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叶集》是一次出乎意料的转变。
洪常秀虽喜爱元叙事,但总是让“作者”和“人物”绝缘。
在一部典型的洪常秀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突然插入的写信镜头,作者的半身,再无其他。
信中的故事在另一时另一地发生。
人物总被一个独断的漫不经心的上帝摆布,如《自由之丘》中信纸被打乱。
而在此片中,作者金敏喜竟然和人物处在一时一地,她看,她忧伤,她咏叹,确实地被人物所影响。
这抹去了洪的几分后现代意味,而显得有些现代主义,几分近似《野草莓》。
影片中多处使用三角形的调度,金敏喜看郑镇荣看金玺碧;金敏喜先看年轻情侣,又看中年情侣。
人物不能自发地形成关系,需要第三者,一个缺席的人,死者—作者才能争吵和相爱。
在一个令人震惊的镜头中,焦点从女人移至前景背向镜头的男人,随后摇至墙上男人的影子。
从视觉上来说,影子在和女人说话,男人只有一个沉思的大脑袋。
这一三角形巧妙地描绘了日常交流的虚假性。
又如临结尾时,年轻情侣同时看向镜头侧,随后才开始对话,仿佛是在等待作者的许可。
洪常秀一如既往的嬉闹性不再见于面对面的双方,而在于双方与第三者之间的挑逗。
事实上电影本身也是一个三角形的结构,它包含了咖啡馆,“附近”的一个餐厅,咖啡馆。
再回到咖啡馆,草叶已高,时光倏忽,人物关系达到新的平衡。
影片正是经由“附近”的折射才抵达新的位置。
为什么叫《草叶集》?
草叶是绝对的时间标度,人物如此老去,作者也是。
他们总夸老板大度,老板大度而公正。
他不说话,只种草,做计算每个人时辰的上帝。
洪尚秀在遇到缪斯女神金敏喜之后,创作力惊人地爆发,过去两年间每年都有两至三部作品面世,并顺利入围各大电影节。
继2017年捧出柏林影后的《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以及在戛纳大放异彩的《之后》和《克莱尔的照相机》后,去年也迎来两部新作《草叶集》和《江边旅馆》。
这不仅是展示出导演创作力的丰盛,而且更体现在电影技术手法上的尝试,导演逐渐打破一如既往的单调枯燥风格,令作品焕发出别样的色彩。
这部短小精悍的作品看起来像是贾木许《咖啡与香烟》的韩国版,然而洪尚秀狡猾地引入金敏喜扮演的女作家这个视角,令咖啡馆里各色人物的叙事呈现出复杂有趣的层次感,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里自怨自艾或者彼此埋怨的常规设计。
人物对话既像是女作家偷听到的,也有可能是她笔下临时创作出的虚构内容。
这另一层语境的介入令叙事呈现出虚实相间、彼此互融的流畅感。
与《咖啡与香烟》另一不同之处在于故事并非完全发生在同一个咖啡馆,叙事借由女作家的视角不断流转,从咖啡馆转移到别处(弟弟及其女友聚会的场景),其后再次回到原来的咖啡馆。
前后两次出现相同的人物刻画与对话描写,背景却是不变的咖啡馆场景,这种呈现出微妙变化的拍摄手法在《之后》里有极为精彩的运用,而在这部作品里,或许暗中印证了女作家虚构的另一层咖啡馆的叙事语境。
尽管在摄影上出现景深变化的变焦镜头,拍摄两人对话的平移镜头以取代剪辑等手法,影片探讨的核心话题却依然如故。
导演借助女作家这个视角与其他角色的互动里诉说出对男女两性关系的看法,对婚姻制度的异议等等,而不再是直接透过人物角色的对话里展现出来,这种微妙的改变也令作品增添了一些趣味性与可看性。
就是从他每一部电影里都感受到了孤独,那种不确定空间,不确定时间,不确定自我的对生活的微妙感触。
她反反复复走动,观察身边人物行径,聆听他们对话,分析飘忽不定的情感,无法辨认,无法落定尘埃。
我感到最孤独无聊的地方是天黑了,她弟和弟妹像别人一样穿韩服互拍照片,欢笑着进行金敏喜已经见过了的事情,我会想到她弟和弟妹约个会也没处去,简单重复着困在感情里的人的经历。
我喜欢金敏喜被质问是不是在偷听是不是在观察时候的反应,脸上那种沉静与理所当然,让我肃然起敬,而且想到洪氏尴尬已登峰造极:起哄煽动尴尬氛围,又旁若无人地质问你有什么可尴尬地,幽默
“人们遇到彼此,彼此产生感情,感情化为动力,毫无关系的生活开始纠缠不清,从此人们也站在,为什么偷偷喝的烧酒看起来会那么好喝,我也想像那样偷偷喝烧酒,但是我有那样的时候吗?
