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影《挑战》是人类首部在太空实景拍摄的电影,光是这一噱头就让人感到好奇,想看看它和别的科幻片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也因为这一噱头,既提高了期待,也降低了期待。
——俄罗斯人也太猛了,真敢玩大的,即然导演和演员都上太空拍摄了,剧情什么的“拉垮”一点也可以理解,还要什么自行车?
这部电影于2024年3月15日在大陆上映的是120分钟的删减版,我看的是164分钟的未删减版。
剧情上真是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刚开始观看,前面的部分以地球上的剧情居多,我寻思着这啥脚趾头写的剧情,实在是太无聊了。
一名俄罗斯宇航员在太空中受了伤无法返回地球,国家不能放任他死在太空里,于是要选拔一位外科医生上太空去做手术。
看似困难重重、实则毫无悬念,我们的女主经过层层选拔,在这个过程中既展现了她的专业性,又展现了她的综合素质,于是临危受命被派往太空。
为了让剧情更“曲折”一点,女主还曾受过老公车祸去世的创伤;女儿在学校打了人,出现紧张的母子关系;医院里有暗恋自己的同侪,情感也处于瓶颈期……也毫无悬念的,她职业生涯中这趟充满挑战的太空之旅,将为她开启新的人生。
前面这些剧情实在有些无聊和拖沓,看到时候就在想,可以删减一些吧,导演是真舍不得?
后来知道大陆上映有120分钟的删减版,感觉应该会使剧情更紧凑些。
这些剧情,虽说没有悬念,但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俄式幽默,看到的时候就会会心一笑,俄罗斯人很有意思,这次勇敢的电影尝试中紧张的氛围也被化解了。
女主在空间站的部分是电影最大的看点,那种真实性是任何特效都做不出来的,女主在舱内的失重感,飘浮起来的金色头发,做手术时需要固定的双脚,睡觉时包裹的睡袋……这些真实的太空场景,让人看到的不仅是电影的场景,更是未来普通人类可能体验的生活。
人类在太空中进行手术是一种挑战,这部电影提出了这种挑战,也提供了人类在太空进行手术的可行性。
看女主在空间站时感叹她的身材真是健美,据说演员尤利娅·别列希尔德从3000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具备极高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此后还经过了和宇航员同等标准的严苛训练,包括离心机测试、失重飞行训练以及复杂的操作技能学习,她在飞向太空前经历的选拔和训练都是不可想象的,说不定比电影里拍出来的都有意思。
2021年10月5日,演员尤利娅·别列希尔德和导演克利姆·希彭科在宇航员安东·什卡普列罗夫的护送下,搭乘“联盟MS-19”号飞船飞向太空,进入国际空间站。
安东也在电影里饰演女主的手术助手,另一位宇航员奥列格·诺维茨基出演了被开刀的宇航员。
克利姆·希彭科和尤利娅·别列希尔德在空间站停留了12天,拍摄了30多个小时的影视资料。
太空中的拍摄充满了困难和挑战,除了失重感,在拍摄海报上那一场景时,因为窗户无法抵挡紫外线,仅仅30秒尤利娅·别列希尔德就被晒伤了,随着她被眼前的场景吸引、震撼,轻叹一声“天呐”,也让我们看到了浩瀚的宇宙和蔚蓝的地球。
2021年10月17日,尤利娅·别列希尔德、克利姆·希彭科和宇航员奥列格·诺维茨基,搭乘“联盟MS-18”号飞船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在哈萨克斯坦着陆。
拍摄完成后,尤利娅·别列希尔德受到总统普京亲自颁发的国家奖章,他盛赞这部电影是“一部将被写进历史的电影。
”通过拍摄《挑战》这部电影,演员尤利娅·别列希尔德也在戏外与饰演女主老公的男演员米哈依·特洛依尼克结为伴侣。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让我有点分不清电影和真实的界限。
也许这就是它的意义吧,人类与太空的奇缘,不期而遇。
