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禁闭岛》的剧情,也有《禁闭岛》的手法,可惜没有《禁闭岛》的剧情。
《禁闭岛》好在结尾那句话:which would be worse? to live as a monster or to die as a good man. ,这是全剧最精彩之处,一句话加一星。
《断裂》呢?
开头一小时很不错,但结局确实完蛋了,不但不加星,而且减星。
这不怪演员,不怪导演,要怪编剧。
男子曾酗酒,酿下车祸惨剧,前妻当场毙命,孩子腹死胎中。
这种打击,不外呼诠释了男主因曾经的悲惨境遇受到的心理打击,和面对打击的应激反应。
男主再婚,第二任妻子认为男主面对生活不主动,不善于争取。
这里应理解为男子精神创伤潜伏期已过(当我们遇到比较大的打击时,就像一件破洞的衣服,打了补丁,用暗线在衣服内侧缝补,让我们看起来体面如初。
即便是手法再精良,但是那毕竟是个补丁,你、我与看到过这个破洞的人都心知肚明)夫妻第6年,感情处于崩溃边缘。
男主此时面对婚姻的维系相当主动,可以看到男主不断的安抚妻子,提醒自己清醒,专注,尽力来调整自己,挽救婚姻。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主动性比较强的人格)来说,可怜之处就在此,即使再努力,有一些东西已经随着创伤游离出去了,并且永远不属于你,即便再努力亦不能改变,而却当局者迷。
男主游离出走的,正是他后来努力拯救的完整家庭缺憾。
女儿出意外以后,面对超强度的意外事件,男主本性立马显现。
当机失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而立马第二人格(这里的第二人格是由第一次创伤建立起来的,并且站在了第一人格前面)出现来抵挡这种现实打击。
第一人格承受现实,收拾妻女尸首。
第二人格从幻想和逃避出发,回头就看到了骨折的女儿和为自己加油打气的妻子。
全片让我唯一毛骨悚然的就是妻子,不断的为他庇护,微笑面对意外,像是温柔呐喊“加油!
加油!
加油哦!
”(忽然明白为什么男人都喜欢志玲姐姐了)从表现来看,从感情破裂,到完美人妻,已然是男主臆想出来的存在。
到这里本片悬念已经不在了,导演已经明确的答复了观众。
下面的所有段落,都是表现男主第二人格如何建立自己的遐想(贩卖器官,医生说谎,一切都是为了逃避现实的阴谋主义遐想)直至影片最后男主第一人格回归。
女儿的黄围脖,野狗,玩具小熊。
都是现实存在的,不难解释。
不要疑惑为什么哪个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
它就在那里,人为的,仅此而已。
拍摄质量可以,9分。
但是剧情一般,给5分。
之前看悬疑小说,精彩的小说会让人然看到最后不自觉想起前面的细节,以佐证最后的观点,然后惊呼作者nb。
而一般的推理小说要么是逻辑bug一大堆,要么读者很快猜中了结局,要么是为了反转而隐藏很多信息,误导读者。
而这个电影就是最后一种情况。
虽然中间男主醒之后头上受伤的地方“莫名”多了为了胶带,让人觉得男主有问题。
但是90%的内容都是构造出男主是受害者,医院是黑心医院的错觉。
为了最后的反转而故意将通过医护人员之间“有问题”的眼神传递,将医院描述成贩卖器官的黑医院,误导观众。
最后再给出直白的画面展现出结局,给人造成强硬反转的感觉。
整体7分吧
全程无尿点,配乐滴滴答答得半音钢琴,悬疑感营造不错!
但是中间有一处剧情漏洞被导演用紧凑的剧情所掩盖了,医院医生说断层扫描在三楼的时候,为什么男主不坚持下到ll层去一探究竟!
另外,监控室还用录像带?
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的故事?
还有一个漏洞,男主发现老婆孩子不在时都没想到打电话?
不完美的悬疑推理片,之前完美的推理片有一部《心理游戏》还有一个《王牌游戏》,值得多刷!
极其简单案件的故事,拍得如此悬疑惊悚惨烈,带入感之强,氛围营造之到位,配角及群众演员形象之独特诡异,作为小成本悬疑商业片有太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平实中让人压抑紧张,虽有套路却很有效,独特视角的魅力。
一波三折的细节,虽然最后结局令人不舒服,却在情理之中,揭示了人性。
情节推进基本合理,男主人物的把握很好,此片最大的成功是在最普通的生活中营造出极不稳定的状态,从一开始就用镜头的真实和主观色彩的音效音乐,将观众带进随时面临危险的忧虑中,令人欲罢不能。
这一类的电影,拍摄的时候完全是照着两个方向去演绎的,所以,不用去猜结果,结果只有两种,是或者不是,而是或者不是往往也只在最后几个镜头,翻手覆手之间往往就是对全篇重新的定义。
悬疑气氛的营造还不错,节奏紧凑,能让人一口气看到底。
但二刷就比较没劲了,知道结果以后,再回头看会发现很多的情节为了悬疑而悬疑,很多漏洞都无法解释,譬如说,进门出门停车场的地方居然没有监控?