”一个胡同深处的咖啡厅,一个经常坐在窗前写东西的神秘女子,她面对进出咖啡厅的男男女女,聆听他们的谈话,猜测他们的故事。
咖啡厅门前的花盆里种着刚发芽不久不知名的草,迎风摆动,五对男女看似不相识,没有交集,但又有细微的联系。
黑白画面,咖啡烧酒,平淡的对话,请求与拒绝……在金敏喜饰演的神秘女子眼中,这些是生活的碎片,是她日记中的角色。
终于曲终人散,咖啡厅恢复了宁静,桌椅却在回味当天的人,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
犹如盆中的草叶吧,很多,没必要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又都有他们的喜怒哀愁。
如果说李沧东的电影像一首首诗,那么洪尚秀的电影就像一个个极致的生活小品,前者感受到的是生活残酷背后的诗意,后者在小品中读懂生活的味道。
1.跟电视上不同 他的脾气似乎不太好他一定有他的苦衷 谁没有呢?
谁能明白他的感受?
谁又知道他们的感情关系?
只有死去的女人什么也不在乎她想知道那女人为何而死 才会纠缠他而他是害怕的深知自己内心 藏有可怕的真相那女人肯定是自杀应该就在不久前看电视的人看不见那演员黑暗的一面往后他要怎么活下去?
做出这样的事他还抬得起头过日子吗?
还能单纯地去爱一个人吗?
杀人的人若不为罪恶付出代价能得到解脱吗?
往后他要怎么活下去?
2.原来这个人也是演员太悲惨了生活就是这般折磨人你一次又一次地受挫没钱 无处可去 没有工作也许 也没有朋友?
他过去或许很努力在生活可是现在却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他说会付租金 但他可能付不出来他想要依赖她一个比他还年轻的女子能和漂亮的晚辈一起生活多好吃她做的食物她家附近还有山可以爬他肯定是这么想的太着急 所以才无所顾虑这老男人只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为什么你就找不到爱呢?
3.当人们聚在一块彼此的情感交融 相互鼓励生活就有了连结现在他们都不再孤单藏起来的烧酒为何看起来特别好喝?
我也好想偷喝一口什么时候我也有这样的机会?
为什么他们这么要好呢?
那是真的吗?
如果是真的就太好了说到底 人都是感情的动物感情是很单纯直接的 很有力量很珍贵 很廉价 也充满魅力我现在就很需要它们4.看来他们要说的话很多真的很多你们知道 你们说的我都听见了吗?
你们不知道我耳朵很灵吧?
幸福是建筑在死去的人身上?
