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了无数遍的好剧,里面演员演技杠杠的嘞,因为这还刷了一遍,姑嫂两人之前的香樟树呢,好年轻啊那时候,😘😘😘,剧里唯一不太喜欢的地方就是江昌义的出现,虽说那个年代就算是真的也不足为奇的事,可能我有点完美主义吧!
我老公说我没电视看了天天看这个,哈哈😄,我就是好看的电视看完一遍还会再想看,情愿反复刷也不想看那些剧质量不高的,没有演技的剧还能叫电视剧么?
爱情生活能在这个样子真的是很幸福,看这个剧真是觉得一家人只要心在一起怎么整整吵吵也不会忘是一家人,男人顺着女人女人也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看似平平淡淡实则轰轰烈烈啊,多少人羡慕不来的爱情,父母爱情!!!!!!
周末闲来无事在电视上看了一集的《父母爱情》,本以为这种父辈年代的爱情故事,不会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没想到却深深被吸引。
郭涛和梅婷主演的这部剧,平实接地气的生活对白,让我耳目一新。
于是,上网搜来此剧,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看完此剧。
期间被感动无数次,又哭又笑的。
最后的20多集,几乎是一气呵成看完。
故事结束了,却还久久回味其中。
从50年代解放初期到21世纪,根红苗正大字不识几个的海军军官江德福和资本家大小姐安杰夫妻俩共同克服了出身的差异、文化程度的悬殊、生活环境的恶劣以及特殊时期的生存困境,抚养着五个孩子,共同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革命军人与资本家大小姐的婚姻,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必然要经受更多的磨难与考验,也是一开始不被大家所看好的婚姻。
江德福为了安杰,牺牲了本该有的平顺的仕途晋升,从无怨言;并一次次地包容“事多”的安杰的小脾气小性子;实属难得。
安杰,是一个喜欢读名著、喝咖啡、看外国电影的资本家小姐,是个具有“文艺情怀”的浪漫女性。
对于爱情和婚姻最初的憧憬,是希望找个有品位有格调的男人,可以一起畅谈人生和理想。
但为了哥哥嫂子及整个家庭的生存,从最开始的对“大好粗”江德福极其排斥,到慢慢地被他的用心、机智、幽默所打动。
即使心里仍有不甘,但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安杰最后还是选择和江德福结婚了。
江德福对于安杰的爱情,是极其肯定和坚持的。
为了和她结婚,即使刚开始组织上不批准,并施压给他。
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做好了“卸甲归田”的心理准备。
同在炮校学习的老丁问他,如果你为了她“卸甲归田”了,她却 没跟你一起回去,你怎么办。
他说我对她好、我对这份爱情坚持,是我的选择。
即使最后她没选择和我在一起,那也是正常的,我也不会有埋怨。
对待爱情如此执着并具有担当的江德福,令安杰很感动,并决定接受他。
江德福虽是一个“大老粗”,却也是个有勇有谋的男人,他最后说服了“首长”批准了他的婚事。
婚姻之初,安杰对于江德福的感动及欣赏大过爱情。
两个人的磕磕绊绊、小打小闹,都在最初的婚姻生活中磨合着。
一开始都试图去改造对方,江德福被安杰改造成 “三洗丈夫”;安杰被江德福改造得在他战友面前识大体、温柔贤惠;在被对方改造与自我坚持的博弈中互相融合,他们潜移默化地彼此影响。
五十多年的婚姻生活,安杰抚育大了五个孩子,从青岛大都市再到随夫来到一个小海岛,生活习惯的改变,小资情怀逐渐湮没在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
她的付出是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
在几十年的融合中,最后他越来越像个“资本家”,穿睡衣、戴洋帽;她越来越像个“农村老太太”,大嗓门、偶尔爆粗口、对儿女婚姻看法更现实。
这就是爱的力量吧,在各自坚持与妥协的过程中,却互相靠近。
