去,但是在时尚的外衣下,女主是想弄清楚当年的谋杀案,但是段位太低了,就是询问询问,说好的复仇呢,说好的悬疑推理了,导演皮子扯得太大了,里面的骨架没有画好。
当然很赞同女主角颜值高,男主角身材好。
故事已经从黑色悬疑到了粉色浪漫了,原谅我有点方。
Dungatar这个小地方充满了各类路渣人,那些横行喧嚣的不是善者;那些凶险阴蛮的人表现得振振有词;正义战胜不了邪恶,因为正义本身有着太多规矩。
正义与邪恶最多算是打了平手。
这里面MOLLY老奶奶,原本是个裁缝,因为婚前与渣男性行为生下女主,而渣男为了钱财搞大另一个女人肚子,生下了小野牛stewart,也就是让女主背上谋杀罪名的同父异母弟弟。
原以为整个故事要围绕女主寻找事实展开,最终得到清白与认可,错矣!
真正的腥风血雨其实是真相大白之后。
女主带着寻找真相回到故乡,可是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自己的老师是污蔑她的恶人;自己以德报怨帮助过的女孩伤害她;自己的父亲是人间极渣;自己爱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开;真相就是一波接一波将她推向复仇的涛浪。
村里的女人们虽然穿上了华丽的美服,心却仍然是原来的配方,原来的味道。
片子里MOLLY老妈妈半带怒气地对女主说“你认为你给他们做衣服,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了格调,可是他们还是讨厌你!
”。
这个村子里的人,即使是穿上时尚界大佬设计的衣服,有了高贵的样子,可是本质却没有变,他们仍然是背叛者。
Gertrude小时候向小野牛Steward告密,却在二十五年后,面无歉意地说“我告密了,抱歉,不过我觉得你挨撞总好过我挨。
”(I told, sorry, Myrtle, but I figured it was better you than me.)可是Gertrude不关心是否因为这个原因Myrtle背负了罪名,她关心的是女主会不会因此而不给她做裙子。
被女主成功改造的Gertrude虽然成功牵手了自己的男神,可是其骨子里仍然是那个一点也不美的小妹子。
Gertrude的美完全是拜女主所赐,更不用说女主后来还帮她化解了婚纱危机,可是到后面,她对女主的背叛,不仅不帮说一句话,还给人扣帽子的行为简直够让人直戳双目了。
然而这是人性,那些被帮助的人不一定都是心怀感激,相反他们在一次次背叛与皈依之间游走自如。
Marigold正如MOLLY所言,是个可怜的女人。
她并不是不知道老公作为渣男的行为,只是她已经被老公折磨得毫无反击之力,正如驼背虐妻狂坐在轮椅上的妻子,其实取其老公的命都是分分钟的事情,只要一次不小心的疏忽。
而她们之所以变成了可怜的女人,是因为大环境使然。
女孩们成长的过程不断被男孩虐待,其奴性早已经根深蒂固。
这也从心理学上证明了,一切选择与行为都是先前的经历所导致。
女孩子怕男孩子,女人怕男人,尽管她们更富有更坚强,她们仍然觉得他们缺男人,这也是人性。
作为一个快要上西天的混身病痛的老奶奶,吃点大麻巧克力或许是活在那么个恶劣环境中唯一美好的事情了,吃了大麻巧克力她居然感觉不到手的疼痛了,境头下她馋嘴的样子像个天真的孩子。
而这件事情,却因为没有拿垫子给老公刹车而被举报,讽刺的是,举报她的人是个那个推了他老公一把的人。
在那个张扬着要举报别人的女人眼中,自己必然是一点错都没有的,一切都错在别人。
这一段荒谬的演出竟让我无言以对。
人们不觉得老公对妻子们的虐待算什么,人们也如此纵容歪理横行,真是让人不自觉地感慨:好人不长命啊!
