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曾经,或是,现在,偶尔,我会以为我们需要的是这样自由的摇滚和生活,这两者应该是统一不分偏差的。
有那么一段时间演出,音乐节,我总是奔波在其中。
可是后来发现生活其实与这些相互矛盾的,慢慢的,我失去了原本的生活,与希望。
摇滚当然还是摇滚,生活当然还是生活。
生活里需的那么多,而这些是摇滚所不能给予的。
而关于那些自由自在,越来越长的时间之后,我所不能给予自己和和所不能给予生活的,导致不得不滞留或离开。
而,这就是本来的生活。
更多的时候我在想,这操蛋的生活,以至于毁掉了我整个希望,无论怎样,我所仅剩热情还是会在某个演出中迸发,穿着无所顾及。
it was.yeah.what a beautiful day in my life.it was.yes.而那些由摇滚衍生出来的生活,或者是快乐的,或者是痛苦的,虽然痛快大过于快乐,却有这样那样的人时刻的追随。
在我所有生命里面,摇滚和行走占据着大部分的时候,夜深,当我与文字亲密着的时候,沉默着欢娱,或,死去。
诚实或者妄想,平静或者郁燥。
而爱。
从始至终,我希望爱都是真实存在的,存在着前行,存在着停止,存在着接受所有的改变。
可是虚幻呢?
我叫那些记忆之中的,想念之里的,怀念之外的,所有的这些都被我叫做虚幻。
and my man,i hope you know what can i say here and how can i feeling all of those. i hope you know.so,about rock`n roll,yes,i love this
“Perspective is what shuts out the universe. Everyone with their little perspective, it keeps the love out.” Tarsha in TAKING WOODSTOCK在拍完《色*戒》这又一颠覆自己的顶峰之作之后,李安下一部作品的一举一动必定都将引人注目。
而从不会重复自己的李安确实又为影像世界增添了一份先抑后扬的惊喜。
同性恋题材,美国70年代青年亚文化,摇滚音乐节……太多的宣传点让人们对李安的新片大感迷惑,甚至令一些影迷都为之汗颜。
但今天看过之后,才发现影迷的担心是不必的,那些噱头式的宣传是不值一提的。
李安还是李安,坚守着自己心中的纯粹与对人性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他一次又一次挑战看似纯西方,纯美国式的文化,但实际却从中一次次挖掘出了这背后全世界,乃至全宇宙都共通的感情及价值观。
TAKING WOODSTOCK只是借用这个事件做为背景,着重在TAKING上,以ELLIT为贯穿全片的核心,将创办这个音乐节所带来的变化,对周围环境以及对身边的人,细节的前后对比,表现了人性深处对于毫无偏见束缚的自由和爱的向往,即使可望而不可及,即使令人无奈,但仍然令人感动而温馨。
影片前部分的新闻画面揭示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美国正经历着越战及阿波罗登月,一个下地狱,一个上天堂般的矛盾事件,这样的冲突也隐喻着当时美国社会所处时代各种价值观的混乱状态。
人类在宇宙中探索,美国在世界试图确立自己的地位与青年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寻求自身价值的定位与个性的释放就这样因一个时代而相联。
WOODSTOCK也因此成为了李安导演的一个象征符号,通过创办这一个音乐节,因之而改变的人和事物,ELLIT所经历的压抑到释放,他家人的改变,那个带有越战心理阴影的青年…还有很多剧中出现的个体,都一层一层地将李安所要体现的主题剖离。
在影片要结束时,有了ELIT和TARSHA之间简短但却精辟的对话。
宇宙之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整个世界,这个社会,什么又是最重要的?
谁的看法又有什么重要?
就像当受够了母亲抱怨,狭隘的生活态度的ELLIT来到音乐节后台,碰到TARSHA,对她问及家里的事,他笑称与这音乐节比起来微小得不值一提,而TARSHA回答他,也许他所经历的事就是这宇宙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
谁知道呢?
