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看的,今天影院居然满场。
个人而言实在不喜欢这种主题,对于天才来讲,学习/工作和玩本来就是一回事,应该是乐在其中才对,干嘛搞得像吃药一样难受,没人逼他去做那些天才的发明创造,他应该是自己喜欢才会那么投入,要是不喜欢做的话智商再高也可以天天在家睡觉或者继续以前那种玩啊!
作为天才的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眼界变高视野开阔的事实,干嘛非要把孩子拉回懵懂的状态试图找回只应属于低幼时期的快乐,难道天才是种罪?
不要把天才妖魔化。
另一方面,如果王博士的发明成功了,这个社会人人无需要通过努力就能成为天才,那社会生产力一定大大提高,离咱的共产主义理想实现就不远了,这是一件大好事才对,家长们犯得着如此惊恐?
我想,拥有像正在热映的动画电影《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中围裙妈妈这样望子成龙心态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生路上不断拿“金牌”,成为成功的人。
家长希望孩子成才普遍而又正常,但是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北京时间8月21日,中国女排在郎平指导下大逆转赢得冠军,郎平和中国女排再次成为民族英雄,这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金牌,注定会成为中国人对于本届奥运会最为深刻的记忆点。
排在榜眼位置的,当然是傅园慧,她的成绩仅仅是铜牌,然而她的快乐精神,尤其是“洪荒之力”和自带表情包,铁定是本届中国人民最为喜爱的运动员。
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和傅园慧的快乐为本,已然证明体育赛场上“唯金牌论”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这也许能给我们教育孩子带来一些借鉴和思考。
人们常说“三岁看小、八岁看老”,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安排他们接受各种学习,希望能跑赢在起跑线上,教育的“唯金牌论”要求孩子要优秀,要成为“唯一”的那个人,因为拿金牌的人只有一个。
父母满怀深情的看着、监督着、鞭策着子女,将孩子推上学习的竞技场,开启黄冈、海淀、衡水、茅坦的学霸模式,课余时间再走上课外补习的强度训练,于是孩子们不断奔波在教室到课外班的路上……我们在《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中看到,大头儿子在遇到王博士之前,就已经在无数学习班招牌和霓虹灯丛林中穿过。
最后成为天才明星的大头儿子在拿到金牌的人生时,他快乐吗?
幸福吗?
包括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他们幸福吗?
对于幸福,法国格言家拉罗什福科在《道德箴言录》说“幸福在于趣味,而不在于事物。
我们幸福在于我们拥有自己的所爱,而不在于我们拥有其他人觉得可爱的东西。
”父母都懂得学习成绩好不代表有趣和幸福,但是却无法割舍对于“拿到金牌”的希望。
可是事实是当鲜花、掌声、鲜艳的红旗渐渐远离金牌得主后,才是人生的真相,才是故事的开始。
我们要赢,我们也需要输,“唯金牌论”是一种失衡,它把成功看做是从瞬间登上顶峰,可是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败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中,王博士以科学表象包装的“一日成才术”是快速成功学,“切中肯綮”解决了围裙妈妈对于大头儿子“学习先进”的快和好的诉求,然而副作用也相当大:天才明星大头儿子成熟而独立,不再依赖父母,不再快乐。
最后小头爸爸认识到王博士的真面目,也最终和围裙妈妈意识到教育上的“唯金牌论”是多么错误的时候,决定去拯救大头儿子,经过一番艰辛,用父爱换回了快乐的大头儿子。
无论是在成长路上还是在竞赛场上,总是充满着竞争,我们不奢求总能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佼佼者,但无论成败,都该勇敢的面对,因为表面上,你是失去了一点点,但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你其实得到了更多。
除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理念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为基础的,更何况是我们的教育呢?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除了让他发挥出自己潜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的优良品格和健康的心理,让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从容地看待得失,让他们像中国女排一样,永葆拼搏精神,像傅园慧一样,尽最大的努力快乐竞赛。
