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是全然的空寂,隐约听得见引擎声。
近了,更近了。
先是一根纤细的草茎被甩进了视野又飞了出去,更多的紧随其后。
瞬间,眼前被它们填满:或长或短的草茎,和顺带扬起的尘土;混合着、漫天飞舞着。
那些草茎很多都带着一半的枯黄,不过也不乏轻柔的嫩绿。
脚下的机器咆哮着,尖利的刀刃轻而易举地带走成千上百的生命,让它们逝于孩童记忆的沉沉黑暗。
这便是电影Third Star的开头,也是这部小众文艺片想讲的故事:当一颗年轻的生命预知了与死亡约会的时间。
James今年29岁,活不到30岁。
癌症袭击了他,亲人们承担悲剧,朋友们为满足他的心愿带他去巴拉方德湾。
他的病痛和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更是增加了这趟旅程本就不小的难度。
他灌着吗啡,拖着身体,在经历了许多冒险与争吵,看见过许多易碎的美后,如愿以偿地溺亡于模糊不清的大海。
这部手法确实稚嫩、情节部分莫名其妙的电影为什么如此打动我们?
在许多日子的沉淀下,我找寻到了答案。
正如James所受,每个人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时刻:当你意识到自己永远你不可能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或是自己的国家队可能永远不会踢世界杯决赛。
对于James,但他抓握着、抚摸着一簇草杆时,便意识到手中的这个东西——生命,在可见的将来将永远不再属于他。
他悲哀吗?
他痛苦吗?
不言而喻。
即使他已明了虚度光阴的懊悔,仍愿意和任意一个正在腐烂的人交换,去过他们那年纪轻轻却行将就木的生活。
但他不可以,这是安排好的事情。
这时,他的勇气便显现出来了。
一个癌症病人,如已病入膏肓,大可以用无数的药物止痛,在他人的服侍和陪伴下浑浑噩噩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他大可以不接受病痛,少受一点苦,在家里或是医院无意识地死去。
但当你不得不进入角斗场,被别人拖进去和自己昂首走进去是不同的。
James,尽管四肢无力,却决绝地选择成为一名勇士。
他希望亲手完结一件事,去经历这一切,去感受,感受自己的搏斗,即使是海水进入肺部的剧痛。
有尊严、有选择地死去是一种姿态,证明了他曾鲜活有力的生命。
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绚烂”很好地总结了人们对易逝的美的怜惜与向往。
但生活不是电影,我们很少有James的不幸与幸运。
当他走了,我们仍要对准天上第三颗星,用力走下去。
不要虚度一生,不要遵从所有人给你写定的剧本;发现你真正向往的。
举起一杯吗啡,向所有人干杯。
敬James,也敬所有对着第三颗星走着的,我们。
一朝成名天下知,BC红透之后,他以前零零散散的片子才被粉丝们挖出来,不管是打酱油、男N号,还是这种小成本片的男主角,一致得到粉丝们毫无保留的好评。
向来如此,一个人倘若成名了,以前的努力才会得到认可,才会被喜欢他的人面面俱到的追溯历史,才会得到“原来他出演XX龙套的时候演技已经超好啦!
”这种评价,不然,即便演遍霍金、梵高这种少有的天才,BC也还是那个名字奇怪长相怪异的某某演员。
言归正传,这片子如果不是藉着BC如今的势头,想必我也不会看。
死亡这种由头,是挺陈词滥调的,也避免不了让主角在死之前一定要干点什么与众不同的事这种套路,虽说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其实就那么等死然后死掉而已,但是要怎么办呢,人要超越自己的欲望那么强烈,死亡这种终极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便叫人随随便便束手就擒。
一般人不会明天就死,所以很少有人考虑死之前要干点什么偏离平时生活轨迹的事情,就像这片子中BC义正严辞的把三个朋友都数落了一遍,言外之意是如果我还有机会活着我一定会怎样怎样,但是,活着的人大多还是会像他们以前一样活着,直到他们也要死掉的时候,可能才会发出以前为什么不换一种活法的感叹。
这才是活着的真相,离死亡尚远的时候,人们为各种各样“无足轻重的小事”纠结烦恼,痛苦必然比快乐多,天性也必然被抑制到最大限度,自己的人生必然是被迫选择的人生,抱怨着抱怨着就过了一辈子。
但是……别无他法。
死亡就像孤独一样,无法开解,也无法分享,即便我们是亲人,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们是彼此最相爱的人,也没有谁可以代替我去死。
所以笑点再多,这也是个基调沉重的片子。
不过,幸亏片子直到最后十几分钟才开始煽情,尽管煽情得有点过了,也并没有显得矫情,压抑后的总爆发总是格外的打动人心。
