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晒后假日

Aftersun,日丽(台),日丽追忆(港),假日回响

主演:保罗·麦斯卡,弗朗西斯卡·科里奥,西莉亚·罗森-豪尔,萨莉·梅瑟姆,艾斯·帕拉克,索菲亚·拉玛诺瓦,布鲁克林·托尔森,斯派克·费恩,弗兰克·科利奥,哈里·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晒后假日》剧照

晒后假日 剧照 NO.1晒后假日 剧照 NO.2晒后假日 剧照 NO.3晒后假日 剧照 NO.4晒后假日 剧照 NO.5晒后假日 剧照 NO.6晒后假日 剧照 NO.13晒后假日 剧照 NO.14晒后假日 剧照 NO.15晒后假日 剧照 NO.16晒后假日 剧照 NO.17晒后假日 剧照 NO.18晒后假日 剧照 NO.19晒后假日 剧照 NO.20

《晒后假日》剧情介绍

晒后假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是苏格兰出生的纽约作家兼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的电影处女作。背景设定在1990年代尾声,故事随着一个充满好奇的11岁女孩苏菲(弗兰基·科里奥 饰)和她年轻的单身父亲(保罗·麦斯卡 饰)出发。两人一起前往土耳其度假,在那里发生的琐事看似平淡无奇,但那些一闪而过的对话,被说出口的和没有说出口的,却刻划出为人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更透露双方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彼此的磐石。二十年后,当苏菲成长到当年出游时父亲的年纪,她回忆起十一岁的那年夏天的记忆碎片,在真实的影像和想象的回忆空间里,那个熟悉的贴心父亲逐渐显露出那年他不曾向女儿表露过的悲伤。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侠卢小鱼之夕阳红战队芬妮希尔圣剑锻造师魔术奇缘神助参拜~三女伊势参拜干将莫邪之雌雄双剑基督降生记天涯热土最美的安排泰逗2018韭菜花开史前狂鲨老千归来超级英雄必死女探长马尾藻海的奇迹皇后区的某处我的外星人舅舅腹黑少女贴身男佣烟囱小镇的普佩尔醒醒吧之道德骑士新选组!诗和远方的聚会香蕉劈裂跑赢老板一半天堂行走的背影声之形我杀死了巨人实习医生格蕾第二十一季

《晒后假日》长篇影评

 1 ) AFTERSUN:用回忆拼凑起破碎的晒后假日

消失在回忆里的跨时空的拥抱 电影我一共看了两遍。

第一遍一直沉浸在电影带来的蓝色伤感氛围中很久都没有缓过劲来。

第二遍用笔记录下了很多细节,但是当最后电影名字在漆黑的屏幕上亮起,我还是顿时失语了。

电影的慢节奏,大量空镜的应用,给了无数解读的空间,也蕴藏着很多情绪。

毫无疑问,《晒后假日》会成为我今年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不知道在大家回忆里,童年时期的故事会是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在我的回忆里,只能大概记得一个一个的故事,不规则地根据联想出的情绪跳接着串联起来。

至于假如要回忆起一次旅行,要完整地从头到尾回想实在是有些困难,中途一定会缺些什么到想到后面的故事才能回想起来。

甚至翻阅自己旅途过程中在QQ空间里上传的说说和照片,还是会有一种新奇感。

记忆是主观的,我们可能只会回忆起我们想要记住的东西,以及我们当时的心境,而可能忽略了当时客观存在的发生在身边的其他事。

《晒后假日》就是一部以成年Sophie的视角翻看11岁时和父亲旅行,用DV摄像机拍下的一个个录像,一段段的对话,零碎的情节,以及带有氛围感的空镜贯穿整个回忆过程的电影。

所以电影并不是以传统的叙事方式客观地从头到尾记叙整个旅程,而是长大后的Sophie对自己这段回忆的一步步解析,去挖掘这段故事在当时被忽略的一面。

DV摄像机

贯穿整部电影的是一台DV摄像机。

这部古早的摄影机早已过时,模糊不清,但承载着时光机的作用,连接着现在与过去,主观回忆与客观现实。

电影的开头有一段DV机拍下的父亲起舞的录像。

而到了电影最中段,这段录像的拍摄过程以第三视角被完整地呈现出来。

父亲拍女儿

女儿拍父亲 这段长镜头最主要的部分是由镜子,书籍,电视构成的画面。

此时镜头是固定的,电视的屏幕上出现的是Sophie手中DV摄像机正在拍摄的画面,镜子里出现的是反射的画面。

女儿声音出现,父亲身影出现在镜子和镜头中,镜头更多的是像我们展示人物和空间构成。

镜头的空间感得到了延伸,通过镜子和电视机可以看到了画面以外更多的事物。

父亲拍女儿,女儿拍父亲,父亲与女儿在这样的镜头下出现在了同一个画面中,但两个人的身影几乎没有同时出现在镜子或者电视中在同一个镜头中,出现的两个人几乎分别被两个前景框框住。

看似距离很贴近的两个人,内心其实相距很远。

“When you were 11 what did you think you would be doing now?”电影中女儿采访父亲的这个问题,出现在了这段录像中,而答案,则在DV机关闭后,记在女儿的“脑袋里”。

在父亲关闭DV机前两个人的身影在镜子的反射中出现了交集。

此时电视机出现的漆黑屏幕倒映着父女二人的身影,而镜子里,则是父亲被电视机、书和镜子边框框住的脸。

可见,父女两人虽然在共同享受着这趟夏日旅行,父亲压抑的情绪却一直潜藏于此。

锁孔

11岁的Sophie在度假村里遇到了一些青少年伙伴。

他们和Sophie一起打台球,一起游泳,但始终把她当作一个小孩。

Sophie透过锁孔,隐隐约约地窥探到了门外青少年们的世界。

门锁框住的世界外,是一个成年人的世界。

男女之间的悸动在心里发芽,这些刚成熟一点点的小大人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什么都懂。

所以在Sophie开门走出去后,两个正在聊天的青少年顿时停止了这个话题,并说着Sophie应该没有听到,Sophie应该听不懂。

在Sophie和一群青少年们玩桌球时也发生了这样的事。

泳池边的亲吻,在Sophie的视角,被双臂或双手遮挡。

这样的若即若离,模模糊糊的感觉,正是Sophie步入青春期前的状态。

以及在泳池里的镜头,有许多身体部位的特写。

Sophie看到了一双双腿,一个个拥抱,在水中起伏。

Sophie喜欢黄色。

她的假期充满着明亮温暖,以及渴望成熟。

假日里表演节目的舞者们,都身着黄色短袖上衣。

在Sophie说喜欢黄色后,镜头里出现了前桌黄色裙子的姑娘在跟男生跳舞。

佯装成熟的Sophie总是跟着青少年朋友们一起玩耍,渴望与青少年们融为一体。

对成长的初体验成为了她给这次假期留下的最深印象。

黄色的手环成为了Sophie打开通往成人世界大门锁孔的钥匙,她在泳池边的亲吻让她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

独臂

父亲Calum带着一只受伤的右手参加旅行,女儿还跟他开玩笑,“聪明绝顶、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独臂的,Calum Aaron Patterson”。

在旅行之初刚抵达酒店,夜晚大巴和酒店温暖的灯光下是父女两人对假期的印象。

在室内的温暖黄色灯光下,是父女两人温馨的相处。

而在用空镜头拍摄大巴车外深色模糊的街景,以及女儿睡着后Calum起身走向阳台,穿着蓝色条纹上衣在阳台上吸烟,跳舞。

此时镜头第一次给这只受伤的右手一个完整地展现出来。

而Calum独处的夜晚,总是蓝色的。

在这次旅行的开始,Calum一直因为酒店给错了房间床型而表现出了尴尬和内疚。

作为单亲父亲,Calum一直以自己的方法,弥补着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和女儿的成长。

比如Calum有一次用着这只受伤的右手,教着女儿防身术。

此时的黄色的暖光,Calum侧脸的特写展示了他对这间事情的严肃态度。

然而当他独自一人在洗手间拆下手上的绷带,蓝色的水桶、衣服、瓷砖,背景音是父女两人的闲聊,最后给了两人不在同一空间的远景,不同颜色的灯光照出了Calum不在女儿身边不同的一面。

黄色与蓝色的冲击,特别是父亲蓝色区域的狭窄压抑,更是印证了两人的距离。

其实Calum情感在电影后半段的爆发,在于提议给女儿报声乐班时女儿的误解,以及被女儿“明明身无分文却要抢着买单“这样无意的一句话击中。

电影也在此时开始走向高潮。

而电影最后的一日游,父女两人坐在一条小船上,Calum希望女儿对他说出自己成长的心事,希望两人能够无话不谈。

因为Calum听女儿说到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并不想错过女儿的成长。

但此时远景的蓝天、远山、大海,以及两人所在的漂泊小船,镜头给我们带来的不是一种温馨,而是一种迷茫无助的氛围,带来了感伤。

此时Calum已经觉得,虽然很想帮助女儿,但是自己是无能为力的。

就像那只受伤的手,一直明里暗里表现着,刺痛着。

Calum对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也是如此反复地隐约刺痛着自己的心。

地毯

在旅途中,父女两人走进了一家当地的地毯店。

“这里的每一块地毯都在讲述一个不同的故事“,店主对他们说,“每块地毯都不一样。

“电影仿佛时刻点醒着身份认同。

每一块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地毯,象征着世界上每个独一无二的人。

父女两人一直模仿着开头导游的自我介绍。

其实也是不断地强化告诉自己是谁。

在海上游玩时,船上的当地人告诉Calum,自己曾经周游世界,现在却安定了下来。

Calum的回答却是“能活到30岁都是个惊喜了。

”Calum其实不知道自己是“周游世界”还是“思乡心切”,镜头从他的脸上移开,开始随着船晃动,就像他似乎始终找不到自我与依靠。

再后来,Calum独自一人坐在地毯店里等待店主,却在接过店主的订单后将纸撕碎(大概率是因为没钱)(经豆友回复提醒应该是折叠好,但是他依旧是沉重的表情)。

学着当地简单交流的语言,给女儿编上了头发……旅人们想融入当地的环境体验生活,认识更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

