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没有逻辑之处,故而也没有推理可言,很多剧情走向都经不起推敲,查案只是在各个嫌疑人中游走,如同游戏中的探索地图一样。
演技重点点名批评法医,结巴演的真的差,每句话都结巴一个字,而且都是重复一次,太假了。
许光汉的表演有点太超过、太用力了,或者说浮夸更准确。
整个分局的人也一样,都想凹点什么人设,结果到最后也没什么效果。
比如女侧写师,整体口头挂着什么16型人格,到真正查案上又起不了什么作用;那个卧底每次都只是在审讯时装凶,存在感总体可有可无。
特效表现很尬,跟热血高校是同类型特效,动漫风格,本身还算可以,但是表现在吴明翰被车撞等场景,既不搞笑,又不能对剧情起到什么推进,不能理解到底想用来做什么,反而给人一种儿戏的感觉。
拜托,这可是查案啊,被人用车撞到飞起了,结果起身清醒得比车里的人还快,更何况人家还是倒车撞的你,车内的人受到了什么伤害?
退一万步讲的确受到了伤害,晕了一会,可你吴明翰起身的时候不是伤的右腿吗,怎么拉人下车时还能用右腿踢人,完全是穿帮。
凶手的人设也不饱满,一直在凹能正确使用成语的人设,结果到头来用在行凶上也不能很好的体现成语的原意,尤其是不耻下问,完全是谐音梗,跟本意不沾边。
至于水源,更是拉跨。
本来是想像沉默的羔羊一样体现他的聪明,但是从种种行为表现上也看不出有什么大智慧,甚至于在引导吴明翰和林子晴上也一样,根本没有大智慧者那种气质与聪明。
某些深刻的东西也没有展开,比如林子晴面对水源说的,身为女性却去当警察面对的那些不认同只是一笔带过,十分多余。
全剧的亮点大概只在喜剧元素,可惜我不太感冒,6集看下来根本没笑出来过,多为些冷笑话。
还记得许光汉的“旋转跳跃我闭着眼”吗?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取得了3.6亿新台币的票房成绩,成为台湾去年上半年华语电影的票房冠军。
终于,它的衍生剧来了!
看过的观众可能会有点失望,因为这部剧和《鬼家人》的剧情完全没有关系。
在电影里,毛毛已经在这一世完成了全部心愿,所以就转世投胎了,而衍生剧《正港分局》讲述的则是一起离奇的成语杀人案。
这个创意也是很二啊,因为有学生成语写错字,就被中文老师用杀人惩罚了,还要做成和成语相关的有仪式感的造型。
看得出来,湾湾的文化程度很低,公告栏上都是错别字,人们日常也是各种说错话、写错别字。
但是看完之后怎么总觉得是个文化宣传的科教片?
当然,由于团队都一样,所以导演也很用心安排了一些彩蛋,不过要到五六集才有。
就是当嫌疑人黄仙被抓的时候,许光汉骂他是“死gay”,而这个字眼也恰好骂过《鬼家人》里的林伯宏。
所以之后,许光汉马上对着天说了一句“对不起老公”。
这个CP简直太好磕了!
时隔一年还在搞售后啊!
不过看一眼豆瓣评分,大家似乎对这部衍生剧并不买账。
好多人给了三星,觉得是年度最失望的台剧,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这并不是《鬼家人》的售后,只是借了名字和热度,另一方面就在于这部剧的剧情确实让大陆观众难以理解。
豆瓣毕竟是内地影迷的天下,所以大部分的影迷还是对这部剧非常嗤之以鼻的。
梗姐一口气刷了6集,发现这部剧真的可以合成一个电影来看,就是讲了一整个“成语杀人”的案件,悬疑和反转中规中矩,但是整体剧情真的很中二。
话说,这不会是主创团队忽悠Netflix才想出来的剧情吧?
欺负外国人看不懂中文梗?
反正内地观众看完之后,是觉得挺尬的。
01草台班子正港分局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看了《正港分局》才理解这句话在说什么。
剧情刚开始的时候像是为了重新组建《鬼家人》里的团队,所以让林子晴回归了。
理由也很牵强,在《鬼家人》里,林子晴临阵脱逃,但是在这部剧里却圆回来了,原来是为了送赃款。
上一部电影的时候还以为林子晴是坏人,却没想到是个双料间谍啊!
这个反转真的很硬。
但是在正片里其实也有吐槽。
由于上一个案子的侦破,原来的队长张永康升任了分局长,而林子晴回归之后直接变成了小队长。
吴明翰(许光汉 饰)也成功从交警加入了刑警队,于是正港分局正式成立。
而除了这几个老面孔以外,正港分局里也有一些新面孔,但是他们的作用不大,倒像是戏曲舞台上负责插科打诨的丑角。
比如之前是卧底,现在回归警队的“少年”,他全程除了暴躁打拳以外就是剪脚指甲。
还有李淑芬,一直在给嫌疑人做MBTI的测试,用人格来分析嫌疑人,但是并没有什么作用,对破案没有起到关键的帮助。
小胖整日都在点外卖,说话也娘娘的,既没有武力值,脑子也不好使,台湾警察的编制这么好考吗?