这片子像多数现实题材的英国片一样,对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进行了刻画。
不同的朋友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像Davy一样在生活中事无巨细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人像Bill,你跟他或许不是深交,但总能玩到一起,有人则像Miles,你们三观相似,在一起的时候或许经常讨论人生。
这些朋友们啊,如果老了还能一起喝茶,多好。
On Benedict Cumberbatch – by Vaughan Sivell 关于Benedict Cumberbatch——《第三颗星》授权翻译Mr Vaughan Sivell,演员,剧作家,电影《第三颗星》原作兼制作人,目前经营Western Edgy Pictures独立制作公司。
http://www.westernedgepictures.co.uk/本文是Mr Sivell记录下的,《第三颗星》电影的拍摄日记中关于Benedict的一篇。
其他拍摄过程和图片请戳http://mug7.com/。
Benedict Cumberbatch绝对有些异于常人之处。
这种奇妙的感觉在我们第一次正式会面的时候更加明显了。
他迟到了,他经常迟到的,但是总是伴随着一阵完全发自内心的歉意,虽然听上去有一点点无趣,大概是因为太经常需要这么道歉了。
他带着头盔,穿着摩托手的防雨夹克衫。
那种现代感十足的设计,带晴纶塑成的肩垫和突起把他的身体衬托得无比骨感。
他的聪明简直是立竿见影。
他一只脚还没有跨进门就开始问问题。
一瞬间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无论多深刻的问题眼前这个人都愿意跟你探索。
在漫长的选角色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跟他讨论四个主角中他可以演哪一个。
跟我们见过的别的候选演员不同的是,他可以扮演太多不同的角色。
这种‘变形人’的感觉也为他的天赋渡了层金边。
一开始我极度不喜欢他去演James(认为他在别的角色上可以更好发挥)。
我感觉他本身因为成功扮演霍金而出名,别人会认为拿他来演另外一个不健全的角色有点‘方便’了。
但是James身上有一种很少有人可以演绎的特性,而Benedict马上就领会了。
这就是为什么他是这一代的演员中极其有天份的一个。
James是一个英雄。
我们不得不爱上他。
我们需要明白为什么他的好兄弟们爱戴他,愿意为他做很极端的事情。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家伙。
我总觉得这是为什么这个角色如此真实可信。
所有的角色都有不足之处,因为是人就有缺陷。
但是真的要信心和信念,对艺术的完全追求和惊人的不自负,才能使得一位年轻的演员在首次领衔主演的时候知道他可以胜任这个角色,并且演得在叫人欣赏的边缘,却又不会令人讨厌。
当然Benedict做到了。
有没有能力去表现出如此多元化的角色是另外一个方面。
他当然是一个优秀的演员。
咱们所有的男孩子都是。
对我来说他最令人折服的能力,我之前也提过的,就是演技上无可挑剔,但同时表现上自然到仿佛都只是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回应着。
观察他为了角色而做的体能训练(他节食,在悬岩峭壁上奔跑,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在彩排时挖掘每一句话的涵义,策划在每一场戏中病情给他的身体和心灵上造成的印记(非正常次序拍摄),与此同时又在谈笑间妙语生花,这样的见证令人印象深刻。
单看他在最后的一幕中连贯的演出,就有多么的非凡卓越。
他简直是个珍稀物种,哪怕在一群演员中。
如果角色需要他英俊,他是;如果说有些恶毒,他是;年纪大点,他是;年轻点,他也是。
基于这个原因,我等不及要看他将来能到什么程度上去。
跟他一起工作是一件赏心乐事。
我得益良多。
你轻而易举就看出他十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他爱笑,善于模仿,跟别的男孩子们一样,就算拍摄了一整天,他也不介意扛着摄影工具们爬Barafundle Bay的山。
当我们决定选他来演第三颗星的时候,他夏洛克的角色还没有让他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国际明星。
这当然对我们来说再好不过,比如时间安排上,当我们终于上映的时候,他被媒体争相宣传。
他一夜成名。
但是当我们聊天的时候,我明显感觉他比起名气来,更加陶醉于演出的经历。
拍摄结束以后的一个傍晚,他给我电话,问我可不可以来我家看《Have I Got News For You》. “当然,但是为什么?
”“因为这期是我主持的?