每当英雄跑过来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需要在路边鼓掌:我们应当允许孩子当那个,在路边鼓掌的人。
其实我是为了给小侄子当枪手写电影观后感的作文才看的,小侄子因为培训班太多了,连写学校作业的时间都不够,我也是个作业枪手惯犯了。
看完电影才知道,这是有多讽刺。
我是分了三次才勉强把电影看完,因为电影真的是一坨屎味儿的榴莲,不是被逼无奈,没人会看一眼的。
电影的质量就不说了,粗制烂造,还不如小作坊里面生产的地沟油。
电影的故事也是三观扭曲,涉嫌抄袭拼凑。
若只是讨论某些情节来说,还是很有讽刺意义的。
电影中的小头儿子和家长的种种事迹,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家长和孩子的真实反映。
现实中有不少家长的价值观原本就是扭曲的,他们只是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罢了。
但是生活就是这么无奈,因为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就是扭曲的,所以也没有什么立场去责备电影的主创或者某些家长了。
只希望自己走到为人父母那个位置的时候,还能够记得自己作为孩子时所讨厌的家长行为。
其实我想说,这部动画能在国产电影普遍5分以下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得到4.2的高分,说明它一定也有过人之处。
虽然剧情不比皮克斯、迪士尼的动画有看点,但好歹赢在了接地气上,说到了一些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问题。
尽管豆瓣上对这个《一日成才》骂声一片,不过槽点确实多一会我慢慢说,但我和小智看完后,觉着好像拍的也有那么点意思。
其实《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应该是我们这些80、90后们的集体回忆。
但十多二十年过去了,3D版《大头儿子一日成才》的图一出,我乍一看,这一家三口都变了样。
这小头爸爸倒是宝刀未,老越长越帅,大头儿子也开始自带眼线了。
╮(╯▽╰)╭
BUT后来才知发现,原来上图左边这男的是传说中的隔壁老王……而下图右边这个才是我们熟悉的小头爸爸。
隔壁老王在电影中的设定很Feng狂,是个科学怪博士,时常大放阙词。
比如有这么一幕,他对着小头爸爸劈头盖脸就是这么一句,“我比你更适合当大头的父亲”,顿时雷的我外焦里嫩。
 ̄ˍ ̄难道剧组不知道坊间一直流传着,大头儿子不是小头爸爸亲生的流言蜚语?
还搞出这么个隔壁老王的角色,这是要搞事情呐。
除去这一点,电影本身倒是个蛮反应社会现实的好故事,甚至很多台词像是在说给家长听,像是在教育家长。
一开始就渲染了一个和现实非常接近的大环境。
爸爸工作忙得昏天黑地,妈妈和所有其他家长一样,都在为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争分夺秒的”培养“自己的孩子。
各种兴趣班上得就像赶场子,一场接一场,课是一节接一节。
所有一切都要从娃娃抓起,领先起跑,这包括奥数、书法、音乐、舞蹈、跆拳道、围棋甚至MBA。
围裙妈妈的设定就是家里唱红脸的那个,激进地、努力地把孩子推向“成功”,而通向成功的路就是好好学习。
大头儿子于是乎也就没能幸免,深陷在这股兴趣班的漩涡,天天活得像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
在围裙妈妈送孩子去补习班的路上,还能给孩子端出一碗红烧肉的桥段,我就不吐槽了,但大头这个年纪了还要妈妈喂饭吃?
这就是中国妈宝男的起源么,说好的独立自主呢……默默说一句,我家孩子3岁后都是自己吃饭不用喂的…… ( ̄ˇ ̄)
边喂还边说,只要你好好学习,想吃什么妈妈都给你做。
这句话的潜台词难道是,你不好好学习的话,我就不给你做好吃的了?
果然,在围裙妈妈的心目中: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为啥学习最重要,这是她的推导过程:孩子成绩不好 = 考不上好的大学 = 找不到好的工作 = 会失业 = 被社会淘汰70岁时再暮然回首,人生那就是一个大写的失败loser!
所以别的小朋友会的,大头儿子一定得会。
这样才会有小朋友愿意和他一起玩?
这个逻辑虽然我不太能理解,但大概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有一点我想给围裙妈妈开脱,那就是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处看出她还是很爱孩子的。
孩子在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前,苦口婆心地教育他要听老师话,孩子上课时,围裙妈妈都会坐在外面等,这一形象多像我们今天的父母、长辈。
妈妈逼迫他学习也不过是为了他能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但是方法得不得当呢?
我们另说。
小头爸爸,始终是个讨喜的爸爸,电影中一直扮着白脸。
偶尔还趁妈妈不注意带着儿子出去放放风,做做游戏啥的,但期间也不乏灌输,“只有学习好,长大以后才能成功啊”的概念。
但围裙妈妈一直不太同意小头爸爸的教育理念,发现小头带儿子偷偷出去玩后,说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开心能当饭吃吗?
