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的声音
Golden Voices,Kolot Reka
导演:叶夫根尼·鲁曼
主演:玛丽亚·贝尔金,弗拉基米尔·弗里德曼,伊夫林·哈格尔,乌里·克劳兹纳,伊丽莎白·孔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俄语,希伯来语年份:2019
简介:数十年来,维克多和莱雅·弗仑克尔都是苏联电影配音的黄金搭档。所有进入苏联银幕的西方电影都是由他们配音的。1990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就像成千上万的苏联犹太人一样,弗伦克尔一家决定移居以色列。然而以色列不需要会说俄语的配音艺术家。在以色列的头几个月里,维克多和莱雅试图找到可以施展才华的工作,但没想到引发了一些意想不..详细 >
#2020BIFF15:轻松小品,借用移民背景和民族社群文化来书写与电影有关的电影,一部上映电影身后的每个技术部门,都隐藏着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的人生故事
印象最深的镜头是拉雅第一次接电话, 从景别纷杂的紧张慌乱过渡到长镜缓推, 鼓起勇气, 做好准备, 成竹在胸。整部片子给人的感觉还是挺古典的, 虽然我根本不知古典为何物。铺排流畅通达, 情绪很淡然, 音乐也节制, 不会疯狂煽情, 包括步出影院的结尾也是戛然而止地切掉。很多东西没有实现, 譬如始终没要孩子, 庆祝上岗的舞蹈, 因对线而暗生的情愫, 防空警报中烧坏的「费里尼」……以及不是却又有点像麦高芬的开关的意义。
结局有些仓促,无非是一次空袭让两人重拾爱情的片段,而我更希望看到的两人的俄语配音,在电影中并无太多展现。#北影节第一场#
本来就是技法上乏善可陈 剧作上一路狗熊掰棒子的平均水准之下的作品 还弄得自我感动 带入男主原谅套餐 怪不得喜欢费里尼呢 月吟或者八部半可也没这么不要脸
爱情小品,但加分更多的是相似的背景,比如审查制度等
在忍让了十多年的情感生活后又碰上走脸不走心屌男,女主每次都距离觉醒临门一脚,然后被糖衣炮弹塞回安全区。正是不见男性的心路历程,毒气事件反倒完成了男主救赎自我尊严的弧光,只有她的重新让步和重新妥协,导致大团圆的和解像一层假面死死地贴在名为生活的牢笼上,内里的自我意识张力的对撞仍旧没有解决。导演的大男子主义也和致敬的费里尼如出一辙,这叫直男是会互相吸引是吗?
把中年危机拍成轻喜剧,附送彩蛋费里尼
后苏联时期的配音演员在以色列不算奇遇的奇遇,故事的选取角度挺别致,两位老演员演的也很稳,而偷拍,盗版,迷影梗等元素与独特的苏联电影体制之间也产生了有趣的化学反应,最后随着被点燃的胶片一切皆成过眼云烟
关于电影本体的电影,由配音观念延伸到夫妻两人的意志冲突(丈夫在夫妻生活中过于主导而使两人至今仍无孩子)。两条人物性格的动作线交叉推进,妻子作为情色电话接线员(伪装自己)在与对方见面后的掩饰与戳破,映射了某种爱情状态的虚伪。结尾的以色列空袭这场戏将外部纠葛(妻子拒绝的防毒面罩)跟夫妻的内部纠葛糅合得很般配。总的来说,这是2020目前看过最舒服的电影
我实在是喜欢这种小电影!!以色列版爱情神话,电话 声音 电影,女性觉醒。
剧情特别好猜,但是观影体验真的好,轻松又愉快。我是为了费里尼,不是你!
整部电影最经典的两句对白分别是“我来这里是为了费里尼,不是你”以及“不能因为你们出生在苏联,就只能看盗版电影吧”
SIFF*天山。3.5/5,可爱的职业小品,声音/语言作为身份的象征,如何在他乡寻回自我,求职的过程也是婚姻和文化冲击的过程,格局小,铁幕纯贡献梗(我怀念苏联的审查制度),但有一种温馨的庄重,包括一点点迷影向(影院放映《月吟》),在费里尼100周年看颇应景。字幕为内嵌,不知国内哪家买了,个别翻译应更准确,比如Yiddish为何不直接译为意第绪语?
穿越铁幕来到以色列的俄裔配音演员夫妇,跨越文化、语言和行当,展开一段苦乐交加的新生活。新的挑战,新的诱惑,“俄国可不会容许这种电影上映!”“《八部半》……的导演是谁?”令人忍俊不禁。男女主角的演绎让人信服。
口口声声唯爱费里尼,全片却隐隐散发出阿基味2333 移民题材,荒腔走板,又皮又暖,催人泪也惹人笑。(原以为口吃男要贡献史上最纯情的色情电话佳缘,妹想到以撸瑟痴想天鹅肉的旧戏码告终,笔锋清奇,但也意料之内
画面是不错,好吧,我没太看过费里尼,整体闷得我脑壳疼,笑点让我有点尬,非我杯茶。但是男主角说他想念censorship的时候,我震惊地发现这可能也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nude scene,还有erotic phone的情节,and在电影院和这么多人一起看令我有点小尴尬,可是有什么好尴尬的呢?我才意识到:天呐,原来我已经自我阉割到这个程度了TT【2022上海以色列电影周】
太浪漫了我暴哭(我还是太爱不伦了!!!phone sex也难免日久生情 还是忍不住去见你 忍不住解救你 忍不住邀你坐下 忍不住谈笑风生 忍不住让你送我回城 忍不住泪水和亲吻 忍不住摔门离去 但忍住了讲述 无法与人分享的爱情好迷人(。就像…… 观影中心脏数度疼痛 大脑藏起来了身体还记着TAT
去年以色列影展看到,补记
BJIFF. 献给全体影迷的一封情书。意识形态高压造就了老夫妻面对生活截然不同的态度,丈夫沉溺于昔日光辉岁月,妻子着眼于当下和未来,本质上没有谁对谁错,爱情的脑波毕竟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对上,但只要能对上,就还是一辈子。虽然个别情节的处理还是过于油滑了,但关于电影的电影总是十分美好,片子里费里尼的,还有影院、碟店的那些私货,都太美好了,致敬,感谢。
以色列片,海湾战争背景下俄裔犹太夫妇移民以色列后的种种。费里尼是亮点:对八部半、月吟的执着,还有“我是来看费里尼,不是来看你”……啊,还能给个机会求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