俄罗斯的科幻剧情电影《挑战》,本片虽然剧情相对简单,但整体拍下来的质量却相当高。
不同于以往美国的科幻题材,俄罗斯的这场“挑战”这场冒险,无论是角色的情感交织,还是个人在面对未知时的坚持,都生动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坚韧和善良。
特别是女主角敏锐的智慧,勇于挑战的勇气,都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面对未知世界时的大胆进取和女性力量的光芒。
影片以无比真实的太空场景,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次身临其境的太空旅行,让我们感受到了宇宙的魅力和探险的热血沸腾。
同时,《挑战》也创造了人类电影史上的崭新篇章,成功地将摄制组送上太空,完成了在太空中实景拍摄电影的壮举。
有时你不得不感叹,俄罗斯战斗民族就是如此硬核,如此彪悍,就如同电影末尾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
《挑战》是开年来最令我震撼的一部电影,虽然“人类首部太空实拍电影”为影片加满了光环,但亦盖不住它关于女性力量的宣言以及对电影这一艺术的自指,唯一遗憾的是导演犯了一个“好莱坞”式的糊涂...简单来说,影片讲述了女外科医生叶妮娅前往空间站成功救治俄罗斯功勋宇航员的故事。
按照救治宇航员这一任务,故事大体上可分为①救治准备(提出救治计划、选拔救治人员、前往空间站)、②救治实施(失重下的手术困境、叶妮娅的坚持、手术超预期完成)、③救治成功(宇航员苏醒、叶妮娅太空漫步、回到地球、接受奖励)三个部分,叙事流畅度还不错(标准商业片节奏),抛出的内核也很“应景”(女性这一全球化议题),叙事层面我着重聊聊影片中涉及的“女性议题”。
影片为叶妮娅抛出的困境有两个:一是,“女人不适合上太空”这一行业“真理”;二是,对丈夫之死的自责。
第一个困境是“她力量”的极佳载体,故事经由叶妮娅成功打破行业偏见并受到男性认同让她力量绽放,特别是当一群男人坐在指挥椅上束手无策的时候,叶妮娅果决的态度以及精湛的技术几乎成为一众男性的“救命稻草”,他们对她只能仰望,“你得知道,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成为男性认同的绝佳证明;第二个困境有意思之处在于叶妮娅的内疚与自责这一在地球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外太空得到了疗愈,我能读出的潜台词就是“只要女人站得够高,男人什么的都不是问题”,当然影片的设置不仅于此,它是想为叶妮娅的“爱情犒赏”扫清障碍,这正是影片最“糊涂”之处,如果叶妮娅的入选不是经由一位男性的推荐(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且自我正名的奖励不是爱情降临的话,这部影片的“她力量”会更加纯粹。
当然,最令我震撼和欣赏的还是影片对于电影的自指,《挑战》以“人类首部太空实拍”的方式让叶妮娅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太空手术,极尽细致的呈现了手术的难度,其实,影片是在用“太空手术”指向“太空实拍电影”,虽然影片中从未出现摄像机也不可能出现摄像机,但,一旦我们知晓这是太空实拍电影,我们的眼中就会自动的闪过无数摄像机的影子,“挑战”不仅是医学上的,更是电影拍摄的甚至是电影史的,《挑战》这种关于电影艺术的自指,定会令影迷血脉偾张。
整部电影的核心,是女主不顾一切救下宇航员的动力。
是对车祸中去世前夫的无限痛苦,愧疚和怀念,给予了她无畏挑战的决心。
这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力量,素昧平生却不惜一切代价挽救其生命,这份跨宇宙的生命疆界的打破,是凯龙星的力量,引领她踏上超越地平线的朝圣之旅,以我之疼痛挽救你之生命,让女主走出了个人的梦魇,看见最美的风景,救赎了女主的心灵。
