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司令在9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表演的那首《I'm just Ken!
》太精彩了,转场行云流水,把舞台变成自己的演唱会现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全程带着墨镜演出,无法一览高司令迷人的眼神。
只好看看这部他主演的《半个尼尔森》弥补一下。
原来早在《LA LA LAND》之前的2006年,高司令就凭借《半个尼尔森》入围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那主角了。
不过《半个尼尔森》拍的有点超前。
开篇就是晃动的手持摄像,上次看这么多令人眩晕的镜头还是上次,娄烨导演的作品里。
当黑人演员纷纷入镜时,有那味儿了,熟悉的《火线》风格,这些黑人演员天生就会演戏一般,开始在镜头里生活起来,根本不存在什么演技一说。
带动的整部电影都有一种纪实风格。
高司令在《半个尼尔森》里感情生活还是不得意,有情人又差点给他发结婚喜帖,话说他的情感戏真的很不错,有点皮特式的魅力。
他扮演的历史老师业务能力出众,主要是有想法,有思辨,颇有柏拉图课堂的风采,不过个人生活糜烂,始终萎靡不振。
被戏里他的学生女主角撞见在更衣室腾云驾雾晕倒后,两人熟络起来。
这个黑人女孩得丽的哥哥因为在道上协助交易进去了,得丽也准备被亲戚拉下海,但是她很清醒镇定成熟的超越年纪。
其实电影看完,高司令演的老师邓恩和学生得丽是同一个人。
虽然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一个男,一个女,一个大人,一个孩子。
他们很多次的对话都像是自言自语,毫无隔膜,都挣扎在爱与痛的边缘,时而能在生活的夹缝中得到一些温情,时而不由自主的滑向深渊。
最后的结尾更是神来之笔,没有套路里的超人一等出现,没有斥责和贬损,没有更高更正确,只是两个人分坐在沙发两边,得丽说,准备洗心革面了是吧,另一边全电影里最干净一次的高司令笑了,有些腼腆和释然。
一部很酷的片子,很久没有看过Ryan Gosling水准很高其他演员也好在很酷的中学历史教师与孤独的吸毒者之间Mr.Dunn彷徨、摇摆、沉醉、放肆、不知所措最毒的不是罂粟是无止境的孤独与落寞独自在寒风中吹萧,明月都格外遥远Dunn 是双子?
注定的双面身份Le说:“一面天使,一面魔鬼。
”那么,我的魔性在哪?
或者,现在已经是?
:)Be a nice guy, I told myself无从排遣的寂寞想喝酒了
OK,也许是因为我连着看了几张DVD,也许是因为我边看电影边准备顺手收拾一下房间也许是因为我看的中途有暂停几次当电影放到一半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个电影到底要表现什么。
when half of the running time past i still didn't get the idea of the movie, i don't know this should be consider my failure or the director's.也许,就是要表现这个平凡现实的人物才少了很多戏剧化的元素也就少了很多起伏对于我来说,也就平淡了些我是没有看出很多深刻的东西出来或许是电影太有深度了?
呵呵也许,也许当我什么时候有兴致再看的时候,会有不同感想吧
黄燎原说 他始终认为“独立电影”是只适用于美国的 因为只有在美国才有HOLLYWOOD这个丑陋的庞然大物What is the histroy?Opposites or changes.Dan在他的历史讲课中说 东方人阴阳调和的理论在西方是行不通的 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 对就是对 错就是错 没有对与错的辨证。
而事实是 他懂得并维护这种辨证 若不是他自身面对现实生活的堕落以及一直对纯粹真实的向往 他的麻木依旧像毒瘾一样时时发作One thing dosen't make a man.One man alone means nothing.亦如HOLLYWOOD。
这个如今全然商业口味的大怪物 独立电影者的对立面 最初却也是当时的独立电影者为了对抗纽约、芝加哥商业电影而建立的阵地。
而它将电影推广至全世界的同时也无情摧毁了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艺术品的价值“还好是一个明亮干净的未来” 结尾可能还是让人松了口气。
刮干净满脸的胡茬 Dan看上去尤其的清爽朝气。
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大约也是属于美国人的思维观念But what a fucking nice movie!
