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网》,一直想看却没有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看完了,很讽刺的一部电影。
讲述的是朝鲜渔民南哲宇,原本来南北交界打渔为生,但是一次意外,因渔网卷进发动机引发渔船故障,漂流到韩国国界,被韩国带回后一番审问,屈打成招,糖衣炮弹,车轮审问等等方式,主人公南哲宇一直以来坚定的信念只有留在朝鲜的家人,其实开始看到一半,觉得讽刺的是韩国草木皆兵的国度紧张,当然对于间谍问题确实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行为思想太左了,也未必是好事,在韩国幸好遇到好心的保安真宇,才有了后来能回到朝鲜的机会 对于韩国而言,富足的生活,经济的领先确实将归顺作为一种优待待施加给别人,但是南北问题一直以来的根源,是敌对的政治立场,经济是一方面,所以在于归顺问题上来说,韩国所持姿态就自高了起来 真正击溃南哲宇的,是回到朝鲜后的态度,当历经劫难回到祖国后,得到的是比韩国更屈辱和不公的对待,所以,当心理的希望破灭之后,带来的就只有绝望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几个亮点,1,当南哲宇被带到首尔后,一直闭着眼睛,他的信念是看的越少麻烦越少,当然这只是他的想法,事实是回到朝鲜,是否睁开眼睛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被认为比自己认为更现实,2、韩国将南哲宇放到首尔街头,妄图让他归顺,其实这种行为和可笑,没错,很多人流连花花世界,那是对于向往的人而言,不是所有的花花世界都令人向往,就如同南哲宇说书,人们浪费粮食,酒没喝完就扔到,女同志出来卖身,富裕的国家怎么这样?
没错,金钱和经济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是便利的生活和富足的享受,同时我们也面对的是道德的缺失,所以,事物正反面的关系吧,3、回朝鲜的时候,南哲宇脱掉所有衣物,代表着决心吧,也更多是是为了避免麻烦,不确定里面的爱国心有多少,但是确实是很明智的行为。
4、回到家中后,南哲宇绝望了,因为他不在确定自己坚定的信念是否值得坚守,不知道是否自己做了最好的选择,坚持捕鱼,被枪杀,一切都是意料之中吧,毕竟作为一个普通民众,能做的真的很少,很少 挺现实的一部电影,南北朝鲜问题是主题,现实远比我们电视看到的更加紧张和复杂,也许只有朝鲜和韩国人民才有判断和发言权吧,作为旁观者,中立的去看,认真的感受吧
真实呈现了一个正义善良的底层人在政治强权下的苦苦挣扎,展现了社会矛盾和民族伤痛的广泛图景,演员表演都非常扎实。
第三幕进入反讽阶段,期望和现实的鸿沟再次赫然裂开,“网”的意象开始真正发力——无论贫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都像网一样,困住所有人,所有人都无计可施丶无可奈何。
“鱼只要被网困住,一切就都结束了。
”媒体控制着舆论,是传播意识形态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这部电影把媒体刻画成荒诞丶可笑的形象,实际上是在说媒体所传播的东西本身就是最荒诞的,只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会意识到而已。
都是被网困住的鱼。
“我只是个渔夫,没有任何力量。
”主角看见希望后马上又会被更大的绝望所缠绕。
由于我们移情于主角,也深深的体会到那种无力的挣扎与绝望。
最后主角虽然与家人相聚,但是肉体和精神已被政治铁拳打的面目全非,审讯主角的官员虽然一口一个党和人民,但却为了一几私利中饱私囊。
当主角不愿再匍匐于这样的社会形态而葬身大海时,编导传达出两个掷地有声的问题: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民?
人民需要什么样的社会?
卫星公粽号:这有两个深井冰(zylgsjb)分割线--看电影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里准备,可是,没想到金基德的新片三观竟然如此正常。
没想到啊没想到!