法医则每天只会追星,说话还口吃,分析案情的时候要急死人。
不过,他只有在许光汉怀里的时候才会突然不口吃,感觉导演真的很喜欢用许光汉来卖腐。
正港分局的上面还有一个只会抢功劳和给下属施加压力的副座,她更像是酒囊饭袋,而且似乎是她最后出的馊主意,差点让张永康送命。
总之,就是这样一个草台班子组成的正港分局,阴差阳错抓住了凶手,破了案子。
然而,实际上,除了许光汉以外,其他人的判断都是有问题的,尤其是自以为是的林子晴。
两个人观点相左的时候就只会吵架,甚至当着嫌疑人的面吵得不可开交,而张局长却是一个端水大师,两边都不得罪。
所以这个剧有时候真的很吵,听他俩吵架,我真的很想报警!
他们办案的时候也非常不专业,虽然剧集整体的悬疑性还是OK的,不过警察办案没有头绪,却想要寻求几年前犯下类似杀人案的凶手协助调查,并且怀疑这次的凶手是模仿作案。
几乎关键的证据和线索都是之前的凶手徐水源提供的,这就非常离谱,感觉台湾警察真的在浪费人民交的税钱。
当然,这一点也被正片官方吐槽了。
我现在更加坚定导演拍摄这部剧就是为了做一个科教片了,不仅是宣传学好中文的重要性,也是在批判台湾警察只拿工资不办事。
02烂梗堆砌《正港分局》采用了双导演制度,由程伟豪和殷振豪共同执导。
两位导演的分工不同,这在很多部电影里都是常见的。
程伟豪擅长悬疑铺线和埋线叙事,因此在剧集中专门处理结构和线索部分。
而殷振豪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台味”,并引入了一些更怪诞的角色和趣味段落,使得剧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所以这部剧里充斥了很多的烂梗,感觉全片都是冷笑话。
比如当警察询问大厦保安(台湾叫保全)的时候,保安说后门开着,每天有很多人进出,这句话其实一语双关,因为gay也是被“开后门”的。
而基于这部剧的“原主”就是一部gay片,所以也很容易让观众往歪的地方联想。
随后,这个保全还各种炫富,称自己有好几套房产,是个富二代,句句都戳中警察的痛点。
这部剧也有一些细节做的很好,虽然效果也有点中二,就是水源老师出场的时候,用的是汉尼拔的音乐。
汉尼拔就是连环杀人狂,与水源的身份正好吻合。
徐水源出场的时候用铁头罩罩着,林子晴很疑惑他是不是攻击力很强,而看守他的两个警察似乎都被他咬伤了。
但是徐水源好像没有患上狂犬病,不过他在剧中却只会用咬人的方式攻击人,可能是因为他的双手有手铐吧。
剧中好像一直把这个杀人凶手营造成是一个好老师,至少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是真的坚信“严师出高徒”,并且全心全意想要提升学生成绩的。
当他看到家境贫寒却十分有上进心的黄仙时,他以为遇到了颜回,所以免费给他上课。
但是水源中文的校长却要求徐水源“向钱看”,希望他讲一些冷笑话逗学生开心。
徐水源于是讲了一个“两个白痴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的烂梗,“87+87=174”,所以两个白痴在一起就是要一起去死。
这个谐音梗还用在了很多地方。
比如许光汉的警号是59487,谐音梗就是“我就是白痴”。
正港分局的统编是“87879487”,翻译过来就是“白痴白痴就是白痴”。
难怪整个正港分局都像草台班子,这是导演故意设计的。
当然,还有一些台湾的梗,比如年轻人使用的一些缩写,例如“传小”是指传统小吃等。
还有一个不太容易发现的烂梗,就是徐水源喜欢马尔济斯犬,然后许光汉唱了一段《马尔济斯之歌》。
反正看林子晴的白眼就知道,这又是一个烂梗。
还有当黄仙被当成嫌疑人抓起来之后,徐水源请求见黄仙,两个人的对话驴唇不对马嘴,制造了一些误会梗。
看得出来,导演很努力在制造一些笑料,但是整体就是觉得很尴尬。
03中二风格湾湾是不是二次元的天下?
感觉导演十分喜欢一些中二的设定,应该是老二次元人了。
其实《鬼家人》的设定就很中二,一个同性恋鬼魂和一个直男警察的故事,听上去确实很有趣。
《正港分局》里的“成语杀人事件”就非常《名侦探柯南?
的感觉,而剧中也提到了《名侦探柯南》剧场版里的因为追求完美而炸掉自己大楼的建筑师。
除了剧情设定以外,警察办案的风格也非常中二,比如正港分局每个人都有个标签化的特点,林子晴和吴明翰总是站在男女对立面吵架。
吴明翰一直觉得让女人当局长自己很没面子,这样的想法就非常宅男,而且很像是有中二病的人会想出来的。
另外,剧中的嫌疑人都是疯子,比如听到学生说流行语不好好讲话就发疯的黄仙,还有被人打差评就发疯的外卖员谢正达等。
在剧情的后半段会有一些追车打斗的大场面,画面风格也像是平面二维的一样,比如许光汉直接被弹飞出去,嫌疑人从楼上跳下来毫发无损,而许光汉追嫌疑人直接批了一块布就以为可以长出翅膀自由飞翔了。
还有许光汉的手指在打斗中再一次受伤了,这一次的造型是“六”。
还有追车的时候,许光汉开车逆行,对面的车直接被撞飞出去。
导演以为是在玩QQ飞车吗?
