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爱似一杯茶,第一杯慢慢泡来茶色沉底,炽烈但按捺,火热但矜持,男人喝来却觉太淡太清口;勉强喝完兑上的第二杯色味满盈,女人把自己的爱盛装并绽放,满手托出时,男人却已弃杯离去,临行还不忘扔进抽完的烟嘴。
茶渐凉,人心亦凄,还向自己发誓,留着霉变的烟嘴一定能盼回男人的留恋。
奈何。
世界本无同于不同,平凡与特殊,与别人比较后凸显的特质也许并不该是存在在你的生命中的,人亦活在自己的世界,即便是乡间小道与高速公路产生了交汇,那留的青山的办法恰非抵命追随,而是开拓、并驾齐驱与超越。
他笑着你哭了,他会厌恶而非同情;你比他笑的更开心,他会仰视并追随。
女人,找到自己的路了么。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
为了这条幼小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在他身边足足坐了四十个小时。
此刻,他那双聪明的黑眼睛刚刚合上了。
他的双手也合拢来,搁在他的白衬衣上面。
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
而你一无所知。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我,而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
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于我的一生,一无所知。
要是我还活着,我会把这封信撕掉,继续保持沉默,就像我过去一直的沉默一样。
可是如果你拿到这封信,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已死的女人在这里向你诉说她的身世。
看到我这些话你不要害怕,一个死者别无祈求,她既不要求别人的爱,也不要求同情和慰藉,只对你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你相信我所说的一切,这是我对你唯一的请求,一个人在自己独子死去的时刻是不会说谎的。
你肯定再也想不起我,想不起哪个寒酸的小学教员的寡妇和她那尚未成年的瘦小的女儿。
我和你住在同一个四合院里,在你搬进来之前,住在你屋子里的那个人整天吵架,对邻居也是恶言相对。
那个男人是个飞贼,专偷大宅门,被侦缉队访着了,下了大牢。
巡警队来人抄了他的家,封条在北屋的门上贴了三天,后来又给揭了下来。
房东太太跟妈妈说,一位作家同时也是在报馆里做事的单身文雅的先生租了北屋,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你的名字。
你有太多的书了,我想。
我自己只有十几本书,都是普通纸做的封面,很便宜,但我爱若珍宝。
而这个人有这么多漂亮的书,还有这么多外国书,这个人应该长成什么样子呢。
我猜你是个戴眼镜的老先生,蓄着长长的胡子,严肃、和善、风趣,就像我的地理老师一样,不同的是你一定更和善、更温雅。
第二天你搬进来住了,但我没能够见到你,只是听到从你屋子里传来的音乐声和笑声,一连三天都只是听到你屋里的音乐声和笑声,很多人的笑声,你好像只是一种声音,音乐一样温柔,笑声一样快乐。
我看到你了,你和我孩子气的想象中的老爷爷的形象毫不沾边,我真的吓了一跳。
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
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
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的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聚集起来。
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你的房间,里面的一切都那么昏暗、懒散、舒适,像一个暧昧的邀请。
我闻到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股使人昏沉的幸福。
那匆匆几分钟,是我童年时代最幸福的时刻。
我要把这个时刻告诉你,是为了让你,你这个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人,终于感到有一个生命依恋着你并且为你而憔悴。
我要把这个最幸福的时刻告诉你同时也要把那个最可怕的时刻也告诉你,可惜这二者之间挨得如此之近。
那个夜里我忽然感到不在你的身边,我生命的时钟就要停止。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如果我现在果真还要继续活下去的话,我又要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世间上再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