据说Ryan Gosling是歌手出道的 导演Ryan Fleck是个始终坚持独立精神的电影工作者 而片名实际是Miles Davis的一支曲子的名称 仿佛用来说明了美国国土上一直以来黑人与白人的矛盾与融合。
只是生活 谁都一样绝望
<半个尼尔森>是分两次看完的.第一次看到接近大半的时候,决定停下来.因为喜欢它. 在上一次看碟风潮之后,我大概有两周多的时间没有看任何的电影,前几天看了著名的<巴黎,我爱你>.好像也就这个城市能承受这样的荣耀.把里面所有的故事假设到发生在北京或者上海,觉得就可笑又做作.所以说明其实大家热衷于喜爱自己不熟悉的东西. Ryan Gosling是我喜欢的男人样子.会有不经意间的短促而意味深长的笑容,略显狡黠,所以充满诱惑.他的压抑和随时可能爆发的失常折磨了我整个的观看过程,好像伴随他摇摇摆摆的身体,我上肢的细微神经也能以相同的节奏抽搐. 如同他说, l'm still an asshole. You're not an asshole.You're just a big baby. 他说,l'm a big asshole baby. 沉默的Drey.把满头的小辫子拴在一起的13岁黑人小姑娘,脸上始终是淡定的寂寞神情,看不出的忧伤,其实是人生中的强者,带着她的rap,骑着蓝色单车,藏下支离破碎的生活.也有无法掩饰的天真情绪,总是吃一颗不同口味的棒糖,露出漂亮的笑容. 三个镜头. Dan从Drey手上接过海洛英时脸上失落到无谓的悲伤.小姑娘眼里混乱的场景和音乐,或者是Dan无法承担的现实? Drey半转过脸,右眼有一颗大的眼泪. 新刮了胡子的Dan和Drey坐在焕然一新的房间里,Dan努力说了一个笑话后两人的笑容. 不知道这样的结局是不是太天真,只是让人安心.half nelson之后大家转危为安. 好像比较喜欢这样的独立电影.也许只是因为我是一个太健康的人,排斥所有消极的因素来侵害我健康和意志的可能,也尽力热狗的和符合我审美的人一起手挽手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所以才会无比怜惜的关注那些病态的苍白的痛楚的无处宣泄的个体.又或者其实我内心恐惧的正是某些无法正视的非现实的意识,这些意识决定了这样的异常个体也许看着我们看不见的世界.
"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多少次,你曾用类似的词句安慰过自己?
我坚持认为,这部影片不是在说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某个人自己内心无以宣说的故事。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被生活这个对手钳住了,顶住腰,掐住脖,退不出来,冲不出去。
可是,我们一开始就是那种随波逐流,不学无术的人吗?
不!
恰恰相反,我们是有深切的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和男主角丹尼尔一样,考察历史,思考制度。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执着的精神追求,让我们本质里的清高与清贫无法直面精神追求下的颓废与阴暗。
没有人欣赏与倾听的精神追求所注定的孤独空虚的灵魂,是自我放逐还是自我救赎?