牛顿看了都要摇头的。
最中二的是结尾,中文老师的光环发作。
徐水源本来就是个动不动就说教的人,最后直接把凶手说的自杀,而且用毫无逻辑的语言让凶手不杀张永康。
总觉得这一切都很强行,让我不由怀疑之前死亡的两个成语杀人案受害者,是否是徐水源下的手了。
由于不想破坏粉丝们的观影体验,所以我在这里就不剧透凶手是谁了,但是其实观众看到前面出现那个女外卖员的时候就应该在心里打个问号了。
要知道,在所有悬疑剧里,任何角色都不会是凭空出现的。
去年湾省最爆的电影,当属《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一部要素颇多的电影。
犯罪、惊悚、奇幻、喜剧、家庭等等。
本质来说,一部适合多数人观看的商业片。
一部极为成功的商业片。
所不同的是,这商业片里,夹杂了内地观众看不到的LGBT和屁股元素。
也即“尺度”。
许光汉的屁股在影片中起了多大作用呢?
乍看,没啥用。
细想,作用可太大了。
《鬼家人》的主题之一,是对男权,或者说强权的戏谑。
许光汉扮演的直男,起初的设定是有些鄙视“死Gay”。
从人格平等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直男是有点问题在身上的。
于是在接下来的剧情中,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被林柏宏扮演的死gay,折腾地半死。
露出屁股,是让他出洋相。
是对死直男的惩戒。
也是对强权的批判。
可能有人觉得这惩罚太轻。
其实蛮重了。
中国人好面儿的事全世界都知道。
所谓士可杀不可辱。
把一个直男的屁股堂而皇之暴露,这绝对称得上是件颇为羞辱的事。
《鬼家人》在批判强权之余,还呈现了一位极具荧幕魅力的死gay形象。
影片最后的处理,直男有被折服但没被掰弯,也可见编剧的功力。
影片上映后,起码会有一批人会对这一群体改观。
《鬼家人》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成功商业片,却让观众了解、走进的是小众群体的世界。
意义不能说不大。
就像编剧吴瑾蓉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我们做这部电影,是真的希望毛毛投胎以后的世界,是一个对北极熊、海龟、同志、女性、没有犯罪意图的直男们都更美好的世界。
”如今时隔一年,《鬼家人》的衍生剧《正港分局》正式上线。
虽说是衍生剧,但主题迥然于《鬼家人》。
剧版没有许光汉的屁股。
也没有死gay。
至于电影里代表奇幻元素的鬼魂,说到底只是一种呈现形式,对主题核故事影响并不大。
那就坦白讲,《正港分局》里也没有。
换而言之,衍生剧剔除了影版的呈现形式与核心表达。
那么还剩下什么?
喜剧。
犯罪。
所以,如果你真把《正港分局》当做《鬼家人》的衍生剧去看,大概率会失望。
反之,将其当做一部消遣休闲剧去看,那就还算凑合。
在喜剧与犯罪之间,《正港分局》会更偏向喜剧多一点。
倒不是说全程埋梗,笑得地上打滚。
而是犯罪元素实在弱了些。
一共六集,就围绕一个案子展开。
哪怕故事被案子全程贯穿,依然给人的感觉是弱了些。
案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点鬼扯。
讲出来甚至有点羞耻中二。
更适合作为睡前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是有教育意义的。
案子叫做,成语杀人事件。
鬼扯的是杀人动机。
被害人的死因是用成语时写了错别字。
简言之,《正港分局》讲述的是一个错别字警察正义执行的故事。
但从现实角度讲,这个“错别字警察”是个罪犯,他所谓的“正义执行”,是以成语的形式,了结他人性命。
比如剧中第一个被害人,死前身上被撒满了鸡毛,鱼缸里的鱼被捞出来,刮了鳞片附着在死者身上。
打一成语。
凤毛麟角。
至于为什么他会死。
是因为身为保安的他,在小区告示里用的成语,是错别字。
“设身处地”写成了“舍身处地”。
“通宵达旦”写成了“通霄达旦”。
结果被错别字警察逮到了,于是他就翘辫子了。
我说它案子鬼扯,不仅是这个难以让人信服的杀人动机。
还在于,错别字是常见的事,但成语中有错别字确是相当罕见了。
是什么牌子的原始输入法?
打成语还能有错别字?
