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冰花》到《宝米恰恰》,台湾电影中点点滴滴的真实和细腻好容易打动人也许不够深刻,但是多年之后还是会回忆起那种如初夏般成长的感觉姜康哲还不错的啊,第一部看到他的是一页台北,还蛮出彩的配角哦女主角的感觉也不错的,只可惜大陆给这部的排片少得可怜不然我一定会力邀好友去捧场的,很小清新的电影,女孩子应该都会喜欢的吧中学时还是应该要多和男生交往下的,每个年龄对爱情的体会都是不一样的
台湾的电影看了不少,特别是青春电影。
觉得有两个共同点:1、台湾很美;2、初恋很美。
看着宝妮在优果的自行车后,转过大街小巷,喊着“差劲的一天”,觉得那些路过的风景,都如画。
但是细看,和以前苏州河旁的风景还蛮像的。
台湾那么小的一个地方,拍了这么多部电影,感觉导演们是真心热爱这片土地,每个小细节,都很美。
台湾的孩子们貌似谈恋爱是允许的,至少这部电影里表现的是这样。
家长们,就算家长是黑道大姐,也是支持的。
但是他们的初恋,在允许的情况下,却特别羞涩,特别纯洁,特别让人怀恋。
青春片很多都是拍初恋的,他们的初恋让人觉得,这才是初恋该有的样子。
不知道究竟是本来台湾的孩子们的初恋就是这样,还是导演们因为没这样,所以想这样。
在青春期,特别想要自我,不仅是双胞胎吧!
特别想表现自己的独一无二,特别想全世界知道自己的声音,都不仅是双胞胎。
但如同宝妮所说:“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表现出越来越好的自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更喜欢宝妮,可能因为她什么都比妹妹差一点,也可能因为我比较喜欢徐永平这种型。
看到最后,她一个人在担架上哭,瘸了的脚直挺挺地伸在那儿。
我很希望徐永平能恶俗地过来给她擦眼泪,不为别的,就为一种心底的圆满。
当然最后,徐永平的电话终于打来了,并且这次没有弄错,我就放心了。
张韶涵说:“如果没有好的结局,说明故事还没有讲完。
”我想我就是这种心态。
青春期的自尊,或者说人一生的自尊,会让自己错过许多东西。
但也许,是你的,真的就是你的,错过的,会回来的,也是你的。
台湾青春电影很是经典,也就引起了年青一代尤其是女性观众的追捧,初恋、爱情、叛逆、闺蜜甚至黑道等元素成为构造剧情的重点,然而《宝米恰恰》标新立异把闺蜜改成了双胞胎姐妹,两人不管什么地方都及其相似,也就使剧情更加复杂化,正如故事旁白所说:“故事的背后是另外一个故事。
”电影总会引起代入式的思维,取得观众的共鸣。
《宝米恰恰》一部小清新的初恋影片,高中生面对初恋的不知所措唤醒了当初青春懵懂的感觉,记忆已经模糊不清感触却依旧可能撼动内心的柔软,但伴随着校园生活的结束貌似再无那纯纯的懵懂恋曲,而如宝妮一般考究“认真对待自己”的想法还会割舍不开。
成长中有开心也有避免不掉的烦恼,除了对几件刻骨铭心的事情记忆犹新,其他的小事大概都已经模糊不清,如那模糊的初恋,在迷迷糊糊中开始,又吵一架后结束,都来的十分突然。
那时男生追女生的手法大多也都十分拙劣,《宝米恰恰》中男生以持久性的送同样的一种东西给女生,或奶茶或菠萝面包,而记忆中会写一些所谓的情书,其实也就是谈论一下学习与学校的事情。
情侣间相处的模式却与电影中十分相像,见面就会不知道该聊些什么,青涩的恋情也就如此,纯纯的懵懂恋曲有开心同时也有避免不掉的烦恼。
生活中双胞胎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虽不能亲身体会到剧中宝妮完全不想和米妮一样的心情,但能够理解宝妮想突出自己的原因,本是双胞胎,从小到大都是我们,在成长的路口,慢慢的开始强调自我的存在感。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双胞胎之间,闺蜜、朋友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也就是潜意识“追求自我”的表现,而《宝米恰恰》片尾讲:献给每一位认真对待自己的人。
即使我们长大,褪去了最初的懵懂与幼稚,不会再有那青涩的恋情,但是如宝妮一般考究“认真对待自己”的想法还会割舍不开,只是转化成了更深层次的意识,比如自我价值的实现。
然而“在匆忙俗世中,我们到底有多久没有好好倾听自己?