一边还要保持庄重真令人佩服是啊 生活还得继续 是该活在当下的真羡慕你们微不足道的东西你们总有一天也会死即使死亡那么靠近 你们也从不担心所以才能如此泰然自若不慌不忙 自得其乐
《草叶集》中的洪尚秀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始终思考着死亡,透露出老迈之气;一方面,他又塑造了两对小情侣的形象,涉世未深,可爱至极。
他就像片中的女子在楼梯上徘徊,墙上歪斜的画透露出她的烦躁。
他看似最终选择了和解,却又以人散后的咖啡馆结尾,悲凉之情隐含其中。
在《草叶集》死亡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因为圣熙的死,女孩与男孩发生争执;崔教授行为不端的罪名选择自杀,男子醉中怪罪崔教授女友;老人想到自己的死:「年龄到了,要整理了。
」自杀未遂,向往爱却难以得到,一把年纪,还要靠后辈生活,穷困潦倒。
但他也年轻过,奋斗过。
「明明都会死,即使是死去的朋友在身边,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死。
所以才活的那么端正啊。
」片中金敏喜对于幸福地活下去的人是嘲讽的态度,但她也并不知晓其他的方法,所以只能和解,一起抽烟,聊天。
和解并不是上策,而更大程度上是无奈之举:就如社会上人们屡屡选择妥协一样。
「男人大都是卑鄙的。
」这句话从镇宇的女友嘴中说出,与其说是真心,不如说是有点搞笑。
年轻的小姑娘不知为何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还一本正经地说出来,充满了莫名的喜感。
这部电影中洪尚秀把「卑鄙」用成了一个中性甚至褒义的词汇,通过说「卑鄙」,人们拉近关系。
本来嘛,活在世上,能有几个人不有点卑鄙?
看《草叶集》,不自觉地就会联想到洪尚秀的处女作《猪堕井的那天》:男子在花盆前蹲下,抽烟,拂过草叶。
都是小说家,都谈论了死亡,但态度是不同的。
《猪堕井的那天》是激烈的,由情生仇。
而二十年后,至少在表面看来,洪尚秀温和了不少,虽然依旧说着「世上只有爱情最重要,得不到了,人们才去做其他的。
」但一杯咖啡一碗酒,也就能暂时地放下了。
洪尚秀的变化自然无需多言,前后景深的焦距变化,在对话中暂时移开摄影机,拍摄对话人的影子,一段对话中都使用过肩拍,在他之前的作品中几乎都没有出现过。
在对话时加入背景音乐,开头时的古典乐有些喧宾夺主,但小情侣和解时的那段卡农加的还是很轻盈可爱的。
没有怎么玩结构,金敏喜主要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事件。
虽然难以评价这种变化是好还是不好,但尝试总归是不错的。
金敏喜是在洪尚秀的电影中一直是率直而敏感的形象。
如果从生活中考虑,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特别讨喜的模样。
虽然洪尚秀说他写台词是从演员本身性格出发的,但毋庸置疑,这样的女性形象是洪尚秀作品中很特别的存在:他之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缺乏独立人格,需要男性的肯定来确定自己的价值。
而金敏喜则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洪尚秀最近的作品多采用女性视角,虽然觉得依旧没有他男性知识分子视角的作品那么自由娴熟,但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相比,《草叶集》个人觉得更加自然了一些。
偏执的人、争吵的人、压抑的人最终都选择与生活和解。
但结尾的空镜头又透露出洪尚秀对于和解态度的暧昧:即使想要与世界和解,但有的人,一辈子也只能像片中旁观时的金敏喜那样生活啊。
《草叶集》应该是我最喜欢的洪常秀电影之一,其中某个片段能让我想起阿克曼《我的城市》。
当初看完那部短片,我尝试闭上眼睛重复去听片头的一分钟,配乐非常奇妙,我把它设置成了铃声,之后我妈就很少给我打电话了。