也可能湾省的确就这种科技水准,输入法就是难用。
这是我对《正港分局》有关成语中出现错别字而被杀,唯一能想到的解释。
如果将成语错别字警察,换成“的地得警察”,故事的可信度我想至少提升一个档次。
可惜,换不得。
因为凶手的眼睛怕是杀得都要干了。
有意思的是,剧中的错别字警察,还不止一个人。
二十年前,也是有一位老师,因为学生出现了成语错别字,就将其杀害了。
值得一提,错别字警察一代目,是杨佑宁扮演的。
他面对记者,毫不慌乱,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供认不讳,且振振有词。
“中文博大精深,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而成语,它包含我们民族积累了几千年的智慧跟教训。
一个人,如果不认真看待民族的瑰宝就是不忠,对于老祖宗传承给我们的智慧不屑一顾,那就是不孝。
不忠、不孝之人,有何颜面苟活在这个世间······我杀了两个人,只不过是拯救了两个浅白的灵魂,拭去了两滴民族的眼泪。
”
无论是从案子还是对凶手的刻画,不难看出,《正港分局》的看点,更多集中在犯罪者身上。
包括形象方面,以及一代目所作出的一些“吃人”举动,显然是对《沉默的羔羊》的致敬。
而电影《沉默的羔羊》,也是以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汉尼拔最为出色。
风头完全盖过了朱迪·福斯特扮演的实习生特工。
哪怕朱迪凭此拿下了奥斯卡影后。
同样的,《正港分局》中的许光汉和王净,几乎也成了“陪衬”。
虽然导演有意通过不同的办案方式,对两个角色的性格做有意突出。
但看在眼里,只会让人觉得吵闹,对形象的塑造,帮助并不大。
尤其对看过《鬼家人》的观众来讲,这部衍生剧里的角色,陌生感十足。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戏眼没有在两位主角身上。
看点完全被“成语杀人案”这一鬼扯案子的凶手吸引了去。
全片最震撼我的场面,便是二代目成语警察做出卫道行为的那一刻,让我悲伤了好一会。
毕竟ta的出发点还是好的。
更为遗憾的是,本剧还叫个“正港分局”。
对比《鬼家人》中以许光汉为核心展开的故事,“正港分局”的故事似乎应该围绕整个分局所有人展开。
可看到最后会发现,对其余角色的刻画,全然是在不停打标签。
小胖,就不断强调吃货标签。
点外卖、送草莓、减肥要先吃饱等等。
少年,就强调戒毒的卧底标签。
淑芬就太离谱了,除了喜欢测旁人的MBTI之外,不断强调的甚至只是她的名字,“是淑芬不是嘉芬”“是淑芬不是建芬”······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不是一个热热闹闹的“正港分局”群像,而是一个个标签组成的刻板角色。
人物塑造这方面,无疑成了本剧的最大遗憾。
总得来说,《正港分局》还是以喜剧要素为主,笑点还是蛮多。
当个乐子看看即可。
悬疑啊、犯罪啊,就没必要过多在意。
更不要拿去和《鬼家人》做对比,只会是徒增不快。
从剧集的彩蛋来看,似乎还有出续集的打算。
可就这部所呈现出的质量,实在让人再生期待之心呐。
(欢迎关注辉兔的影音杂货铺公众号) 刚看完台湾六集悬疑犯罪喜剧《正港分局》,正港分局长张永康,手下有小队长林子晴,以及吴明翰、少年、小胖、李淑芬等警员。
除了王净饰演的林子晴,其他就没有正常人。
许光汉饰演的吴明翰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少年当卧底嗑药过头总犯病,小胖是个吃货,李淑芬是个搞人格分析的,加上窝囊派张永康,全员逗比还能误打误撞破获一起连环凶手案。
重点是,凶手不是被他们抓住的,而是被二十年前的凶手水源给嘚啵死的,那一刻如唐僧附体。
但凡不是有喜剧标签,整个分局的智商情商加一起,也斗不过两代杀人大魔王。
两代大魔王用的都是成语杀人法,且有师承关系,谁成语写错了字,谁就会被杀死,这是对国学严谨的态度,不允许有丝毫错误。
换句话说,成语不过是给自己和给社会的一个交代,他们杀人与成语关系不大,不然第二代也就不会杀失控了。
案件的想法挺好的,略牵强但有新意,如果是用《谁是被害者》的方式呈现,那这部网剧应该还能再上一个档次。
这种喜剧流不太好笑,就显得有点尴尬,搞得观感怪怪的。
二十年前,水源是一位补课名师,每年都会帮学生列出会考的成语重点,按照顺序前几位分别是走投无路、脍炙人口、凤毛麟角、不耻下问、悬梁刺股、杀一儆百。
水源用走头无路和烩炙人口的错误方式,杀死了两名学生,成为第一代杀人魔。
二十年后,大厦保安程百祥惨死在工作间,头戴鹿角帽,上半身被插了很多鸡毛和银龙鱼的鳞片。
张永康联想到成语杀人案,说出了“凤毛麟角”的成语(鸡毛鳞角)。
随后华大附中发现尸体,死者是体育老师廖山戴,双手被绑跪在孔子像前,牙齿被拔光。
警方分析为“不耻下问”(不齿下问),并认定这是第二代杀人魔的连环杀人案。
第三起命案死者是地下偶像由美,全裸死于家中,头发被绳子缠绕起来,手被插了一刀。
警方分析成语为“悬梁刺股”(悬梁刺骨)。
水源根据当年编写的成语大全,先警察一步预告了“悬梁刺股”,并假意积极配合警方调查,实则开始为逃跑布局。
第四案是新补课名师黄仙的学生刘睦婷死了,心脏被挖出,双手各持半边心脏,对应的成语是“一心二用”,非水源成语重点里顺位的“杀一儆百”。
由美的国学老师是黄仙,黄仙又是水源最好的学生,可惜黄仙辜负了水源的期望,成了一个乱搞师生恋的禽兽。
有强迫症的水源,再被带去看过案发现场之后,自然猜到了凶手,即黄仙的妹妹水茵。
水源说水茵是天赋流,但杀刘睦婷属于离经叛道,与发扬国学不沾边,心态崩溃的水茵直接自杀,让人一脸懵逼的剧情设定。
行动慢吞吞的警方好不容易赶来,水源早就跑没影了,估计会有第二季,水源还有那么多成语没用完呢。
这个夏天最大的惊喜,就是突然刷到了《正港分局》上线,更惊喜的是竟然还是一口气更新全集这种神仙操作!
