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This message will self destruct in five seconds .」冗長且拖泥帶水的鋪陳一個將近30年電影系列的「回憶殺官方蒙太奇」並進行大量的前情回顧閃回,強行從情懷入手一併勾連【Ethan】於「觀眾」數十載的集體回憶,企圖呼應連接「過去」種種脈絡並閉合伏筆迴環,亦如其說:「『人生』就是各個選擇的總和」 ,達成這最終的如 「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充滿懷舊之情的「告別」!
眾多難以平衡的「IMF 團隊角色」宛如臨時組局的「速度與激情」,無休止地嘮叨著他們的計劃和「實體」(Entity)的陰謀並告知我們該如何擊敗「實體」的諸如此類的連篇多餘的說明性的糟糕廢話,多(三)線並進,一切都只是為了發生而發生,大多數角色其實沒什麼實質作用,只是襯托【Ethan】「救世主情節」的「工具人」罷了 ~ 電影極力想將【Ethan】「神化」為無所不能的「陸・海・三棲戰神」,就連「實體」本身都認定【Ethan】是「天選之人」,他唯一的「對手」 ~ 然而電影對這所謂「勁敵」的「數字之神」表現近乎沒有任何「自主意識」的表現,毫無威懾力可言,它的所有「行動」全部依託於那幫狂熱的已然滲透進各個權力機構執行毀滅任務的「末日教派信徒」,對民眾的威脅幾乎架空,包括奸角頭目【Gabriel】也只是時而蹦跶跳出來口嗨幾句,接著便開始狼狽逃竄 ~ 電影有兩「大」段險象環生的「動作(冒險)場面」,有「深度」也有「高度」,對於一部不斷強調「命運共同體」的電影來說,「阿湯哥」以「老派動作」來抗擊前沿「AI」,一切並非命裡註定,前頭的口水話皆為此鋪墊,可是全程只能睜隻眼、閉隻眼的來看,不然按「邏輯」來說,單憑血肉之軀的【Ethan】早該凍死、爆肺於極寒深海之中了 … 我也想要讓「阿湯哥」往我頭上踹三腳,我同樣花太多時間擱網上了 ~ 另外我想知道的是:「美國總統」一開始準備對自個兒哪座城市進行核爆?
🍁 Mission : Impossible – The Final Reckoning 🍁克裏斯托弗·麥奎裏 ★ 男 ★ 美國 🔥 57 R🔴 2025 🔵 美國🟣 2025 ▲ 5月 30日 🟣 ➊ 🟣 25🟣 線下 觀影 🟠 萬朵時代影城(秀湖店)🟣 Ⅲ ≈ 169分鐘【24幀】🟣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Mission》 X 系列 之 8
too much explaining, not enough action,有一半时间都不需要看荧幕的电影 我为啥要来影院男人急奔。
无奖问答:主角在这三小时内一共被电击了几次?
给铁肺超人人工呼吸时非常刻意的福利镜头,试图跟对象同步复刻但遗憾被拒男人再次急奔。
无奖问答二:电影里一共出现了几个定时炸弹?
“你猜我要做什么“你猜我猜你要做什么“你不会要……“包的兄弟(此处添加白毛女法语duolingo time)“你难道……“yes, exactly what you think“你到底具体要做什么“you just have to trust me(此处再添加几个法语单词)“你不能这样 你会死“对 我就要这样原来这是个粉丝向自嗨电影,误入老登回忆录真是不好意思This 影评 will self destruct in five seconds.
《碟中谍》系列,从第四部开始每部都写了影评,翻了翻发现,每篇格式都差不多,跟套模板一样,但我发誓俺真的没有模板可用。
这也没辙,作为系列电影,且第四部之后,故事模式都差不多,卖点也类似:
穷途末路的局面、倒计时拆弹、高速追逐,以及阿汤哥挑战人类极限的动作格式——上爬+下坠,中间奔跑的长镜头。
用《救猫咪》中“施耐德节拍表”分一下,发现电影的故事模式,其实都差不多,毫不夸张说,《碟中谍》系列,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剧本大纲,把里面元素和场景替换一下,就是一部新电影。
但这种说法,并不是贬义,甚至可以说,就这样如此模式化的剧情,观影效果竟然很理想,就是单纯字面意义上的“好看”。
能做到这一点,《碟中谍》电影,足以成为电影研究领域里教科书级别的存在。
全程紧张刺激,扎实且逻辑严密的文本、流畅的节奏,个性鲜明的配角天团,动作戏更是张力十足。
大概也只有汤姆·克鲁斯才能做到。
“三角进攻”所以俺之前用NBA菲尔·杰克逊的“三角进攻”来比喻《碟中谍》系列的拍法。
常看篮球的都知道,作为教练,“禅师”菲尔·杰克逊正是凭借着自己一套三角进攻体系,建立公牛王朝,并带领湖人队多次夺冠。
但他那套进攻体系,别人学不来。
NBA讲究师承,包括红衣主教奥尔巴赫、科学家老尼尔森、波波维奇等人,都桃李满天下徒弟遍地,唯有菲尔杰克逊是光杆司令,后继无人。
也就是说三角进攻,只有禅师自己能玩的转,布莱恩肖、卡特莱特这几个徒弟混得一个比一个惨,导致其他教练也对三角进攻嗤之以鼻。
有人说三角进攻必须仰仗乔丹、科比这样的超巨才能发挥作用,也有人认为三角进攻三分是战术、七分是心理战。
用菲尔·杰克逊自己的话来说,“三角进攻解决的就是,如何让乔丹单打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队人。
”
可见,三角进攻的核心在于,依靠其他队员的精密的挡拆和跑位,最后总是能让队里的最大牌的球星(乔丹或科比),在最关键位置和时刻拿到球,舒舒服服的投篮或单打。
换句话说,我明明知道你下一步要干嘛,无非是那三板斧套路,完全可以预判你的出招,但我就是防不住最后一个人在我头上得分,因为我面对的是GOAT。
汤姆·克鲁斯就好比制定战术的菲尔·杰克逊,《碟中谍》系列就好比执行“三角进攻”战术的球队,而电影里的伊森·亨特,就是无所不能的乔丹,or科比。
伊森·亨特神通广大,但他的所为离不开IMF团队为他“挡拆传球”。
IMF其他队员都如仪表盘上的精密仪器,各司其职,然而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最充满变数的地方,只有伊森·亨特可以完成,是无法替代的。
在最关键的时间,他出现在最关键的地方,面对的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最终也是由他超越极限的方式一锤定音。
这就是《碟中谍》系列好看的地方。
观众可以预测电影的故事发展,甚至可以吐槽剧情乏善可陈甚至模式化,却无法猜得到关键情节(任务)该如何完成——靠着一个人的主观能力,究竟可以做到怎样的地步。
而汤姆·克鲁斯也像菲尔·杰克逊一样,他这种拍法,同样后继无人。
抓大放小以《碟中谍8》为例。
很多观众觉得电影太长,170分钟,尤其是前一个小时,相对枯燥。
还是用篮球来举例,电影的前一个小时,就像是教练布置战术,只不过对象从球员换成了全体观众。
我甚至都怀疑,电影开拍时剧本都没整利索,前半段能看出该片有很多仓促的地方。
▲比如真·大反派智体,在《碟中谍7》耀武扬威之后,预判了所有人的预判,结果到了《碟中谍8》,这家伙开场刷了一波存在感之后,就不见了,只看几位主角在前台折腾,那么牛逼人工智能,除了把五大流氓核武库整下线之外,在关键时刻达成了物理意义上的完全隐身。