我当时从在山东的漫无止境的六年里,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一心想着你,在心灵深处始终和你单独待在一起,一坐一整天,回想每一次见到你,每一次等你的情景。
那只有一年,却像我的整个童年,每一分钟我都记得,就像昨天刚发生。
我把你写的文章和书都买来了,为了能看到你的名字,只要能看到你的名字,那一天就是我的节日。
这六年,我一刻也不曾和你分离。
这六年,我一心一意只想一件事,就是回到北平,回到你身边。
终于,那一年,我考上了北平的女子师范。
你不会明白的,在这一刻,在你家里,过去的岁月犹如一股洪流,劈头盖脸向我冲了下来。
我的童年我的梦想我整个的一生都在这里,这是我千百次望眼欲穿盼着的一扇门,现在我迈进来了,被你搂在怀里,这就是我的梦,一个终于变成真实,醒了也不会消失的梦。
几天后你回来了,但再也没有找过我。
那两个月里,我天天看着你在院子门口进出,那个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
不久我发现我有了你的孩子,我决定搬走。
你叫我怎么告诉你呢,你是永远也不会相信,一个少女,她曾经也将一直对你这么一个并不忠实的人坚贞不渝的。
你也永远不会坦然无疑的承认这孩子是你的亲生之子。
你也许还会觉得我另有企图,你会对我疑心在你我之间会存在一片阴影,一片淡淡的怀疑的阴影。
而我是有自尊心的,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
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变成你的一个累赘。
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的女人中成为独一无二的。
可是当然了,你从来也没有想过我,你已经把我忘得一干二净。
我不能把你留住,可是现在可以把你永远交给我了。
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的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们的生命连在一起了,正因为如此,我感到如此幸福,你再也不能从我的身边溜走了。
在这个世界上穷人都是遭践踏受凌辱的,总是牺牲品。
我不愿意,更不愿意让我的孩子,我那聪明可爱的孩子在陋巷的垃圾堆里、在肮脏的空气中长大成人,不能让他稚嫩的嘴唇说那些粗俗的言语,不能让他白净的身体穿着破旧的衣裳,你的孩子应该拥有一切,拥有和你相等的生活。
所以我和别人在一起,跟那些可以为我提供这样生活的人,不管是年轻的还是老的。
时隔八年,我们又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圈子里。
我常去的地方也是你常去的地方,我常遇见你,我们甚至有共同的朋友,而你又一次忘记了我,可怕的陌生。
你总是认不出我是谁,而我也已经习惯了。
经过这些年的战乱、国破家亡,我对你的那份感情显的那么微不足道,连我自己也羞于提起。
我只做一件事,就是每年你的生日给你送去一束白玫瑰,和我们第一次在一起的时候你送我的那支一样,以纪念那已经忘却的时刻。
可是今天我埋怨自己,我应该让你见孩子,因为你要是见了他,你一定会爱他的。
他是多么开朗、可爱,他又是那样地漂亮。
“你也该想想将来了我不想,也想不了那么远。
我就活在现在。
可是你年纪也不轻了。
那怎么了。
没什么,我只是觉得……算了,不说了。
”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
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
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
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
“太遗憾了。
指什么,国家还是咱们。
所有。
我爱的那个人也老是出门到外地去。
军人嘛,自然会这样。
不是那个空军。
走了的人都会回来,早晚。
是会回来,可是一回来就什么都忘了。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
现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
曾有一度,我以为可以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像极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