不是很喜欢这种现实和想象傻傻分不清的故事,唯一喜欢他最后唱的那首歌。
一首彩色的歌:Red and yellow and pink and green, Purple and orange and blue. I can sing a rainbow, Sing a rainbow, You can sing one too!
所谓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就是如此了。
1我不是特别爱看悬疑片。
悬疑片像是导演跟你玩一个游戏,但是彼此双方得到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所以,好的导演总是赢。
如果很难赢得这场智力游戏,那么电影其它部分就变得至关重要,它的画面、叙事方式、音乐和表演,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同理心,是获得观影愉悦的另一种方式。
《断裂》的好处在于,由始至终保持了良好的节奏,既不急于求成,也不拖泥带水,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轻易吸引着观众走到最后。
配乐和摄影的风格都是恰如其分的,让观影者如坠冰窖,只觉得周遭寒气森森。
Sam Worthington对于角色的把握让人赞赏,我记得当我看到他在银幕上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时心想:这哥们儿本人长得还真挺像阿凡达的,他的山根都不需要用特技修饰了。
然而随着剧情深入,我可以体会到这个人物挣扎的内心和失控的情感。
2优秀的悬疑片,是真相被层层包裹起来,然后放到一个迷宫里。
会有疑点,但更多的是线索,抽丝剥茧般带领观众找到答案,而那个真相本身也许让人震惊。
例如《罗斯玛丽的婴儿》,一开始你一定不会想到那是一个跟魔鬼有关的故事,或者《消失的爱人》,我们都猜到女孩制造了自己的失踪,但没人猜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不那么优秀的悬疑片,更像是一种噪音和干扰,千方百计阻止观众发现真相。
有人认为《断裂》中存在着反转,实际上并非如此,只不过导演刻意放大了正反两面的信息,为真相加上了很多层掩饰。
但这样的手法并不高明,一开始,导演展示了男主的性格缺陷,这是一个宁愿给自己买酒精也不愿意给女儿买电池的男人,自己将酒撒在汽车后座却怪罪到六岁女儿头上的男人,一个在超车时沾沾自喜的男人……,再加上开片十分钟那个明显的犯罪现场闪回镜头,真相其实早就在眼前了,然而为什么直到最后我们还是愿意相信另一种可能性?
因为接下来的几乎所有叙述和画面安排,都在试图赢得观众们对男主的共情。
当我在最后终于确定男主角才是一切悲剧的始作俑者时,我对导演把电影中的医院和医护人员用镜头语言刻意妖魔化的方式感到了不满,因为这是一种明确的误导,一个小把戏。
是的,如电影中所说,大脑会骗人,可是电影也会,并且稳操胜券,因为导演掌握着最终的解释权。
至于那个所谓“断裂”的时间点,男主妻女生命的断裂与他自己人格的断裂是否发生了共振,这也没什么好深究的,因为导演随时可以修改他的证词。
3当男主带着他假想出来的妻女(其实是一个手术台上的可怜病人)冲出魔窟(其实是一间倒了八辈子门的医院),并且向那个面目可憎的男护士开了一枪时,我暗自为他叫了声好。
在我的内心深处,不太愿意相信这个男人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男人驾着车奔驰在凄凉的夜色里,镜头正对汽车后视镜,慢慢拉远,人们发现车后排躺着一个挣扎垂死的病患,男人早已死去的妻女被他藏在后备箱。
一切尘埃落定,盖棺定论,但我想,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会不会更好?
比如镜头没有拉到汽车后座,而警察局收到了医院停车场的录像,这段无法证实是否被篡改的录像显示,男人下车的时候只有一个人……人们总是选择相信一些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包括我。
我想,我更喜欢这样的结局,是因为我宁愿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真的有这样一家有如人间炼狱的医院,也好过承认我们身边的恶魔,只不过是些精神失常的普通人。
嫌疑推理的小说或者电影,大部分作者是不是就已知的结尾来打乱再重组或者带偏过程,只要推进中逻辑似乎正确,没有明显的大漏洞,那也是游戏一样蛮好玩的。
父亲送意外受伤的女儿和妻子到医院就诊。
等了很久的父亲再去问为什么脑部扫描会那么长时间,可被告知这位父亲是一个人来的医院,根本没有妻女。
联想起刚到医院时看见后院的器官移植器械,父亲炸了。
可是结局不是你我推演的那样,《断裂》的结尾是这位父亲精神分裂!
what?