相对于宇宙而言,个体是如此微小,但是对于个体来说,有些事情就是他的全部,他为之而生存下去的意义。
对于ELLIT的母亲,是她睡梦里抱在怀里,不让任何人侵犯的9.7000美元;对于ELLIT及他代表的一批年青人,是对世界的好奇及终极自由的追寻;对于BILLY来说,是摆脱越战的阴影像恶梦样追随。
“Perspective is what shuts out the universe. Everyone with their little perspective, it keeps the love out.” 人类什么时候能够停下对彼此的偏见,什么时候就能享受到宇宙中心的自由。
这样一场音乐会,被四方排挤,都因为人们不同的PERSPECTIVE。
各自的观点碰撞,扭曲,又在此基础上产新的误解,怨恨。
ELLIT的母亲一生都生活在PERSPECTIVE所带来的压力和自我折磨中,她已经忘记了爱,对自己亲人的家,对周围人的爱,所有都以利益建立关系。
因此,当后来ELLIT听到她母亲GAVE 毛毯给房客时,他才会才如此惊讶。
WOODSTOCK之后,不管是那个小镇还是那里的人,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
影片末尾ELLIT父亲与他的对话是如此令人熟悉,父亲的理解是有着青年时期阴影的李安一生都抹不去的印迹。
但这里最打动人的还是对于影片另一个主题的提示,不带一丝偏见,毫无保留的爱。
ELLIT问父亲,如何忍受得了母亲这四十年来如此的生活态度,父亲只是淡淡地说,Because I love her.最后想引用某位仁兄的一段话,澄清关于此片的几个说法:1.这不是一部讲述音乐节本身的影片,全片甚至没有一支完整意义的乐队登台。
2.这不是李安的第三部同志片,主角的小艳遇的确表明了他的取向,但同性感情不是故事的主线。
3.这不是一部严肃、深刻的影片,至少不是一部貌似严肃、深刻的影片,它颠覆了李安之前作品的压抑和沉闷,故事流畅而情绪飞扬
李安说拍了六部悲剧之后他要拍一部关于幸福和希望的喜剧。
《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不是一部让你笑得前仰后翻的好莱坞无厘头作品,作为一部喜剧,它的口味可能清淡了些,甚至谈不上笑中带泪、满感交集,然而这确实是一部传递幸福与希望的电影,传承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和平、爱与音乐”的精神,虽然片中不乏吸食大麻、服用迷幻药和滥交的场景。
李安电影的细节一如既往的好,而画面自父亲三部曲之后便愈发精致,开篇就是大片大片紫红色的熏衣草,浪漫且妖冶,吉他声慵懒撩拨,好一个阳光灿烂的宁静夏天。
电视新闻暗自透露时代背景:阿波罗要月球漫步,越战还在继续,加利利海(圣人水上行走过的地方)也不消停……贪财的犹太老妈最具喜感,演技也最为精湛,退休之后可以出一部自传《我如何怀揣土豆走过西伯利亚》;操华丽英国口音的退房人是编导精心的调侃;用床单铺就十字架引导飞机降落,可谓气场十足,霎时间飞砂走石,Michael驾到,群魔脱光了衣服乱舞;又如T台走秀,将一队新锐人士引入沼泽,所谓喜剧元素可能就在这种种细节之中。
我喜欢的细节还有警帽上的野花,太美好了,但又不脱离现实。
看过《制造伍德斯托克》的人恐怕都得承认,影片中最绚烂的画面就是Elli嗑药之后出现的幻觉,从山顶远眺中心舞台,人群幻化成海洋,潮汐起浮,远处的音乐舞台是烟火,是星河,是宇宙的中心……如此华丽,如此迷幻,恐怕真的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连我都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影片上映之前,媒体大肆渲染李安第三次拍摄同志题材电影。
其实《制造伍德斯托克》根本算不上同志电影,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寄托,一种自由、奔放又恣意的自我演出。
男主角是Gay,一个在强悍母亲身边长大的乖乖仔,善良、有同情心,且敢于担当,可惜不是大SG。
我说可惜的原因是如果李安找一个大SG来主演《制造伍德斯托克》可能会挽回一些票房,不至于惨淡收场。
现实就是现实,伍德斯托克太理想化了,就算存在也是昙花一现,只属于美国的六零年代。
一次音乐节可以提出“要做爱,不要作战!