最后,你变成了我的样子,我变成了你的样子。
他们最喜欢的大女儿江亚菲最后嫁给了青梅竹马的邻居家儿子,一个离婚有子的海归大学教授。
为了这份感情也为了自己想要的幸福,亚菲心甘情愿地决定不再要自己的孩子,不当后妈、给丈夫的儿子最完整的爱…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江德福和安杰的婚姻也经历了一些小坎坷,但大体是幸运和平顺的。
也正是安杰的文化和见识、江德福的能力和智慧让他们携手共同度过了这些磨难。
而江德华和老丁的婚姻、葛老师和王政委的婚姻,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一定的缺憾,只有稳定平淡而没有夫妻间的精神共鸣。
而江德福和安杰的婚姻,从一开始的双方差距悬殊,到慢慢靠近对方,最后都成了自己喜欢的人的样子。
生活的平顺加之精神的相依相偎,才能达到幸福的最高境界吧。
郭涛、梅婷、刘琳等演员对这部剧的精彩演绎,不做作、不矫情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对白,就像我们父母一样的磕磕绊绊的吵吵闹闹。
让我们了解婚姻的平淡、琐碎与真实。
但正是这种平淡琐碎,让人更踏实,更能感受到幸福。
对于爱情、亲情、友情、邻里同事情的细腻刻画,从剧本到演员,都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是适合父辈人看的电视剧,更适合我们这代人看。
在浮躁的轻视感情的现今,静心理解爱的真谛。
两个人从有些喜欢走到一起,再到经历几十年的生活,从一开始的犹豫和不确定,到互相磨合与改造,再到最后的彼此融合、谁也离不开谁。
经过时间和岁月沉淀的感情,才能称之为“爱”吧!
在这不断付出与得到的过程中,“幸福”也油然而生。
相互的付出与包容,是支撑这份“幸福”根深蒂固、不断成长的养分吧。
整部剧,坚信爱、敢于自我牺牲、持续包容和付出,都值得我们深深反思。
是否我们对爱要求的太高了,又是否是我们都不敢深爱了,又是否是我们太计较爱的得失了…
最近闹剧荒,又重温了1、2、3、4遍《父母爱情》。
不得不说,一部电视剧要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的是要祛除那些狗血淋头的剧情,把精力放在打磨剧本上。
而每当自己看到,兄妹几个一起偷吃桃酥的情节,便会跟着嘴馋。
虽然打心底,会和安杰一样说出“没出息”,不过还是想买一斤尝尝。
[捂脸]如果这部电视剧要出周边的话,那一定要弄个“父母爱情版桃酥”,销量一定不会亚于日漫手办。
除了让人念念不忘的桃酥外,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剧中的三顿饭。
安杰一家人的故事,基本上都在这三次聚餐里了,道出了各种人情世故,几十年的辛酸苦辣。
第一顿饭(6集)安欣和欧阳懿,邀请安杰和江德福一起吃西餐。
此时的安泰夫妇,好不容易攀上江德福这个军官。
所以对他毕恭毕敬,一见面就是各种夸,还制止安杰各种出格的话语。
当江德福叫欧阳懿“老欧”的时候,安泰就自作主张说可以,殷勤献得都有点过分了。
不过私底下,安泰夫妇却对江德福进行各种点评,还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学着吧唧嘴,典型的市侩嘴脸。
反观安欣,当她看到自己的哥哥在献殷勤的时候,撇了下嘴,表示一脸无语和蔑视。
旁边的欧阳懿,虽然对江德福也很客气,但还保持着自己的一贯作风。
当其他人照顾江德福,重新加工牛排的时候,自己则像往常一样照吃不误。
此时的安泰夫妇看上去很好,却是个表里不一的人。
安欣和欧阳懿心里想什么,就表现什么,这种态度就比安泰好很多。
第二顿饭(22集)这顿饭并没有凑齐全家人,而是分两次吃的:一次是跟安泰,另一次是跟安欣。
安泰来岛上找安杰,主要是为自己的女儿谋前途来的,所以也带了很多礼物。
他们人前小心翼翼,说话也十分客气。
背后还是和以前没什么区别,更教育女儿不要像安欣一样,嫁了个那样的人。
从江德福的口中也能得知,安泰夫妇应该是怕惹上事儿,所以和安欣并没有什么来往。
而安杰无意中的一句玩笑话,则道出了第一顿饭中,欧阳懿对安泰“不像大舅子,像小舅子”的评价。
