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是可以杀人的,而且杀人不犯法。
电影开头就有个精神病,他哥关心他,他就把他哥杀了。
女猪脚也是这样,她爸关心她,她就把她爸杀了。
精神病从来不反省自身,都是到处找别人的原因。
要么是朋友有问题,所有朋友都不跟她玩;要么是前男朋友有问题,她就啃前男朋友的脚,要吃了他,要么就是闺蜜的问题,要么是闺蜜她妈有问题,要么是闺蜜的弟弟有问题,闺蜜的弟弟真没问题,他还没成年啊。
可是,女猪脚谁都搞不赢,就把闺蜜的弟弟搞了。
精神病就是这样,欺软怕硬,然后回家欺负家里人。
谁对她好,她就杀谁。
所以,导演告诉我们:远离精神病。
故事其实是丧母女孩在失去生活依靠之后不断在找寻和迷茫中失去自我,最后她抓住的是“通灵”这跟稻草,尝试把握与亡母仅存的、但是危险的联系方式,并从此沉入深潭。
除了通灵,故事中也显现其他几种女孩可能把握但是次次痛失的“救命稻草”。
在这个揪心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在经历丧母、抑郁两次挫折之后,已经丢了半条灵魂的年轻女孩在遭遇不可靠的生活依托之后不可避免地愈发堕落迷失,影片青春洋溢的氛围、部分恶趣味搞笑的桥段调节以及不够力度的恐怖塑造让我们忘记这是一个非常绝望的故事,《回应我》是一个几近无法逆转的青年自杀故事。
友情在几经抑郁之后,女孩已经在朋友圈子里面无法融入,自带的阴郁气质让这个心事重重的女孩在聚会上难以和人搭话,也在背后被形容“她很粘人”,这样一个闷闷不乐的人在朋友圈里面已经很难带来情绪能量。
也正是在这种融入群体的渴望让女孩第一个尝试通灵——在片中已经很明显地象征毒品——危险刺激、在感受上amazing、具有成瘾性、无法告诉家长的娱乐活动。
女孩希望借助通灵活动来融入群体,但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大家很难因为这种临时性的狂欢去真正接纳女孩,派对结束,一切又烟消云散,因此女孩才转而向通灵本身去寻找价值。
爱情对男主的爱情是女主一直深藏压抑心里的,只是可能之前由于变故或其他原因,男主离开了女孩,这里通灵游戏的另一个象征也浮出水面——性爱,两次与男主有关的通灵(与狗接吻,吮吸脚趾)都指向了强烈性欲望的释放,影片用不直白的方式表现青少年借助蓬勃的x行为去释放内心压抑的欲望和生活压抑的情感。
毒品和性爱的隐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暂时失去自我,抽离自我,用不存在的空虚来达到某种快感的方式,正如女主形容通灵“什么都能感受到,但像是站在旁边看一样”,这一形容在女鬼上身女主吮吸男主脚趾得到了具象的表达——女主压抑的情感在通灵之后经过不存在的“他者”(鬼)表达出来,自己则站在旁边观看。
遗憾的是,通灵只是通灵,女主要么是自己,要么只能“站在旁边看”,欲望的释放和个体的存在没有办法同时在场,自己在现实中依然无法追求男主,这一欲望只能不住地压抑,然后借由通灵去虚无地表达。
亲情亲情是三种情感中女主最接近的了,正如女二妈妈所说,女二一家已经把她接纳为家人了,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女二一家也展现出了对女主极大的信任和宽容,非常难得,但是也非常合情合理,女主在内心没有认为自己是家里的一员,毕竟依然陷在对母亲的思念之中,没有看到重建的亲情已经在眼前,当然这也是难以解决的,丧母之痛给人的冲击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通灵游戏的第三种象征和思母之情融合在一起,也相对抽象,是一种难以和过去和解、难以接受既定事实的心理,这一心理通过父亲念给女主母亲的遗书,但女主心中的母亲否认之后,女主也拒绝接受这一情节表达出来,在这里女主心中的母亲已经不是初见时候的深情,也不像初见时候面容清晰,而是在模糊的镜中扭曲着面孔,重影着身躯,暗示这个时候恶鬼的真面目已经逐步现出原形。
这种心理和执念的逐步加重遮蔽了女主看到亲情的可能性,不管是女二的信任,还是父亲的帮助,也押送着她前往死亡的结局,“执念”也和通灵的前两种象征一样,危险、成瘾,我们都很知道生活中一旦人陷入了某种执念,一旦无法和自己和解,那这种心理就像泥潭一样越陷越深,悄无声息改变其思维和情感,拉都拉不回来,他抓住这种心理,仿佛自己必须依赖其才能够生活!