”的口号,可以让隐忍牺牲的人勇敢追求自我,可是它充当不了救世主的角色。
改变世界还是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常规来说,一本伍德斯托克的回忆录,应该是包括以下内容:如何发起,如何举办,如何发展,如何结束,如何的历史地位等等。
每个人物都浓缩成历史进程中的小小符号。
读完之后仅能记住一串数字:1969年8月15日至17日;一个地点:纽约贝特尔镇白湖;一个历史意义:音乐创造爱与和平。
托史学发展的福,从个人角度来书写特定历史事件成为主流。
《制造伍德斯托克》的原著作者埃利奥特正是这样做的。
本来这个音乐节跟他没有多大关系,他既不是发起人,也不是资金支持者,甚至后来参与到音乐节组织中去,他所发挥的意义也不大。
埃利奥特一家在白湖区域经营一个长期亏损的汽车旅馆。
他看到报纸上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被上一个举办地点赶出来了,就想着把音乐节拉到自己家这边办。
这样一个大音乐节客流量可观,能从中赚点钱。
后来发展成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超大规模是当初谁都未曾想到的。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事儿,从一个旅馆老板的角度经历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但伍德斯托克的参与者有百万之众,有旅馆老板的书,也就有大学辍学生的、艺术家的、退伍军人的、政府巡视人员的、舞台搭建工人的,如此罗列下来,几乎所有美国的社会角色都有自己的伍德斯托克史。
区区一个旅馆老板的伍德斯托克史有什么好看的呢?
你又不是核心组织者,也不是思潮领袖,更不是在舞台上呼风唤雨的摇滚明星。
于是埃利奥特在书里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讲述其个人成长---一个同性恋男人的性爱发展史。
从小时候在电影院被男人亵玩到杜鲁门•卡波特给他口交,极尽八卦之能事。
又有噱头又赚眼球。
同时还把个人成长放到了二十世纪同性恋组织的人权诉求背景下,细致的描写了1969年6月的石墙酒馆同性恋暴乱及其历史意义。
这部分内容被李安大刀阔斧的删掉了。
只用了一段电话来交代,埃利奥特的朋友-石墙酒吧老板,打电话来说已从警察局里放出来了,以后还要继续组织同性恋派对,邀请埃利奥特来玩。
这种素材上的取舍肯定不会因为李导没兴趣,《断背山》还高耸着呢。
那么为啥李安要把这种既出彩又出位的桥段都删掉呢?
很简单,李安只想拍一部轻松单纯的童话电影。
事实上,伍德斯托克的意义也就是现代的成人童话。
原著里有两个角色在电影里被合并成一个:由列维•施瑞博尔扮演的异装癖大汉维尔玛男爵。
导演的意图在这个角色取舍的过程中跃然而出。
维尔玛男爵在书里也是壮汉异装癖,穿的是女式军装。
TA在大腿内侧的丝袜上端绑了手枪。
歹徒威胁埃利奥特一家让他们停止配合音乐节时,维尔玛持枪吓走了歹徒。
想象一位六英尺二的壮硕女子,为了掩盖胡茬,粉底打的比墙皮还厚,从丝袜里拔出手枪威胁歹徒。
这样精彩的桥段在电影里没有出现。
而电影出现里的维尔玛男爵则是一个简化版的吉儿。
原著里的吉儿是一位重达三百磅的女同性恋,她精通禅学和心理疗法。
来到伍德斯托克后,在传道治疗之余,经常和埃利奥特的老爹聊天,治愈了老爹因长期生活窘迫造成的心灵伤痕---长年亏损经营对一位父亲的摧残是致命的。
最后老爹跟儿子和解,书里说道“老爸越来越老了。
但是随后有一天他对我笑,我就意识到他知道了我是同性恋,而他爱我,为我感到骄傲。
”但吉儿在电影里并没出现,她跟埃利奥特老爹谈心的桥段被加到了维尔玛男爵身上。
这两个角色和情节桥段的取舍可以看出李安导演对于纯粹童话的追求。
维尔玛男爵拔枪吓阻歹徒的桥段虽然精彩,但是过于严肃,过于实际,过于暴力。
童话里不是不可以出现暴力,只是出现的暴力必须是可调侃的可解构的,可以让父母讲给床头的孩子而又不担心小宝贝儿会做噩梦会留下心理阴影。
是以维尔玛的持枪戏在电影里不会出现。
原著里提到的另外一幕暴力冲突不同于维尔玛的那幕持枪戏,在电影里也得以保留。