安欣一家来找安杰,主要是因为欧阳懿平反了,要回青岛,所以来道谢和道别。
这段剧情,明显能感觉到,欧阳懿一愣一愣的,主要是被生活折磨得没脾气了。
江德福也怕他敏感,所以改口将“老欧”唤成“欧阳”。
不过在醉酒之后,大家都放开了。
欧阳懿那段关于“老欧”还是“欧阳”的剧情,让人看得很心酸。
也因此,安杰和江德福决定帮一下安欣,所以让两个双胞胎外甥女去广州当兵。
欧阳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帮助,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让女儿多多感谢江德福。
此时的安欣一家是受人尊敬的,虽然经历了很多事情,也还是值得信赖的。
而对于安泰一家,安欣和安杰都是有看法的。
第三顿饭(33集)这顿饭其实是分两顿来吃的,上午在安泰家吃,晚上由欧阳懿请客吃西餐。
两家在江德福那里都得了很多好处,所以都要急着感谢请吃饭。
不过此时,大家的状态明显都轻松了很多。
从欧阳懿的口中得知,安欣的嫂子还是和以前一样,对江德福各种献殷勤。
但是在中午的饭桌上,安泰夫妇也表现出了发自心底的感激。
晚上吃西餐的时候,大哥又重新提了“吧唧嘴”的事情,欧阳懿调侃了江德福“吃西餐”。
此时,大家都是抱着开玩笑的心情说的,气氛也很和谐。
不过,安杰显然还是跟安欣比较亲。
因为当天晚上,安杰和江德福住在了安欣的家里。
其实,每次看完《父母爱情》后,有一个问题始终会冒出来,那就是安杰和江德福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
纵观两个人的一生,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在江德福创造的优质环境中,安杰生活得很舒服。
既能吃到很好的伙食,也能享受军官家属特权,孩子们的工作也可以安排,安杰“资本家小姐”的属性,在江德福那里得到了延续。
而江德福虽然上过高级炮校,但改变不了其作为一个大老粗的本质,他被安杰改造的很好。
想必也是因为“懂得不多”,才能容忍安杰的小姐脾气,凑合过日子。
如果把江德福换成欧阳懿,安杰不一定能坚持得下来。
安杰和江德福的生活,就像电视剧开头的那场舞一样,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让人看起来很魔幻,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例子。
相比之下,葛老师和安欣的「爱情」,则很接地气,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
作为渔霸的女儿,葛老师受尽了各种人情冷暖。
在结识安杰之后,她也曾经幻想这样的生活,所以看上了老丁。
在现实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后,她只能放弃这样的念头。
过了大半辈子,才勉为其难任由命运的摆布,嫁给了当初反对自己和老丁婚事的老王。
此时,作为介绍人的安杰,和当初的杨主任没什么区别。
葛老师奋斗了大半生,才能和安杰坐在一起喝咖啡。
不过她并不怎么喜欢喝咖啡,只是喜欢喝咖啡的感觉。
正如同咖啡一样,她和老王之间,即便加再多的糖,也还是苦的。
在这部电视剧里面,唯一真正患难与共的就是,估计就是安欣和欧阳懿了。
在欧阳懿落难的时候,安欣毅然决然地辞掉工作,陪他去岛上生活。
虽然看不惯他的书生脾气,安欣还是会耐心劝导。
一起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在吃西餐的时候,欧阳懿还是会唤安欣一声“达令”,他们年轻时候的爱情想必也是浪漫的。
记得在两个人的晚年,欧阳懿在网上交了个好友,让安欣很吃醋,像极了年轻时候的恋爱。
这样的关系,也引得安杰的小女儿发问,有姨夫这样的男人,是不是很有意思。
此时的安欣,表面上叹了一口气,但内心应该是喜悦甜蜜的吧。
无疑我是喜欢安欣的,她几乎具备了我能想到的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隐忍坚强。
可为什么她不幸福?