奈飞真的配享太庙!
我觉得最近几年的台剧真的蛮猛的,特别敢拍而且也特别会拍,每次总能很精准的踩到我们这群观众的痛点和爽点上,就比如这部《正港分局》,通过一群性格各异的年轻人联手逗趣、破案的有趣日常以及一个又一个诡谲多姿的悬疑案件,揭露了各种各样或紧贴现实议题、或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社会案件,也在这个过程中抛出一个个有关人性的深度思考。
在难以想象的“成语杀人案”背后,有对于文化的探讨与反思,也有对于扭曲人性的窥探。
跟着小分队一行一起探案的过程,也是一个纵观人物群像的过程。
正直热血偶尔还透着些许中二的吴明翰;外冷内热,娃娃脸with御姐气场的子晴;看似文弱小透明时则三不五时语出惊人的记录员;战术性结巴、持续性蠢萌的法医;看似不靠谱却总能及时掌舵的局长……每一个人物都极具代表性,同时也都很鲜活很有“人味儿”,短短六集就能做到每个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这一点也很难得了。
这部还有一个很出彩的点,就是它的画面置景以及氛围感。
开头保安被杀的剧情中,时而绯红时而幽蓝的画面光效、浴缸里目光似意有所指的鱼、杂乱混沌的案发场景和诡异死状的受害者……每一个画面的每一处细节,都在为这部剧的诡异氛围疯狂叫嚣。
而在“成魔”出场的时候,那个致敬汉尼拔的押解造型直接给我笑喷了,他们之间的见面场地也透着一股难以言状的中二,一会诡异一会搞笑的脑回路,真的很符合我这个中二青年的审美,hhhh~ 反正看完了全剧我觉得应该是大部分年轻人都会喜欢的一部剧,不管是剧情质感还是画面冲击力都是高高的,要刺激有刺激、要搞笑有搞笑、要紧张有紧张、要轻松有轻松,总之就是要啥有啥,很丰富也很有层次感的观剧体验。
值得安利的一部好剧,这波又给台剧上大分了咱就是说。
我就不知道为什么正港分局每次要突出凶手都是女性,不好意思这篇有剧透。
而且里面的情节内容就真的很拖沓好像是为了洗钱而去拍的一部网飞剧,六集里面每集半小时,但是看得人头皮发麻,不知道导演拍的什么东西,就很生硬指向性的,把整个警察局拍成了无脑的样子。
一个吸毒瘾君子卧底回来可以做警察,我的天,而且毒瘾还在哦。
还有吴明翰作为男主角为什么这个电视剧把他拍的那么中二,一点用都没有,没必要的流血受伤倒是没少,动作场面就是为了拍而拍,毛毛只有那么一句【对不起啊老公】。
说着烂还是把正港分局给看完了,wcnm下午刚看完那么好看的犯罪剧集今晚就看这么烂的剧我实在是不能接受。。。。
本来刚看觉得还好可以打三颗星,后来越来越拖拉好烦降到两颗星,无聊烂梗频频出现一点也不好笑(MBTI部分最恶心最无语)减到一颗星🤮杨祐宁好帅加一颗星😍反派中年演员太丑减一颗星🤮后面发现剧情有反转还不错而且大反派居然是女生加一颗星,本来以为反派真的有点东西没想到是个没脑子只会模仿老师&成语强迫症杀人原因太扯了最后居然还紫砂我擦真的无语到爆炸了滚回一星区呆着吧。
好烂。。
知道烂但是没有想到这么无语下午看雷普利有影评说网飞剧是屎里淘金,这部是金。
那我晚上看的正港分局就是屎。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应该算得上去年最成功、最火爆的台湾电影了。
仅靠6000万台币投资,就拿下3.63亿台币票房。
时至今日,豆瓣上已经有超过40万人评价,为《鬼家人》打出了8.1的高分。
许光汉跳脱衣舞、叫死GAY还是叫老公、不敢相信等等相关梗当时频频刷屏。
甚至“许光汉的屁股”一度成为互联网流量密码。
《鬼家人》讲的是直男警察吴明翰(许光汉饰)误捡地上红包,被迫成为同志冤鬼毛毛(林柏宏饰)的冥婚老公。
为了斩断这段荒谬姻缘,让毛毛安心投胎,吴明翰耐心帮助毛毛实现遗愿。
在一起经历了许多故事后,他们成为了家人和朋友。
不过咱们今天不是重温经典栏目,聊到《鬼家人》,是因为电影的衍生剧《正港分局》近期上线了。
《正港分局》是一部搞笑悬疑剧,讲的是吴明翰和林子晴(王净 饰)在警局期间的破案故事。
《鬼家人》里的灵魂人物毛毛并没有出场,剧情也相当平庸,属实是让所有期待的观众大失所望。
其实早在2023年8月,《鬼家人》上线流媒体的时候,导演程伟豪就在豆瓣分享了关于本片创作的契机和心得。
在发言的最后,他提到将来会出一部衍生剧,聚焦于《鬼家人》的男女主角所在的正港分局。
