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之家
Sieranevada,耐人寻味的追悼晚餐(港),失控的晚餐(台),Sierra-Nevada
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主演:米密·布勒内斯库,朱迪思·斯泰特,博格丹·杜米特拉克,达娜·多加鲁,索兰·梅代莱尼,安娜·琼泰亚,罗兰多·马特桑格斯,卡特琳娜·莫加,马林·格里戈利,塔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法国,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16
简介:巴黎《查理周刊》袭击三天后,也是父亲去世40天,拉里,四十岁的医学博士要在周六参加一次家庭聚会,共同纪念亡者。然而,事情的展开却与预料中不同。被迫面对恐惧与过去,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开始讲述自己那部分真相。详细 >
(虽然看过不少罗马利亚新浪潮了,但还是第一次看普优)(类)封闭空间的慢节奏多视点长镜头。还是稍微显得零碎而笨拙,在现实主义的家庭描绘和象征主义的社会隐喻之间反复失衡。但是冗长的体量和缓慢的摇镜竟然逐渐开始诉说它们的魔力,一种后秩序时代有关无法得到的自由的迷思弥散开来,激烈但是没有方向只能安于此刻的语调过后只能诉诸一些早已失效的仪式,并且淹没在自我欺骗后感到荒谬的笑声之中了。2.4
非常精彩的一出家庭闹剧,90%的镜头就在狭小的房间里游走,创造一种类似沉浸式的观感,撕逼从宗教、政治到隐私、丑闻,美中不足就是两场室外戏显得突兀。
场面调度确实厉害,但是内容却是杂乱冗长,套路的形式,内容却没有新意
调度赏心悦目,处理得非常电影化的戏剧,频繁的开关门让人浮想联翩。但面对那些谈论后齐奥塞斯库、东正教和恐怖主义的对话,一种预期的满足和话题的共识让我格外警惕。这大概不仅是东欧国家在西方主流世界的尴尬体现,也是互联网无孔不入的当下难以摆脱的弊病。
死人定制的西装不匹配活人的尺码,上帝降临的征兆不显现众生的世界。中东的战争远不如饭桌的战争激烈,恐袭的质疑并没有出轨的质疑重要。男人因为没有相信谎言而哭泣,女人因为没有取悦丈夫而哭泣,神父因为没有认出上帝而哭泣。所有人被困在斗室,与雪山对峙,等待开不了餐的筵席,哂笑亡灵魂归故里。
被关在罗马尼亚的中产阶级家里两个多小时,顺道一起跟着神父纪念亡者,最后还要被他们嘲笑,看完后默默的搜了下华语片,沉默。
720p
可以确定是,这辈子都不会看第二遍。
三星半,对于此类型来说拍的好。3个小时看下来并不觉的漫长不知何时童年到现在家庭聚餐等于吵架大集合很庆幸又一部关于亲情的吵架。在这个封闭空间里宗教 政治 儿女 婚外情都因为亡父引出,餐桌已经成为一条线,但这片里宴席却始终没有上。
大谈政治,教父的迟到,陌生的醉酒女子,出轨的丈夫,各种家庭琐事。长镜头拼接,现实主义。狭窄空间的场面调度,群戏还挺好看。看一家人吵来吵去还不闷。
不知道这算啥电影艺术 叨逼叨逼,家族磨叽骂人三个小时的生命就过去了,不知道看得出哪门子电影艺术。标签是喜剧,不知道这个喜剧是哪里看出来的,好笑还是幽默?
一场永远无法开始的宴席。开场就用一个长镜头秀了下导演的调度,以及为影片定性(我仍是那个生活流、长镜头写实的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之后则更多以密闭空间的家庭抓马戏去写这一家的亲情与冲突。以及那条隐藏的亡父线索。
“一个专业骗子怎么会相信一个十岁小屁孩的谎话?”人就是这么矛盾吧。看这部实在需要耐心,中途走了好几次神,但还是算好看的。
还让不让好好吃饭了
6/10。此导演应该和[托尼厄德曼]那位去结婚,同样对话尖锐又忍俊不禁充满信息量冗余的舞台剧结构,家庭成员围绕纪念仪式抒发宗教政治观点和世贸事件阴谋论上的宽泛议题,靠人嘴传达各自亲戚关系和年龄性格,推迟用餐让位给各种意外的隐喻点专供影评人解读,片段之间缺乏统一的动向使得叙事根本不存在。 @2017-03-18 15:12:51
迪士尼战胜格林兄弟确立公主国际指标,共产主义老太等神父吃不上饭痛斥宗教精神鸦片;若稣哥已经复活了但大家不认识他该如何是好?一个谎言无法识破另一个谎言,亦或双方都不愿揭穿?父亲头七历史寓言,姨妈姑姐亲朋戚友狗血洒一桌,好玩
7.5/10.在全片七分之六的时间里,故事都发生在室内,摄影机尽管已经预留出很大的余地来给人物走步与穿梭,人物仍旧是被局限住的,因为有亲缘、身份以及人生轨迹的交叉在束缚着每位角色之间的沟通交流。而开头和中后期唯二的外景戏则恰恰是最好的,两段争吵,第一段在正片以前打造人设并揭示隐患,第二段则在遭受外部的创伤性侵扰后开始袒露真实的自我,二人都丢掉了家庭内部的遗留,获取短暂但坦诚的面对面时刻。
大概是像我这样出生于大家庭的人会觉得好看吧,里面诸多细节简直一模一样,尽管和那个国家相隔那么远。拍得也好,看到生活,但不向生活哭诉。看的166分钟,我嫌太短更奇怪的是,看完有一种幻觉,我也可以写出这样的剧本。2017-03-17 23:05:01
很生活化,很家庭感的电影,感觉很好
2016年罗马尼亚新浪潮大结局,普优v.s.蒙久的终极之战。普优大师输了戛纳却赢得了罗马尼亚电影界的交口赞美。小场景的调度已然出神入化,几乎再度展示了“真实时间”,有着丰富潜文本的对话对外国观众要求过高,却在本国观众那里几乎成了爆笑喜剧。群戏难写,何况是这种没有大动作的“自然主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