回头看来,女主寻求友情和爱情无果,在无法和解的执念里失去亲情,最终只能寄托于通灵——这一空虚、危险、快感的游戏,并被引向伤害家人和自己。
一个遭遇变故的女孩在求索生活的路上“非常及时地”遭遇了最后一个变故,且由于自身的封闭,和周边人或多或少的远离(女二一家短暂的排斥、父亲的不善言辞),还是难以挽回地驶向了生命的悬崖。
本片的剧作是用心的,青春恐怖片也迎来一个内里极度压抑又绝望的作品。
可惜的是恐怖桥段的塑造以来没有新意,二来也不痛不痒,三来被派对的狂欢和恶趣味冲散殆尽,视作一部奇幻题材来刻画现实的惊悚片更佳。
有图解,在公众号:躺平的阿阳 里据闻此片在北美异常火爆,在第一部的流媒体源还没上的时候就已经官宣在拍第二部。
网上评价这片算是《遗传厄运》之后的新现象级恐怖片,我只能说这个评价相当的过誉。
《回应我》是一部可以一看的片,但超过《遗传厄运》那真是不知道从何说起,严格来说这片属于青春类型片,甚至当成驱魔类型片都可以,而《遗传厄运》则是比较后现代式的邪典,两者虽然在影片中展现了不少相同或类似的元素,但强行对比不可取。
而且就质量而言那我主观也认为《遗传厄运》是比这部片要好一些的,只是《回应我》的基础素质确实比近期相当多恐怖片都要扎实,这个不可否认——它是没《遗传厄运》那么火爆,但它优越于近几年大部分恐怖片我觉得没问题。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的故事完整,没有较大的逻辑问题,jump scare数量较少(其实在某些片段可以多个1-2处,比如米娅第一次被附体的时候),基础素质扎实。
我最欣赏这部电影的地方主要是它的细节处理,简单来说就是影片其实在前后的剧情呼应上是有为观众在细节处做多次提示的(明示与暗示皆有),比较明显的有两条线——第一,是杰德一家的感情线与米娅个人的感情线对比;第二,鬼魂的目标选择与米娅的内心挣扎。
在说明这两条线之前我需要先说明解释这两条线的一个核心论点:我认为鬼魂既想要米娅也想要莱利,但说到底还是想要米娅。
为什么我会得到这个论点?
首先我们从达科特(开头捅了他哥然后自杀的那位哥)的下场不难猜到,米娅不管现在会不会自杀,从她不再依靠鬼手就能持续和鬼魂对话开始,她最终的结局大概率还是自杀。
其次,米娅在自杀之后,莱利最终的结果是好转,而非同样被鬼魂带走。
再结合达科特哥哥在车上说的那句话:“人的身体会排斥那些东西,他们在你身体里待得越久,他们就会越虚弱”。
以及之前铁T说的“那些东西渴望你的肉体,渴望占据”,我觉得可以做出一个推论:鬼魂们占据人体是有时限的,时间太长自己就会被驱逐。
能不能把人带走主要是看这个人的虚弱程度,而这个虚弱指的并非是肉体孱弱,而是指精神意志。
所以鬼魂们要尽快把受害者的精神防御降低到一定水平赶紧把它弄死才算成功。
所以莱利为什么会好过来?
难道是那些鬼魂不再折磨他了?
不想要他的灵魂了?
我觉得并不是,而是莱利他的身边有家人一直在支撑着他,而且在失去米娅这个负能量聚合体之后他们一家的精神状态就好了很多,于是这些鬼魂待不下去了,被驱逐了,他们无法再夺走莱利。
而米娅不同,米娅母亲死了,和父亲闹矛盾,自己嗑药对生活没有什么期许,明明在好友家庭里找到了依靠却又亲手伤害了他们,加上之后被鬼魂不断蛊惑自己不断破防,最终走向了灭亡。
同样,达科特为什么会死?