在希腊神话中凯龙(Chiron)作为一个天才疗愈者,被毒箭所伤,伤口无法愈合且终身疼痛。
受伤之后,凯龙一边用众神所传授的超凡医术减轻痛苦,一边全身心投入到治疗他人之中。
他不止教授药草学,还教授外科手术;不只救助人类,也救助动物。
凯龙的痛苦直到与普罗米修斯交换不死之身才得以解脱,最终被宙斯变成人马座升上天空。
神话故事中的凯龙由己及人,虽不能彻底疗愈自己,但将伤痛的经历化为药引治愈他人。
正如歌曲epiphany里所唱,someone's daughter someone's mother,作为医生,克服个人悲欢的努力是伟大的,但种伟大并非是空洞的悲天悯人情怀,而是和个人的悲欢息息相关,正是对前夫深深的爱和悔恨,这份爱的延续给了本已被判死刑的宇航员生命的延续,因为倘若不竭尽全力,他也将成为被冰冷机器碾压丧命的他人的至亲。
他是别人的亲人,所以应当活下去。
倘若失去了一条本有机会挽救的生命,以全人类生存命运相关为名义的太空探索也将变得苦涩。
想起来豪斯医生里卡梅伦念念不忘的前夫,世事两难全,造福无数人的精湛的技术似乎会以个人幸福牺牲的孤寂为代价。
拯救了他人的家庭,自己的家庭却早已破碎。
星空是最安静的墓地,也是最虔诚的教堂,群星是无数永恒闪烁的眼睛和耳朵。
当手术成功,身着最爱的绿裙,悬浮在无垠的舱外,以群星为碑,放飞耳环的那一刻,我相信她的痛苦终于化为了安宁。
第一部演员在太空拍摄的电影,第一部看过的俄罗斯电影(几十年前的老片不算哈)。
英国回来的闺蜜带着她的英国老公临时加入,结果发现是俄语加中文字幕,只好一边看一边查故事梗概。
整部影片出人意料的好看,虽然抽去太空要素不算很新颖的故事,但太空要素本身就很特别了。
从头到尾感觉诚意满满,很真实的宇航局内部讨论、很真实的选拔测验训练、很真实的火箭升空、很真实的手术过程、很真实的太空站内景,宇航员生活和太空景色。
虽然打上了科幻的标签,却给人非常现实的感觉。
整部片子没有反派,给人感觉震撼而温暖。
闺蜜另外的感受是“一点也没有political”,看来大家都厌烦了美式的政治正确。
剧中的空间站狭小杂乱,比较之下天宫可真算是豪华套房了。
俄罗斯宇航局里的讨论和对归来的宇航员的欢迎倒是感觉和中国非常类似,毕竟在很多方面我们算是一脉相承。
从女主角每一缕头发的漂浮状态,到太阳光穿透过舷窗的角度变化,绝对真实的画面细节让人置身神秘且神奇的太空,开启引人入胜的大银幕体验。
电影《挑战》的史无前例,不仅体现在“太空手术”的剧情设定,更在于首次创造性地将导演斯彭科和女演员尤利娅别列希尔德送上太空,在真实的宇宙场景中完成影片拍摄。
这一里程碑式的壮举,收获了来自总统普京的亲自表彰,也赢得了全球观众的连声赞叹。
“一部将被写进历史的电影!
” “任何特效在真正的宇宙实景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
一台地面上中等难度的开胸手术,在太空舱内将成为未知。
无数挑战抛给了俄罗斯的电影人和俄罗斯国家航天局。
当然也奉上一桌视听盛筵。
在绝对硬件和权威技术支持下,呈现出工业美感的科幻大片《挑战》,接续前几年的《太空第一步 / 天际行者》和《礼炮七号 / 太空救援》,无疑彰显俄罗斯航天大国的自信和雄心。
【诗歌】没有比俄罗斯更喜欢诗歌的民族了。
如今他们在太空中吟诵诗歌。
哪怕是在开胸手术前,由主刀大夫随意抛给患者一句“背一首你喜欢的诗吧”。
这许是源自塔可夫斯基《索拉里斯》的低语,也延续了八十年代科幻动画《山隘》的顽强。
女主角热尼娅别利亚耶娃在太空旅伴撺掇下出舱悬停深空,丧夫之痛悄然散淡,情不自禁颂出家乡的民谣。
如在无垠深邃中握住泥土。
【远方】发射地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热尼娅对母亲谎称去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做手术。
但母亲哪里知道,女儿真正的出差地,是距离地面四百多千米的空间站。
男主角弗拉迪斯拉夫调侃人类汲汲营营了半个世纪,也不过才离地四百千米,却妄想遨游宇宙。
但是远在天上的恋人正救死扶伤,如何不挂怀。