”我坐在那里看着他看着他自己。
他十分激动,看到自己‘侥幸成功’,感觉他的西装看上去还不错;还有他记忆中人们在该笑的时候笑了,无论剧本中有没有指导。
这样的他非常真实。
他从头到尾都神经紧张,在结束的时候简直松了一大口气。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他受这么大的影响,感觉挺奇特。
但是当然我意识到,这是因为他是作为自己来演出。
跟其余的屏幕和舞台变色龙一样,要决定用哪个版本的‘自己’去上镜,真的是有一定风险的。
我也不清楚到底转折点在哪里,然而整个时期我真正感觉到他不得不自我调整,正式进入他做为‘Benedict Cumberbatch’的另一段人生——他找到了自己的步伐。
无论他曾经有什么没有根据的自我怀疑,现在也逐渐消逝了。
人们对他才华的激赏让他更快乐地做自己……然后用余生享受饰演别人的故事。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总以为自己都是永无岛的彼得潘,只要向着右手边第二颗星星的方向一直飞,就能到达乐园。
可是,James,我们迷路了啊,寂灭的太阳已冉冉升起,生命只有短短的一瞬间。
一瞬间——夜晚如同露珠般消散,我们早已不是少年。
***很久很久以前,当我们青春恣意懵懂无知的时候,竟然觉得三十岁就是人生的终点。
那时候光阴的魔怪在虚空中张牙舞爪、无声咆哮,可我们实在太年轻了,我们自顾自笑着跳着唱着爱着,我们什么都没听见。
于是时光荏苒,我们浑浑噩噩,无心工作全无目的的活着——比如戴维;我们随波逐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与自己不爱的人一起生活——比如比尔;我们醉生梦死,宁愿睡在谎言之中,也不敢直视镜子里自己那张真实的脸——比如迈尔斯……直到命运从我们对面的迷雾中伸出瘦骨嶙峋的手指丢下一张JOKER,它骷髅般的脸孔发出无声嘲笑,然后James在泪水过后、伤痛过后、希望和绝望过后静悄悄坐在庭院里,他微微笑着喟叹:“现在的时间太短,而过去的光阴太长。
”TOO FAST TO LIVE,TOO YOUNG TO DIE.当那些甜美的幻梦戛然而止,一直在之前的三十年中隐匿形迹的死亡阴影骤然浮现,它如利剑般毫不留情刺穿James的人生,然后将鲜红的血与墨黑的未知活生生泼洒在戴维、比尔以及迈尔斯眼前。
原来并没有什么永无岛,也没有什么伊甸园,原来我们只不过是被绑在命运的牌桌前,一张一张等待发牌的身不由己的赌客——JOKER总会来的,无论我们之前赢过多少次,总有一天会满盘皆输;无论我们多么聪明、强壮、不可一世,总有一天必须面对死亡和虚无。
有生以来第一次,当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James说,让我们一起去巴拉方德湾吧,到我此生最爱的地方去,伙计们,我已找到答案,我希望你们都能找到答案——于是三个轻掷生命的年轻人和一个生命已无可挥耗的年轻人共同踏上了这段旅程。
四人去,三人还。
***文艺片从来都是不好懂的,特别是当出场人物大于三且他们的前因后果前世今生一直要拖拖拉拉交代到最后十分钟才交代完的片,更是不适合没耐性的观众,《第三颗星》显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直接从片名文艺到旁白文艺到结束后星空里漂浮的演职员表。
不过说实话,这片子你有没有彻底看懂真的没什么关系,你完全可以分不清三个朋友谁是谁,也不用考虑单程票和返程票还有星球大战爱好者的笑点或者泪点究竟在哪里,那些都不重要,这片子一个多小时其实就是在说一件事:每个人都要死的,你丫别以为自己现在挺年轻挺精神,说不定下一刻就闭眼过去了呢!
你看这么帅一男人老子弄死他都毫无压力,你以为你是谁啊?
这片子的“恶毒陷阱”就是让观众们在对James又怜又爱之后,不得不面对他沉入冰冷大海这一无可挽回的悲剧,撕碎美给你看,打得你落花流水呆若木鸡,引诱你、逼迫你不得不去思考那个一直在下意识回避的问题:人都是会死的,我该怎么办?
——只要你问出了这句话,你就算看明白了这个片;而假如你完全没想到这一点,那只说明你too young too simple,GOD bless you!
