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逐渐演进了三个不同的深度层面。
事件层面中,偷渡客与渔船船员的冲突,这是最浅显的表层;社会层面中,船员知道因为经济危机,自己的工作原本就朝不保夕,但为了当下的生存,却要帮着更廉价的劳工偷渡到自己的国家,进一步抢夺自己的饭碗,这种荒诞的局面,自己又无法掌控;进而引出了第三层心理层面的内容,突发局面激发了各自心理暗藏的玄机,埋藏很久的不满、贪婪和性压抑,各种原本深埋的“心理暗物质”都破土而出,最终引发了血腥冲突。
这几个船员都是最普通的“好人”,有缺点、狡黠但也善良,突然之间,他们就能变脸成为魔鬼,这一点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
某种程度上说,那艘被困于海雾中的渔船就是当下社会的写照,平日里脸上挂着微笑的普通人,不知道会被怎样的契机点燃,变得让所有人都不认得。
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
这种故事,可以拍得阴暗到底,让一船人彻底互相残杀殆尽,当然,如果真的那样,它或许就不会被选送到奥斯卡。
《海雾》还是保留了一条象征人性光芒和善良的线索。
最年轻的船员始终拼命保护着幸存下来的姑娘。
两人得以上岸。
但在极端环境下,给出过承诺的女孩,还是选择了离开。
几年后,幸存的船员在小饭馆中看到了一个人的背影,似乎就是那个姑娘。
电影没有安排相见与确认,只有淡淡的凝视,他们有那样惨烈的经历,但如今仍然可以像没发生任何事一样泯然众人。
人性真的深不可测。
《海雾》改编自2007年的一部同名舞台剧,而这部舞台剧也是由2001年一起真实事件改编。
这次事件中,25名中国朝鲜族偷渡客惨死于“泰昌号”的渔船中,尸首被抛弃入大海。
影片时间设定于1998年,正值韩国深陷金融危机,片中多次提到的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正是由于IMF的错误决策,导致韩国金融危机的加剧,同时,亦不可否认IMF对韩国经济振兴,摆脱困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这里将那个年代重新拉回人们视野,也是一方面反省金融危机和IMF对韩国所带来的影响。
船长哲洙是那个时代里无数普通民众中的一员,老婆外遇,事业低迷,除了供人调侃的光辉历史和一艘早已破烂不堪的“前进号”,几乎一无所有。
可以想见,这艘船在他心中地位,用他的话说,就是“船是要写进族谱的”。
而就是因着这种执着坚持,为了维持自己的渔业经营,哲洙不惜铤而走险,秘密私会余老板,走私偷渡客。
这次密会他只带了甲板长,其他船员都被蒙在骨里,直到船出航众人才知道这次是要去偷渡。
事前毫不知情,也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检修设备,导致偷渡客集体中毒身亡,船长在整个事件中责无旁贷。
最后渔船沉没,船长也被拖入大海,虽然悲壮,也算是罪有应得了。
如果说偷渡客集体惨死鱼舱中还是意外,那毁尸灭迹绝的决定可以说船长人性已经完全扭曲了,人在抉择善恶的关头的选择最是困难,而一旦做出了选择,之后的就只是顺势而为了,所以之后杀害轮机长也是情理之中了,毕竟自己已经错了,想要掩盖一切只有继续错下去,无法回头,此身已入修罗界,无路可退。
轮机长的死让人扼腕,无可奈何却也是必然,在这个险恶的环境里,船长就是“上帝”,当恶掌控了一切,成为了最强势的那一方,那么轮机长的死也只是对他深深自责的一种解脱。
当然惩恶扬善还是所有电影的主旋律,最后除了男主女主所有的人都死了,随着那艘无法行驶于新世界的旧船,沉入大海,也算是奉俊昊给电影里留下了最后一丝希望。
影片一种现实主义风格,除了床戏和沉船两段剧情,甚少用音乐烘托气氛,只是依靠故事情节推进,导演依靠赤裸裸的视觉冲击,配合阴暗模糊的海雾背景,展现了这种压抑封闭环境下的人性,每个人心底最深处的欲望都表露无遗。
为了掩盖罪行不惜分尸的船长,深深自责愧疚的轮机长,对女人仍然念念不忘的船夫A,推脱责任毫无主见的船夫B,目瞪口呆的新手船夫(也就是我们的男主),以及躲在轮机目睹整个分尸场面的偷渡女。
或害怕或内疚或毫不在乎每个人暗藏心鬼。
可以说这种极限环境下对人性拷问,直指每个人的灵魂,不仅仅是演员,也在拷问每个观众,到底要如何选择?