我能回想起这出小把戏,也许是因为《草叶集》里一出桥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女人被约定的对象放了鸽子,场所里回荡着的古典乐像是轻蔑的嘲弄,她在等待中逐渐抓狂但没有选择赌气离开,而是无望地往返于楼梯上。
踩踏声和古典乐展开较量,声力试图碾碎煽情,整个场面像被铺成一座擂台…整部影片里,不同人物的等待与探究同时进行,镜头的推移和变焦似乎在用刻意强化情境的方式来粉碎戏剧性:越聚焦、越存疑。
其实比起可参考的技术分析,我更愿意把它们理解为是演员们“揭开创面”的动作,通过柔和且克制的渐进的质询语调,动作揭开了创面的谜底——人际沟通中暗含的狡辩与不诚恳。
作者电影不等于好,而是谁拍就由谁负责,或者说,谁拍就敢冒犯谁。
对于优秀的导演来说,主题不过是创造“电影材料”的借口。
《草叶集》绝不是由一些形式贫瘠的人物对话和用旁白填充的导演视角组合而成的闹剧,它引入金敏喜作为旁观者,持续观察和记录着别人的故事,配乐也随之变得幽怨、持重,直到呜咽声淹没对话,越是高潮的戏码越遭遇被戏弄的命运,而金敏喜疏离如旧。
身为旁观者的她,保有隐秘且克制的窥伺欲,但在亲缘关系中则更显得神经质,似乎对搅乱气氛、打趣调侃甚至持续逼问乐在其中。
在混乱的声画互斥之后,洪常秀往往为一段对话的戛然而止保留空镜。
目光或越过镜头向远处发散,或跟随镜头直面更逼仄的境况:投射墙面的人影咄咄逼人、远景中的电缆哼起歌谣、灯光聋哑默不作声…幕前的人们被聚集起来互相抚慰,煽动性的配乐裹挟着与欢乐格格不入的他们,让对酌演变成人情来往的切磋,他们通过打断幕后的金敏喜的窥伺来促成自身叙事的断裂,邀请旁观者加入更像一次(由导演授意的)主动的冒犯,谁比谁更卑鄙(中性词),恰如《后窗》另一重空间的置换,本身也值得玩味。
洪常秀的电影不旨在寻求共鸣,当“创面”被揭开的瞬间,所有真相全部摊开,创口不会凝结成疤痕,只会化作演员蹲在草叶旁吞云吐雾的几缕轻烟飘逝。
草木不过从久远的过去开始注目人们,“卡农”无法使它更通人情…
以浪迹于小酒馆、小咖啡店的文化从业者为主角的洪氏作品,过往总讨论和观众共通的男女情事。
《草叶集》则在此基础上收得更窄,金敏喜饰演的作家每天坐在窗边偷听旁人对话,在这个看似陈词滥调的视角里速写了一幅意味不明的困境,而这次直面的更是“创作的困境”。
出场的角色里,除了似是而非的作家,还有专业的作家,演员、介于作家与演员之间的男人等等。
这些人的生活依然是非常洪常秀式的:终日烟酒不离手,总是苦闷、暧昧、吞吞吐吐,以及看上去永远不忙碌,有大片的空暇。
通常我们是怎么处理空暇的?
空暇在主流生活里几乎要被灭绝了,为了应付空暇,有万亿种内容碎片在抢夺人类的注意力。
我一直觉得洪常秀像“皇帝的新衣”故事里的小孩一样执着于真相,故意把人们日常里消解尴尬的手段都挪走,所谓被说烂了的“洪氏尴尬美学”,就是他的角色们总被摁在桌前喝点咖啡或小酒,没头没尾地尬聊,而尬聊的本质是丧失沟通能力。
现代人的日常沟通往往遭遇失败,互联网工具的陷阱大概难辞其咎,因为被提供了太多用于粉饰无所适从、欲言又止的表情包、玩笑话或任何变异了信息含义的网络语言,人其实都已经演化成思维懒散又神情淡漠的动物了。
人类沟通所有苍白而尴尬的原貌,在洪常秀直白、准确而非刻薄的语言里毫发毕现。
在构成一个故事的所有要素里,我觉得最难写的是对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的对话经验越来越少了。
洪常秀是用写实的镜头语言和表演风格去赤手空拳地拍对话,这样显得现实之余有些魔幻。
留心的话会发现,他电影里的人都过着不怎么开电视、不怎么用手机的生活,也因此他的角色总被迫面面相觑。
也是基于这一点,我相信洪的作品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这些场景放在未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价值,因为它是文本本身,或者应该说洪直捣了最难的难题。
如果和人喝杯咖啡时手边没有手机,简直有点赤身裸体的意味,会有很多人对《草叶集》的洪氏自我重复感到失望,但我觉得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点,比起过往纯粹的赤身裸体,《草叶集》里赋予了主角金敏喜一道屏障,也就是一台 Macbook。