之前铁T和黑哥就说了,达科特已经不需要鬼手也能看到鬼魂,所以他的状态跟米娅一样,都算是被深度入侵。
而且他在开头的时候自言自语“你不是他”、“父亲”等词汇的时候不难猜到他也是有心灵漏洞的,自然就被鬼魂拿捏了(当然前提达科特也很可能附身超过90秒)。
而像铁T、黑哥、杰德、丹尼尔这些人,多次附身屁事没有,他们是没有心灵漏洞吗?
我相信不是,但绝对不如米娅和达科特这么“典”,况且他们也都没有附身超过90秒。
总结而言,90秒是第一层安全阀,超过90秒之后鬼魂可以短暂居留在人体中并择机附体或者制造一定的幻觉;精神意志是第二层安全阀,被破了大防的人就会受到鬼魂蛊惑选择自杀(比如莱利的自杀倾向以及米娅跳到车流中)。
这里我就可以展开前面提到的那两条线以及电影中对这两条线做的细节处理。
先说说感情线,其实主要是亲情。
电影在最开始展现的是杰德因为恋爱居然忘了去接自己弟弟,而且弟弟回到家说要告状之后还不知悔改,似乎姐弟两的感情颇为塑料。
但事实上在弟弟说要尝试附身时杰德第一个出来阻止,在弟弟以头撞柜的时候也是杰德冲出来伸手当肉垫,尤其是在医院外杰德上车与母亲沉默那一段,更是表现出来杰德没有照顾好自己弟弟的强烈的悔恨。
可以说事实上杰德对她弟弟的感情是真挚而强烈的,平常可能很塑料,但真到关键时候还是表露出了朴素的姐弟亲情。
同样,杰德的母亲平常对弟弟莱利非常不客气,电影在开头的时候就有一段母亲对莱利说get your ass fuck off the table(应该是这样说的),祖安教育可见一斑。
但在之后的剧情里,母亲多次对杰德提醒一定要照顾好弟弟,后边也愿意原谅米娅,所以其实杰德母亲这个角色内心也是柔软的,对家人怀揣着浓烈的亲情,只是平常不会那么明显地表现出来。
结合杰德母亲之前在医院接电话说你们那个该死的老爸居然还知道打电话这一句台词,单亲妈妈这个标签把这个角色的形象(对于她的一些行为)补充得更立体了。
之前我说在车子里那一段特别精髓,除了姐姐的愧疚之外,其实母亲的细节也很到位。
她本来是在车子里开着窗抽烟的,看到姐姐淋着雨上来烟没抽完就丢出窗外了,随后把车窗关上,既不希望姐姐吸二手烟也不希望姐姐继续淋雨。
虽然母亲不愿意被姐姐牵手,但她的爱依旧在,她只是生气。
但米娅就如同我上面所述,莱利失控的时候她只能自己一个人离开;回到家里父亲也不善言辞,不善沟通;在医院里又被杰德一家拒绝;跟前男友想搞搞暧昧结果人家已经有女票了发乎情止乎礼...种种迹象让米娅这个孤家寡人最终只能从鬼魂身上找温暖,这么好一个破大防的角色,这不搞你搞谁?
而后我们再来看看鬼魂,我猜测这些鬼魂是有战术的。
在米娅第一次被附身的时候,鬼魂先是扫视了一圈在场人员,然后开始故弄玄虚,说他在这,他又在那,他在莱利身后,他要撕碎你等等。
看起来很唬人是不是?
但事实上从结尾米娅被召唤的情况来看,鬼魂在灵界实际上就是一团黑,也看不到其他鬼在哪(不排除害的人多了之后就能升级的情况)。
所以这个鬼魂现在做的这些事情实际上是在拖延时间,吸引在场的人的注意,让自己的附身时长超过90秒,这样她才可以把自己锚定在米娅身上,成为“背后灵”。
那鬼魂是不是对莱利感兴趣?