▲又比如“白寡妇”,这个角色全无下文。
前作伊尔莎下线之后,本作连个闪回的瞬间都没有,“一刻也没有为其哀悼就奔赴战场”,都快赶上五条悟了。
这些内容处理,明显看出剧本安排的不合理。
要知道,电影原本打算与《碟中谍7》背靠背拍摄,但经历2023年美国编剧大罢工一度中断,导致原计划被打乱,恢复工期之后又重写剧本,就是这个原因。
PS,“没剧本”是《碟中谍》系列的老传统了,因为第一部开拍的时候剧本就没定,而是先拍了空中飞人的重头戏,随后再慢慢找补。
要说其他电影,在拍摄时没安排好剧本,这已经属于“拍摄事故”级别的了,但在《碟中谍》系列里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前文说了,这个系列就是套模板,“三角进攻”战术就那么两下子,最关键的还是看超级巨星怎么拿到球、怎么灌篮得分。
已知《碟中谍8》最大卖点就是两大动作场面——阿汤哥下潜+阿汤哥上天,这个电影哪怕还没有拍,就早已确立好了方向。
所以电影要做的是,努力编排好这两处场景戏,然后围绕这部分内容,再拓展前面的剧情。
本片所做的,是抓大放小。
★所谓的“放小”,就是把包括白寡妇、盖布瑞尔乃至智体,这些前作中活跃的角色/物体,安排到次要位置。
各位如果7、8两集连看的话,会发现《碟中谍》最后两部解决的是同一个事件,却跟《复联3、4》这样的上下集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所谓的“抓大”,个人猜测这是编剧罢工之后,《碟中谍8》之后重新找的方向,就是回溯了1-7集的一些主要场景,并进行了历史级的填坑。
比如《碟中谍3》中的“兔脚”,这是《碟中谍》系列所有任务目标中,唯一一个不知道干嘛的东西,电影一直在渲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但有什么作用,电影没说。
这也是该片保守诟病之处,《碟中谍8》把这个坑给填上了——是智体诞生的源头。
又比如把《碟中谍1》中情局密室里那个被搞得上吐下泻的倒霉蛋给安排回来,被发配到边疆20多年之后回归,还成为关键角色,形成了巨大的call back。
当然,如果那把匕首,成为最终干掉大反派的关键道具,那就更好了,没想到反派盖布瑞尔最终死于平时不锻炼,在经常爬高下低的阿汤哥面前,还是不够看。
一成不变的剧情模式,想要有所突破,还要保持固有观感,只能这么干。
反正电影的重头戏,都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倒计时开始每部《碟中谍》都是无后方作战,不是众叛亲离、被诬陷,就是死领导。
《碟中谍6》二者兼顾,又被诬陷又死领导。
《碟中谍7》更进一步,被诬陷、死领导,连队友都挂了。
《碟中谍8》,上来先是队友祭天,但还好最后一部没有众叛亲离,有着相应的后方支援。
但情节格式,依旧还是追求极限任务和容错率非常低的紧张氛围。
比如,“倒计时才是开始”是《碟中谍》系列的一贯特征,就像每部开场那引燃的导火索一样,把引线启动之后才开始“任务”。
碟4导弹发射之后才开始解码,成为随后标配。
从碟5到碟7都一致,炸弹倒计时开启之后才开始拆炸弹。
这样设定特色,就不用多说,本来节奏就很快,而且还是限时任务,这样更是紧张到透不过气来的争分夺秒,极大的刺激了观影效果,这就是好莱坞顶级娱乐体系的高档享受,你可以说这样的设定很刻意,但绝不能否定非常爽快的即时观感。
关于拆弹,最爽且难度最大的还是《碟中谍6》的“三重任务”,跟《盗梦空间》穿越3层梦境的kick一样,三重任务必须同时完成,才叫刺激。
《碟中谍8》也是沿用了类似的任务设定,IMF小组拼手速、门外拆弹“三线齐剪”,配合阿汤哥在天上玩命,三条线索汇聚一刻,气氛拿捏到极点,这才是《碟中谍》系列的精髓。
人定胜天电影的动作场面,无须多言,从第二部攀岩开始,就是该系列的一贯卖点。
只是提一下:阿汤哥式“人肉极限”,是有特征的,就是up&down——要么朝上爬,要么往下跳,并且在陆地上持续奔跑。
纵观7部《碟中谍》,每部里至少要保留其中一种,碟4里的“Down”的任务交给了鹰眼,从碟5开始,每集里两种都有!
▲《碟中谍5》趴飞机上天,跳大巴入水;▲《碟中谍6》极限开伞,爬布道岩。
▲《碟中谍7》悬崖飞车,爬坠落火车。
▲《碟中谍8》下海入潜艇,上天扒飞机。
本片中的两场重头戏——潜艇戏份是电影工业进化的结果,飞机戏份是保持复古的人类特技奇观,且两场任务的核心,就是追求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是《碟中谍》全系列追求的核心,人定胜天。
高科技道具,向来是特工电影中标配,比如易容术就是IMF的招牌,来自当年剧版的设定无法更改,但自从阿汤哥接手电影版之后,确切地说,是第四部开始,每部里高科技产品,不但从核心变成了辅助,甚至有时候还出问题,几乎拖累行动。
最极端的就是第四集,包括脸模、吸附手套、磁力车等等所有的设备全部关键时刻掉链子,3D打印眼镜还被人识破了。
《碟中谍6》没有第四部那样极端,但脸模这回又出了问题,COS拉克失败,阿汤不得不真人亮相。
《碟中谍7》好不容易脸模成功了,结果只做一个,第二个坏了。
导致格蕾丝不得不独自行动,才有了阿汤哥悬崖飞摩托的场景。
所以这个系列,向来是强调角色主观能动性,团队之间的协作,以及主角的极限功能。
回想一下,碟4爬哈利法塔绕过安全系统, 碟5跳入水闸内闭气替换板件,碟6高空跳伞+低空开伞躲避侦查技术……都是采用“人肉”的方式,去挑战或改变科技系统,这是系列“人定胜天”的核心体现——再强大、再严密的科技系统,都有漏洞,而击败/绕过这些漏洞的,是人类的极限本能。
跑个题,阿汤哥不喜欢超级英雄。
从当年漫威想找他演托尼·斯塔克,但阿汤哥要求“去掉钢铁侠的飞行技能”这点来看,汤姆·克鲁斯对借助外/神力的角色是比较反感的,所以他迄今为止,依然沿用老派的“实拍”操作,亲自打那些超级英雄、绿幕英雄电影的脸。
最明显的就是《碟中谍6》,他找饰演超人的亨利·卡维尔演反派,并且在那场著名的跳飞机+极限开伞戏份里,两人一起从天而降,让让不可一世的“大超”颜面扫地。
最后一场戏,在悬崖之上,让不会飞的“超人”坠崖而死。
这两场戏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靓汤的“人定胜天”理论——狠狠地羞辱了超级英雄。
阿汤哥何止不喜欢超级英雄,他连枪都不喜欢。
纵观8部《碟中谍》系列,除了碟2、碟3这两拍得像外传一样的电影,阿汤哥使用枪械外,其余作品,他绝大部分时间,是没有枪的。
其中碟1他全程没开过枪,碟5只是用伊尔莎的枪进行反击,碟6用枪处理意外事件,碟4、碟7、碟8几乎没有拿枪的机会。
作为谍战动作电影的主角,这是很难想象的。
阿汤哥不带枪,把开枪的机会,都留给了队友,自己就俩肩膀抗一个脑袋,轻装上阵,用肉体决胜负。
而最后两部,虽然大反派直接换成了AI,但“人定胜天”丝毫没有减弱。
主角潜入潜艇中拿源代码,潜艇戏份调度极佳,对比《蛟龙行动》就可以分出高下;扒飞机抢病毒容器,险象环生,用人类极限挑战科技的理念。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班吉,碟4影子墙差点穿帮,碟5开错了飞机门,碟6没开3D导航,碟7没有预测到火车失控加速,说明什么问题?