地头蛇来旅馆收保护费,埃利奥特一家齐上阵,妈妈抱住小流氓,爸爸用棒球棍敲打小流氓膝盖内侧,埃利奥特将小流氓一脚踹出门厅。
这种典型的滑稽打斗场面放到童话故事里也是老幼皆宜的。
吉儿在原著里的身份是禅学和心理疗法导师,给予了埃利奥特勇气去正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终于敢于当着父母面出柜与男人接吻;也治愈了埃利奥特与老爹之间的情感传递障碍。
如果要描写这个角色就势必要表现六十年代的禅学思潮和嬉皮思潮,这些在六十年代基本上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
一旦展开表现,势必落入沉重,不复童话。
李安成功的规避掉了这些沉重的社会包袱和历史意义包袱,使得轻松的田园氛围得以持续。
对于作者来说,《制造伍德斯托克》一书不仅是他对于伍德斯托克的回忆,更多的是他的半本自传。
埃利奥特作为一个在纽约的同性恋设计师和作为一个在白湖的多年亏损汽车旅馆的经营者的复合体,在哪边都受尽折磨,内心伤痕累累。
1969年之前同性恋者饱受歧视,无法得到作为康复和救赎的爱情。
作者将同性恋者的滥交归咎于社会歧视所导致的原罪:“做同性恋,意味着在你的存在的最深区域,在某些你承认是你最柔软最真实的自我的本质所在,你是一个罪犯,天生就有罪。
”而在白湖区域,由于埃利奥特父母的短视,更多是由于母亲的经营失误,他们一家经营的汽车旅馆亏损了十四年,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财务黑洞。
埃利奥特年复一年的用他当设计师赚来的钱补贴旅馆。
甚至他姐姐都劝告他别管愚笨的父母了,从那个财务沼泽中尽早脱身。
这样的人生放到谁身上都是暗无天日,可伍德斯托克改变了这一切。
近百万的参与者让旅馆大赚一笔,摆脱财务困境。
而各路嬉皮也改变了埃利奥特的想法,成功出柜还得到父亲的谅解,随即认识真爱,一起去了欧洲开始新的人生。
忽略掉埃利奥特母亲这个死硬顽固派,原著可以说是个超圆满大结局。
可正因为这样,这本书只体现了一种童话般的美感,缺失了现实层面的意义。
李安很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索性在电影里把所有丑恶的沉重的现实的都忽略掉,全身心投入打造一个成人童话。
参与伍德斯托克的人有百万之多,当时从中赚到钱的并没有多少,即使是组织者都是巨亏。
如果埃利奥特一家没有从伍德斯托克里得到经济利益,很明显,埃利奥特父母对于如此庞大的外来嬉皮群体会持有强烈的厌恶情绪。
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前一个举办地被赶出来也是因为原住民的抵制。
没有哪个小镇会欢迎自己的生活被百万外来者破坏,更别提这些外来者都是在他们看来动辄裸体吸毒群交的嬉皮士了。
所以埃利奥特的改变是建立在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上。
汽车旅馆因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大发横财,全家数钱数到手抽筋,在这个基础上,埃利奥特的父母终于得以从长期的亏损黯淡情绪中走出来,对外来嬉皮士抱有亲密的态度,心理上不那么抵触。
于是才能有与父母的和解,于是才能有自信的重塑和崭新的生活。
多年蛰伏造就了李安的人情练达世事洞明,是以他知道伍德斯托克只能童话,不能历史。
埃利奥特在书里出于自我成长史需要写出的严肃和黑暗被李导大刀阔斧删掉,完美的打造了一个最纯粹的童话般的伍德斯托克。
说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本身。
四十年足以让很多人走下神坛,同时也能打造更多的童话,人们总得有些寄托。
免费,音乐,爱,和平,大麻,药物,醇酒,泥浆,青春,裸体。
这些元素成就了一个完美的音乐童话。
在这童话背后是高达200万美元的亏损。
69年的200万美元起码相当于今天的2000万美元。
现在要是拿出2000万美元来办个免费音乐节,不敢说一定超越伍德斯托克,起码在数量级上不会比它差。
但是再也没有像麦克•朗这样胆大妄为的天使般的组织者和约翰•罗伯茨这样财大气粗的冤大头。