如果换做是我,我又该如何选择?
我又是否有勇气?
韩国电影在关注人文道德上一直都比较出色。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船长一步一步的人性沦丧,轨迹清晰可见。
而船员这一职业对于男人对于性压抑的成分也表现得原始而粗暴,所以单纯感情经验空白的男主角在遇到一个女孩之后肯为其牺牲自己的力量也是顺理成章不觉突兀的。
尤其在看完后刚好看到电视上报道一个类似的新闻,震撼的内心便显得更加剧烈。
片头那醒目的18岁以上观看让我想歪歪了,事实上我还真是想肤浅了。
就镜头本身来说,情色可以忽略不计,暴力也没那么触目惊心,电影的概念略黑暗啊,略是客气的,看观众走不走心了。
封闭空间内发生的极端事件,虽然最开始的意外不是刻意而为,后面跟上的各种从心底爬上来的丑恶就让人不寒而栗了,其实不用那么极端的事情也可以暴露某些人的丑恶和虚伪,但是当丑恶是为了自己作为生命的生存权的时候,电影想说的是不是只是人之初性本恶呢。
电影涉及的大背景,经济问题,偷渡,还有朝鲜啊中国啊我就不讨论了,我也不太明白。
《海雾》密闭空间下的人性拷问 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 以为别人即使不像自己一样对世界安之若素 也不会离经叛道到哪里去 并在庸常的时日里养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见解:平平常常是人生的常态。
善 平平无奇 恶 也大半属于所谓“平庸的恶”。
这种观点固然不算错 但需要一点小小的修正——摘自对鲁荣渔2682号事件的一篇报道。
有人说 若把天朝的真实事件拍成电影 绝逼一部部都是最佳编剧 最佳故事 然并卵 广电大大们一个个都高风亮节 纯白如莲 莫说要把鲁荣渔2682这桩大案搬上荧屏 就是把早年小月月事件改进电影 也仅仅是寥寥几笔 大事化了 看《神探亨特张》 就可窥见一斑 尽管也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说到底 不够深刻不够激烈 影响不了观众 何况观众也不爱看 扯远了 中国电影界的诟病由来已久 不想提了《海雾》被称为韩国版的鲁荣渔事件 电影豆瓣评分不高 朴有天主演 有感情线 事实上 这种极度孤寒的环境里扯出一条感情线倒显得多余 当然 有金允石大叔坐镇 片子还是可圈可点的 在空旷无人的大海上 一艘捕鱼船缓缓行驶 苦闷的生活逼着他们接收一批偷渡客回韩国 很不幸 回去途中 几十个偷渡客由于冷冻机故障意外被毒气闷死 金大叔带领着大幅 水手 把这些人分尸喂鱼 这是无奈之举 前面全凭运气 后面倒撕扯出人性来 海雾越发浓厚 渔船也变成了修罗场 极端情绪在密闭空间里相互传染 船员互相吵闹 伤害 杀戮 最终 船长与船员祭祀般 与船一同沉入大海 与我国发生的鲁荣渔2682事件有相似之处 相同的是环境与杀戮 不同的是最终鲁荣渔2682带着11名罪犯回到了陆地 船上满载着血腥与暴力 我们很难猜测在出海的8个月里每个人的心性变化 唯一可以考证的是 出海的33人回来只余11人 22人被残忍杀害 在一片看似自由的海域里 出现了独裁者 臣服者 施暴者 被虐者 也许当你看到第一次施暴的船员用刺刀把另一个违逆者捅死之后 把鲜血涂到自己脸上 高声大喊 我终于杀人啦 会感到震惊不真实 但是没错 这就是人性 极致环境下的扭曲人性 最原始的兽性 这不是电影 只是当你在家玩游戏写作业睡大觉的时候 在一片海域发生的一件隐秘事件而已其实 我一直在深思 在密闭空间下 亦或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 人的心理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人性的张力到底能被拉扯到何种程度 顶在哪 底在哪 前人有过研究 