Conflict, Change. 丹尼尔经常对学生说起的两个词。
是吧,现实与追求,肉体与意志,无时不刻的矛盾与冲突。
当那超然的思想正在思考人类社会关于公平与自由的终极问题时,这颗头颅下的躯体正因为无法抗拒毒品的终极诱惑而摇摇欲坠。
可笑的是,早已是瘾君子的丹尼尔在为自己寻找放逐的借口的同时,还苦苦维持着自己作为教师的那份体面。
另一方面,丹尼尔又是一个对良知有清楚认识的人,当他发现自己的学生与贩毒份子来往甚密之后,不顾一切进行阻拦,然而,这最后的挣扎与救赎终归还是败给了的放逐。
记得临进门时丹尼尔抱起了那只小花猫,呵呵,终究还是放开了。
最后,在毒品的狂欢中,老师和学生终于面对面完成了交易。
也许,这是两个人的人生里最大的一次Conflict, 也许这将给两个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Change。
至少,在四目相对的那一刻,彼此的内心都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然后相互交融。
再一次见面时,丹尔尼给自己的学生说起了一个笑话,用对待女人的方式。
半个尼尔森2020.12.26高司令:lalaland/银翼杀手2049 开头就是一堂fast-paced的history课,历史是什么?
是change,是对立面,南北战争根源于关于人是否生而平等这件事的分歧。
看过一些表现美国课堂的电影画面,老师和学生互动,自由发言,反叛authority。
老师有用摇滚、黑人音乐讲课的(想不起电影名字了),有用欣赏美术作品启蒙女权思想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有鼓励学生用艺术画表达没有outlet的情感的(Kristen Stewart的不再沉默),有发现每个孩子独一无二identity的(地球上的星星)…历史不是parrot propaganda 不是应试记忆时间 地点 事件,而是思考和分析Frank应该是Drey的哥哥的好朋友 以前的贩毒事件曝光后没有告发 所以Frank很照顾DreyGosling扮演的历史老师兼篮球教练Dan 矛盾的综合体 在历史课上神采奕奕 不按图索骥 不按textbook教书,在训练场上说话funny,回了家却成了瘾君子 喝酒、吸毒,画着big baby的水彩half Nelson是什么意思呢?
机器控制了我们 失去了自由 他提问机器你们想到了是什么?
答案有是监狱、白人、权威、学校 事物都是由矛盾的两个反面组成的 Drey一方面在学校工作,为这个机器服务,成了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又不喜欢它的某些纪律,束缚人性,就像美国的禁酒令。
先说说主人公Dan。
作为白人历史教师,他喜欢使用辩证法解释历史现象,课上的他热情洋溢地介绍历史上的民权运动,充满理想。
而在不为人知的课余时间里,他纵情于酒吧,沉迷毒品。
他是一个好老师吗?
旧时学生的父亲在酒吧与他打招呼时,他竟然迟钝到记不起学生的名字;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纨绔子弟吗?
觥筹交错的背后,是满腹经纶,甚至还研究共产主义。
当看到这样一个人,你会感叹人性的复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竟然如此自然地兼容在一个人身上:积极与消极、向上与堕落、挣脱与沉沦、坚定与踟蹰……或许,就像Dan自己说的那样:“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Dan的生活随着Dray的闯入更加纠葛混沌。
黑人女学生Dray自小没有父亲、哥哥因贩毒入狱、母亲因繁重的工作无法照看她,她只想靠贩毒赚一点零花钱,但却被Dan愤怒地阻止了。
就这样,Dan和Dray在课堂下有了更深的交流。
但影片同样适可而止,师生之间这段情愫被表现得模棱两可。
情感这东西同样是复杂的,这复杂源于人性中的单纯——它独立于一切后天定义的阶级、种族、身份等等。
Dan和Dray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如果不是Dray无意中发现她的老师吸毒,可能就不会有这么一段故事。
我觉得,这段故事用爱情去解释是有问题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没有爱情那么简单,也没有爱情那么复杂。
两个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孤独,他们同样无助地面对着纷繁的生活,无人理解,无处倾诉,无法逃避。
也有评论说,他们是相互救赎的两个人。
我认为,两个孤独的灵魂在一起只能相互取暖,彼此关心,根本谈不上什么救赎。
影片的结尾处,Dray给Dan带来毒品,两个人心照不宣。
坚强的人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拯救他人,而Dan和Dray只是两个普通人。
很疑惑于片名,查了资料才知道,Half Nelson是摔跤运动的动作术语。
我想,导演是以此来隐喻一种僵持的状态、一种暂时还看不出结果的挣扎。
这也很符合整部影片的氛围,喷薄而出的感情表现得很有节制,就像沉静的海面之下的暗涌、火山口翻滚的融融的岩浆。
电影一直是平铺直叙的:镜头的交叠、目光的躲闪、语言的游移、表情的晦涩……毒品、伦理、人性、情感、种族、民权,这些元素不断穿插,捉摸不定。
全剧没有特别震撼的所谓的高潮,好像一辆无人驾驶的火车,没有加速、没有减速,只是沿着铁轨运行,顺其自然。
影片为解释生活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尝试探讨生活的辩证法,这是一种挑战。
导演处处从辩证的角度阐释生活,但他很清楚,许多具体问题都是无法解释清楚的,人性、感情,就是如此。
这些注定了电影轮廓的模糊。
辩证法可以解释许多对立统一的事物,但生活永远无法像硬币那样正反分明。
生活从来不是纯色,非黑即白,而是暧昧的灰,它自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
什么是最好的方式?
