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听着像是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的事,但其实并不是,人类处于生物链之中,若是某个环节的物种灭绝,那必然也会影响人类。
人类大力发展工业、养殖业、旅游业,人类的生活在短期来看似乎变得好多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更加多样的美食,却不知我们在伤害着另一个物种。
不论是野牦牛还是白海豚,我们不断挖掘他们的价值。
利用野牦牛的优势基因来育种、售卖,利用白海豚的观赏价值逼迫它起舞。
我们在无知无觉中伤害着它们。
野牦牛那一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十分有野性的野牦牛被捆绑上车,它仿佛提前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不断用身体撞击汽车,试图挣脱束缚,获得自由,最后头破血流的死去。
白海豚那一集,人类试图拯救白海豚,把它带离淡水,但是它求生意志不强,不愿意回去。
大象被关在保护区绝望的眼神。
难以解决自己发情期的老虎。
因为人类自己的利益,我们剥夺了其他生物的天性,新道路的修建、各种横断的桥梁,被破坏的生态,动物的生存空间不断被缩小,找不到自己的同伴,生命难以延续。
所幸,还是有人在奉献他们的一生,去为地球的其他物种提供更好的环境,而我们能做的是通过观看纪录片去了解其他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以此来警醒自己不要为了自身的享乐去伤害别的物种,我们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命运,有这样的能力就更要谨慎的对待一切!
生命很脆弱也很渺小,我们只能期盼在最大的“利他”行为中不断获取生存的空间。
“当世界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冈仁波齐时,便有了第一头牦牛”伴随着神思者的配乐,镜头像过电影般缓缓划过,一幅幅壮美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一瞬间就把人拉进这片高原,把你带到那些你曾去过和未曾到过的地方。
当山上刻印的野牦牛图腾随着镜头的转换映射到真实的野牦牛身上,灵性与神性同时降临,仿佛看到远古时代作为山神的家畜它们不屈顽强的模样,广袤的荒野如神般赋予生灵生命,而生灵则也为荒野带来生机,物种的衍化自有它的道理,也许只有始终心怀敬畏才能与万物同在。
就像片中牧民智达家养的混血小牦牛顽强抵抗绳索,山上的昆仑也勇猛而壮烈的向它奔赴而来,最后又仿佛用自己的离开规劝小牛放弃挣扎,而荒原之上落单的小野牦牛因为得到巡护员的救助得以健康的长大,逐渐变得和人亲近,矛盾与和谐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存在,当自然(动物)的神性、灵性与人性碰面、交织、摩擦,其实我们早与自然休戚与共,祸福相依,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我想看过的人都没法不为自由的灵魂、本能的善良、不屈的精神所动容,不去思考这片子背后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山神的牦牛 众神之地,从历史与人文中寻找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探寻我们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似乎随着人类生活、科技的进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冲突性也越来越强,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好像也越来越困难,但是,这是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步,也是作为自然的宠儿必须承担的责任。
野牦牛是西藏荒野的精灵和力量的化身,很久以前,我们的祖辈靠他们走上了高原,现在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他们?