无非还是 本能与环境之争 是人性本恶 还是环境所逼 若是环境所逼 为何一样的环境 又会培养出截然不同的性格 又回到心理学命题上去了 无药可解 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正常的世界里 人心纯良 鸟语花香 生活充满爱 处处是希望 这样很好 所以我们不了解边缘群体 不理解中东热战 不晓得在他们的环境里 在窥不见阳光的黑暗里 是否在滋生极致的爱极致的狠极致的欲望极致的绝望 只是深处其中的人们 突破不了黑暗的时候 别忘了 试着接触一点点清风 思考一下 为什么活着 之前读弗洛姆的《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书中谈到 人类的一切热情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都是因为他想使生命有意义 要想使他产生变化 就必须让他能够找到一条新的道路 让他能够激发促进生命的热情 让他比以前更感觉到生命的活力与人格的完整 这是唯一的道路 否则 你固然可以把他驯服 却永远不能把他治愈 对哦 找到一条新的道路 而不是固步自封 深入地剖析过人类的破坏性 才会明白唯有生命和爱才能战胜对死亡的迷恋 如同罗曼罗兰所说 看清这个世界 然后爱它
虽然为了朴有天写了好多剧评,但是这是第一次发在豆瓣上,谨以此文献给老朴的第一部电影,也纪念自己饭上他的四周年!
自古以来灯塔就用来在海上为来往船只指引方向和避开危险,因此有灯的地方就有光明就有希望。
还记得前几个月海雾刚刚上映,在韩国各个电视台宣传的时候,有很多镜头曝光出来,而那个船员们围着灯光取暖的镜头着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灯光是暖的,3个人脸上的笑容是满足的也是暖的,虽然知道这部电影的结局是沉重的,但是在那个镜头里,我还是感受到了温馨和温暖。
在剧照中,所有船员的衣服都是灰暗系的,只有东植是一抹暖色,因此大家都说,东植代表了前进号上唯一没有泯灭的人性和善良。
其实我觉得东植也是前进号上的那盏灯。
做为老幺船员和船上唯一读过书的人,他得到了轮机长大叔的保护,和哥哥们的嫉妒。
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他的家庭,只是看到他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奶奶,为了让奶奶能享清福,他选择了做为船员出海。
在接收偷渡的朝鲜族同胞的时候,他向在大雨中畏惧不敢跳船的红梅伸出手,也在红梅落水后义无反顾的跳海去救红梅,随后还跟着轮机长照顾只能在甲板上过夜的人们……在意外还没发生前的种种行为都能看出他的善良和勇敢。
和甲板长对船长的无条件服从,轮机长的懦弱,昌旭几近花痴的癫狂以及景久的熏心欲望来说,他就像是船上的那盏灯,不刺眼,但是一直给人温暖和希望。
在后来颠覆性的各种变故中,接踵而来的各种危机和为了守护红梅,让他开始越来越坚定,越来越发亮,当船长让大家一起肢解尸体的时候,他刚开始还是处在那种难以置信的震惊和恐惧中,眼神是慌乱而虚无的,但是一听到红梅被提起,可能会有危险的时候,他的眼神在一瞬间就变了,镇定和坚定的表情取代了之前的紧张,犹如那穿破海雾的灯光,他开始一步步成长起来,越来越亮,成为了要带着红梅突破海雾包围的灯光。
东植的确是整部电影的一个亮色,尤其是从影片刚开始那个憨憨傻傻的老幺船员,到后来敢于和前进号上神一般存在的船长对抗,这个过程在紧张而短暂的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里演绎出来,还是给观众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再来说说船长。
金叔的演技真是超赞!