开什么玩笑?!
这样编剧最特么敷衍、严重差评!
就像国内早期一位大导演的一部作品,框架、冲突性、人性什么的铺垫得扎扎实实的,结果收拾残局居然是佛家舍利的神秘力量摆平的!
这口气给噎得,都找不到骂街的言辞。
其实生活中远比电影来得更残忍,可能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可以做出任何匪夷所思的事情来,甚至有时连假装都懒得去做,粗暴得连脚趾都知道这是权势叫嚣着遮云闭日,才不给你等看到希望的可能……
这部电影运用了老套的剧情,但是细节算做的比较好了,处处有暗示,从开头女儿摔下去之后,主角的种种表现,以及送女儿到医院之后,种种恍惚的眼神都为后面做了铺垫,不过导演欠缺的就是表现的太过明显,就是想要观众知道主角已经疯了,细节之处表现的比较细腻,反正国内导演是拍不出这类片子了,功力差的太远,总体来说电影算可以了
我猜到了开头没有猜到结局。我看这个是因为女主角,我不记得她名字,但是她演了好几部《美恐》,里面总是神神叨叨的女巫。这个男人神神叨叨的脑洞,我一开始真的以为是个给医院,但是后来反转,男人不过是一个犯错之后精神错乱的不幸的男人而已。整个片子的色调非常灰暗,看电影的时候我都觉得有冷冷的风吹在窗户上。
虽然看到一半就猜到结局,但是影片氛围营造还是可以的
反转过了兄弟
傻逼反转
“结尾反转片”
老套老套老套老套老套老套老套
烦透了幻觉悬疑
我觉得之所以混乱,还是没讲清楚,并非烧脑。他在加油站误杀妻女,把尸体放车上,幻想自己去医院救女儿。最后救了一个遗体捐献的死人出来。情节上有些故作玄虚,而且漏洞也比较多。看起来好像医院和警察都是在说谎,隐瞒事情。可以一看。但禁不起推敲。而且节奏缓慢。
感觉以前有很多这类不功不过的小型院线电影。 变成网络电影后,原有的一点并不特别的优势也发挥不出来了。
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好看”了。
这年头还能抓住人一直看下去且一直被导演套路的电影不多了。另外有没有人觉得妻子长得有点像本尼呢…
氛围营造得还是不错的,但是确实看到一半差不多就知道了。但是现在真的看这样的电影,跟以前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了。看到这么乖的女孩,真的太乖了,看到一半时候就知道多半已经死了,那个心痛难受如刀绞。说着i will never hurt u的父亲,为什么总是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包括那个Christopher Watts,是女儿心目中的英雄,怎么可能下得了手。当然这个男主跟watts完全不同……只是恰好想到了……
这当然不是一部满分的经典悬疑片,但在这个好像全世界影人都突然变得不会写剧本不会说人话了的年代,能有这么一部踏踏实实讲故事,全程老派悬疑风格又有足够带入感,让观众能很顺畅看进去的作品更显得弥足珍贵,五星鼓励。同时再次告诫自己:永不做豆瓣跟风挑刺事儿篓子装逼犯。
补标
想到《记忆碎片》,阿凡达演的挺好,男主精神太脆弱了吧,如此不堪家庭重负之分裂人格为何要再婚生子害人害己呢?医院真有地下贩卖人体器官的阴谋,反转氛围尚佳,还有国外的工地竟然也没有围栏?!
三星,加一星给小成本片能拍成这样的不容易。
是我太喜欢Sam?有他我都暗呼一声稳了(破坏者除外)。片子还是精彩,有惊悚片该有的节奏,演技和细节也到位。仍有3个疑问哈:1黄围巾哪儿来的?2玩具熊哪儿来的?3shrink天生神探一语道破天机?still 7分,it's worth it。
很清晰的套路,但是依然能引人入胜,推荐。能猜到结局但还是忍不住期待会不会有意料之外的反转。
其实还真不错,小成本,场面很简单,全靠演员把故事撑着。这些不是关键,关键是人的第二人格,第二记忆,无法直面的这些真的让人感觉毛骨悚然
从开头就看的很奇怪,买咖啡不买电池,孩子都快掉下去了他不绕到侧面接孩子却砸野狗,这段他可是正常人。后来他看到明明就是去了楼下,但他只是提了一下没去深究,然后去楼上找人了,那你是干啥来的呢?再就是对医院派来的心理医生莫名其妙的配合。跳戏的点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