手机里实时传输的手术胸镜画面,隔离了不安,拉近了信任,传导着勇毅。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剧组在空间站【淡然】举重若轻。
这就是这部《挑战》的总体感观。
好莱坞那种谢泊德音阶恨不能轰炸脑颅,五分钟一个危机,十分钟一个反转,要么有内鬼,要么有外债,无事生非,杞人忧天,人为制造紧迫感——在这一部里全然看不到。
和空间站内实景拍摄相匹配的,就是摒弃了跌宕起伏的情节。
几乎全员以一种直面现实,不惧挑战,迎难而上的态度,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旷达,恬然。
不闹幺蛾子。
当然,空间站里刻意突出的杂乱,真实情况下太空中能否实施手术,出舱服内也不可能只穿绿色布拉吉而不穿内胆等等小装饰音,不影响科幻电影的主旋律。
【好妇】热尼娅别利亚耶娃医生,或者说演员尤利娅是典型的斯拉夫金发碧眼姑娘,健美而镇定,有着五一节早期宣传画那样的身材。
很难想象一个蛇精脸直角肩A4腰的傻白甜在太空舱内舒展胴体,更不要说完成一台手术。
男主角弗拉迪斯拉夫,是《花滑女王》里英俊而冷漠自私的前男友。
在这里不仅是暖男,简直像湿婆维护大时母一样,让贤女主角去完成太空手术的壮举。
马什科夫,这是我所熟悉的,俄罗斯影坛的定海神针。
出演航天官员,发挥了一锤定音的功能。
不过必然的,沿袭苏俄 Cosmonaut 优良传统,遇事不决,少不了要用白兰地压压惊。
引一句浮士德: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飞升。
2023 年金鸡影展曾放映《挑战》,反响热烈, 一票难求。
如今终于登陆内地院线。
去看CINITY巨幕放大的深空尺度下的沉浸感甚至眩晕感吧,在等待小破球3的难耐中。
@未来局科幻办俄罗斯太空实拍电影挑战明天就上映了,... 来自未来局科幻办 - 微博 weibo.com
3月12日在国际影城看的首映式
当电影字幕升起,已是凌晨,我记得自己当时最大的感受是:人就是应该塑造自己,先是肉体,并且,根本上,塑造的对象,正是人的肉体。
引发这一点的,首先是电影中被救的宇航员以及救人的女医生,是他们物理意义上的“身体”。
有人可能觉得两人的体脂率都高了点,宇航员还没八块腹肌,女医生膀子又粗。
只能说看杂志封面上的俊男索女,看得太多,中毒太深。
人类这种体质上本来就弱小的物种,其中身体上的佼佼者,自古以来就以一种叫做“膂力”的东西来标榜。
而“膂”的意思,是腰背,是脊椎,换算成今天的语言,是就是指体格与身板。
好的体格,既指骨骼的硕大,也指肌肉的粗壮,还包括一定量的脂肪积累,这三者能理想地结合在一起,就是人中强者,除了遗传,若从饮食说,是长期的高蛋白、中碳水与低脂肪摄入,就锻炼说,是力量举以及高度混氧以及适度有氧的结果,这种身体,从来都意味着最能战斗的和最能生育的,人类自古崇拜的是这种身体,而不是超模和一众小鲜肉的那种,甚至也不是当兵回来的韩国欧巴的,当然更不是各种小姐姐的,尤其是最后这种,觉得诱人,而古人说破皮相,说它其实是:务快其心、起居无节、半百而衰。
这部电影所挑选的演员(身体),真正体现着人在力量与耐久上的平衡,我说挑选,意思是指电影刻意挑选了拥有接近这种体格的演员来出演。
让他们在真的太空站里,接受《挑战》的故事所叙说的那种挑战,多多少少增加了故事的说服力。
我们来看看女医生的扮演者尤利娅·别列希尔德,这显然是“生图”:
对照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形象,我相信在原有的基础上,演员是进行了特定的“塑造”。
“塑型”的主要内容,大略是降脂。
这一点也可以看做是某种“妥协”。
讲真,体表那么一点脂肪,常常被喊打喊杀,但胖肉肉其实是肉体之“肉”的真确所指。
不需魔法而腰腹紧,不施粉黛而腠理致但除了这种必要的皮下装修,我们看到的,是结实的腰背,匀实饱满的大腿,是足够媲美一众”妖姬“的腰臀比,以及手臂,是的,粗壮的手臂。
这身体,不仅能承受8G的重力加速度,还代表了女性的吸引力。
至于男演员奥列格‧诺维茨基,这人的体格基本上就是一头袖珍的熊。
他在电影中只是次要角色,没有女主角那么多特写,我们仅看几个不同角度的瞬间展示:
“滚圆”的身体
腰身?