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
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
可是谁,谁还会在每年你过生日老送你白玫瑰呢。
花瓶将要空空地供在那里,一年一度的在你四周吹拂着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将就此消散。
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电影很好看,故事也挺感人。
一段女人暗恋的故事,只是付出的更多。
一个小女孩爱上一个风流的作家,长大后也进入作家的交往视野,并同居几天。
小女孩以为爱情实现,对于作家而言,不过是个倾慕自己的文艺女孩一夜风流罢了。
后来作家他往,女孩怀孕生子又逃难,后来成为交际花。
多年后,再见,作家早不认识女孩,只把她当作风流对象而已。
后来孩子死了,女孩也要死了,写了一封信给作家,告诉他这么多年的爱和自己的生活。
印象很深的一幕除了小女孩长大初与作家相遇时,表现出的纯真美好的恋慕以及初在一起后,幸福的小女人态。
就是成为交际花,一夜风流后作家给了钱,女孩将钱还给了管家。
那样卑微的爱中只有这么一点自尊,这是一夜平等的爱。
都说,暗恋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女孩最后还是写这样一封信,终是不甘心的吧。
其实,有点矫情了,既然愿意选择这样无对等、无回报的爱,终要自己承担。
临死前转嫁了这样一份沉重给作家,也是一些发泄与报复吧。
从这一秒钟起 我就爱上了你 我知道 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惯了的人说这句话 但是请你相信我 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盲目地 这样舍身忘己地爱过你 我对你永远忠贞不渝 过去是这样 现在还是这样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不为人知的爱情 这种爱情是如此的希望渺茫 低声下气 曲意逢迎 委身屈从 热情奔放 这和一个成年女子的那种欲火炽烈 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 其他的人在社交生活中早已滥用了自己的感情 在和别人的亲切交往中早已把感情消磨殆尽 他们听说过许多关于爱情的事 在小说里常常读到爱情 他们知道 爱情是人们共同的命运 他们玩弄爱情 就像摆弄一个玩具 他们夸耀自己的爱情 就像男孩子夸耀他们抽了第一支香烟那样洋洋得意 但是我身边没有别人 没有人可以让我向他诉说我的心事 没有人指点我 告诫我 我没有人生阅历 毫无思想准备 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 就像跌进万丈深渊---《Brief einer Unbekannten》我深信这个世界的所有巧合 尤其是关于爱情只是每个人际遇不同 有些爱长存了 流芳百世 有些却让人抱憾终生 因此 这巧合无疑伴随着命运 不由想起往事 说往事未免太久远 但追溯起它的引子大概也有段历史了 我爬过你的窗子 偷过你的稿纸 闻过你的钢笔 还有我抽屉中藏起来的一大堆你23、24岁时的照片 在办公室门口傻等半个小时 故意与你擦身而过 只为让你瞧我一眼而弄得自己满面通红 或者每天看着你家的灯何时熄灭何时再点亮最后我们在一起了 多么不可思议 我哭着对你说:“看我多幸运!
”其实在过去的每时刻我都感谢能够遇见你 爱上你 告诉你我爱你 离开你的时候 也偶尔渴望释怀 那是在孤独中寻求满足的错觉 自己告诫自己可以在往后的日子里尽情怀念你 可以像爱你一样再去爱别人 当试图在他人身上挖掘你影子时 却越发容易感叹你的完美了我曾经痛恨过那所谓的成长过程 它是多么的无奈让人无法抗拒 似乎这一辈子的悲伤和隐忍都从我身上滑过了 我孩子气的本能的厌恶所有人 我逼迫自己堕落 我诅咒你们诅咒任何与你们有关的人和事 再把责任和错误毫不留情的推给自己 终日暴饮暴食 吃成了120斤的胖子 令人绝望的是再也没人愿意多看我一眼赞美我一句....我失败了当我再次遇见你 看着你努力佯装陌生人的样子让我措手不及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我如此的幸运的回到了你身边 你跟我说这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梦醒后你便长大了
昨天看了老徐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觉得彻头彻尾的矫情了,但是我理解她,茨威格的心理描写是感性的东西,要表达出来 确实是相当困难 何况老徐一个实际上还是"小"徐的年轻女人 尚欠火候。
