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后,忍不住眼眶湿润起来。
表面上这是一部讨论来世“再生”的科幻片,其实是一部关于今生“悔恨”的文艺电影。
人的一生,回顾起来最纠结的部分大概就是悔恨。
人的痛苦几乎都和悔恨有关:那些苦苦追觅而不得的东西,失之交臂的机遇,还有今生永别的人。
我们在失落的时候总期待有来生,因为今生的遗憾太多,心愿得不到满足。
来生,就是一个新的开始,能弥补这些残缺的部分。
所以这些无法达成的心愿,经过世世代代人民的流传,化成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鬼怪故事。
奈何桥前等三年,不喝那碗孟婆递来的苦汤,千回百转的等待着上辈子重来的机会。
电影在最初抛出了一个命题,“来生”是存在的。
这样一个假设的结果,却引发了全美四百万人以上的自尽浪潮,随处可见的劝吁不要轻生的招牌,但那鲜红的死亡数字仍在日日夜夜不断的跳动。
人知道有来生的结果,竟然是直接放弃了今生,无法面对遗憾,是他们的死穴。
套一句鲁迅家喻户晓的老话,“真正的勇士,敢于自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如果有来生,勇士似乎失去了意义。
但假设真的有来生,你有没有想过,今生让你痛不欲生的那道遗憾之坎你跨不过去,来生的你依旧只能在门外徘徊,甚至生生世世都只能在那条船上像孤魂野鬼般的游荡,在如同死循环的胡同里永不超生。
这样的来生,不是更加可怕吗。
按照佛教的六道轮回,你落魄潦倒命运多舛的今生,纵然不堪回首,但说不定来生还要坠落畜生道,你以为再不济也比今天好的来生,说不定是更痛苦的明天。
“明天会更好”,听起来是一句励志的口号,但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清醒一点,也许明天会更坏才是人生的常态。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人会从踌躇满志的少年,变成力不从心的老人。
而希望会伴随着老去,而一点一点消失在生命里。
人人都向往着富贵和成功,但而碌碌无为芸芸众生般的旅程,则是绝大多数人一生的写照。
幸福的定义,更多的时候是靠比较而存在的。
它有时候表现的形式是一种日常的重复,一种默默无闻的平凡,甚至一种百无聊赖的平淡。
你会抱怨人生,你说许久没有感觉到会心的幸福喜悦,或者,只是因为你从来不曾迎接过灾难的到来。
不懂得最喜悦的幸福,竟然是区区的“失而复得”。
电影里出现了三个人的“来生”影像,全部都是遗憾的补全。
死尸菲利普对父亲的没有尽到孝道的悔恨,男主角的父亲对即将自杀的妻子没有来得及关心的悔恨,男主角对无法阻挡心爱的女人被射杀的悔恨。
他们都在各自的来生记忆里,尽可能的去弥补这份遗憾。
电影的最终,也给予了这份爱情一个善终。
让男女主角在一个新的来生里重新结识,让一切变得完美,我觉得反而有点画蛇添足了。
关于来生的话题实在太庞大了,如果上升到哲学和神学的范畴,就犹如浩瀚宇宙无边无际。
我认为,遗憾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如正负阴阳,黑白日夜,痛苦和喜悦,永远是成双成对的存在着。
因为敬畏死,才珍惜生;因为痛苦的彻骨,才会感受到微小的幸福;因为没有来世,才明白今生的重要。
在“来世”被科学证实存在的一年后,数以百万计的人希望结束生命以到达来世。
此时一对男女坠入爱河,却要同时面对他们悲痛的过去和来世的真相。
影片前面的部分超级无聊又无趣,导致我昨晚看了不到30分钟就睡着了,可是今天接着看下去,发现前面都是有伏笔的,看到最后,发现这真的是一部好片,而不是凑时间!
影片标记的是科幻,你以为会有各种酷炫的特技,新奇的设定,牛逼的场景,我告诉你,统统没有,这更像是一部温吞...