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广阔,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狭窄,纪录片中野牦牛对牧民的影响,与其说是野牦牛的闯入,更应当是野牦牛的回归;人类得到了自然的馈赠,也回馈给了自然许多,也许当我们弄清自然是如何运转后,会给自然带来许多有益的变化,但是显然,我们也带来了许多的破坏,自然对我们的约束力越来越小,我们对其他自然的孩子(其他种群)带来的破坏却越来越大,人类的发展是如此迅速,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改造性也越来越强,而原始的自然生态形成稳态的过程却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发展必然急剧的影响自然。
从现在的事实来看,我们带来的影响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实在太快,破坏性也实在太强,既然这些影响必然会发生,那让这种影响的破坏性更小一些也是我们施与者应当承担的责任。
这是一个难题,但我们必须探讨; 荒野生存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谁也不可阻抗。
但人类作为超越其他种族发展的一个群体,我们面对的是超越这种底层逻辑的复杂关系。
人类必须发展,但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最终还是要作用到人类自己身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当人们短视个中关系时,便会造成无穷无尽的灾难。
我们必须跳出一心求发展的逻辑,找寻新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也许发展会慢一些,但的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我是一个喜欢看自然纪录片的人,也是一个喜欢将各种动植物拟人化的人;这种拟人化的行为,恰恰是我们超越了其他种族的证明。
我们通常认为我们的情绪是超越了其他任何生物的,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的确是如此,但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们与其他生物间的情感,也应当当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看待,这种情感是复杂的。
我们对牠们有着源自血脉的崇拜,也有着来自强者的悲悯,更有着相互冲突的憎恨,从牦牛昆仑的眼神和被交易的小牛的血液中我分明看出牠对我们也是充斥着各种情感,也有不屈,也有悲悯,也有憎恨;也许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和牠们共情,也许终有一天,我们还会像我们的祖先一样,需要靠牠们站立在自然界的疾风骤雨中;
牦牛昆仑——人类,真的需要感谢自然的馈赠,用实在的行动。
两年前大概就知道有这么一部纪录片,可能因为疫情和拍摄难度太大,到今年才播出了。
《众神之地》和BBC前几年的《王朝》模式比较像,一集只讲一个物种,这些物种当然都是动物界的明星物种,才足以支撑起长达五十分钟的篇章。
之前最喜欢《王朝》里面的帝企鹅一集,喜欢在那种近乎残酷的环境中,生命的卓绝和种族的团结。
如果说中国动物纪录片与BBC的动物纪录片区别之处,我认为国外倾向于科学,类似于白描似的解剖动物,它们的生老病死,生存与挣扎。
而中国的动物纪录片,例如这部《众神之地》,它则让动物带上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中华民族与在这片土地上的动物从古至今相互依存,在众多民族中都有动物崇拜。
动物对他们来说是神明,而不仅仅是自然书上存在的一个名词。
对动物所饱含的感情,让中国的动物纪录片得以鲜明的区别于国外纪录片。
在这部纪录片中,甚至直接出现了一些有关动物的诗歌,在苍茫的背景之下,你能从这些诗歌中体会到我们与这些动物的血脉相连。
文学性似乎又一次深化了主题。
您是威武盖世的神百兽之长您像一股金风扫过长谷百花摇曳新房落土群峰呼啸百灵慑服您的伟力将庇佑我阖族连年安康人畜两旺《众神之地》的四集分别选择了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和东北虎。
可以说这四种动物都有不小的拍摄难度,仅仅是追踪就已属不易,还要在此基础上讲出故事。
甚至第四集的主角东北虎现金成熟的观测方式还是红外相机,在长白山茫茫森林中难寻踪迹。