但父亲在这样的过程中其实一直找不到自我,这样的崩溃到电影后半段到了极致。

Calum回答了自己十一岁生日的问题,印证着他内心的孤独无依。

多次的独舞是情绪的释放,毛巾盖着的脸下沉重的呼吸声,独自一人张开双臂站在阳台的栏杆之上,出现的无数次有意无意的倒影,独自一人走向漆黑幽静仿佛带着厚重呼吸声的大海。

以及在女儿邀请其他游客给他一起唱生日歌的时候,镜头淡入到一段插叙中,那晚在深蓝一片房间里的无助痛哭。

生活中的打击让他一次又一次暴露出自己的脆弱和崩溃,真实的他已经失去了自我,却要在这样一个晒后假日强装作一个可依靠的大人。

同样,这块地毯出现在了成年Sophie的脚下,沟通了过去与现在。

在噩梦中惊醒的Sophie突然理解父亲那场表面开心旅行下内心的脆弱与无助,是她找到了当初那个失去自我的父亲。

宝丽来

Sophie旅行结束的前一天的晚餐,父女两人一起拍了一张宝丽来。

镜头记录下了照片从蓝底下逐渐显现的缓慢过程。

就像这次“晒后假日”,缓慢地流过两人的生命中,最终留下印记。

这张宝丽来的显像,完全符合了电影缓慢的节奏。

电影的慢节奏也不仅放在空镜和镜头间声音衔接上。

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是父女两人在山顶一起打太极。

这个长镜头是父女两人从大巴上走下来跟着其他游客走向山边。

但通过让游客的向左移和镜头的向右移这样的场面调度,最终镜头停止在了两人独自在悬崖边打太极的远景上,缓慢得仿佛感受到了这样宁静的氛围和父女两人关系的紧密在这趟旅途中得到了无限的延续。

宝丽来的显像放在旅行终点,同样体现了希望假期能不要结束,依依不舍的这种无限延长。

电影花了大量篇幅去记叙着父女两人互相擦脸,擦防晒霜,躺在阳光下仰望大海似深沉的天空等等这样琐碎的小事件,但正是这样的小事构成了这个假期和对假期的印象,以及很久后的回忆。

仿佛生命中的一切小事件,缓慢流过却一点点在生命里留下一点点记录。

拥抱

电影中最神秘的,就是插叙在整部电影里有关舞池中的画面。

从漆黑的屏幕中一闪而过的帧帧画面,带来了距离感,仿佛梦一般模糊不清,纠缠在眼前。

其实镜头里突出的两个人是父亲和成年的女儿(对不起我手抖,闪太快了图根本截不到)。

在假期最后,父女两人在酒店阳台拥抱着起舞,中途不断地穿插着这段虚构的舞池中成年Sophie拥抱童年回忆中的Calum的镜头。

这是成长到和这段旅行时父亲年纪相同时,Sophie对过往的回忆与补偿。

这是Sophie一个给过去的父亲跨时空的拥抱。

在父亲面前的Sophie表现出的是早熟、懂事的一面。

其实Sophie在一通与母亲的电话里,母亲有问到父亲现状。

当时的Sophie其实已经有意识到父亲的不对劲了,但是还是说着,父亲挺好。

以及父亲生日那天,Sophie邀请游客们齐声给父亲唱生日歌。

一个仰拍镜头吸引住目光的是背景天空大量的蓝色,父亲俯视的孤独身影,以及衔接着下一个镜头的叠化,父亲前一天晚上独自在酒店失声痛哭的背影。

同样是深蓝色的光影,只不过一个是身在阳光之下,一个是处于黑暗之中;一个拍摄的是正面,另一个拍摄的是背影。

两个镜头的连接是Calum在女儿面前的展现出的一面和被掩盖住的真实悲伤。

这个舞池拥抱的镜头,最后是主观视角闪过了Calum向下坠,然后是Sophie站立着向下凝视的镜头。

所以Sophie好像最后,发现自己抱不住父亲了……

其实,这部电影有很多解读的空间,比如关于同性,关于Calum的结局等等。

这部电影带有很强的导演私人性,创作的很大一部分基于导演Charlotte wells对童年的记忆。

电影仿佛把我们带回了自己的童年,重新去发现我们的记忆中是否失去或忽略了什么。

拥有不同经历的每个人,对这部电影都会带有自己私人经历的解读。

但是我们似乎都能在电影中找到共鸣,捕捉着相似的回忆。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让一群人在黑暗中分享梦想。

//20230612#SIFF三刷,在大银幕上看到好多细节,以及新的发现,补充一下。

1、整部电影还是按照整个旅行从头到尾的顺序发生的,大概有八天左右,可以看到明显的前后呼应。

虽然是这样,但是还是像我们回忆往事一样一个个小碎片式的日常。

2、在大银幕看到的,Sophie其实在这。

但光只打到了Calum身上他们坐的隔了一段距离,所以看到的主要还是Calum。

同样在电影院体验到的还有音效,跟着主角共同呼吸,是在耳机中不一定能捕捉到的。

这部电影买了版权,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啊!

3、Sophie在看的杂志叫《girl talk love》然后Calum问她你看的书怎么样,她马上把杂志扔到床上拿书看了。

4、最后一幕,Calum关上相机走出门。

门外是贯穿整部电影的频闪

最后晒一下票。

大家都哭得很难过,保罗麦斯卡,别跳舞了😭🤧

 2 ) 作为影子的时刻

想象一种可能性。

父亲在你此刻这个年纪时的生活是怎样的?

他热爱什么,渴望什么,又面临着怎么样的困惑?

想要逃,却无处可逃时,又是怎样挨过去的?

如果可以选择,他希望一天应该是怎样度过的?

英国女导演夏洛特·威尔斯在她的第一部长片《Aftersun》中,用女性视角切入,以十一岁的Sophie和离异的父亲在夏日暑假去土耳其旅行、学习潜水为叙事重心,并借助昔日的影像试图还原记忆里父亲的模样。

不慌不忙地开始,漂漂亮亮地结束,整部电影叙事极为轻盈,你甚至很难完整地讲述故事的内容。

导演的企图明显不在于叙事,她将大量的心血倾注在一些重点细节的氛围营造之中,音乐的节奏,情绪的拿捏,视听语言的融汇,演员之间眼神所传达的无限遐想,也就是在这些细节间,父亲成为具体的父亲,也通过这些片段,只言片语,临摹出每个人记忆里父亲的样子。

导演太懂如何叙事,所以在展现记忆里的父亲时放弃了叙事。

是啊,如果你回忆起儿时的父亲,你又能想起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

不过是记忆里的一些片段,至多是一起去做什么,发生了什么而已。

看完睡着,醒来二刷之后,我还是喜欢这部片子的,有生命力,充满了想象的可能性,像一片汪洋的大海,偶尔透过海面显露出的礁石,是「我」不知道的父亲的样子,而这也将成为我永远也无法猜透的秘密。

之所以如此共情是因为有一天,突然意识到父母在我当下这个年纪时,我早已开始读幼儿园。

小时候三天两头生病,他们连夜送我去医院,时时刻刻都在提着一颗心,担心着我随时会死掉。

好不容易康复要去上学,却又怕见生人不敢去学校,爸爸每天早出晚归,妈妈就只得天天待在学校陪着。

这些都是父母在我这个年纪时,正在面对并且硬撑着解决了的问题,我只要一想到这些就能感受到一种勇气。

那是我不理解,也会恐惧的一种力量。

有人称之为本能,有人称之为爱。

我不敢触碰。

当这些儿时的记忆事件一分一秒地融化在冗长的日子里,在我视野看不到的地方之外,他们又在经历着怎样的挣扎?

爱之所以为爱,之所以被歌颂,背后的代价是什么?

抛开为人父为人母的身份,他们作为自己在独处时又在思考些什么呢?

是秘密,于我而言。

我们永远也来不及读懂父亲的秘密。

在《Aftersun》里,父亲带「我」到达托雷莫利诺斯之后,我们一身疲惫地入住酒店,却发现前台误将标间订成了大床房,且无法更换。

于是父亲让「我」先睡,他一个人躲在阳台上抽烟,时不时地舞动着身体,笨拙且可爱,疲惫且漫长,伴随着「我」轻微的鼾声氤氲在夜色之中,那是他回到自我的时刻,他在想什么,「我」无暇顾及。

父亲常常在「我」睡着之后,看着当天为「我」录下的视频傻笑,醒来后就决定教「我」基本的防身技巧,看「我」兴趣不大,就一再强调它的重要性。

父亲在卫生间拆手上的石膏,不小心用剪刀刺伤了手臂,而「我」此时正和他聊起七岁时,误以为他要和妈妈订婚,本来开心极了,却发现电话那头是另一个人。

我们就隔着一堵墙,但「我」并不知道此刻父亲的手臂正流着血。

还有一天,我和父亲因为一点点小事而闹不愉快。

他一个人在深夜走进了茫茫的深海里,一片漆黑融入另一片漆黑,万物枯寂,只听得见潮水拍打沙滩的声音,震耳欲聋,仿佛死神降临。

但父亲总希望我们和他共享秘密。

他不知道,在他去挑选波斯地毯时,在他无暇顾及「我」时,「我」时不时会因为观察,目睹「爱情」的萌芽与发生,蠢蠢欲动的渴望也在生长。

看到一对情侣在热吻,而他们的朋友们起哄,「你们是在教坏小朋友」,他们自己却在跳下水之后偷偷亲吻,然后在浮出水面之后假装若无其事。

这就是大人的世界吗?

他不知道,在「我」玩游戏期间,一个叫Michael的男孩主动和「我」搭讪,借我游戏币,但游戏时总输给我,然后带我去游泳池背面,偷偷告诉我「我还是很喜欢你,你喜欢我吗」,「我」说是的,然后他吻了「我」。

「我」将这件事告诉父亲。

「你们(Michael)一样大的话,那没关系」。

父亲询问我是亲吻的脸颊吗?