我觉得答案为是。
但是莱利参与到这个通灵游戏里的概率实在太不可控了,不可能鬼魂说我想他参与他就参与。
所以鬼魂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首先,莱利和米娅半夜谈心,然后莱利被鬼手摸脸,从后面米娅吮吸丹尼尔的脚来看这个地方应该也是米娅在摸莱利的脸。
此时鬼魂应该就知道莱利是破米娅防的最佳道具,而且能把他夺走也是额外收获。
于是,第二天米娅受到鬼魂影响,撺掇杰德去找铁T再来玩一次,铁T果然也是答应了(米娅知道自己跟铁T关系一般所以才让杰德去找,前边铁T就对杰德带米娅来表示了不满)。
当晚就是胜负局,我这里再提出一个假设——考虑到鬼魂可以假扮任何人,我高度怀疑当晚陪这帮人玩的附身鬼魂一直都是同一个(后边精准模仿米娅母亲),它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状态就是为了引发在场的人的情绪,然后诱惑那两个没成年的小孩(主要是莱利)来玩,或者说提出要玩。
以及之后扮演小萝莉给米娅展现莱利饱受痛苦折磨画面的也是同一个鬼魂,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撕裂米娅的心防,让她不断因莱利的受难而产生自责和内疚。
果然,在莱利被杰德拒绝之后,米娅图穷匕见:如果我们只试试60秒呢?
杰德还是正常的,直接表示拒绝。
米娅追击:60秒而已,你没必要对莱利干什么事都不爽(这句话就诛心了,把事情上升到姐姐全盘否定弟弟,制造矛盾)。
果然莱利也上头,开始说脏话阴阳怪气自己姐姐,导致姐姐离开现场,情况彻底失控。
于是在之后的剧情里,米娅因为见到自己妈妈不愿意让莱利松手(此时基本失去理智了),导致莱利出事,米娅进一步被破防但却不忘拿上鬼手。
而且接下来的剧情中,米娅也多次提到要通灵,先是跟丹尼尔说要确认自己母亲是不是在召唤说要通灵、又是跟杰德说要让莱利再通灵一次把门关上等等,其实基本可以确认米娅在第一次附身过久的时候就已经中招,此后鬼魂就这样一直在潜移默化影响之,让她一步步走向深渊。
其实不难猜到,如果最后米娅把莱利推下去,那鬼魂就是win-win赚2次,反正米娅它们肯定是拿走的了,莱利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因为本来莱利大多数时候就是用来破米娅防用的,就内样吧。
可能这片里面最惨的还是米娅的老父亲吧,本来打算照顾女儿情绪结果因为自己是个嘴笨的被女儿嫌弃那么多年,好不容易搞和解了又被女儿插穿喉咙。
人是治好了(结尾父亲走进电梯意味着还是活下来了)但女儿自杀了,不过也算是一种解脱吧,希望这个老父亲能有新的生活,别再被这个灾星拖累了。
总体而言这片子还可以,比前段时间看的很多恐怖片都要好,推荐给你们。
以上。
晚上十一点看完了这部电影,有点引发我的深夜emo。
来豆瓣看影评,想知道女主是自杀还是被救弟弟的闺蜜推到急流的公路上。
看到一个影评说女主在母亲死后倍感孤单,确实,我没有及时的注意到主角时刻处于这种沉浸式的孤单,被抛弃的感受。
毕竟她几次三番和周围的人提起自己alone。
和弟弟和朋友和前男友,她在表达,她在求救。
自救内容包括她去了那次聚会,也是整部剧观众最期待看到的恐怖片设定部分。
到了聚会地点,同龄人并不待见她,为了能融入,她自告奋勇,是啊,青春期的人很容易被耸动,就是为了周围人可以有一点点认可。
我们看到了女主角视角下的恶灵,但是旁人却在欢呼在兴奋在怂恿她继续。
这就是青少年最可怕的部分。
她太孤单了,她太渴望关注与认可。
所以当恶灵伪装成母亲在说为她骄傲的时候,她像抓住了稻草一样,不肯让假妈妈离开。
那只手,就是女主的毒品。
她一次次沦陷,把这只手当成救命稻草。
殊不知已经越陷越深。
这是她最令人感到失智的地方。
母亲的死,成了她的心结,也成了她长久探索的谜。
可是,她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答案,哪怕父亲已经告诉她答案,她也不会相信。
母亲自杀和她的不解痛苦一起勾画出这部剧里面人性的深幽。
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回应我——我想是女主心底的呼唤。
她需要母亲的回应,她需要在母亲去世后得到一个全方位直抵内心的关怀。
她没有得到,她得到了一双撒旦的手。
她宁愿和撒旦握手,也不要孤单。
吴彦祖在《门徒》的片尾, 躺在灰暗房间的沙发上陷入了沉思,到底是寂寞可怕,还是毒品呢?
