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高弧慢球

Eephus,慢速魔球,小便球

主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韦恩·戴蒙德,基思·威廉姆斯·理查兹,康纳·马克思,格雷戈里·法拉特克,基思·普尔森,小大卫·托雷斯,保罗·坎达里安,西奥多·布卢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高弧慢球》剧照

高弧慢球 剧照 NO.1高弧慢球 剧照 NO.2高弧慢球 剧照 NO.3高弧慢球 剧照 NO.4高弧慢球 剧照 NO.5高弧慢球 剧照 NO.6高弧慢球 剧照 NO.13高弧慢球 剧照 NO.14高弧慢球 剧照 NO.15高弧慢球 剧照 NO.16高弧慢球 剧照 NO.17高弧慢球 剧照 NO.18高弧慢球 剧照 NO.19高弧慢球 剧照 NO.20

《高弧慢球》长篇影评

《高弧慢球》短评

老男孩儿们,不愿散场的比赛

8分钟前
  • Futurama
  • 还行

#HIIFF

10分钟前
  • 大华dahua04
  • 力荐

得了吧别装了,若是看不懂棒球,电影3/4发生了什么你都不知道,就别提什么“大受震撼”这种谎话了。片子本身氛围不错,但终究掩盖不住三十多岁导演那股子青涩味,结尾硬塞的OI‘55更是违和感爆棚,高光时刻像在读一本漫画,但垮掉的部分就像无舵小船,空喊着"棒球是灵魂运动"的口号。

13分钟前
  • b110园长
  • 还行

只有中间对“高弧慢球”的解释短暂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再就是镜头语言不错、色调漂亮,偶尔有点小幽默,对我来说这就是所有亮点了。不懂棒球的人看一群吵吵嚷嚷的暴躁老男人一边吐口水一边打一个多小时球真的特别无聊,还有那个男人撒尿的镜头和擦边台词真的特别没必要。看过最无聊的电影。

15分钟前
  • 蒲岸之
  • 很差

#BJIFF15 陶尔米纳在无线电波的一边,观众漂泊在宇宙中随意地接受到了几万光年外发来的信息,一个世界打开了,但里面只是一些不断重复的回声,死物一片。伦德站在世界的一边,他用一个收音机播放出一个世界,并将之结晶:褪色的蓝、绿、红色要显现为更实在的落日的颜色,收音机的嗡嗡声、球员们的trash talk要化为更清脆的集中棒球声于树林娑娑声。总是,陶尔米纳呈现,而伦德浮现;一个迷恋于恒定光源,一个试图置身于日光中,让虚幻的、幻觉的光线的具身化。一个最终成型的最纯的世界,仍然离不开那些场外的噪音。

19分钟前
  • théo
  • 力荐

这些时间是如何开始,在无从了解的规则下一切继续。默契的沉默中,骤然结束。缓慢的时间一瞬,还记得舍不得的无意义午后。

22分钟前
  • 103检票小哥
  • 还行

2K DCP@ City Kinos. 本届MIFF最佳

23分钟前
  • Strategic_Scien
  • 推荐

利用棒球场的空间纵深来强化时间的触觉,一切注定结束的无意义赋予了影像自由。本片最好的确实是海报。

25分钟前
  • 科吉托先生
  • 还行

三星半。导演卡森·伦德作为摄影师出身,对镜头的平移旋转等方式的调配很有新意。一场漫长的棒球赛,赛场内外的复杂群像观察,对于一部长片首作来说完成度很高。

28分钟前
  • HarperDie
  • 还行

4.0/10 没有观感。生态绝佳,但是真的没有观感。不如拍成纪录片

30分钟前
  • 达达
  • 较差

其实是等待戈多的变种,跟棒球没什么关系。运用了大量的画外空间,大部分镜头都回避着球赛,只有通过画外音猜测赛况,而观众的话题也几乎都是日常琐碎,与当下的球赛无关。如果做得极端点的话,连球场都可以不出现,全部放到画外,形成一个虚指的他者。不过现在这样已经够无聊的了……可以说是我看过最难看的棒球赛。这个构思跟题材明显不是很适配。它是反运动、反动作的,更进一步说,它非常地刻意和不自然,破坏了运动的原始性,不具有美感。

34分钟前
  • 红喑
  • 较差

老男人们好好打球就行了,能别这么矫情吗?