我想到现在没有有关这些动物成熟的纪录片,也是题材让人望而却步。
但是这样的稀少,同样也是一种优势,因为太缺乏了,仅仅拍摄到的,就已经让观众感到珍贵了。
野牦牛一集应该是拍摄比较充分的一集,摄制组有幸寻得两头个性鲜明而又相反的野牦牛,昆仑与断角,他们一个年轻力壮,靠武力侵略人类的牛群;一个年老力弱,依靠人类对野牦牛基因的渴望,得以在人类领地颐养天年。
能从种群中得到个性鲜明的个体,是极为难得的。
如果只是讲种群,虽然也有故事,但是或多或少失去了点温度。
个体与生命更为接近,个体的符号也更容易为观众所记忆。
故事的高潮在于,牧民要把一头小牛带走卖掉。
这头小牛是昆仑的孩子,身体里流淌的野性基因,让它怎么也不屈服。
昆仑收到小牛的呼叫,从远处赶来,但最终也没有能力保护住孩子,而小牛因为过度挣扎,最后死在绳套里。
昆仑离开之前,驻足在山岗上回头凝视,那个眼神的特写,仿佛让人处于神的凝视之下。
到了第二集白海豚,就让人觉得不是那么过瘾。
海洋动物的拍摄,如果缺乏必要的水中设备,那就只能隔靴挠痒了。
航拍镜头泛滥,内容的架空,让我在观看的时候一直挺难受。
你看见到它,但是你接近不了它的那种难受。
而仅仅是停留在白海豚珍贵,我们要保护它的主题层面上,五十分钟就太浪费了。
亚洲象一集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象家族的老四,不是象老大,而是几年前被抓起来的老三。
跟踪员老黄曾被称为老三的亲爹,只有老黄能靠近老三。
老三因为打不过象首领,跑到街上大闹,曾经逼的十辆甘蔗车停下,就为了吃甘蔗。
被称为“车匪路霸”的它因为破坏太多,几年前最终被人类收服。
但是你在老黄的陈述中听到他说:你知道他很乖的,他知道不会对你人怎么样。
老黄与老三的故事,如果当时能拍到,是最能证明人与象的羁绊和冲突的案例了。
影片最后老黄去探望老三,老三已经不记得老黄,但是出乎我意料的,影片安排一直不敢去看老三,这次去完成看望的任务,老黄竟然没有太多的感情流露,呆了一会儿就说“我走了”。
我不知道这是故意为之违反了老黄的本意,还是内向男人的坚强,还是人对象的无奈,早已被时间冲刷过去了。
东北虎摄制是让人崩溃的,如果说其他集还能有的拍,东北虎组可能一直在疑问:老虎在哪里。
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初心和坚持,让导演知道在拍不到的情况下还坚持这个选题的。
这一集的名字叫《山神归来》,从开头没有直接让老虎露面,铺垫了松鼠怎么采集松果,顺带传播了红松的种子;再到春天东北小鲵探露出春的信息,开始交配产卵……让我一度以为这一集避开了东北虎素材的不充足,花大篇幅讲东北虎栖息地的恢复,最后迎接山神的归来,让我佩服导演构思的巧妙。
看完之后能够理解导演差不多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但是对于东北虎的出场显得稍微草率了一些。
上一段不知所以的在讲青蛙被吃,下一段接了红外相机,老虎就出来了,我认为之前铺垫的神秘感在这里突然就泄了气,稍微有点可惜,应该可以做的更好的。
随着最后一个镜头,一个胖乎乎的大猫朝我们跑来,它矫健的身态,它威严的面容,它让你欣慰在今天这个土地上我们还能与这些众神生活在一起是幸福的,这个世界仍然还是千姿百态,仍然欣欣向荣。
不错的自然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季。
它们都是体型庞大的生物,或在极寒的荒野,近海的鲸豚,抑或是西南森林里的野象,还是林海雪原中的东北虎。
它们的生存环境都是人类难以适应的,它们的生存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与人类也是休戚相关。
在纪录片中看到了它们生命的美好,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也担忧它们的生存现状。
它们的存在也是一种精神信仰,比如牦牛面具、西南的祭司、东南边的妈祖、东北的萨满文化。
纪录片中也看到了美丽的景色,天然的、圣洁的、干净的自然,生物们托身其中,生存、生活。
万物皆有灵,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人类与它们当和谐共处,爱护自然。
牛的眼睛很漂亮,妈妈对我说,牛的眼睛是有感情的,以前姥爷养过牛,就养出了感情。
那只被救助站收养的小野牦牛,眼睛圆圆黑黑的,很温顺很可爱。
而野牦牛昆仑的眼睛,却庄严、平静,即使是在准备与牧民战斗的时候也是如此。
凝视昆仑的眼睛,似乎能感受到来自山神的凝视。
小牦牛死掉后,牧民弹着吉他唱着古老的歌曲,他也知道自己的残忍和无奈“野牦牛真正的主人是山神,而不是人。
人只是借助野牦牛的力量来对抗荒野。
而这力量也来自荒野。
”这一集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牛的眼睛,很美。