谁家的成功是靠开心来的。
联想到后面,影片借老王之口说出了,本片对快乐的定义:能带来的荣耀、快感和真金白银,才是真实的快乐。
这些台词分分钟让我跳戏,不免觉得,这电影不是给孩子看得,而是在抨击我们现代人物!
质!
主!
义!
至上的追求。
继续回到电影情节,围裙妈妈“培养”孩子的工作似乎是白做了,报了那么多课外班,大头却被班上老师直接贴上了差生,朽木的标签。
这让围裙妈妈深受刺激。
所以当王博士拿着所谓的一日成才的眼药水出现在家长们的视线中后,她才会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孩子推向(王)成功——做试验品。
下图,围裙妈妈这个抱大腿的形象,代表妈妈,代表家长,他们在成功面前低到了尘埃里……
成功,是这部电影里出现最多的词,就连被隔壁博士老王改造后的大头儿子的别称都是,成功之子(邪恶的联想到老王叫王成功……你们get到我的点了吗)。
我们短平快的思维,也反映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天才速成,一日成才,都变成了家长们的追求。
虽然现实生活中,成功是没有捷径可走,但假设可以一日成才,又有多少家长抵制得住诱惑?
被改造的大头儿子智商爆表高达1000,变得六亲不认只想做研究。
他成了最成功的人,诺贝尔奖全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数理化全能,破解宇宙奥秘,造福全人类。
然而他却不要父母了,忘记了他们。
大头认为,和老王博士在一起他的未来会更成功。
当然,电影得是Happy Ending,小头爸爸注意到他很久没有笑过了,他知道儿子不开心,失去了自我,所以他不能让儿子跟着老王就这么走了。
他不顾一切得去救了儿子,最后,成功救回,阖家欢乐……摆动的彩球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电影中只有小头爸爸向孩子诚心诚意地道了歉,他承认他把自己的焦虑强加在儿子的身上。
他说他希望孩子学得越多越好,得到最好的未来。
当他学得不如别的孩子的时候我们开始焦虑,担心他笨,担心他比别人差,担心他失败。
但最后他发现,快乐成长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据说,很多小朋友在电影院里看得又哭又笑。
能戳到孩子们敏感神经的点又是哪些瞬间呢?
他们是不是想到了自己。
我不知。
最后再来说说这个妈妈形象设定,简直就是背锅侠,做错了事却没任何补偿行为,有困难指挥小头爸爸上……这么黑围裙妈妈真的好么,虽然这可能是因为电影情节发展需要。
电影毛病确实挺多,但故事本身也还算发人深省。
5分还是可以有,就看你从什么角度看了。
不过,话说回来,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能快乐长大,但快乐和成功难以平衡,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
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家长们多多少少都有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的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失败的人生,孩子如何存活在这世界上?
几周前,我看了一本书,《幸福的孩子会成功》,或许家长们可以从中找到既能让孩子幸福成长,孩子又能取得成功的平衡点。
最后,父母们不要太焦虑,儿孙自有儿孙福,适当放手才能成就他们的美好人生。
此文发表在下面的公众号上
在中国荧屏动画片的历史上,《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和早期讲究古典美学,传递传统人文精神的动画片相比,这部作品在1995年伴随着计算机时代一起到来,开始注重在新的经济与商业模式下,以一个平凡的三口之家形象,成为中国现代家庭的典型缩影。
像许许多多的三口之家一样,小头爸爸温和、善良,在外辛勤工作,努力为家人营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围裙妈妈主内,下得厨房上得厅堂,家里的大事小情一把抓,这在当时看来还稍有点前卫,但是当下看来基本上算是都市家庭的普遍分工了,可以说是在二十年前就预演了“虎妈、猫爸、熊孩子”这一最具代表性的家庭结构。
不仅如此,《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还对当时的亲子、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注解,特别是对爸爸、妈妈这两个角色的演绎,非常接近现实的真现,这也是这部动画长盛不衰,深得无数家长和孩子喜爱的成功之处,而事隔二十年之后,在大银幕上看到电影版《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简称“新大头”大电影2),越发能体会到其独到的现实意义。
影片以“成才”为主题,通过一家三口人的情感转变,针对当下的家庭教育理念,进行了犀利而又生动的演绎。
故事一开始,影片就展现了当下儿童的教育问题,大头儿子这个熊孩子正在经历着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快乐是和爸爸玩小笨鹰的游戏,烦恼是被妈妈盯着奔走在各个培训班之间,后来更是被成功博士当作试验品,经历了一次关于“成功”的大冒险。
而在这个富有童趣和想象力、结合了当下儿童成长现状,科技时代对传统情感冲击的故事中,影片再一次深入解构了中国式家庭的基本构架,特别是在育子观念上,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的分歧,展现了当下所有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
围裙妈妈无疑是望子成才的典型心态,为了让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不惜工本,拉着大头儿子在五花八门上百种培训班的育才街里疲于奔命,而面对“成功”的诱惑时,她也无条件的支持给孩子使用神秘试验品,虽然在大头儿子的成长道路上,她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但也不得不否认,她的努力和急功近利,也一度使一家三口陷入到危机之中,即便大头儿子真的成为天才,成为杰出的人,失去了童年与亲情,他的人生还能算是“成功”的吗?