然而这也是人性,坏人总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
好在这个村里并非每个人都坏透了,村警就很让我感动,特别是最后他为女主巧克力事件背黑锅,他对说女主说“看来命运还是逮住我了”,女主说“可是你是无辜的”。
而他却说“25年前,我对你做的事情就是我的罪。
”多么讽刺,善良的人总觉得自己有罪,恶心人却一个个义正言辞,这也是人性。
村警的离开既而加速了复仇的推进。
毕竟村里的好人好像真的已经没几个了。
与复仇同时进行的是另一场复仇:去往表演的大巴士里,大家好一副相互指责,狗咬犬吠;与对手相比捉襟见肘的服装,胜负已定;女主从容地烧掉一切,打包走人。
这场人性之战,没有输赢,重在参与。
(完)
澳洲版《狗镇》,华服版《还乡》。
本来故事的设定令人期待,被侮辱与损害的小萝莉出落成复仇女神,抱着“一个也不原谅”的满腔怨忿返乡。
肥温的扮相极正,烈焰红唇杀气腾腾,正待她甩开膀子大开杀戒一场,却劈面遭遇真命天子锤弟。
导演阿姨的姑奶心大作,只顾拉媒作聘,完全不管夫差大人的家国之仇。
剧情断裂。
前半程的山雨欲来化作后半截磨磨叽叽的自我救赎。
最后草草放了把火拉起字幕走人。
说到底导演还是低估了观众的承受“恶”的能力,一场暴烈的革命行动只落得个请客吃饭、绘画绣花的松垮结局,实在是酸不能爽。
这部影片继去年多伦多电影节的北美首映后,今年初才在美国上映,规模也不是很大。
也许跟这部影片澳大利亚的制作班底有关,不过好在我们这么快就有了高清字幕资源,借机认识了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
并且该片改编于,同样来自于澳洲的女作家:罗莎莉.汉姆的畅销小说《Dress Maker》,更不用提,除了英国女演员凯特·温斯莱特领衔主演外,其他一众配角,同样来自于袋鼠国。
《饥饿游戏》系列里总是扶不上墙的大表姐前男友,剧情令这个大个子男生,在里面除了忧郁就是背叛,倒霉的不得人心,不过这次一改形象,留起了胡须,猛追凯特女神,一点也看不出来青涩,反而表现的挺自然,也许是对于自己90后小鲜肉和魔鬼身材的自信。
剧中,这个童年玩伴的泰迪角色,他完成的很出色,人物感犹如其名,是那个女生们受伤了,入夜了,可以搂在怀里,紧紧依偎的好男人。
而另一位抢眼的男配角,就必须是我们《黑客帝国》系列里的雨果·维文了,他可以是面无表情的Agent Smith,也可以是个异装癖的小镇警察,浑身上下散发着诙谐又毫无违和感的气质,作为澳大利亚演员,与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这是第二次合作,两人第一次碰撞的电影《情如物证》,让导演在1991年获得了戛纳的金摄影机奖。
回到这部新片,同样在片中极为抢戏的,还有饰演凯特母亲的澳洲女演员:朱迪·戴维斯,一直在好莱坞奋斗的她,获得过两次奥斯卡提名,其实力从影片的很多小桥段,都可以窥见一斑,绝对是殿堂级的老戏骨。
更不用提,年轻时候的她,还曾出演了科恩兄弟的1991年戛纳成名作《巴顿·芬克》。
20多年后,这一群在1991年就荣登巅峰的艺术家们,再聚首,为我们带来了这部改编自小说的重量级女性作品。
<图片5>影片围绕着离乡多年后,从巴黎归来的女裁缝:提莉,以她神秘的童年回忆展开,她试图唤回母亲的记忆,挽回村子里人们对她的看法,收获属于自己的情感,当然最重要的,就是破除自己身上的诅咒,当年那个10岁的小女孩儿,是否为“杀人凶手”的疑案。
可以说影片本身自带的古怪气质和剧情里种种的荒诞和离奇,皆源自于小说故事的完成和成熟。
作为女作家:罗莎莉.汉姆最畅销的小说,故事有着明显的女性色彩,又包含着对于女性魅力和权力的探讨。
<图片6>一个荒郊僻壤的村落,杂货店、诊所、学校、警察局、议员家,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将1950年代澳洲西部的风土人情勾勒出轮廓。
形形色色的村民,各自代表一种闭塞社会里人们的偏见态度和病态的心理。
邪恶的郡长,软弱的法制,刻薄的老师,无用的药剂师,一众刁钻的村民,他们某种程度上,都是村落里的寄生虫,相互啃食,向腐而生。
而唯一照顾提莉疯癫的母亲的泰迪一家人,是靠着给村子里的人掏粪的辛勤工作,才得以寄居在村子外的山坡上。
<图片7>不得不说这个舞台设定的太有意思了,虽然不是什么罕见的故事背景,但是读者和观众都能立刻领会到,其中的故事和人物,必定十足的有趣,充满了尴尬和意外的惊喜。
影片在这一点上,没有让我们失望。
各色人物都表现的十分的丰满,杂货店的小丑妞儿,郡长家的洁癖夫人,阔若悬河,视子如宝的单身母亲等等。
<图片8>故事的角度是批判的,但是更多的手法是嘲讽,幼年离开的提莉,反而有机会健康的成长。
因为留下的不是变成同人们一样的病态就是疯癫,一如提莉年迈的母亲。
时尚摩登的提莉归来后,她与众人的对比,显示出现代文明与这个偏僻小镇的诸多差距。