抛开金基德本身带有的标签,电影《网》可以算作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但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脱不了北的人》。
朝韩关系在韩国电影中是一个经常会被用到的题材,比较经典的像是《共同警备区》《柏林》《隐秘而伟大》等等,而一般涉及到此类题材的影片,大多都跳不开谍战这个戏码。
然后就是向好莱坞看齐的枪战、追车、爆破,爽是还是挺爽的。
然而影片结局无非就是几种,韩方胜利,朝方失败;韩方胜利,朝方特工脱北归顺。
赢的人永远都是韩国。
这也可能是韩国通过对电影文化的输出,来影响世界对朝韩关系的看法。
而本片则通过一个平民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更真实更冷漠的朝韩关系。
一个生活在朝韩边境线的朝鲜渔夫(柳承范饰),意外发生故障的渔船顺流而下进入了韩国境内,一次机械事故却成了改变命运的意外。
影片大部分的镜头都集中在了审讯室,拷问、仇视、屈打成招这可能代表了一部分韩国人对脱北者的态度,而渔夫贴身警卫的帮助、相信、劝其归顺应该也代表了另一部分态度。
不管是何种方式,渔夫态度坚决的原因都只是因为自己的家人。
这也是他为什么脱不了北的原因。
影片并没有一味地去美化韩国的国情及制度,在自由及民主光鲜的背后还是有一些溃烂的伤疤,还是有很多人在为了钱而艰难的讨生活。
渔夫最终还是带着自己修好的渔船回到了朝鲜,但他只是从一个审讯室跳到了另一个审讯室,就这样成了一个里外不是人的状态。
一样的审问一样的态度,折磨的只是这个渔夫而已。
讽刺的是,所有表面化的宣传跟韩国并没有什么不同,用的也是尼康的相机。
渔夫所在这两个国家所经历的一切,千丝万缕、交错纠缠,一张无形的网就这样横亘在朝韩边境线上。
这是一个关于脱北者的电影,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不算叛逃,只是不小心误闯,路过。
但两国截然不同的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决定了这趟路过绝非走过路过打个酱油的轻描淡写。
第一次觉得金基德的电影这么好懂。
语言粗暴直白,人物也刻画得近乎脸谱。
原来一贯的惜墨如金的对白,如今变成了话唠。
这感觉,好像不再戴墨镜的王家卫,气场就渐渐变成了邻家大叔。
韩国描写朝鲜生活的电影,自然而然的有大量抹黑和妖魔化的存在。
日本韩国的电视报道里,朝鲜人永远是一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模样,疯癫的人群目光麻木而狂热的高呼着爱国口号。
朝鲜新闻报道里,出现的必定是近乎于嘶吼着的义愤填膺义正言辞的播音员。
“我们伟大的金将军…!
”这种刻薄的印象。
里面有一个地方我很是赞同:当韩国官员想游说柳承范大叔归化韩国,说朝鲜是个邪恶国家,你在那边怎么可能幸福呢?
他反驳道,你来过朝鲜吗,你怎么知道我们过得不幸福呢?
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和标准都是不同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首尔满街的荣华富贵,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但他们幸福吗?
我只有一条船,一间房,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存来得实在贴心。
你们嘲笑我们对金氏家族的崇拜,但最大的幸福是精神层面的享受,内心的满足。
多少万贯家财的人,却难得会心一笑,因为经历过越多的星辰大海,就越欲壑难填。
虽说少了寡言,但金基德的另外几个标志性的标签在电影里还是有所体现。
流水,湖面,雾气,暴力,女色。
首尾呼应的两场床戏,男人从意气风发到萎靡不振,女人从娇羞嗔嗲到呜咽垂泪。
性的雄风丧失,也意味着这个意志的崩塌,生命的终结,这个家庭的毁灭。
南北韩朝什么时候能统一?