今天原本想要打扫下屋子 然后自己犯了懒惰的毛病 屁股贴在椅子上 不想挪动。
于是对自己说 看一篇短篇小说吧,就看了茨威格的原作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口气看完 用不了多少时间,可是我怎么觉得 过了那么久呢 一个女人的一生 有些悲哀也很空洞的一生就在这几十分钟内消受。
那个陌生女人爱上一个作家,第一眼看到后爱了一辈子。
这样说来 好像有些老套,书里的女人一旦爱上一个男人,就不会更改,任凭世事变迁,都会常驻心中。
但是这本书里的那个女人 却有些不一样,她爱的方式不是单纯的执着,专一 而是病态的痴狂。
为了一个男人 她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了出来。
这等狂热,并不多见。
女人从13岁就爱上了男人,她爱的很深 很蠢 很疯狂。
为了她 她所做的一切,看来有些不能理解 她吻他摸过的门把手 捡起他的烟蒂,怕他看到自己的寒蝉 用书包遮住补丁,甚至义无反顾的为了三个销魂之夜生下了他的孩子 而他 却早已忘怀了她。
为了他不经意送的白玫瑰,她每年都在他的生日送上一束白玫瑰。
她是奇异的 难以理解的女子 她的心很小很小 小到只容得下一个人,而且那个人被塞在里面 充满了每一丝空间。
我没有见过这样的爱情 这样没有意义 说是挖心掏肺 真的一点不夸张。
爱一个人的时候 自己竟然可以变得那么渺小,这不是某些小情侣之间可以在互诉衷肠时说的肉麻话,而是切实在这个女人身上体现了。
男人把她从女孩变成女人 又让她在他的面前变得一文不值,她曾经那么真实的穿插在他的生活中,但是对于他 她是陌生女人。
她最终濒临死亡了 留下一叠厚厚的无效信件 。
她是个伟大的女人 了不起的女人 我是这样想的 爱一个人可以爱的这样彻底 真的很可贵。
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们怀疑爱情 说他是个坏东西。
但是她知道 她知道她深深的爱着这一个人 从来没有改变 执拗的坚持着 不管发生什么 她都爱着他。
看了这篇小说 真是感动了 爱一个人 可以躲在一个微小的角落里 知道自己和他是在一片天空下就会欣慰。
时间久了 发现自己对于他 只有纯粹的爱,没有想过说要做他的女友 妻子,没有了欲望。
这样的 多少人能做到。
有些人会计较得失 问自己 为什么我付出了 他却无动于衷呢, 算着谁爱谁更多一些。
可是他们知道吗,张爱玲说的很对 爱就是不要问值得不值得。
既然都爱了 谁多谁少 重要吗。
值得这个词 用在爱人的身上 是多么的见外啊。
我突然这样想 如果我这一辈子 只爱过一个人 只有一个爱情 那么该是多么理想啊。
如果有一天我老的快要死了 我可以告诉我丈夫 我这么多年来 只爱过你一个 那我会是笑得多么宽慰啊。
这个女人做到了 她问心无愧的做到了。
我爱你,却与你无关。
当看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著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以上这句话感触良久。
一个女人,最美在于她相信这世上有爱情的存在,而最无奈的也恰恰是所爱非人。
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来得纯洁可贵。
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
当其他人在社交活动中早已滥用了自己的感情,和人亲切交往中早已把感情消磨殆尽,他们经常听人谈论爱情,在小说里常常读到爱情,他们知道,爱情乃是人们共同的命运,可是他们也肆无忌惮地玩弄爱情,就象摆弄一个玩具,他们夸耀自己恋爱的经历,就象男孩抽了第一支香烟而洋洋得意。
爱情只在含苞欲放中最无暇。
早已不是花季少女,如此珍贵的爱情也许只有在小说和尘封的记忆里尚可寻觅,可是我依然被她爱的执着与隐忍灼伤了心扉。
当我已不再拥有完璧无暇的爱情态度时,尚且存有内心的一点感动与共鸣是否可以冲刷掉或多或少的一些污垢,它们因为日积月累而依附在心灵的表面,让它看起来不怎么通透了,也正是这种混浊我们一直还执迷不悟的追逐着,以为就是年轮的痕迹。
读书的时候写过一篇《紫藤的E-Mail》,那个时候还未拜读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的也是一个少女的暗恋故事,那不是什么真实的故事只是我凭空杜撰出来的,而那个时候的我编故事还有点上瘾,正因为涉世未深正因为还没经历过轰轰烈烈的爱情,所以每每杜撰一篇虚构的文章,融入的却是自己最真实最简单的情结。
无论如何也不明白,徐静蕾怎么会选姜文来主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姜文是个好演员,但他那张粗糙的脸、臃肿的体形、招牌式的痞子味,整个一腌酱菜的黄泥土罐子,如何能扯上“多么年轻、多么漂亮、多么修长笔挺、多么标致潇洒”?