网友回复除了惊讶导演竟然亲自售后,更多是希望能看到毛毛和吴明翰的后续剧情。
虽然导演一开始就说了《正港分局》是以吴明翰、林子晴为主的犯罪喜剧,不算“吃饭砸锅”“消费情怀”。
但《鬼家人》的笑点和感动,大半是由毛毛和吴明翰组合产生的。
类型杂糅、元素丰富才是《鬼家人》成功的关键。
电影本质上是一部喜剧片,却通过“直男”和“死Gay”的碰撞,灵异惊悚的元素和悬疑犯罪元素收获多种受众的喜爱。
在各种没正形没节操的剧情中,主角得到了个人成长,也与家人达成和解。
到了衍生剧《正港分局》,直接简化为老老实实地破案+搞笑。
前作结尾的“林孝远案”告破后,队长升任分局长。
为了破案中枪挂彩的吴明翰伤愈归来,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将接手新任小队长。
在《鬼家人》的结尾,林子晴的下落交代的并不是很清楚。
到了《正港分局》,林子晴的身份有了新解释,她成了把林孝远所有赃款送回警局的大功臣,属于是谍中谍中谍。
于是队长一职由林子晴接任,也引出了《正港分局》的一大主线,那就是她和吴明翰之间不断的矛盾和摩擦。
经历了《鬼家人》,吴明翰应该成为一个善良的大男生,林子晴也应该打破了性别偏见。
但到了衍生剧里,所有人物弧光褪去,好像之前的一切没有发生过。
吴明翰还是个动不动就发火的臭屁直男,林子晴还需要再通过6集剧情不断证明自己,重新撕掉花瓶标签。
另外一条主线,就是正港分局破获连环杀人案的过程。
这部剧对于案情的设置,突出个尺度生猛,画面还是很有冲击力的。
第一起案件的受害者,是一名大厦保安。
小队赶到案发地时,发现死者身上有很多鸡毛和鱼鳞片,还带着鹿角帽子。
如此蹊跷的死亡现场,令众人一时找不到头绪。
这时局长提起,当年曾有一件很离奇的案子可以参考,那就是成语杀人事件。
20年前,有一位叫水源的补课名师,连续制造了两起杀人事件,被害者都是他的学生。
而水源作案仅仅因为学生在成语测验的时候,写了错别字。
水源不但手法残忍,还精心布置了犯罪现场,用死者的姿势和动作来重现成语。
以此警醒世人,学好国语的重要性。
比如砍掉学生的头,吊在断桥边上,是因为学生把“走投无路”,写成了“走头无路”。
从女学生的大腿上割肉烤熟,再塞进女学生的嘴里。
以此暗示成语——脍炙人口,让她亲口尝尝烤肉(脍炙)的滋味。
从这种思路出发,结合现场发现的鸡毛、鱼鳞、鹿角帽,林子晴想出了“凤毛麟角”。
而“鳞”和“麟”这一对错别字,可能就是凶手想要展现的成语。
吴明翰则一边不服气,一边去书店买书恶补成语。
没办法,他文化有限到会被小学生看不起。
吴明翰刚买好成语参考书,又一起离奇的杀人案发生了。
某学校体育老师被钝器砸死后,尸体被放在孔子塑像前,摆成了跪拜的模样。
而且他的牙齿被全部拔掉,嘴里是空空荡荡的。
有人猜这个成语是“没齿难忘”,有人说是“无耻之徒”。
(大家觉得是什么🤔)
接连两起杀人案都相当变态,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些案子出自成语杀人魔水源之手。
但水源当年正是被局长亲手抓捕送进监狱,作案的应该另有其人。
于是林子晴提议直接去监狱见水源,看看他能不能说出点有用的信息,
水源是极度危险型罪犯,受到最严格的监控。
刚露面的时候甚至手脚被绑,还戴着面具。
不对,哥们,你这姿势、打扮不能说很像汉尼拔,那简直是一模一样啊。
甚至警察的站位,面具的样式,都做到了像素级致敬(复制)。
水源脾气古怪,加上吴明翰又控制不住脾气,跟他起了冲突,这回谈话也没问出个所以然。
结果没过两天,又一起杀人案发生了。
死者是一位日籍地下偶像,她的死状也非常诡异。
她的头发被麻绳悬吊,手被刀子刺穿钉在桌子上。
这两起案子代表啥成语,藏着哪个错别字,大家可以猜一下哈。
虽然是地下偶像,但她的影响力不小,甚至就连正港分局里的法医都是她的粉丝。
(亲手给偶像做尸检的感受)连环杀人案到这里还没有打住,在正港分局的调查过程中,杀人案一直不断。
一时之间社会上人心惶惶,书店里的成语词典被市民哄抢。
家里没有参考书,或者孩子语文不好的,都不敢随便上街了。
(电视屏幕下方滚动的新闻字幕,藏着《鬼家人》彩蛋)正港分局查案进展颇慢,但身在监狱里的水源,却是个“预言家”。
将要发生的杀人案藏着什么成语,都被他一一写在墙上。
警察也只能跟他合作,按照他提示的信息,慢慢接近真相......