这可不是1+1=2的简单算数,如同从父辈开始就高喊着的解放台湾,并不是简单的一句革命口号。
任何地域纷争,说白了都是周边国家军事经济势力的博弈。
朝鲜韩国围绕着四大暗黑力量,老毛子山姆大叔鬼子和熊猫。
合并,对这四个国家并没有好处可言。
除非发生某国天变,不然他们必须要让这种分裂状态持续着,才能互相制约,相互牵制。
朝鲜半岛上的人民,并不能依靠自己的意志去决定他们的命运,犹如边境上这来回徘徊漂泊的小船,坐着诚惶诚恐的人,周围是深不可测密密麻麻的眼睛和网。
一般人听到这句话时,总是会想到记载于《庄子﹒秋水》篇中“濠梁之辩”中的著名语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
”,但是,我却斗胆想改动一下,子非鱼,焉知鱼之苦也。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习惯于站在高处,指点江山,总有种好为人师的表现欲。
但是,面对别人的苦难,却总是选择性的视而不见。
片子中的渔夫,因为一场意外穿过了南北朝鲜的分界线,在这两个原本应该是同根同源的国家里,却无法达成回家的愿望,而回到祖国后才发现,他已一无所有。
且不提影片中的政治立场,究竟是独裁还是民主更适合,到现在也无定论,而在现实生活中双方彼此隔空对话的情景我们也屡见不鲜,但是关于影片中作为代表人物出现的双方政府人员,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影片中,除了看守人员“真友”外,没有一个政府人员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无论是南韩还是北朝鲜的官员,在“政府”的外衣下隐藏着都是个人的私欲。
无论是暴戾还是贪婪,在其背后,都是对普通民众的俯视,用高人一等的眼光去俯视蝼蚁般苍生,人民的艰苦,他们假装没有看到。
南韩的官员因为自己的家人丧生在某场战役中,从而对所有从北朝出来的人都非常仇视,不惜采用屈打成招的方式对待他人。
而北朝鲜的官员却是异常贪婪,用尽手段从渔夫手中拿走了原本属于他的钱。
也许在他们心中,从未将民众视为平等的,他们是上位者,民众的一切都是为他们服务的。
子非鱼,焉知鱼之苦。
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政令出自于这群不食人间烟火的政府人员口中,上司动动嘴,下面跑断腿也屡见不鲜,究竟何时双方能够坐下来平等的对话?
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1.对于他者的想象,总是以异已的方式完成。
我所是的,必然是他者所不是,如此(通过划界)才能确立自己。
2.如果一部电影对另一种文化形态的展开,与我们的印象相符,那么这必然是一部相当不用心的作品。
3.金基德对北朝鲜的廉价想象与我们的印象相合,正如国人所制作的抗战片中鬼子总以同种形象呈现。
3.如果未曾展开详实的田野调查,仅以想象的方式完成对另一种政治/文化形态的塑造时,往往会陷入贴标签的尴尬境地。
4.无论是东方主义(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还是反过来-西方主义(东方人对西方的想象)都不免陷入这种困境。
5.《巴尔扎克的小裁缝》出于一位法国人对下乡知青的廉价想象,真实的知青生活会如此美好?
(甚至李安的《推手》也简单地建立在东西二元对立上),《她们的名字叫红》中出现的那位西方友人,纯粹是对外国人可能在中国遭遇的简单想象。
6.当然也有反例,比如《迷失东京》与《如沐爱河》,虽然前者与日本文化没有太多关系。
还有可以作为典范的《德尔苏·乌扎拉》和《鬼子来了》。
如同和Ta的往事,结局已然成为悲伤,那你一定不想去触动回忆。
谁又喜欢悲伤的事情呢?
