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事改编,全程基本上就是两个女人的故事——艾玛纽尔(波兰斯基现任妻子)、伊娃,一个中年焦虑,一个年轻妖冶,一个人温驯沉稳,一个激进张扬。
电影就是两个女人主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女作家公寓及其夫旧宅),发生的相处、相爱、相疑、相杀(可惜没有)的故事。
像危情十日一样,电影完全依靠表演和内心张弛,调动着戏剧冲突、节奏感和紧张感,并设置未知的悬念性吸引观众探求下去。
但整体给观众的印象又不如危情十日强烈,大约是波兰斯基尝试表达的戏剧矛盾看上去比较温和吧,没有危情十日中的极富冲击力的提刀、下药、癫狂、暴力冲突、争分夺秒等等,在惊悚感、紧张性上略显不足,这也使人物塑造的立体感,落了下风,不是说温和不好,只是在类同题材中,真事改编的女主,于人印象不如危情十日的女主疯魔的形象那么深刻而已。
历数《水中刀》《冷血惊魂》《荒岛惊魂》《怪房客》《罗斯玛丽的婴儿》等早期作品及后来的《苦月亮》《不道德的审判》《杀戮》等等,几个人、小空间、大故事,这大约也是波兰斯基最擅长的电影处理方式了。
但如《真事改编》,刻意剥离激烈冲突的戏剧效果,呈现温和、韧性和包容,虽然符合波兰斯基当前的高龄导演心态和艺术追求,于此片而言仍是一种缺憾。
表演、摄影、音效和节奏整体尚可,两个实力派女主角对戏,又是波兰斯基作品,值得一看。
综评7.5/10.
罗曼波兰斯基年过八旬,大斯皮尔伯格11岁,仍在拍电影。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部《真事改编》,相比罗氏从前作品,理念有余,感性不足,剧情略沉闷,人设有点崩。
但不可否认,它仍是难以取代的,刻着波兰斯基烙印。
作家黛芬,因创作力枯竭,陷入纠结,这时,一个名为艾拉的头号书迷,趁虚而入,故事由此展开。
电影前半部分,类似斯蒂芬金的《十日危情》,后半部分,又有点《闪灵》的影子。
一位大师级导演,年逾古稀,时日无多,何苦要花精力,去拍行活儿呢?
答案很简单,此片并非行活儿,波兰斯基确实有话想说。
所不尽人意处,一是年龄摆在那里,力有不逮,二是电影所刻画的,乃是创作者的困兽之斗,若非局中人,很难有共鸣。
王尔德说,艺术之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同时将艺术家隐藏起来。
这枚烟雾弹,艺术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如村上春树新书《刺杀骑士团长》,主角的身份是画家,而非作家,这是隔了一层。
波兰斯基的《真事改编》,主角乃作家而非导演,乃女性而非男性,这是隔了两层。
艺术家虽隐遁有方,却往往露出狐狸尾巴。
毋庸讳言,《真事改编》改编自罗氏“真事”,复刻了波兰斯基的创作心魔。
作为一个创作者,导演也好,作家也好,大抵都有这样一个过程:人生历练带来创作冲动,创作冲动结合特定的艺术形式(如电影,小说,诗歌等),形成作品,作品一炮打响后,创作者找到“套路”,套路玩到尽头,就进入创作瓶颈。
进入瓶颈后,创作者的命运有三:1.继续复制自己,得过且过;2.一蹶不振,乃至崩溃;3.突破藩篱,再攀新峰。
电影里的黛芬,就是处在瓶颈期,声名早已获得,不愿再重复自己,想要寻求新的突破。
突破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
不仅要斩断以往的路径依赖,还得直面内心最黑暗的部分。
拿波兰斯基来说,他的生命中,有两道至深伤口:1.波兰斯基十二岁时,因犹太人的身份,母亲惨死于纳粹集中营;2.一九六九年八月九日黎明,妻子莎朗·塔特被曼森杀死,身中十六刀,死的时候,莎朗已有8个月的身孕。
目前为止,波兰斯基最经典作品《钢琴家》,就是从第一道伤口中盛放的罂粟。
与此类似,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亦是直面自己犹太人身份,将内心最敏感最黑暗的隐衷翻出来给人看。
波兰斯基的第二道伤口,更惨烈更血腥更扎心。
罗氏继《钢琴家》后的再次突破,或将肇始于此。
有了这个认识,再来看《真事改编》,方能得其三昧。
此片确实不是巨作,但或许是巨作前的山雨欲来,也是波兰斯基为寻求突破而触碰自己第二道伤口的牛刀小试。
影片中,黛芬内心最大阴影,是丈夫在木屋里自杀。
波兰斯基将自己的遭遇(伴侣的非正常死亡),投射到故事的角色上,并不是巧合那么简单。
触碰自己内心最疼痛的地方,必然会带来巨大痛苦,黛芬支撑不住,于是幻想出一个艾拉,帮她打理一切,将创作进行到底。
艾拉可视作黛芬的“超我”,胆大心细,从不纠结,为突破瓶颈可以牺牲一切。
在波兰斯基内心,大概也存在着这样一个艾拉,将那些黑暗的经历,化为创作上的养料。
作为艺术家导演,血液里大多有疯狂因子,选题上也难免荤素不忌。
无独有偶,昆汀新片《好莱坞往事》,就是以曼森家族为原型,涉及罗曼波兰斯基隐痛,且可能跟罗氏最后的压轴戏“撞车”。
波兰斯基与昆汀,仿佛冰与火。
波兰斯基最擅长的,不是制造戏剧化的场面,而是以手术刀般的影像语言,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波兰斯基之电影,表面像空中楼阁,随意起落,却直指内心。
外虚而内实。
昆汀则相反,他是近似癫狂的大玩家,邪典界的千里驹,为了让荒诞不羁的内核显得更有张力,近年来,昆汀电影,多借具象历史作外壳,如《无耻混蛋》里的希特勒,《被解放的姜戈》中的南方奴隶主,《八恶人》里林肯那封信,新片《好莱坞往事》,更是直接拿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开刀。
但在这些具象历史背后,却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昆汀式的恶趣味,也就是说,昆汀电影,乃是外实而内虚。