体会自己真切的感受?
我是谁?
我想去哪里?
”这就是电影最后留下的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宝米恰恰》看似可以带我们回味当初青涩的初恋,以及初恋中那别别扭扭的开心与烦恼,而我感觉导演更想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挣扎,故事是根据导演的真实经历改编,自编自导的电影来表达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将故事的闪光点组合成画面,其中也有乌龙的喜剧元素,电影也就更容易将观众带进剧情。
很久之前看的一部片子。
今天又看了一遍。
青春题材,校园题材,台湾拍的这种片子总是很温馨。
喜欢那种简简单单的喜欢,就想JAY的简单爱一样。
已经过了那个年代了,再也不会有这种爱情了。
已经过了学生生涯了,再也不会有那些简单单纯,懵懂美好的爱情了所以自己编织了一个梦,然后碎了。
但是还是相信爱啦放心放心。。。
看完当时没有特别特别的感觉,但是一天后开始回味其中青涩的味道。
徐永平“个子高高的,眼睛小小的男生”,俩个男生共同出现的画面总是乐趣无穷,大个子,黑道背景,但是却温柔羞涩腼腆单纯,一如我们最初喜欢的男孩。
遗憾哦,剧照里没有他的独照。
如果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那得多深厚的福缘,才能成就一对同卵双生的孪生女?
一起出生,一起成长,一样的容貌,一样的体型,一样的生理周期,一样的校女篮队员,不可避免的比较,无法隐瞒的心意,宝妮是姐姐,米妮是妹妹,她们二位一体,最远的距离不过屋内两张床之间的空间。
直到米妮遇到优果,宝妮遇到永平。
优果是天才辩手,赛场上滔滔不绝,无往不胜,跟在米妮身后却变得笨嘴拙舌,挥霍着两人相处的时光,只能不断向宝妮求救。
宝妮看在眼里,突然萌生一个念头,不要再和妹妹一模一样,她想做与众不同的自己,至少在恋爱上对永平好一点。
永平出身黑道,人高马大,可温柔友善,喜欢宝妮,又阴差阳错误把米妮当成姐姐。
青春永远值得追忆,成长永远值得感慨。
那些年历经的懵懂、阵痛、尴尬、迷惘,以及一张张模糊却鲜活的面孔,总能被莫名勾起,在心头的角落巧遇。
宝妮渴望成熟,或许出于年纪增长的灵光乍现,或许单纯厌倦了形影不离的双胞胎身份,所以她必须与妹妹不一样,保守自己的秘密,实践真实的自己。
她很努力,努力制定处世的计划,努力平衡身边人的关系,努力摆脱球场上与生俱来的搭档。
然而,自负使她疏远米妮,自卑使她无法向永平启齿,最后不择手段押上一切的篮球,也不得不因伤认输。
成熟的冲动,不成熟的举动,这大概是公认的成长悖论。
宝妮嫉妒米妮的男朋友,却忽略了优果为什么从来都不会认错姐妹俩,因为她俩之间其实早就有了区别。
宝妮一直埋怨心上人总以貌取人,分不清谁是谁,却忘记了永平性格腼腆、反应迟钝,始终抓不住两人关系的重心。
她为自己设了一个圈套,越陷越深,最后逼得米妮一声棒喝:“即使分开,我们也是姐妹啊!
”我想姐姐应该学到了点什么。
成长固然离不开对自己的认同,但无须刻意,无须假想敌,无须将自己的心封闭起来。
心有所悟的不止宝妮、永平,优果勇敢地将米妮揽入怀中的时候,相信他们也成长了不少呢!
当米妮质问宝妮为什么不告诉她心里的秘密,姐姐哭着说:“如果他喜欢的是你,那我该怎么办?
”原来即使两张床的距离不过一米,成长中的两颗心却可能已经远隔千山万水。
喜欢上一个人就是一场奇幻的冒险,肆意挥霍的那才叫青春。
【自我意识】我一直在找你,世界上的另外一个自己。
大概我们应该有着差不多的爱好,差不多的身高体重,还有着无以言说的默契,从痛经的时间和长度到喜欢的电影和歌曲。
就像娜娜和奈奈,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我在这里,你却在哪里?