只能猜想,他是徐静蕾从小崇拜的偶像。
尽管事先有了心理准备,但当姜文戴着皮帽子、身着皮夹克、骑着三轮摩托出场时,我还是被震撼了!
无语啊,气绝啊,然后暴笑之,太佩服徐导的想像力了。
这是风流作家吗?
这是美国大兵!
一部悲剧,就这样悲哀的成了搞笑剧。
其实小说原作就是我不喜欢的,或者是我不理解的,我更不能理解徐静蕾会为之感动至此。
我相信世上一定有一见钟情,一定有至死不渝,但任何一份感情都要有理由的。
而茨威格没给我们任何说明,他通篇就让这个女人陷于一种狂热的爱情表白中,仿佛受过宗教洗脑后被摆上祭坛的羔羊。
这样的女人、这样的爱,总让我觉得太过牵强,似乎是茨威格在满足自己的某种幻想,在不甚清醒的状态中喃喃呓语。
引用朱伟在“有关品质”专栏的一段话,因为很赞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实浸透了一个庸俗男人的气息——其中洋洋洒洒铺垫的是被凝固的爱的宗教。
这爱是不朽的吗?
当爱被凝固成罐头的时候,它其实应该只是一具尸体。
我不喜欢的是男人茨威格对这个女人的那样一种叙述,他把一个漂亮女人当成物,他的小说里渗透了这样对女人的视角,他通过这样的视角来满足男权中心的廉价消费。
为此,我不知道徐静蕾为什么又喜欢这样一种态度,在情人节上,你要让男人与女人们都做什么呢?
”回到电影。
我不得不说,当战争大背景被扯进来之后,故事就比原著更莫名其妙了。
如果说一个独自站在路边被当作妓女的姑娘可能被人遗忘的话,那姜文连他有心从游行队伍中救出来再带回家的女学生都能忘得一干二净,怕是记忆功能有问题了。
他还会一脸严肃地说“华北危急了,北平危急了。
我要去一趟张家口。
”这个男人惯用的谎言居然被处理的仿佛挽救国难的英雄一样,不知道这剧本如果没有了照搬原著的大段旁白,还能有些什么合情合理的东西。
当然,电影可以是导演很个人的东西,就像观影也是很个人化的。
如果茨威格可以呓语一场,那么徐静蕾当然也可以用她的方式呓语。
此外,这部电影还让很多人知道或想起了茨威格,也算是个意外收获吧。
他毕竟是个出色的小说家。
一直很喜欢《象棋的故事》。
还好徐静蕾没有拍这个故事。
同一部电影带来的感触是截然不同的。
琵琶语出现在片头片尾,娓娓道来,如泣如诉。
多深的爱才能如此爱到彻骨,甚至放弃一切。
只因他一句呼唤,便飞蛾扑火。
在人世百转千回,却做路人甲乙。
我爱你,与你无关的伤感贯穿全片,我们看到了老徐作为一个女导演的细腻和才华,背景音乐的基调,主要演员的选择,人物情感的变化,几次和管家的相遇,作为线索的白玫瑰,结尾的处理都恰到好处,印象深刻。
除了旁白的略显刻意,叙事的略显流水化,作为一枚女观众,我还是被触动到了。
如果我没有看过原书,也许不会如此不喜欢这部电影。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咱看过书,而且还很深刻地体会了书中女主的感情脉络。
至少我知道,女主是热情的浪漫的漂亮的,心甘情愿跳到命运的陷阱里,并无怨无悔。
R先生是英俊的,阳光的,对身边的女人总会投去暧昧的使之降服的眼神。
他不是浪荡公子,也不是故意骗女人,我相信他投入每段感情都是认真的。
于是,当姜文骑着电摩托代替书中R先生三步并两步上楼梯的矫捷样子,我汗了。
当徐静蕾怨妇模样自怨自艾,睁着一双无论如何也称不上美艳的眼睛看着姜文时,我要昏厥了。
这是爱吗?