温顺活泼、被人照顾的小牛的眼睛,万物有灵。
对抗牧民、野生野长的昆仑,具有神性,也透露着「自然」对人类的包容和无奈。
白海豚篇太让人心痛了,那只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出生的小白海豚真的很可惜。
“每一个经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神迹。
”要保护中国白海豚,最重要的是了解它。
建立某一物种的认知体系要靠很多人的努力。
成千上万只海鸟在一起捕鱼的场景真是壮观,也很美,很震撼。
亚洲象的故事真的很有趣。
看到大象们侧躺在草地里,把高高的草压扁,觉得这样一定很舒服吧,想变成象感受一下。
结局老二的意外死亡让人心痛。
后来这一象群再也没有小象诞生,原本的观察员也被调派去观察另一个象群。
它们的故事似乎结束了。
长尾林鸮的眼睛真美啊…幽黑圆长,没有感情。
那只在雪地里被冻得浑身颤抖的小老鼠很可爱很可怜。
雌性东北虎十月值得被记住,片中研究人员形容她为“英雄的雌虎”。
因为她的到来,东北虎的情况转好。
在她出现在镜头里的那一瞬间,虎啸声让我打了个颤。
雄虎与雌虎平日并不多见面,只有在发情期时才交配,等到小老虎出生,雄虎便离开,将幼虎留给雌虎抚育。
幼虎成年后,若是雌虎,便留在母亲身边,若是雄虎便出走寻找自己的领地。
乍一看有的人或许会感觉雄虎作为父亲失职,但自然的生物就是这样的。
雄虎仅仅提供了基因,没有资格去抚育、拥有幼崽。
幼崽是只拥有母亲而不拥有父亲的。
和现在的人类社会不同,不会被冠以父姓,不会成为“父亲的后代”,母亲的生育成果不会被雄性窃取抢占。
真是羡慕啊。
如果要选择变成一种动物的话,我希望变成老虎,不仅仅是仰慕它们的外型与能力。
有点羡慕也有点好奇那些拥有信仰的人们的生活。
之前在某个播客中听过蒙族满族的萨满教,这次在这部纪录片中也看到了。
那位女性萨满将仪式需要的衣服制作完成、穿戴在身上,抬头看向镜头的时候,你觉得她心中是有坚定的力量的。
那个镜头很美,女性的意志、信念之美,神秘的信仰之美。
终于看完啦,最后一句旁白“山神归来”,当时就是因为东北虎十月的镜头和这句台词产生了兴趣。
这部纪录片很通俗有趣,值得一看。
“牦牛,是山神的家畜“看到昆仑的第一眼,就觉得这个评价很贴切, 它如冈仁波齐般的背脊,坚毅的眼神,奔跑下山时矫捷的身姿都在诉说着他的勇猛、凶悍、强壮,很难相信,有一天真的会被一只野牦牛帅到。
每年夏季的卖牛季开始,是它下山抢亲的日子,对于求偶的欲望,让他从雪山到荒野再到平原,沿着祖先走过的路,来到人类的领地,成为家牦牛群的领导者,留下自己的血脉。
原以为昆仑的故事会就这样结束,没想到后面的故事会这么精彩悲壮。
新的卖牛季到来,本该会一切顺利的套牛装车,但因为一只混血小牦牛的抵抗而变得胶着,也许是体内野性基因的呼唤,也许是对于生存的渴望,混血小牦牛的反抗异常猛烈,而这也将昆仑引下山来。
这里就是全片我最血脉喷张,最有感觉的一段,配合着紧张刺激的音乐,昆仑伫立在山坡之上,冰冷、威严、雄伟而神圣,它的眼神平静而幽邃,这一刻静静凝望着山下的它,其实我很想知道它在想些什么。
当山上刻印的图腾与昆仑的身影逐渐重合,一瞬间,昆仑仿佛成为山神的化身,荒野之上的精灵,它带着远古气息的野性冲进牛群,另一边的混血小牦牛也开始反抗的更加彻底。
“或许是因为远古时代和山神的约定,又或者仅仅是因为怜悯那只小牛”最终,昆仑选择了离开,小牛也因反抗而死亡。
这段真的过于震撼了,混血小牦牛的独自抵抗,昆仑与人的对峙交织在一起扣人心弦,从配乐,到画面,到镜头的调度,再到后期的配音,完美的整个气氛都烘托的非常到位,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图腾文化里会有对牛的力量的崇拜。
在纪录片开头时曾强调野牦牛是山神的家畜,是荒原上最后一批不屈的灵魂,这一切仿若在昆仑和混血小牦牛的身上得以体现,它们血液里野性沸腾,绝不屈服,是真正的被山神所孕育着,拥有山神力量,并以山神为主人的家畜。
四种动物,三个是图腾。
所以白鳍豚的选材其实是有些偏离的,第二集看起来也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抛开第二集不谈,只论图腾,那么这些动物其实不算神,而是神的使者。
此时突然产生了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强烈敬佩,因为我们的龙竟是各种图腾的集合,或许真的达到了神的境界。
这种包容兼并,是真正的大国才能抵达的境界。
说回纪录片本身,这是难得的有在思考在人类不断发展的当下,人与动物究竟应该怎样相处的片子。
大自然的壮丽和动物们的灵性是我们应该赞叹和歌颂的,但片子要表达的远远不止赞叹和歌颂。
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既不破坏人类的利益又能保持和修复生态呢?