***回到那个问题:人都是会死的,我该怎么办?
如果你真的这么问了,那你大概会再刷一遍剧找找线索,或者至少会试图回忆一下剧情。
仔细想一想,其实在这趟旅途中,真正找到答案的人也只有James而已——或者不该这么说,因为显然,James找到答案的心路历程其实发生在故事开始之前,而并非影片之中。
在四个好朋友出发的时候,他必然已经仔仔细细品味过自己的整个生命,为得到的快乐而痛苦,为辜负的光阴而悔恨,他已经经历了内心无限的煎熬,最终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走过了那片骷髅地,来到了那扇终极之门旁边。
正如那个反复在片中出现的景象,James站在海边,海水一直涨上来、涨上来,旅途中朋友们笑着、闹着,互相吐槽,彼此争吵,然后达成谅解重归于好,但无论他们说什么、做什么,海水依然不可阻挡地越涨越高,仿佛一场极度缓慢而强悍的灭顶之灾。
无论巴拉方德湾有多远,无论一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们最终还是会到达的,在那里James终于打开了他的礼物匣子,公布他的最后秘密:James告诉伙伴们自己决定不再逃避,不再坐以待毙,他宁愿蹈入海水,迎着死亡一直向前,挣扎到最后一缕呼吸、最后一下心跳……以最有尊严的方式直面自己的必然命运——以及所有人类的必然命运。
在那一刻,我们无法不回想起故事开始的画面,回想起那句“我今天29岁,不会有30岁了……不过除此之外,一切OK。
”我们终于明白了James的欲言又止与不言而喻,原来他早就知道自己将永远留在旅途的终点,他希望他的朋友能给他完满人生的勇气,同时也希望他的死能带给朋友们某些东西,让他们更好的生活下去——我简直想象不出这世界上还有什么遗赠,比这种“扎着丝带的死亡”本身更残酷、或者说更温柔的了。
而戴维、比尔和迈尔斯呢?
故事的最后,他们参与着、旁观着这场覆灭的盛宴,然后从醉生梦死中醒了过来,然后故事至此结束,恰到好处。
就像是James寻找答案的过程在影片开始之前,我们虽然没有目睹却可以笃定那必定摄人心魄一样;他们三人寻找答案的过程也被留在了影片结束之后——道路与道路,思考与思考,留白与留白,围绕着短短的九十分钟,围绕着James的尊严与死亡,最终达成了一种精妙的平衡与华丽的对称。
就像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真正的写作应该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作者直接表达出来的只有海面上那八分之一,剩下八分之七全都留给读者的想象力。
”在旅途的最初,James一直在试图表达自己对朋友们生活方式的痛惜之情,因为他知道他们一定会后悔的,就像此刻的自己悔恨当初的自己一样;但是戴维、比尔和迈尔斯毫不理解,他们只觉得他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
当故事结束,我们虽然没能看见,但我们可以相信,James的语言没有做到的事情,他的死必定做到了。
我们只要稍微动用想象力,似乎就能看见大幕徐徐落下之后,戴维、比尔和迈尔斯如同三条鲜明缎带般铺陈开来的崭新的人生道路,与过去泾渭分明:戴维将要学会面对最好的朋友已经不在这一现实,重新走入社会开始他的人生了吧?
比尔无论和女朋友是分是合,都会负起责任,不再逃避自己的感情了吗?
迈尔斯大概会和克洛伊结婚吧?
然后他会开始正视自己的作品,或者干脆会重新写一个关于James的故事呢?
James的死像一个楔子,彻底钉入他们的人生,彻底区别过去与未来。
说到底,也许无论是戴维、比尔还是迈尔斯,他们都不过是这片子所有观众们的化身而已,是银幕内的我和你——我们想象他们的人生与未来,其实不过是在想象我们自己的。
然后那个问题又回来了:人都是会死的,我们该怎么办?
也许我们的生命还很长,我们的心路历程才开始,我们去往自己的“巴拉方德湾”的旅途刚刚出发。
而那个答案,只能自己寻觅;而这条路,别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必须自己走,也只能自己走。
在这条注定满布荆棘的道路上,当我们疲惫,当我们怠惰,当我们忍不住想要逃避和遗忘的时候,请想起James,请再次想想他如秋叶般静美的最后的神情,想想他的选择与决心。
他将自己面对死亡的姿态和维护尊严的方式留给了他的朋友们,留给戴维、比尔和迈尔斯——也同时留给荧幕外的我们和我们仍将继续的人生。
***请记得他的临别赠礼——请让他活下去,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1影片结尾令人动容,心灵仿佛受到重击——James没入水中,Miles也跟着沉下去,双手按住他。
两人似乎漂浮在水中,这里究竟是不是Miles在助他溺水?
翻看剧本,显然是这样: James在神智不清的状态本能地挣扎求生,Miles则将他按在水里,几乎耗尽全力,无法承受。
然后James平静下来。
Miles独自浮上水面,静候一会,确定James已经离去,再次下潜,把James的尸体拖到沙滩。
这一刻,相信很多人会流泪。
那么,你的泪为谁而流?
James? Miles? 2一直在想:观众认同的人是谁?
