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好多过坏,确确实实有一部分是因为阶级仇视和宗教问题使得工作不好找,有了工作又无法持续是因为他人的排斥与嘲笑,父亲除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沟通没有见到与谁成为好兄弟,而持续的失业持续的压力唯有靠酒精麻痹形成上瘾,原本妻子期待着他去英国可以得到好的工作改善家庭,但是……结果我们也看到了。
这使得妻子逐渐的失去对他的爱与信任,常常冷语相向是能够被理解的。
母亲的努力和无奈…不知在那个时代里可以怎么做,女人通常被认为适合待家里照顾孩子,我知道她一定是这么教育大的,学校里也没有一位女孩子,可想而知。
救济与乞讨,是唯一能马上帮助她和自己孩子的简单方法,失去尊严的生活不是罪大恶极,而是忘记了爱自己。
每个人都知道看自己妹妹的裸体是罪恶的,花钱买妓是更罪恶的罪,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考虑到你不看自己的妹妹却看别人的妹妹,每个人都如此,世界依然没有好下去。
上帝确实创造了世界,但是如何游戏世界由每个人决定,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感受与生活里时刻转变着。
爱有多少种形象,自由有多少种方式,超乎大部分人的判断。
自传电影。
富有文学性的电影,从头到尾的自述,是电影形式的自传。
自传中,某些记忆被美化了,如酗酒的父亲,竟是如此温和,某些记忆被凸显,如母亲被迫与一个丑陋的大胖子发生关系,很快就和富家小姐发生性关系。
影片似乎也展现爱尔兰人悲惨的历史、不同宗教的冲突和矛盾,但我并不处于相同的文化氛围中,无法理解和共情他们。
影片开头,就是新生伴随着死亡,其后的几分钟又是接连的孩童生命的逝去,死亡如风而至,主角的幸运存活让他成为了故事的讲述者,也让我们看到悲惨的循环。
贫穷的家庭却在不断生育、微薄的收入还被拿去酗酒,影片展现的是家庭有无数摆脱贫困而不愿去做的方式,但我更相信的是他们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可奈何。
此外,又有另一循环的再现,儿子酒后同父亲一样荒唐,儿子对父亲的复归,儿子回到美国,是生命体验的复归,儿子似乎还会像父亲一样继续苦难的历程,但我愿未来是更加美好的。
“天使的孩子”这是腾讯视频的名字。
我以为是部轻松的电影,看过之后发现是用儿童的视角追忆悲惨童年,影片里无数次出现十字架上的耶稣,对照可怜的孩子们,再加上那篇极妙的作文,倒也算切题的。
嘿,等等,Angela’s ashes 这名字是怎么回事?
标题向来是文眼,此名字必有深意。
Angela是天使,也是孩子妈的名字。
ash是毁灭后的残渣。
所以它的意思第一层是孩子妈如何毁灭又还剩下什么!
从电影中可以推断他妈年轻时姿色不错,为了爱情不顾家人反对嫁了一个外地人异教徒青年才俊,一起去了美国,住在公寓里,本来一辈子只要配合丈夫不停性爱生娃喂大就是合格的,影片一开始在邻居的评论中说孩子妈本来很要干净的,可以想象条件原来真的不错,就像孩子爸一直端着的架子。
结果呢……丈夫失业了,自怨自艾,根本无视为父为夫的责任,从此养家糊口的担子落在女人身上。
要不是女人的妈给钱买了一家人回爱尔兰的船票,他们在美国连救济都可能没得领。
在爱尔兰的日子再惨,其实想想最活不下去的时候都靠娘家亲戚帮衬才挺了过来,包括最后那个肥佬表哥,人家估计是回忆表妹少女时代的模样才收留这么多张嘴,要是想要个女工陪床我打赌很容易呢!