并且不仅仅是在外表的着装和女性魅力上,更重要的是,提莉想要找回真相,自我救赎,一方面是对于母亲,一方面是对于当年意外发生的惨案。
<图片9>保留了童年真挚初心的提莉,很多人都问她为什么要回来,包括失忆的母亲,而答案其实很简单,提莉一个人四处游走,墨尔本、伦敦、米兰、巴黎,即便拥有了再风光的职业和技术,她终究是孤身一人,这样的浮华并不能填补她内心的伤痕,她必须回到自己的故乡,寻找自己的过去,和自己的负罪感——也就是她所谓的“诅咒”和解。
<图片10>而女性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对于这个本身层次多变的故事,处理的很是细腻,从开篇阴云下童年回忆,到中段的谜题解开,转入爱情发展,母女相依,直到最后的复仇之火,焚野燎原。
影片起初伴随着犯罪悬疑片的吸引力,之后如舞台剧一般的,巧妙进行了各色人物的出场介绍和村落的交代,最后又转化为情感治愈系的独立女性成长历程。
用爱情和亲情让女主人公从诅咒中脱离,在悲伤中重生,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结果了自己和这个村子的旧账,再一次重新踏上了自己的人生轨道,重返巴黎。
<图片11>影片阴沉大气的开场,夜幕的黄昏里,航拍的田野和十字路口,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你终会选择回到故乡,去完成那些令你久久不能释怀的事情。
<图片12>相信很快,提莉的球赛登场和另一位裁缝的驾到,都会让你津津有味的观看这部,似乎是有关于“复仇”的故事。
<图片13>影片中还有很多小细节的处理,令人过不忘,赞叹不已,可能这正是女导演的心思过人之处。
母女的近景拌嘴,男客的中景处理。
<图片14>郡长家的时装沙龙,精神衰弱的郡长夫人跌跌撞撞的回到屋里猛喝药水。
<图片15>当然,必须还有那个仰视的“巫女出山”镜头,为了照顾病倒的提莉,疯癫多年的母亲,走进了杂货铺采买,将一众村子里的恶夫人,骂了一个遍。
配乐加上这位老太太的骨风,看起来大快人心。
影片同样反映了,1950年代,乡村里未开化的迂腐,药剂师对待自己的老婆,竟然说药物只会上瘾,上帝自然可以帮她。
这样的宗教盲信,怪不得他丑陋无比,最终没了妻子的保护,一头栽进泥潭里。
而村落中,最容易受到排挤的,就是寡妇和独居的女性。
家中没有男权的象征,会被妇女们视为威胁和异类,再一次展现了,女人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为难女人的丑陋嘴脸。
这一次虽然不是女巫的栽赃,但是同样被称呼为女巫和贱人,只因为茉莉没有丈夫,而提莉没有父亲,这个负心汉的郡长,更是集贪婪、好色、偏见于一身。
女主人公:提莉点了一根烟,回来。
放了一把火,走了。
入夜归乡,清晨离去。
影片犹如提莉手下的一件衣服:设计精心,非常耐看。
影片中母亲对她说:你有用衣装改变她人的能力,使用这份力量,对抗她们,也是对抗自己的命运。
在英文小说的序言,作者同样放了这样一段话。
“The sense of being well-dressed gives a feeling of inward tranquillity which religion is powerless to bestow.”“恰当的穿着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平静,这是宗教的力量所不能及的。
”<图片19>当时代不断向前迈进,人们接触了前卫的生活理念,同样需要解决自己心里的结,提莉最终意识到,不是自己被诅咒,而是恶草丛生的环境里,没有什么可以再被改变了,一把火烧掉,远离此地,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她可以让善良的人更美丽,却无法改变丑陋的人心。
虽然她的爱人遭遇意外,母亲最终离去,但是令她更加坚定的复仇和远走,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图片20>这部影片不是西部片,更不是《送乡人》那样的,女性在大时代里的哀歌,也不是《牛头悲歌》或者《白夜行》那样的童年惨案亦或谋杀。
它更像是生长在沙漠荒野里的一颗孤傲玫瑰,血红色的尤物,复仇的火苗早已埋藏在心中,虽然没有了爱情的滋润,亲人的呵护,但它依然顽强的生长,让沙漠里的荆棘杂草得到了烈火的惩罚。
<图片22>这部影片最终荣获了,2016年澳大利亚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凯特·温丝莱特)、最佳男配角(雨果·维文)、最佳女配角(朱迪·戴维斯)以及最佳剧本四项大奖。
小玄儿觉得这部澳大利亚影人携手的作品,尤其是演员们,贡献十分的杰出!