除了甘草设定之外,不是突出他学艺不精,而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但人类会马上更正行为,随机应变。
《碟中谍8》这位差点彻底“下线”,中枪之后一边接受气胸手术,一边指导海莉操作,而最后搞定AI的方式,还是拼手速。
最终,靠人类的能动性,击败科技。
阿汤哥本人,有点像诺兰坚持用胶片实拍的执念一样,都很老派(诺兰连智能手机都不用)。
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变革,人们如今过度依赖科技和机器,但汤姆·克鲁斯本人并不信任那些科技,并坚信人的本能是可以战胜科技的,这是《谍中谍》系列的核心观念。
所以他不停地奔跑。
电影结尾,IMF照例也有新的血液——变节的特工、在逃的杀手、手快的神偷,复苏的程序员,以及雷打不动的阿汤哥,这个系列还能继续下去,然而阿汤哥已经年过60岁,30年的情怀与发展并举,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发挥到了极致。
要么上天,要么下坠,其余时间都在奔跑,也该休息一下了,停在这一刻挺好。
彩蛋,“捉鬼大师”最后玩个梗啊,汤姆·克鲁斯可能阅读过我国玄学小说《茅山后裔》。
因为《碟中谍8》中收服智体的那一套流程,跟《茅山后裔》中张国忠、老刘头他们收服冲人身子(附体)的冤孽厉鬼的流程差不多……
电影里,所谓的超级人工智能,基本就是一个幌子,你可以将其看做是厉鬼(或者说是恶魔),把那些被控制的核武库看做要被恶魔被附身的人,以阿汤哥为首的IMF小组是驱魔师或者跳大神的,就好理解了。
《茅山后裔》中,赶走附身的冤孽流程是这样的——在被附身者(宿主)周围摆阵,制造一个大阳或者大阴的环境,比如火钟局或者拔阴斗之类的,有很多种方法。
因为魂魄厉鬼属阴,大阳的环境它会受不了从而离体;大阴的环境它会以为有来头更大的对手要抢占这个身子,同样也会逃走……这时候在宿主口中放一块“死玉”,玉属阴,想要逃走的冤孽在大阳大阴环境下,只能进入死玉,这时候法术师在宿主身上施术,让宿主迅速吐出死玉,冤孽就被困在死玉中,相当于厉鬼/恶魔被收服或封印了。
我看《碟中谍8》的时候,他们封印智体的那一套流程,跟书中收服厉鬼的流程差不多——末日仓库是智体的归宿,相当于附体的最后一个宿主;马蹄源代码与病毒融合,相当于给对方制造一个大阳大阴的环境;智体会进入卢瑟制作的五维存储器(死玉),在智体进入存储器瞬间,人为将其切断,相当于宿主吐出死玉,完成封印。
阿汤哥就算没看过这套中国玄学小说,作为科学教人士,人家没准熟悉我国的阴阳五行学说。
IMF小组秒变驱鬼团队。
《碟中谍8》的收官野心比想象大得多。
你以为把96年的老程序员找回来、把06年没说明白的“兔子脚”跟智体起源挂钩,把系列每部电影的玩命和告别场面混剪一番——玩情怀攒回忆就到这里而已吗?
太小看它了!
既然到了完结篇,它也不再藏着掖着,索性把从1966年就开始的剧集世界观也容纳进来。
当我看到伊森被贾斯珀·布里格斯逮捕后,曝光后者就是“吉姆·菲尔普斯二世”的时候,真的倒吸一口冷气又直拍大腿:好家伙,这电影遛粉能遛到这个程度!
要品尝这枚彩蛋至少需要知道两个典故:原初剧集中的IMF团队首脑在第一季名叫丹·布里格斯,后来此人的演员耍大牌被剧组开除,第二季开始毫无解释地换成了一头白发的吉姆·菲尔普斯,让当年许多观众一头雾水;以及1996年首部《碟中谍》电影沿用了菲尔普斯的角色(当然换了人来演),却把他写成大反派,从而遭到原版剧集主创的不满。
因此这场“布里格斯就是菲尔普斯”的短短文戏,几乎构成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电影彩蛋——既巧妙地让剧集和电影原本相干不多(除了一些组织结构和程序惯例)的世界观进一步缝合,又打破次元回顾了当年角色突变引发的逸闻,同时还有点为96版电影道歉找补的意思:当年那个坏人菲尔普斯未必是原剧中那个IMF领队,你看这个布里格斯也可以是吉姆,老爸混蛋儿子好汉就行嘛!
但团圆到此还远远不够,只见布里格斯撂下一句“(伊森你别得意),我可知道你所有的IMF头脑戏法”,事实证明他并非吹牛(毕竟也是干这行的老资格),果然大幅度预判了伊森潜入智体服务器的计划,并带队突袭破坏,让伊森的行动横生枝节,也让我感到欣慰——这才像是两个领队交锋该有的样子,而不是像96版一样非要搞成一忠一奸。
而结尾他们终于完成握手,更是一次横跨半个多世纪的伟大和解,像我这样同时钟爱剧集和电影的老粉,对于“菲尔普斯影版黑化”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如今终于能从这场面里冲散积郁,哪怕整个IP真的就此完结,依然不啻为一个令人满足的句号。
抛开对该系列的情怀,这部《碟中谍8》或许会让人感到费解,尤其是如果你喜欢老科幻片和冷战惊悚片,不免觉得这个剧本仿佛比第一部电影更古早——人工智能觉醒后挑唆超级大国互相毁灭,那是《战争游戏》《巨人:福宾计划》等七八十年电影钟爱的题材,而那个年代同时也是间谍游戏的黄金时代。
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主创的观念落后,相反,他们此举颇怀悲壮,想在机器对人类不可避免的“最终清算”来临之前,展现人类英雄最灿烂的余晖。
就像所有英雄故事,胜利当然是暂时的,科技的规律注定了永远会有其他的智体,而肉身间谍的生存空间永远在收窄,这次有如有神助的伊森和他的伙伴在胜算渺茫中力挽狂澜,那么下一次呢?
我们不愿意去想。
所以电影竭尽可能地替老派工作争得了最大的尊严,尽量减少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数码产品的亮相,相反的,占据视觉主导的是管线密布的笨重炸弹、仪表粗重复杂的控制台、尺寸庞大的监视屏、软盘和录像带(年轻人可能都不认得这些了)、无线电广播、摩斯密码、手写纸条传信息,而正邪的最终决战在两架老式螺旋桨飞机之间展开,并取决于一次剪线和插拔存储器的手速——正是这些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装置和手艺组合在一起,战胜了无孔不入无所不知的智体和它的爪牙。
这绝对是阿汤哥和克里斯托弗·麦奎里这一代上世纪60后老白男的终极幻想——凭借着让他们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惊呼激动过的那些装备和伎俩,以及那个年代仍广为信奉的“为素未谋面之人拼上全力”的纯真理想,年事已高的英雄在新时代无往不利,令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沦为手下败将,并试图让你相信现实也可以如此。
全片几乎都在IMF团队与智体的智力较量中展开。
其实《碟中谍》创立之初,与其说是谍战剧,更像是偷骗剧,每集都会使用多种假身份、障眼法和心理误导来完成一次骗局。
电影中偷骗元素的成分一度被降低,但在这个完结篇不但再度全盘围绕棋局一般的智力交锋,同时安排对手为远超人类的人工智能体,回应了最初的娱乐精神,成为一次不忘初心的谢幕。
其中最妙的是整个团队在欺骗和被欺骗之间的角色切换,多次出现的“到底是我们在一步步瓦解智体,还是智体预判和利用了我们的每一步行动”的猜疑,充分呼应了当年剧集中公认最佳集数之一《斯特凡·米克罗斯的头脑》——IMF小组与一个头脑宛如计算机般严密的敌方特工互为猫鼠,不到最后不知道谁才是中计的一方。
而另一个意外来自首部电影登场过的威廉·多诺利——他竟然完全不是那种为了刷情怀的角色。
当年被一次次赶进洗手间狂出洋相的喜感程序员,如今续上大胡子,沉稳老练看透世情还不时秀一把恩爱痴情,颇具智者和谍海老将的魅力,在木屋中的“朋友,我有个秘密要告诉你”和拆炸弹时“你怎么知道我以前干过这个?