这是从十几岁开始的一辈子无怨无悔的爱吗?
这分明是个怨妇嘛,而且真的算不上漂亮。
而且三个时间段的感情戏,就找三个演员嘛。
二十几岁时蛮好换个年轻点儿的女演员。
否则,没读过原著的观众总会困惑,姜文眼睛有毛病啊,徐静蕾变都没变他会认不出?!
不用新演员,大概是徐静蕾想包揽和姜文的所有床戏吧。
哎Anyway,有一点老徐是值得表扬的,就是作为编剧她很尊重原著,任何一个细节甚至画外音都是来自张玉书的翻译原话。
但问题又来了,电影不同于书的地方,是它不仅仅要停留在文字上,而是有所超越。
不幸的是,我没有看见超越,甚至是不如文字的退步。
女人,出于理性去爱一个男人,是不会产生书中陌生女人的情愫。
要轰轰烈烈地爱,飞蛾扑火般,感觉才对了。
就算获奖了,我还是想说,徐静蕾同学,你在导演上实在没什么天分,下次再拍的时候自己好歹写个剧本,别糟蹋人家原著了,好伐。
20110226
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根据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作品。
故事很简单,一个女人用尽她的一生爱一个男人,但在这个男人的心中,她始终是陌生的。
电影不可谓不精彩,表演认真投入,画面精致,音乐完美伤感。
彼时突然很感兴趣想要看下茨威格的原著,于是找来读了一遍。
发现电影里的时空转换做得甚是完美,但是缺乏作品中原有的张力。
书中的她对这样一个男人是那样的执着与不悔,她的内心大胆、奔放而炽烈。
她为了纯洁、崇高的爱情将自己隐匿了以生,直到死去的时刻才将心中隐秘的爱情向他完全的诉说。
她的爱情是那样的刻骨铭心。
她说她的人生是从见到他的那一刻才开始的,每次相遇都是重生,每次相逢而不相识都是生不如死的煎熬。
我可以从她临终的信里读出她曾经的希望与绝望,十多年的爱情,直到生命完结的这一刻回想起来,都还这么激荡人心。
此刻,爱情直抵生命的深度。
哪怕我这样不喜欢消耗青春生命的爱情的人,在读到最后那句“亲爱的……永别了”的时候,我依然忍不住唏嘘流泪。
我原谅了她,原谅了这样一个悲情苦命、曾用所有生命爱过的女子。
电影里的女子也是这样的爱了,但是没有那种奔放、狂热的感觉,而是中国女子式的隐忍和哀愁。
同样是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中国的女子虽心中激情澎湃,表面却波澜不惊。
大年三十的晚上,院子里满是热闹的人群和灿烂的烟花,她一个单纯的小女孩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出去嬉戏玩耍,但是她,只敢在窗内羡慕渴望的看着,哪怕妈妈让她去送碗饺子也不愿意去。
她由心中的强烈的渴慕而感到害怕,没来由的不敢接近。
中国女子的感情就是这样,欲迎还拒,越是渴慕,就越冷漠,越远离。
影片没有激烈的冲突和爆发,贯穿全部的是一股细腻的情感,如一根插在胸口的刺,让人心疼不已。
浓浓的深秋,淡淡的雾霭,朦朦胧胧的爱情。
一个痴情的女人,一个热情健忘的男人,没有深深的爱恨,只是惹人叹息的浅愁。
茨威格写的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她在决定要生下孩子后所受的苦难以及家庭破碎亲人离散的不幸,不是用来衬托爱情的伟大。
爱情果真是伟大的就应该让人幸福。
当然给她带来不幸的不是爱情,而是社会。
她的遭遇没有得到周围人的同情反而招来冷酷的嘲讽。
那些凌辱和羞耻不是她独有的遭遇,而是所有贫苦的、被抛弃的人都会被踢进那样的地狱。
电影中将这段艰辛和苦难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些东西会破坏整体的氛围,掺杂太多的东西有损于爱情的完美和纯粹。