我们总是偏执的觉得如果真能遇到这个世界上和自己心意相通的人,一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可是理解与感动却是难以表达的,越是期待就越是会失落。
不信看看电影里的这对双子星宝妮和米妮,有着差不多的脸,差不多的身高和体重,除了爸妈其他人太容易将其搞混。
他们却觉得和世界上另一个自己相遇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因为别人总是将她们进行比较。
小孩子嘛,总是希望自己能得到最美红花最动人的奖励,希望自己是最闪闪发光的一个,当然不希望自己的个性被埋没了。
这大概就是当宝妮发现自己喜欢上一个高大有点傻气的男生时,决定守住这个秘密的原因。
从小,双子星之间就没有什么秘密,两个人的细胞都被分成两份。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再要好与相似的个体也希望自己能被重视被区分。
也就是这样的意识,让后面的青春故事变得意外的酸甜。
【失语症】《爱在黎明破晓后》让人知道陷入爱情的人会变成话痨。
其实如果面对一个喜欢的人,也有可能患上失语症。
就像帅气的男生优果,明明是辩论社的成员,但只要和心爱的米妮在一起时就变成了一个字也说不来的木头人。
想来真是有趣,对着别人或许有千言万语,但面对你就一个字也想不起。
想起多年前的自己,为了能多看喜欢的人一眼,在每个夏日的傍晚都要跑到他的楼下读书。
但事实上,和他一个字也未曾说过。
与之擦身的瞬间都要强忍着心脏跳动频率的加快,然后在下一个转角拉着死党的手臂疯了一样蹦跳。
初恋是一场顽疾,有的人因此患上失语症、有的人失去了自我,可是从没有人后悔过。
【误会】傻傻的徐永平把双生姐妹搞错了,也许这并没有什么两个女孩的确太过相似。
但这件事情却成了宝妮心头的一个结:她担心徐永平喜欢的不是自己,而是长相一样的妹妹米妮。
我想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长相平常的女孩子暗恋班长,后来托快递的大叔给班长送了一缸金鱼。
同班同学 无不唏嘘这个浪漫的举动,并纷纷猜测这个可爱的女孩是与班长很般配的漂亮姑娘。
漂亮的女孩也就顺势接下了这件事,一下子两个人成为全年级人心中的楷模情侣。
真正送鱼的女孩并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只是默默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很多年以后,她也在想如果当时戳破了漂亮女孩的话会怎么样呢。
年轻的时候常伴随着一些误会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但就算是留有遗憾,在之后的日子里也觉得值得回忆。
p.s写的非常乱,我就是个没逻辑的人怎么办╮(╯﹏╰)╭这片子真的挺不错的,我真的很想用生命推荐,但就是无从表达自己凌乱的情绪。。。
关于《宝米恰恰》这部片子,的确无法说 他有多牛逼。
但就是在细碎的情节和温馨的画面里面,总能唤起共鸣。
清澈的午后,天空蓝的很干净,男孩和女孩走在一起,并没有牵着手。
但一切看起来就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自然。
很喜欢演员真实有力的表演,眉目间的一颦一笑都是我们当年的影子。
对于爱情、对于同性、对于他,那么奇妙的感觉,不可言喻,只能在眉头间表达。
青春里寻找自我是一个常见的话题,那时候走路的样子,头发的造型,对方的眼神,都在帮我们塑造着脑海中的自己。
不知道自己的特性,却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同,那么局促和不安,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琢磨好久。
轻信他人确不认同自己,没有办法区别爱或不爱,只能感觉心里的紧张和不安。
喜欢电影里的认真执着的打篮球场景,当年的自己也是这样执着于输赢,执着于一场场训练和比赛,那是区别自我的方式之一。
在跳起和落下间感受自己的能量。
唯一区别的就是父母,电影里宝米的父母对待女儿的感觉是那么自然和宽容,不执着追问,也不干预,这才是成熟的保护方式吧,让她们自然的成长,感受疼痛和爱。
看电影时就一直想知道双胞胎的演员,原来是一人分饰两角,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了内心的力量,好像默契很久的两人,在能读懂对方心里的同时,也给对方一个说出口的机会。
很喜欢这部影片!
说对称令人着迷···但不对称才应是我们正常的期待。
理查费曼漫画的开头很新颖我们只差五分钟,据说同卵双生的几率是250分之1平分一双正版球鞋的钱,都以为对方会做,做了坏事互相隐瞒······因为我们的默契实在太好了。
分别读不同的班级使我们的生活圈扩大两倍,所以有了(比较级)谁比较高、谁比较胖、谁的成绩好······这种问题无限上纲起来就很无聊。
其实都 差不多。
其实差多了——姐妹们,就是爱计较。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就像洗碗······这种小事自然就成了姐妹们互掐的理由。
这就是我们友爱的方式!