”都溢出巨大的安全感。
尽管没有谁能真正代替“你永远不必替我担心”的老卢瑟,但由多诺利来接替卢瑟在团队中的位置,仍然是这个系列能达到的最优解。
中间他那番“你没有什么可抱歉的”,某种程度还化解了伊森长久以来的心结,即便是生活在奔跑、决策和死亡边缘的悍将,有些时候也需要一点来自故人的宽慰。
你也许也注意到,自从克里斯托弗·麦奎里接手这个系列的导演后,越来越摒弃“好莱坞谍战大片”的那些刻板印象,包括花里胡哨的环球景观和上流猎奇,让伊森的冒险越来越远离大型观光片。
而这点在这一部里发挥到了极致。
尽管片长逼近三小时,其实主角团穿行在非常有限且冷峻的几个封闭场景,总统指挥部、潜艇、极地小屋、军事防空洞等等,在行动的某一步中,整个海洋成了困住伊森的环境。
这同样是对原初IMF行动精髓的复原——在封闭空间内,主要通过谋划、应变和强大的意志来智取对手。
这种以智胜力的复原一直持续到了最后。
有别于《碟中谍6》同样是“两男开飞机抢开关”的高潮,此次伊森跟盖布瑞尔的空中对决,大部分是通过对螺旋桨飞机的了解、控制和破坏分出高下的,别看你死我活动作激烈,本质还是落在头脑之争,带着高概念的克制。
这段戏里还有个好玩的插曲,当盖布瑞尔拔刀刺向伊森,突然响起了六十年代动作片才有的踩点卡通音效,一刀一个音,那味儿太正了。
一切都说明,当阿汤哥年华老去,他对《碟中谍》的态度也逐渐从早年的叛逆标新转向了怀恋还原,越来越试图去接近他童年最初目睹这些特工本领时的样貌。
我很喜欢《碟中谍》以这样的方式做出告别,电影开头一如既往出现了“根据布鲁斯·盖勒原创剧集创作”的字样,相信假如老爷子能看到自己的遗产以这样的方式被继承和生长,也会倍感欣慰的。
《碟中谍8:最终清算》上映一周,好多人在骂。
豆瓣评分7.8,目前来看还有下降空间。
一些博主大V已经批评过这部电影了,所以梗姐去电影院看的时候期待值很低。
翻看了一下网友评论,大概都在说文戏太长,动作戏重复之类的……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梗姐快睡着了,但是大概在半小时左右,渐入佳境。
为了能看懂这部最终篇,梗姐提前温习了第七部和第一部,真是巧了,第八部顺承着第七部的故事叙事,又接续了第一部的剧情。
等了两年的《碟中谍8》不少人大喊失望,但总体来看,梗姐觉得还是很爽的。
阿汤哥虽然已经62岁了,但是打戏一直亲力亲为,这一部的动作难度并不小,看得那叫一个刺激!
碟中谍系列拍了快30年,也该终章了,别说观众看腻了,演员也要吃不消了。
最惊喜的就是这一次碟中谍小分队又加入了新力量,而这位新人还是29年前《碟中谍》第一部的时候,因伊森执行任务,而被流放偏远小破岛的中情局首席程序员多诺利。
当碟中谍小分队执行毁掉智体的任务时,他们再度相遇,多诺利仍然起到了关键辅助作用,帮助伊森发送位置情报,拆解炸弹。
当他将当年伊森落在电脑桌旁的匕首还给他的时候,“碟中谍”系列成为了闭环,这恐怕是第八部最燃的彩蛋了!
第七部作为第八部的前情提要,其实要更难看一些,因为需要有很多的铺垫,所以文戏要远远大于打戏。
说实在的,重刷了第七部之后,我还是忘了有哪些精彩的打戏镜头。
因为第七部碟中谍小队面临的大boss是智体,也就是人工智能。
而凭借碟中谍系列的一贯作风,阿汤哥每一部都要有一个女搭档,只不过之前的女搭档几乎都死了。
第七部的女搭档是一个神偷格蕾丝,所以很多时候都在展现暗戳戳的“偷”,而不是抢,打戏就变得很微妙。
阿汤哥这种硬汉也铁血柔情,本着不杀女人的原则,他放过了要追杀自己的帕丽斯,而帕丽斯原本的阵营老大却因担心她叛变而想要除掉她。
自然而然地,她就加入了碟中谍小队。
好在没有俗套的三角恋情,碟中谍小队还是齐心协力共同对抗智体的。
有些观众会觉得碟中谍7和8的反派不带感,因为智体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除了第八部阿汤哥在一个像棺材一样的箱子里和它对话,然后整个人彻底被看穿,被控制以外。
我们感受不到智体有多牛逼。
仅仅是在女总统和一些智体的雇佣兵口中,间接地知道智体有多么可怕,阿汤哥等人面临的困境有多么吓人。
但如果你从头到尾看过碟中谍就应该知道,这部电影的导演大概率是希区柯克的粉丝。
很多人称碟中谍是复古谍战片,因为其中很多镜头和氛围感的营造都和希区柯克的早期悬疑谍战片很类似。
希区柯克最喜欢运用的一种塑造反派的方式就是麦格芬。
也就是在影片里始终被提及,为的是推动剧情发展,但实际上这个是什么不重要,它从未在影片里真正出现过。
智体就是“麦格芬”,只是为了推动叙事。
所以说吐槽这部电影反派不带感的观众,恐怕是没那么懂电影了。
再说碟中谍系列的核心叫mission impossible,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每一部里的主人公都面临史诗级难题,因为别人不可能完成,只有伊森可以,以此来塑造一种英雄形象。
好莱坞电影99%都是英雄之旅,模式都相似,观众看多了自然腻。
同样是爆米花电影,看的就是怎么刺激的。
在特效盛行的年代,阿汤哥还能坚持拍原创打戏,已经实属难得。
而且第八部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地把观众的情绪调动了,说文戏长的真的应该反思,第八部是从头爽到了尾。
在第七部里,伊森拿到了完整的钥匙,这个钥匙会打开一个潜艇里的源代码,毁掉这个源代码就能毁掉智体。
那么伊森面临的第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如何毁掉智体。
这也是终章里贯穿始终的任务线。
拆解开来,伊森和他的团队要找到源代码的位置,要躲避智体团队的阻挠。
虽然不理解伊森的计划,但跟着走就完了!
伊森的计划就是和他的团队分开行动,他假装被逮捕,说服总统让他拿着钥匙去毁掉源代码,因为他需要借助国家军事潜艇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他的团队要找到源代码(也就是第七部开头消失的潜艇的位置),然后通过无线电信号把位置传送给伊森。
由于这个位置可能在俄美边境,所以伊森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他如何在不被俄军监听、不发起战争的前提下,与团队取得联系,获得位置信息。
他在美军潜艇上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把探头伸出海面监听15分钟,这大大加剧了被俄军发现的危险。
而实际上,这艘美军潜艇的后面一直跟着一只俄罗斯潜艇,就是为了监视与跟踪。
而伊森就算知道了位置,接下来也同样困难重重。
他需要穿着压力服潜入到深海区,在氧气用完之前完成任务浮到海面上,而他的团队还要恰好赶到那里,凿开冰窟窿,解救他上去。
因为那里纬度很高,海平面早就结冰了。
听上去似乎还算简单,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而伊森在潜入潜艇完成任务的时候又出了不少幺蛾子。
比如潜艇由于重力不稳在打滚,恰好堵住了出口,阿汤哥被困在了里面。
他需要脱掉压力服从鱼雷发射口爬出来。
而由于海水漩流的问题,他的压力服被勾到了,氧气面罩脱落,他差点溺水。
当然,电影不会让主人公就此殒命,一定会有美救英雄的俗套桥段。
更刺激的打斗场面其实不是追逐、追车这样的场景,而是发生在空中。
之前看新闻说重庆还是武汉有两个小男孩爬到了飞机行李舱中,然后一个小男孩幸存了下来。
当时觉得这是天选飞行员啊,因为毕竟空中空气稀薄又低温,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能活着已经不容易了。
而这一次,在《碟中谍8》里,阿汤哥也爬上了战斗机,不仅在空中完成了击杀,还利用抢来了战斗机追上了另一架战斗机,成功实现了空中换乘。
为何要这么麻烦?