就我而言,应该是Bill, Dave和Miles.,而不是James。
而在James的三个同伴里,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个性,其中,Miles是最敏感、内省的那个,也是最容易使人认同的那个(观影的大多是小清新吧)。
在影片中,也是他有一个最明晰、也最微妙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从开始的不够介入,到最后的援手。
他的情感的深度和丰富,应该让他最能理解James的决定,让他能够在最后一刻,第一个冲向水中,即便在这里他的冲动应该是去把James拉回来,能够在最后看着James的眼睛,冷静做完一切(或者说,是迷失在James的眼睛里)。
的确,James是主角,但是对观众来说,剧本或者影片表现的更应该是活着的人的困境:首先,是如何面对朋友即将死去,然后,是如何面对朋友的请求(这本身就是一个困扰着我们的伦理困境),最后,是如何在朋友离去后,重审自己的人生,如何在和死神同谋之后,活下去(这个,就是哲学问题了)。
这个问题,显然更加重大,也更relevant。
这三个男孩的post-James的人生,尤其是Miles, 他将如何面对这个可怕的黑洞,因为他内心的战争应该是极为惨烈的,这让我深深入迷。
3我在想,也许影片不够成功的原因,是对James着墨过多,而对另外三个男孩的表现不够多,也不够深入。
至少,Miles令人一瞥之下,就觉得空间很大。
(换句话说,是不是BC太优秀?
转移了编导的注意力?
)或者,是编导没有真正触及这个故事的核心?
如果演Miles的是BC,会怎样?
4看过三星的这几天,有一张照片一直在眼前,挥之不去:是Benedict的一张工作照,穿着那件灰蓝色的衬衣,湿漉漉的趴在水池边,那个样子,应该是他在拍James溺水时的照片。
他看上去很疲惫,眼神悲伤、迷惘,让人怜惜。
这场戏,应该有多么伤神,伤心啊。
5这就是关于死亡的影片:关于死亡在人生中的积极意义,就James而言,是自主的选择,关乎他对人生的英勇的信仰,同时,也是关于死亡的无法承受的真相和残酷,太残酷,所以无法直面,无力直击。
(记得曾经读过新西兰女作家曼斯菲尔德的短篇杰作《苍蝇》,那部作品的残忍,那种面对死亡的无言,都更加直接和深沉。
相形之下,三星实在是小清新了。
)
“我想要游泳。
就在明天,我要游到海中央,再也不回来。
我知道这很严重,但我希望你们能让我去。
......因为从此以后,日子会越来越难熬。
我现在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它在吞噬我,我会迷失得越来越远,最后会满脑子只有疼痛。
为那活着根本不值得啊。
我的生命从来没有如此鲜活过,而现在,我想结束它。
我想要最终完成一些什么。
我不想听从命运的安排。
如果我游出去,让大海带走我。
这不一样。
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想要保持清醒,直到最后一刻。
我想感受些什么。
哪怕是盐水灌进肺里的痛楚也好。
我想要感受自己的挣扎搏斗。
(I want to FEEL fight.Something ...huge and ...terrifying...and brave.)"
虽然已经尝试用别的方式来消解由本片带来的抑郁情绪,但是当我一看到某人的马脸,这种惆怅的心情再度浮生,就像从未消失过一样。
死亡本身的重量,或许就是如此。
其实本片根本算不上阴郁或者暗淡,虽然英伦的鬼天气的确有点灰,调子轻松自然,甚至反而有点轻喜剧的样子。
一个罹患癌症的年青人James过完生日后和三个好友去海湾进行最后一次野营。
一路上虽不至于欢声笑语,不过作为一次远游,也有着远游该有的野趣和欢乐。
如果没有死亡的阴影,这可以是《在世界转角遇见爱》一样风景怡人基调明快的故事,充满了旅途的曲折、奇遇,以及人在路上因为脱离了日常而显露出来的真诚。
但是它没有。
药片、吗啡、拐杖,总在欢愉的时刻出现,时不时地提醒我们这是一次死亡之旅。
死亡呵,它最大的伤害在哪里呢?
当我第一次听到某个很亲近的人去世的消息,我实在不知道作何表情。
是哭泣吗?
要难过吗?
为什么?
死理性派总是喜欢寻找原因。
后来我看到遗体,在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跟那个人的所有事情都已经变成回忆,以后再也不会有更新了。
刹那间,那种永远失去的痛苦击垮了我,以至于很久以后被问到觉得最难过的经历时,也忍不住在不算很熟的一帮人面前痛哭失声。
绝对的终结,这才是死亡最霸道之处。
分歧算什么,决裂算什么,遗憾算什么,只要对方活着,总是有办法挽回的。
最难的不是挽回,而是不能挽回。
更伤人的是,这只是你单方面的不能挽回,而对方已经完全弃权了。
当然也可以从反面来看,正因为死亡的绝对性,所以衬托生的可贵。
James自然也这么想。
他对那些无所谓浪费时间的朋友生气,也对自己没有办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生气,可是一切无济于事。
在死亡面前,叫嚣活着的意义,本身就是一件徒劳的事情。
没有看到死亡之前,你有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吗?