然而历史最爱的是偶然。
偶然的事件由于谁都说不清起源和成因,其模糊的本质最利于后人加载意义任意诠释。
而令后世伪嬉皮士津津乐道的是伍德斯托克现场居然连大麻和药物都是免费的。
要知道,这些可从来不是由主办方提供的,而是由各地的花童嬉皮士们提前买好带过去与大家分享的。
可以这么说,所有童话般的事件背后自有人买单,总被传播者或观者主观忽略掉。
E: Have you guys been down to see the festival yet?M: We're cool,and we'll get there again.F: We got to the top of the hill,and looked down at the sea,and the tiny little people on stage with their waves of tiny electric voices.M: Like ants making thunder,man.It was cool.But you couldn't really tell who was jamming down there.F: And we left our trip in the car.M: And the shit they're passing around down there,not quality.F: Ours is beautiful.E: I see you have California plates.It that where you're from?F: There,and New Mexico...M: And Uregon.E: You're from everywhere.F: We're from everywhere.You're from everywhere.E: I'm from here.
先要用两个感叹号表达下对里李安新作的激动之情。
今年戛纳,看到第六部电影,终于第一次感觉,时间愉快的过去了。
然后澄清关于此片的几个说法:1.这不是一部讲述音乐节本身的影片,全片甚至没有一支完整意义的乐队登台。
2.这不是李安的第三部同志片,主角的小艳遇的确表明了他的取向,但同性感情不是故事的主线。
3.这不是一部严肃、深刻的影片,至少不是一部貌似严肃、深刻的影片,它颠覆了李安之前作品的压抑和沉闷,故事流畅而情绪飞扬。
李安的这部小片,也许不具金棕榈像,很多人也许会失望,而对我来说,则是惊喜。
1.诚如李安自己所言,在拍完《断背山》和《色戒》之后,《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他用来放松的一个小品。
影片拍得情绪飞扬,满足了人们对那格神奇年代的向往,充满了伊甸园式的虚幻的美好,电影对音乐演唱会的唯一正面描述,是elliott和一对流浪的男女分享大麻,然后再山顶远远看了音乐节的全景,其中用华丽的彩色和魔幻的镜头表现了人物沉沦飞扬的状态。
虽然再盛大的聚会最后都是一场虚空,垮掉除了能让我们躺倒,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但没有沉沦,哪来坚定,没有放浪,哪来自由?
在好莱坞拍了这么久之后,李安终于能自由的用自己的方式解构和yy美国人的经典记忆,想必他也是认同这句话:能垮掉是幸福的。
2.《制造伍德斯托克》以音乐节创办人Elliot筹办音乐会为故事主线:他于1969年的夏天无意中在报纸上发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原来的主办场地被撤销了,于是打电话给组织者并找到了新的场地,牵扯进这场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节当中,而更重要过的是,在参与这个伟大事件的过程中,elliott本人和父母也重新梳理了家庭和个人的关系。
在很多人的想像中,这部电影主题会是记录一个伟大的事件和一个伟大的年代,而事实上,这部电影却把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当作一个个体人成长的注脚,举重若轻,这不正是李安所擅长的把戏么?