剧情还是以爱情的伟大为主线,可以理解,毕竟这不是纪录片,也很难拍出来太过想象力的画面,关于平行宇宙的理论有过很多讨论,但是好像科学界也无法证实,因为如果真有这么多版本的人生,物质是怎样组成的,真是要脑洞大开才有可能解释了,电影节还缺乏这样极富冲击力和天马行空的编剧和导演能把他演绎出来,就像黑洞理论一样,到现在能说的通俗易懂的极少极少,但是越是这样,这类题材的片子才有无限发掘的可能,可惜受制于人本身的大脑思维逻辑,估计短期内是不可能拍得出来了,甚至科学家把它形成一个较为成型的思路都难,人类总是充满好奇,难是解开人类秘密的恐怕不可能是人类本身这种生物了。
我没办法给这个片子太好的评价,细腻之处当然有,但是如果看过了《降临》,这种细腻就完全不算什么,我印象里降临我给了满分。
就像有些人的评论说的,确实有些伏笔,但是毕竟不是降临的那种处处伏笔。
先说最大的伏笔,两个人在船上的第一次对话,有一个评价说听到了女主说了两次:我正听着呢,,,但是如果大家放大一点声音就会发现,前面有一个啸叫声,就好像穿越一般的那种白噪音,女主的声音透过白噪音穿过来,很多个I,这不是两次,这是很多次,每次的声音都透过时空穿越过来。
男主感知到这种穿越,所以觉得头疼,想要靠进椅子里休息一会儿,同时捏着眉头想要缓解这种不适。
之后,其实是很多次相见的错误重叠在一起,很多次修正……第一次可能是男主想要救她,第二次可能是爱上她,第三次可能是深入接触,第四次可能是发现她晕船,第五次可能是……很多次之后,变成这一个次空间的相遇,变成带着晕船药的男主,变成最后中枪死去的女主。
所以,亲爱的观众,你还能分辨哪一个版本才是现实的生活么?
没有现实,不断的死去死去,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产生无穷多的平行空间,一直到我们得到幸福。
可能上一次相遇,男主还不知道女主无比想念她的五岁的儿子,但是下次,男主就可以从根源上改变这个结局,孩子不用死,女主也不会因为这种思念自杀。
一直以来的现实生活,只不过是第N次死亡之后的平行空间。
每一个空间都真实……最后的结局,终于在救了那个五岁的小孩,男主回头,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原来的错误被修正,是母亲么,或者是什么重要的人……彩蛋:大家都去修正自己的错误了,男主走了,父亲也抵挡不过挽救母亲的想法走了,没有了父亲这里成了一片荒芜。
留给观众一个猜想,那些人是因为父亲的死亡而对来生有了怀疑,去积极生活了,还是因为发现了来生的真相,都自杀去修正错误了呢???
没人知道,只有弟弟,没有离开这个地方。
我们怎么评价弟弟呢,是一个懂得把握现在的人吧。
他曾经说,父亲的研究是为了纪念那些人,父亲对于母亲的自杀是,内疚并且带着一丝愤怒的(看英文,中文翻译不太准确,在兄弟两个对话的那一段,应该是一小时刚过的那几分钟),弟弟说,爸总会醒悟的,会明白妈妈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套用一句台词,记不住具体的了:如果你没有在这一世获得足够的经验,再活一世……或者生命的价值就是如此,人生是一场体验,我们总要把它完成
这是一部科幻电影,而剧情呢,看起来好像不太有新意,类似《恐怖游轮》和《蝴蝶效应》一般。
影片前面大半部分都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式,你压根就无法看出来这是一部什么样子的电影,或许你根本无法发现它想讲叙的是一个多维世界多维空间的故事。
男主老爸研究发现了一个结论——人死亡以后会去往来生。
然后许多人知道了这个建议以后,就想要自杀,去往来生。
但是男主却对他老爸的研究持有怀疑态度,他坐船回去的路途中,碰到了女主艾拉。
邂逅了女主以后,男女主之间就互相产生了爱意。
后来男主在海边碰到要自杀的女主,然后男主将女主救回,带她回来了他老爸开的收留想要自杀人的研究所。
原来男主老爸还并未研究透彻究竟人是否有来生,但是他发明了一部机器,可以让人在临近死亡的时候,看到来生的场景。
但是他们想先找一个死人做实验,于是他们从殡仪馆偷出来了一个尸体,但是在做实验的时候,男主偷偷地破坏了实验的机器,让众人以为实验没有成功。
后来男主偷偷一个人回去实验室,将机器修好了以后,却发现显示器上出线了惊人的一幕,居然真的有记忆。
然后他顺着记忆去寻找,发现真的记忆中的那个医院。
后来他偷偷将结论告诉女主,女主却告诉他,记忆画面中的那个人并不完全与现实中的这个男人契合。
后来他们沿着记忆中的场景,找到了这个男人的姐姐,这个男人的姐姐却告诉他,并没有发生过画面中的场景。