我笑了笑没有回答,但我没有讲的是在那天晚上,「我」看到一个男孩子和另一个男孩子亲吻,而这似乎预示着某种可能性,我仍未理解的可能性。

那天父亲说,我想让你明白,伴随着你长大,不管以后遇到什么事情,去什么派对,遇到什么男孩,你都可以随时讲给我听。

我们确实有过交谈的时刻,真正相处的片段。

「我」问,你十一岁生日的时候做了什么?

他说,十一岁 的时候,没人记得那天是我的生日,当我告诉妈妈的时候,她非常生气,抓着我的耳朵, 并让爸爸开车带我去玩具店买玩具。

有些糟糕,那你挑了什么玩具?

一个玩具电话,红色的。

不错的选择。

你会搬回苏格兰吗?

不会。

那里的阳光不够充足。

这个说法有意思。

对于我来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有些人认为,一旦你离开了长大的地方,你就完全不属于那里了,并非如此。

但在爱丁堡,我从来没有感受到我真的属于那里。

我有,那里是我的家。

这很好。

我很高兴你有这种感觉。

但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去向何处。

你可以前往任何你想生活的地方,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有时间。

在秘密与交谈之间,影片中存在诸多「虚幻」的时刻,是成年后的「我」在闪光灯下重新认识父亲,但看不真切,想要靠近,却只能远离的片段。

父亲像是一个影子,而「我」唯一能做的只是记住父亲过去「作为影子的时刻」,然后在某一个午后,你突然发现你所喜欢或者讨厌父亲性格上的某个部分,也发生在了自己身上,我们形影不离。

在这样虚幻的瞬间,父亲确实仍作为影子成为我的一部分。

在和父亲发生小摩擦的那天晚上,父亲一个人离开了。

「我」回酒店的路上迷了路,Micheal突然从身后出现,而「我」下意识用父亲教我的防身术,轻易将其打倒,那是父亲真正作为影子的时刻,也是我和父亲达成共识的时刻。

回到酒店之后,父亲赤身裸体地趴在床上睡着了,「我」偷偷将毯子盖在他的身上,像他在阳台上抽烟一样,「我」躲在阳台上发呆。

那天争执之后,父亲生日,我们也即将结束旅途。

在乘车休息途中,父亲像往常一样舒展着身体,做着奇怪的动作,而这一次我站在一旁模仿父亲,然后我们做着同样的动作,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正如阿曼所写:「只要能一起专注于一物就能真正地沟通」。

父亲向「我」道歉。

我们达成和解。

为了给父亲惊喜,趁他不注意「我」偷偷召集起周围的游客,众人用陌生的语言,为他唱生日快乐歌。

父亲站在高处,愣在原地,一句话也没说。

在出发前,在从深海里回来后裸着睡着,又醒来之后,他曾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嚎啕大哭。

我看到了,像个孩子一样。

正是你为你的玫瑰付出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如此重要。

旅途结束,「我」还是没有学会潜水,但已不重要。

我们能共享同一片天空真好。

有时候,我抬起头看着天空,如果我能看到太阳,我就会想到我们都能看到太阳,尽管我们其实不在同一个地方,我们也没有真正在一起,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处于同一个时空,我们就好像在一起。

「我」在潜水时这样对父亲说,「我」庆幸我很早之前就这么做了。

彼时,我尚未懂得父亲之于我,像是影子般的时刻,更不理解影子潜藏在黑夜,守着成年人的秘密,有多辛苦这件事,但我用爱一个人的本能,爱着父亲,竟也在一定程度上守护了这份秘密,而这也是多年之后,我才能理解的事情。

至此,我仍无法清晰又准确地描述,我喜欢这部片子到底是在喜欢什么?

想起,阿巴斯在聊到电影创作时讲:有一种电影如今很普遍,不要求观众发挥想象力。

一切都在银幕上,但一切又囿于诠释,导演强行规定了你应该如何感觉。

我偏爱另一种类型的电影。

当观众们如此脆弱地坐在漆黑的放映厅里,未被剥夺理性,不必屈服于情感勒索时,他们用更有意识的眼睛观看事物。

一部好电影会挑衅、唤醒你内在的东西,在电影结束后很久仍在拷问你。

一部好电影需要由你来完成,在你脑海中,有时在很久之后才真正完成。

啊!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余味尤存。

在二刷的过程中,原本被忽略掉的细节大量涌现,而一切情绪性的段落,也伴随着观者状态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化学反应,而这个过程或许就是阿巴斯所谓的「好的电影是我们共同完成」。

印象里,结尾的两个细节尤为动人:旅途快要结束,「我」和父亲在吃甜点,一个陌生人帮我们拍照,相纸上仍未空白。

「我」不住地感慨,为什么我们不能一直待在这里,此时镜头将视角聚焦在了拍立得渐渐显影的过程。

父亲送我去机场,用摄影机记录着「我」挥手告别的样子。

视频中的「我」化作照片,画面切回到当下成年后的我正在观看当年父亲所拍摄的素材,而在我的对面是父亲举着摄影机目送着我的背影。

故事至此戛然而止。

关于父亲的形象,我在诸多文学作品中读到,但只有少数让我感慨。

袁哲生在《父亲的轮廓》里写,母亲强势,我和母亲关系不好,父亲总是在母亲责难我当天,在我睡着之后,偷偷到我房间看我,在我想要自杀的时候,到学校给我送一份蒸饺,临走时对我讲,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袁哲生在《雪茄盒子》里又写,父亲在生活里几乎没有痕迹,像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但他每年都会带我去看驯狮表演,看狮子如何对抗驯兽师的鞭子,而我却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无意翻到父亲过世之后留下的雪茄盒子,才知道父亲无数次一个人去看驯狮表演。

而在《Aftersun》里,父亲问女儿,你对明天感到兴奋吗?

因为从未曾拥有过类似的细节,所以在诸多艺术作品的人物塑造中,我竟然也能够虚构出理想父亲的形象。

我找到了自己作为影子的时刻。

2022-10-08海宁于北京新天地谢谢你愿意花费时间看我的文章

 3 ) 《晒后假日》看的不是电影,而是天赋。

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父母吗?

夏洛特·威尔斯 (Charlotte Wells ) 精湛而怀旧式的首作——《晒后假日》(Aftersun)给出了思考以及答案。

《晒后假日》无疑是过去不久的2022年最惊喜的电影,导演兼编剧的夏洛特·威尔斯从个人的家庭相册中找到灵感,讲述了一个即凄美又强大,近乎挽歌般的故事,反映了记忆中的内容、记忆之间的差距,以及记忆本身的本质。

父亲、女儿,和未及言说的事《晒后假日》讲述了一个简单但具有“欺骗性”的家庭度假故事。

影片的叙事视角以成年苏菲(Sophie)的个人回忆展开,而这段贯穿近乎一生的记忆被童年的一段DV录像所承载。

通过影像记录的回忆,苏菲重温起了11岁时与父亲卡路姆(Calum)的最后一个假期。

童年,11岁的苏菲与父亲卡路姆一起跟随巴士旅行来到位于土耳其的度假村度假。

片中32岁的离异单身的父亲卡勒姆由96年的爱尔兰演员保罗·麦斯卡(Paul Mescal)饰演,因一张过显年轻的娃娃脸,在片中还是荧幕外都容易被误当作是苏菲的哥哥。

卡勒姆与淘气天真的女儿苏菲开启了在土耳其的度假胜地逗留的一周。

时间和地点的细节一目了然,这个故事与过去息息相关:一大块的数码摄像机的像素化模糊、复古的时代陈设、摇滚乐队音乐(Blur、Queen&David Bowie)、无处不在的英国人、穿着马球衫的度假村代表、芬达汽水、街机游戏、玛卡莲娜舞,这里是90年代后期。

在度假酒店里,父女俩一起在泳池边度过慵懒的时光、互相涂防嗮霜、一起游泳;父亲因手打石膏,在一旁观望女儿打桌游时又不免担忧女儿与年长的朋友玩,又一起享用美味的晚餐、一起登山、一起泡硫磺澡时谈论埃及艳后的传说——这是整部电影中最简单而温馨的部分:一张迷人、生动、细致的家庭假期肖像,一段苏菲开学前的暑期度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段轻松温馨的家庭旅行,然而整部影片的基调如同片中父亲的角色卡勒姆一样,是一座半浮出表面而底下淹没的冰山:水面之上的一切都意味着假象,水下看不见的部分才是无法触及的,看不见的浩瀚。

仔细体会剧情的细节,会发现这段原本父女一起愉快的时光上却始终笼罩着一种忧郁的感觉,导演夏洛特·威尔斯在电影中十分巧妙地运用DV录像这一影像载体,将过去和现在虚虚实实地交织在一起。

影像的倒带、终止和启动的声音,从一开始就萦绕在电影中,并侵入到每个场景里,提醒观众所看到的可能恰恰是因为苏菲当时的记忆有所偏差,其熟练运用的视听语言,让故事在记忆场景和现实时刻之间来回穿梭,探索那段阳光下看似快乐的假期,其实是一段悄然深入骨髓的忧郁回忆。

随着安静、反思般的回忆叙事,我们跟着成年苏菲的视角拼凑起了回忆,这才在20多年后发觉——尽管当年父亲卡勒姆竭尽全力为苏菲度过一个完美的假期,但他似乎一直在焦虑和抑郁中苦苦挣扎,甚至试图自杀。

影片的开头,父女俩到达旅馆时发现他们的房间只有一张床,而卡勒姆当初预订的是两张。

父女俩睡在一张双人床有什么大不了?