这两位风格迥异的导演,或将在虚虚实实的影像中交叉。
到时,能跟昆汀《好莱坞往事》打擂的,当然不是这部《真事改编》。
《真事改编》只是波兰斯基伤口的冰山一角,是山雨欲来前的风满楼。
波兰斯基尚有时间,我期待那座冰山。
有些好莱坞影星的名字就是一个标签,自带了一种特质,比如盖尔·加朵的神奇女侠,大长腿的绝美特质,斯嘉丽·约翰逊的黑寡妇,冷艳的超级女英雄,但她们只是一个时代下的“新形态女神”。
或许对于好多像“红颜秀”这样的80后影迷来说,女神是决不能衰老的,即便青春逝去,但依然要风情万种,比如莫妮卡·贝鲁奇,或是妮可·基德曼,你能感受到她时间的流逝,却感受不到她气场的衰减。
而“红颜秀”今天想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伊娃·格林,法国女神级别的演员,她的经历、她的影评、她的容颜,已经被无数的媒体人传颂N遍了,甚至包括她的特质:“蛇蝎美人”,将近10年的角色类型,深入人心,百看不厌。
从《戏梦巴黎》到《天国王朝》,伊娃·格林代表的是大胆奔放、毫不扭捏的性感,从《皇家赌场》到《黄金罗盘》,伊娃·格林代表的是拥有独特气质的美艳女神,从《裂缝》到《克隆丈夫》,伊娃·格林代表的是能美能帅、内心复杂的新时代女性。
而从2011年的Starz史诗剧《圣城风云》开始,伊娃·格林彻底走上了专攻“蛇蝎美人”角色的表演,随后的多部影视剧中,她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同阴暗面,却惊艳四座的女人,她曾经是亚瑟王美艳妖娆却又强势狡诈的皇姐摩根。
与约翰尼·德普主演的哥特电影《黑暗阴影》中,她饰演妖艳的女巫安琪莉可,曾有过一段感情,但最终翻脸,她诅咒了昔日的爱人,并把他关在坟墓里,甚至还对昔日爱人的家族下手,以毁灭所有爱人家族之人为己任。
在Showtime的惊悚恐怖美剧《低俗怪谈》中,她依然是一位充满魅力、泰然自若又危险神秘的灵媒温妮莎·艾芙斯。
《罪恶之城2》中,她是蛇蝎女郎爱娃,德怀特的前女友,当年为了一个有钱人抛弃了他,现在又回过头想和他旧情复燃,结果德怀特落入了圈套。
去年,在惊悚电影《真事改编》中,她再次饰演了一个暗黑女,而这一次,伊娃·格林要蛇蝎的目标则是一名女作家,目前国内也是刚刚有了“汁源”,冲着伊娃·格林,“红颜秀”也是马上看完了全片,推荐给大家。
《真事改编》是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的阵容也是相当震撼的,罗曼·波兰斯基指导,张曼玉的前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编剧,除了伊娃·格林,还有60年代的女神艾玛纽尔·塞尼耶参演。
毕竟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妻子艾玛纽尔·塞尼耶总是要来捧场的嘛,很多人熟知艾玛纽尔·塞尼耶,都是因为罗曼·波兰斯基的《穿裘皮的维纳斯》和《苦月亮》,年轻时的艾玛纽尔·塞尼耶真的是美艳至极,可惜,52岁的她已经被岁月磨灭了太多的光芒。
更可惜的是,这么“极品”的演员阵容,罗曼·波兰斯基的指导却并不算太惊艳,豆瓣只有6.6分,IMDB更惨,只有5.4分,但这毕竟是两代女神的同场飚戏呀,错过了,岂不是过于可惜啦
艾玛纽尔·塞尼耶在《真事改编》中饰演女作家Delphine,母亲自杀,有两个远离她生活的孩子,与电台编辑谈着恋爱,靠着自己的经历书写了一本新书,瞬间爆红,成为了知名的小说家,但频繁的签书会,与出版商的酒会让她身心俱疲。
人出名也不一定会获得100%的支持,黑粉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视的,Delphine总是受到匿名读者的来信骚扰,一句句威胁口吻重击她脆弱的心灵,看似扬名立万,实际内心却已陷入低谷,灵感也随之蒸发,无从下笔续写她的下一个作品。
而此时,Delphine的生活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女人,伊娃·格林扮演的艾拉,她是Delphine的忠实粉丝,在签书会上,在酒会上,她们相遇相识。
同样为名人写自传的艾拉,非常善于倾听,似乎与Delphine心心相印,她们一拍即合、无所不谈,两人对彼此的了解也渐渐加深,甚至艾拉还搬到了Delphine家对面的公寓里。
但Delphine并没有发觉,自己的生活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自从与艾拉接触后,Delphine写作业用的笔记本被偷,有人冒名注册了她的脸书,吃了艾拉给的药,精神更加不振。
而艾拉似乎也没有什么朋友,过个生日,也只有Delphine一个人为她庆祝,艾拉以找房为由,暂时搬进了Delphine,两人住到了一起,成为了无话不谈的闺蜜,甚至艾拉乔装打扮,帮Delphine参加一些演讲的活动,但Delphine并不知道,实际上艾拉根本就没有去帮她参加任何演讲活动。
通过慢慢的接触,似乎艾拉对于Delphine的支配性越来越强,帮她回复信件,背着她给所有的联系人发拒绝见面的短信,而Delphine对于艾拉的依赖也越来越重,两人也为此偶尔进行过争吵,但是因为Delphine摔伤了腿,两个人又立马和好如初。
为了帮忙照顾受伤的Delphine,艾拉陪着她来到了乡村的小屋,而Delphine也想用艾拉的人生写一部小说,艾拉的妈妈也是自杀,父亲被人纵火身亡,男友遭遇枪杀,艾拉唯一的朋友只是她幻想的女孩琪琪。
在乡村的小屋中,艾拉每天为Delphine做着不同美味的饭菜,买灭鼠药驱赶小屋内的老鼠,忙前忙后,可是Delphine却出现了浑身无力、高烧不退的症状,艾拉的态度也越来越蛮横,没收了Delphine的电话,告诉Delphine的男友,Delphine不方便接电话,可以说是完全了囚禁了Delphine,直到一个雨夜,Delphine逃了出去,栽倒在路边,被人送进了医院.....