这是我迟迟没有打开《网》的原因。
其实,仅仅是知道它的剧情架设于半岛南北关系上,本就积郁的一个题材,被金基德铺开,不用别人剧透,不用看详细剧情,结局一定是悲伤的。
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的,冲着柳承范看吧,实在无法抵御这个大叔的演技诱惑。
从北边,到南边,再回到北边,这一路就是整个电影。
没有什么意想不到,所有事情都合情合理地发生着。
电影的揪心,在于它的代入感。
当柳承范困顿在韩国,想必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代入去想:妻子孩子在北边一定在受苦,赶紧回去,赶紧回去……这个过程,哪怕不设计任何激烈的剧情冲突,停顿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一个很大的冲突。
我也成了柳承范,焦虑地想回去。
李源根这个傻白甜,纯净得像玻利维亚的天空之境。
有他在,这份焦虑稍稍缓解了一些。
电影和生活,都害怕彻底的绝望。
有希望就好,哪怕希望磕磕绊绊。
金基德给我们造了一个假象,一个希望的假象,这个假象一直到柳承范回去,哪怕接下来的事情不出所料,然而他还是回到了落叶铺满的家。
妻子还在,女儿还在,玩具熊也带回来了。
弥漫了整部电影的阴郁,可以散了吧,哪怕生活还会一日既往地艰难,但归来团聚,不就是挣扎了整部电影的目的吗?
然而。
可以列出很多个清晰的理由,来解释柳承范最后的决绝是因为什么,但从通篇塑造的角色性格来看,这些理由不至于让他选择再次开船。
开船等于死亡。
他知道背后有枪,他知道拿枪的人会做出什么,他知道枪响后如同搓碎蝼蚁。
妻子呢?
孩子呢?
还要比她们还在身边更重要的吗?
——如果不是因为她们,柳承范已经归顺留在韩国了。
最后的选择,让我从角色中的代入脱离了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无法理解这个选择。
金基德也没有深度接触过朝鲜人,作为编剧导演,他一路为心目中的这个朝鲜人画了一个性格肖像,最后再按照自己揣测的思路,让他死去。
死亡是最凄美的艺术主题之一,也是金基德最喜欢的烟花方式。
这一次,我没觉得烟花的升空,绚烂了天际。
✎文:@韩影书
一个朝鲜边境的渔夫因为渔船故障进入了韩国境内,被韩国政府一番盘查和劝服脱北之后,大义凛然面不改色,为了还在朝鲜的家人,怀着爱国的光荣毅然返回了朝鲜,面对的却是更加残忍的朝鲜政府,最后他因为反抗命令被射杀。
金基德的电影首次出现了跟政治有关的意识形态问题,最后依然以一个金氏结局呈现了在独裁体制下作为一个朝鲜人难以摆脱的悲剧宿命。
影片第十五分钟出现的片名是金基德的手书。
在这里当渔船因为故障越过界的时候军官命令士兵开枪,因为这一枪是越界的,士兵没有开,朝鲜军官抢过士兵手中的枪虽然瞄准了渔夫但也没有开枪。
接着渔夫被抓到韩国那边拘留盘查,由此这个封闭社会的朝鲜渔夫进入了现代开放社会,负责给他的衣食住行改头换面的是一个“长腿欧巴”。
这个形象从里到外的气质和朝鲜渔夫有鲜明对比,两个形象多次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直接影射两国国民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对立,两人之间的对话也很有趣。
长腿欧巴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和保护者多次从控诉警察对渔夫的暴力审问,两人慢慢建立了友情。
渔夫是个“不能够忍受被打的性格”,受不了警察的逼问跟几个警察干了起来,这段发生在厕所的动作戏很精彩,最后被“长腿”出来化解。
是否是一个真正的作者型的导演从动作戏当中就可以看的出。
金基德,山下敦宏,昆汀.塔伦蒂诺等每个作者导演的动作场面都有不一样的风格,但是其不变的风格是动作和生活场景结合、不会让演员刻意做好看的动作有的动作甚至很丑但很真实、镜头中能够表现出动作的力度。
这是非作者型导演做不到的。
因为找不到他是间谍的证据,韩方就劝他脱北,用各种资本社会的条件诱惑他,没想到都被他合理的拒绝了,他死活要回朝鲜。
而表面上这是因为他对在朝鲜的妻儿的感情,实际上是在表现他内心已经扎根的对脱北的恐惧。
就跟朝鲜间谍因为暴露身份而果断咬舌自尽一样。
劝说无用当局决定让他去首尔亲自感受一下,为防止他逃跑让“长腿”在暗中监视。
中国在金基德眼里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长腿”告诉渔夫:中国已经把一个北逃者的间谍活动证据送到韩国当局的时候,渔夫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我们也可以会心一笑。
渔夫闭着眼睛,妄图隔开这资本主义世界“虚假”的繁荣,这既是小人物的悲哀也是其无奈,但真的能避开吗?