后来男主老爸,为了证明自己的机器没有坏,拿自己进行实验,结果他们共同研究出结论,原来人在死亡的时候,并没有死亡,只是会回到自己一直念念不忘的,后悔的那一个时刻,会去改变自己曾经因为疏忽或者大意没有做的事情。
就当男主老爸想将这个结论宣告于世的时候,之前被赶出去的女人却为了回来,开枪杀死了女主。
绝望的男主跑到实验室,将自己连上机器,发现自己回到了当初来得时候碰到艾拉的那个船上,原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回到这个场景之中了,每次男主死亡的时候,他都会回到这里,想到这里来改变艾拉死亡的命运。
于是他每次都没有成功,于是就陷入了死循环。
最后一次,他回到了海边,救回了艾拉的儿子,然后全剧就终了。
老实说,这并不是一部很吸引人的电影,全面太长时间的平铺直叙,后来的十几分钟开始反转,看完以后,才让人明白,哦,原来电影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原来人死亡了以后,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会回到自己一直以来后悔想要去改变自己的那个时刻,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人生终究是不完美的,不管你怎么改变,终究有那些不完美的地方。
我觉得这与其说是一部科幻电影,倒不如说是一部思考人生的电影,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遗憾有太多太多,总会在不经意的某一刻,就做了很多错误的,足以让你后悔一生的决定。
我们总是不断地想回到那个时刻,想回去改变自己的人生,弥补自己的遗憾,电影里我们可以通过死亡的方式,但是现实呢?
或许电影虽然披着科幻的外表,但实则是在警醒我们,要珍惜人生的每一个时刻,做好每一个选择,尽量不给自己留有遗憾吧,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可能通过电影中的方式去弥补自己内心的遗憾。
重度雾霾的今天懒在室内补番看片,为了马上要上的《攻壳机动队》补了几集动画和一个剧场版《无罪》,觉得剧场版太文绉绉了略高频次的背书、念古语让我不得不佩服字幕组,片尾曲的翻译也因此而应景的译成文言文吧,认真的记在便签里挺好的。
然后从微博上看了个关于“来生”题材的电影,很巧都是科幻性质,不过后者却又非常符合今天的纪念意义。
不是强推之作但是可以一看。
推荐理由:“来世”题材、脑洞无限任发挥、MARA颜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Mara做女主主演的片子,很期待,又有如此神秘的“来世”之说,很吸引。
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这比较文艺片,不那么科幻,甚至脑袋里出现了“格局小”这样的词。。。
甚至在看到90%的时候都觉得很浪费这个勇敢的题材。
故事是强大的男主爸爸研究出了不得了的学说却在另一个角度上促进了“太好了我可以放心去对这个世界说FUCK OFF然后离开了”的自杀狂潮。
在这样的“狂潮”背景下男主邂逅女主,救下她,并邀请其参与学说的证明。
随着故事的推进,“来世”学说逐渐被进一步证实,父亲不仅取得学术上的进展还解开了多年的心结。
想通的父亲,正想封尘一切的时候女主意外离开,伤心的男主只有想到去“来世”见一见她。
于是乎关于“轮回、来世、矫正、执念”的真相被揭开,直到最后男主在海边见到女主离开后,猛然回头,故事结束。
容我先吐两句槽:一是清冷的画风我可以理解,但是男女主用无表情和刻意化语言产生的感情线我不站队,男女主演技差?
不会吧,我想是不是可能把角色个性弱化更专注故事构建的原因?
导演作为mara男友这点不优秀哦。
这样冷面嘴炮还等着镜头切过的画面我不太喜欢...二就是女配嫉妒化身做引线可以,但是把所有的重点都压到最后十几分钟真的不好消化导致减分。。。
如果真要盘一下这个你肯定有BUG好么。
——————那么我为什还要推荐,除了前面写的简单的推荐关键词外,确实很想谈谈“记忆矫正”这个点。
想起寒假回家看的《降临》,不得不说影视的热潮在未来、科技、机器人外星人上越来越扎堆。
《降临》是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很MOVE,影评上我简单看了一下有大部分都是跟我一样MOVE在“所有人终将走向消逝。
如果你知道未来的结局你该如何活着?
这种谈人的,是向死而生的美”“面对遗憾,面对既定,我们也要过这一生”。
那么再给你一次机会呢?
你会怎样?