当Delphine醒来时,出差的男友已经及时赶了回来,可Delphine的体内却被查出了灭鼠剂的成分,男友也从没有和艾拉通过电话,艾拉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样,毫无踪迹。
更奇怪的是,出版方还收到了Delphine寄来的关于“描述她与艾拉经历”的小说文稿,但Delphine只是拟出了提纲和记录,并没有寄过任何成型的文稿,而从这之后,艾拉也再也没有出现过。
艾拉到底是谁?
是偷走Delphine人生的小偷,还是意图想成为她的分身,或是Delphine臆想出来的灵魂,或是年轻时的Delphine?
“红颜秀”就不在剧透了,也许每个人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吧!
讲真,《真事改编》并没有那么高的完成度,但还是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人与人之间可以当作明镜,通过对方来看清楚自己,但如果没有明镜,也许就只能千万百计的创造一个了。
总体来说,伊娃·格林的暗黑气质依然亮眼,也请各位来“红颜秀”里寻找答案吧!!
我承认看之前我充满了期待,编剧是阿萨亚斯,法国两代女神的碰撞,波兰斯基驾轻就熟的题材。
但可能因为太驾轻就熟,反而失了精髓和味道。
危情十日式的剧情,存在几个转折。
第一个是接近Delphine的神秘女子Elle,一步步走进了Delphine的生活乃至隔绝了她的生活。
第二个转折,其实Delphine才是暗中观察的那一个,Elle的生活、幻想的朋友、前夫都成了她新书的题材。
最后一个转折可以说是意料之中,Elle并不存在,她的经历混合着Delphine的回忆,其实是Delphine在写新书过程中对于自己人生的回忆和回归。
绿娃的角色还是一贯的蛇蝎美人风格,但是看着她一颦一笑,裹着红丝巾,抽着烟,还有更适合Elle的女演员吗?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更好。
罗曼·波兰斯基又带着自己风情万种的妻子艾玛纽尔·塞尼耶拍片了,而且这次还带上另一位妖冶女神伊娃·格林。
看过《苦月亮》的男人,一定忘不了那段勾魂摄魄的踢踏舞,带点哥特味道的挑逗舞服,吊洞丝袜,匍匐向你,发出强烈爱欲信号的艾玛纽尔·塞尼耶,足以征服每一个男人。
伊娃·格林著名的断臂维纳斯出场,让全世界感叹她的天使面庞与婀娜多姿。
伊娃·格林精致的容貌下藏有暗火,那种神秘感让她有想让人一探究竟的未知魅力。
光是看两位女神的脸,我就消耗掉了100分钟的片长。
《真事改编》,
靠着女神光环的对撞就摩擦出令人炫目的吸引力,另外,大师罗曼·波兰斯基非凡的叙事能力也让影片在上映前就勾起了很多影迷的胃口。
《真事改编》有着惊悚悬疑片的类型元素。
它讲述一位正饱受创作瓶颈困扰的女作家岱芬(艾玛纽尔·塞尼耶 饰)偶遇神秘女粉丝艾拉(伊娃·格林 饰)之后的恐怖经历。
神秘莫测,来历不明的艾拉步步为营,逐渐与焦虑、孤独的岱芬拉近距离。
成为岱芬最好的听客,然后讲出自己最私密的困扰,
两人的关系快速升温,如胶似漆,艾拉甚至还直接搬到了岱芬的家中。
岱芬的新作品久久无法动笔,她不想再花费多余的时间去人际交流或者去高校讲学,艾拉贴心的决定假扮岱芬去高校讲课,替她分忧。
就在两人的关系抵达最高点时,岱芬邀请艾拉去她位于郊区的私人宅邸,安心创作。
岱芬的一切饮食起居全有艾拉负责,突然起来的疾病让岱芬无法离开床笫,她恐惧的发现,艾拉有可能在自己的饮水和食物中下毒,她正钻研着自己的创作手稿,艾拉似乎一步步在“变”成她,准备夺走她的一切。
罗曼·波兰斯基非常善于在室内空间挤压出角色之间的情感张力,岱芬和艾拉的关系经历了从冷到热,最后又来了一个类似《危情十日》的惊悚转折,制造了意想不到的诡秘高潮。
不过《危情十日》是粉丝和作家之间的心理纠葛,是读者和作者,在身体与创作权上的一场博弈表征;而《真事改编》其实通片都是岱芬精神世界震动之后的一次内心冲突。
外界的压力不断加大,人们对她的期待越高,她就越不敢停下手中的笔,她其实非常在意外界对她作品的质疑。
她遇到创作障碍,灵感的枯竭是因为她已经掏空了她的个人经历,对于把自己母亲的私密过往加入故事中,让她的小说带有自专类型的撰写方式一直备受质疑。
家族中人对此意见颇大,认为岱芬对自己的母亲不敬,给家族蒙羞,暴露了个人隐私。
片中也几次出现岱芬被母亲自杀的梦境困扰的场景,那是潜意识下流露出的愧疚之情。
为了转移压力,进行心理投射,甚至制造冲突,岱芬在自我的主体身份上分裂出了另一个高度同她性的另一个“她”,ella,艾拉。
根据影片娓娓道来的叙事,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艾拉的性格一直在发生转变,神秘感是因为不了解,但常人的性格绝对不可能千变万化,所以这个“她”,艾拉其实一直是由岱芬的期待和想象来进行书写的。
岱芬太希望在乏味的生活中遭遇美妙的“意外”以此刺激出新的创作灵感,当她发现艾拉与众不同、具有故事性的生活经历时,她欣喜若狂,不断接近艾拉,期望套取她的“过去”。
可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根本很难真正了解到艾拉的生平由来,反而只是更多的知道了岱芬的过往,她的创作方式,作为回忆记录的几十本日记,那是她小说的活水源泉,还有她与丈夫的独居式关系等等,由此可以判断,其实空洞的艾拉只能等待岱芬去填补,但灵感枯竭的岱芬无法创造出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物艾拉,只能以从新解刨自我的方式给自己的小说找到新的切入口。
这个耸人听闻的切入口就是她主体身份的危机,第三幕高潮的封闭、囚禁、逃生变成了她小说最为核心和可读性最强的一部分。
