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观点仅供参考。
印度片是我决定打开的理由。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觉得印度电影有它自身的魅力。
当然,时不时的歌舞虽然是它的特色,也是一个槽点。
开篇其实很多电影的手段,用讲故事的方式倒叙,把电影铺陈开来。
男主小时候很耐看,长大了,有点一言难尽。
这是演员上的感觉。
故事比较离奇,这样的经历很少有,我想如果在中国拿假护照,机场是过不去的。
但是不平凡的经历,却有些最常见的主题,梦想。
贫民窟出身的男主,用自己得魅力和经历,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而且,不仅让自己变得不同,也教导和帮助了别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间出现的瞎子爷爷,一个充满智慧的老人,用自己得爱让男孩回头。
还有她的妈妈,勤劳朴实的女人,虽然是单亲妈妈,却一点也不放弃,依然乐观坚强的养育了孩子,教给他许多的人生道理。
有个男主在热气球上的片段,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看着母亲的相片,想起来的是母亲的教导,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之深。
这部没有很明显的印度歌舞,只有一次好像。
不会让人不习惯甚至烦躁。
可以考虑打开看看,比较积极向上,有感染力的片子。
制作很精致。
虽说是印法合拍,但明显印度风格更加浓烈,当然了,本来就是围绕一个印度人来开展的故事。
印度歌舞果然开挂,加上动感音乐🎵依然让人肾上腺激素激增,法国警察的舞蹈情节虽然有些创意但着实有些拖拉了。
情节性的轻搞笑依然魅力十足,比如被抓戴了多副手铐,性取向,性变态等,最好评的要数前夫哥一本正经的被耍吧。
盲人老人那个很好很有教育意义,但是这个情节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在各种作品了。
所以稍微有种撞车的尴尬。
有些观众提出的比较多的问题是这个电影太过煽情浪漫,脱离现实。
我感觉这个评价有失偏颇了。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电影是以穿插回顾的方式来展开的,也就是阿甲以前的经历是他讲出来的故事。
而且影片结尾也很严谨的给出了答案。
狱警问真实否,阿甲回答半真半假。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完全没问题的。
他本就是为了引导教育三个误入歧途的孩子而讲的故事,所以他可以很合理的修改粉饰这个故事。
要说有些强行合理的地方,我觉得讲了这个故事以后,三个孩子突然超乖,这个有些。。。
总之,还是很推荐的。
浪漫轻喜剧,休闲的时候亲自去看看吧。
我想聊一聊传统。
本片当中印度的传统也是很明显的——无论是那贫穷的寻常巷尾,还是那要不断跪拜的神牛崇拜,都可以看出一个典型的印度语境。
印度,是一个今天都还有上百种语言使用中的国家。
相比较于印度,什么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呢?
可能作为景点来说,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万里长城中的八达岭长城,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天安门、故宫还有西安兵马俑,以及苏州园林。
这些景点用来作为中国传统的代表自然也是不错的——但是我不禁产生了一种疑惑:这是建筑,当然了,建筑可以说是历史的活化石,但是,建筑真的是最直接提现文化精神的载体么?
也许是,也许不是吧。
文化,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精神,可能还是要靠余秋雨先生的那句“成为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来判断。
我们有哪些行为习惯是和我们的先人们一模一样的呢?
又有哪些思想方式是和先人一模一样的呢?