再看小头爸爸,虽然他是围裙妈妈口中的“不成功人士”,可是他的教育理念无疑是正确的,他性格温和,总是带着孩子游戏,从不强迫孩子学习,不仅是孩子们心目中的理想父亲,其实也是所有家长应该效仿的榜样,在这个盲目追求成功的时代里,小头爸爸身体力行的继承了中国文化中谦和、自然,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从围裙妈妈和小头爸爸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在当下家庭教育环境下,妈妈总是扮演着打基础的监督作用,而爸爸往往会成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正是这部电影,让我们认清了“虎妈”和“猫爸”的真实状态。
就现代家庭来说,家长总是会潜移默化的把成人世界的竞争压力加载给孩子,试图通过各种培训班和更高的教育标准来提升孩子的竞争力,以免输在起跑线上,如果大家都能静下心来想一想,给孩子一个快乐而又纯真的童年,顺其自然,释放天性,也许,一切都不会那么紧张而又紧崩,希望所有的虎妈、猫爸都能像“新大头”大电影2的结局一样,意识到这一点,所有的熊孩子都能像大头儿子一样拥有童年的阳光与蓝天,而不是被揠苗助长累倒在“成功”的压力下,这样该有多好。
与其说是给孩子看的,不如说是给父母们看的,家长的望子成龙地急切心理,给本应纯真无忧的孩子的童年上了一层无形的枷锁,孩子疼的同时,自己也是疼。
赢在起跑线上,无时无处地出现,孩子从小就要有好几项的特长,而孩子最简单的快乐却成了奢侈品,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他们真的就那么需要成功吗?
只不过都是家长觉得自己很失败强加在孩子身上的负累而已。
幼儿园中班时,给孩子报了园中的国画班,先不说教的好与不好,孩子学过几次不太喜欢,有一次骗了我,说是没有课了,可结果还有课,虽然我狠批了他一顿,但从那时起,我不在强求他做不喜欢的事情,而是尊重他自己的选择,哪怕是错的,自己意识到后他就会蔫蔫的不高兴。
到现在他还没有上过一天兴趣班,等他哪天喜欢上什么的时候再学也不迟,毕竟爱好不是为了让未来成功,而是能在郁闷与烦恼时得到疏解的一种方式。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
做一个普通的,快乐的人,有时也是一种幸福。
揠苗助长总有一天会自食其果,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真正的“道法自然”。
从孩子出生开始也看过各种中的西的教育书和心理学,什么《孔子家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温公(司马光)家训》《王国维教育小则》《洛克的全面教育》《蒙台梭利》,尹建莉,孙云晓,东子的书等等等等,其中有很多值得学习,也有很多商业书千篇一律。
孩子虽然也有很多缺点,但还算懂事,没有娇生惯养的坏毛病,也许只是生活经验与社会体验都太少太少太少,才会一次又一次的惹我发飙,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好好反省反省自己,他哪里做的不好,家长先改了,以恕己之心恕孩儿,应该就会少一些焦虑与大吼大叫了吧?
毕竟人无完人,警醒后自己再努力吧。
看完后,我问他,你看完收获了什么?
他说:“成功要经历很多次的失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
”(他知道爱迪生发明的时候失败了一千多次,所以才这么说。
)没想到他会这么总结,呵呵!
毁童年之作,我说你们除了弄水军和圈钱外还能干点什么?
你去看看隔壁宋导的《精灵王座》,再看大头,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就算你们圈钱,那也别毁了孩子的童年啊!!
孩子们还小,别在他们的童年里留下污点!!