艾拉始终是难以触摸的,碎片化的,模糊不清的,而岱芬确是真实的,可接近的,完整的,岱芬就这样,用一次主体身份的度让,为自己的小说找到了全新的切入口,一个陌生的神秘女人想要夺取你的身份,这样惊奇的故事实在叫人欲罢不能。
在著名的作者创作论中,有非常多的伟大作家在创作小说人物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失去控制权的遭遇,作家自己构建出来的角色,最后可能完全摆脱作家一开始的设想,成为一个不受他控制的人物,发展出令作者自己都感到惊讶的人格体。
复杂的,层次丰富的,立体的角色无疑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因为人性原本就是捉摸不透的,永远都处于变动中,那些静止的,单薄的,脸谱化的角色只能提供生硬的触感,令人出戏,很快觉察到建构的痕迹。
也只有像岱芬这样,让自己的精神陷入分裂搏斗式的内斗,在现实中创作一个自我的拟态真实,去体验,去感受之后,才能创造出艾拉这样即真实又具故事性的人物,而第三幕的恐怖书写,也是来自她想象式体验后,凭借感受真情流露出的恐惧之感。
所谓不疯魔不成活,把小说过成生活,把生活变成小说,《真事改编》为我们虚构呈现出了一位作家在创作时,激荡着的内心
这是我第一次看波兰斯基的电影,惊艳。
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特效的惊悚片,却让人看的脊背发凉,着实了不起。
电影流畅、平滑、一气呵成,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深得我心,以后要继续跟进。
第一次看精神分裂的题材,是一部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
里面特别讲到,精神分裂患者创造出来的幻象,必然有与现实中格格不入的地方,找到这个地方,是患者康复的第一步。
剧中张宰烈所发现的格格不入,正是韩江宇一直保持的赤脚。
所以,在电影中看到艾拉趴在沙发上但她的鞋子一点泥尘都不沾的时候,我背脊上飕飕的凉意就上来了:艾拉正是戴芬创造出来的幻觉!
到了后来,艾拉和戴芬的发型、装束、打扮更加趋于一致,也就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看到结局,果不其然。
具体的剧情很清楚了,这里谈一谈对艾拉的认识和喜欢,想用几个关键词来说。
邪魅看到有朋友说,只看Eva的颜值这电影就值五星,觉得不能更同意。
艾拉在签售会上出现的第一幕,就被她完美的脸庞吸引了。
这是一种宁静如水的美,波澜不惊,深远沉静,如深潭一般。
然而在她的音容笑貌之下,又能明显感觉到一种邪恶的气息。
你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你不知道她所表现出来的快乐、悲伤、关切、洒脱是不是发自内心,真正在她脑海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风景。
她的美,是暗黑的、恶魔的、带着血腥的,又隐藏在一副天使的面庞之下。
之前看过的《罪恶之城2》中,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我更喜欢波导刻画的她,同赤裸裸的邪恶相比,潜于九渊、引而不发的邪恶才更有味道,同躯体的美之间的张力才更足,给观众揣摩的空间也更大。
体贴作为一个幻觉,拥有这一特质让我没有料到,不过细想也合理。
戴芬独自一人那么长时间,缺乏照顾是肯定的,潜意识里必然会设计出这样的性格。
戴芬第一次去艾拉家里,就看到满满一桌子的美味菜肴,全部都是艾拉自己做的。
后来去了野外的别墅就更不用说,戴芬摔伤了腿,几乎每顿饭都是艾拉做的【艾拉抓着两只龙虾让戴芬看的样子真的很可爱,戴芬看到龙虾吓得蜷缩起来的样子和艾拉看到老鼠尖叫情节也是一种对应和隐喻】。
从情商来看,艾拉更是完美,能全心全意地倾听戴芬的心事,能完全理解她心中所想,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就更不用说了。
强控可能因为戴芬一直感到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控制,所以艾拉身上也具有强控的人格,想把戴芬的生活完全掌握自己手里。
只要想一想戴芬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艾拉在玻璃门后面的表情,就能体会到她的心境了。
后来她彻底垄断了戴芬的邮件、电话以及和外界沟通的一切手段。
她果断、阴狠、决绝,正和戴芬善良、怯懦、犹疑的性格相反。
逝去的母亲、坎坷的经历、渐行渐远的孩子,这些都让戴芬觉得有心无力,在潜意识里,她把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根源归咎于自己的性格,认为只要不是这种性格一切就会变得不同,这也是导致艾拉应运而生的重要原因。
虽然艾拉掌控了她的一切,戴芬却几乎很少提出抗议,正是因为她在内心深处认同这种做法,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摆脱生活的困境。
奇诡这主要是从艾拉的经历上来说的。
幻想中的朋友,自杀的前夫,逝去的母亲,与众不同的工作……艾拉的过去一点点地揭开,一个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让戴芬着迷,她觉得总算找到了写作的灵感之源。
在度假的小屋里,戴芬瘸着打着石膏的腿,悄悄记录着艾拉的一切。
艾拉这个人敏锐吗?