卡勒姆似乎不这么认为。

半夜,苏菲劳累地熟睡去后,他在一张小床上醒来,来到远处的阳台上。

透过平板玻璃门可以看到卡勒姆因右臂上的石膏而挣扎着点烟,在吸完一口烟后,他的身姿开始有节奏地前后摇摆,手臂向外、向上和向下移动,这是如梦似幻般的太极动作。

不太清楚他在思索什么,画面保持了疏离——这是父亲独属的孤独时刻,在孩子熟睡后才开始。

随后从父女俩的对话中,我们发现,卡勒姆和苏菲的母亲已经不在一起了——他们显然在相对年轻时就有了苏菲,如今他移居英国,母女俩则留在了苏格兰,而这次父女俩难得的相聚的度假,实则是卡勒姆勉强负担得起的土耳其之行。

苏菲的父母分居,她主要和母亲一起生活,卡勒姆谈到要找一个新地方,苏菲在那里会有一个自己的房间,也许还会和一个叫“Keith”的人合伙做生意,但从他谈论这一切的“语气”来看,很明显他对这段描绘的未来不太抱有信心。

有“线索”表明他的人生并没有完全按照他希望的方式发展。

他的年纪过轻到被误当作是苏菲的哥哥,显然他在年纪尚轻时就当了父亲,而过早的拥有孩子则打扰了他人生的规划,以至于今天还在职业上苦苦挣扎;旅途中他带着关于冥想和太极拳的书籍,通过阅读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打太极平复自己的焦虑,与其说这是他的终身爱好,不如说是一种避免焦虑的方式;他似乎没也有多少钱,一次潜水时苏菲没接住潜水眼镜,气氛随机紧张了起来,因为对卡勒姆来说潜水眼镜价值不菲,而这种焦虑压垮了他。

相较于忧郁的父亲,天真的女儿苏菲显示出了超过她年纪的敏锐和成熟。

苏菲在小时候听到只言片语的“订婚”二字就感到高兴,因为她希望父母能够和好如初。

而如今作为一个11岁的孩子,她没有了这样的期望,但她很难理解为什么她的父母即使不在一起了,也会依旧交换“我爱你”。

她会在父亲打太极时翻白眼,并将之俏皮地形容为“像个忍者一样做着奇怪的慢动作”。

在度假村,11岁的苏菲第一次迎来了性别意识的朦胧觉醒,并体验了青春期的意义。

她偷听到青少年傍若无人地谈论着“性”,目睹着他们在泳池边肆意忘我地接吻,这是一个她未曾仔细看过的世界,她萌生了长大独立的想法,就像她遇到的那些青少年一样。

她甚至在玩摩托车街机游戏时,遇到了一个同龄人,一个似乎对她有浪漫兴趣的男孩。

与此同时,父女俩的世界、爱与了解,又是这么近那么远。

记忆承载了这份鸿沟,当录像暂停并再次启动时,某些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重复出现,一些看似平凡的动作、对话和场景都具有更大的意义。

苏菲与父亲在情感上有着强烈的联系,能敏锐地察觉到了父亲的“不妙”,但当时 11 岁的她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父亲的那些“时刻”,无法完全理解她父亲在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但她还是尽可能的凭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深刻的理解,来安慰着父亲。

她能用优美的文字来描述空间与人的关系:只要共处于同一片蓝天之下、抬头仰望同一个太阳,即使我们不在一个空间里,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在“一起”的。

这种独特的思维能够让苏菲与父亲分别的情况下依然感到安心,然而父亲却对这种文学般的语言和想象力感到困惑和不解,也许从他的角度看来,自我宽慰式的安心是短暂而虚假的,他见不到他的女儿、不能陪她长大、不能陪她玩耍、在她身边保护她、听她诉说小秘密,这种失去爱的痛苦才是“地久天长”。

苏菲认为他们能共享同一片天空真好,也许广阔而蔚蓝的天空才是真正将索菲和卡勒姆联系在一起的一切,而卡勒姆却体会不到这种文学上的语言和想象力。

这个明显的鸿沟无疑是电影的核心,它暗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潜在的亲近和显然的距离。

孩子是有洞察力的,能感知事物的,即使她不能用言语表达。

同时,孩子的认知也是弹性的,她一边可能察觉到父母存在的焦虑,另一边也会为在街机游戏中结识新朋友而高兴,这两件事甚至可以同时发生,并在思维中同时进行,而成年人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

一次潜水游泳时,苏菲无意弄丢了潜水眼镜,父亲卡勒姆惊慌失措般转身朝着面具掉落的方向追寻,事后的苏菲敏锐地意识到了父亲这一情绪上的转变,先是进行了言语上的道歉,后是行动上的亲密示好,而父亲卡勒姆显然再一次对这一举动感到“惊慌失措”——因为女儿发现了他经济上的窘迫和情绪上的失落,而这两点他自认为隐藏得很好。

父女俩的另一点鸿沟,在于他们对于“年龄”的不同态度及诠释。

正接近于青春期的苏菲,对超乎她年纪之外的事显示出异常的兴趣,她看着泳池边的青少年大肆地散发的青春荷尔蒙,好奇什么是吻、什么是触摸,她跟同龄男生第一次尝试了什么是“吻”,又对父亲帮擦防晒霜的平常之举显示出成熟后的抗拒。

她会好奇吸水烟的夫妇在干什么,质疑成年们明明一边告诫孩子吸烟不好却一边明知故犯,她不明白为什么爸妈明明分开了却又互相表达“我爱你”。

苏菲迫切地想要长大,像许多孩子一样,她认为成年比童年更加令人兴奋,她即将进入自我分离并成为“自己”人的年龄,年龄之于她是义无反顾的肆意青春。

而如果假设年龄是许多 30 多岁的人的自然恐惧,父亲卡勒姆似乎比同龄人更受此困扰。

他是一位年轻的父亲,也许从未真正打算在 20 多岁时生孩子,他因此被迫承担责任,人生时乖运拙。

当卡勒姆回答他的前妻:"你是在检查我吗?

",这是轻松的戏虐还是另有隐情?

一次跟潜水教练的对话,他甚至提到无法想象自己能活到 40 岁,也对如今30多岁的自己感到惊讶,这是自我解嘲还是一种自我厌恶?

对于卡勒姆来说,年龄有时是一种“特权”,有时也是一种诅咒,他甚至对年龄的敏感达到了一触即溃的程度。

电影中的一幕,苏菲拿着录像机采访父亲卡勒姆,询问他的11岁生日怎样度过,卡勒姆随即新心生不悦,用冰冷生硬的语气要求苏菲关掉录像机。

苏菲在关闭了录像机后,再次发挥了超乎她这个年纪的聪慧,她说:我可以把它记录在我的小脑瓜(mind camera)里,父亲既而才道出当年11岁时残酷的生日过往:没人记得、敷衍了事。

这一幕背后的残酷真相在于,成年后似乎没有多少人能记得童年的某一次生日,而卡勒姆记得却避而不谈,则是童年生日给他留下太过糟糕的回忆,生日只是一场幽暗的憾事。

困在抑郁中的父亲

电影中,苏菲几乎每一次与父亲的互动都有一种深深的忧郁,那么父亲卡勒姆是怎么变成如今的样子的?

人生的痛苦到底是一种过程,还是瞬间的永恒?

导演很巧妙地没有采用细致的叙事模式来描绘卡勒姆曾经遭受的痛苦,而是通过展示父女对话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对他遭受痛苦的原因有了一个粗略的认知。

他的抑郁似乎始自一直被忽视的童年,成年后他离开了一路长大的家乡爱丁堡,搬去了伦敦,希望和他的商业伙伴在那开起一番事业,但他似乎对这个商业冒险的未来也不太肯定,爱丁堡也是他再也“回不去”的家乡,是个没有归属感、失去共鸣的地方。

卡勒姆的性格充满了挣扎和痛苦。

他似乎难以在职业上的取得成功甚至稳定,他不断地从一份工作换到另一份工作,甚至提到目前考虑与朋友一起合伙做生意。

职业上的不顺也似乎导致了经济上的拮据,尽管如此,他试图掩饰自己的困难。

面对丢失的潜水眼镜,他慌张不已,却又向女儿隐藏起了忧虑,作为父亲,他不希望苏菲因为经济拮据而看不起他。

卡勒姆的人生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无根的。

在谈及浪漫生活时,卡勒姆认为自己是失败的,自从与苏菲的母亲离婚后,他似乎已经放弃寻找爱情或者人生伴侣,如今他唯一拼命抓住的根就是女儿苏菲。

而当苏菲不在身边时,他会绝望地哭泣,他尝试了一些方法来调解他的抑郁情绪,他在旅途中随身阅读关于冥想的书籍,闲暇时打打太极,而这些似乎都无法延缓他愈来愈深的抑郁情绪。

他开始漠视自己的生命。

一次穿过街头,他全然不顾迎面而来鸣笛的大巴车;一天熹微清晨,他赤着脚站立在阳台栏上,大展双臂不知道在拥抱什么。

明明经济拮据,对丢失的眼镜慌张、抽路边捡来的二手烟,却依旧斥巨资850英镑买下昂贵的地毯,而这一举动也可被视为许多精神紊乱的前兆——大肆乱买,挥霍财产。

影片的另一幕高潮展示了卡勒姆情绪上的失控。

一个夜晚,度假村举办了家庭卡拉OK,苏菲以父亲的名义报了名,并劝说父亲一起上台,而父亲显然对上台唱歌一事充满了抗拒,甚至是严词厉色地拒绝。

苏菲劝说未果只身上台后,再次示意父亲上场,而卡勒姆依旧无动于衷,坐视女儿怏怏地唱完一首歌。

随后卡勒姆表示只要女儿喜欢可以为她报声乐课,这笨拙的安慰点燃了苏菲的情绪,她生气地回答她的父亲不要承诺他做不到的事。

苏菲愤怒的情绪情有可原,一个再怎么成熟敏锐的孩子,也承受不住父亲突如其来的冷漠。

而显然,苏菲的回答深深地刺痛了卡勒姆。

这次不愉快的谈话后,卡勒姆为缓解尴尬提议一同离开,回到酒店。

而当苏菲冷冷地拒绝后,卡勒姆并没有再三挽留,而是转身离开,放任女儿只身留在这个陌生又未知的境地。

卡勒姆接二连三的异常之举显然与他突如其来的抑郁情绪有关。

他难以抑制的悲伤情绪与欢乐的气氛格格不入,在众人面前高歌,无异于进一步加剧他情绪上的失衡。

卡勒姆“被动”地旁观并未延缓情绪的到来,女儿回来后的讥讽则是彻底击溃了他心中的防线,他的抑郁情绪开始赤裸地暴露,他急于逃离现场,以至于不管不顾地将女儿抛下。

面对抑郁,他抵抗、妥协,最终落荒而逃。

正是在这次谈话之后,卡勒姆独自回到房间,若有所思地回看录像带试图转移注意力,然而终究还是坐立难安。

他走上夜晚空荡荡的街道,抽起路边捡到的二手烟,一路绝望地走进幽暗的大海,走进淹没他所有的悲伤、忧郁的大海——这一刻他最显孤独。

而影片中的另一平淡、动人的一幕,背后又是父亲无尽的悲伤。

父女俩跟随旅行团来到一处景点,当父亲爬向阶梯高处时,女儿悄然地在身后安排每位游客齐身为他唱生日快乐歌。

而当众人的歌声响起时,卡勒姆面露的表情难以看出是真正由衷的快乐,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悲欣交集(happy-sad)。

下一幕便是卡勒姆赤身崩溃地哭泣。

对于像卡鲁姆这样极其敏感的人来说,苏菲的善举和纯真的爱似乎超过了他的承受,他以往人生的挫折和失望似乎深受这种“善良”的影响,他曾期待过,又在一次次的期待中失望,最终心里一潭死水,生命以痛相吻,他却报之以悲歌。

他开始放纵自己内心的孩子,女儿则表现出成年人的成熟,苏菲的贴心无疑给父亲心里留下一片涟漪,只是这到底是不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刻的留念?