《恰恰》之于我,或许在于不断被忆起的中学时光。
会惊讶、会感怀原来这世间做不好“恋爱”这件小事儿的,并非我一个。
也并非我与那个远远躲在记忆缝隙里的男孩子两个人。
原来那是初涉某事时都会有的不知所措、慌慌乱和略微粗暴心虚的避视。
一个男孩子莫名其妙的追求,莫名其妙的不是答应却也不拒绝,莫名其妙的开始两个人的一段相处。
男孩子不断的出现,然后不说一句话。
明明是一起走,却迈着大步走得飞快。
也还是什么也不说。
当我看着大荧幕上的男孩儿与女孩儿,居然会错愕会以为是自己的生活被跟拍被记录。
恋爱是一场两个人的磨难,怕被看穿,又怕不被懂得。
一起走过的长长的铁轨和一节紧挨一节的枕木,仍是互不开口。
以为约会不过是恼人的折磨,恋爱就是要与一个原本处于自己生活之外的人痛苦的捱近。
每次都是回到家之后,心才开始砰砰乱跳,下次再见了面,却仍是默默不言。
比《恰恰》口味稍重的是,曾有过的一次肢体接触。
是偶然说了一句关于“天冷”的话,对方特地打了车折返回来,说要不要试试牵手。
围着居住的高楼绕上一圈,越走到靠近家的门洞越感受到对方手握的力道的渐轻,心中不敢有埋怨,为什么不紧紧抓住我呢。
而自己的整只手都紧张得紧绷起来,僵直到指尖,好像是要直挺挺的扎穿对方的手掌。
整个人像充了电一般,浑身充满颤栗,在冷风中更添了寒冷。
此后却再也没有哪一次牵手会再产生出,如这般冗长又难以忘却的痒在心头的微妙感,心上布满阵阵酥麻。
再然后是一次马上降临的考砸的月考,那就不如斩断情丝。
说了自认识以来最多的一次话。
原来彼与彼谁都不是拙于语言。
究竟是怎么样度过的那些挣扎沉闷的两相无言的日子,谁与谁也不再愿意记得起。
后来读了文科。
再后来读了文科中的文科,中文系。
文科校区的男女生比例达到1:7,班里只有7个男生。
一个gay,唤全系女生做姐姐;一个蒙语生,四年大学没有用超出手语外的语言交流过;一个大胖子,一米七的身高背负着250斤的体重;还有一个处女座……这样才开始追悔,自己竟错过最优质的那一个。
《恰恰》里也是这样的罢,妹妹的男朋友根本是稍加锤炼便可以在未来秒杀情场的恋爱潜力股。
一切只是因为相遇在最初。
再后来,交了名正言顺的男朋友。
毕业,又换了男朋友。
年龄渐大,很多事情开始变得顺理成章。
甚至开始显现出其本来的面目,即空无意义。
又或者成为有可能招致讽笑的把柄。
初恋、初吻和初夜,来不及珍视的种种和对青春恋曲的小幻想,终于像扔垃圾一样从高空散落,洒得遍地凄凉。
开始有了这样的心态,甚是好笑,人生屙的第一坨屎都是香的。
坐在对面的男生谙熟于全套的服务。
只是这一套与上一套与下一套又有多少差别?