所以再美的姑娘嫁错渣男也就离成渣不远了,如果能靠娘家活下去就舔着脸去伸手要,能有点姿色哪怕是少女姿色的回忆都赶紧用足,不然更要扒掉几层皮才能活,最后连渣都不一定剩的下来。
爱尔兰一直是个特别传统的国家,估计女性地位也非常传统只能居家,孩子妈曾经说她希望能去英国工厂打工,说明工厂不接受女工。
不过也真是没看见她有什么劳动自救的举动,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教会和原生家庭的施舍,她是不是就只能带着孩子们饿死?!
第二层意思是说可爱的孩子们都怎么化为灰烬的,穷的死了三个,很聪明的长子也没有机会继续深造念书,老二参军吹军号,那就是个靶子的角色,真打仗第一枪就先把吹冲锋号的打死,不疯不会干这个,说不定心里是只求速死,给家里留一笔抚恤金罢了。
最小的孩子估计也没什么好出路,除非大哥在美国混出息了。
所以要我翻译,这片应该叫“天使的消逝”,专门教育孩子们别走错路的。
抛去铁皮鼓之类的政治隐喻,个人更感觉这是一条路的故事,这条路上承载了太多这样的家庭的来往,当然也象征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替。
沧浪之水浊兮,父亲找不到工作,一直踩着这条泥泞的路,孩子等不到钱,一样也得踩那片泥泞的路,这条泥路足够有胸怀,有勇气,能够承担这么多家庭孩子们这么多年的失意和悲伤。
而搞到钱之后路上会溅起水花为他们高兴。
同样是这条路,一次次送走父亲和盼到他的归来。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路变宽了,也没那么泥泞了。
孩子要上班了,路上居然有了绿色,希望居然从黑色和灰色中出现了,呜呜。
孩子最终要去美国了,路上留下了同样的孩子继续走。
不管怎么样,自由女神在片中是绿色的,代表了孩子的期望吧;其他感人之处:孩子写的关于讽刺宗教的作文被认可,说明欧洲人对思想是真爱啊;孩子床头,医院床头,教堂当然了,教室里面,桌子上面无所不在的耶稣及圣母像足够讽刺;圣餐时孩子吃到巧克力时吧唧嘴,是因为他平时吃不上啊,同样的还有孩子舔报纸;孩子第一次喝酒后居然和父亲一模一样,哎,说明父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安琪拉的灰烬》以孩子的视角,将贫穷表现的深入骨髓!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不会体会到舔食报纸上薯条残渣时的饥饿;不会体会到没有鞋子穿,被伙伴嘲笑的心酸;不会体会醉酒父亲大喊大叫回家时的恐惧与无奈…但我从中却找到自己幼时的害怕与心酸…
在这个世界上,最无法改变的就是原生家庭以及父母。
每个人对自身原生家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比较亦或抱怨!
在这个“拼爹的时代”,总有人含着金汤匙出生,物质无忧;总有人赢在起跑线,地位尊贵;总有人天生乐天,有父母无限的爱❤️!
而曾经年幼的你羡慕、无奈、亦或埋怨…可是,爱和崇拜亦是相同的。
妈妈曾经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圆满的…有钱的有钱人的烦恼,没钱的又没钱人的忧愁!
从小讨厌老爸喝酒,喝了酒的他撒酒疯,摔东西,可怕至极!
从小讨厌妈妈的严苛,她总要求我做得最好,哪里不好或者不听话就“家法伺候”;从小害怕贫穷,害怕家里没钱交学费,被别的小伙伴看不起!
这些,都是小时候的痛苦回忆…现在的我读完研究生,已经成为一名高中教师。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觉得也很有趣。
小时候可以跟着哥哥一群人去河沿抓蝎子,当然,我只找蜗牛;小时候妈妈会把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在六一儿童节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小时候会抱着一摞奖品和奖状,在小朋友羡慕的眼神中,蹦蹦跳跳的回家(虽然每次交学费都会是一场家庭金融危机,但是都能按时交上!
)…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但是他们的爱是相同的…电影中表现了母亲安琪拉的坚韧,父亲的懦弱与虚荣,但是,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
曾经看到对“为什么要读大学?
”的回答中,最喜欢的一个就是:“读大学,让你有脱离原生家庭,塑造自己价值观的可能!