很敏锐。
危险吗?
很危险。
戴芬都知道。
她眼见艾拉砸碎了没法正常运转的榨汁机,也清楚艾拉控制不了她是什么表情,更何况吃的、喝的、用的东西里面很明显已经有毒了。
但她还是要记录、要写作,为了自己的书她什么也不怕了。
然而,艾拉还是发现了,看了戴芬的笔记,听了戴芬手机里的录音。
解救戴芬的邻居曾是那么的近,她却无力呼唤他,房间里仍然只有艾拉和她,而气急败坏的艾拉,已经开始硬灌她毒药了!
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戴芬终于拄着拐棍,一瘸一拐离开了别墅,在村口的路边,艾拉的车把她扫进了沟里,戴芬活着。
在戴芬的潜意识里,她是希望自己死掉,还是期待着一个自己揭穿艾拉阴谋、最终获得救赎的结局?
不得而知。
但从电影的结尾来看,我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她的装束也变成了和艾拉一样,暗示戴芬的内心深处的渴望正是打败艾拉、成为艾拉。
说到结局,我的期待是艾拉作为签售人出现在签售会,象征着邪恶的全面胜利;然而出现的还是戴芬,不得不说有一点小失落。
不过再想想,戴芬活了下来,本就意味着至少戴芬没有输,她在向艾拉的方向靠近,但没有完全成为艾拉,斗争没有终止,相爱相杀还在继续。
人生是场表演,它以生活为舞台,以时间为布景,以情感起伏变化为线索,以我们经历的人与事为情节,以精彩与成功为高潮。
你哭也好,笑也罢,愿意也好,被动也罢,这是一场你无法拒绝的表演。
有时,我们演饰了别人,丢失了自己,成了自己舞台上的配角。
去做属于自己的主角吧,你的表演,谁都无可替代。
人生是场表演,它以生活为舞台,以时间为布景,以情感起伏变化为线索,以我们经历的人与事为情节,以精彩与成功为高潮。
你哭也好,笑也罢,愿意也好,被动也罢,这是一场你无法拒绝的表演。
有时,我们演饰了别人,丢失了自己,成了自己舞台上的配角。
去做属于自己的主角吧,你的表演,谁都无可替代。
深秋小屋 | 影视 《真事改编》熟肉来啦绿娃又百合?
文/整理:Dongdong KV图:Dongdong 配图:深秋小屋独家 豆瓣今天小屋推荐一部去年戛纳电影节参展的电影《真事改编》,又名《真实游戏》(台)。
推荐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1、电影由两位女性角色担当整部电影的主角,并贯穿支撑起整部戏。
两只巨蟹气质美女首度携手合作
两只巨蟹气质美女首度携手合作女主一小科普Emmanuelle Seigner1966年6月22日生于法国巴黎一个表演世家。
祖父被称为“法国的劳伦斯奥立佛”。
1980年,14岁的艾玛纽尔·塞尼耶便开始在镜头前亮相,做起了模特。
后来从T台转向银幕,直至结识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她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表演事业。
两人于1989年8月30日步入婚姻殿堂,维系至今。
年轻时候的Emmanuelle也是一枚大美女
2、电影由法国中生代最受注目的小说家德尔菲娜·德·维冈编剧。
3、电影女主角之一绿娃(Eva Green)实在太有魅力了!
还不认识绿娃的姬友,需要自己去好好补补功课哦!
人家在著名的《低俗怪谈》、《佩小姐的奇幻城堡》等等等等影视剧中都有出色演绎。
最关键的是,她在2009年出演的一部百合情节的电影☞《裂缝》中,大胆演绎了一名对女学生性侵再间接将其杀害的女教师。
而在《真事改编》中,绿娃再次发挥出她邪恶的美,撩了一位女作家!
且看绿娃在影片中是如何撩女作家的。
绿娃撩姐技巧1:倾听与关注
绿娃饰演的ELLE是女作家Delphine的忠实读者,也算是枚不折不扣的粉丝,她在签售会上接近到Delphine,并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女作家Delphine正处在创作的瓶颈期,新的小说一直苦于缺乏灵感和素材而滞笔,并且还有一些读者匿名喷她的小说三观不正,此刻身边非常需要一位“知己”来吐槽和倾听自己。
ELLE会认真听取对方的“心声”、“唠叨”、“负面情绪”以及压力,适当时候给予对方肯定和鼓舞。
试问,哪位姬友不想拥有这样一位知心妹纸?