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在流露纯熟感赋予他的洋洋得意,使人生厌。
起身作别,告诉他说,你的那些机械的活塞运动从来不曾使我有过爬上心头的酥麻感。
而这些一个男孩子曾轻而易举的就做到了。
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该懂得的事儿,该懂得的应酬该懂得的交际,该懂得的表现出的举止的优雅。
也才懂得了该去珍惜去怀念那个曾经说不出话的男孩子,和彼时说不出话的我自己。
一次相处间的挫败和经久难以消散的尴尬感,是年轻得一塌糊涂、笨拙得一塌糊涂、彼与彼表达得一塌糊涂。
看完电影的那天晚上,走在长长的地铁换乘通道,无比突然的就哼起了刘若英的《后来》,她说,“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我的坏情绪突然失控得一发不可收拾。
早已显现出一幅大妈的模样,最经常的形象是披散头发,趿了拖鞋,腆着多层的肚腩摇摇摆摆在小区外的菜市场杀价买菜。
蓦然想起,曾被夸赞过的容颜,他说你像奶茶。
那时候是大家最爱奶茶的年纪,淡淡的温暖的微微坚毅的又是始终柔和的那种女孩子。
海子的诗,周云蓬的演唱,他们说呀,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感谢你曾帮我记录我年轻的模样。
那模样曾频频出现在学校一楼的小卖部,去买四块五的汉堡包和两块五的可爱多,还有两块八毛钱的百事可乐。
那模样见证过,食堂外高悬的小黑板之上的“今日菜谱”被某个高个子的男生从“火腿玉米”抹成“人腿玉米”。
还有一年一度五四青年节的篝火晚会,是从谁谁手上递过来了半生不熟的烤鸡翅膀。
那时候的同班的女同学已经摘得了某一年中国小姐的桂冠,移驾世界去了。
希望未来一切都好。
谨此献给那些不会爱的日子,和那些沉默的骚年。
PS:《恰恰》还真不是那种看完马上就让人觉得是多么多么牛逼的片子。
尽管被提醒说不要说别的片子的不好嘛,我还是忍不住想说,还真是因为顺便看了《女朋友男朋友》才体会得到《恰恰》的可贵。
桂纶镁老了,故事显出刻意。
《恰恰》的散漫、关于心声的小剖白和揪住一个误会(双胞胎)一直系扣总也不解扣的手法,居然在《女朋友男朋友》的略微匠气之下生发出包含了“稚气”的小美好。
让人有意料之外的惊喜和回味。
PS2:此外,对于小伙子用自行车载姑娘的桥段也总是一经过目即难以忘怀。
之前看过的《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里,穿着白色衬衫的佟大为把江一燕放在自行车前面的横梁上,站在远处的张歆艺就指着江一燕问片中的诗人王勃(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王勃,勃是勃起的勃”),她美吗?
王勃回答她说,不是美,是美好。
的确是美好,自行车上一双青春飞扬的脸庞在我的脑海里封存了好久。
此后还有《钢的琴》,那个手工为女儿打造钢琴的爸爸,他的自行车后座上载着秦海璐,秦海璐手里拖着一长条木棍,他们后面跟随的是怀着同样的“报仇”之心的自行车队和工友。
色调华丽,神情肃穆,整个画面简直屌爆了。
(刚才又去看了一遍,是摩托车来着,唉,好吧。。
)《恰恰》里是姐姐站在妹妹男朋友的自行车后轮上。
她双手按压在他的肩膀上,他们是什么关系呢,她是长得和他喜欢的那个女孩子一模一样的另一个女孩子,他是与她长得一模一样的那个妹妹的男朋友。
他载着她,她触碰着他的双肩,出现在暗夜的大马路上,出现在闪着昏黄光晕的路灯光下。
微微的放肆和简单的轻快,似乎还能感受到轻柔的风和年轻跳动着的心脏,纯洁的男生与女生间的情谊。
止于此,却使观者艳羡。
女主角天生丽质88年的还能素颜演17岁
女主角太可愛了
对宝米恰恰的故事真的接受无能,完全就是建立在姐姐的想当然和矫情上嘛!
这姐姐真是让人讨厌,
无病呻吟
趴在屏幕上恨不得冲进去直截了当的把事情撸清楚,我果然是个怪叔叔
哎呀,真好,好青春。可是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复返。
小清新台灣的回歸嗎,半睡半醒之間看完,有點失望啊。
双生姐妹的尴尬青春,台式小清新扑面卷来
没什么意思。
我还蛮喜欢姐姐和徐永平这一对
优果好像高中同桌暗恋的男生囧orz
最后那一段才有感觉
劇本其實沒問題,感覺是可以拍得很動人的題材,只是導演用非常平鋪直敘的方法把它拍出來而已,沒有用鏡頭語言再詮釋,所以搞得很像台灣八點檔偶像劇,low掉了!
細膩地講述成長與自我認同,佐以青春初戀的酸甜滋味,題材常見卻不流俗,清新細緻的小品。黃姵嘉一人分飾雙胞胎姐妹,非常出色,演活了擁有相同面貌卻性格相異的兩個女孩
节奏实在太慢了。通过关于男孩的秘密来完成女孩的成长倒是不错的。
小清新,就是比较无聊
追求女生的手段还是送奶茶和饮料,青春真美好啊。
台湾的校园青春片的确别树一帜,小清新抓住了美好青春的味道...选角恰当,黄姵嘉表演出色,两个男生也很适合演校园角色...我可能会喜欢宝妮多一些吧...
少女清新可人,整个故事稍显单调,有点《听说》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