褪去抑郁的底色,影片中一些细节也展示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无论是精神上或身体上,他都很谨慎地在自己和成长中的女儿之间保持界限,他事先预订了两张单独的床,而住进一张床的房间后,他选择在窄小的婴儿床上辗转反侧。

他会教女儿一些防卫的招式来保护她自己,他告诉女儿她可以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人、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当苏菲与他分享前一天晚上亲吻一个男孩时,他表达了他多么希望苏菲能与他分享她生活的秘密——无论是她选择约会的男孩,还是她沉迷于服用的药物。

他补充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让她重蹈覆辙,但她需要与他分享。

而尽管这是一次倾心的对话,但在视觉上,角色之间依旧保持着距离,从这次谈话中,我们也感觉到卡勒姆曾经也拥有肆意的青春,但也许他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可以仰望的人、没有人可以分享他的秘密、也没有人给他建议,帮助他重回正轨,他想成为苏菲的“那个人”——一个她可以完全信任,指引她人生方向的人。

独特的视听语言

《晒后假日》是一部反映记忆的怀旧电影。

电影中,记忆是唯一能够消弭时空鸿沟的东西,但同时也让距离感更难弥合,孤独感更加强烈。

大卫·柯南伯格的实验性短片《 摄影机 》(Camera )中的一个角色说:“当你记录这一刻时,你记录的是这一刻的死亡”。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夏洛特·威尔斯的这部电影。

《晒后假日》作为一个非常私人向的情绪电影,由记忆和想象的阴霾组成,电影的视听以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存在,那就是记忆、想象、潜在符号的语言。

成年的苏菲回顾她儿时和父亲的往事,零散的35mm镜头展现了苏菲和父亲卡勒姆真实的回忆,同时,镜头之外是事实与虚构之间的强烈联系,即记忆中的内容、记忆之间的差距,以及记忆本身的本质。

电影中苏菲与父亲互动的画面几乎都是明亮温暖的。

本片的摄影指导 Gregory Oke 使用了一种柔和而丰富的色调、充满夏日气息和饱和度,来展现一种记忆之外,想象之中的美好色彩。

苏菲与父亲的互动是游离在当时的索尼录像机之外的,而这种明亮饱和、温暖的色彩展现了成年苏菲原本记忆中的内容——她童年视角的温暖,与父亲在一起时的温馨时刻。

而父亲卡勒姆的单独画面,大多是昏暗冷峻的。

这种高对比度、冷峻的色调,充满着一种忧郁的浓重氛围,这是成年苏菲的回忆视角,她现在可以看到小时候看不到的东西了。

而冷峻的画面显然是电影表达的核心——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记忆不可靠的本质。

这很《一一》回顾你的童年,有多少是你能具体记住的?

其中又有多少重要、深刻的片段是在事后多年回忆起来才感到细思极恐,让你领略到“啊哈时刻”(Aha moment)的?

儿时的苏菲拿着摄像机,父亲卡勒姆背对着她站在酒店的阳台上,脸上带着一种她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的表情,在那一刻,她见到了父亲永恒的奥秘,只不过要到成年时才能完全明白。

这部电影的整体弧线是成年苏菲回顾并反思那段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通过成年苏菲观看家庭录像产生的回忆,使我们审视每一帧画面、寻找每一个线索,揭开一个个仍然难以捉摸的隐藏真相,将我们带入到记忆的最深处,成年的苏菲意识到了她父亲在那段时间一定经历了什么,她多么希望当时的自己能帮助到他。

成年后的苏菲与此同时,成年后的苏菲也出现在这种冷峻的画面中。

从影片穿插的画面中了解到,成年后的苏菲也来到了父亲当年的年纪——她32岁了,此外,儿时性别意识懵懂的她长大后是一名Lesbian,并与另一位女人组建了一个家庭,甚至拥有了一个孩子。

同时,她在这段家庭婚姻的内部关系中充当一名“父亲”的角色(“父亲”是一种性别属性的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属性,同性恋家庭群体也难以离开这种社会属性),她开始了为人父母的旅程。

为人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个性,卡勒姆在土耳其度假期间也一直在为这个问题挣扎,如今苏菲也可能面临着与父亲当年相似的心理斗争。

因此,此时的苏菲能看到她小时候看不到的父亲的另一面,并意识到父亲的挣扎。

一方面,她在录像带承载的美好时光中寻找慰藉的同时,逐渐理解卡勒姆的父母给他造成的创伤,也试图忽视或原谅曾经他父亲为人父母可能遇到的任何失败;另一方面,她或许也不希望她与孩子的关系会像她和父亲那样如出一辙。

一暖一冷电影中的另一幕采用了一暖一冷的色调,暖色的一边是苏菲在讲述童年的烦恼,冷色的另一边展示父亲难以言喻的心理肉体上的双重伤痛。

电影中也经常呈现偏离中心的画面、破坏稳定性的视角,通过卡勒姆透过的门缝,或者镜子和电视屏幕的反射,将情节中的对白远远转移。

这种被移开的语言、刻意疏远的立场,让观众置身于稀疏的对话中和沉默的空间里、更加沉浸于影片忧郁的色彩,使一些诸如爱、喜悦甚至失落之类的情绪更加强烈和真实。

此外,电影中大量出现了90年代的热门摇滚歌曲,如REM 的“Losing My Religion”,Chumbawamba 的“Tubthumping”、All Saints 的“Never Ever”、Blur 的“Tender”、Catatonia 的“Road Rage”,来烘托怀旧的时代氛围。

影片最后的一幕高潮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

吃完晚餐,父女二人寻着Queen&David Bowie的“Under Pressure”来到舞厅,此时,卡勒姆的情绪突然“癫狂”了起来,大胆地迈进舞厅并邀请女儿一起跳舞。

影片音乐的制作方 Pastel Productions 调整了现有的曲目,隔离了人声和原本的节奏,使得 Under Pressure 由原本的激昂向上的节奏情绪变成得低沉消极。

(个人觉得电影中Under Pressure 版本更好,跟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异曲同工——表面是温暖欣喜,实则是无限的悲伤。

可惜目前官方放出的ost并没有这个版本。

)随着卡勒姆开始在狂欢中跳舞,Under Pressure 只剩下Bassline的intro——A和D的十二品,升一个八度后不断重复,屏幕开始交闪着舞厅的频闪灯和漆黑的轮廓光。

成年苏菲此刻电影中“超现实主义”的一幕开始出现——成年苏菲在不断交闪的画面中出现,Under Presusure 的整个节奏被有意拉慢,Bassline消失,牙叔&宝爷的人声被放慢、尾音被拉长,画面不断交闪着着成年苏菲撇见她的父亲、她走向他、却看不到他的全貌;她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开始向父亲怒吼。

放慢的歌词人声 Why can't we give love that one more chance? Why can't w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伴随着童年苏菲推开父亲的拥抱,黑暗中的成年苏菲又试图拥抱他,然而父亲还是从她身边溜走了,苏菲目视着父亲坠落于黑暗中,无法抓住他;This is our last dance, This is ourselves……这段情节与Queen&David Bowie的热门单曲 Under Presusure 完美契合,这首歌体现了卡勒姆内心所面临的迷惘,那些他隐藏在太极和虚假的热情背后前所未有的挣扎。

而在画面上,明亮的阳光给人一种乐观的暗示,卡勒姆看似以他无忧无虑的舞蹈为舞池增光添彩,好似他的生命不止于此,而黑暗中闪烁的频闪灯暗示着希望即将耗尽,黑暗最终将卡勒姆吞噬。

同时,这一幕也可看作是不同时期的苏菲对她父亲的两种视角——多年后的一个寻常夜里,我从睡梦中醒来,脚踩在当年那张地毯上的一刻,忽然间才明白十一岁的那个土耳其夏日里你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我多么想回到舞池里去拥抱你,可是已经来不及。

父母是尊不被理解的雕像正如每一部艺术作品都是导演的“假面舞会”,导演的首作多少都带有个人的自传色彩。

本片的导演兼编剧夏洛特·威尔斯在采访中坦言,电影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翻阅家庭相册:“我意识到那一刻——不仅是智力上,而且在内心深处,当我的父母生下我时,他们是多么年轻。

我看着一张父亲抱着两岁时的我的照片。

当时他大约26岁,我凝视着他的脸,他年轻的曲线,他眼中的光芒,他握着我手的温柔方式,(主要是为了不让我把他的眼镜从他脸上拉下来)这让我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时间在两端来回伸缩,我想到了 26 岁的自己,多么年轻和狂野。

所以对我来说,他们曾经那么年轻,这似乎仍然令人难以置信,他真是个好爸爸,我很想问问他的生活。

导演11岁时和父亲的一次度假,恰好在土耳其《晒后假日》独特魅力来自于它的“微妙”表达、在于它的“克制”:它没有解释卡勒姆抑郁背后的原因,甚至是影片的最后,卡勒姆到底有没有自杀。