”对于自己的家庭多些理解与包容,对父母多些感恩。
我们不“拼爹”,照样活得精彩!
1935年的爱尔兰,无数家庭正离开他们被饥荒困扰的家园,前往美国寻求生机,然而安杰拉·麦克科特一家却正好相反:他们从美国返回了爱尔兰。
在美国他们一贫如洗,丈夫老米兰奇的失业不但使一家人断了经济来源,还让一个男人变成了一个酒鬼。
才7周大的女儿不幸夭折后,安杰拉和老米兰奇下定了回爱尔兰的决心,同回的还有他们的四个孩子:福兰克、小米兰奇和双胞兄弟尤金与奥利弗。
整个故事从前到后,贯穿着希望,可能是旁白视角,对于从开始到结尾都像是在看一个过程,通过观察发现我们自己想要的,想做的事情,终究会实现,只是路径各有不同而已,只要是自己发自内心想的,一定会找到办法,期待我们每个人,都向内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去模仿别人成功的经历,投资大脑建造宫殿,就会轻松拥有想要的生活!
如今已经不是那个能吃饱就可以的时代,生养孩子不要说吃饱穿暖就可以,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足够强的责任心,真的,不生养后代就是极大的一份善良。
我觉得父亲这个角色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有梦想、有奋斗精神的人,不然也不会拖家带口远跨大洋从爱尔兰移民到美国,可惜他是个能力不够强、自尊心却极大的理想主义者。
即便冒着让孩子冷死的危险也不放下尊严去捡煤球,对有家庭的中年人来说,真正的尊严并不是在人前趾高气昂,而是让全家人吃饱穿暖。
没有能力就要放下虚无缥缈的尊严,让孩子冷死、热死就能给自己带来尊严吗?
用救命的救助金和孩子的奶粉钱去给狐朋狗友买酒喝就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吗?
绝对不可能,相反,这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笑话。
我们一直被教育要活的有尊严,然而,尊严也可能是我们贫穷或者过得不好的原因。
孔乙己脱不下长衫,宁愿饿死也不愿意降低身份去为了生存而努力,就像如今的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样子,工资少不愿意干,工资多又卷不过同辈,于是就出现啃老族、御宅族,又何尝不是现代版的孔乙己们呢?
父亲情愿挨冻也不愿意去捡煤球,情愿挨饿也不愿意去乞讨,这样的尊严有何用呢?
活的有尊严只是父亲的借口而已,他并不想承担家庭的责任,短暂的酒精麻醉就能让他罔顾家庭,这样的人真的知道什么是有尊严吗?
不,他并不懂,他只是固执,他只是狭隘,他只是懒惰。
千辛万苦找到的工作可以因为喝酒就丢弃,懒惰,自私,麻木,是他的底色。
谈恋爱可以不顾家人的反对,但是结婚一定要听从家人的意见,你可以质疑他们对婚姻的理解,但千万不要小看他们比你多活几十年的生活经验,看人他们大概率比你看的准。
安琪拉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不同信仰的男人,跟着这个男人到处漂泊,在外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在内也得不到家人的认可,这样的困境是安琪拉自己选的。
她逃不脱这样的人间地狱,社会环境那个包容力,自己也没有强大的精神内核和生存技能,她有的只是苦命人所拥有的能力-忍。
女人,千万不要把自己逼到那样的绝境,往下走容易,往上走每一步都很难。
我不理解弗兰克为什么那么渴望去美国,毕竟自己跟着父母从里逃离回到故乡,那里于他而言是苦难的开始。
我也不能明白他明明是个很心疼弟弟、很照顾家的人,为什么他得到第一份工作不是接济家人,而是存钱去一个曾经离开的地方。
大概,这就是自由意志吧。
公众号:三横兰
影片讲述的是当初因为宗教问题,安吉拉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友的赞许。
如今他们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可是在美国生活得并不如意,贫穷的折磨加上不久前的丧子之痛,这家人决定搬回家乡爱尔兰,以祈求在那里获得富裕一点的生活。
然而事情并没有顺利进行,生活也没有好转,可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的安吉拉从不放弃地寻求救助,并教会儿子弗兰克生存的尊严,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一生里都不会褪色。
爱尔兰地区的电影总是有着一种冷峻清冽的感觉,电影在叙述方面以及场面调度都很合适,也使影片干干净净,毫无拖沓之感,虽并不幸福的家庭,却依旧坚持,感人至深,也使很能表达出那一份悲伤而且顽强的生命历程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影片中,荧幕上展现出来的人物越来越趋于固化,好多人物都是非常光鲜亮丽的角色,似乎这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主流。