改变,给自己也是给对方机会,不是那种完美,而是有那么一个可能你还能与我共度一段本应美好的时光。
我想人人都会这样做吧。
片子的男主,就是这样,一步步的矫正,一次次的循环,让简单的相遇变成深情的执念,我不知道这样对不对,但是反观他父亲在见到妻子后回来的放手决定,我倒觉得这样更好。
男主如执念一般说要永远记住伊人,在最后的一世里成功以展示真情,这也是我对结局既感叹又不那么满意的地方。
那么最有趣的,应该就是你在观后认真的复盘所开的脑洞。
反正我对策是乐此不疲,比如:男主继续前行于一世又一世直到一天与女主结婚生子,然后慢慢的发现他就是他父亲。
女主也在男主循环时循环彼此救赎以救赎自己。
在最后的循环中改变“来世”的发现,由此学说引起的“狂潮”不复存在。。。。。。。。
所以最后的最后,我在想,我们不论是不是生活在一种“循环”里,是不是有一次次的机会“矫正”,是不是在未来有永生的可能。
我都在想需要管理好执念。
让最遗憾的事情被铭记,但不是让其羁绊我们一生。
也许,真的没有那么多一生去改变。
今天看的一篇文章很让人感动,在清明这样的节日里,南方总会阴雨绵绵,不论有无雨点,阴郁总是挂在心头的。
是啊,我们会面对亲人,朋友的离去,会度过那样一段“真的很遗憾”的难过,但是你会发现这样的“离别”只属于你自己,这样的难过只有你自己来渡。
在初次面对至亲的离开时,虽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预设,但是真正那时刻的来临,多强大的预设高墙都会倒塌,茫然无措与懊悔齐上心头。
吵闹的礼仪是为有的人转移注意也是为有的人强烈的情绪流露,但终究还是拿最后一把黄土的时刻,顷刻倾出。
遗憾一直有,但是不能改变什么,我们只能在余生里,活的更好,让他们不再挂念,毕竟之前已经操心够多了不是嘛。
接下来也给现在的家人朋友聊聊吧。
MISS FOREVER。
2017.04.04 本文同步更新于个人公众号:十二楼17号—NIGHT—
如果是来这部电影寻找答案,或者非常追求严谨的故事情节,那这部电影一定不会满足你的需求。
有一种看电影的方式是深深的投入到影片氛围中,在沉浸中去体验每一个情节,然后自然的跟随其转折,而这方法太适合这部片子了,影片最开头便有强烈带入感,在1个半小时的沉浸中多次被感动,也欣赏男主与女主之间开篇与结尾处对话的深度。
科学本来就在一步步探索未知,所以看片过程也并没有像诸多影评提到因没有得到关于来世的确切答案而感到失望。
而现在写影评时再去回想观影时那种莫名的感动,才真正体悟到这部片子的主题其实是如果离开这个世界前,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选择爱与关怀,去弥补一生中因漠视导致的失去至亲之痛。
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或者无数次的重复,人们会选择爱、看见,又说回心理分析的口头禅了,看见即是爱。
——既然看的是科学幻想,就要放下自己固有的见地去接纳新的世界观。
当然,价值观可以批判。
本片的高潮是从女主“此世”死后开始的,深入分析可能有些绕。
如果按照影片中明示的观念和惯性思维来解释,会遇到一些BUG。
比如,为什么男主利用机器见到的女主对男主来说是“全知视角”?
这不符合前文与后文关于来世的客观事实。
这里提供一种思路。
人在濒死状态通过机器抵达的只是潜意识,也就像回光返照,为的是弥补今生的遗憾。
此时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潜意识构建起来的就像一场梦,所以男主通过机器见到的女主说:她是男主记忆的一部分。
而只有真正的死亡,才能抵达真正的来世。
在这里,前世的记忆不能直接继承。
但是会在潜意识里留下不可言传的印象。
所以,男主会下意识地带着晕船药,下意识地走到海边,下意识地对某人某事感觉熟识。
这都是前世深刻印象的积累。
直到男主在某一世进入机器,看到潜意识里的女主,才唤醒了累世的记忆。
而此时,男主由于未能及时从机器中醒来,真的死了,所以抵达了新的来世。
由于在“此世”中终于成功救了跳海的女主,得知了女主的心结,所以他下意识决定不再以挽救女主的自杀行为为目的,而是以拯救她儿子,解开她心结为目的开始下一世的旅行。
这部电影真的是很马克吐温,铺垫真的是好长好长。
我最先看这部片是因为海报和电影的定位-科幻片,本来以为是那种很炫酷的视觉党,类似逆世界吧。
然后看了10分钟左右就发现是部伪科幻片。。。
纯粹提供科幻背景(确定有来世的说法,且已经有很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但是什么证明完全不提,也印证了导演希望观众别用太理性的科学逻辑思维去看待这部片子)10分钟之后开始快进着看,大概到电影的一半,也就是拿死尸做实验并让男主看到闪回开始,这才吊起了我的一点兴趣。
不过至此也只是略有兴趣而已,但令人没想到的是精彩的结局来得这么突然,最后10分钟才是整部片子的精华!