这个剧情引发了很多电影结局的讨论。
我想吸与不吸,全靠自己。
而这部分自我的选择,又有太多干扰。
显然女主选择了饮鸩止渴。
当依旧得不到回应,全部灯光暗下,微弱的烛光在黑色中燃起时,我也会选择去一探究竟。
她再次握起了那只手,只不过这一次,她没得选。
世界影坛长期输出一种青少年类型恐怖片,片中总有那么几个天不怕地不怕、荷尔蒙多到无处安置的年轻人,他们觉得日常生活极其无聊,偏要聚众尝试极度危险的行为,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去挑战这个世界!
本片正是该类型恐怖片。
如何为已经熟知此类恐怖套路的观众们带来新意?
编导从一种诡异的古老仪式中成功找到了灵感,确实耳目一新!
主动接触亡灵、接纳亡灵、变成亡灵。
片中几个角色三步走的作死路线, 将恐怖气氛凝聚、夯实、释放....带给观众的感受最初是毛骨悚然,随后心理震惊,最终更留下些许情感回味....作为一部没有任何知名演员加盟的低成本恐怖片,能在逻辑清晰的剧情中制造出层层递进的观影情绪,相当不容易。
2023年迄今为止,好片寥寥,《回应我》算佳作了,恐怖片爱好者不要错过!
期待已久的老四严选,本来看到db6.3的评分有点劝退,但看完之后再次感叹老四的眼光是真毒,下一任阿里艾斯特冉冉升起。
青少年作死+通灵附身+PTSD/抑郁症,冷饭炒得别出心裁。
比起《危笑》对于PTSD的天胡设置和潦草收尾,《回应我》在故事和情感逻辑上都处理得更加完善。
看短评里不少人刷“翻版《它在身后”,实属碰瓷。
较同类型影片,它有几个很明显的优点:1、节奏干净利落脆,有细节有留白,90分钟效率拉满;2、主角内心刻画饱满,原生创伤外化精准克制,代入感强;3、演员平均水平过硬且豁的出去,就不剧透怎么豁的了;4、摄影、剪辑、音效配合巧妙,女主做梦那场戏很惊艳;5、难得在jump scare上做了创新,鼓掌;6、主题明确有层次,有一定教育意义。
在“no zuo no die”这个恐怖片细分领域,能兼顾感官娱乐和主题升华的作品少之又少,虎头蛇尾是常态,但导演显然不满足于吓人这么简单,更多的可能是想给抱着“找刺激”来看片的年轻人偷摸上一课,趁机扇他们两巴掌,然后摸摸那些破碎之人的头。
片名talk to me,既是召唤亡灵的“咒语”,亦是长期自我封闭、试图从悲痛中走出、强颜欢笑融入集体的女主,向家人和朋友们发出的呼救信号。
算是个合格的恐怖片,除了逻辑设置的太过简单不合理外。
还真是个小成本电影,几个场景没啥特效,就纯靠氛围感拉满实现了这种视觉效果。
问题就在于女主的脑仁是真的不好使,圣母婊的情况下还无脑,给弟弟差点害死完了又把自己送走,明知道那些魔鬼会模仿别人,还那么坚定的相信那就是她老妈,实在让人没法共情,一点不值得同情啊,电影最后又是个轮回,也算是给了她一个报复的机会吧。
女主长的还行,小黑珍珠吧
剧情就是围绕女主丧母,青春期少年少女找刺激通灵然后主角想通她妈的灵,结果把后母家的弟弟差点通死这个背景展开,有点家庭温情和teenager恋情成分但是不多,没有太多jumpscare,惊吓程度也一般。
各方面就算都还行吧,中规中矩的5-6分片。
就是这个女主真的是让人忍无可忍,自己破坏规则让弟弟打加时,之后还觉得自己没错,装无辜还带点淡淡的茶艺,全程主打一个脑瘫嘴硬没脑自以为是,瞎逼害人害己还害全家。