而那些原本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平凡普通的人物却如同销声匿迹了一般,再也没有从各种各样的媒体形式中得到充分展现。
这样一来,作为一个充满着影响力的媒介形式,电影从某种程度上逐渐的教化众人,现实生活就是像电影中展现出来的那个样子一样,我们看不到穷人是因为穷人不需要进步的媒体形式去展现他们。
我们看到光鲜亮丽的群体大概率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确实是这么多光鲜亮丽的群体组成的。
他们才是重点,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他们才是真实存在的。
然而穷人,普通人就这样被遗忘了。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是具有普遍影响力的,虽然很多人都不承认这一点,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总是脱口而出电影中,电视剧中的那些都是假的等等语言搪塞过去。
但人们依旧是改变不了电影已经深入彻底的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且在方方面面都影响到了这一事实。
我们常说的电影是假的,大概率在说里面的故事是虚构的,仅此而已。
然而一部电影展现出来的可不止一个故事。
电影在展现故事的时候,少不了对于这个故事中的人物的角色塑造,环境塑造以及社会关系塑造等等,这些被塑造出来的元素也属于电影本身,我们在谈论某一个故事虚假的时候,无意识之中就接受了这个虚假故事中的其它“真实”部分。
我们接受故事中人物的价值观,我们接受故事中人物的设定,即使不接受故事本身,这些次要元素也会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
这就是电影无形的影响力。
而这种影响力随着塑造的故事元素的固化,原来在荧幕中应该出现的那些人逐渐没了踪影,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中的这些人。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部讲述平民甚至是底层民众生活的电影,该电影诞生在20世纪最后一年,而后,基本上在人们踏入新世界之后,荧幕上这样的人物越来越少,这样普通的角色也渐渐地淡去,剩下的就只有我们喜闻乐见的光鲜亮丽的角色了。
本片聚焦的是底层民众的底层生活,他们也曾有过希望,他们也曾为了梦想打拼等等,然而艰难的生活并没有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苦苦挣扎的生活一直在延续,但他们的苦痛却没有办法向着更多人诉说。
这就是悲伤的源头,也是本片着重想要阐述的核心。
本片说的是一个有这几个孩子的母亲的伟大,然而电影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为我们呈现这种伟大。
这样的视角一度会让人认为这个家庭是不幸的,然而这个孩子是坚强的。
但当所有人都看完了之后,却能从中体会到,这个面对生活不幸的母亲的坚韧。
甚至于说这个孩子的坚强更加凸显出来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润物无声。
部分人总是认为穷人的困窘来源于自己的懒惰,然而这仅仅是因为少数的富裕者并没有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穷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穷人要想要成就自己,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往往没有太多更加便利的条件以及更加多样的选择。
因为贫困,所以自己的选择只有这么多,因为没有太多选择,所以只能在手头的非常低效的选择上耗费大量的精力才能艰难地活下去。
这种没有同理心便不能体会的情感逻辑,本片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小男孩的成长之路是坎坷的,然而在这样的坎坷生活中,他最终让自己的生活上升了一个台阶,最终实现了自己信誓旦旦的愿望,这样的结果是让人高兴的,最后一幕,当站在月亮下,看着自己的曾经这一幕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动容。
从来历经坎坷都被认为是会有所收获,然而有人就是为了这小小的收获,几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才能。
当这个家庭苦苦挣扎求生存的时候,没有得到上帝的眷顾,万能的上帝此时此刻也好像忘记了他们。