37分钟前
  • 老泰瑞
  • 较差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深影国际影城 4# 接续在《最后一场电影》之后仅半小时的转场,产生了奇妙的连接,这个《最后一场棒球赛》的故事,节奏散淡,每个角色都在认真却笨拙地参加这场漫长如马拉松的球赛,棒球规则的理解门槛并没有过于影响观影的体验,舒缓的节奏反倒是在这种略显随意的调度中,共情这些三教九流的中老年男人那种痴痴的投入和坚持,不经意间流露的幽默感让你会心一笑,从天亮打到天黑只能借助车灯照明,想起年幼时的黄昏,在学校操场上踢球到夜幕降临,到家长来寻人回家吃饭却满是不舍,或许对运动就是有这种纯粹的着迷,连输赢都变得一点都不重要,因为明天,就再也回不到这里来了。就像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期货死人,面对时间,大家谁都是终将会输的失败者,只有放下输赢去享受过程,才能获得哪怕一时半会儿的乐趣。

39分钟前
  • 洛梦蝶
  • 推荐

答应我不要再把时间浪费在这种bromance电影上好吗。

43分钟前
  • 活着好困
  • 较差

2024/5/9 @Luminor 简介里写道影片展现了“某种美式乡村男权世界的终结”,但同时全片又被怀旧、感伤的情绪笼罩,并被喜剧桥段反衬强化。可惜陌生国度/经验的失落难以激发我的共情。

48分钟前
  • Kinyuan
  • 还行

3.5,好像世界末日般的,在一个空间的终末之中,比赛假装以一种极为正常的方式运行,连同那些收音机以及棒球文化构成的对于“美国”的想象,两支业余的球队的对抗成为了一种表演/守夜,Eephus是一种咒语,当它出现之后不久,影片的基调开始发生转变,离开的人们并没有说再见,而是永远消失在了这个宇宙的边缘。卡森·伦德继承了林奇式的,《双峰镇》的世界观神髓:进入黑夜也是理性的表演逐渐消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变得反常的过程,人们开始有意延长日光以继续滞留在球场。Omnes在政治上或许支持左派,但是《高弧慢球》所召唤的,引起美国蓝领乡愁的怪核图像却与特朗普的情动策略若何一契,特别是进入夜晚,当失去的美国文化的另一支——V8肌肉车们——被动员起来,模拟日光以一种怪异的方式照亮了赛场。

51分钟前
  • 千砂
  • 还行

“看了一个小时了,还是看不懂棒球”,但看着看着竟然有点感动怎么回事

56分钟前
  • Галина
  • 还行

电影拍的是一场波澜不惊的棒球比赛,但其实完全不是。说的是一代人的精神空虚与焦虑和精神处境。当你费尽心思的想要跟上比赛的时候,其实场外观众的对话早已电题了。

60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一样是美国小镇群像怀旧乡愁画,也拒绝任何人物厚度塑造,比《米勒角的圣诞夜》更明晰凝聚。告别“士兵球场”的最后一场业余棒球赛,好比是美国传统中老年男性气概在衰败前的最后一次盛放,他们通过运动竞技和在赛程中无序散漫密集讲垃圾话,来表述说不口的情感和对赛场的爱意。从日到夜的一天,一个棒球赛空间的场内外调度丰满复杂。怀斯曼念转场旁白,老头从观众变裁判,他们都在纪录见证,即使是一段这么微不足道的历史,也值得被铭记。

1小时前
  • 柯诺
  • 推荐

导演很会拍一帮人的大群戏,跟《米勒角的圣诞夜》完全不同的方案,结构清晰人物交代的也明白,搞不清规则也能看个热闹劲儿…

1小时前
  • 20个小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