还是说,人类是不是应该退一步,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把环境和领地还给动物们?
人与生态应该维持在怎样的平衡点?
人类的热爱自然,真的达到了我们所宣传的程度了吗,换句话说:我们真的像自己以为得那样热爱自然吗?
纪录片给不了我们答案,但团队做出的努力就是:尽可能呈现真实的状态,让更多人看到现状,从而去思考、去反思、去实践。
而我们应该知道:只有实践,才能有所改变,每一条惊叹的、抱歉的、怜悯的、爱惜的弹幕,都应该变成现实的对保护生态的行动,而不是仅仅是一条弹幕而已。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神迹。
众神之地,并非只在冥冥之中,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地球的每个角落。
去做维持平衡的一环,就会得到神迹的护佑。
这一集主要讲述“中国白海豚”。
中国白海豚小时候会从深灰变到浅灰,壮年呈现灰白,到了老年,则基本变为白色。
本集以颜色为时间线,一方面拍摄白海豚的一生,一方面抽丝剥茧般的展现出,人类活动导致的白海豚的生存环境每况日下。
神话 07:46 本集最惊艳我的地方卢亭:半人半鱼的族群国风式动画+刘琮配音=神话感拉满(琮爷yyds,太对味了,求求他配一辈子的纪录片!
)很好的叙述方式,像是在讲述白海豚的“前世今生”一样,国风动画引人入胜,生生不息的鲜活生命,娓娓道来的声音,融合度100%
和谐渔民用延续了千年的仪式,祈求神灵庇佑此次出海收获多多,也庇佑众生来去平安。
过去的渔民都知道,哪里有白海豚哪里就有鱼群;现在白海豚也懂得有渔船撒网的地方,会有鱼吃。
可如今,人类真的在与白海豚和谐相处吗?
为什么白海豚会追逐捕鱼的船只?
— 因为白海豚越来越难以获得食物。
不仅如此,和白海豚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岩鹭,也生存在因人类活动而被驱赶的恐惧中。
他们迫不得已,在每一次徒劳的捕食中,艰难的生存。
有的得以生存,而剩下的,无声无息淹没在大海里,掀不起一丝波澜。
就像人类对白海豚的救助一样。
广海镇的村民,在烈日下紧紧的拖住被退潮困住的老白的躯干,甚至为其挖出一条泥泞的水道,祈求奇迹的发生。
而另一边,误入内河的另一只白海豚,尽管人们依旧奋力援助,尽管它已经“回头”,也许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生命奇迹,也许是神明的玩笑,三天后,它依旧没有回到属于它的地方。
人们把它葬在沙滩上,无声的的演绎“每一只死亡的海豚都会被大海送回陆地。
”
海洋是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缩影。
一条从深海延伸到陆地天空的食物链,将所有物种串联在一起。
处在金字塔顶端的生物被一层又一层底层生物支撑起来。
他们用自己的存在,昭示着环境的健康程度,一旦顶层生物的存续出现危机,就意味着区域生态已经失衡。
而我们,或许唯一能做的,就是怀着敬畏之心,让白海豚乃至每一个物种,与我们真正的和谐共处。
或许是时间太久以至于很多细节忘记了,但随着上线它们一点一点又浮现出现,碎碎念一些当作小作文。
那天导演说还要鸣谢一个朋友,才想起来这个片子最初的动念不晚于2017年,但也有朋友说更早。
恩,所以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部片子?