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显然,类似的选角标准:不要倒三角,不要身高190、体重200,但要你孔武有力。
于是乎,这两人,一个救人的,一个被救的,他俩前前后后的样子在电影中是这样的:
手术前的
手术后的这两个身体,令人感受到的创作者的诚恳。
一种不同于好莱坞的审美模式,体现着俄罗斯民族立于世界的某种底色。
这种底色,曾经用意识形态立国,令到当时打遍世界无敌手的普世价值心惊胆战,如今,继续彪悍,以其真正处于“世界岛”中心位置的地缘与性格。
诚恳,再加上艺术,就会打动人。
我想起村上春树也说起过肉体的重要性,他说,肉体是祭台,一定要打整好,然后,无论在上面祭祀点什么,都是好的。
这里顺便说一下,《地心引力》同样选了比较强健的身体拥有者桑德拉·布洛克来出演,如果忘记她长什么样了,可以参看下图:
她的腿强健有力,是《地》最后一幕得以成立的物理要素,但本片的俄罗斯女人更是全面地“有引力”说完了物理的肉体,再来说说这部电影里抽象的肉体:空间。
这里要说的不是运镜,而是剧情。
先是女医生在地球上伸手到病人的胸腔中,按摩挤压手术中心跳停止的心脏。
要注意这个动作正是后来在太空里她不能进行的。
然后是她的笔掉了,唯一的铅笔,然后男朋友医生表演了如何用铁丝取得掉入缝中的笔。
这里的铁丝,提示以及对应的,是本来应该伸进胸腔里去的手,而手的特点是拇指可以与四个另外的手指进行对握,由此形成了手的根本结构。
也就是说,手是三维的。
女医生在地球上,曾经将三维的手伸入另一个三维的空间(胸腔),从而拯救了一个人。
但在太空里的问题在于,她无法再这样做。
于是,一根“伪装”二维的铁丝——它事实上是一只小手,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为这跟神奇铁丝的头部,有一个卷起来的高了一维空间。
“卷起来的高维空间”,Curled-up dimension,正是今天对于数学语言中已经能够表示、却在日常语言中令人难以捉摸的高维空间的重要界说。
据说,我们寻常经历的三维也并不是三维,它包含着紧紧地卷缩起来着的超级微小的维,有推测说它可能小到普朗克长度(即10^-33cm),是目前的实验条件远远不可能达到的,因而还不能直接观测。
我对最终能观测到表示怀疑,因为小到那个程度,我无法想象用以观测的仪器又要多小,以及由此会面临着怎样的“测不准”。
我宁可相信,这个维度,就是心灵的、意识的维度。
眼下不少严肃的科学家私下里或者退休后开始谈论这一点,说的玄妙,他们认为“唯物”的尽头,非常有可能是“唯心”的。
空间与时间的最小尺度,说不定包含着强人择理论的内涵。
所以,为什么要上太空?
用电影里的话来说:我们要去太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飞出去400公里(这里只是指空间站,但就算是登月,也不过是一光秒多一点点的距离),还不到莫斯科到圣彼得堡之间距离的一半,人类连地上的问题都没搞清楚,却执着去太空,为什么?
“人类为什么执着去太空,你怎么想的?
”——女医生回答:“可能人类觉得在那里能找到在地球上找不到的答案”。
而太空里到底有什么?