以上就是《正港分局》的破案悬疑线,全剧就围绕这一个“成语杀人事件”展开。
观感和近年来内地的一些悬疑刑侦剧完全不同,没有浓厚现实主义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但剧情在荒诞中透着合理,作为网飞出品尺度也足够之大,部分画面甚至血腥到咱不敢展示。
很明显,《正港分局》不能完全以悬疑片的标准来评价。
因为它的喜剧成分实在太多,和破案内容比重差不多,无时不在,无孔不入。
不得不说,这剧玩的梗看起来略显尴尬,且版本过时。
比如警局里的李淑芬,张嘴闭嘴就是帮人做16型人格分析。
然后再被人反复叫错名字,难道把淑芬叫成“淑珍”“嘉芬”是个很高明幽默的包袱吗?
吴明翰经常发脾气,不招人喜欢,被骂“普信男”。
发现重大线索之后,局里的小胖夸赞他YYDS。
什么测16型人格、普信男、YYDS,要是放在几年前也许真能让人会心一笑。
这些比“恐龙抗狼”都要老的梗,放在2024年的剧里,给人一种网速过慢的感觉。
就像是科目三都已经流行了N个版本之后,当地年轻人才领会其妙处。
另外,吴明翰追查凶手的戏份,尤其突出一种荒诞感。
比如拿着豹纹床单当降落伞跳楼;
跳楼之后,马上被嫌疑人的车创飞;
吴明翰被撞后,好似塑料袋一般满天乱飞,之后绑点纱布就能生龙活虎。
从特效到剧情来说,都透露着一种“玩玩而已,何必认真”的糊弄之感。
最后,作为《鬼家人》的衍生作品,《正港分局》也少不了有关性别和性向议题的桥段。
前面咱们说过,《正港分局》的剧情虽延续在《鬼家人》之后,但就像前作的故事完全没发生一样,依旧开着那些“不美好”的小玩笑。
比如吴明翰问保安“你的后门谁在用”,保安扭头看看屁股说很多人。
吴明翰开车时吐槽女人请生理假不公平,流一点血就能翘课、翘班属实离谱,而且生理痛压根没有那么严重。
黄宣扮演的补课老师是水源的学生,两人聊天时鸡同鸭讲。
水源说的“搞学生”,是他杀了自己的学生,黄宣伸手抓着水源的手指轻轻套弄,暗示他说的“搞学生”另有深意。
《鬼家人》的编剧吴瑾蓉,在一次颁奖的时候说过:我们做这部电影,是真的希望毛毛投胎以后的世界,是一个对北极熊、海龟、同志、女性、没有犯罪意图的直男们都更美好的世界。
《鬼家人》演到大结局,让人感觉世界更美好了。
可《正港分局》结束时,案子被完美告破,全队出发去吃麻辣锅。
纯纯包饺砸。
然后呢?
大多数观众收获的,就是记住“千万别写错字”。
《成语杀人事件》如果只是《正港分局》系列剧中的一个案件,那它可能是一部很有风格的悬疑喜剧。
但它作为《鬼家人》的衍生剧,很难不让人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
《正港分局》能博人一笑,却很难去引起《鬼家人》式的思考和感动了。
这种差距,远远不是许光汉露一下屁股就能弥补得上的。
好了,关于这部《正港分局》咱就聊到这里。
有看过剧或是看过《鬼家人》的朋友,欢迎多多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阿仁
作为《鬼家人》的衍生剧,情怀加分可以占到20%比例,当剧情薄弱的时候,这个比例就上升到了50%。
林子晴被洗白是万万没想到的,毕竟《鬼家人》她的一句“花瓶是人看不穿的,被人看穿的叫玻璃杯”让人惊叹,黑白两道通吃更是精彩。
然而这种洗白顿时让那个结局弱了三分。
吴明翰倒是一如既往冲动莽撞,但在剧里许光汉也许是有些用力过猛了。
为了弥补毛毛的位置,补了一个吸毒的卧底和一个美女心理侧写师,但真的这俩就有点像是为了补充笑点,做花瓶的。
这些,都可以忍受,然而剧情实在是有些不爽快。
不是说案子不精彩,成语杀人案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构思,但在这里似乎沦为了噱头。
警方完完全全被一个牢里的罪犯牵着走,并且无期徒刑的犯人能够被提出来,甚至还能只在两个人的陪同下随意去到外界就很离谱。
除了林子晴和吴明翰在努力,小弟们在陪跑,局长和警署都在划水,一周内五起连环杀人案,救命,你们还在那里悠闲泡茶喝茶。
虽然《鬼家人》和《正港分局》的定位是有点轻喜剧,比如吴明翰不管怎么被车撞,顶多手上打个绷带。
但是这种不太严谨的作风还是让我十分不适应,可能是因为我最近刚看完一本纪实类的警察小说吧。
不上不下,但很奇怪,也不是无聊。
不理解“成魔”的杀人理念,反倒可以理解模仿犯的杀人理念,主角团就像反派吐槽的“一群废物”,最后破案竟然是靠反派内讧。
“成魔”和模仿犯最后的争吵也很诡异,模仿犯认为杀掉错字使用者是传承“成魔”,所谓的做完“成魔”没做完的,结果“成魔”认为教育人不要写错字才是“正道”,那“成魔”为什么杀人?