或者说就算看了就真的会奏效吗,同一个半岛上却在另一个与世隔绝的社会中生活了几十年。
咬舌自尽的间谍临死前让渔夫有机会一定要给他的女儿带一句话,他牢记这份嘱托,摆脱了监视,在找寻得途中一个从妓院中跑出来的妓女被两个皮条客纠缠被他撞见,渔夫之前在特种部队服役不止体格健壮而且身上很有两下子,轻松就能赶跑两个皮条客。
像这种人无论在什么体制下都能够凭着这身横练的本事凑活地生活,关键时刻甚至能够显现出个人英雄主义气概。
妓女这个形象是金基德电影中不断出现的符号她代表了“性”,在这里她同时以一个被欺凌的社会底层的形象凸显出资本主义社会阴暗的一面。
她适时的出现让观众可以透过意识形态思考人性和社会的本质,也让渔夫更加坚定回韩的信念。
负责调查的警察逼问渔夫摆脱监视的三个小时去哪了,一开始施加冷暴力,慢慢的暴力升级,但渔夫仍能够保留一份尊严,直到最后暴力达到顶点,警察用私刑刑讯逼供,此时的渔夫只剩下毫无尊严的乞求回家。
可以看出金基德虽然在警察暴力的表现手法上相当克制但达到的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强烈。
“调查警察”从一开始盘问的动机就成问题,他实际上在以调查潜间谍的名义发泄愤怒,直到他完成了暴力发泄,“部门领导”一句话带出了他深藏的过去,他因为一次政治事件失去了家人,因此对间谍恨之入骨,领导有这样的观察力实属不易,而角色动机立刻明了,形象顿时清晰了许多。
因为证据不充分,渔夫得知自己不能回国差点咬舌,朝鲜方面舆论压力,韩国方面最终满足了渔夫回国的愿望。
临走韩国各界爱心人士深表同情纷纷捐赠生活物品,渔夫对“长腿”说这些捐的东西我不要你随便拿,“长腿”默默的挑出其中最值钱的几样转身离开,渔夫最后也顶不住诱惑穿上各种大牌衣服皮鞋躺在床上爽了一把,广告商看到之后乐开了开花,哈哈哈哈。
这部电影应该是迄今为止金基德的片子中植入广告最多的一次,甚至从苹果、佳能、戴尔、到大牌服装全都玩了个遍,但即使这样他也跟普通的商业片广告可以不顾剧情刺眼地植入,完全是两个概念。
可怜的“调查员警察”被临走的渔夫报复了一顿,领导也不帮他,因为是他花钱从中国那边买的假情报。
回国的船上为了表示自己的爱国,渔夫将他身上韩国的衣服,属于资本主义的东西脱的一件不剩,只留了长腿送的一个电动玩具熊。
光溜地回到祖国的岸边,媒体拍照将他当作英雄,小学生代表给他戴上花环,而对于政府来说他们的案板上多了一条任其宰割的光溜溜的猪肉。
这种讽刺意味在这个国家已经小巫见大巫了。
同样被带到审讯室,审讯室的场景和韩国及其相似,但坐在对面的却不是一个因为政治原因失去家庭而对他是不是间谍死追着不放的调查员,这是一个贪婪好色,理直气壮凌驾于他之上的哈巴狗,掌控他呼吸的恶魔。
狗主人是一群玩弄政治的政客,在他们眼里没有民族英雄只有本国政治和他国政治,而一个无意中破坏制度的渔夫可以成为抹黑自己或者韩国的污点。