导演将这个故事改成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增加了一种浪漫唯美的气息,但无疑也降低了原著的批判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部影片是以中国女性的视角重新演绎的外国男性作家的作品,因而作品中某些女性意识的流露也不经意的显示了作者的身份的不同。
在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下,女性人格中最显著的三个特征是被动性、自我虐待和自恋,而电影中她的自卑、怯懦与自虐的特性始终是她生命的印记。
电影中很多细节都是原著中有的,有些细节改编的很精彩,也有过渡很生硬的地方。
从故事性来讲,电影很成功的将小说中国化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它算是一部商业电影吧,很迎合大众文化的口味。
不论原著如何深刻,导演从中发现了一句话: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只这一句,就足以敷衍出一个缠绵而又悲伤的故事了。
于是导演大胆的进行改造,将故事背景搬到旧中国,借用原著的故事情节,套用大段大段铺陈的台词。
结果是,果然营造出了一种浪漫而又悲情的氛围,惹得无数都市男女为其伤心落泪。
虽然她那种看似愚蠢的等待和坚守过于极端化,但也正是这一点击中了人们柔软的心。
谁不曾为爱情犯过傻、发过痴,谁没有在心底暗暗等待过一个人,谁没有藏在心底的初恋,只不过这样的一些东西在电影里被放大了。
她对贞洁爱情的坚守也似我们的坚守。
爱情圣神、崇高、纯洁,它跟肉体无关,跟思想、灵魂无关,甚至与被爱者无关。
仅仅只是为爱而爱。
现代的都市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每天人们都在忙碌奔波,有多少时间可以给我们安享生活的舒适与甜蜜。
彼此越来越忙,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爱情已成奢侈品。
在青春美好的年华错过了很多美好的身影,回头遥望时,只能感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于是,更多的精神恋爱,或是自爱,来打发空虚无聊的光景。
一切只能为爱而爱,那一个人,无法期待。
只是我们不会遗忘,没有在一起的人,永远也不会相忘。
配乐不错,姜文的气质并不适合角色,和小说设定不搭。
我就是非常不喜欢
错过以后不该再有交集。。。
自导自演就一定好看么
一颗星給姜文 一颗星給斯蒂文……
琵琶怨很好听。。。
她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首<琵琶曲>,哀怨,凄凉.
①文艺风念白又多又矫情②豆蔻年华,灵气毕现③男人最喜欢不用负责的④爱上你是我的劫难⑤东方古典神韵的配乐激荡心弦
很地道的鬼片~
配乐诗朗诵
姜文有些老,静蕾有些崩,其它都还好。
原来《琵琶语》出自这里。可惜还是拍不出结尾: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
片子有些做作,特别是旁白!远没有美国老版的出彩。
林海的配乐很棒
那声sorry雷死我
2006.3
那句“早呀,小姐”是本片最有内涵的一句台词!除了配乐不知道还有什么可取之处,是谁说的梁朝伟更适合演姜文的角色,不管梁是否适合,反正姜文不合适!徐静蕾当导演总是放不开啊!
我爱你与你无关。。。
大爱
致这世上所有的暗恋,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