在看到死亡之后,你能平静地接受要结束的事实吗?
死而无憾多少是个自我安慰到自欺欺人的字眼,而死不瞑目才是太常态的实情。
尤其是,当你是被剩下了的那一方时,你会更痛恨这些暗示解脱的说辞。
因为留给你的选项只有接受而已,不管愿不愿意。
那么你所能做的无非也就是放手。
记住那些曾经有过的好时光,记住侧面正面背面的各种身影,记住平淡的动人的琐碎的简洁的话语,记住清的浅的有意识的无意义的拥抱,然后开始习惯这个少了一个人的世界。
然而,不管远处的还是近处的,不管现在还是以后,死亡造成的空缺感或许可以被习惯,但是死亡这件事本身却始终无法让人习惯。
PS:唐顿的老爷在里面演了一个刮三又奇葩的路人男纸,让人瞬间就穿越了!
大英腐国的男纸就是这么神奇啊!
PS又PS:我说某个阿缺马脸兄,您能演点开朗的片子吗?
你这是要让脑残粉的我们抑郁而死吗?
作为外貌协会的坚定分子,总是看着您那张马脸摆出各种痛苦纠结拧巴的表情还要花痴一样热爱您,是多么非人道的一件事啊魂淡!
想起第一次看的时候哭了好久,室友都被吓到一直陪着我,第二次室友陪我一起看,然后我们坐在那里安静的流眼泪,四年了,突然写这个是我突然间开始想念了,想念曾经的那段时光。
影片里四个男人共度一次旅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不得不遗失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遗失了电话、手表,那何尝不是抛掉了一直缠身的烦恼,重返年少无忧的时光。
趴在三轮车上一次一次的滑滑梯,乡村舞会恶作剧成功逃跑,甚至轮渡坐船被坑无奈的小表情。
大家有一个模糊的目的地,一路迷茫又坚定的前行。
那个穿着天使翅膀的小男孩狡黠又邪恶,那个海滩上一直在寻找的老人神秘又兴奋,那个轮渡码头的售票员死气沉沉又精于算计。
一路上遇见了很多奇奇怪怪人,遇见了,再见了,然后就再也不知道了。
目的地越来越近了,旅程也接近尾声,大家却越来越迷茫,一开始的开心期望突然一下变的空荡,为什么来?
来做什么?
完了之后怎么办?
热闹喧嚣归于平静,沉默慢慢爬上脸角。
金色余晖洒满,海鸥安静滑翔,镜头拉远,剪影一片。
要是时光暂定该有多好,他们暂停在落日余晖,虽心有茫然但人情自然,我虽泪流满面但快乐简单。
生活的戏剧总是见缝插针的上演: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又或者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每每遇见了,经历了,才会回过头去细细体味,像是一只回忆动物,现实受创,回忆里疗伤。
29岁的年轻小伙子得了绝症,央求三个好朋友陪他去自己最爱的地方:Barafundle bay。
一路上各种拌嘴各种互相拆台各种鸡毛蒜皮,又是推又是背又是公主抱的,千辛万苦把这尊神送到了地儿,这家伙又开始放大招,他丫的想要自杀。。。
好朋友们自然不愿意,你有完没完?
傲娇帝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晚上疼得龇牙咧嘴撕心裂肺。
朋友们自认倒霉,唉,没办法,随你去吧。。。
那么好看的帅哥啊,就这么,香,销,玉,陨,鸟。。。。。。。
这片实在是太小众,要是放在影院上映,估计三分之一打瞌睡,三分之一提前离场,剩下三分之一要指着主创的鼻子骂娘。
但是对一个郁郁的大龄女青年来说,这片太适合就着科瓦这种阴雨连绵的鬼天气拿出来自虐。
四个男生,各有各的可爱:我最喜欢Davy,温柔细心,体贴忠诚,无微不至地照顾James,这货反倒好心当成驴肝肺,倒打一耙给自己做那么尖刻的精神分析,最难得的是,Davy竟然忍下来了。
晚上在帐篷里,James良心发现地问Davy为什么不生气,Davy说因为朋友的忠诚啊,你个傻瓜。
当时我就差点飙泪,唉。。。。。。
姑娘们要是碰见Davy这样的男人就收拾收拾嫁了吧。
Bill就是个大活宝。
他的小日子也貌似是四个人中最滋润的:身体健康,稳定的电台工作,刚刚怀孕的女友。
只可惜,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发现Bill根本就不爱这个女朋友,这个女孩对于他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且现在怀孕了,想甩也甩不掉了。。。
话说Bill宣布女友怀孕那段拍的真好,几个人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促狭鬼James结巴着说congratulations,老好人Davy安慰道你一定会是个好爸爸的,不拆台会死星人Miles一针见血地问确定孩子是你的不?