这部电影有没有几分生活的真意呢?
见仁见智。
按照学院派的标准,对于边缘话题的探索永远是上佳的题材,正如如何面对生命这样一个类似复杂的命题一样,就本片而言,故事情节相当模糊,瘾君子的老师与家庭支离破碎的学生之间因为互相为维护某个秘密而使得彼此之间关系拉近,从而引出沉溺痛苦者试图在救赎与被救赎之中的挣扎。
片子恍惚是高二时候看的,数年后某天夜里重新忖度一遍,其实就如同某些难以觅得的隐秘情绪在脑海中,经过长久的时间磨砺和发展,最终能够在某天夜里能够迸发出新的情绪一样,如同新生的迹象。
1:救赎乱象生活有一天你起床,刷牙洗脸,穿上昨天干洗店拿回来的衣服,赶在上班前到达办公室,周而复始,至始至终所有的生活轨迹都是按照所固有的行迹出发,倘若日日如此,你还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么?
主角DAN是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他不按照学校给的固定教学纲要授课,企图以自己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在另外一方面,自己是沉迷毒品的瘾君子,害怕生活,躲避自己的女友,用逃避作为反抗这生活的防御。
而DERY的哥哥为朋友入狱,母亲忙于工作,13岁的自己开始独自照顾自己的生活,机缘巧合让DERY看到DAN吸毒的画面,原本两个人的关系模式没有变化,而两人的距离也是固定的,但是皆由这件事情让两人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了悄然变化。
如同所有理所当然的念头一样,生活无非就是创作最重要的母体,这其中蕴含的万物过于庞大,以至于不能去认识清楚或者准确的判断是非,救赎如果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被谈论,是不是该持反对态度的:归属于精神层次的相互了解,而复述着对于生活的意识形态话语下的潜在情绪是完全并且可以轻易的改变的,正是由于DERY窥探到DAN的秘密,所以才让DAN对她的角度开始转变,我们都明白萍水相逢的意义所在,也知道对于关键时刻所产生的情愫都是极为重要的。
DERY与哥哥的朋友走的太近让DAN心生恐慌,从他的角度而言,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帮助解救女孩,而DAN并不明白,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极为无力的,DAN本身而言才真正是需要被救赎的角色,角色自己一开始定位就出现了问题。
主角本身的生活就极为糟糕,面对自己的救赎无力,所以开始妥协,有趣的是,让DAN放弃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别的因素,而是DERY的贩毒行为,片中的黑人曾经对DERY说过一句:瘾君子本身是没有朋友的。
而DERY出现的意义则是一个即将毁灭的人发现自己认为重要的人即将走向毁灭的边缘,这让即将毁灭的人意识到救赎本身发挥的光芒并不是存在于自己的个体,而是多个个体共同发挥的作用。
2:现世心态我总结的现世心态,大致是对待生活,面对一切所表现出来的妥协性,诸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日益增加,亦或是世风日下,而就人们的个体因素而言,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将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外衣之下,用口罩和墨镜把自己与现实的界限线深深划上。
片中DERY几乎没有什么表情,对待一切事物都好像是如同昨日的老友相聚一样的熟悉和坦然,这样的心态也让人联想到麻木与落寞。
DAN何尝不是这样,杂乱的房间,桌上满是烟蒂的烟灰缸,左派的书本,以及人前人后所表现出的不同面,都试图与片中的“对立”相联系。