太空里只有无垠的面对,或者说面对无垠。
在那里,我们将彻底地有机会感觉到一无所有,只有自己的——身体,这个物理的、有形的、渺小的、脆弱的——但是确实彻底属于自己的空间。
电影借着被救的宇航员的口这样说,
让我回到本文的最初。
我深深地觉到,对人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精心地塑造自己的肉体,从体格上——也就是从心魂上。
只有强大的存在者才能用自身的坚实独自面对时空的无垠与辽阔;而能够意识到这种“面对”,源自内在于我们的那个空间,它卷起来、伪装起来、无法用仪器探知,却具有终极实在的意义。
昨晚,我合上电脑,在久违的对塑造肉身的坚定中,入梦。
在我印象中俄罗斯电影整过很多活,有超长长镜头的《俄罗斯方舟》,有嘴里塞摄影机的《硬核亨利》,有全程摆个倒计时的《地狱尖兵》,当然还有这片第一部太空实拍的剧情片。
期待这部电影很久了,当我知道这个项目的时候就想看,后来总预感有机会引进国内,最后真的硬让我熬到引进了,一直没看,等着直接看大银幕。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那种技术上的创新的,只要不是噱头,如果是无副作用甚至有正面作用的,基本持鼓励态度。
而对太空实拍的期待源于当年看《月球》。
《月球》这种文艺片,肯定是很对文艺青年的胃口的,评价普遍很高。
但是当时我看《月球》的时候,一眼看出各种模拟人们想象中月球环境的特技,实际不符合低重力物理,而其剧情本身就可以平移到地球上某个荒无人烟的环境而非月球,更让我感到为了月球而月球。
于是我就开始期待,能不能看到真正在太空中拍的电影。
具体的效果,我感觉还是挺满意的。
再说说删减。
看到删了这么多第一反应是过于逆天。
然后对比了原版,感觉删了确实能紧凑很多,伐木累部分太水了,剪得也很乱。
但是删得多了一些,很多细节被删掉了,感觉细节设定需要留着的,对剧情推进有帮助。
能接受吧,毕竟这是个纯商业因素的删减,而且原片确实太长了,达到了三哥电影的最低长度(不是),压缩片长也正常。
《挑战》Bызов 2024-6-25 4.5★以前的科幻片都是特技,这部电影是真的在太空上拍的,这开创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
在空间上做外科手术,这是挑战;一部实拍空间站的电影,这也是挑战;导演要全程跟到空间站里面拍摄、导演,只许一个演员一个导演摄影,要在失重条件下完成,这也更是一种挑战。
不过这个发射降落以及在空间站的这种自然状态的表演,根本不需要演,因为她就是真情流露。
这挑战的确要交给战斗民族!
女主角是国民女士,真宇航员是太空常客,导演拍过《太空救援》,这就是太空拍摄班组。
女主角一袭绿裙,太空站浪漫满空,太空行走,已然超脱…导演跟着主角搭着电影成本“公费上天旅游”,太值了!