为什么安杰安欣的嫂子会告诉自己的女儿“难道你想向你大姑一样”“要嫁你小姑父一样的人”。
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安杰的幸福,只是因为她有了江德福。
渔霸的女儿葛老师不幸福,和安杰一母同胞的安欣不幸福。
她们因为自己的父亲或者丈夫经历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磨难。
而安杰,从她遇到江德福一直任性了一辈子。
所以,《父母爱情》这部片子我觉得看得很好玩也很有意思,可是当你思考人物的关系,会觉得这样一部片子里的爱情显得太过轻浮。
女人要在爱情里扮演那个被呵护的任性小姐,男人要在爱情里为女人挡风遮雨。
他们的爱情真得能代表那个时代的爱情吗?
回归安欣,丈夫苦难,她毅然追随,还一直劝慰丈夫,在欧阳和安欣之间,她们始终是平等的。
我觉得他们年少时,欧阳一定用他的学识打动了安欣,而安欣也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真正证明了她是一个“有家教”的好妻子。
江德福和安杰身边所有的苦难好像都在反衬他们的幸福,无论老丁、葛老师、德华还是其他,他们的愁苦让观众了解了那些年的辛酸,而江德福和安杰的爱情,就像在寂寞的天空画上的一轮明月,遥不可及也无法让内心持续温暖。
文革时期无风无浪的就过了,明明家庭成分有问题,还升职加薪。
每一个重要年代过的都是当下非常惬意无忧的日子。
不想说了,我是孙一辈的,经历过他们的晚年生活,只想说剧里的故事真是卵一谈。
现在的电视剧讲爷辈的生活故事的就非得军队背景吗?
90年代手机随便买么,我千禧年前大哥大都没见街上有几个人拿,家里装个座机都是五六千,卵一谈。
最打动我的是安欣,我是不折不扣的配角控,专业偏题,这次也毫无意外。
安欣是最美丽的。
智慧贴心,不动声色的洞察一切却又不失真情的姐姐;隐忍坚韧,默默相随,无声守候的妻子。
她是那么的恬淡,不论是静静的陪伴还是知心的话语,都能让人感受到温柔的力量。
她亦是那么的坚强,当时代的暗涌无情的摧毁她的生活,她毅然跟随被打成右派的丈夫流放荒岛。
她敢接受颠覆的时代,更敢面对荒诞扭曲的现实。
她静默着,却给了生活和家庭她顽强的态度。
想必年少时,安欣也是书房大小姐,因为婚姻与生活,走进了柴米油盐,可她可以把生活的琐碎打理得那么美好。
走得进生活,出得了凡尘。
少年时的老欧,想必也因渊博的学识与傲气打动了安欣,他们想必是琴瑟和谐、读书泼墨的小夫妻。
他们的生活不仅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更有琴棋书画诗酒花。
我相信他们的灵魂是平等的,他们有共同的情怀,他们的生活是面向同一个方向。
安欣是真正的大小姐,放得下大小姐身段,却从不输大小姐风范。
她是如水般的女子,如水温婉清澈,如水坚不可摧。
还有一位,称女子,简直太过矫揉造作。
江德华,不折不扣的女汉子。
初登荧屏时,我觉得这位成天不分场合嚎叫撒泼的小姑子,在画面中显得太过不和谐,后来这份嚎叫撒泼竟变成了直爽勇敢。
德华姑姑对她的侄儿侄女,继子的孩子们毫无保留穷尽一生的爱护与照顾,让我感念至深。
德华姑姑对爱情的执着和勇敢的追求,让我好生佩服!