Elliott决定筹办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原本是为了吸引客源,解决父母经营的motel的财务问题,但影片最后却探讨了elliott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Elliott的父亲是一位保守、沉默、平淡的小镇居民,压抑的激情却在音乐节中得到了释放,而elliott的母亲则是一个顽固的守财奴,“她只相信现金,对于支票都缺乏安全感”,她对火爆的音乐节充满着复杂的感情。
全片的高潮,是在elliott父母误食含有大麻的蛋糕之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癫狂,完全解除了生活平时的压抑。
而34岁的Elliott也开始正式思考离开家庭,正如他自己在台词中和父母强调的一样,他也许是34万来朝圣的嬉皮士中最单纯和干净的一个,可是对未来的迷茫却是一样的.3.对美国人来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不仅仅是一个音乐节那么简单,3天45万嬉皮士的聚合,几乎零死亡的摇滚聚会,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神话般的Icon,它是所谓的垮掉的一代记忆中最美好而纯洁的一部分。
因此当李安选择这个题材的时候,就好象他当年去挑战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属于闯进了美国民族的精神私属领域。
但是,任何故事,李安来拍,都是他的电影。
《制造伍德斯托克》此前在美国试映的时候,并没有取得一边倒的叫好,即使在戛纳放映之后,欧美的记者也给出了比较保守的评价。
对西方人来说,伍德斯托克是一个更具时代意义的象征,应该像去年索德伯格拍《切格瓦拉》那样拍得沉静而宏大,即使镜头沉闷无聊那也是可以被原谅的。
像李安这样用个体和家庭这样一个小的切口去表现,恐怕是他们不愿意看到和认可的,也许他们会觉得太轻浮。
此外,电影对于音乐的表现的确太过吝啬,这当然跟李安电影角度选取有关,也可能和李安无法准确把握那个时代音乐精髓,刻意回避有关。
还是不能两全的遗憾了。
4.在《喜宴》和《断背山》之后,李安显然被定为“背背大师”了,因此《制造伍德斯托克》在此前的媒体关注过程中,同志题材一直是一个焦点。
但从剧情看,尽管影片中也有一个异装的粗壮男人,但他和elliott只是友谊,而且表现的是对自由的追求:“我知道我是什么,别人是否知道我是什么有什么关系”。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根据音乐节创世人elliott的自传体小说改编,在原著中的确有很多他个人取向的内容:正是因为音乐节崇尚自由的感召,一直没有出柜的他才向父母袒露实情。
应该说这部分内容是很贴合李安要表现的主题,但从电影成片来看,李安似乎刻意淡化了这部分的内容,家庭故事在爱情故事之上,至于这样取舍的原因,还是发布会上去问问他本人了。
Like ants making thunder.绝妙的比喻,疯狂的想象,《制造伍德斯托克》花了两个小时热烈而又轻快的描绘了50年前一场影响世界的摇滚盛典,却始终将镜头对准一个叫做Elliot的年轻人,正是他一通莽撞的电话打通了本已因举办地居民强烈反对而岌岌可危的演出。
影片既轻松又平常,没有剧情,也没有太大的戏剧冲突,镜头始终跟随着Elliot游走在他家的Motel,他和父母的关系,他越战归来精神失常的朋友,络绎往来的嬉皮士,自由的灵魂与保守的小镇居民的格格不入。
没有任何外部世界的镜头,唯一点到年代的是Elliot母亲看着黑白电视上阿波罗计划试射的消息。
如果让一个不知道伍德斯托克的人来看,那他只能从这电影中看到一片狼藉的泥泞山坡,不知所措的Elliot看似平静地接受这一切,一点点似是而非的暧昧和戛然而止的情愫,一大批衣衫不整无忧无虑的年轻人,一场琐碎的家庭纷争后决定离开的年轻人。
你看不到塑造了美国一代人精神的音乐节,也看不到任何一支乐队的演出,没有Jimi Hendrix, 没有The Who,甚至唯一一次对准舞台的镜头还是Elliot吸高了之后幻想出来的。
但我好喜欢这部电影啊,一开始看的时候还心不在焉,看到后来有一段Elliot和他的越战朋友Billy的对话我差点没绷住眼泪:-Billy?-Man, I remember this hill.-Remember remember, or, like Vietnam flashback remember?-Remember remember, man.-Homecoming. Senior year. We fucking massacred Monticello. I caught like three touchdown passes. Rum and cokes. And we fucking tipped three of Yasgur’s cows, man, right there, at the top of that hill. And Shirley Livingstone, man, right there, at the top of that hill.-Wait a second. That was you?-Was. Is.年轻真是美好啊,回忆真是美好啊,但是李安马上把镜头一转,两人满身泥泞的奔向众人的泥沼。
也许李安就是在告诉大家,重要的不是音乐本身,甚至不是这场狂欢如何塑造了60年代在之后的美国文化,不是这些年轻人今后如何改变世界,重要的是他们聚在一起,这四十万颗少年心气,重要的是真诚与纯洁本身,重要的是即使茫然却自由的灵魂。
年岁渐长,我们不太喜欢谈论真诚,善良,可李安还是把它拿出来,并告诉你,美好的东西始终是美好的,美好的东西是它本身。
看着男主角呆滞发愣的脸游移在众人间,常常让我想到《毕业生》结尾那张脸,或是《帕特森》里那张脸,那种略带阴郁的年轻人,未知的世界,茫然无措而又信誓旦旦,满怀憧憬却惶恐不安。
演出结束,今夜之后要去哪里?