起初看过秘密计划,觉得可以算得上是好国漫。
当我听说出了2时,也没有多想什么也去看了,开场不到30分钟就觉得来是个错误,但侄子在旁边(是我侄子告诉我出2的)也不好意思走,就勉强留下了,我以为他会兴致勃勃看这个,但过了一会他就睡着了,我朝四周看了看,当家长的几乎都在睡觉!
坐在第一二排的不知是睡不着还是不好意思睡,也就小孩子看着玩。
当我听说大头儿子2票房过亿时,我都惊呆了。
当天下午又去看了一部,看了《精灵王座》等我进场时发现没几个人,而且好多都是小孩,我以为又是一部烂片,打算再熬一部。
但结果让我目瞪口呆,影片画质,人物特写等简直是神作!
(要不是提前知道是国产的话我还以为是国外的)再回想一下看过的大头2,结果可想而知,轻松虐杀大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高潮部分感人心肺。
绝对是一部真正的好电影!
真正的良心国漫!
但为什么票房却差得要命,连成本都没收回来。
为什么?
这是中国新教条主义动画的又一巅峰之作。
打着抨击教育观的旗号,在不停地灌输给观众教育观。
这根本不像是一家动画公司拍的动画电影,更像是主流媒体在用动画电影的方式行使监督的责任(如果有的话),在拍摄一条新闻——你看,现在中国家庭的教育情况是这样子的,家长急功近利、忽视孩子玩乐的天性、填塞式教育、错误的成功观,教育机构打着“赢在起跑线”的旗号办各种辅导班,其实很多都是孩子不需要的。
应该怎么样呢?
要这样、这样、这样。
做这个片子是为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么?
是要改变全国家长的教育观念么?
这种强加于自己身上的莫名其妙的责任感,这种把自己等同于主流媒体的创作心态,实际是另一种宣传教化,是另一种填塞式教育。
只不过,教育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问题是,这种“针砭时弊”的创作所营造出来的影片氛围,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快乐。
孩子看这部电影快乐么?
我看不快乐。
尤其是当他们看着自己心中的英雄,曾经是快乐、智慧代名词的大头儿子,长时间地处在一种冷漠、被利用、破化家庭关系的状态的时候,他们会看不下去,会害怕,会哭。
这个大头儿子和自己所憧憬的外向、乐观、助人的大头儿子是那么不同,为什么会是这样,他们特别害怕。
让我们看几条网友的评论。
一位名为“敏敏”的家长说:“带女儿一起看了这么多动漫,她第一次看得这么投入,哭声轰动全场,看到大头儿子不需爸爸妈妈的时候,小头爸爸很危险的时候,她特别伤心,哭着说大头儿子太坏了……”而一位叫“毛紫狗”的家长说:“剧情不是太好看,我家小孩3岁情感投入太深,跟爸爸说咱们别看了,眼眶红红的,咱们回家吧,爸爸心里不是滋味。
”而就我观影的体验来说,旁边一个孩子在大头儿子“变坏”没多久就问她妈妈,“影片什么时候完啊?
”她是真的希望影片结束么?
不,她是希望大头儿子的“变坏”能快点结束。
看得投入和喜欢影片不同,感情投入深和得到正向的情感收获也不同。
如果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条主义动画是讲阶级斗争中剥削阶级带给人的苦大仇深的话,这部新教条主义动画带给人的总体感受就是一种新的苦大仇深,这个苦是一种心理的憋屈和痛苦,这个仇是一种强加于身的责任感与其所对抗的一个假想敌的仇恨。
无论新旧,凡是教条主义动画,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就是,非常喜欢负向描写。
即,不是去写如果做对了是多么多么好,而是去写如果做错了是多么多么坏。
对应到本片上来就是说,它不去写大头儿子是如何快乐的生活的、是如何通过快乐去影响其他人的,而是去写一个错误的教育观下大头儿子是多么的悲催,最后再负负得正地回归,使得影片大部分时间和内容都处在一种极端抑郁的气氛之下。
最近看了几个本子,和本片都有这个共性的问题,就是“负能量”太多,让人看得不高兴,不快乐。
关键的问题还是想要教导别人——你看如果不这样,问题多么严重。
其实动画片,尤其是商业动画片,不必搞得像讽刺漫画一样,非要抨击什么。
动画影评俱乐部 inside
千万别掏钱买票!
上当了,上当了!!