就爱这敢爱敢恨好女子,真想为她点上三十二个赞!
她没有文化,她只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
她努力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她的一生奉献远大于索求。
最后想说的,回到主题,爱情❤,无论何时何地,都如此美好的爱情。
且不夸赞德福叔是怎样一个高情商重情义好汉子,这海边一起慢慢变老的浪漫最是这部戏感人至深的地方。
安老师好像一座美丽孤傲的冰山,说美丽孤独的冰山也行,德福叔就像将她温柔地揽入怀中的深邃的大海,德福叔就是可纳百川入胸怀的大海。
这个海边的旧故事,是我遥远的闲梦,在远离大海的南国,我可不可以也遇到将我围绕让我沉沦的一片蔚蓝。
===================================================================题外的话这是别人父母的爱情,这父母算起来应该是和外公外婆一个年代的人。
外公已经离开我三年了,他是我遇到过最睿智的老人。
外公就是二十年代的人,也是军人,退休的时候和德福叔退休的时候一个级别,连退休工资都差不多,也许是编剧做了功课。
虽说有这么多的相似,也许也是我对德福叔倍感亲切的原因之一,但不同的人始终还是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和故事。
我很想外公。
吐糟的话电视剧的后半段简直是按了快进键!!
嗖嗖嗖的从八十年代进入了二十一世纪!!
而且八十岁的德福叔怕是活了不止八十年。
下一代的时间轴也有问题。
老年安老师和德福叔的妆画得还真逼真,可是没有皱纹的脖子和光溜溜的大白膀子和大白腿是怎么回事!!
还有什么暂时想不起来了,好吧,再多的噪点也不能让我对这故事的喜爱减分,哪怕一点点
这部电视剧的硬伤是年代拖的太长久,到后来就根本没有办法把握了,一些人物几乎无法在里面表达出来,80岁的时候,大儿子至少也要有快50岁了,可是在剧里的演员怎么看也就是不到30,姑姑江德花跟了老丁30年,最后自己的女儿小样一点交代没有。
在40多集里到后来明显看到导演已经无法把握剧情的发展了。
而郭涛和梅婷演老年人还是差火候,表演痕迹太多,还不如老丁的那个演员。
因为要表达文革前的那段差异,编剧舍不得割舍57年反右的情节,又放不下21世纪现代的气息,这熊掌和燕窝兼得的结果就是都得不到,前妻的儿子来矛盾冲突显得莫名其妙,类似这样的关系不要说当时的农民很无奈,就算是资本家小姐也未必就很在意这样的同父异母的关系,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那是个时代的产物,人们不会跟自己的日子过不去。
没反应不可能,反应过了就虚假了。
这部戏的关键节点应该是把握住那几张按照时代发展的家庭全家福,把握住了这些节点,导演就好把握剧情的发展了,而现在弄的不上不下的,连个虎头蛇尾都算不上,充其量就是虎头蛇腰蟋蟀尾。
可惜了!
不喜欢,我不喜欢这种没有任何思想深度一味讨好观众的作品。
我一这么说就有人骂我心理阴暗,我拜托,能看得见人间的苦难和生活的真谛就是心理阴暗?
这完全就是披着温情历史剧外衣的玛丽苏剧啊,编剧和导演太会讨好观众了,知道大家都喜欢美好的童话,就造一个不现实的童话给大家看,那个时代的几次运动的波及力估计都有所耳闻,安杰居然能毫发无伤。
其实这个布景服化道还有选角相比现在的国产剧还是用心了的,但我实在太不喜欢这个剧情了,其实拍一下安杰江德福在顺境中的恩爱和逆境中的不离不弃会更好,我觉得真正的爱情不是天天肉麻的甜言蜜语而是逆境中的不离不弃,但是那样就会很多人说压抑说看着闹心,所以编剧就很识趣的只写好的不写苦的,大家就觉得哎呀真美好啊,其实99%的人的人生都不会这么幸运的,这种爽剧看看也无妨,只是别真信这是那个年代的爱情OK?