重要的既不是问题,也不是答案,但你一定要离开,要把东西都装进车里,要踏上行程。
我们来此是为相聚,我们相聚是为离开,希望这段时间是你人生中的微光。
“就把今夜留给今夜吧。
”
连摇滚乐都变得无聊了,the offspring、Linkin Park、greenday那帮油头粉面的家伙整日价在那儿怒吼的东西不过是一些空洞的我讨厌总统你又抛弃我了我很恼火之类,实在听不出今天的谢天笑新裤子木玛们跟哪些唱口水歌的流行歌手们有什么分别,听来听去还是三四十年前的那些歌耐听,至今我的CD架上仍然还是远则90年代近则七八年前听的那些专辑,the sex pistols、led zeppelin、bob dylan、jimi hendrix、guns n'roses、Bauhaus、Sonic Youth这些要么归隐要么解散要么发福要么尸骨无存的家伙仍然大量占据着我的听觉器官。
时代造就英雄,那是一个令人绝望人性解放的伟大变革时代,江山不幸诗家幸。
据说摇滚的本质是追求真的东西,按照加缪的说法人的本真面目之一就是反抗,但是新保守主义盛行的今天,没有了世界大战越战学生运动共产运动大屠杀大萧条这些大背景,歌词写什么呢?
对抗政府?
8和谐9之后有人敢吗?
倾述忧伤?
郭敬明非主流们已经集体把这个词儿变成了个贬义词,说你忧伤等同说你丫傻逼。
凡夫俗子们除了每天面对柴米油盐汽车房子领导同事你爱我我不爱你那点破事儿之外,你找谁对抗去?
那天在小书店买了这本书,观影在先,看书在后,回来一口气看完,方知李安其实并未把握住那个时代,别的不说,单说省去了本书长篇累牍的同性性描写,电影就不是那个味儿了,音乐节仅仅沦为了背景而非叙事的对象之一,也许每个人对音乐节的理解有方方面面吧,但至少,李安没有拍出Tiber在书中所描绘的那份对woodstock的感情,那毕竟是改变了他一生的大事件。
其实就文化而言,李安虽有屡破禁忌的先例,但要驾驭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一个外来人明显还欠火候。
让人大倒胃口的是本书的背页居然还有一条陶喆写的评语,不知道本书的中文出版商出于何种目的要请这样一个不靠谱的人来给本书下评语,因为我压根不相信这小子会对嬉皮文化有多深刻的见地,哪怕只要对摇滚或是对嬉皮文化有一点情结的家伙都不会去写去唱那种操蛋音乐,伍德斯托克是一种态度,这里不讲究什么音乐无边界。
伍德斯托克是个离我们既近又远的名词,恐怕大多数国人看这部电影都是冲的李安的名号去的,连我妈都听说那个拍了色戒的李安这次又拍了部新片,看过电影她才知道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个音乐节,间或了解了一些零星的符号:垮掉一代、嬉皮之类。
究其原因其实摇滚是个后现代的东西,脱离了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中国有后现代吗?
我看未必,没有吗?
那当下中国召开的一场又一场个展们双年展们又是个什么东西?
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人以后现代艺术家自居?