常规的思想脉络而言,影片所歌颂的正是将自己深深埋在虚妄的泥土中,从而察觉到这一切足以令人生疑,因为这这所依据的仿佛是在这文化体系里的固有感情系统。
有时候我们企图扩大边界来否定自己,否定世界,就像面对一切磨难之下人的潜意识都会处于躲避状态。
两个人的生活交集本身就很少,而莫名其妙的契机让两个人彼此深入认识,从而打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阂,就如同老师和学生,本就是两个对立的个体,这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
而对DAN而言,自己本身对于理想的确带有崇高的期望,而他逃避,逃避女友,逃避自己应该面对的生活,直到最后女友远离自己,好在人物本身对于生活还是按照轨迹行进。
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常常依赖于很多自己既定的判断系统,仿佛那些判断系统使我们所使用的一个普遍的惯性形态,比如说已经习惯了在热闹的人群里沉默寡言,对待事物抱着冷漠和消极,DAN 与同事的一夜情之后的清晨,表现出的冷漠其实在另一方便,未尝不是自我防御和保护的一种方式,对于未来的莫可名状的迷茫,这些细微的情绪多化作其他方式宣泄在DAN的生活中。
所以说,现实心态本身就是一种逃避和麻木的生活态度,事实上,摒弃的二元对立,某种程度上两个人本身的距离就已经拉近很多。
在生活的大环境里,这些对立使两个人在关键时刻的相知而升华。
3:独立与机制在话题上,对于瘾君子的描述大多大同小异,焦点多集中于这个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沉迷性中,纵观大多数这样的低成本独立电影,对于话题本身的内在探寻则要比剧情本身深入的多很多。
在课堂讨论的时候,DAN曾经提到这样一个命题:机器。
这里的机器本身失去物理意义之后,实则是在讨论一种体制,而这样的体制则是存在各个角落,对于犯人而言,监狱便是机器,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就是机器。
这也包括白人和种族问题。
而另一方面,机器本身就是带有统治意味的装置,在此前提下的人们,实则是在机器的包容下生存,这种包容正是维护统治与被统治的动力与意义。
在此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背景,在美国,所有在龄儿童都必须享有教育权利,这分两种,一种是私立教育,面对的是家庭优越的中间阶级以及以上的家庭,而大多数的公立教育由本州或者国家机关资金赞助,面对的是一般家庭,譬如移民以及有色人种等。
在本片的背景构建下,DAN的工作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学校,学校设施陈旧,课堂上大多都是黑人或者其他有色人种,教室的墙上张贴这种族抗争英雄曼尼拉的海报,这也是导演可刻意所为的设置。
背景的矛盾显而易见,所以在这样的机器体制下,问题就意味着更明显的会暴露。
这个环境下的自我防御与保护,会让人与之抗衡的唯一收获也不过是拥有具有自我嘲讽意味、完全依据的这样一种关系而被推倒。
所幸的是在关键时刻遇见的DERY,面无表情的她也被导演赋予了救赎DAN的使命,另一方面看,她也在迷失的前一刻受到了DAN的救赎,而在琐碎凌乱的生活中,两个人也彼此开始相互依靠,相互救赎。
片中有一点很有趣,DAN的妈妈在家庭聚会中与DAN聊天,问DAN过的开心与否,DAN说他过的很开心,母亲说你开心我就开心。
然后母亲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试图改变这个世界。
由此可以推论出,DAN父母年轻的时候,正值嬉皮运动,所有的年轻人追求自由,对体制充满厌恶,企图通过运动改变这一状况。
这样的情节安排带有很强的暗喻意义,首先DAN是一个在工作上有理想的人,希望能以与传统模式相背离的方式去授课,而他的方式受到了体制的抵抗,并且这一切引申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使之成为一滩泥潭。