因为面前摆着这台机器,她被他者赋予了“作家”身份的猜想,又制造了独坐于咖啡店里的缘由,也成为她观察他人的洞窗,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多了一个维度的。
一直很忙的人,不如硬着头皮看看洪尚秀的电影。
他拍的都是些不忙碌的人,这些对话,像是时间松懈下来之后产生的褶皱,必然不是什么美的有趣的痕迹,但人类本来就是很无聊而迷茫的存在嘛,看完也就释然了。
从创作的角度我也觉得他是亲切的,看他的电影,就像和咖啡店里隔壁桌的同在写东西的陌生人无意间聊起天,当他分享了他的作品,无论多么草率抽象,当下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金小姐是作家,其他所有人都是她笔下的人物(她的弟弟和女友可能不熟),结尾(弟弟和女友穿韩服照相)是对此的暗示(虚构中的人物,作家想让他们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或作家就是通过对现实中遇到的事情进行转化、变形来写作的)大部分对话放生在咖啡馆,餐馆和酒馆,不论是什么馆,都共享了一个属性“室内”。
室内,即意味着人造,虚构,意味着小说之内,故事之内。
室外的戏有几段,一段是开头有笔下的人物走出室内来到阳光下看草叶,这时他们可能还是现实里的人物,还没被作者看到并装进/写进故事里,也可能是在暗示主题(下一段讲主题)。
另一段是弟弟来到咖啡馆外找金小姐,这是金小姐在咖啡馆里跟座演员作家男说话,可以看作她在和笔下的人物交谈,即构思创作和对白,台词。
还有一段就是结尾所有虚构的人物聚集在一起(除了仅出现一次的谈论教授跳楼喝酒的两男两女),并与作者对话,并来到室外与作者抽烟,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在剧作层面上)有很强的破坏性”。
草叶集这个名字,大概来源于开头和结尾看的咖啡馆外的草叶。
在几乎一切都是“室内”,人造,虚构,幽怨的电影里,草阳光下的草叶显得是那么真实那么有生机勃勃那么富有希望。
这大概是作者的期望吧。
金小姐演的(半个)作家是恨的,可能也够不着“恨”,而仅仅是“怨”的。
怨比恨更“小”更“低”,来自于对于人身上的动物性/兽性的反感(比如“男性都是奸诈的”,比如“又想享受肉体快乐又想逃脱死者的烙印”),而恨一般可能更“大”更“高”,来自对于人身上的神性的不接受(对有些人用神性和理念把凡人压死的痛恨),所以一般是“家仇国恨”。
要去对比老法官和金小姐的这个角色,还是完全不一样。
况且老法官恨不恨也是两说。
那句台词,“男性都是奸诈的”,联系韩国当下男女对立,有点嚼头对这样的影片完全看不出美或有趣来,唯一觉得有一点点意思的是试着去解构试着去分析其中结构和隐喻。
确实是会有话剧感。
有午后的迷惘的感觉。
如果电影真到了只能这样拍的那一天(对比隔壁现代绘画),那还是埋了吧。
咖啡馆,大概是现代社会对话发生最密集的场所。
有人大谈创业,有人闲话八卦,有人相亲,有人听着音乐织毛衣。
人们相约在此,就着咖啡,谈论工作生活、感情琐事,爱欲生死。
“是我认识的人吗?
”“不是。
”“是我不认识的人吗?
”“是。
”日常对话常常是这类无意义的一问一答,将这样的琐碎放进电影对白却显出另一种力量。
洪尚秀的新作《草叶集》,便是由这样一段又一段的咖啡馆男女对话所组成。
一杯咖啡、一台电脑,坐在窗边的金敏喜是这些对话的窃听者和记录者。
年轻女孩和男演员谈起他死去的女友,因为她的死而怪罪于他,眼泪、解释、争吵。
一个老男人谈起自杀的原因,我明明爱着女人,但是什么都做不了。
能想到的就只有死啊。
对面的女人一脸为难。
老男人锲而不舍地拜托着,想要住进她的空房间。
对话陷入彼此的难堪。
观众和金敏喜一起伴着古典音乐,偷听着他们的悲欢窘迫。
她在电脑前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困惑。
“男人会很害怕的吧。
因为承认自我将会显露出令人恐惧的东西。
”“把到嘴边的话都说出来的,这个上了年纪男人,为什么没能找到爱呢?