也许这就是白左澳洲青少年吧,真的是作业太少了。
这要是青少年教育片倒也行。
说是恐怖电影,其实更像是在讲述一个患有抑郁症患者从精神到身体的双重毁灭。
就像一开始米娅就一直待在别人家,跟别人待在一起,也很少体现她的家庭状况,这里就预示了她的精神已经出现了问题,很害怕孤独感,而她又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妈妈的去世跟他爸有关,所以也不想见到爸爸。
现在的米娅更像是努力装作自己很好的表面状态。
后续开始参与通灵游戏则是打开了让她逐渐打碎表象美好的迸发点。
结合最后的结尾,大概能猜到:玩通灵游戏出事的莱利,以及一系列发生的事都是其他鬼魂故意合作造成的圈套,因为相比精神正常的莱利,一直都沉浸在逝母痛苦中脆弱的米娅更容易被他们勾引,所以造成一系列事故让所有人都疏远米娅,最终导致米娅进行身体与精神的自我双重毁灭。
最后的结尾应该是米娅自杀成功,其他鬼魂就放过了莱利,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爸爸的跟莱利一家离开的场景就证明米娅已经是灵体了,而他们都痊愈出院了。
最后还很巧妙的安排了米娅作为灵体被召唤的情节,让观众体验了一把鬼魂被召唤的过程。
在B站看到的分析,觉得是最靠谱的,转来收藏,侵删。
这电影有2个设定:1.如果在附身的时候死掉,身体会永远变成鬼的 2.随着时间流逝,人类的身体会逐渐把鬼排斥出去。
所以鬼的最终目的就是在附身一个人的时候把自己杀死。
女主第一次玩过头,超过90秒,导致溺水鬼留在了身体内,然后溺水鬼探到了女主的记忆,知道女主妈妈是她的弱点,于是告诉对小男孩感兴趣的鬼(满身疙瘩的糟老头),让他变化成女主妈妈的样子,这样在小男孩通灵时就开始了溺水鬼的计划,即扮成女主妈妈的鬼通过诱惑女主,导致小男孩附身超时,于是附身小男孩的鬼通灵结束后也残留在了身体内,这就导致小男孩不断想自杀以完全被鬼占据身体,结果因为小男孩家里人救助的原因,自杀未遂,所以扮成女主妈妈的鬼(溺水鬼假扮可能性更大)只能蛊惑女主去杀死小男孩,因为女主被溺水鬼附身,可以被幻想影响,所以不断被蛊惑欺骗,最后可能溺水鬼心想我帮你杀了小男孩,谁帮我杀了女主让我永久占据女主身体,于是想出妙招,骗女主推着轮椅和小男孩一起自杀。
最后败于话多,一句完全是我们的了让女主醒悟,选择自杀来救男孩。
随后小男孩体内的鬼随着时间流逝被身体逐渐排出,小男孩恢复健康。
女主就是个问题了,因为女主是在被附身时自杀的,这样溺水鬼就永久拥有了女主的身体,而女主的灵魂又被别的通灵的玩家召唤附身他人。
估计第二部应该会去找占据自己的身体的溺水鬼复仇。
再补充一下:溺水鬼应该是只出现过两次,后面的妈妈鬼、爸爸鬼应该都是糟老头变的或是使米亚产生的幻觉,推测依据:真爸爸闯入房间发现米亚在仰面挣扎,如果是附身状态(溺水鬼附身米亚)米亚此时的位置应该是附身掐脖子姿势,所以可以看出这一场景是鬼使米亚产生的幻觉。