先说优点:男女主角人物个性都不喜欢,朴实的剧情规矩的镜头冗长的对白也让我时常不耐烦,但或许这也映衬了世间最简单的一件事——携手白头,儿孙满堂。
没有过于激烈的冲突,没有伤人自尊的肮脏话语,没有不可挽回的极端行为,极正的婚姻观育儿观——这是神仙般的家庭吧。
原来每一步都走对,再加一些运气,是有幸福的。
无论是否政治原因,选在最动荡的年代,最云泥的角色,展现最动人的幸福,也算是很巧妙,让点点滴滴都成了大声的幸福宣言。
给见惯了糟糕的原生家庭,隔离的互联网人际连接,精致利己主义包裹下的爱情的我们这一代,灌了一碗「希望」与「幸福」的鸡汤。
其次主角虽然不给力,配角们的设定都很出彩,老戏骨们演得也不错。
说缺点:好不容易能正视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不幸还静静躺着。
最该写的应该是安欣与欧阳懿的故事。
知识分子的大起大落,最后老百姓的自发欢迎与感谢,稍着笔墨都会是相当动人又深刻的故事。
反观安杰与江德福,在如此动荡的年代,幸福得脚不沾地,观剧过程中总感觉心中憋闷,只感遥不可及。
不扎根在痛苦上的幸福,不具备说服力。
细说几个我很不满的剧情,江德福结婚,不降职反升职 / 因为孩子不懂事的重大失误,红卫兵抄到家门口,被几句话骂走就再无下文 / 大儿子玩枪走火,其实前期对大儿子的不懂事铺垫了很久,结果只轻微擦伤自己 / 江德华在老丁「嗟来之食」般的求婚面前毫无自尊,直到后面差点都不能合葬,人物毫无进步 / 家长里短的杂事,全用江德福的权利安排解决 / 安然蛛网膜下腔出血,就在江德福生日前一天醒来 ....... 诸如此类,整个「幸福」都由一连串的好运气拼凑,这样的影视作品,你是幸福和感人了,但对当代人来说除了鸡汤意义,还有什么意义?
以下都是很主观的想法,或许不是剧本身的原因,只是我没看到我想要的。
这样的美好故事或许存在,对于现实中更常见的,一句话就能击碎一颗心,一个误会就能错过一生,越是亲密的人越是伤害彼此,大家都在不同的三观中和残酷的现实里奋力挣扎,我们好像需要的是「努力」而不是飘渺的「运气」。
任何东西拍出来都是有理由的,这样的片子到底在歌颂什么?
江德福的直男癌和和稀泥的处事理论?
安杰从头到尾的任性和运气?
江德华的逆来顺受忍辱负重?
那个年代对人的迫害也还可以接受,大家都幸福了?
权利解决一切问题?
女人滚回家多生孩子?