因为驾驶两架战斗机的是智体使者,他们拿走了卢瑟的毒丸,反正插在“马蹄铁”上就能毁掉智体。
其实整部影片的逻辑上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完全不懂主人公的脑回路,但是观众来不及细想,总之他这么做确实赢了。
好莱坞电影为了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常常会使用一种蒙太奇的手法叫“最后一分钟营救”。
伊森溺水的时候实际上反而没用这种剪辑手法,而是让一切回归平静,但观众知道,一定会有人救他。
那么这样的手法在这个地方使用救浪费了。
导演很聪明地用在了多诺利夫妇拆解炸弹那里。
这个部分算是影片的高潮,因为碟中谍小分队兵分三路在分别行动。
而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毁掉智体,但是这需要三波人共同的努力。
在第八部开头,卢瑟被炸弹炸死,因为盖布瑞尔发明的炸弹非常不讲武德,就算卢瑟是拆弹专家,成功拆除了炸弹,但是锁芯还是会爆炸,即便不会炸平整座城市,炸死他还是可以的。
在碟中谍小分队拿到了马蹄铁,准备去找盖布瑞尔拿卢瑟的毒丸时,盖布瑞尔又故技重施。
这时候,碟中谍小分队的成员都有任务,伊森要去追盖布瑞尔拿毒丸,格蕾丝要在等伊森合并源代码与毒丸的同时,趁智体被麻痹的瞬间,拔出存储智体的硬盘,早一步晚一步都不行,而这个任务只有神偷格蕾丝能够做到。
为了让另外两个人班吉和帕丽斯有事儿干,导演还特意让班吉受伤了,由于子弹的穿透他患上了气胸,需要马上做手术,而身为杀手的帕丽斯是最佳人选。
班吉一方面要指挥帕丽斯给自己做手术,另一方面还要指导格蕾丝弄系统。
电影在多条情节线中穿插,伊森的空中打戏、多诺利拆弹、班吉命悬一线、格蕾丝摆弄系统……危险似乎一触即发。
好莱坞导演的惯用伎俩是让主人公面临选择,这似乎是一种英雄品格的考验,碟中谍常用的是亲情与道德的选择。
第三部中伊森为了解救妻子而抢走了“兔子脚”,这个兔子脚就是智体的最初形态,逐渐发展成为了智体的源代码。
也就是说,目前伊森和他的团队遭的罪,都是他当初造的孽。
只不过,在当时,主人公还不能称为完美的“英雄”,因为他在道德和亲情之间选择了后者,他没有成为人格意义上拯救世界的大英雄。
而这一次,导演其实也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他只是强行制造了一个HE的结局。
第八部里,他心爱的女人格蕾丝仍然遭遇绑架,但是他没有放弃女人,也没有放弃任务,而是巧妙化解,还把敌人的头砸个稀巴烂。
当然,伊森也有很完整的成长弧线,他变得更加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了。
当格蕾丝提议他们不用毁掉智体而是控制智体的时候,伊森拒绝了,哪怕格蕾丝PPT他说只有他能成为智体的主人,但伊森还是理智和清醒的。
他知道如此强大能量存在于世间,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何况他的思想是毁灭世界而不是保护人类。
班吉等人在面临炸弹威胁的时候,他提议让伊森去追盖布瑞尔,因为这才是终极任务,伊森也没有犹豫。
当然,前提是他不知道班吉受伤,但是他却站在了更加大局的一面。
最终,任务完成,多诺利也找到了炸弹的bug,利用时间差逃了出来,除了电影开头的卢瑟,碟中谍小分队暂无人员伤亡。
每个人在终极任务里都完成了一项mission impossible,虽然碟中谍终篇了,但总觉得一个全新的宇宙建立起来了。
在碟中谍宇宙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超级英雄。
或许在其他的电影时空里,这些成员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吧!
■海莉·阿特维尔饰演神偷格蕾丝,比起裙装更适合衬衫长裤的造型,格外干脆利落的气质。
衬衫质地很柔软,领口的扣子随意地解开,布料垂落的弧度都呈现得无比完美。
她有一张聪明狡黠的脸,出其不意地反击自以为胜券在握得意洋洋的对手,还有种随时可以变得强硬,作为骨干支撑起一方天空的可靠感。
这种印象也许是从佩姬·卡特沿袭下来的,最早漫威系列电影的配角,很端庄稳重的美丽,再到剧版《特工卡特》,很难不喜欢这个作风硬朗的角色。
■西蒙·佩吉饰演班吉,系列常驻角色,很萌的一位,也是各种电影的配角加客串专业户。
《头号玩家》留下遗产的“老爷爷”,《黑袍纠察队》没想到是男主休伊的父亲,年龄有那么大吗,眼睛看着总觉得很年轻。
很好看的一部小人物犯罪片《微不足道》,他演的男二加斯,已经忘了情节。
有段时间很喜欢他,去看了他主演的电影《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非常有趣,对上脑波之后会觉得特别好玩儿的两部作品,冷冷的幽默到后来还有点莫名其妙的感动。
就是那种明明不帅,但是看到他出现在电影里会觉得很有意思,观众能自动从脸上解读出额外的故事感,天然适合电影的面孔。
■庞·克莱门捷夫饰演帕丽斯,超级超级超级帅!!!
写这篇可以说就是想写她,必须抒发一下对她的喜爱。
其实上一部里都没这么帅,好像在搞Cosplay有点中二的反派打手,被男主击败要杀的时候看到她眼神里闪过的恐惧而放过,又因为这份恩情被反派boss怀疑她的忠诚,被反派捅刀转到主角阵营给出关键帮助,一条经典款欲扬先抑弃暗投明的配角线。
看见一个杀手内心未被完全涂黑的纯白角落,近乎愚蠢的忠诚投射错了人,加持知恩必报的原则,可以被纠正重新托付这份忠诚。
抛开我特别不感冒的什么男主救人感化,这条线路本身就好萌好萌啊,而帕丽斯就更是一款看似桀骜不驯实则忠心不二的狼犬。
到了第八部换了造型,出场就是银发!
短背心!
劲瘦腰身!
冷峻侧脸!
烟熏眼线!!
我发誓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烟熏全包眼线,被押运的重犯走出一种T台的气场,被制止开枪的反应也超好味,一句话不说冷冷的,充满警惕和不习惯信任他人的眼神,但又僵硬地克制住长期养成的暴虐习性,很明显看出她的不情愿,暂停的行动完全出于对救下她性命的人的服从。
这种服从里又藏有随时会暴走的意味,对她的驯化每一步都在走钢丝,必须选对每一个分支细节选项,但你知道她本质又终究会对那一丁点善心在意的,谁的话都不会令她冷静,除了幸运地与她结下羁绊的特别之人。
有她在的片段很少,但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有效出场啊,每一个镜头都好帅,身在主角阵营一群心性正直善良的好人里(嗯格蕾丝好像也不算守序善良,神偷比较没杀气但也是灰色人物),披着淡淡的灰色调,有种微妙的游离和孤独感,也是最不吝使用残酷手段的那位。
可惜没有cp狂磕一口,男主算了,新加入的另一个特工德加好像有点苗头,但是不行不行猛摇头,不太适配异性恋,等我摸摸有没有同人吧……感觉很适合写原创女主x帕丽斯。
还有再感叹一下演员的可塑性,她也是银护里的螳螂女,但这个角色就不会觉得帅(特效妆造型问题!