部片子拍完之后证明三点:一个是普通人可以上天,第二个是天上可以开展一些地面的工作,第三个是让宇航员他们放心,我们可以派人到天上去进行一些抢救工作。
我觉得这可能是宇航局跟电影公司之间的一种双赢,一人公司要交多少的,这个成本费位置之前知道的是一个上天的需要100万美元,作为电影投入,这也不算是个大数在宇航局,愿不愿意这么做。
宇航员受伤,所以要派医生上去。
战斗民族思维就是不一样,要知道非专业人士上去,其实会造成很大风险。
俄罗斯允许如此,实在是国情特殊。
女主角上的空间站那个发型处于爆炸状,应该梳束一下更好看一点,估计到空间站也没有发型师,只有导演跟主角这个难处理。
另外,在空间站里面拍的很真实,却让电影就显得很假。
这个真假这是一种很难说的东西,真的,空间站有真的宇航员,在这个环境里面,你就觉得在“演电影”,那我们以前那个电影的假环节里面,我反而觉得它像是真的,矛盾啊。
不过,女主角在空间站换衣服,然后也接到老妈的电话,老妈让她买一些贝加尔湖保健品,这一段挺搞笑的,把这个现实又拉回了电影艺术。
这周看了俄罗斯电影《挑战》,不禁感慨在电影中尽显俄罗斯人的浪漫和文化自信。
这部电影作为俄罗斯国家重点项目,拍摄就花费了近1亿卢布。
电影情节其实很简单,一名宇航员在执行任务期间突遇危险造成气胸,如不能返回地球接受治疗将有生命危险,而从太空返航落地时胸腔无法承受压力也是死路一条,就需要派往太空一名外科医生在太空展开手术治疗。
在看电影时我反复确认了几次,狭小的国际空间站、浩瀚的宇宙、巨大的蓝色星球……这电影的确是将一名从未训练过的演员和导演送上了空间站进行的全实景拍摄。
再复杂绚丽的特效也抵不上太空实拍的视觉奇观。
当女演员尤利娅·佩尔西尔德饰演的外科医生在失重状态下飘动着黄色金发,跌跌撞撞从一个舱室漂浮到另一个舱室,透过玻璃望向浩渺的宇宙和地球,那种感动和震撼无法用语言描述,也的确只有号称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人才真正敢想,并把演员送上太空实拍吧。
电影拍摄时国际空间站的乘员作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在太空实拍的剧情电影,它创造了历史,也超越了汤姆克鲁斯在2020年曾与马斯克要在太空拍电影的口号。
至于为什么敢把女演员发射到外太空,更是基于女演员尤利娅·佩尔西尔德出色的表现,也难怪总统普京都三番五次的亲自为这部电影打call。
电影中体现了俄式的粗狂幽默以及俄罗斯人的文化自信。
其中在太空中开胸腔做手术的情节,我看到这段时紧张的屏幕都不敢大口呼吸。
而就在这直播手术最关键的时刻,女主还接通了妈妈的电话,因为妈妈有心脏病,所以她瞒着妈妈只说是去贝加尔湖出差,于是现场就有了直播大屏和宇航局都在听着妈妈念叨着要女儿要带哪些纪念品给她。
还有当被问到,是否准备好去上太空时,女主幽默的回答,今天现在肯定不行(因为当时已经是深夜),明天没问题的。
最后浪漫的晚礼服出舱之旅,穿着绿色长裙的女主与浩瀚的宇宙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而在前所未有的太空手术前,在麻醉之前女医生跟要做手术的宇航员说,“背一首你喜欢的诗吧”,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首诗歌,我找来原文给大家看。
Владимир ОрловЯ узнал, что у меня есть огромная семьяЯ узнал, что у меняЕсть огромная семьяИ тропинка и лесокВ поле каждый колосокРечка, небо голубое —Это все мое родноеЭто Родина моя,Всех люблю на свете я!而出演宇航局领导的演员佛拉基米尔·马什科夫也是俄罗斯著名演员,出演过《小偷》《彼得调频》等很多经典电影。
当然影片最后的那一句,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才有引力,没有所谓的男性凝视,也没有凸显女性在太空领域的优势或者劣势,在电影中能感受到个体不分男女都是被尊重的,而这才是真正的大女主电影。
比起中国电影来说,影片里的立意、演员的敬业付出精神和艺术价值,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方向吧。
最后再说下,这部电影投入近1亿卢布,但最终在俄罗斯国内的票房仅不到2500万美元,上半年在中国上映时也比较冷淡,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了。
电影插曲也很好听哦!
人类首部太空实拍故事片。“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
俄罗斯人抢在汤姆·克鲁斯前面,拍出了人类首部太空中的故事长片。故事有着俄罗斯人特有的冗长,不过壮丽的太空实拍可以弥补一切。故事的主线更加意味深长:一个走不出过去阴影的女医生,被一个剑走偏锋的航天官员,送上陈旧的空间站,挽救一个病危的宇航员。这就是当代俄罗斯特有的与中美都不同的主旋律:活着,不择手段地活着。
鹅片的评分貌似都挺高的?是因为鹅的幼崽都是黄色的吗?没看过,也不打算看,直接打个1星表个态,不喜欢鹅,以及它的一切。咱虽不能投票,但咱还是能打分嘛,那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未来。
风格不错,很硬核,很写实。
腾讯独播。看的普通话版。把女医生送去太空做手术。话说现实当中如果真的发生了,真的会付出这么大代价去救这样一个中伤的宇航员吗。
形式大于内容的俄罗斯太空自嗨片,没看点没爆点没特点,要不是号称在太空上实拍,根本不会点进来好吧
看的164分钟版本。两星给首部实拍空间站电影,一星给年过40的美女,难怪所有的失重镜头都那么真实。如果你见到光,那就是天使。
俄罗斯的电影似乎如同这个民族一般,一直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念:战胜它。战胜偏见,战胜阴影,战胜犹豫,战胜不可能的手术,战胜真正的太空实拍!!