我承认,你们「幸福」。
我承认,这或许是那个年代的局限性。
但我要的是大家都幸福,我想要一些普世价值,我要这个年代的大家看见好的影视剧,能更好的面对黑暗的夜空,能捍卫尊严,追求自由,努力奋斗,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在很多人追随星星的时候,我看了一部看似平淡的电视剧,它就是父母爱情。
在我起初的想象中,它的风格应该是杨亚洲导演的电视剧那样的,一帧一帧的陈旧泛黄的画面,渐入渐出,甚至布满时光的斑点,舒缓的口琴声中弥漫了古老的情怀,人也随着这条时间的河流回溯,不知不觉回到那个年代。
但并不是。
那是战乱刚刚平息的上个世纪50年代,从音乐到色彩,我找不到那个年代的感觉,反倒有一种好像刻意为之的幽默和诙谐,就是太新了,让人稍微地感觉有些不对劲。
可即便如此,我没有想到要放弃这部电视剧,因为在这个爱情显得极其匮乏的时代,父亲母亲如何风雨无阻携手走了将近半个世纪,它对我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第一次在校门口的书摊买到张爱玲的盗版合集,她絮絮叨叨的私语中说了太多关于她父母的事情,甚至去孽海花里寻找先祖爱情的痕迹。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现我开始对我父母的爱情有了一种幻想,那种幻想有一段时间在我的心里像一团火焰,簇簇跳动。
然而在农村,鲜少有人会提及这些让人“羞赧”的事情,更何况对自己的孩子。
他们大多也都只有婚姻而没有过爱情。
媒妁之言下两个人匆促草率地绑定成一体,感情上他们基本上是糊里糊涂的失语状态,默默地,从此就是一生。
梅婷和郭涛认识的时候,在外人看来或许是百分之百不会有下文的。
一个是资本家的大小姐,知书达理,品位审美自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而另一个不过是一个炮校的学生,文化不高,更不用说品位。
如果可以自由恋爱,她绝不会选择郭涛,就是盖十床被子做梦也不会梦到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这样一个粗鲁的文盲。
对她来说最噩的噩梦也不过如此。
她会选择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闲时可以和她一起看电影、喝咖啡,讨论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可是在那个政治身份异常敏感的时代,她又有什么别的选择,找一个配得上她身份的人,注定是没有出路的,甚至很危险。
滚滚而来的政治变革浪潮将把他们一家渣都不剩地席卷。
为了成全自己的哥哥嫂子,成全这一家子人,她做了“牺牲”。
心气那么高,却终究走了和别人相似的老路,媒妁之言下和一个自己午夜醒来想想都不甘心的人走到了一起。
而郭涛也不是没有做出相应的“牺牲”。
为了“癞蛤蟆吃到天鹅肉”,娶到自己心爱的女人,他铤而走险与一个身份及其“可怕”的资本家小姐结婚,并放弃了升职。
起码他们是平等的。
可是奇怪的命运,让她的“牺牲”随着岁月的流逝,悄悄发生了改变。
一次一次通过别人的命运,见证了梅婷当初的选择是分外明智的。
而最直接最显眼的例子就是她的姐姐。
当人到中年,她终于可以回首半生岁月,心满意足地对自己的女儿说:这辈子我是幸福而又知足的,足以比过全天下所有的女人。
我记得有一集里,那是到了文革的时候,精神生活极其匮乏。
梅婷和自己的女儿说,你们真可怜,你们现在看的是什么电影,我那个时候又是看的什么电影,我看的都是外国片儿,不像你们只有红灯记。
我突然有一种很异样的感觉,在这部电视剧里,母亲的精神生活竟然比过孩子。
我的生活范围让我了解到的都是孩子的精神生活要好于父母。
我的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她的精神生活里只有巴金的家春秋,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姻缘。
可是一旦我和姐姐成长了以后,她就已经和她的精神生活断裂开来,开始停滞甚至倒退。
我突然觉得梅婷很时髦。
当然也是因为她特别的身份。
可是这样一种资本家小姐与军人结合的特殊背景,并不足以代表父母辈的爱情,没有普遍性。
我不由自主地会拿我自己的父母和他们对照。
细想想,除了梅婷敏感的身份,梅婷和郭涛的一生并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
唯一几次风浪就是郭涛要进岛的时候,梅婷生了几天的气,最后还是“跳了火坑”,做了屈服。
另一次是郭涛的妹妹开始和他们一家一起生活,经历了漫长的磨合期,最后一次就是“后母”事件。
郭涛是个军人,那么“红”,这艘安全坚固的大船足以保证他们一家在政治风浪里平安泅渡。
而我想象中的父母爱情,是他们一次次经历并携手攻克了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而这份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显珍贵和难得。
父母爱情,是编剧想象中的一种父母辈的浪漫的爱情。
但这也无足苛责。
懂情调的资产阶级小姐母亲,生活严谨有秩序的军官父亲。
确实很浪漫。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又如何在短短的几十集电视剧里全面展现一对夫妻跨越大半个世纪的爱情中的那些细小和琐碎?