就连杂货店的柴火妞儿,也是实力不容小觑,她还与凯特·温丝莱特,一起出演了去年的《史蒂夫·乔布斯》。
<图片23>虽然温肥被人吐槽和小鲜肉的情侣配相差13岁之大,但是就允许老年男明星和90后谈恋爱,人到中年的女明星,就这么的看不过眼吗,魔鬼身材的温肥,依然贡献了实力魅惑和脆弱女性的不同演技。
况且片中她曾提及,自己也失去过孩子,并不是情窦初开的小姑娘,除了床戏之外,还是很喜欢看她和利亚姆·海姆斯沃斯的对手戏的,不知道是男主角身材太好,还是脸太像雷神,总之,好感度猛增不少。
<图片24>最后希望这部光鲜亮丽又故事给力的电影,可以让大家度过又一段美好120分钟。
2016年3月21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啊?
✓故事没处理好,人物也没塑造好,十分离谱//荒诞喜剧的效果倒是有一点儿
不太喜欢这种风格怪诞的,既不是喜剧又不像悲剧的四不像电影。看的时候一万个为什么?
这么简单的事,故弄玄虚。。
如此寡淡无味的所谓的复仇根本不是我所想象的。节奏慢,不紧凑,叙事也有些乱。设定为一个只有几口人的小镇,本来以为是有什么隐喻,但看完也没看出来在隐喻啥。
其实很励志的,要自己变得更厉害才能打败恶人。但是感觉欠了点火,没有狗镇那么强烈
太喜欢温丝莱特了。演什么是什么。整部影片有种奇异的美感。话说里面的复古时装真好看啊。
女拳狂喜片
荒诞流于平面,一切都不应该怪锤哥的格格不入
个人不喜欢,剧情和复杂的关系太狗血太无脑了,浪费了宝贵的两个小时
用戏谑的“复仇”外衣,讲了个斩断过去的故事。我本来想为了这层有趣的戏谑以及锤弟的魅力(后者当然不是重点)多给一星的,但是我最近给的四星着实有点多了。真是四星不足,三星有余。
看不下去…
虽然情节比较简单,但是女主全身都是戏,从开场美到了结尾。“这位是Dior小姐吗?”
不知是导演的把控力还是剪辑导致的问题,整个电影角色和剧情都有一种夸张过头的荒诞感。虽然最后的落脚点是反抗小镇之恶以及父权的欺凌但是都如蜻蜓点水一样,迪奥风格的华服固然美丽,却和整个故事有割裂感。可能是为了表现小镇换皮不换骨?导演真的少拍服装大片多打磨打磨故事更好点。
647
以为会很好看的,结果发现有点报看。就奇奇怪怪的,特别是那个Teddy 死了以后就更无语了。。。。
没有预告片精彩。有点乏力。不知道一开始说的那句“我回来了,贱人们”有什么意义,结果倒是她妈妈做了一切复仇举动。她不过放了最后一把火而已。真正痛快的还是莫莉做的那些。
总有缝补不了的,就毁灭吧!p.s.:不够劲。2.5
用荒腔走板的方式呈现人性之恶,轻喜剧版《狗镇》
穿了女主的衣服,个个都是名模系列!女主很美!她妈挺混蛋的。别人不信自己孩子?亲妈都不信。真是无语!看的很不爽!小时候被赶出去,如今回来还被指指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