很显然,这部片子的剧情有些过于天马行空,只讲旅程,只讲故事,不够真实,太过梦幻。
但我就是来写好评的。
印度的电影,很多故事都出自贫民窟,这部也不例外,从小阿贾的独白就能看到,显然男主是自我感觉良好,有种荣耀在里面的。
从阿贾到教养所给三个违法少年讲故事,故事经过一系列的旅程回归到了终点:教育。
可以说,阿贾能有这样的旅程和人生,完全离不开他伟大的妈妈的言传身教。
显然,教育在印度是非常受重视,而且会经常被拍成电影来反思。
从阿贾小时候对宜家设计的喜爱,到长大借着宜家的橱柜进行冒险,宜家的展厅还承载了这部电影的主线之一:邂逅女孩,并娶她回家。
阿贾正在宜家给母亲寻找归宿:一个装骨灰的装饰瓶, 抬头遥望远处听宜家员工介绍物品的那个姑娘,镜头拉近,我们都会晓得:女主来啦。
我也是第一眼看到这个姑娘就太喜欢: 艾琳·莫里亚蒂。
从她一开口我就知道,这个女孩我曾经见过她,如此独特而有魅力。
那种心动的感觉会如同阿贾一样,第一次的date就如此完美。
阿贾向所有不会搭讪的男生展示了他的技巧,而且这技巧不露痕迹,还特地展示了沙盘推演的名词,还特地给宜家做了广告(又一次):不光是买设计,最重要的还是置身其中。
阿贾直冲进客厅,像到家了一样把手中的包扔到餐桌旁边的椅子上,对着姑娘急忙说,honey,对不起,我下班晚了。
在样板间看图片说明的姑娘首先睁大了眼睛,疑惑的眼神和瘦美的脸庞都在诉说,你是哪位,又在说什么?
接着阿贾的声音落地,美丽的姑娘又眯起了眼睛,完美演绎了疑惑的表情转换。
阿贾明显看到了女孩像观赏柜中游泳的一只鱼一样的表情,说道,别生气,我来做晚餐哦。
姑娘的眼神眯得像刚出生的小月牙。
阿贾却是不依不饶,我可是大厨哦,保证好吃。
见姑娘没有任何反应,处于窘境的他向左看看房间的家具,向右看看窗户的窗帘,扭头的过程中有些恨:你怎么还不明白?
阿贾使出了杀手锏,摇摇头并微笑,对不起了,买之前要做下沙盘推演。
姑娘略抬嘴角,同时眯起的眼睛再次长大,像瞪着森林里突然串出的麋鹿,略吃一惊又立刻淡然,象征性地微笑点头。
姑娘转过身摇着头轻声说,OK,便像陌生人一样走开(他俩本就是陌生人呀)。
自得其乐的阿贾露出了邪恶的笑容。
玛丽疑惑地眯起眼睛。
他锲而不舍,又冲进了另外一间客厅,姑娘正坐在木质的黄色的座椅上看书。
阿贾去翻看蓝色沙发上的靠垫,不给任何理由地张口就来:honey,我的车钥匙呢?
没有找到,转身对着像是他妻子的女孩说,有看到吗?
女孩此刻像一只没寻找到食物而感到无奈的蚂蚁,眼神向下表示,你又来?
瞪向了阿贾。
女孩坐在绿色的三人沙发上继续安静地看书,阿贾一屁股坐在旁边,沙发像吃饱了睡觉的鳄鱼一样摇动一下又安稳了。
“老板快把我逼疯了。
”注意,关键点来了:女孩回应了阿贾。
亲爱的,压力很大吗?
只有有趣的女孩才会和你讲对话接下去,这至少证明了两件事:一是女孩是个有趣的人,二是你没看走眼。
阿贾低下头,看着远处的地毯,本来装作阴郁的脸迅速扩展开来,邪恶笑容再次展现。
他们顺便玩票了下路人,阿贾对着坐在床上翻书的男士,望着他的临时妻子说,你和我的哥哥竟然能做出这种事?!
路人吓呆了,不是,我不是你哥哥。
妻子坦然地说,我和你哥哥相爱了,我们要去瓜地马拉。
阿贾愤怒地摇摇头,指着妻子说,不行!