在影片中,大量穿插了关于种族屠杀和压制的历史事件,呈现的方式就是采用类似于一种伪纪录片的方式,由学生做旁白阐述这个历史事件,然后配以史料记载,这样的情节安排,除了最原始的反映影片的细节,另一方面也是导演由主演DAN这样的个体为口舌所想根本呈现的意识形态,是否对于种族问题的抨击和暗讽,我想每个人的开发都不一样。
好在影片没有借此走向个体理想与体制暴力的相抗衡之中,倘若着的这样,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个体理想的光芒尚未消退,于是影片更加着重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而体制暴力则是构建人物形象的铺垫。
4:风格整部影片都试图体现独立片所倡导的极简主义,镜头简单,剪辑舒缓,与此伴随的是情节模糊的前提下,更加缓慢的进行,由于精致情节的缺失,所以这部影片走向了“晃动”的意识流之中,以此揭示生活大于艺术的主题。
拍摄上,影片色调灰暗,以一种冷色调的基调存在,与之并存的是镜头中前后焦点失准,怪异的对焦让人琢磨不透,我想是刻意加强对主题气氛的渲染—杂乱。
这样的思想感情所彰显的的立场、行为,以及难以预料以及行为独特的人们,这样的拍摄才能满足我们对于小格局中的场面调度。
对于沉闷的话题,影片在前半部分表露的的确如此,直到八十多分钟的爆发,背景乐想起slowcore的音乐,伴随迷幻的声音,密集的鼓点,以及适时的电子,整部影片起伏有章程,张力十足,到最后情绪得到宣泄,随即中止,收的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大量的主观镜头,以及塑造人物时的特写和近景,随着情节发展,深沉而又压抑的缓慢成为大多数人对于这部影片的诟病,我倒认为合情合理,影片母体本身的价值在大多数人看来就已经想打破这个桎梏。
问题在于,这些群体性的孤独让个体彼此间发生联系,伴随他们的是按照轨迹好好生活下去。
哪怕是寻找或者说救赎。
区分彼此特征,并不在于部分,而在于这个载体之上,所以这些差异性极强的并且彼此自身独立的个体的提法,本身就有悖于传统。
十年以前曾经念叨着要看的电影没想到如今才看。
在一个过分闷热而略为浑浑噩噩的下午看这部电影,跟着微微晃动的摄影机,和伤感抑郁共振一个半钟。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相遇的故事。
白人历史Dan老是在一家破旧的公立中学教书,学生多数是黑人。
他具有激情和创造力,热爱学生,不拘一格传授知识,使得历史生动鲜活。
但晚上他成了流连酒吧的瘾君子,颓废而放浪。
一次在洗手间吸毒而虚脱被黑人女学生Dyan发现并照顾,然后两人逐渐相互关注,改变了彼此的生活。
“半个尼尔森”是一个用语,表示从后面架住对方的胳膊然后用力压,用来制服对方。
在这部电影里两人背景的人都被生活制住,困顿不已。
Dan作为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四处碰壁,他内心的理想冲动无人欣赏,只能在课堂上对着一群中学生表达,梦想破碎只能在酒、毒品和女人间沉醉,一次次清醒之后又被打回到泥泞中;Dyan生活在贫困单亲的环境中,哥哥入狱,父亲远离,她长成了远超同龄人的淡定和漠然。
他们的相遇是在漫不经心的毫无希望的生活里增加了寄托。
他寄托了一份有回应的闲适的关怀,以教师责任的名义,以保守秘密的名义;她寄托了一份正面的父亲兄长的期待,以接送回家的理由,以对镜化妆的心机。
电影的摄影是摇晃的,配乐是迷乱的,高司令微微眯着眼,摇摇晃晃的走着,带着幼稚无措的表情,最后拼接成了一个具有颓废美感的Dan。
他软的像一层蛋糕,看家人和睦,他内心孤独,开车迎风的一滴泪划过脸颊。
但人生哪有那么多可以痛快哭的时候。
她硬的像一块石头,坚强的固执的一直抿着嘴唇,唯有常常吃的棒棒糖透漏着一丝天真。
在电影的结尾,她去送毒品遇到了买家的他,偶像崩塌,她是落井下石者。
她在家里流下了一滴泪,梦醒梦碎最是痛苦。
但她是坚强的,她递给他一个棒棒糖,告诉他:生活还是甜的,他还有机会。
images/�H1|X��
无聊无聊无聊 闷闷闷
爱它的情调!也爱上了Ryan Gosling!