本来和女儿可以过一个愉快的周末,结果被这个王婆裹脚布似的说教电影给坑了。
记忆中,《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片给自己的童年带来过欢笑,以为电影版一样让人欢乐,可是,没有看清楚电影标题中的“新”字。
我不想剧透,也不屑于剧透,只是劝告还没有来得及掏钱看电影的家长朋友们,哪怕是在排队的时候看到这个影评,也能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钱是不是来得太容易。
全程说教,主题是不要拔苗助长、不要妄想一日成才,让小孩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慢慢享受成长的过程。
可以,讲道理的时候能不能考虑孩子的感受?
小孩子怎么可能理解爱迪生、爱因斯坦、李白和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意味着什么?
怎么可能理解为什么家长要逼着她们成就这样的“成功人生”?
如果小孩子不能理解,那么这个片子就是放给成年人看的了。
请问制作方,稍微有理智和审美情趣的成年人,会欣赏(忍受)90分钟的长篇2D粗制滥造画面的动画片,却讲述了一个可怕的说教主题的电影吗?
拜托,有点诚意好吗??
纳兰惊梦/文“儿子的头大手儿小,爸爸的头小手儿很大。
大手牵小手,走路不怕滑,走呀走呀走走走走,转眼儿子就长大。
”这部1995年由央视出品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绝对堪称跨越年代的经典。
时至今日,当纳兰自己也从“大头儿子”变成了“小头爸爸”,成家立业有了一位可爱的“小棉花糖”,在与孩子的日常逗趣玩闹中依旧会哼上那么几句歌词,连自家的“小棉花糖”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调调,亦可见这部动画片的魅力。
而最新上映的电影《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简称“新大头”大电影2)与其他动画大电影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除了表达童年情怀,追忆童真往昔,“新大头”大电影2依旧有着对于社会现状的深刻映射。
事实上,电影中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组成的三口之家,本就是中国现代家庭教育典型的缩影。
而“新大头”大电影2则更是将大头儿子一家与时俱进地置身于当下激进的教育环境之中:父母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生怕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满天飞。
一家人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
结果孩子筋疲力尽,家长自己也苦不堪言。
电影中借着某位妈妈之口,对于眼前的教育环境深深的吐槽:“现在的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还要累”。
深究其根本,大概是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被成功学洗了脑:家长们在工作上拼尽全力,只为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为家人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对于孩子们的期待也是“不要失败,只要成功”。
名义上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出人头地,实际上谁也不敢承认这满足的是自己“没本事当成功者,希望能当成功者的爸爸妈妈”的私心。
当“成功学”开始荼毒孩子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时,这是种怎样的悲哀?
自然谁也不能否定家长对于儿女成才这样最质朴的愿望,但需要让所有家长们掂量的是成才的途径方式与代价。
就像“新大头”大电影2中,为了所谓的成才牺牲了原本最珍贵与最值得回忆的童真玩乐,牺牲了原本与家人伙伴们共同玩耍的欢乐时光,甚至为此淡薄了亲情、友情,成为了没有感情,没有温度,没有生气的“机器人”。
这样换回来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事实上,纳兰能想到最幸福的事,就是陪着心爱的“小棉花糖”慢慢长大成才。
对于孩子们来说,在长大成人以后还有着太多的重压需要他们去承受,为何不让他们趁现在享受应有的童年快乐?
对于家长来说,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时间本身就屈指可数,为何还要让那些补习班代替自己的位置?
这或许就是《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所教会我们的事吧!(微信公众号:nljmshow)
孩子该有孩子的样子,千万别拔苗助长。这就是深刻的教训。
这一步拍的实在有点逆天
含着那些 揠苗助长的期待
我竟然是陪麻麻看了这部
老王:大头长大了
大家都被这个社会闹糊涂了,忘记了对自家孩子最大的责任是什么了,当今已经不是那个只求温饱的万恶旧社会了吧,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一个心智健全对社会有益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成功是什么呢?
我觉得这是讽刺片
虽然但是 挺感人的
直接改造智商1000,可惜没有了情感,和机器人差不多了
谁的童年里没有鞠萍姐姐,董浩叔叔和金龟子呢?这部影片又让我听到了童年的声音,他们依然还在这里,而我的童年却一去不复返了。
画风新奇
影-2016-26 【影院观影】昨天第一次带儿子去影院看电影,第一部是【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
烂到没朋友,谁花钱看谁脑仁疼。
很好的一部电影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日成才】拍的虽然不咋地,但是这确实是我们一直在面临的问题。
不可拔苗助长
童年回忆加了分
隔壁老王以及毁童年系列……
family re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