在很多纷杂的信息里,我想起了最初的一个小细节。
有一天我三岁的女儿看BBC的纪录片,考虑到她语言文字视听能力都还有限,我随意选择了英文版,我想就让她看看画面听听声儿就好了。
没想到,她在看到“珊瑚白化”的故事时,哭了。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又伤心又感动。
那部片子是我们行业最好的系列内容,由著名电视人大卫爱登堡爵士主持。
作为从业者,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拍这么难的题材。
但女儿触动了我。
我跟导演很多次聊起,有没有可能尝试拍摄自然题材的纪录片。
那时候,他很想拍摄大象的故事(此处又忘记了为什么)。
如导演所说,无知者无畏。
在很多次无畏的探讨中,我们逐步清晰了方向和决心,并得到平台的支持。
我们要围绕亚洲象、白海豚、东北虎、野牦牛这四个中国旗舰生物来拍一部纪录片。
这个决心和开始都是懵懂的。
导演认为它们的共同点是,它们身上都有着人类赋予他们的神性,这代表曾经一度我们与动物、与自然、与未知沟通的尝试。
而这种尝试在漫长的发展、进步过程中,被逐渐忽视和遗忘了。
人类成为了主宰?
而我们是无所不能的,是全知的吗?
因此我们把这个系列取名为《众神之地》。
希望藉由拍摄这四种生物和他们的生境来思考现状,探讨未来。
此后,我们进入一段“不了解、找不到、拍不着”如同黑洞般的旅程......直到有一天《荒野上的轮回》露出第一缕曙光......昨天片子上线后,朋友们纷纷发来贺电。
其中比较令我感动的有两点:1,是朋友家的小朋友门也看懂了表示喜欢等不及下周。
我的初衷得到了最佳回应。
2,竟然有只猫也静静的看了20分钟以上更多碎碎念待续。
先感恩所有人,致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朋友!
旁白文案令人困惑…人类应该把自己看轻点,文案写作也是
感动
相比起《地球脉动》比较无聊,感觉只是讲了表皮。
摄影和调研下功夫了。但对于解说词配画面的纪录片真的是有点过了投入喜爱的年纪了。。。
每集都看哭!曾海若导演真厉害。配乐很第三极。片尾还有可爱小动画。
这纪录片太适合投到大电视上看了。
敬畏自然但这什么剪辑什么文案
整体有突破,但大象哪一集掺杂了太多的一厢情愿,扣两星
实在不行,讲科学就讲科学,讲神话就讲神话,不要一下子科学,一下子神话(多多8岁)
剪辑比较零碎,特别是后两集,东一锤子,西一榔头,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牵连。更要命的是,解说/旁白太主观、不讲科学、甚至宣传迷信(有些观点根本就是在瞎扯,比如说老虎是一片森林社会的大家长。。。yue,研究员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是保持了生态平衡,但这样的类比,不知道食物链下层的动物是否会谢谢你呵)。
还行,就是太散了,主题先行,深度又不够。
解说真好啊真好啊。
就还行,大象和老虎那两集不错。
最大的问题在于后期调色严重失真,粗糙到人像与动物都严重变色,设备如此精良运镜也还不错,怎么就找了这么业余的后期。刘琮明明有多变的声线,配骆闻舟的时候为啥偏选大爷音呢,功底也合格,跟着数字混饭圈儿不明智,当然尊重他选择。
1.配音气衰。2.“贡献着自己的毛和牛奶”典型的以人为宇宙中心。
两字:无奈。 动物的生存空间与村民的生存空间 似乎没有妥协的可能,看多了除了揪心还是啥也无法改变
我们拍了那么多关于地球毁灭的故事,我们津津乐道于地球毁灭后人类凭借科技灾后重建,那里面永远也不会缺少的画面就是被人类细心呵护着的动植物,可是,可是!最好的办法难道不是从现在就开始关注吗?共勉!
许多地方的解说词实在是使用过度了,把画面本身的力量都掩盖掉,反倒显得心虚。可看出调研和拍摄过程中下了很大功夫,希望未来独属中国的动物纪录片越来越好呀。
第三集直接拉胯,完全没有动物知识吗?大象是母系社会,为什么那么多爹味十足的文案出现……整不纪录片过于拟人化,终究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明明是人类侵占了动物的生存空间。唉:-(理解叶文洁,成为叶文洁。
有点一般且过度撑时长了。最好看的是野牦牛那集,最难看的是亚洲象。东北虎集结构不喜欢,东一耙西一下的。我知道他们很珍惜素材不够,但也没必要凑时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