这不我还没来得及让我消化呢,电影却结束了。。。
如果10分满分,要打分的话电影45分钟前我给1分;45分钟开始到女主死我给5分;剧终我给8分!
这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坏人一辈子都在做坏事,临死前突然做了一件好事,然后就完全洗白,他一生做的那么多坏事都可以被谅解,并且活着的人还为他做的唯一一件好事铭记在心。。。
可能就是这部片子前面实在太苍白,所以显得结局那么惊艳吧!
就好像我一直以为我在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可看到最后TM居然看的是迷失!
你敢信?!
回到电影本身,导演还是在阐述生命和轮回,这题材不少见,后悔药人人想要,但人都不是完美的,就算给你一次重来的机会,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不可能得到一个完美的人生。
可能最终只会越来越糟,就像蝴蝶效应和死神来了。
还是活在当下,毕竟就算是遗憾,也是你人生的一部分,好的坏的,都是你的,这才组成了真正的你。
昨晚很耐心的看了《发现/爱有来世》这部电影觉得挺不错,体会如下:班轮片段或许是在“来世”的现实中或许是在“实验”的来世中,从船上到船下采用了切换镜头,配合结尾部分值得仔细深思。
影片的重心在于人性与道德部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与人生的思考。
科学证实人死亡后会有一部分潜意识进入另一个次元空间,即证实了“来世”的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重大的“发现”要不要公诸于世呢?
哈勃博士煎熬了半年还是选择告知世人,当然哈勃博士这么做是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本着给痛失所爱的人们一份心灵抚慰,本着让选择自杀去往“来世”的人们冷静下来的责任感,自有其积极成分在里面。
然而由此带来的却是一股空前高涨的自杀狂潮,并且愈演愈烈。
既然死亡不是终点,人们便会在侥幸心理的作祟下,普遍认为来世的景象是空前美好的,或许即使算不上美好也总比在目前的泥沼里举步维艰要好很多。
人们找到了撇下这个“烂摊子”的终极理由:我有来生我怕谁,老子大不了去往“来世”生活。
对于苦难者和伤病患来说,这的确是一曲来自“天堂”的重生福音。
人们也会出于“好意”杀死别人以送其去往“来世”。
从此,生命将不再有“无法承受之重”。
那么,问题又来了:“来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虽然哈勃在采访中一口否认了自己是否应该对“自杀狂潮”负责,但是采访组工作人员的当场自杀让哈勃震撼茫然无措的同时,也显示出哈勃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使哈勃意识到自己难辞其咎。
于是哈勃决定“封闭式”进一步深层次研究“来世”的景象。
哈勃,男主威尔的父亲,因终日沉迷工作而疏于对妻子的关怀并导致妻子自杀,自此深陷愧疚与自责,决心全身心投入“来世”的研究之中,来留住那一丝温暖也给自己内心些许释怀。
而男主威尔因母亲自杀,内心对父亲有着痛恨、谴责与归罪感,于是选择离家。
多年后,对于父亲公布的“来世说”并由此引发的自杀狂潮也是深深抵触,认定引发这一切罪孽的魁首正是自己的父亲。
于是又选择归来并试图阻止这一切的继续。
威尔抵触“来世说”,通过死尸实验所获得的影像,他认为是死者生前的记忆片段,随后威尔和女主的走访证实了影像绝非记忆残留,而是另一个版本的人生——“来世景象”。
“……为什么会觉得换个地方就会有所不同”。
是的,人们所向往的来世或许只是另一场不相上下的逃避。
然而,接踵而至的是父亲亲临死亡的亲身实验。
实验取得了成功并且证实:在强大的意愿和意志下,在来世中是可以弥补并修改今生的不足与缺憾的,人们将不必要再面对今生最深的悔恨,即来世具有人为可塑性。
试问如此“惊人的发现”能否公布于世?