对于船长来说,他的灯,只有前进号。
那个当年丽水海上的传奇人物,那艘次次满载而归的渔船,他们之间的羁绊又岂是其他船员所能理解……前进号是他的生命,他可以忍受妻子的不贞,却无法接受失去船只的痛苦。
为了守护前进号,他终于接了他之前不敢或者不屑于参与的人蛇生意。
在前进号上,他才是真正的霸主,镇压挑衅者,看起来很残酷,却是最快也是最安全的解决方法;在遇到检查的时候,懂得审时度势,最终化解危机;在意外发生后能迅速冷静的制定计划,把所有潜在的危险全部排除,甚至对于身边的船员也不例外……他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守护好他的船。
其实想想,东植真是一直都在给船长添乱,出海好不容易遇到鱼,慌慌张张的他被缠进网中,大家手忙脚乱的解救都来不及,最终只得船长拿斧子砸开那个不知道是什么管子的东西才救了他;后面跳海救红梅的时候,也逼得船长不得不冒着被发现的危险,打开探照灯给他照明救人;甚至于后面东植为了红梅而和他的各种斗争,最终把前进号完全送上了毁灭的道路……所以东植之于船长绝对不是灯,而是海雾,足以覆灭他希望的海雾。
对于红梅这个角色,我真心只有两个字评价:祸水。
但是对于韩小姐,是越看越耐看了,最早得知女主人选的时候,不觉得好看,后来看了那么多场舞台问候,竟然也觉得红梅和东植还是很有夫妻相,越看越有味道。
看完电影,也完全认同了她的演技。
最后来说说朴有天。
我饭上他已经4周年了,时光不知不觉带着我们走了这一路,让我看到了他的成长,欣慰的是我也不断追随着他keep moving forward。
真心的说,对于他,除了饭的正常花痴心态外,我更多的是对他的感谢,他的那种在逆境中不气馁,坚定前行的勇气;他的那种在每个荣耀的时刻,不骄不躁,向着下一个高峰攀登的坚持;他的那种云展云舒中笑谈人生的豁达与聪慧……无时无刻都在给我带来正能量,虽然他永远是我无法企及的那道光芒,却永远激励着我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这次的《海雾》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朴有天,或者说让我只看到了朱东植而忘记了他是朴有天,突破自身的形象,艰苦的拍摄环境,和众多的老戏骨飚戏,他的演技已经又上升了很大的一个层次,现在演员朴有天这个称呼,他已经当之无愧。
祝福《海雾》能在将来的众多奖项中所向披靡,穿透海雾,满载而归。
也期待能在今年年底看到演员有天的新剧上映!
《海雾》有着《黄海》一样的时代背景,且有着后者相似的人性对立。
但《海雾》却不如《黄海》一样有着稳态的故事线及人物表演的强大张力,这与《海雾》整体略小的故事格局有着很大的关系。
韩国电影的强大在于稳健掌控好故事整体调度的同时巧妙的揭示人性点。
《海雾》只做的略有成色,却难当典范。
一张金融危机的大网成为了故事的背景。
影片开头是闲暇的渔夫在破旧的甲板上日常作息,错位的出海季节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几位渔夫凄惨落魄,好不容易发现鱼,正准备撒下那卷鲜红色的渔网,却因为新手渔夫的失误导致网破鱼跑,应景了故事窘迫的大背景。
整条故事主线基本都发生在这条破旧的“前进号”上。
这条旧船,从片头落日余晖下荡漾着到片尾海雾中沉入大海,最终没能带领落魄的人群冲出海雾。
而人性的发展线几乎紧扣在故事的主线上,没丝毫跑偏,这是《海雾》最为成功的一点。
金允石扮演的船长有着失败的家庭背景,“前进号”是其全部的精神支柱,但惨淡的收成让其徘徊在失去“前进号”的边缘。
为了带领大家保住“前进号”,最终铤而走险选择了一条如身在雾中的迷途。
当船出海时的那一次挥手后,故事环境将转为狭窄的船体,虽有大海的巨大外框,却有一条看不到边的隔离线。
海雾出现,人性从最初平凡的善为慢慢变质成麻木的恶行。