妻子却像一位故意气人的小朋友,摊开手的样子表示就是这样。
我很喜欢这一段,当做练笔似的描绘出来。
我上一次见艾琳·莫里亚蒂竟然是在真探第一季中,她扮演了伍迪哈里森青春期反叛的女儿。
嗯,就是这个样子。
真探第一季第六集。
但这依然不影响我对她的好感,反而是增加,她说话的声音让人听过不忘,像是在一根一公分长的声道线上又追加了一根细腻的线条。
她有点像我心中的《布鲁克林》女主。
此后,阿贾从巴黎宜家住了可能不到半夜的衣橱里,被货运到了英国。
英国警官展示了他独特而让人无语的幽默感,顺便跳起了一段单人独舞。
当然,面对难民潮,欧洲各国家的态度还是不同,在这件事上英西两国还扯起了皮,喜剧的一部分。
从西班牙乘坐私人飞机到了意大利罗马。
这次邂逅的是一位电影明星。
从罗马拿着影星帮他赚到的钱,乘坐热气球飞向了海上。
最终他到达了利比亚。
他用他所有的钱帮助难民实现他们的理想。
帮助别人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方式。
阿贾最后选择去做一名教师。
他所讲的故事像一个成年人的冒险经历,更像是一部成人童话。
尽管有些夸张和戏谑,但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观感,看到最后,阿贾终于找到了他喜欢的生活。
女主角的出现自然太过童话,至少我是不信,但却可能是观众想看的。
影片融合印度歌舞和欧洲商业风格,两大元素碰撞的女主竟然是一位美国人。
也让我想起了《白日梦想家》,追梦的过程是给人希望的前行,尽管这部片在追逐梦想上要更弱一点,因为阿贾就是想去巴黎泡妞!
所以,最后警察问阿贾,你说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阿贾说,大体上是吧。
我们就不必再在意这电影是否真实,是否夸张,因为在结束后的回味之中,会感到教育给人带来的变化和力量,冒险给人带来的无畏与坦然。
看完电影再来看评论,发现居然没人说结尾的结局!
其实,结尾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男女主在一起了!
1、男主在印度警察局给犯了错的小孩子讲故事之前,就说了,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2、快到结尾处,男主回到宜家拿老妈的骨灰盒的时候,那时候遇见的女主,应该是真事,也是在那交代了,女主还是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了,毕竟之前打电话时,女主闺蜜说了,高富帅要留下来,他们准备同居了,而且男主出事也没和女主说明原因,所以女主并不知道男主的种种,只以为男主放鸽子了,这时候正好又来了个高富帅走进了她心中,毕竟大家都知道,法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浪漫!
3、结尾处,电影放完了,都没有出现女主,只是一个画面出现女主出现在了男主教室门口,其实这里我觉得是电影放出的迷雾,也就是男主给小男孩讲故事的时候美化了故事,为什么美化故事呢?
毕竟,男主此时此刻的心情应该是致力教育,让每一个小孩子的眼界都扩大,未来都能有出息之类的,所以,他现在是在拯救这些小孩子,那么,一个完美的故事,一个美好的故事,一个之前犯了错(男主进监狱等等)的人,也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只要改正就好,正如中国的古语: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浪子回头金不换之类的,男主讲这个故事,就是告知这些小孩子,要好好的,学习,扩大眼界,未来是美好的,而不是天天在大街上游荡,犯法之类的!
4、最后,豆瓣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注册的,总之闲来无事找回了密码,上来写了篇短影评,看完我内心也是久久不能释怀(最近和女朋友分手了,3年了,但是我不珍惜,我错了,很难过,真心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
不落俗套,片名和影片气质很温和,是一场奇观和浪漫兼顾的轻喜剧。
当然主要还是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之旅。
这是一部主角没有开挂的印度电影,电影中还反复以此为基调制造了很多以外之喜,尤其是“爱钱”的人设和相关的情节反而让这个主角变得可爱,节奏也张弛有度,只是感觉影片太短了,这个“奇幻漂流”不太足矣改变整个男主的心态,有点戛然而止的感觉,而且爱情来的太美好,也觉得可信度不够,不过正如《调音师》一样,结尾也稍微回归了一些真实,总体还是推荐去看的。
因为有着《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摔跤吧爸爸》《嗝嗝老师》《三傻大闹宝莱坞》等众多印度电影的铺垫,我并没有仔细确认电影的名字便迅速打开了我的投影仪。
搜索这部影片时,我发现它改编于一本法国的畅销小说《困在宜家衣柜里的苦行僧》,有一丝丝疑惑:这真的是一部印度电影吗?