Bill代表了我们中的大多数,头脑简单但是心地善良,曾有梦想但是屈服现实,不是很爱自己的另一半但也会负责到底。
James说Bill江河日下,Bill说不错我就是江河日下,但是我不后悔自己的choice。
Well, sounds like you,or most of us, really had a choice。。。。。。
Miles,典型高帅富,老爸是名作家,豆瓣上说他长得像裘德洛和抖森的结合体,但我怎么看怎么像米老鼠。。。
此君性格不讨喜,所有人都对西施捧心的James小心翼翼呵护有加,唯独他不买账。
刚一见面就讽刺人家“look like shit”;每当James准备发表人生演说时,此君都要添乱,导致James准备好的腹稿一次又一次惨遭流产。
最后人家James都没志气了,承认自己并没有资格来教育旁人,此君又来了个神补刀:“I'm fucking your sister”。。。
James当时那个被雷劈了的表情啊。。。
我承认我不厚道地笑了。。。
其实细分析起来Miles的性格是最复杂的:出身优越但是一直生活在老爸的阴影里,表面傲慢但是内心怯弱,渴望成功又对自己没自信,表面牙尖嘴利实际柔软细腻。。。
要分析此君可以单独开篇文章写出5千字,但这不是这篇弱文的重点所以略去不表。。。
最后是那个从头作到尾最后终于把自己作死了的James。
鉴于豆瓣是公共场合,以防失态,关于此演员就不多说什么了,大家心领神会就好。
唯一要提的一点就是此君在这部电影里的扮相绝对是最美的没有之一,那个病娇弱受风一吹就倒的小样绝对甩star trek里牛排一样的恐怖分子十条街都不止。
按照总分总格式,最后要讲一下这个电影的主旨:那就是。。。。
没有主旨。
我不知道是不是将死之人都会福至心灵摇身一变成为卡耐基梅隆或者李开复,但是得了绝症的人一脸苦大仇深状或者云淡风轻状向活着的人讲授人生大道理是电影里屡见不鲜的恶俗桥段。
印象最深的就是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干脆让李香山开了个人生道别会来大讲特讲,只可惜王朔那点玩意儿早就过时了,苍孙们自以为闹过革命下过海有过钱玩过女人就有出来卖弄的资本,殊不知这世界变化快,最起码我是被李香山一本正经的“人生感悟”彻彻底底恶心到了。。。
第三颗星的James没有李香山有钱没有李香山成功,所以憋了一肚子话也没人给他当捧哏,非但如此还要受奚落,真可怜。
每次好不容易摆个straight face想说点正经事,就被几个熊孩子笑啊闹啊糊弄过去了。
其实,整个电影都在强调一件事,人生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玩笑:几个好朋友想给James放烟花,多浪漫,最后的结果是烧了帐篷;James义愤填膺拖着伤腿孤零零地向barafundle bay进军,多悲壮,最后被告知走错了方向;从小养到大的小树苗要为好朋友种下,多贴心,最后一生气就扔海里了;千辛万苦地到了梦中的目的地,多美妙,最后感觉跟自己想像中的不一样;已经下定决心要死了觉得无欲无求得道成仙了,多超脱,最后被告知自己的姐姐跟好朋友搞在一起了,shit!!!
本来想下水陪朋友一程,多感动,最后自己小腿抽筋差点比朋友都死得早。。。
连片名自己都是个bug,永无岛的方向在第二颗星,被James个弱智记成第三颗星,于是将错就错吧,毕竟,正确了又能怎么样呢?