电影的最后一幕,卡勒姆在机场送别并拍摄苏菲飞回爱丁堡的画面。

他站在栅栏后面,一只手拿着摄像机,另一只手挥手告别,目送苏菲离开后,他转身,打开并走进那扇门。

仔细看门内不断频闪的灯当然,种种迹象表明(如空无一人的机场,没盖章的明信片等),影片中的卡勒姆在这次旅行后不久就自杀了,这是苏菲最后一次见到她的父亲,这也是触使她回忆起这段记忆的原因之一。

他可能因为一些自毁倾向而身死,或者他的精神状况糟糕到难以复加,以至于肉体消亡才是灵魂的唯一解脱;他也有可能不会自杀,因为这次旅行让他明白至少女儿苏菲还是他的Living hope,但他的生命仍然以令人心碎的方式结束。

影视叙事上的“模凌两可”即影像艺术留白的方式,如果你喜欢大卫·林奇,那么你就会喜欢这种艺术上的“留白”——父亲没有死,他只是转身回到了那个舞池。

Sophie, I love you very much, never forget that.电影中的两位演员也贡献了卓越的表演。

在片中饰演苏菲的弗兰基·科里奥是一名儿童演员,每天只能在片场工作 4 个小时,演技依旧不失浑然天成。

此外,片中当卡勒姆告诉苏菲停止拍摄时,苏菲的那句巧妙回应 “好吧,我会用我的脑袋瓜记录下来” 是小演员脱口而出的台词,原剧本中没有,导演觉得这是一句很棒的台词,她都没有想到,因此保留了下来。

饰演父亲卡勒姆的保罗·麦斯卡,冉冉升起的好莱坞新星,一张深深抑郁的脸就是最自然的演技。

影片的一大亮点在于它通过展现一些人们日常平凡的时刻,从苏菲纯粹的记忆转向更抽象的困境,将看似简单的表现形式转向更确切的意义,通过一种非说教的方式为我们所有的人提供了一面镜子,在某些方面,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摆脱父母的影响、走出他们的困境或阴影,甚至恐惧有一天终要变成ta、恐惧有一天也有一个孩子看着变成ta那样的我。

因此,电影促使我们回顾以往许多像这样看似平凡的小时刻——有时细致的观察会打破原本寂静的时刻。

记忆就像被影像记录下的画面,被保存了在琥珀中,时间变慢了却没有停止,以至于记忆慢慢发生了变质。

真正的记忆是不断暴晒着我们的烈日,而这些看似美好的回忆则是一种晒后修复——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记忆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偏移,以达到一种我们想要的,想象中的美好“假日”。

我们的回忆又是惆怅后渐合上的相册,美好的瞬间定格在画面的一侧,即将消逝的痛苦也变得不可磨灭,染上神秘、遗憾和诗意。

最后,影片中的卡勒姆也不仅仅只能被视作是“父亲”的定格形象,ta可以是父亲、可以是母亲,也可是长辈、朋友、恋人。

It could be anyone. 这或许也是导演想传达的意思。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

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

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我弟弟在那个失去生命的夏日走出房屋时,应该说是平淡无奇,他千百次这样走出房屋。

由于那次孙光明走出去后所出现的结局,我的记忆修改了当初的情景。

当我的目光越过了漫长的回忆之路,重新看到孙光明时,他走出的已经不是房屋。

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时间。

他一旦脱离时间便固定下来,我们则在时间的推移下继续前行。

——《在细雨雨中呼喊》余华

 4 ) 舞厅场景拉片

第一次舞厅镜头 2分05秒-2分22秒

第二次舞厅镜头35分06秒-35分36秒

第三次舞厅镜头56分12秒-56分44秒

第四次舞厅镜头1小时14分32秒-1小时14分36秒

第五次舞厅镜头第一段1小时29分38秒-1小时29分50秒

第五次舞厅镜头第二段1小时30分04秒-1小时30分22秒

第五次舞厅镜头第三段1小时30分27秒-1小时30分56秒

第五次舞厅镜头第四段1小时31分07秒-1小时31分17秒

第五次舞厅镜头第五段1小时31分19秒-1小时31分23秒

第五次舞厅镜头第六段1小时31分29秒-1小时31分30秒

 5 ) 这令人窒息的波浪啊

看完【晒后假日】的我坐公交回五道口,行至那个十字路口时,觉得好像自己从蓝色的海底刚刚爬上来,从那个窒息之处刚刚复活,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多人,成双成对,若无其事地向餐厅和酒吧走去。

“当从影片一开始时,你就知道父亲要死了,而女儿却什么都不知道。

”这种情况下怎么欣赏整部电影,是我面对了一晚上的问题。

你会发现死亡的暗示贯穿全片。

最后一舞的剪影如鬼魅般穿插在度假的甜蜜之中。

“你期待明天嘛?

”“我不知道我40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我不会回苏格兰了。

”这些无数暗示意味的台词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观众,父亲沉入海洋是必然的。

毛巾的窒息,泳池的窒息,阳台的坠落。

从父亲第一天晚上的抽烟开始,整个片子的结局已经从暗示中注定了。

动机呢?

把父亲至于死地的第一是钱,逃单,不参加活动,没有手环,捡烟头抽,和死亡晚上女孩的爆发。

第二是失败的爱情,和母亲的通话,女儿的engage解读以及一个个问题,和最后她看到的两个男人的拥吻。

这一切一切的暗示都是通过一个一个没有主观评价的生活细节展现的,这才是全片最动人的地方。

全片的可爱之处首先在于它的故事设定,一个已经长大的女孩通过录像一次又一次地回味和父亲的最后一次度假,视角是一个可爱的女儿。

女儿视角下,父亲说的一些深沉的富含暗示的话语,她当时都完全不懂。

她所关注的是懵懂的爱情,稍成熟的大男孩,以及试探性的性。

父亲的处境是她完全不关心的,而在她组建同性家庭之后,她才开始回味那一个个颇含暗示的细节。

最后一晚,她穿着比基尼,而父亲一袭黑衣,这种对比性的暗示已经极度明显了。

整部电影的美学就是建立在父亲和女儿交流的二义性上的,建立在女儿成长的时间所带来的二义性上的。

从叙述角度来说,是有石黑一雄的影子。

人是倾向于不去客观回忆自己的痛苦的,所以影片安上了一个为父亲定制的假的结尾,在那晚女儿回到房间之后,警笛声响起之后。

所有关于这场痛苦的细节在电影里都是一闪而过的,而假日的甜蜜回忆作为主线。

最后是音乐,所有的音乐走势都像极了波浪,持续不断地在我脑海回荡,持续不断地令人从情感上窒息。

 6 ) 一個可以活著也可以死去的年紀

《日麗》中的土耳其之旅,女兒十一歲,父親三十一歲。

我想起《微物之神》中的母親,也是在三十一歲時死去。

Arundhati Roy說:「三十一歲。

不老。

不年輕。

一個可以活著也可以死去的年紀。

」(Thirty-one. Not old. Not young. But a viable die-ableage.)女兒問父親可曾經歷過這種感覺:「Don’t you ever feel like you’ve just done a whole amazing day, and then you come home and feel tired and down. Feels like your bones don’t work. They’re just tired and everything is tired. Like you’re sinking.」這種狀態比較接近的詞語是Post-event blues/depression、Post-adrenaline blues、Let-down effect,在科學上可以用內分泌去解釋這個情況。

從情感上來說,翻查John Koenig的《The Dictionary of ObscureSorrows》,找不到相關的詞語,但有關這部電影,我反而看到另一個相關的字眼:「keyframe」。

「Keyframe」,關鍵格,它的意思是「當時感覺無傷大雅的時刻,最終卻標誌著你的生活如何進入一個陌生新時代——一個你多年後會回想起來的偶遇,一個無害的評論引發的持續爭執,一個無所事事的沉思卻定義了你的整個職業生涯——一個巨大的轉變被秘密地埋藏在平凡的日子之間細微的、難以察覺的差異中。

」它本身當然也是影像術語。

那定義了新場景的關鍵一幀。

也許《日麗》的整個旅程就是女兒人生中的關鍵格。

那個夜場。

回憶的沼澤或者死後的世界。

為甚麼是夜場呢?

人的眼睛一分鐘大概會眨眼20次,有八個小時睡眠的話,在清醒的十六小時間大概眨眼19200次,加起來,一天中有一小時的黑暗,那是我們大腦神經中樞無法覺察的黑暗,讓我們有無障礙觀看的錯覺。

夜場的明暗間隔閃爍,彷彿把眼睛觀看的過程以慢動作展示出來——如果有光就必定有陰影,為了看見我們也必須要接受凝視這個動作誓必會被無數黑暗的瞬間打斷。

夜場裡雖然影像如斷續幻燈顯現能見,但我們始終無法充分理解間隔黑暗中的內容。

我們大腦自行把黑暗中的碎片拼湊起來望能言之成理,但總無法企及完整。

Alan Lightman在《愛因斯坦的夢》中,為1905年6月17日的夢境創造了這樣的世界,以另一種方式講述這個斷裂:「在這個世界裡,時間並不連貫。

在這個世界裡,時間續續斷斷。

時間是一根神經纖維:好像整個相連,其實節節斷開,隔着微小的空隙。

神經活動流過一段時間,突然停住,越過真空,在下一段時間重現。

時光的間隙微乎其微。

一秒鐘要除了一千再除一千,才是那空悠悠的中間。

它如此之小以致無從察覺。

時間重新啟動後,新舊世界没甚麼區别。

雲的行止、鳥的踪迹、談些甚麼、想些甚麼,和從前幾乎一樣。

時段的接合也只是近乎完美。

有時不免小小的錯位。

」他以此去想像,正正在你眼前的人,一個瞬間,念頭就轉了,感情消逝了,人與人溝通之間無從稽考、不明所以的部份,就是微細時間的斷裂再接駁的後遺。

家人關係如父女,旅遊間再朝夕相對再緊密,也當然有這個terraincognita。

夜場內震耳欲聾的音樂當然也把一切嘶吼、哭喊、對話、提問、甚至答案(如果有的話)都吞噬掉了。

滯留在那裡不會撈出一個為甚麼。

童年版本的女兒也在其中,哀悼的對象不止父親,也包括那個純真的自己,那個未被悔恨和疑謎附身的自己。

那張地毯。

父親說,每個圖案都有它的含義。

他久久看著,似是能從那張暗語中解碼。

Mirra Bank有一本關於美國民間藝術的書《Anonymous Was AWoman》,收集了十八十九世紀美國由女性創作的民間藝術,因為已經無法找到創作者姓甚名誰,作者同時節錄了大量同年代同地區的女性日記和筆記,用這個方式讓我們看到一個年代的女性精神面貌。