太烂了
后半段的太空戏挺有感触的。
节奏太拖拉 国际空间站实拍+1星
很无聊啊
竟然真的是外太空拍的,老毛子真是莽。片子宣传的精神不错,就是槽点也不少。没经过专业训练,都能出舱吗?还扔太空垃圾,这些不违规吗
在冷戰告結後的全球化時代,俄羅斯已然失卻社會主義蘇聯時期的世界文化領導權;而在冷戰鐵幕重現升起之勢、又自認正處於抵抗“西方世界”前線的俄羅斯,又因商業市場體量狹小、價值體系紊亂和國內政治環境日漸收緊,產出的電影數量欠奉、水平欠佳且難以獲得國際影響,即使賣到中國也無法取得較好票房表現。太空實拍對本片質感幾無加成,在刻板陳舊的拍攝手法(如大陸導演都已不屑用的閃回)下,較值得關注的大概只是溢出體制桎梏的微妙部分,如記功簿背後藏著的伏特加。影片出發點是體制內官員為求個人免責而無顧基層人員生命,亦有幾處暗諷俄當前政權,但由於體制因素直接介入電影創作,對體制缺陷的揭示實則有限。影片在女性主義方面的表現也同當代接受環境相左:女醫師能上太空得益於男性主動的自我犧牲,而破解手術難題的關鍵思路亦由男性遠程指導。
下载资源看完才发现居然国内正在上映删减版!完整版真的不错,虽然用了一半时间做铺垫,但井然有序,丝毫没有多余,大女主的塑造从其一台手术开始,人物的专业性和个性逐步成型。当然少不了家长里短的情节,但都是养眼的角色,看着也不烦。铺垫中包含宇航局训练,非常有看点,虽然与实际场景未必一致,但训练步骤却一个都不少。去发射中心、火箭升空、空间对接……一步步走向高潮。空间站实拍真不是吹的,在狭窄的空间里用长镜头捕捉漂浮、旋转、穿行等等,这种感觉太奇妙了,导演亲自掌镜,之前必定做了大量计划和练习!镜头结合空间站特有的景象,把当时年近40的女主拍成了完美的太空缪斯。女神和大表姐有点相像,能进入太空实拍也是到达了人生巅峰!配角形象也都丰满精准,她的男同学、老师、宇航局局长等等,层次分明,疏密得当!
作为人类首部太空实拍电影,它是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的。相比于一味使用特效没有好故事的《莫斯科陷落》,这一部俄罗斯科幻片站在了对立面,实拍太空做手术,it's so crazy,把这一件事讲好也是一种成功。
6.5/10 妈呀我阅片多年第一次晕电影 上太空可不是视听语言都丢弃了的理由
还行,坐太前面看的有些晕车,各种宇宙景观挺炫的,内容也比较硬核,唯一不太懂的是那种首饰真的可以直接扔外太空吗(不会变成导弹什么的?)很喜欢毛子莫名其妙的冷幽默。(为什么女主穿衣脱衣都要全部拍呢?)
打上科幻标签,其实又不是科幻,因为几乎是真实再现。虽然里面有较多医学错误,但从剧情和音乐来说不失为一部好片,要说缺点那就是太直接,缺乏综合的电影表现力。9点场只有我1个人,可见其冷门。后来还打了会吨。(大陆版删减太多了吧)
太空实拍确实牛,不过剧情有点简单,俄罗斯自己的爱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