好在还有母亲,还有一位坚韧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下去,苦苦求生,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委曲求全。
当自己孩子不理解的巴掌打在自己的脸上,她是万般痛苦的,然而当自己看着孩子终于实现了愿望之后,她却比谁都高兴。
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母亲,都有伟大的母爱傍身。
这就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母亲不像上帝般光芒万丈,然而却能准确的照耀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上,即使上帝遗忘了他们,电影人也将他们忘掉,但是还有母亲,总有人为他们动容。
……你好,再见
多年前,凤凰卫视看的,其余已经记不得,只记得,十年后,哥俩,看到月光下,街道上,十年前手牵着手的小哥俩,那种震撼,甚至一种莫名的恐惧,至今难以遗忘,弹指间,十年过去了。。。
看简介以为主角是母亲,没想到叙述角度是小男主,整个故事是一个悲剧的循环,片中的女角色太惨了,故事最开始说爱尔兰天主教的孩子是最惨的,也许是片中对爱尔兰社会背景描述的太少了,我感觉这个家庭遇到的99%的困难都是来自于不作为的父亲
同样象征美国的自由女神其实是反讽,全家正因美国梦而破碎返乡爱尔兰。孩子们的命运如此这般凄惨模样,就连天使亲吻过的灵魂也惨叫把他们送来把他们送走;自由人的一生比神还要精彩。事实上,上帝都是用来祈祷身处于困镜的社会阶层里的人。God loves you,you must love yourself,and God will forgive you ,itself the truth be worth but you must believe and forgive youself.
穷逼别生孩子。我不是在气什么爱尔兰人,我是在说我自己。
这世界上的贫穷都是大同小异,出路只有教育和梦想
人生的苦难从不在大张旗鼓的歌颂里,梦想开出的花,却终将灿烂盛放
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爱尔兰,置景完全按照原书作者的照片还原,调色和配乐都很好的为故事主题服务。是拍大时代背景下穷苦小人物的命运里拍的很好的一部片子。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懦弱得无法面对生活,就沉溺在酒精里,幻想者的故事要由幸存的孩子来讲。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每个人的坚强与沉沦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小时候仰望父亲,长大后讨厌父亲,一个父亲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影响重大。
1.没有女权该是多么恐怖 2.没有宗教该是多么绝望 3.没有cult般的爱国该会幸福很多 4.去了美国又怎么样呢 不懂不懂 所有元素离我生活太远不能get到。
三星半。其实整个故事是讲得通的,也令人揪心。但是似乎看过了太多类似的情节,而这部片又缺少一定起伏,比起阿普三部曲感觉层次还是少很多。
真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丈夫的抛妻弃子太令人心寒了
母亲的抗争,孩子的成长,在夜晚的老街上和童年的两个自己道别,去美利坚追求梦想。
先放一下,太悲伤,看不下去
女人生子、养家,几乎承担了所有,却只得到了“婊子”的侮辱。男权社会里的男性,从女性身体里出来,得到女性的养育,得到了女性的帮助,玷污女性的身体,但依旧无底线地伤害女性,女性在他们的叙事里,不是成为婊子,就是成为“贱人”。家庭,贫穷已经很糟糕了,如果没有爱,更是地狱。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苦涩与无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希望与温暖的力量。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不是想剥离就剥离的,就像男主角一样,哪怕寒门贵子,哪怕再狠那个不顾家人生死拿孩子奶粉钱甚至棺材钱醉生梦死的父亲,却最终也和那个废物一样,喝醉了酒打了母亲,所以,对于破碎的原生家庭,只有逃离阴影一条道路,不管自己是受害者,还是阴影本身……
故事丰满且真实,粗鄙的话每一刻都在刺痛着幼小的心灵和观众的神经,值得很多同类型的电影学习,重要的是这种讲故事模式,虽然讲的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但很多配角演技都很好,所以看起来故事很丰满。差点忘了说那双宝蓝色的眼睛真好看
很好看哦,可惜看晚了,强烈推荐
拍的很好。场景还原也很好。但是是一个没有立场态度的电影,导致我对这个标题和故事简介有疑虑。说的好像是一回事,又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