因為當時家居中的布製品都是由家中的女性製造,例如被舖、窗簾、桌布、衣物,所以當中書中收錄了大量的紡織品。

被子尤其充斥著不同的圖案,其中不止於裝飾性的花朵,也有家居物品、人物和抽象的幾何圖案。

有一位女性如此形容「每次我看到那張被,我都感到顫慄,因為它知道太多了。

」她把她畢生婚姻和家庭的悲喜都札進去,懷著她不能宣之於口的情緒一針復一針地穿刺,編織出一張只有她自己能解讀的個人史。

電影有旅程後女兒長大成人的時間線,但那個段落也沒有為我們提供一個清𥇦的答案。

旅程中發生的一切,就像地顫的圖案一樣,就明目張膽在那裡,儘管凝視吧,所有線索如盛宴攤開,任由撿取,如果它晦澀難解,抱歉,它只是不得不如此。

未必所有人與父親有深厚的感情或曾生兒育女,但電影中的情緒和後勁,召喚生命中所有此曾在而不再的人。

有說Closure過譽了,它是一個騙局。

但即使它彌足珍貴我們也是求也得不著不是嗎。

女兒在道別時駐足,游離,往返,貪戀,黏膩,那一幕我最看到過去的自己,那個自己也還住我現在的我裡面,仍有時造訪某個黑暗房間。

喂我們為何不多留一會呢?

在某道門永遠關上之前。

 7 ) 我爱它的真,更爱它的藏

早就想写一写晒后假日,但我总觉得自己写不好,一直搁置着,片子劲儿确实很大,甚至我越想越觉得上头,都有点自我高潮的意思了。

就像那晚看完最后一个镜头,本来缓慢的节奏让我昏昏,就最后那一个镜头突然将我击醒,我楞了一分钟,我从头又开始回忆这部电影,是的,结尾了,我甚至又开始怀念起这部电影了。

它讲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父女假日故事,但讲故事的方法却实在是私人至极,隐晦至极,这是一封女儿写给父亲的情书,或者叫家书。

镜头的暧昧,流动,留白,是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随意DV拍摄的一角,对,就是“一角”,用这一角来涵盖整个故事的情绪。

追忆的感伤,缅怀的伤痛。

它夹杂着成年后女儿对父亲的回忆,而镜头里的假日,正是成年后女儿翻看DV录像带后的回忆和遐想,当时11岁的她有太多不懂父亲的地方,比如父亲的短暂失踪,不愿意舞台跳舞,亦或是深夜哭泣。

这些大人的信息她根本不懂,成年后的她才恍然大悟,一遍遍的看录像带,才察觉到父亲的隐忍,痛苦,乃至无奈的不堪。

才知道父亲的辛苦,和内心深处的伤痕累累。

所以为什么导演安排了舞池的闪现戏份,灯光一闪一闪,30岁的父亲就在那里,独自舞蹈,长大后的女儿向前和父亲拥抱。

作为导演的自传性影片,显然这段情节是女儿在向父亲做情感的弥补,但背后的调子确实无比悲伤,因为导演比我们更清楚,一切皆是不复返,她无法回到11岁的夏天,她只有通过电影的魅力来“偿还”这一切。

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

因为我喜欢它的真,它的藏。

侯孝贤以前也说过,拍电影是要藏的。

它真在诚挚的情感,全片没有直白展现父亲对女儿的爱,但就是各种细节,以及流动 特写的镜头来直对父女的关系,甚至那种情感似恋人般,却又点到为止。

它的藏还是在于隐匿了太多父亲的信息,因为视角是一个11岁的女儿,我们不断从她的视角以及成年女儿的视角相互对比,相互揣摩,甚至可以找到共鸣,去充实这段信息。

你可以是创作者去弥补未知的情节,去参与,去构建。

前不久,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我是相当喜欢。

然后我就是在看这片子时,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触,我甚至在想我女儿11岁后会不会像晒后假日的女孩一样也会问我:我11岁时我的生日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我和11岁的她一起假日是什么感觉?

真的很奇妙。

这部电影甚至也给了我一些灵感,我打算也拿起相机去记录。

所以以上我说的这些,是不是也是对这部电影情感的一种延伸?

我痴迷时光的穿越,就像普鲁斯特吃蛋糕就能穿越,安哲通过镜头魔法就能今古衔接。

所以我更是喜欢《晒后假日》的结尾。

成年后的女儿看着机场父亲给她拍的录像带,镜头从电视录像带开始摇或者移也好,一直摇到空白的墙壁,突然时光交接,30岁父亲拿着DV赫然出现在镜头前,那个摄像机后面的人乍现!

那种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呢?

就好像死去的亲人突然复活一样,宛如一股神迹,感动至极。

导演真的很聪明,她将客体和主体做了一个绝妙的对抗,这是父与女的一次对面,是女儿理所当然的想象,是父女情感的一次救赎。

这是一部情感充沛的电影,是不能二刷的电影,理智会让你丧失情感。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下班,回到家中,去抱一抱我亲爱的女儿,告诉她:爸爸爱你。

 8 ) 一些二刷感想

第一遍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皮肤的触感,那种奇特的亲密,甚至有种悬疑感。

这次注意到是因为镜头一直非常近,非常低,光圈也开得很大,是可以拍到呼吸的距离,但这种近乎色情的拍法又时不时突然摇远,把两人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赤裸地暴露出来。

像是快要溺水的人突然呼吸到高空的空气。

这并不是正常的观看方式,更像是苏菲在模糊的记忆碎片中用尽全力凝视着、搜寻着——亲密存在的缝隙,还有什么同样存在?

这种悬疑感来自她对自己记忆的犹豫不决——到底在什么时候他走到死亡边缘?

镜头下沉,互相涂抹防晒霜,火山泥;镜头上升,二者不再被粘稠的液体相连,各自被冲向自己的清澈。

Sophie的课题是在气泡酒浸透的荷尔蒙里探索性与性别,Calum的课题是在海浪冲洗的抑郁中确认自己与世界的距离,而两个人都在高度自知的情况下扮演,一个女儿和一个父亲。

这种扮演和记忆像是同一个画面的正打和反打,就像防晒霜在皮肤上的覆盖和溶解,爱,那么容易失效,只好一层层地补。

映后戴锦华老师转述导演的一个访谈,她说她要用一个土耳其语的字来传达这种感情,这个字在其他语言里都没有,意思是“爱,渴望和丧失”。

我觉得这是个矢量词汇,在爱的空间中,渴望各自指向不同的方向,而丧失的空集久久伫留,像那张没有完成显影的宝丽来相片。

 9 ) 《晒后假日》和《巴黎夜旅人》

最近看了两部后劲很大的片子《晒后假日》和《巴黎夜旅人》。

两部都是非常温情的关于亲密关系、关于孩子、关系陪伴,都很平淡甚至可以说有点无聊的叙事,这也是我觉得近两年来自己对生活看法很大转变的地方。

其实我们的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平淡如水的,和我们曾经憧憬的那种山呼海啸、跌宕起伏是截然不同的,就好像从前爱看剧情激烈反转的电影并且浓重的带入自己的人生一样,我们总觉得自己是特别的那个是这部剧集的不二主角是自带光环和对自己有着重大期待的。

所以当我们面对生命的无聊和平淡时,总是恹恹欲睡,面对家人孩子时总是以一种“这种日子还要过很久”的心态去毫无生机的配合陪衬,对,因为那种时刻总觉得自己只是陪衬而不再是主角,不再拥有绝对的把控和创造力的时候,就总是提不起精神,没有耐心,觉得这一切太过于程式化太显然易见而不再去发现,不再去挖掘和创造。

这两部片子不是我以前爱看的类型,因为简直太过于平淡了,单身父亲在一个暑假陪女儿在土耳其度假,DV拍的一些模糊、零散的片段,他们的日常对话,游玩,吃饭,假期临近结束的不舍,分离。

《晒后假日》太平淡了,没有任何装腔作势的技巧和任何精心编排的结构,但是后劲之大,我到现在都很震惊,可能太理解这种平静生活所昭示的无能为力了吧。

又或者是这种如同镜子一般的一个陪伴女儿的普通的假期生活,我深知后面排山倒海的回忆是什么样的。

《巴黎夜旅人》也是中年突然丧婚的母亲和孩子们的生活,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用温柔的力量抵抗生活的样子,其实并不是抵抗,是真正的把自己放在了那个适合的舒服的位置。

前夫离开后,她才意识到自己竟然什么都不会,慢慢的从找工作开始,慢慢了解孩子,了解父亲,了解自己,其实这才是真正要花很多时间去做的事情,但因为我们总以我们的工作很忙为借口去故意忽略这一切,在亲密关系里我们其实都是懦夫。

女人找到了那个舒适的位置,其实也是慢慢找到的,也许她也并不觉得她找到了,但随着心的流动去接受,用她的节奏去行动,这样很完美,人们正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节奏被打乱而害怕去处理亲密关系,因为那些让你在乎的人总是在分分钟打乱你的情绪。

所以能用温柔的力量把家人的关系调和出一个完美或者说适配的节奏,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身心舒畅爱意满满其实是非常难的,也是我们作为子女作为父母作为朋友作为家人能做的最好的也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因为他看起来太微不足道了,让我们这些大主角都觉得不屑去做。