不喜歡,雖然這部電影完成度還不錯,但是實在不是我喜歡看的恐怖片類型。能理解這部電影為什麼大爆,因為前半段精準抓住了當下年輕人的G點,把通靈偽裝成PARTY,偽裝成吸毒致幻體驗,讓人覺得通靈很酷很爽。但是怎麼可能呢,被鬼上過身還覺得很爽?COME ON!我不喜歡這部電影首先就是,這部電影壓根不恐怖啊!從頭到尾,幾乎沒有一個讓我覺得恐怖的鏡頭,甚至沒有讓我覺得恐怖的氛圍,可以說是完全不帶情緒的看完了,這就不合格了。其次,我能理解黑人女主為啥這樣,受情緒所困,但是我TM打開恐怖片不是來看別人要接受心理治療的!我不想看這種很令人不爽的情節,要想讓人共情女主的話,那請問白人女二一家倒多大八輩子霉和這種人做朋友?她們一家難道不都是好人嗎?所以,我只想看一部恐怖的恐怖片,而不是什麼心理疾病問題纏身的青春片
请神容易送神难,一群青春期熊孩子不知死活拿通灵游戏当真人秀,最终惹火上身;这本是一个俗套的爆米花恐怖片,有趣的是电影充满了对于黑种人的恶意:影片中的白人通情达理、母慈子孝、却沦为了无辜的受害者;黑人又蠢又坏、五毒俱全、一意孤行且死不悔改,全片中的大老黑无论是猥琐野蛮的形象,还是愚蠢和执拗的行为,都让观众对于剧中角色的厌恶反感,上升到了对有色人种成见的层面,没头没尾的剧情更是让全片沦为一部纯粹的情绪宣泄,以及一场“种族歧视”的猎巫行动。
绝对惊喜的处女作!今年乏善可陈恐怖片市场中的闪亮黑马。extremely unnerving and creepy. 求导演立马开拍新片谢谢
很久没有让人惊喜的恐怖片了,片子的创意不算新,但是设计得很巧妙,灵体与肉身视角的交互很有意思。迫不及待想看第二部。
抑郁、毒品和新时代手机摄像头背后的麻木
虽然设定是常规的,但这个媒介具有新鲜感,影片前面节奏很快,不拖拉,惊悚诡异的氛围,后面处理的有些混乱,结尾太仓促,不过有些场景还是挺有趣的。故事往往总是由自私的玉玉怪捅娄子,敏感却又无边界,做错事却还能搞暧昧,角色设定让人发指。整体上有些虎头蛇尾,还好的感觉。
第一部挺烂的你还来第二部😑
A24
太难看了……好像给每个人十八个大逼斗,精神污染
6分。这片子名气不错,但是不是有些太水了?某些传统恐怖片里前30分钟的桥段,在电影里被拖长了起码两三倍,除了最后的收尾还算有点意思,其他真的太过无聊了。说起来美国这群年轻人真的就是太无聊了。。。不作死就不会死,就没几个挂了可惜的~~~
电影拍得不错,导演是有点东西的,但看得很憋屈,很气人
真的挺吓人,设定的这个手触灵媒的剧情也比较新颖,看得我很投入。感觉这个点可以发展出好多精彩故事,果然要出续作了。期待!
结局还是相当的有创意又interesting
很精彩,放弃道德说教后的恐怖片世界是如此美丽。关键是它还可以玩弄你对于道德说教的期待。
有点儿看美系《午夜凶铃》的意思了,这个片子肯定得拍续,不拍没天理了。。。小姑娘是照着少女版迈克尔杰克逊找的吧,很多时候一晃神儿就觉得在看他那个MV僵尸《Thriller》反串时空了。。。
很少因为讨厌主角而打低分,这部电影做到了。
说明有精神心理问题的人是很难自救的,会被幻境挟持做出很愚蠢气人的事,身旁的人需要足够理智。
好看是好看,但是为什么女主s了以后,莫利就痊愈了
概念一换,the hand=dope, 后面的迷幻和OD很好解释。恐怖行活真没什么惊喜,后面某一时刻感觉要变《潜伏》了
近年来最出彩的Z世代恐怖片之一,通灵——毒品的一体直指青少年心中难以填补的孤独与迷惘,不断要通过毒品似的消遣麻痹自我,却仍然无法摆脱下坠的漩涡。恐怖桥段不算出彩但氛围塑造尚可,地狱的惊鸿一瞥略显克制(大概经费不足吧)却又足够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