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
Донбас,疯狂的边境(港),着魔的国境(台),Donbass
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主演:瓦列留·安德留察,鲍里斯·卡莫尔津,谢尔盖·科列索夫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乌克兰,法国,荷兰,罗马尼亚,波兰语言:乌克兰语,俄语年份:2018
简介:一场战争在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爆发,由此衍生出军事冲突、犯罪行动以及分裂主义者主导的大肆劫掠。在顿巴斯,战争已是常态,政府宣传自诩真相之源,仇恨变成了爱的方式。走入顿巴斯,就像踏上一场疯狂的旅行,悲剧和荒谬与生死相交织。这并不是一个关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或某种政治体系的故 事,而是展示了一个迷失于谎言与真相,寻找自..详细 >
首尾往复周而复始
导演单个场景之间叙事角度的接替玩儿的还是很溜的,时不时还有些小幽默,长镜头,手持摄影,主观镜头,镜头中的镜头花样很多,最后一镜导演拍完看到成品肯定一脸骄傲
整天在网上叫嚣着毁天灭地的那些人不妨看看这个。
结构上无懈可击,除了开头结尾形成的回环(而非循环),使得类似事件即是成因也是结果,中间高度离散,形成一个复杂无解的总体性叙事。洛兹尼察毫不掩饰自己对顿涅茨克新政府的不满和控诉:事态的升级就是由分离主义的政府导致,而其中也混杂着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多重冲突。街头打骂和婚礼两个场景拍得太好,但可惜被结尾某种确定的立场而被削弱了复杂性和力量。
结尾章节回到了开头,但结局是比仇恨、血腥都要恐怖的东西。
终于把最擅长的纪录片式空间观运用到虚构的叙事空间中(观众是审视的,而非被压迫),也就理所应当地拍出了他最好的剧情片。
C / 比《温柔女子》好很多。哪怕还是逐渐演变出了一场“闹剧”,至少段落质感的把握毫不突兀。最后一场戏尤其沉稳,一方面展现出循环往复的意识形态运作本质,另一方面则仿佛在质问观众:电影的“虚构”与现实的“虚构”,到底哪个更真实呢?(BTW,在这样的夜晚之后看了这样一部片,有点过于巧合了。)
热点地区热点话题,结果拍得像一团混沌。可能真相也是如此吧,就像电影里被设计的一场屠杀。用手持镜头将各种事件聚合的伪纪录片,讲述一个地区两个民族的悲哀。当世界穷凶极恶,谁还会为子弹流泪呢?
虎头虎尾中间蛇
【C】荒诞的碎片集合,首尾的呼应提供了一种循环视点,多方势力纠葛中的顿巴斯,恍惚之间是俄或是乌也不再重要,只是战争中荒谬、丑恶与悲剧只会不断上演。
“苏联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太应景了,谢谢李老师推荐,看新闻不如看这个
如果只是为了另辟一个角度来展现战争对平民的伤害,我觉得他可以拍的更有组织力和逻辑性,这样洋洋洒洒搞两个小时实在没必要。
好无聊的片子,本来想看战争片的,结果啥啥也不是……
有一定门槛,分不清势力,但这段编排后的影像是有纪录价值的,展示了各个阶层战时的生存状态,依然还是枪杆子出政权,遗憾的是作为剧情片太散
don't care
這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跟官場現形記那種東西呀誰在乎真假誰在乎立場誰在乎你那個進水腦覺得好看不好看
3
在如今的俄乌冲突时期看这部电影,真是特别应景,也让人对乌克兰的平民担忧和同情。不管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最倒霉的就是那些因为战争而死伤、被迫离开家园流亡国外的平民们。引用一下别的影迷的评论,写的很好:“影片展示了战争爆发后乌克兰政局的动荡,政府的无力,顿涅茨克独立后军管状态下军队的强取豪夺、无法无天,民众的苦难和被政府引导的乌合之众的狂暴。影片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战争状态下,最倒霉的是民众,最狂热的依然是民众。今天,顿巴斯的炮声隆隆依旧,今天,依旧有无数愚民盼望着和这国那国干一仗。看了此片,观众会明白,战争一旦爆发,输赢无法确定,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大家肯定会品尝到影片中顿巴斯居民的苦难。”
体验式戏剧向群众展示藏品。看病需要离开这个动物园。发现德人立刻陷入高潮。基督头像肩章圣乔治丝带飘扬。喧嚣横扫欧陆时爆炸袭来。呆滞坐着像居家办公的我们。假采访出卖灵魂银幕面前是出卖肉体换来的食品。冷漠对待赫尔松的善意。老年人炊事车唱跳狂欢。在一堆征用手机里找来电手机。筹赎金找关系电话群像。婚礼现场放批斗画面。前奏很像гимн。不断失守的道德,腐败病发之中个体悲惨,无尽的杀戮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