呵呵,我们真可怜,能让自己和自己爱的人都感到开心的事情都不屑去做,成天还觉得自己能拯救世界。

所以呢,看到女人最后用她那种“什么都不会”的巧劲儿,或者说像无条件的温柔对待一个从街上捡来的无家可归的小女孩那样,你深知刺痛她的也同时刺痛你,你深知你给出去的东西根本无所谓收回来,你了解过无条件的爱才懂被爱的人其实就是你的救赎,是他们让你还拥有爱的能力,在这之后她所拥有的是真的她想要拥有的一切,她才不是什么都不会的女人呢,更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女人。

 10 ) 记忆及其隐喻

记忆这个隐喻包含着一种基本的人类可能性,一种形而上的存在模式。

导演谈到记忆的狡猾让我想到昆德拉,《玩笑》里就在讲记忆的狡猾对人类命运的摆布,历史(记忆)开起了玩笑。

“生活透过它本身的历史在向我们说话,向我们渐次揭示整个秘密,它就像一幅字谜话让你去猜,我们所经历过的各种历史同时组成一部生活的神话,而这一部神话中就藏着揭开奥秘和真理的钥匙”,昆德拉在这部作品里并没有肯定这种记忆(历史)真的在向我们揭示什么,他总是在怀疑,并说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迷信”。

他谈起《玩笑》这部小说的创作时说:“小说通过人物将目光投入过去的深层,人物的自我将存在这个目光之中,在这本小说中,过去只是作为人类心理的一种”。

对,智慧的昆德拉说的是“一种”,这是他始终坚持的将“怀疑”作为小说的最高价值,并将其作为小说的一种智慧。

《After sun》这部电影也在给我们这样的思考,作为回忆视角,影片里的女儿投向过去的目光不是一种“复原”,而是重新发现那些幽暗的角落,她在不断地想象那些被忽视的存在(晒后假日里很关键的一点是以女儿的回忆视角进行拍摄,但出现了非常多父亲的单人视角,这实际是女儿在很多年后理解了父亲,他在想象父亲不在他身边时到底经历了什么)。

昆德拉在另外一本小说《无知》里有一段关于记忆的精彩论述:“可怜的记忆,真的能做些什么呢?

它只能停留在过去可怜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另一部分,这一选择,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神秘的进行,超越我们的兴趣和我们的意志。

我们将无法理解人的生命,如果我们竭力排除下面这一最为明显的道理:事实存在时的原来模样已不复存在,它的还原是不可能的。

” 晒后最好的地方也在对这“可怜记忆”的勘探,顺着“温暖”的回忆在那阳光里不断发现晦暗、直抵黑暗(不仅是文本层面,更是在影片的视觉层面),寻找那些未被言说的“真相”,某种程度这是一部侦探电影,影片的女儿站在现在的时间上不断发现那个即将被淹没的父亲的存在,就像导演所说“那段时光,对此刻的你所代表的意义”,影片的最后当女孩处在父亲当年的类似情境中时,那段时光赋予了女孩一种救赎。

作为观众的我们在影片结束仍然不知道父亲身上具体发生了什么,影片的过去依然没有展现全貌,但此时我们似乎也找到了那个真相:谜语的魅力在于它的无限可能性,而不是一个确凿的谜底,就像人类的存在一样,存在维度的真相从来都是不确定的。

晒后向我们展示了电影的智慧同样是怀疑,反之,糟糕的电影总是专断的,他们害怕那些未知性。

《晒后假日》短评

10.9.2022 我真的好困

3分钟前
  • 千寻
  • 较差

2.5星。凭借巨大的耐心看完……电影是观看的艺术,其美妙不应以relate to角色为前提。女儿因性启蒙产生对异性parent的微小疏离,所引发“孩子长大了,我不再被需要”的情绪,对有mental defect父亲而言是毁灭性的,多精妙的结构化叙事,被拍成了家庭DV和蹦迪现场👋

5分钟前
  • emola
  • 较差

2023.04.01太做作了。除了最后从现实摇到当年(并未看到的)父亲转身离去确实令人动容,其他部分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小姑娘的表演,都做作得让我几乎难以忍受。

6分钟前
  • 小悬子
  • 还行

又名“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父女俩的最后一次度假,人物的情绪处理含蓄细腻,叙事的细节点到即止,最后女儿反过来翻看当时的DV录像,遗憾开始迅速蔓延,可惜她当时年纪太小,并没有去重视父亲的某些状态。

1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对我来讲唯一的戏剧冲突点(女儿叫父亲一起上台唱歌父亲拒绝)出现在一小时之后……Sorry but the vacation is so boring and so is this movie.

15分钟前
  • 周腾他妈
  • 很差

开头的录像带放映时电视倒影显现出成年的女主的视角,开始女孩童年与父亲的土耳其之旅,结尾再次从电视放映镜头慢摇回成年女主正面镜头形成完整的结构塑造,摄影机落幅通过剪接慢摇至另外一个时空的父亲手持DV镜头,完成作者私人性的连接。再说导演塑造的一个父亲形象是颠覆了传统的刻板印象:脆弱、被放大的抑郁症情绪的成年男人困境;一场裸背痛哭戏是最爱。私人性是因为作者藏了太多父亲具体故事线的叙述,添加了更多的无叙述的情绪戏,导致在观看过程中怀疑导演在各种细节里藏了父亲双性恋的秘密,但分析起来还是我的过度解读了。但父亲脱离故事「死亡」的暗示,倒是通过许多镜头展现:黑夜跑向大海、站在阳台栏杆上张开双臂以得到舒适的享受,过马路时不顾大货车的喇叭依旧若无其事的走过去等等都是对人物的塑造。

19分钟前
  • 沁祝
  • 推荐

鉴于Ryan Gosling已经变身Ben, Paul Mescal获封新一代hottest dad in the world。

23分钟前
  • 辟邪镇灾石敢当
  • 还行

时光易逝,你会为明天而感到兴奋吗?

2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今年最难熬的观影体验,很难认同一个好几分钟的抽烟镜头以及大量留白就叫细腻,私人影像与记忆回溯更是晃的头晕目眩,单纯为了呈现而呈现的无聊炫技。儿时夏日关于父亲的零碎记忆本可以有更高效的表达,总之还带着一些暧昧的父女互动就很莫名其妙,讲白了父亲就是早育又离婚,身无分文还会练太极的抑郁患者,但他会花850英镑买土耳其地毯~我不理解,如同不理解不知所云的剧情一样。

26分钟前
  • 一壶好酒配热粥
  • 较差

跟我童年差不多。等我变成有钱人,有台机子,我能讲得比他更好。

31分钟前
  • 76
  • 较差

像濡湿了的纸巾,含满水:开始很轻,而后一点点舒展开来。

32分钟前
  • zananc
  • 推荐

节奏太慢实在适应不了 虽然能感觉到爸爸心理有些不对劲 他带女儿实际上是女儿带他去治愈了一下 但 度假村叫什么名字在哪里谁能安利一下

36分钟前
  • 叽咕叽咕金针菇
  • 较差

期待很高,看完发现这就是一个100分钟的年轻帅老爸和女儿旅游玩耍vlog回忆录。。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独特故事,就是各种旅游项目玩耍,拍的很细腻,也算映射了成长故事。不看字幕以为兄妹,里面女孩和老爸太亲密了,还有和小男孩第一次kiss,然后看到俩男的kiss,最后自己长大成了拉拉。父亲也可能是,最后自杀了?开放式自己想吧。。主题就一句:童年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

38分钟前
  • zorro628
  • 较差

素材組織的節奏還可以再優化一些,一直有一種看上去似乎要結束但總沒結束的感覺,所以導致情緒有點難進入,但總體來說創作的意圖不至於讓人反感。唱歌戲以後,情感的細膩度上來了。喜歡兩場戲的設置,女兒和爸爸剛去酒店的時候,女兒沒穿鞋躺在床上,鞋子在前景非常矚目,你知道接下來一定會有爸爸給女兒脫鞋子,無論是在調度層面還是在劇作層面(表現爸爸細膩,也與他心裡層面的問題呼應),另外一場是玩機動遊戲的胖小孩二次搭訕,借錢給女兒玩完以後說比分1比1,「上次就開始統計了」,輕巧把小男孩對小女孩的情愫表達出來,所以後面的接吻就是水到渠成了。作為處女作,可以更好但情感上確實有值得回味的部分。/2023.4.15附近放映影院重温,对Akerman 的致敬,蒙特利旅館的zoom in 推軌,360°环形镜头告别。

40分钟前
  • 阿树
  • 还行

这种无时无刻,每个镜头每段配乐每个细节都只想要向你传达痛苦的情绪且这种痛苦的情绪完全基于创作者私人体验的电影,我真的欣赏不来……怎么说呢,虽然我觉得看完了这部电影不共情作者简直会背负道德压力但我还是要直白表示我讨厌这种展示痛苦按着头要求观者共情的创作心态

43分钟前
  • 弗兰茨的女学生
  • 还行

或许是没经历过也没见过这样的父亲,周围的父亲都是不打太极打孩子,也绝不会只身走进黑暗,而是拖着身边的人一同坠入,所以真的很难进入故事。

45分钟前
  • 三天内不会发生
  • 还行

3.5

46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还行

在巨大的主观镜头中,苏菲潜意识地印刻出了一个掩藏悲伤的父亲。在阳光与海水之中,我们通过充满颗粒的手持DV和父女漫不经心的对话中,察觉到了一颗残缺的灵魂是如何在努力保持笑容。到最后,回忆越来越破碎,视点越来越松散,那段想象的舞池最终将父亲的背影和长大的苏菲连接到一起,一种巨大的情绪被浇灌在宛若太平间的走廊里,这是影像文学性的体现。名副其实的惊人首作。

48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一段显然是在脑中重放数十年后化为完整回环的自我半虚构,一个softboi新手爸爸和早熟女儿的友情关系,就像童年那些碎片自我衍生的互文一般,愈是自洽,愈有一种破碎遮掩的伤感。许多水下镜头和度假屋镜头似乎受到了一些来自《Somewhere》的启发,但缺乏实际身份的描写让故事代入感更强。作为处女作真实惊人了。

4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大家都这么有文化了嘛现在”

50分钟前
  • 小脆梨甜瓜儿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