哪怕只是友谊关系。
绿娃撩姐技巧2:深情凝视
影片中,有一段ELLE首次邀请Delphine喝咖啡的片段,从Delphine进门到坐下,ELLE深情微笑凝视对方长达18秒钟,这18秒,ELLE的眼睛没有离开过Delphine。
试问,谁能抵挡一位美女长达18秒的直视的诱惑?
绿娃撩姐技巧3:生日邀请
假装邀请了很多人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女作家Delphine只是被邀请的其中一员,但是从头到尾其实就她俩在一起过生日,顺带着故意在Delphine面前露出内心脆弱的一面,让人家心生爱怜。
收礼物时,能顺其自然的亲亲抱抱,当Delphine说礼物准备很匆忙的时候,ELLE一边亲人家,一边软绵绵的回答:“原谅你了。
”
See,姬友们学会了吗?
晚上,拆礼物时,还要表现一下对收到的礼物喜欢到喜极而泣,再顺势扑向人家怀抱的情绪。
连贯而自然大方的一系列言行,在不显山显水的情况下,自然而然感动到对方。
试问,这样的深情相拥与告白,你内心不起涟漪吗?
绿娃撩姐技巧4:住到女神家对面!
要撩到心爱的女神,一定要放大招,ELLE为了接近Delphine,直接搬到了她家对面,方便每天开窗看到女神。
住在女神家对面,一定要让女神知道,不然就有“疑似偷窥”的嫌疑了。
主动大方的告诉对方,好巧啊,自己就住在她家对面,可以看到她,让女神也感到“哇!
好巧啊!
”然后,顺理成章的邀请女神来自己家做客!
喝过咖啡,庆过生日,送过礼物,这时候还会觉得对方只是自己的一个粉丝吗?
当然不会呀!
人家作家Delphine欣欣然去ELLE家玩了。
绿娃撩姐技巧5:住到女神家去!
光住在心爱的人对面可不行啊!
ELLE找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和Delphine说,房东突然从海外回来了,房子不租给她住了,问Delphine能不能借住她家一两个礼拜?
等她找到新的房子就可以搬走。
答案是肯定哒!
ELLE心满意足的搬进了女神家里来和女神同住啦!
看到这里,各位姬友开始无限歪歪了吧?
两人是不是接下来可以肆无忌惮的玩游戏了呀?
两人可以在家里天天滚床单,从东屋滚到西屋,从厨房滚到淋浴房,从客厅滚到书房……你们都想错了
接近女作家Delphine后,ELLE可并不想和她有肌肤上的进一步亲近。
她伪造Delphine的口吻,给各大媒体发邮件,要求三个月内不要联系她、不要采访她,她要闭关写作;
她装扮成Delphine的样子,去帮Delphine参加不愿意去的高校聚会;
她又开始一步步控制Delphine,要求Delphine这样、那样,要求Delphine用亲生经历创作小说。
Delphine还看到,ELLE穿和她一样的衣服、一样的靴子、一样的发型……从外形到想法都越来越“抄袭”自己。
Delphine打算去郊区自己的一幢小木屋闭关写作,可惜不小心扭伤了腿,ELLE主动要求陪同前往,并照顾她。
Delphine被ELLE再次感动,两人的关系似乎又进一步了。
到了小木屋,ELLE开始对Delphine敞开心扉,倾吐自己的身世。
她说,她19岁爱上一个28岁的男人,可是男友后来自杀了;她4岁的时候母亲自杀,她眼睁睁看着死去的母亲躺在她身边,却什么也做不了;然后她有了一个幻想中的好朋友,叫琪琪,她的父亲经常家暴,终于有一天,她和“琪琪”忍无可忍,放了一把火,把整个家包括家里的父亲烧死了。
看到这里,姬友们一定“哇”道:“绿娃又演心理变态呀!
”那么,变态绿娃和女作家Delphine到了郊区小木屋,是不是会发生不可描述的事呢?
比如,在小木屋里增进感情,嘿嘿嘿嗨起来?
比如,两人各自有超越常人的压力,所以彼此开始扮演小白兔和大灰狼来发泄压力?
不是这样哒Delphine给自己的老公打电话,说她故意表现得让ELLE可以亲近,果然ELLE上钩了,每天向Delphine吐露自己的过往。
这些过往是非常好的新小说素材哦!
Delphine还偷偷把ELLE的经历录下来。
有一天,ELLE发现了Delphine在偷偷记录她讲述的经历,于是把Delphine的手机拿走了,并且把日记本上记录的那几页也撕掉了。
接下来,变态绿娃展现了她一如既往的变态与邪性。
喂Delphine吃过量的安眠药;逼Delphine喝下参有灭鼠药的汤;把Delphine关在黑屋子里,不让她开窗……
绿娃(ELLE)这是要干嘛?
得不到偶像就要杀偶像吗?
粉丝好可怕啊!
终于有一天,Delphine趁ELLE不在家时,偷偷得逃了出来……
实在太虚弱的她,滑倒在了臭水泥沟里,昏了过去……
被几个修路工人救获,送往医院救治。
然鹅,她老公告诉她,从头到尾没有ELLE这个人啊!
都是她自己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小木屋里,还关了手机,给自己吃了耗子药,又服了过量的安眠药,企图自杀!