所以啊,有事没事千万别翻这种片子出来看,一点都不积极向上,一点都没有人生启迪。
有的只是一个悲伤的玩笑,一场无解的梦,这个梦有点讽刺,有点痛,有点美。
慢慢看完 不知道用什么词汇来表述我此刻的心情 这部电影 首先我个人很喜欢他的拍摄角度 随意生长的杂草 俯视着的树桠 一遍遍袭来的浪花 故事内容既然牵涉到了死亡 少不了带了几分悲剧的色彩 可全片设置了很多笑点 从他们去别处喝酒莫名就开始一堆乱打 最后四个人笑着落荒而逃 连买个轮渡都能乐起来 全程不知道扔了多少东西 还有什么肥皂梗 放了个屁什么的 其实他们真的自己就啥都乐起来但他们都有各自的问题 这毫不意外 每次可能从所谓的吃喝玩乐的高兴深入到所谓的生活都是男主引出的 往往是喝完吗啡 镜头通常是模糊的摇晃的 他们有自己的打算自己的人生 他们之间其实也存在着一些所谓的不满或说是小心思 但我觉得很可贵的事 他们总是能继续这段旅程 没有人真正的要远离这个队伍我挺怕死的 因为未知 男主一开始也问其他人死亡是什么 他说了很多暗物质啊佛教啊 他说他希望比作微光里舞动的尘埃 的确 灵魂最终归向何处 我们真的不知道 但我真的很喜欢这一幕 我们无法避免的问题 放烟花那里我也真的好喜欢 难道是因为本尼笑得太好看了 我很喜欢他们在一起的感觉这部剧的节奏让我觉得挺舒服的 它一层层的把东西摊开给你看 但不会觉得突兀 最后二十分钟 像什么东西堵在了胸口 患了病的人真的一直都在生死线上徘徊 但那个时刻他们更想趋于死亡 这又让我想起了早期安乐死的一些问题 最后结局真的 只要这是男主认为离开世界的最好方式 那它就不是悲剧最后 真的心水这部剧的好多台词 打算有空再刷几遍 我拙劣的文笔写不出这部作品的十分之一的好
最后这自杀式的溺毙令人不解,至少我是永远无法承受好朋友以这种方式死在面前的,一辈子的阴影。唐顿的老爷演了个寻找棕色达斯维德手办的疯子←_←缺爷演不正常人类总是很出彩...
让我举起吗啡,向所有人干杯,如果我生日那天,你们刚好想起来,请记得,我爱你们,你们使我度过了快乐的一生,我的人生,没有悲剧
可能观影过程不连贯,做披萨收拾韭菜烤饼干的间隙,断断续续三天才看完。因为BC才找到的,可是觉得太突出BC了,虽然他是主角,他也演的好,但是剧情就单薄了点,强弱就不平衡了。不过是女导演的处女座就可以理解了,她只要突出自我,有瑕疵更有回味。
剧情弱,太清新。。并且事实证明,要有好机油哦~
朋友就是那个能轻易戳到痛点,也能在你hold不住时背着扛着新娘抱着也要陪你到最后的人。我们自私,可也相爱。Friends,stand by me!
1、帅哥多怪片,爱演些非正常类角色,结果还总那么适合 2、BC这种舞台剧出身的演员,表演扎实细腻,比好莱坞某些清高大于才情的性感男星强太多 3、算不上特别好的文艺电影,就是BC那病怏怏的可怜样儿弄得我母爱泛滥。结尾有压抑到。
实在不是我的菜
1.My dreams become nothing with me along side watching. 2. You knew she 's not the one, but you gave up your dreams and did shits to pay for bills of living together. You really fear of being alone.
2012.02.15还是看了,还是落泪了。影片对于气氛的渲染让人深陷其中,缺为什么总出演这类的片子,虐得很。虐到就连吐舌头公主抱或者湿身我都还是被悲伤情绪笼罩着。
结尾那个泰坦尼克号式自杀深深的桑害到我了……我绝对不能忍受好朋友这么死在面前的。你是走的嗨皮了但是对朋友来说是一辈子的阴影好嘛!顺带一提二缺你去演点正常角色(生理心理一起正常的那种)吧普利斯。每天看着你们这些文艺基佬放着正经基片不拍天天挑战自我日渐变态真的让我好疲惫= =+
So I raise a morphine toast to you all...And that you made my life a happy one. And there's no tragedy in that.说实话,我应该没看太懂。缺4年之内长出了那么多褶子真是让人心疼。
根本是英國人把日本出品的AVG遊戲"narcissu"拍成電影吧。narcissu在2005年發行,第三顆星則是2010年。誰參考誰其實也不好說,我想英國影業要跟日本同人遊戲捨上關係是遠了些。只是narcissu的劇本明顯更勝一籌。論其故事的核心"送死"上,第三顆星浪費太多篇幅在寫五個角色,實際上全片只需要十分鐘。
我无法承受朋友在我面前离去……对我而言太沉重了……
just let me go..其實我不太感冒這種片子,,可惜最後還是沒忍住淚崩了..T___T
三星半
不喜欢一个演员,果然就无法看他主演的电影。
无疑是今年看过最好的片子,有缺爷,有沉重,有不列颠的海湾。不知为何,我总是对那些有关死亡的片子念念不忘,那些影片中对于死亡本质的探索,是我们一直都在畏惧的自画像。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
die with dignity or there's no dignity in death? BC开头的独白声音像极了AR。风行的版本字幕乱七八糟,还不如裸看。
最後一幕不錯,除此之外無話可說...
男主病如西子胜三分,心较比干缺七窍,驴友造型丝毫不显路人,防风衣都遮不住其开了外挂的颀长。缺爷美,英伦大清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