),只觉得脱线搞笑,脑电波和常人不一样,很符合人类对外星人的刻板印象,有古古怪怪的奇思妙想。
哦可爱。
(首发公众号:剔青)
如果速激系列的唐老大可以从一个抢劫PS2游戏机的小混混成长为上天入海的顶级特工,那么起点就是顶级特工的伊森亨特成长为打了超级血清的超英队长击败(极度弱智弱化版的)奥创拯救地球和全人类就是理所应当的。
毕竟,从厚重的CRT屏幕电脑时代到LCD超薄屏再到现在VR和HUD显示时代始终维持真我直面人性的阴暗见证永不褪色的邪不胜正情节轮回的只有伊森亨特和江户川柯南了。
如果说《死侍和金刚狼》是用10分情怀+0分情节+0分动作场面给中道崩卒的环球时代漫威作结,那么《碟中谍8》就是用10分情怀+1分情节+7分动作场面给一个平均质量相当高的动作片系列画上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号(希望不要再续了)。
碟中谍系列电影标签是把几种类型片结合起来:A情节的悬疑反转(黑色电影film noir)+B团队合作的偷窃(所谓盗贼电影 heist film诺兰非常喜欢的类型)+C让人瞠目结舌的动作场面(action movie)。
实际上,我认为最好的三部007电影(《黄金眼》、《黑日危机》和《皇家赌场》)也是这个配方。
以第一部为例,导演德帕尔马本身就是著名的黑色悬疑片大师,伊森亨特被设计陷害最后真凶也是出人意料借鉴了阿婆的推理悬疑经典《无人生还》,但影片更成功的是兰利偷窃情报的重重关卡,以及结尾直升机和高铁的著名动作场面,包括面具的关键作用,这给系列定下了基调。
因此,我认为最好的几部碟中谍在这三点上至少都做到了及格,并且在某一点上做到了优秀:除了第一部之外,第三部的导演JJ当时是美国电视剧届炙手可热的导演明星,一部电视剧《迷失》为其赢得了《星际迷航》系列的重启,而一部电视剧《双面女间谍》(也是前本嫂的最高光时刻)为其赢得了《碟中谍》系列的重启。
从开篇的枪战救援和直升机风车脑内炸弹,到中段的梵蒂冈绑架(同样是面具的妙用),再到突然出现的长桥阻击战,再到最后的上海追车和真凶露面,甚至连最开头张力十足的射杀人质最后也来了个翻转。
这是我个人系列中的最爱。
第五部同样是三者俱全:开头的扒飞机十分著名了,后面立刻就是一个反转剧情(可怜的系列最美的龙套小姐姐),图兰朵歌剧暗杀戏一波多折(远超《量子危机》的歌剧戏),卡萨布兰卡水库偷窃复杂程度稍欠(但感觉水下戏的紧张程度比碟中谍8要高),后续的追车戏从越野换到摩托从城市换到高速也十分精彩,情节翻转是解释辛迪加其实是英国情报机关所创立(同样有面具的关键作用)。
虽然结尾动作戏显得简陋,但本片出现了黑色类型片电影中的经典亦敌亦友的神秘女郎角色,吕贝卡弗格森扮演的埃尔莎十分亮眼。
大家真是应该去看看她的《白皇后》,演绎了玫瑰战争中最具传奇性的女性(一个国王怎么会看上一个已经生了好几个小孩的自己敌人的遗孀?
哦,是弗格森这样的啊,那没问题了)。
第六部的动作戏我认为是系列最佳。
从HALO跳伞到厕所肉搏(这段拳拳到肉的打戏让疾速追杀系列像是舞台剧舞蹈剧),偷窃戏变成了巴黎长街劫法场偷人,剧情反转揭露内奸时又突出了面具的关键作用,然后最后的直升机戏是系列最佳,碟中谍8的双翼飞机戏已经非常精彩了,但是我觉得还是比不上6的直升机追逐。
而且,实际上碟中谍8的结尾完全抄袭了自己第六部的结尾:都是伊森一个人飞机追逐反派拿一个部件,其他团队原地解决另一个部件,需要同时搞定才能完成任务,但是亨超的反派压迫感显然更强。
这种自我的重复恰恰是对第六部的认可。
而在我认为并不太好的几部中,都是情节处了问题,没有情节的反转因而没有体现面具的作用:第二部的面具是反派用的,情节也基本是一条线,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好看的动作场面(变成了吴宇森的白鸽耍酷)。
不过第二部票房很好,对于系列的重要性在于:奠定了阿汤哥大男主的绝对地位(第一部更偏群戏)。
当然这是因为阿汤哥本人有碟中谍系列电视剧改编电影的版权,2000年后阿汤哥因为和大牌经纪人闹掰被翻出种种丑闻,一度无片可拍,也是借助碟中谍系列重新翻身。
第四部最合家欢,因而喜欢的人最多,当然导演伯德本来就是拍动画片的(超人特工队和料理鼠王)。
克里姆林宫和迪拜塔的场景也都是趣味性十足,当然和情节一样是紧张性全无,以及最后反派跳楼是...蠢死的吗?
然后面具...做了一半坏了...第七部的问题有很多。
首先是扮演埃尔莎的弗格森似乎因为某些原因和阿汤哥闹翻了被编剧强行赐死,然后是智能体反派没有计划毫无压迫力(这里我推荐大家一部2008年的电影《鹰眼》,20年前的小成本动作电影就展现了人工智能压迫力)。
最后的两段高潮动作戏:摩托车飞悬崖是成龙电影的旧桥段,攀爬坠落电梯游戏玩家都知道是《神秘海域》应该拍而未拍的桥段。
当然面具也只是开头莫名其妙地出现。
最后来到了第八部:情节几乎为零,所有的情节都依靠万分之一发生的事件推动(片中每个人物都认为不可能完成,最后完成了有一个政府幕僚说他竟然做到了,我想下一句一定是“不愧是主角光环”),面具用在了最无足轻重的地方(扮演路人甲乙),动作场景之前已经说过了:潜艇取物是阿汤哥一人没有协作且紧张性不足,双翼追打十分精彩是最大亮点但也不能说超过了第六部的直升机追打。
但作为可能的系列终章,这部戏的情怀拉满有所加分,我想主要在于提炼伊森亨特的角色理念。
每一个凡人英雄系列电影的人设不同:比如《谍影重重》系列杰森伯恩,他有基本的道德但因为看透了机构和政府的黑暗更多选择做一个隐士,更像是令狐冲或风清扬,他失去记忆后对所有的事情都是被动卷入的,被人利用,被过去的人生困扰,或者自己的亲人被杀。
如同谍影重重5最后他选择用录音向中情局小妹展示的,是他深刻了解权力的黑暗面因而不相信所谓greater good的说辞。
再比如《虎胆龙威》系列的麦克莱恩,更愿意做一个普通人,标签就是在错误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同样是被动卷入的。
但伊森是不一样的,每一次接到任务的开始都是“should you choose to accept it”(如果你选择接受任务),也就是每次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这就更加的主旋律一些。
碟中谍8更是深化了这一点,反复强调的特工誓词是:“为了我们亲爱的人,也为了我们素不相识的人”,这就是大爱和小爱的融合,当然,现实中两者是很难兼顾,中国人常说“忠孝不能两全”,但伊森说,我偏要勉强,因此面临两难困境总是赌博偏要两全,碟中谍8里每个人物也都在吐槽他这一点,甚至智能体就是因为他在碟中谍3里面的赌博才产生的,当然伊森最终总能凭借主角光环赌赢获得两全,这也不是坏事,我们观众在这不完美的世界中进电影院感受完美的快乐,不也是电影的魅力之一?