接着,她的长得很姬的书商祝贺她,说收到了她的新书稿,书稿非常赞,马上要出版她的新小说。
Delphine迷糊了,她强调说,她三年没写过小说了啊!
那本小说不是她写的!
是ELLE写的!
到底有没有ELLE这个人?
绿娃扮演的ELLE其实是谁?
关注深秋小屋订阅号ladyscn 后台回复 真事改编 获取影片熟肉资源
确实非常之cliche,最后才给个反转。
前面就是头号书迷的女版,悬疑气氛非常成功,比如下到地窖那段。
最后导演的用意才彰显。
其实创作一个作品确实像被人控制住了,她不想见人,寻死,浑浑噩噩其实都是她自己在探索的过程,elle说的身世其实就是她自己的身世,因为她一直藏在后面不愿意剖析自己,所以才用了这种方法,受父亲虐待的是她,遭遇了男友死亡(或者杀了男友)的是她,放火烧了屋子的也是她,这个应该是确定的,因为导演很明显的暗示了是kiki,也就是那个红头发的幻想朋友做的。
其实她很想写一写自己的故事,因为她已经厌倦了那些社交,厌倦了重复的采访,玻璃上那张elle厌恶的脸其实也是她的自我厌恶(说真的那张脸吓到我了!
)。
其实这个幻想朋友暗示的不能更明显了,elle就是她幻想出来的,为了让自己不直面创伤直面过去。
编剧甚至没有想让观众纠结因为他敷衍的给了一个不是真人的名字:elle。
像从来没有第三者见过elle这种细节就不说了。
还有就是,elle是写自传的,所以这本看似小说性质的《真事改编》其实是自传。
其实写作过程和中了毒也很像的,尤其那段躺在床上生不如死的过程,以及那种想要呼喊但是无人能救的感觉。
其实当elle把身世差不多说完之后,现实生活中她也就写完了,之后的抵抗吃药,其实是在抵抗自己的回忆带来的副作用,她差点让回忆和童年阴影摄住自己。
但最终她还是懦弱的,还是不敢直接写自传,只能说一句,这是真事改编。
其实羞于袒露自己也是编剧的感觉,总觉得自己作品不好意思给人看。。。
绿娃现在已经是黑化专业户了,从裂缝开始,我看着她这张脸就开始害怕哈哈哈不过即使不从精神分裂来看,前半段观赏性也很足,完全可以看成告诫写作者的一封信。
比如,当面对空白文档想要逃避时,千万要抵挡住叫你出去浪的朋友的诱惑!!!!!
你只是在逃避!!
再比如,如果有人说帮你写东西,那你就要小心了。
一个波兰斯基脑残粉,在深夜刷片之后激动异常睡不着引发的一个脑洞。
到底艾拉是不是岱芬幻想出来的人物,的确值得讨论,我相信编剧和导演也是故意给观众留的悬念,但是这部电影绝非是蠢萌女作家和暗黑女闺蜜爱恨纠葛那么简单的故事。
这个脑洞是基于艾拉是岱芬幻想出来的人物所展开的,这个设定会让整部影片更加有意思。
影片的名字就是《真事改编》(真实游戏),它和岱芬所著的小说同名。
我们都知道,波兰斯基很擅长玩隐喻,那么这个书名到底想暗示观众什么?
我看到有评价说片名不如就叫《elle》,这一点我表示非常不赞同,先不说有很多法语电影都叫《elle》,这个名字难免流俗;其次,这个《真事改编》是编剧和导演玩的文字游戏。
按照通常的理解,那本同名小说新书是基于艾拉和岱芬之间的真实故事改写,那么,我们从整部影片出发,艾拉的故事会不会就是岱芬自己的故事呢?
艾拉会不会就是年轻时的岱芬呢?
我们不妨这样假设,岱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她的父亲有家暴倾向,母亲在她四岁的时候就自杀身亡,年幼的岱芬就经常幻想自己有一个好朋友叫琪琪,在父亲的暴力下,岱芬和琪琪终于放了一把火,烧毁了一切给她带来痛苦的东西……长大后的岱芬结了婚,但是丈夫却在木屋里自杀,再后来岱芬成为了作家,同时又认识了有钱的男朋友,但是她依旧有幻想症,在她的内心深处依旧隐藏着巨大的阴霾,于是在极度焦虑写不出东西时,她开始分不清现实和想象,以年幼的自己为原型幻想出艾拉这个角色。
我们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很多支持这个假设的依据,首先,大家想一想岱芬第一次见到艾拉是在什么时候?
她第一次见艾拉就是在极度劳累的状态之下,签售会快要结束,岱芬已经累到坚持不住,此刻她的精神是最为恍惚的时候,因此她开始了幻想;其次,岱芬收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信,而且在画廊见到母亲巨大的画像时,她焦躁不安的神态恰恰证明了她以前的家庭生活十分的痛苦。
还有,影片中艾拉曾经想要代替岱芬去参加一个高中的读书会,她扮成岱芬的模样,一个年轻,一个衰老,我觉得以波兰斯基的尿性,不仅想暗示观众其实这两个人是一个人,而且还想要说明艾拉就是年轻的岱芬。
最后,除了女主,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艾拉的存在,在新书签售会上,岱芬又一次精神恍惚了,她仿佛看见艾拉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证明艾拉是幻想出来的。
还有elle名字的这个梗,可能也是想说"她"并不是真实的。
关于艾拉就是年轻的岱芬,这一点我是基于女作家的这个身份考虑的。
在影片中,岱芬和艾拉在写作的观点上是有差异的。
岱芬坚持想写虚构的小说,而艾拉却让她写自己的故事。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信就是艾拉寄的,但是如果信也是岱芬想象出来的,会不会更合理一些呢?