无法展现,也没有必要展现。
一生中,他们都在试图改造对方,而又抗拒对方的改造。
就这样反而在耳濡目染的共同生活里,逐渐变成了对方的样子。
优雅的梅婷脱下了资本家小姐的外衣,说话也开始大嗓门,偶尔冒出粗俗的字眼,变得接地气。
而粗俗的郭涛,渐渐戴上了绅士的礼貌,睡觉也要穿睡衣。
这是我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爱情。
自己变成了喜欢的人的样子。
他对她的爱情,从此融合在她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
他们再也不分彼此。
直至走到生命的最终。
看了几集看不下去了,寡淡啰嗦,全然没有当年《王贵与安娜》、《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热情和质朴
陪妈断断续续看到了十一集,这种电视剧没有存在的必要
导演很专业,把家庭琐事拍得温暖又感人,夫妻二人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有泪点,有笑点。梅婷把富家大小姐到母亲的转变演绎得非常到位,获得飞天视后实至名归。配角也非常出彩,姐夫哭那段我们全家人都哭了,老丁媳妇演得也好。
司令和他的军官太太不愁吃喝的一生,带广大群众看到了不队大院的生活。安杰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干涉孩子婚姻,为名为权算计,对于地方的瞧不起和对农民的瞧不起充分显示了不队思想,高高在上。这哪是父母一生,是我父母所羡慕别人的一生
今天打开豆瓣才知道导演拍过《生死线》,主题曲是刘欢的弟弟演唱的,片子看了几集,感觉一般。没有坚持下来。
什么糟粕,硬塞父权婚姻范式是吧。今年如果是给男性创作者做标记,一定是因为太烂了,我要拉低评分。
剧荒补课。大概因为爸妈也是军婚而我也是岛边长大所以第一集就代入了,好有意思啊~// 刷了四天舍不得看完,剧中大部分地方我居然都去过,看的时候非常奇妙;最后几集稍仓促,但片尾回顾人生的几个镜头串联,核能催泪,恍惚一生在一眼间流过,原来最平淡的生活就是最美好的童话(美好到大概我只能悲观的在梦里想象一下了……)
革命大老粗配资产阶级娇小姐模式。说实话没触动我。
说实在,演得真好,但把特权主义体现的淋漓尽致,什么好事都让当官的赶上了,普通百姓活得就是憋屈。
我妈天天看
这是一片特Q的乐土,江德福就是乐土上的参天大树,身边连文盲村姑都能出人头地;特权这东西,谁有谁喜欢;故事挺欢乐,笑多了还真笑不出。最初的江德福和安杰之间不过是权贵与美貌的各取所需,很难说那就是爱情,那个年代根本就不懂爱情;而在一起时间长了,伴随着亲情的滋生而生的,那是感情,也就是那时的所谓爱情。
“女人这辈子,命好不好,那得看摊上什么样的男人”这种词都能写进剧本里,类似孙海英吕丽萍的剧一样,满剧一股子让人不舒服甚至有点恶心的感觉
那个特殊年代写得过于平淡
封建糟粕大杂烩。
这样的剧高评分并被奉为经典完全反映了社会的畸形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男本位爹味十足,大男子主义漠视且异化女性苦难,从头到尾都在吃女人。
人物设定跟《金婚》挺像,但《金婚》现实,这个童话。和父母一起看过,心疼女主的姐姐。爸爸说梅婷那个角色性格不好,我说,一般这种性格的人都是命好的。
每个人物都很恶心
小姑子胡作恶我也就是算了,老公只会和稀泥,现实早都离婚了,垃圾剧
那个时候时代吃人,人吃女人。哪里能看到爱情啊。。。。。女人被压榨,只是能喘口气,就是人人羡慕的“好日子”。
过年的几天在家里看了几集,发现梅婷的脸型变大了,记得几年前看新结婚时代的时候,她的脸整容了蛮好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