时代的经典,亦见证时代的落幕当《碟中谍8》结尾的IMF小组彼此微笑,消散于人海,持续近三十年的特工传奇电影系列就此落幕。
作为制片人的阿汤哥,对62岁的自己毫不手软、下潜艇、跳飞机…电影中的大部分镜头都是实拍。
没有什么不可能,是《碟中谍》系列电影的精神。
这三十年,正好是经济高增长、全球化机遇凸显的时代,人们的信仰是“成功”、“奋斗”,付出大概率会有好的回报。
在这个大背景下,《碟中谍》不仅展现肉身特技化的视觉奇观,它的伟大在于展现了人类去征服世界的想象力,对不可能说“不”。
阿汤哥以血肉之躯完成高空跳伞、徒手攀岩、摩托飞崖等超越人体极限的特技,拒绝绿幕特效,是对人类极限的信仰。
它代表了一种理想主义,只凭心中的正义善良和信念,对权贵说不,对不公反抗,勇敢做出正确的选择,与队友背靠背,完成属于世界的使命。
我们看到一个孤胆英雄,为了理想、正义和全人类的福祉,冒着生命危险,去实现人类所能达到的极限。
可耐人寻味的是,《碟中谍8》的落幕已显露时代精神的转向,196分钟的片长承载着过量怀旧,频繁闪回与前作呼应,虽然让人感动,可更让人感受到“叙事的臃肿”。
在最终章中,阿汤哥给自己制造各种困难:好不容易找到潜水艇,被俄潜艇跟踪…进入潜水艇,地基开始塌陷…潜水艇中拿到“马蹄铁”硬盘,门又被堵住了…如此的情节不计其数。
“看着好累啊!
”代替了 “真的好精彩!
”为什么?
英雄没有死亡焦虑,便无法得到观众的共情阿汤哥在电影中豁免了凡人的脆弱性:他不会死。
到了第八部,观众们都知道,任务终将达成,智体引发的灭世危机会被解决,地球不会被毁灭,阿汤哥会完好无损。
所以,他在情节中制造的困难,观众心知肚明,那不过是增加情节多巴胺的把戏。
相比于阿汤哥在北极冰海以肉身潜入深海,我更喜欢来自于被阿汤哥偷走特工名单,而被流放至北极长达三十年的保险柜程序员的那句“你不用向我道歉,这取决于我如何看待,我因此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深爱的女人。
”他在看似逆境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过去经济高速增长塑造了“努力即成功”的认知惯性。
个人将社会繁荣视为稳定常态,形成“奋斗就有回报”的强关联预期,进一步推动高强度自我投资。
可这几年的经济增速放缓,使“努力即成功”的线性逻辑失效。
反映在文化上,绝对的英雄主义显得“虚伪”,漫威的英雄们、007、伊森变得不再真实。
真实的世界是,青年们在经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之后,面临学历贬值、职场竞争失效、相对剥夺感的蔓延加剧,而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没有不可能的任务”,更像是对努力而不得的青年人的嘲讽。
李佳琦的一句“你是不是不够努力?
”,便是既得利益者,对于未能成功突围青年人的共情缺失。
这种“唯成败论英雄”的调调,缺乏同理心,更加剧了社会对于人们的单一价值要求:只有有钱、获得成功,你才值得活。
而从社会心理学上来看,人和环境相互影响,甚至环境对人的塑造更多,在低增长的时代,成功变得不那么容易的时候,唯“成功”论,无疑会塑造一个糟糕的世界。
允许“参次成功观”的世界在日剧《吃饱、睡觉、等幸福》中,女主是一个得了慢性“胶原病”的女生,她的病让她无法正常工作,她只能一周上四天兼职来维持生活。
长期的病痛让她无法正常生活时,她依然选择去做一些具体的事。
给自己做滋养身体的药膳,提供空间给领居家高考的小孩,给同事提供好喝的茶水。
她没有钱,买一盒金桔都需要等降价等很久。
她没有阿汤哥的体力,更没有拯救世界的能力,但她依然可以努力把生活过好。
“世界上存在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值得去牺牲生命为代价去寻求。
”这种强者为王的价值观背后,往往是以暴制暴。
即使在《碟中谍》这种看似激动人心的浪漫情节包装下,往往掩藏着暴力和死亡。
伊森也好,007也罢,在执行任务的同时,都是以人命为代价,而当这种叙事包装为浪漫成为主流时,对于只想好好活下去的弱者,便是压迫。
人们很容易陶醉于英雄主义的浪漫化,便看低自身的世俗生活。
像日剧《吃饱、睡觉、等幸福》中的女主一样,认真对待每一餐,活下去、活好、不忘记理想,已经是非常值得钦佩的一生了。
面对死亡大义凛然的英雄主义值得赞美,可过好平凡生活的勇气更值得鼓掌。
优点是有,但槽点太多。
这个系列发展到第八部已经完全没有之前冷战间谍片的那种氛围感了,硬生生把间谍片拍成了超英片。
全片最激动的时刻大概就是主题音乐响起的时候了。
优点大概就是这个男人真的够拼命,上天入海无所不能,看最后效果实拍应该不少。
靓汤一个IP吃了30年也算值了,除了他自己基本没有重启的可能。
除此之外最大的菜单就是第一部那位腹泻君的再度出现,并跟靓汤探讨什么是人生真谛。
其他几部的重要角色均无回归,没有速激那般family的团圆设定。
槽点真的是说也说不完了:最大槽点就是本来断电断网就能解决的事,至于把几十亿人的性命放在0.1秒的时机上来赌博么(手动白眼)。
下海那段,能进到潜艇里最那么多事也就认了,脱了衣服不会受压力影响么?
上去喝那么多口水不会挂么?
为什么上去以后女主也没穿衣服,满屏幕都是她的🐻。
最后拆炸弹,腹泻君夫妇也能跑那么快到山洞里,那前面两人视死如归的铺垫用来干嘛?
大反派开心的说飞机只有一个降落伞,靓汤很快找到另一个,烧掉后不知如何又变出来一个,看不下去了。
如果仿照007最后一集的设定,慷慨赴死多好,为整个系列画个完美句号。
靓汤还是偶像包袱重啊!
别重启了,真别重启了。
一边听着电影的原声音乐,一边写下这篇小作文。
第一次看碟中谍1时,我还是个对特工片充满幻想的小学生。
那段悬空偷谍谁看了不惊心动魄?
还有各种换脸和反转,看完第一部就垂直入坑了。
伊森·亨特是最帅的王牌特工,碟中谍是最好的动作片!
我一口气看完碟中谍123,还看了很多阿汤哥的其他电影。
然后没过多久,碟4碟5上映,我和爸爸一起去影院看,他是阿汤哥老粉。
2018年碟6上映,我刚好在香港旅游,火速到最近的影院买票看。
之后回内地又和爸妈朋友同学刷了三次。
从8月初看到9月底,从3D看到2D。
2023年碟7上线第一天我就到IMAX支持,然后无比期待碟8最终章。
非常期待阿汤哥和智体的斗智斗勇,期待他既骑车跳伞之后又会带来什么新活。
今年夏天,那个男人又来了!
端午放假直冲广州最好的二代激光IMAX厅。
海珠城的影城氛围布置真挺不错,也有很多电影周边。
领到了杜邦收纳包和胶片票根,非常非常快乐!