阴暗、贪念、麻木、残忍,种种的人性毒气都随着浓雾散发开来,每个船夫都代表着不同的人性元素。
《海雾》又让人再次见到撩起大斧头的金允石,依旧是毫无表情的麻木不仁,剁人肉像垛猪肉。
从船长的一声令下,引出几名下手的无知、贪婪、不满。
一段一见钟情的火花迸发导致人性的对立得到升华,人性的主线从之前的一路被切成了两路的时候,结局在一瞬间有了答案——那一束微弱的人性光芒吹散了笼罩在这个压抑阴暗世界上空的海雾,吹响了为爱前进的号角,最终驳岸。
而身为另外一条迷途上的无知客都随船沉入大海。
故事主线的节奏把握的恰好,急缓有度。
后半段高潮戏有些许漏洞。
全片人物过于渲染人性色彩,内心戏却显得很单调,金允石一角便有失很多人物本身的特点。
男女主角上情感戏显得牵强,且人物入戏不足。
相比于《黄海》一黑到底的人性触点,《海雾》则更守规矩的加入了一条善良的分支,却也失色了不少,整片制作手法是前者的套路且中规中矩。
在《海雾》中,没有一个最为原始的黑暗点,黑暗的是那张由时代背景编织成的大网,底层的群体就像被网住的鱼,断了方向,断了希望,垂死挣扎也逃不出网住的命运。
而人性的残酷不见边际,当冲破海雾,那一丝微弱的人性光芒流向真实却也残酷的世界,是永不磨灭的番号,也是一种心灵的希望。
文/牧嘎
电影一看就知道根据曾经轰动一时的中韩远洋渔轮仇杀事件改编的,只是内容变动比较大,真实事件是六个中国朝鲜族船员受不了韩国船长及部分船员的打骂,奋起反抗,杀了十一个人吧,有韩国的有印尼的,事件的主角现在还在韩国坐牢吧?
也不知道有没有放出来,都是穷苦人,出去讨生活!
非得凑齐140个字才能发吗?
从鱼舱里的偷渡者全体死亡,整部剧就开始变得沉重和脆弱了——血腥的砍伐和暴力的争斗开始没有停过,唯一存活的红梅随时面临和同胞们一样被肢解丢进大海的危险。
有人认为红梅也是富于心机的,因为片尾出现了红梅的背影和带着的两个小孩,觉得是她利用了东植。
可是我觉得红梅躲在后面看同胞们被丢进大海的悲痛和无力是深刻的,我更偏向于认为红梅再也不想回忆起那些惨绝的场景,才离开了东植。
因为在看后半部分时就一直在想,他们脱离险境后该如何面对面生活,两人怕常常要一起做噩梦,一起抱头痛哭吧。
结尾处海滩上一个镜头就只剩下了东植,原来红梅替他包扎好了手臂就走了。
当时觉得,这才是电影艺术中缺憾美,更加显现出电影的张力,留下遐想。
最后背影的处理也不错,不给正面就让你猜,你觉得是这样那就是这样,你觉得是那样那就是那样,各持自己的观点,各走自己的人生。
东植、红梅,还有虎叔,只有他们还保持着一些赤忱之心。
船长虽然有他的无可奈何,但是过分冷漠,报残守终,没有意思。
满载着梦想出航的六名船员,都是平日里脸上挂着微笑的最普通的“好人”,有缺点、狡黠但也善良,突然之间,被某种契机点燃,他们就能变脸成为魔鬼,相互残杀,最终致使渔船沉向了深海。
故事看似骇人听闻,却根据真事改编,我们身边也发生过更为不可思议的“鲁荣渔2682”号案。
善良的人为什么会变坏人?
“路法西效应”强调情境对人的影响:在某种的情景,某种的环境,某种的背景的作用下,就会使得一个人为恶,使得一个人忽然堕落,堕落成为撒旦(路西法Lucifer,就是撒旦的另一个名字)。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人性的复杂,船员们即使善良,但内心也各自暗藏的玄机:埋藏很久的不满、贪婪和压抑。
当在封闭的船上待久了,一个燃点爆发时,人性阴暗面便会破土而出,最终走向邪恶。
故事的经典模型之一,便是封闭环境中对人性的拷问。
这一点值得深思,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们也置身于一种封闭的环境下,是不是也会做出和他们一样的抉择?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