节奏剪辑流畅,看点主要集中在高司令的出色表演,在本片中他主演一个生活较颓废的历史教师。每个人在平庸中寻找乐趣与道路,大抵还是宿命般的走向了平庸的归途,而在这个悄悄生发的过程中,人性与周遭、自身的对峙、挣扎、冲突常常是默然于心,低眉不语的。7.3。
瑞恩高斯林总爱演些比较深刻的电影,只是我领悟力较低..
尼尔森:自己的一半被另一半救赎,而他的另一半是通过救赎女学生而呈现的.插曲首首动听,ryan gosling的一举一动都那么迷人
slowcore 缓飙
那双迷惘的眼睛,是为此片量身打造的,瑞恩·高斯林是此片主演的不二人选,另外一位黑人女孩演的也不亚于高斯林,在相对拖沓的情节之中,通过纪录片式的摄影,捕捉到了两人精彩的表现。这些都让我想起了出租车司机
好无聊的片子。学生的状态倒是一直稳定很好懂,就是不明白老师一直都是一付半死人的样子,也不知是为了什么,到后面突然振作了,还是不知道为了什么。也许是我等级太低看不懂
这tm到底是个什么j8玩意儿?
非常沉悶,非常催眠。
Ryan迷死我了好么!演技一流,长得更是一流。要是导演再靠谱一点,再靠谱一点,再靠谱一点,再靠谱一点……
看片的过程其实蛮纠结的,眼睁睁的看着饱满的希望不断被畸形化的社会形态挤压,最后终于在#瑞恩·高斯林#和#莎莉卡·艾普斯#交易毒品时被彻底挤破。看到了#瑞恩·高斯林#有别于#总统杀局#和#亡命驾驶#的表演,在他的脸上总是写满了最复杂的感情:毒瘾、前女友、学生、父母、女同事……
我喜爱历史,目的并不是要知兴替,而是那厚重苍茫无奈的气氛吸引著我。阅读历史书籍时一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感觉沈浸著我。当这部影片进行到老师把钱交到女学生的手里以购买毒品时,那种无可奈何的悲凉感又袭上心头。人都试图改变,大多数人希望往被认同或称为好的方向改变。但究竟能改变的了吗?
完全是题外话:为什么帅哥都有硬伤?要么俩眼离得近,要么鼻子长得歪,要么下巴有点长,要么颌骨太宽?真有五官没毛病的,脑子一般都不好使。。。当然,眼神里有东西是必须的,别的全都扯淡。。
三星给我的无知……care turns you to a better man?种族?政治?自由?擦……真心没看懂,倒是发现高司令有一双puppy eyes!
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演员很牛逼,实在看不太进去,那天从看一遍
RyanGosling 演的不是很好,没有表现出Dan的矛盾与痛苦~
类似题材,不如《超脱》
故事是好的~表现太蒙太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