在用媒体制造舆论混淆视听上面,朝鲜可以做到极致,媒体只是一个工具,漂亮的记者甚至可以拿来满足肉欲。
“长腿”把苹果和佳能换成美元让渔夫偷偷带回去,这在关键时候救了他一命。
“叫嚣狗”看到美金仿佛狗看到了骨头,可以想见他主子平时就这么喂他。
他对渔夫说这样你就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里全家人已经被强制住进了野地的窝棚,她问妻子保卫处有没有为难她,妻子摇了摇头说没有,当晚上她脱了衣服的时候肩膀上伤痕累累,保卫处的人轮奸了她,她忍气吞声只为等他回来,而这个男人是回来了,不过已经废了,这个家也完了。
朝鲜政府取缔了他的渔业许可,这也就是断了他一家的口粮,他已经没希望了,强行开船。
士兵朝他开了两枪,第二枪响,他倒进了船舱里。
最后一个镜头打破了第四堵墙,渔夫还未懂事的女儿扔掉渔夫从韩国带回来的电动泰迪熊,重新抱起了她那只破烂的玩具熊,天真的对着镜头微笑。
这微笑刺痛人心,它代表着将完全不可逆的、循环的朝鲜人的悲剧命运。
一个误入韩国的朝鲜老实人的奇葩遭遇。
很难相信这竟然是金基德的作品。
这位神一样的大师在几年前可是迷倒大批中国影迷,很多年轻导演都以他为榜样,想学他的风格。
没想到大师在和韩国观众闹翻后就江河日下了。
这部片子更是莫名其妙,为什么要拍这个呢?
金大师最擅长的应该是刻画人性,特别当下边缘人的人性。
这个片子真很不金基德,那种狠劲没有了,血腥,暴力,色情,统统都没有了。
大师迷失了,自负之后自信心溃败了。
中国公安队长也在跟他,这样的台词莫名的喜感。
三星电视里播放的伪朝鲜主播新闻也是很喜感,一看那神态一听那腔调,就不由联想到朝鲜的官方主播。
大概世界上这种语气讲新闻的也就这么一个国家了。
我们的虽然一本正经了点,但至少不会像叫口号,想想原来能平静地看个新闻也是难得的事情啊,假如有一天连这个都没有了……可怕。
拿国旗遮挡主人公的下体这样的情节,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在朝鲜这应该是被直接枪毙的行为。
美元的情节好恶心。
影片的导演程亮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最年轻的导演,当时还不满25周岁。
他当年的毕业作品《霞飞路》被赞为颇具王家卫影片的神韵,《网》是程亮的首部长片。
据制片人介绍,选择程亮一个更重要原因是他本人就是网络游戏的高手,对此类题材不仅有感觉而且能够驾驭。
果然,别人都无法准确表述的剧情,程亮“奇怪”地比喻就糊弄了所有人:“这是一部类型片。
主要是讲一个网络游戏高手的成长。
这成长的过程跟奥特曼差不多,每一次都是被打击到红灯亮起,然后突然成长了。
逐渐地成为真正的高手。
”“周杰伦”客串?