电影开头闪回历部前作,细数阿汤哥在碟中谍系列的惊险与高光时刻,悬崖和高空攀岩、各种爆炸狂奔、情怀拉满。
Always the best man in the worst of times.高度概括。
时间真的过得飞快。
29年后,第一部里擦肩而过的程序员惊喜地出现,和IMF小组正面交谈、协作,感慨命运如何让他找到内心的平静、遇到心爱之人。
角色的闭环、奇妙的交汇,都为这部收官之作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
最终章里阿汤哥一次性玩转海陆空,极地深潜、洞穴飙车、连抢两架飞机(梦回壮志凌云),三连惊险很过瘾。
知道他一贯坚持实拍,可是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会想,60多岁依然这么认真敬业有事业心,也太对得起观众的期待了!
看到网友说【他在2400米高空、时速225公里拒绝使用替身与防护装置,紧抓军用运输机外翼。
在氧气稀薄的深海潜水场景中,他在核潜艇间穿梭,与螺旋桨湍流抗争,挑战人体在水压憋气时长等多方面的极限,还完成了-40℃的极寒求生戏。
】真的太respect了!
阿汤哥是永远的人类瑰宝!
班吉还是很可爱。
卢瑟匆匆下线,本来还觉得没来得及伤感。
结尾就由他的对白来煽情🤧For those we never met. 费尽所有力气救人类于危难之际,然后又默默隐回人群。
碟中谍组员们就是这样live and die in the shadows.
今天又去4D厅二刷了一次,飙车那段真的超级爽!
还拿到了C版的海报,非常快乐!
没有彩蛋,一个经典系列就这样带着满分答卷落幕了😣 我也会好好记住一个个炎炎夏日里,IMF小组带给我的所有惊喜和感动!
在法语看才发现整个剧本的宗教指涉这么强。一旦不可能性可被预期,奇迹可以被重复(“我们有10秒的时间逃出去”、“必须在200毫秒之内剪断”...)不可能性就变成不可能了,转而跟一种通俗神学合谋,用注定发生的神迹反抗“一切都是注定”的机械神谕。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停留在上世纪末。
不爱看动作片,对阿汤哥也没了滤镜。里面闪回之前的片段,再细看此刻的阿汤哥太残忍了。老头打架毫无爽感,剧情更是太俗套了,无聊死我了。感情戏也太俗套,只觉得尴尬。节奏太慢了,接近三小时,完全没有任何紧张感…
美国人有自己的吴京
锦荟港,5、56、57
系列终章说不完的话,庞杂的元素堆积,故事被摧残到这个系列此前无法容忍的程度,某种程度上也来自于《碟》系列没有像《速激》一样走向对物理规则的完全破坏,始终恪守所谓“底线”,配角们仍然不厌其烦重复并不生效的游戏原理,《碟6》曾在短评里写的“一次次化险为夷的唯一功能就是消解一切的险”,对于这样的电影似乎永远适用。但在《碟8》里,牢固的边界却有了一点点的松动。片头击杀两人的打戏,没有镜头,简单带过困境。随后而来的是,每一次关乎生死的脱困过程本身都被省略。比起过往系列的“一次次化险为夷”,这可能更像是“一次次死去”,像电子游戏里的人物,一次次站起来向前,面向几乎无可挽回的被虚幻的特效乃至AI视频统治的未来电影世界,身体力行,打响一代人的最后一枪。
剧情最弱的一集。五星全给敬业的阿汤哥。
烂的想爆粗口 有一种没有辛劳也有苦劳的老人味
2023年7月16日的点评∶还我丽贝卡!!!!2025年6月6日的点评∶还是还我丽贝卡!!!!伊森被两个女人从水里救起过,菀菀类卿,我只要第一个…冰川深海脱掉潜水服那段实在有点虐待老人的感觉了。阿汤真男人!回忆杀拉满,碟中谍一整个系列,有阿汤的青春,也有我们的青春。How time flies
7点的电影,我六点半吃完饭,为了IMAX还是决定去十几公里外的万达,我一路狂奔,翻栏杆,抢电梯,顶着限速跑,最后一分钟营救,赶上了派拉蒙最后一秒钟片头,这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碟中谍,希望不是最后一部,值回票价,阿汤哥绝对是好莱坞的一位奇人,无论是票房号召力,还是个人魅力,在如今的好莱坞,至少目前看,后继无人,无法替代的存在,说回电影,动作大片在我的概念里,聊什么都可以,我也知道,如果我做一个聊电影的频道,那么一定可以正说反说它的问题和精彩之处,而我只是个普通电影爱好者,我享受在电影院的每一分钟,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又臭又长,又土又难听的配乐铺满了整部电影。
看花甲之年的阿汤哥飞天遁地我真的想说官方你木有心!如果说这是系列大结局,我勉强可以接受乱入的前作致敬和找尬的伪史诗感,如果说还要拍什么碟中谍9,小心我直接(╯‵□′)╯︵┻━┻
拆炸弹戏、潜水艇戏、飞机打架戏这几场本该是重头戏,结果已经完全没逻辑了,仿佛霸总短剧。很多没必要的情节,又臭又长。人工呼吸明明有很多角度可以拍,偏偏要对着女生的胸拍。凌晨场次全部售罄,什么情况大家都懂吧。
虽然确实存在文戏过长、解释性台词过多的硬伤,但是阿汤哥如此搏命的演出实在是让我无话可说。疯狂的动作戏构想全都落到实处,并且表现力惊人。试问在这个时代还有谁能做到?就像成龙在《龙兄虎弟》结尾在热气球的一跳,我对这样的演员毫无抵抗力,无脑满分。
豆友的一句评论非常好:这是上个时代经济还没下行时候的精气神留下来的作品,主角永远不会垂头丧气,永远相信事情有解法。一个时代就会留下一个时代的东西,就像以前民国时代才会有鸳鸯蝴蝶,解放后才会孕育山药蛋蛋,而先现在的东北才会有三杰一样。碟中谍注定不是这个时代的注脚了,但是作为经历过上个时代的我来说,看着它还是会非常感动。PS:虽然前几部已经感叹过了,但是老婆出影院的时候还是不禁再感叹一句,阿汤哥真的该着挣钱啊~
英雄迟暮,以婴儿蜷缩之姿告别,像回到母亲子宫里一样安宁,从终点重新抵达原点,三十年上天入海,故事划上句号,一切归于平静。
敌后武工队
很难评,出奇地笨拙,却又努力展现这种笨拙,像是过于自恋的沙马兰电影;只关于一种不可能:让观众相信不可能必然发生,系列末儿戏般的最后一分钟居然成为核心。相对的是对亨特的无限聚焦,直至该形象吞噬整部电影,一个非人的绝对执念,在这个时代显得......很怪异,亦或许只是演员欲望的无限扩大
又长又臭,裸体上浮不会死吗?伊森你怎么就死不了?不会还有下一部吧?
美国的电影就是不好看了!
最后30分钟的高潮,给这部片藏不住的落寞感。这一次,Ethan不再对抗某个恐怖分子、间谍头子,而是在深海和高空里,与“虚空”对峙。AI?功能性反派?完全不重要了。真正让人难过的,是你在银幕上看到一个拼了命拯救世界的英雄,背后却已没有一个稳固的世界可被拯救。以前的“任务”,是真实的危机(内鬼、核弹、恐袭);现在的“任务”,像是美国好莱坞自我招魂。但就算迟暮了,他还在跑。他翻过火车、跳下悬崖、冲进时间缝隙里——只为了兑现一句承诺。哪怕旧秩序崩塌、英雄神话瓦解、连“反派”都空洞如空气,他也在坚持着一件事:我会完成任务,我会救你。所以最后我真的有点破防了。是因为在这个到处AI、算法和碎片叙事的时代,居然还有一部电影执着于拍“人”的信念。这大概就是好莱坞最后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