岱芬的写作灵感已经枯竭,她多年来一直坚持写小说,为的就是逃离自己的回忆,但是她的小说却永远都是在写自己的故事。
这一点使她本人处于极大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她不想提及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的小说却都在悄悄的向她自己的故事靠拢。
影片中的一个场景,是岱芬的电脑砸向了艾拉的窗户,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于是岱芬开始痛恨自己,她觉得真正的小说家不应该写自传来赚钱,于是她幻想了许多恶毒的信件,来自家族的某个人对她哗众取宠行为的不耻。
这些信正是来自岱芬内心对自己的厌恶。
还有岱芬曾向男友说过艾拉是个善于聆听但不愿意倾诉自己故事的人,这不正好就是岱芬自己?
岱芬不愿意回想自己的曾经,所以在她的幻想中,当她从艾拉的嘴里套出所有的故事时,她自己也疯了,最后竟然想要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可能并没有那么高的完成度,但是仔细想想还是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波兰斯基依旧是个会讲故事的导演。
这种小格局的室内戏正好是他所擅长的,要是拍成《怪房客》那种调调就好了,这部戏还是有点太现代了!
以上就是我的脑洞,三更半夜写的,可能有些语无伦次。
Eva Green是怎么做到不老的,这个妖怪演Elle这个人物真是太对了。编剧是锡尔斯玛利亚的编导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两个片子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也是在原创性上减分的一点。
我蛮喜欢这个构架啊
波兰斯基×阿萨亚斯鼓捣出这么一个陈词滥调的剧本着实让人失望,这种猎奇的腔调还有点像欧荣,不过是欧荣二流作品的样子,当故事进行到危情十日的模式时我已彻底丧失耐心,且收尾完全不出所料,塞尼耶镜头前的状态不是很好,伊娃·格林又是坏女人角色,看多也无惊喜。
不完全四星。可以理解成私生饭、事业粉对女作家的精神控制,也可以理解成欧容《泳池情杀案》式的女作家创作臆想。觉得伊娃格林演的ELLE有点败笔,从一开始就把「我要精神控制你」「我要害你」写在脸上,让惊悚感掉了一个台阶。
有点莫名其妙,这俩人真半斤八两都各怀心思,互相算计。不喜欢。两分给绿娃的颜
一代名导就这样脱离了时代?
是个人在前二十分钟里就足够分辨某人的居心,她却要花那么久。不是让观众揪心就是好电影,观众觉得你傻实轴了就很糟糕。选角上至少找一个憨厚老实的吧,一看就精明狡诈得要死,让人无法信任。实在是让人看得想快进,但是只要不玩什么精神分裂那一套就OK.看了添堵。不禁想起《杰出公民》,真是相形见绌。
其实以为伊娃格林是为了折磨艾玛纽尔,才骗她有老鼠准备把她关在地窖里。感觉腹黑的伊娃女士绝对能干出来233 最后这样的套路真是差评,难道女主摔断腿还能自己开车么。
Evagreen请嫁给我
波兰斯基是真老了,剧本调度一塌糊涂,选角也让人看不懂,爱娃格林外表自带“狐狸精”属性,艾玛纽尔一副傻大姐的模样,脸上写满了“来骗我啊”。剧情故弄玄虚,毫无亮点。
整体感觉就像导演老婆艾曼纽尔·萨尼耶老去的脸,陌生又熟悉,虽然还是悬疑故事,EvaGreen饰演的神秘女子的接近动机是全片推进的动力,但这个结局似乎有点弱。我怀着迫切的心情看完,却是第一部看完就想删掉的罗曼斯基的电影。
前半部分还可以,后面剧力不足,小失望
早就猜到结局 但是过程依然有点煎熬 这个文本的问题不在于扯淡 而在于无聊
不如导演的一贯水平…但还是可以一看的…另外伊娃格林真好看…
波兰斯基和奥利维耶,大失水准。Eva对这类型的蛇蝎角色表演拿捏真是信手拈来,可不知道为何喜欢不来。从一开始就毫无戒备心,平白无故,她为什么要来迫害她呢,为自己编造一个谋害故事继而得到幻想成真的快感,简直惨绝人寰。最后的雨夜是否能得救,泥泞不堪,如果死在路边的水渠这是怎样一种结局,精神上的折磨,被误解,被一直以来的欺骗。啊,这就是故事的魅力,一个你建立起信任的人一直在战栗不已最终如愿以偿不惜代价的替代你,成为你是什么体验,结局却告诉你,我写出这小说到底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是如何与自己内心幻想出的角色相处下去的,可悲的是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创造出这一真实游戏,我都在说些什么…
EvaGreen 已经这么不好看了啊。
感覺有點像是一種惡作劇,刻意做似是而非的暗示然後把故事往常規的反方向引。它並不是一個那種標準化的變態粉絲故事,但沿路的缺口太多了,有點破罐子破摔。女主角寫不出書也是活該的,誰讓你在MacBook上用office你不是自找的嗎....
Eva Green可以一直演此类角色,算是特型演员了。(非贬
“形影不离”版“危情十日”,从开始就猜出是这样的套路(尤以后来两人穿着、发型、妆化愈来愈保持统一),不过以为结尾签售时的德尔菲娜会变成“埃勒”。以波兰斯基的水准来说,这剧本和执导都太糊弄事了。
总觉得这个故事似曾相识,而且两个主角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人设太明显,配乐的诡异程度也暗示了“事情并不简单”,可是看上去又没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