影片一开始浓厚的印式英语让我从疑惑中瞬间清醒。
男主人公阿贾给三个调皮捣蛋即将面临牢狱之灾的小男孩讲了自己的故事: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他从小顽劣不堪,幼年时也蹲过少管所;靠着杂耍和“魔术”生活的他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印度骗子”。
母亲去世后,他带着母亲的骨灰和仅有的100欧元假币,怀揣着母亲的遗愿及自己的梦想前往巴黎,并在巴黎邂逅了他的爱情。
当晚,拮据的他睡在家具店的衣柜里却被阴差阳错地送到了伦敦,意外成为了“偷渡客”。
辗转西班牙、意大利、利比亚,再到巴黎,最终回到印度成为了一名教师。
锒铛入狱艳遇爱情一夜暴富千金散尽终于教书育人这一生也算是十分圆满了 整个电影讲述的故事轻快简单,平铺直叙却也充满了意外和巧合。
作为一部爱情喜剧,其中也不乏许多温暖的瞬间。
1.小时候,妈妈为了骗他好好吃饭有个强壮的身体,告诉他“如果你想让我带你去巴黎,你就必须强壮起来”。
长大后, 如出一辙,他告诉妈妈“妈妈,您必须吃点东西,你的身体好起来,我才能带您去巴黎”2. 阿贾在少管所里,暗无天日,孤独无助。
当德瓦先生推开那块砖,给他描述狱墙外的精彩世界时,砖外的阳光照进了监狱,也照进了阿贾的心。
“孩子们正在街上踢球”“今天是赶集的日子”“小贩们正在摆摊”“一个女人正在她家阳台上晒太阳”“一位母亲正在给那些玩球的孩子们送水”“他们在抢着谁先喝”…… 阿贾离开时,他们甚至成了忘年交的挚友。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再次相遇时——阿贾正在偷拿德瓦先生的钱。
不幸地是,德瓦先生认出了他;幸运的是,德瓦先生是个瞎子。
但他用自己的想象在看世界,并给处于人生最黑暗的阿贾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
多年后教书育人的阿贾又何尝不是在口口相传,传递着爱呢。
写到这里,终于解开了我看完电影时最大的疑惑:阿贾为什么要给三个小孩讲这个故事,难道只是为了“骗”他们去上学吗?
不,或许这里面还有德瓦先生的影子。
3. 虽然阿贾母亲并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到达巴黎,也没有在埃菲尔铁塔塔顶与阿贾父亲马丁再相见。
但是情书信纸折成的纸飞机还是带阿贾母亲来到了马丁身边,他们终将相遇。
电影里还有很有趣的人物和情节,小阿贾找爸爸、很会骗的巴黎的出租车司机 、 专注走程序和唱歌的伦敦警长 、 汪峰老师印度分峰“阿·汪峰·贾” ……再次不一一列举了。
至于阿贾在巴黎和女主如何浪漫邂逅,又怎样身无分文在几个国家“游历”,如何一夜暴富,一切的离奇与梦幻,等着你们去自己发现。
阿贾讲故事时便说,这是一个悲剧;结尾那句“真真假假”更是让这个故事的结局充满了遐想。
至于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也许并不是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在比利亚散尽千金后阿贾说,他明白了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那么,你想要的又是什么呢。
无论所求为何,只一句:若想飘洋过海,怎能止步于观海听涛。
(来自公众号:杨三浪)
《苦行僧的非凡之旅》( The Extraordinary Journey of The Fakir)像《公民凱恩》一樣,講述了窮人一夜暴富的故事,但Ken Scott顯然無心引領觀衆探尋主人公的心靈創傷。