”而观众也应该有着自己的想象,女孩、男演员、死去的女友,三人之间有过怎样的情感纠缠?
一个老男人为何至此的原因?
窗边的金敏喜又有什么故事?
这是洪尚秀跟观众对话的方式,导演、演员、观众,通过无序的对话和自发的想象而产生联结。
好的电影能让观众将电影情节与他自身的悲伤和激情联系起来,对话碎片自动在脑中串成一场戏。
窗户的另一端,一个男编剧跟女作家讲着自己的写作瓶颈和怀疑,邀请她到别墅里一起生活十天共同写作。
被拒绝,女孩离开后,他转头便走进咖啡馆,和金敏喜搭话,向她抛出同一个邀请。
知识分子一生热爱泡女孩,洪尚秀总是很擅长于制造这种男女间的尴尬美学。
也正是这种来自知识分子的凶狠反省,让他过往电影里的男主常常被指认为渣男形象。
但我想,洪尚秀二十年如一日地拍一些相似的男男女女,并非是要树立爱情的评价标准。
因为他似乎从来就不相信爱情,他只是反复地拍一些幻觉,并希望尽可能地接近生活真相。
毕竟,只有认清自己的欲望,才能更好地在世俗里挣扎。
拒绝了男人的邀请后,金敏喜出门到小饭馆,和弟弟、弟弟的女友一起吃饭。
隔壁桌的男女,也在进行着感情问责的戏码。
越过男人的肩膀女人的脸,镜头推拉变焦,来回往复。
感情里,从来都是一个错误叠加另一个错误,怎么会有办法去精准的责任划分?
最后,女人告解般地说了一句:“我们没有错,只是彼此相爱而已。
”结合起银幕之外的洪尚秀与金敏喜的八卦私情,这样的台词倒显得别有用心了。
另一边,金敏喜、弟弟和女友三人间也因为结婚的话题,而产生了争论。
洪尚秀接着金敏喜之口,直接喊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想清楚了再结婚,不然结了婚也不会幸福的。
再回到咖啡馆,老男人与年轻后辈、男编剧和女作家,坐到一起组了个烧酒局。
此前的不悦都被暂时搁置,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在刮着秋风的晚上喝一杯烧酒”的快乐。
另一边的男女看着他们,也惦记起烧酒的滋味。
放下芥蒂,说一些体谅对方的话,珍惜起眼下的幸福。
窗边的金敏喜继续敲打着键盘,写一些像是日记又不像日记的东西。
无聊的是埋头度日,记录下日常才有诗句。
“明明什么也不是/明明都会死去/就算死去的朋友在身边/也不会想自己会死去/所以才那么端正啊/美丽又端正的 玩下去吧。
”洪尚秀2017年的作品《克莱儿的相机》里,有这么一段对话:“你为什么要拍照呢?