他不应该坚持教育吗?
之间《鬼人家》里有试图摆正警局内部“性别歧视”的问题,结果到《正港》还是传承下来,实话说看到最后,我根本没感觉子晴是小队长,还有所有打斗戏全是吴在打。
影片最开头那个“洗白”子晴的解释真的无聊,以为《正港》拍的是《鬼人家》前传,结果6集拍了一个很无聊的案件,或者后面安排子晴是模仿犯都比现在这样有趣。
影片最后冰淇淋那里,“其言也善”是想玩“欺人太甚”的梗吗?
还想说断案过程真的,每个人都很废。
这样的结局,是还会有二吗?
所有“受害者”都太惨了。。。
😵💫这种杀人的原因,太冤了吧。
看完《正港分局》后,我也被马尔济斯深深洗脑了,这剧到底有什么魔性啊哈哈哈哈~
水源老师戴着面具出来我一听声音就知道是邰智源哈哈,但是没想到他年轻的时候是杨祐宁就对了……
不是纯粹的悬疑探案剧,其中喜剧元素还挺多的,最终社会问题的反馈还是挺抓人心的。
狗尾续貂,电影打破歧视偏见结果到了电视剧全是歧视偏见,神经
好烂啊 如果不是这个阵容看了会很生气
喜欢,还要。
这个片子最大的警示就是好好学语文、认真用中文,尽自己最大能力不要写错别字!因为写错字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全片就许光汉那句老公对不起还值得看吧!
什么《正港分局》,我看分明是「正戆分局」。不过木曜能这样上网飞是真的厉害。
没有“鬼”这个元素之后,还是同样的演法,就过于夸张和刻意了
想到的成语就是 草菅人命
只要二十年,杨祐宁和朱宥丞就会长成假发爆丑的邰智源和黄宣,比凶案还惨烈。Netflix在《谁是受害者》后又弄了仪式感很博眼球的连环杀人案(下次要不要猎杀的得地),但怎么可以比《池塘怪谈》还降智……尤其是最后两集,耻感暴增。而且,能去掉Lulu和mbti吗?快比后援动作还恶了。跟鬼家人没什么关系了,吴明翰没有变成更好的人。大失望。
这部悬疑探案剧,没有强加任何价值观于观众,而是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理解维度,如此风范怎能不让人爱?
首先,从没见过一部衍生剧是把正传的财富密码删了再拍的。不是,请问呢,你对你的受众是不是有什么误解?回到作品本身,如果没有吐槽役的话,发呆役不就单纯只是个白痴吗,在正传里这个脾气不好的直男癌只要一讨人厌就会倒霉所以不会真的讨人厌,现在没了那个制衡因素,要全程看这个家伙摆臭脸,这不单纯让人生气吗,你是喜剧啊拜托。另外,现在用MBTI作人设的一律被我称为春晚型创作者,俗称加塞都赶不上热乎。又是口吃,又是臭脾气,又是MBTI烦都烦得要死,怎么可能让我觉得搞笑?
可以理解这种写错字不好好讲话就要杀了你的设定,成语地下警察想想就又讽刺又幽默,但是不能接受我和小张夸了一整集的子晴亮点(反派、拿到钱、全场最强、不用有任何感情线)全部反转。做完发型的光汉直男味猛跌,光靠骂脏话可不行。
有点过于难看了 仿佛康熙通告来宾突然都要当演员 但给我一种沈玉琳在讲笑话的难笑感 尴尬十足 (许光汉真的会演戏吗btw
许光汉帅帅滴,搞笑中破案,喜欢。
主创真的为了台湾国语的普及煞费苦心啊,要整这么一出成语杀人魔事件来警告大家好好学国语。可以说和电影在剧情上的关联就是两句台词,其他的完全独立,那干嘛还要蹭这个 IP,而且看结尾是不是还有计划再出别的什么案,一直蹭下去。大尺度血腥配上烂梗,真的很不搭。唯一出彩的可能是黄宣的部分,抽象的人配上抽象的角色,是有笑点的,其他的真没什么意思。还有,别学汉尼拔了,反而让自己显得掉价,但也有可能他们就是走这种随意路线的,搞不懂主创的想法。
活得太认真你就输了,其言也善
其实如果没说这是跟《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那件事》的衍生剧,其实就跟普通的犯罪剧来看的话氛围感确实不错,但是有种中规中矩的感觉,就是没有特别复杂的推理过程,一切都很好猜,然后也不太有关于电影的相关回应,喜剧上不太够有趣,犯罪剧上案件过于容易。这种班底确实有点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