觀看本片就像做了一場夢——好人終有好報,有情人終成眷屬——但也僅是場夢而已。
在敘事上影片沿襲了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戲劇模式:三幕劇結構(第一幕確定任務,第二幕執行任務過程中遇到各種障礙,第三幕完成任務),兩條故事線(事業綫-男主去巴黎尋父;愛情綫-男女主一見鍾情),充滿戲劇性的情節(如男主意外的奇妙旅程:從巴黎到倫敦,再到巴塞羅那,甚至利比亞;在每個城市都會有扁平化的反派人物與男主發生衝突),大團圓式結局(男主最終回到巴黎將母親骨灰置於父親的墓碑前;男女主成爲戀人)。
與此同時,影片融合了寶萊塢電影誇張的人物造型,浮誇的表演和毫無緣由的載歌載舞(鑒於導演身份係加拿大人,如此設計以滿足觀衆對印度人保有的刻板印象實屬投機取巧)。
無論是鮮艷絢麗的色彩和高光的使用,還是或亢奮或煽情的音樂,目的都是編造一個“持之以恆歷經磨難修成正果”的勵志童話。
爆米花電影的商業邏輯依然是影片主創的初衷,電影的娛樂屬性依然是占據主導的,Aja假扮苦行僧招搖撞騙的橋段和他在不同國家城市所經歷的奇妙旅程皆是吸引觀衆的奇觀展示。
影片中幾乎所有重要的轉折都是巧合(偶然性),偶然性基於必然性存在並與之相輔相成的敘事邏輯並不存在,創作者僅通過Aja之口將“人生充滿偶然性”的主題直白告知觀衆來掩飾敘事邏輯的漏洞,未免太過偷懶。
所造成的結果便是“貧窮”“階級差異”“難民身份”等主題淪爲淺顯的陪襯,無法深入挖掘。
即使是從商業片的角度看,本片缺乏創意的設計也只是糖衣包裹的陳詞濫調,遠不如讓人痛快淋漓的《碟中諜6》。
宜家的符號意義
一提起印度电影,首先想到的是歌舞肯定是片子中最为出色的地方虽然是印法合拍,当然印度元素直接盖过法国,没有让我失望,故事选择了倒叙,让我们更加期待了故事情节,很喜欢男主的经历,也非常想拥有这样一段美妙的机遇,在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与实践中,都使男主一步又一步的成长,这也是男主的转折点,也许生活中是真是假那又如何?
印度电影么常常有发自于苦难的喜感,以及渡劫后尚存的生机。
和中国讨论阶层分化的作品比起来,印度的这种题材总有一线美好的希望,而中国的作品总是给人忧伤的机警以及无望。
大概宗教带来的永恒希望也是创作好作品的基础吧~但是印度人民也的确快乐乐观哈哈哈哈,中国人民也并没有对改变自身阶层跨越矛盾有任何憧憬,毕竟社会要维稳,房贷总要供。
太难看了,剧情没有逻辑,突然开始尬舞,看到一半就跑出来了
故事情节有些无聊,奇幻冒险色彩没有达到预期,倒是各种运气好这是真的,片子里也一直在强调好人有好报,看来是挺寓教于乐的,可惜笑料也不够。但从中能看到印度人的自信,而且唱歌跳舞的变成了英国人,算是一个不一样的地方。观影感一般。
印度版的超级直男玛丽苏,完全没有任何逻辑,男主既不好看又不好笑,甚至也没有才华,只有迷之自信,然后就有各种大明星大美女争先恐后爱上他,真。。。
不知道这个男主说的是真的,还是他自己现想出来的法国历险。爱情线没有一点感觉。
很少有时长这么短的印度片,但却短小精悍,意外地耐看
😂😂也是看过了也就看过了,没什么记忆点和兴趣。衣柜里这个构思OK的。
这该称为一名印度男屌丝的幻想?一开始看介绍时,以为一系列奇遇会是像大鱼里一样有寓意的故事,结果却发现都是实现过程太过离奇,最后结果却都是俗套的一些故事。支线女明星的故事也是令人感到尴尬。爽文爽剧看得再兴奋,也是没有营养。
还可以,随便看看不错,7.5分最后结尾给所有人分钱那里我有点无语…还有这钱算是是诈骗来的吧…
有钱没钱,出去看看
只要电影加了印度类型片这种奇幻粉之后,都会有一种合理的奇幻出现。