”“因为改变事物的唯一办法就是再仔仔细细地看一次。
” 所谓“再看一次”,大概便是观看洪尚秀电影作品最大的乐趣和意义。
弟弟与女朋友、无法忘记死去友人的两位年轻人、几个中年人,他们都是金敏喜小说里的人物,事情是否真实发生过,我们不得而知,人物性格随着金敏喜的心情莫名变化。最后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金敏喜打破了虚实,进行了对话。以上内容可能是我瞎扯的,也可能就是如此。
睡着了
命题很哲学,影像上氛围塑造做得挺好,多了一种庄重感,这是在洪尚秀的作品里的独特和创新之处,后来在江边旅馆延续了这种新的尝试。其实满满当当的仪式感的配乐和运镜本身问题不大,就是鸡毛蒜皮情感问题家长里短的琐屑聊天内容有些撑不起形式和主题的深邃。
就,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没有巧思,脱离趣味,只剩下对金敏喜情难自已的称赞。就这样不再是我最喜欢的韩国导演了。
一年一度的洪尚秀新片之夜崩了!他怎么变得如此无聊了,那无孔不入的尴尬和分毫不差的暧昧呢?这部只能当背景声,虽然只有60多分钟都很漫长。
观众作为隐形的一方,置身事外,受到摄影机/银幕作为单面镜的保护,享有绝对安全。而这一部里,观众却被束缚为金敏喜扮演的角色,直接存在了电影当中。保护被夺走了。当女主被当面请求成为观察对象时,她受到极大的冒犯。可这不就是银幕内外的关系?即便拒绝了请求,她还是在观众的注视下被牵扯进自己的故事,回归为电影中的角色。女主从观察者变成了观察对象,视线另一侧观众的在场也被暴露出来。既然女主无法避免沦为观察对象,受到牵连,处在同样位置的观众自然也面临着这种危险。观众身边正在发生的种种,也拥有了被审视的潜力。面对身份的转变,她表现得言不由衷。她在文字中渴求活生生的人,但受到当下的邀约,却又下意识地退回隐形的角落,踌躇不前……那即将走出电影院的观众又将去向何处?这样想着,银幕上的香烟和烧酒也变得更加诱人了。
一种旁观侧写的笔法,许是为了小心翼翼地地托举起实在的生活。作者的倾向、态度含糊而暧昧,但就其用心地观察与有所保留的表现这一事实来说,一种根基的调性里不会缺乏对“草叶们”—人间人事的尊重、关照、留恋。摄影机于对话间的平滑流动,尽可能赋予每一方均等的地位。目光投注于灵魂间致密细微的关联,一种关怀又混合着点点近乎冷酷的嘲弄。同时咖啡馆及环境又不至于沦为一个舞台背景板样的附庸,在墙壁的阴影、在上下楼梯的跫音、在末尾的空镜中现身。洪常秀的温柔却让人捉摸不透,她让女主人公最终走入那群人,却让咖啡馆老板仍然缺席。究竟是一种老翁静观尘世的游里居于上风,爱乐、离合、罪愆、寂寂的生与决绝的死,都是日记的材料,但又终于不那么忍心仅仅作为一些装点的碎花。
就连镜头直接从金敏喜观察的一组人物移到金敏喜身上时,我都还是会怀疑他们是不是真实存在的
任你斗转星移 还是我家敏喜最美 任你万人所指 还是我家敏喜最美 喝酒是不变的调性 最后也是回到了7号交响曲的theme 爱恋中的那些琐事 再小也力拔山河 可人生中的那些大事 再大都是过眼云烟 一切都 不过如此
镜头更丰富了 更无趣了
“人们遇见彼此,彼此产生感情,感情化为动力,毫无关系的生活开始纠缠不清。从此俩人也站在一起。为什么偷偷喝的烧酒看起来那么好喝,我也想那样偷偷喝酒,但是我有那样的时候吗”,更肆意,更“卑鄙”,更自由。(等下半年天凉了再看一遍吧!)
看洪尚秀和金敏喜,嗯,大概是成了个习惯吧。不配合评论食用,有些消化不良。倒是看到了有一些发脾气的,没有那么懵懂的金敏喜,对我而言是新鲜感。连续两次看到李裕英,莫非即将成为洪导新的御用班底了吗?
哪裡有土,哪裡有水,哪裡就長著草。草葉是最普通、最有生命力的東西,也與人的情感一樣。
黑人问号脸?
这就没劲了,不知道洪导演想讲啥。
松散的故事机构,人物表演不出彩。
洪尚秀看了十几部,再闷我都看得下去。可,这部是个什么?最擅长的“尴尬”不见了,又没有置入哪怕一点点新的东西。导演,确定有话再说话,别没话找话。
!!!
4/10。始终无法进入电影。里面的感情充满了愤怒,每一个人都是可憎的。我觉得背景就蛮迷的:他们在公共场合谈论是声音太大还是女主坐得很近,都不避嫌吗……上上下下的女人烦死了。
洪老师尬聊集锦。彼得斯之“交流的不可能”序列上继安东尼奥尼、伯格曼之后又添加一当代东方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