答案是不能。
因为“来世可塑”要比“来世存在”更具核爆性,也会证明选择自杀的正确性,人们将无休止地/永无止境地陷入“自杀→来世→自杀”的无限死循环之中,今生将彻底失去可贵性甚至意义(就目前认知范畴而言)。
因为有限,方能可贵,才能珍惜。
或许千百年后随着人们认知的改变与提高会有不同的答案。
当然也可以简单设想下:在这样无限的死循环里,每个人的人生都几近完美,每个人都满足非零和博弈,或许每个人都是时空旅行者可以穿梭于自己无限可能的“人生”之中,那时的人生显然有着更广的范畴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当然这些需要更高层次的认知保驾护航。
面对这一次的“重大发现”,一向不和与分歧的父子达成了共识——所有仪器必须毁掉。
父亲哈勃决定隐瞒真相并遣散“收容院”,想要重新夺回地位的蕾西却枪杀了女主艾拉并美其名曰:送她去往别处。
对今生重拾爱与信念的艾拉命运仿佛开了一个意外的玩笑。
男主又一次失去了生命中第二个最重要的女人。
男主在听到弟弟和父亲关于“这一切背后的意义脱口欲出却又仍然未知,‘来世’仍待研究”的一番思考与对话后领悟到自己可以去往“来生”来阻止女主的死亡。
男主毅然亲赴实验,在“渡轮”的死亡停留里,与记忆中残留的艾拉进行了一次“解决式”的交流,本质是男主潜意识的自我对话——我将其视为“潜意识探索解决方式的一次自我觉醒”。
结局,父亲未能拉回实验中的儿子。
男主死亡去往来世,在那片宿命的沙滩上看到了“似曾相识”的画面并与女主“重逢”,最后的画面:男主几经思索后仿佛记起了所有,幡然醒悟……另附:生命可贵,来世未知,坚守此生。
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编剧会讲故事但涉及到关键问题他就只做了几张逻辑不互通的截图,无论是他不敢还是没能力,我感受到的只有——死后的脑部活动就是纠结在生平最重大的遗憾上
关于轮回的新设定
科幻电影总是一再地告诉我们,生命其实没有来世,只有对现世生活的不甘心和不完美。珍惜眼前吧。没有再一次了。
一个比较简单的电影,不需要过度解读,核心就是人死后进入某些人生选择的关键节点前的平行世界,让人可以弥补遗憾,放下心结,而当人生的所有心结全部放下后,人便会去往所谓的天堂,其实是一个比较完美的新的平行世界。影片中很多伏笔,比如男主声称自己小时候死过一分钟看到沙滩和小男孩,turns out其实小男孩是女主的儿子。片子男主找寻父亲研究究竟是记忆还是来生的真相的片段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感觉前面的叙事和最后的结尾就不挨着 真的是宏大世界观到最后给拍俗啦
人生重来算了
虽然我知道再看一遍有可能看懂,但这个时间还是留给其它片子吧
男主太丑影响观赏性减一星
Science sicktion
哪有什么来世,只是执念一次又一次让我遇见你!爱上你!
全片无论从色调还是摄影风格上都冷静克制,简直就是典型的“圣丹斯调调”,虽然坑很多,但是观影感实在谈不上愉悦。
玛拉小白兔。
只要死亡不是终结,就还有希望,哪怕只是比现实多一点点希望
如果有来世,想去有你的平行世界,在那里,你是健康的,我是幸福的。
如果“来生”只是“今生”的另一层次或版本,你会不会按下重设键?有没有想要挽回的遗憾、改正的错误、尽早去见的人。好吧,其实我觉得自杀假如只是一个重启按钮,那么所有关于自杀的道德争论和焦虑都可以不存在。每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主体,有权决定自身前往哪个层次,就像有权决定阅读哪个人生脚本。
设定完成度不高,后面有些糊弄了
好丧的电影,可以看到导演努力想要电影深刻,但是我真的只能是冲着麻辣的颜看完。生既然已是事实,死也只是迟早的事,什么来世不来世,什么遗憾和追忆,过好这一生就够了,这一世都抓不住的东西你来世也不会抓住的
C。如果来世是为了纠正弥补此世的错误遗憾,可以没有来世没关系。
勉强三星 有一星是给鲁妮
7分吧 根本不是一个电影反而像一部讨论来生的书 提到了来生有可能是一个平行世界 你可以改变自己的错误的平行世界 这里面有道德有社会问题 有因果 有源头 喜欢的可能给个高分 不喜欢的可能很闷 当然这个设定很不公平 皇帝的来世还是皇帝 乞丐的来世还是乞丐吗 人的来世还是人 狗的来世还是狗 2018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