到了那么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在讲英文,导演也不是印度人,演员大部分也不是印度的。所以很不同于以往走套路形式的印度电影。完全觉得好多评论吐槽这是一个不现实的故事好难理解。电影最后男主也说了,或多或少有真有假。而且其中英国警察尬舞的那段明显很迪士尼风。我们既然能接受迪士尼不现实的童话故事,动不动唱歌跳舞,为什么不能接受这个呢?而且真正有印度风的那段舞蹈也就体现在了罗马那段,舞蹈也是在特定情境下跳的,一点儿也不刻意。男主多次求了牛,但是并没有很戏剧性的每次求牛就发生什么很奇迹的事情,这点我倒是觉得一点儿也不刻意戏剧化,牛可能只是充当了印度人圣物的表现形式而已。而且整部电影笑点我觉得也很自然,逻辑上也很顺畅,有这些就够了。不知道是电影设计的原因还是什么,印度的贫民应该大部分讲的是印度语,可能是bug
印度版《不惜一切回巴黎》(不是同一个剧本,只是精神内核有一些相似)。巴黎观光客阿贾误打误撞成了流离失所的“难民”,在毫无经费的情况下荒诞地从法国辗转至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地中海沿岸的利比亚。抱着对天真爱情和“浪漫巴黎”的期待,却亲身体验了一把毫无保障的难民生活…自出发到回到孟买,阿贾不再是成天抱着幻梦期待机会和因果报应的那个长不大的小男孩了。虽然结局并不重要,主人公本身也暗示“不可全信、大体一致、多多少少”,但认清自己脚下的土地、探索世界的欲望和帮助他人的决心会如魔法一般让迷失的人们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一切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一篇写在衬衫上的冒险故事。阿贾从未离开过孟买,那些欺凌为真,只不过把它变成了另一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所以悲剧是指他自己,并不是指三娃要坐四年牢。但从盲眼阿公处学到的一切,让他学会闭上眼睛,用想像对抗现实的残酷。他又是幸福的。
宜家广告
3.5/5,原本只想看一部喜剧电影,没想到这部影片整体除了冒险还有对现实与梦想的探讨,整个故事或多或少,有真有假,正如监狱里的盲人老者一样,给他描述幻象中美好的世界,电影里阿贾的冒险堪称原著作者的坎坷经历。整个故事是一场悲剧,但也是美好的,被抓的3位小孩有了学习的动力,故事中经不起推敲的漏洞就在明示这是假的,躲进宜家的衣柜被抓估计是真的,只不过过程改了,那位一面之缘的女孩并没有最后与他在孟买见面,靠奈莉合伙赚到的钱也许根本没有,从西班牙难民区逃出去的那一刻就开始就已经编了,或许他确实去过意大利,之前在英国警察局也算是弥补了印度不可缺少的歌舞,最后在利比亚拿钱支援其他人的小梦想。这部电影没有像少年派那么精彩,背后是一个骗子因梦想在外辗转最终回到家乡教书育人,现实就是如此,接受教育才能有更多机会。
免费券才看的,实在是…
#2022097#这段经历本身而言,还蛮有意思的,加上印度歌舞剧的风格,让这个旅途充满了趣味…在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利比亚的故事各有特色,又串联成整体,虽然有些荒诞,但整体作为电影艺术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
断断续续看完的,故事叙事性太强,就是有点平平无奇,不过立意挺好的。
欢乐又沙雕的暖心小故事,男主这经历也是够传奇的,英国海关怎么那么逗哈哈。
本月电影指标几乎被院线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