虽然有谢园和吴岱融这样的老将出马辅佐,但《网》的主角却是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为此剧组曾在某网站公开征集演员。
结果这次征集活动引来了一位酷似周杰伦的小演员吴嘉。
记得还在初试时,导演就惊叹于他和周杰伦的相似,不过最终考虑到他和主角气质的差异,因此在影片中为他安排的角色只是谢园手下的一个助理设计师 也是网络游戏的痴迷者,戏份并不多。
不过,他的人气指数和风头却不逊色于任何人。
水,绝望感,虽然刻意,但也足够有情绪。但是我还以为年轻的南韩小哥是个gay呢····一头一尾的性爱性很棒,从男性主动到女性主动男性无能,暗示了其性能力/男性能力/结尾的死亡。其实也并没有把南韩放在那么的居高之位。更想看《自白》了。
政治题材刻意讨巧,吸睛力十足,然而分外别扭,无论南韩看似宽宏,或北朝吃相难看,都显得生硬局促,整体过于直白,无惊喜无感触;南北双方对比与互照明显,无论哪种体制,均无自由可言;首尾呼应的性爱戏全片最佳,性力丧失意味丢弃(官方)身份,殊死一搏挣回心愿。
金基德的电影看一部少一部咯。。。
原来在金基德眼中,南北都不是个东西!金基德南北统一之心已死!
当鱼被网缠住的那一刻,它已经死了。所以,当你的引擎坏掉的那一刻,你也已经完了。
天下乌鸦一般黑。
不可能是老金吧…
从最期待的金基德到最失落的金基德,其间发生了什么不知道,但我最后的一点耐性被消磨了。感觉还在沉湎于旧时代的反思,越发倒退。
真实只能更惨吧。看着真揪心。
粗暴无力的解读南北关系,薄弱的剧情,更像是从小报扒下来的“脱北”纪实,还不如一部普通纪录片。不该是金基德拍出来的。
想致郁,看金基德准没错。
【0】爱之深,责之切。万万没想到我最爱的导演有一天也回会去拍主旋律……人物如此刻板,内核如此陈旧,属于金基德的独特艺术风格在本片完全丧失殆尽。真的感觉在《阿里郎》和《圣殇》之后,他仿佛用尽了所有的能量,后续的作品质量断崖式的下降以及他各种的“求变”也依然无法扭转“金郎才尽”的结局,就和他那些代表作里的主人公一样。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意外离世不是件100%的坏事,起码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自己的晚节,让人们记住了那个拍《春夏秋冬又一春》《漂流欲室》和《圣殇》的金基德🙏🙏🙏
一个不错的南北韩故事,正常说人话的金基德虽然普通了一些,但是好看的。
看的時候就想到四個字:返璞歸真。這次金基德真的是幾乎沒有用什麼鏡頭語言,甚至連色都懶得調,就放出了這部沒有傳統意義上電影感的電影。因為這次金基德只想說一個他想說的故事,他把重心都放在了講故事上面。電影的故事很簡單,人物也不多,內容都很集中。主要是探討人與國家政治之間的問題。我不敢說他在電影裡呈現的是百分百真實公正的,但八九不離十吧。電影裡金基德沒有偏袒南北任意一方,在他眼中南北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可能物質上確實有差異,但是精神上確是相似的,只有人才是最無辜的,如果只是在海裡游來游去還好,可一旦被網包住了,就沒辦法逃了。電影裡最值得玩味的就是男主最後的陽痿,原因到底是什麼,我想應該有很多,可能是精神上的死亡,對整個民族的心灰意冷又或者只是被花花世界迷了眼。只希望任何人都不會輕易進入網中。
毫无欲望。Bon sang..
挺没意思的一部片,过多的政治正确以及正式化越能看出金基德的才华的枯竭。
完全放弃了作者化叙事,用通俗剧讲南北隔阂问题,某些地方看着分外尴尬。
很糟糕 但金老师写开场戏还是很厉害
試圖在說人就像落網之魚,無力掙脫意識形態的大網,但自身信奉的價值觀強加到別人身上也是一種專制。故事及人設稍顯刻意,整體的影像風格比以往溫和,李源根被柳承範秒成渣渣。#hkaff
看得见却逃不脱,那张人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