其实要承认的是中国有后现代现象,但并没有滋生后现代的土壤,中国连现代文化都刚刚建立还谈什么后现代。
就像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境遇一样,你脱个衣服泼点墨闹点事儿大众能接受吗?
同样的道理,就像当年白湖镇上的那帮连纽约州都没走出过的土农民能理解这场演出吗?
在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有毒品、滥交、同性恋、一群糟糕透顶的坏孩子和跟工厂里发出的一样的噪音,那是无根的东西。
理解也罢不理解也罢,制造伍德斯托克讲的就是一帮胸怀大志愤世嫉俗逃避现实闲得蛋疼的青年组织一场摇滚演出的故事,其实任何电影的魅力不在于什么专家教授言必谈的多元叙事二元结构文化内核,打动观众就俩词:共鸣、感动。
看过之后想想原来当年我们也有过类似的青春,记得当时我在把书插进书架的时候顺手翻到那年我们在大学办的那本布满灰尘的傻逼杂志,想想当年的那些操蛋岁月,他妈的泪流满面。
最重要的,是一些作为我们短暂得可怜的人生必须重视的东西被忽视了。
造成忽视的原因基本上从人们开始接触外界之后就一直缠绕着人们,必须从被动到主动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亲情,人际,金钱,名利等等其实对于生命而言属于次要的事情,直至完全沉沦于这些以致错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青春。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即便有人相信轮回,也无法保证轮回后的你还是否是这个境的你。
因此,最可悲的人生不是贫穷潦倒,不是众叛亲离,也不是孤独终老,而是没有获得过真正的爱和快乐。
WOODSTOCK1969该是乌托邦在人类历史中一次真实的展现。
五十万个年轻或者心怀年轻的人在绿草芬芳的农场里分享爱和和平带来的快乐。
一切都是必须的,一些必须的也许是无关的,在个时候,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快乐着,不管你是通过音乐,交谈,碰撞,裸露,做爱,大麻,LSD,还是只是闲逸地晒晒太阳。
或者说,你没有不快乐的理由,就如你回到夏娃还没有被毒蛇诱惑的伊甸园,只是你身边包括你在内所有人都是亚当和夏娃而已。
要做的事情只是让所有的人都知道MAKE LOVE,NO WAR! 3 DAYS PEACE AND LOVE."制造伍德斯托克"的主线完全与音乐节无关,甚至连当时的舞台都没有在电影里露脸,这多少让原以为可以重温四十年前的盛况的乐迷们失望。
可是,这是一部电影,so, why not?音乐节已成历史,四十年前发生的一个事件而已,需要的话只要打开woodstock的网站,或者GOOGLE当年的纪录片,即可以将整个音乐节的概况了解清楚了。
但是纪录片和电影是不同的,或者说因为李安而不同了。
如果你看完“断背山”后,觉得李安的表达手法西化并迎合西方口味的话,这一次,李安让期待激情戏的同性恋朋友失望了。
电影里对吸食大麻,LSD和其后的感受的描述要比关于性方面的描述要多得多。
至于同性的爱情,只是主人公用一个紧张激动的吻以告示自己“出柜”,还有一场LSD后,迷幻的两男一女的热舞而已。
关于电影的好坏,只是影评人和厂方的烦恼,对于看热闹的我们,只要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和应该珍惜的事情而已。
李安这个超级文艺青年,再一次用胶片证明了他的实力,也再一次用它细腻的影像、独特的视角、全新的阵容给我们带来惊喜。
不知是回归还是突破,自始至终没感觉到这出自于一个中国人的手笔,也许该说这仅仅是一个会说中文的“人”而已。
一个平淡无奇的小镇正在酝酿一场音乐巨变,正是这场巨变让我们看到青春的力量、音乐的力量和对梦想执着的力量。
片尾的温情桥段无非是为影片画上希望的句号,略显艰涩;金刚狼他哥俨然成为美国版的“如花”,十分惊艳,个人认为这位男演员得火;群裸的镜头很具“李氏”风格;除男主以外,其他演员一水的很到位......总之,值得细细品味,特别先恶补一下woodstock的背景。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2024北影节第一站
3.5
-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