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ote.com/vwn0nf/n/n85af4a7cb475继《哆啦 a 梦》之后,山崎贵导演又一次强暴了哥斯拉。
这是继《新哥斯拉》之后时隔7年的国产真人电影,也是哥斯拉系列的最新作《哥斯拉 -1.0》。
哥斯拉登陆战败后的日本,将化为一片废墟的东京从“零”打到“负数”-- 当我只读到这个梗概时,一瞬间觉得这是一部看起来很有趣的电影。
紧接着,我发现导演就是山崎贵,我深深后悔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哪怕只是一瞬间。
《always 三丁目的夕阳》、《永远的0》、《Stand by Me 哆啦A梦》,这些用每次都让人窒息的昭和怀旧情绪来安慰现代人的“历史修正”惯犯,这次又要把哥斯拉当成怀旧情绪的表现?“别这样!”我一边在心中呐喊,一边义无反顾地走进电影院。
当然不是对山崎,而是对哥斯拉的情义。
不出所料,我带着遗憾离开了电影院。
话虽如此,平成以后的哥斯拉系列本身,除了几个例外,就像是「原作强暴」的累积,所以这次的惨状,也可以说是一如往常的内容。
如果说山崎的“强暴”具有独特性的话,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描写战败后日本的方式实在是太方便了。
也就是说,最大的「原作强暴」受害者并非哥斯拉,而是那个时代的日本。
那么,如果是特摄迷的话,应该会马上发现「哥斯拉 -1.0」的情节参照源并不只是初代「哥斯拉」(以此为首的同系列的各种作品)吧。
战败后在社会上找不到容身之处的日本兵的幸存者,仿佛要重新开始自己的战争一般,抱着炸弹对着巨大怪兽的口中发动特攻 -- 这个故事的主题十分具有昭和特摄风格,简直就是与特摄电视剧《奥特Q》中的《东京冰河期》的情节相同。
以1954年的初代《哥斯拉》和1966年的《超级Q》为比较对象,同为原士兵重新开始“战争”这一主题,《哥斯拉 -1.0》中浮现的2023年的现代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战争中负伤,被唯一信赖的心上人背叛,在人类社会失去立足之地的芹泽博士与哥斯拉一起自杀的第一代“哥斯拉”。
曾经作为零战的著名飞行员而活跃,战败后沦落为酒鬼珠宝大盗的男人 · 泽村,嘴上说着:“东京这种地方,冰敷一下,消消毒,住起来会比较舒服的。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为了儿子,还是要特攻冷冻怪兽佩吉拉的《东京冰河期》。
在每一部作品中,历经战败仍在自己的“战争”中生存的男人们,正因为无法在和平社会的虚构中获得容身之处,才能够听到同样没有容身之处的巨大怪兽的声音,面对它们,然后将它们埋葬。
在《哥斯拉-1.0》中,表面上似乎也继承了这种构图。
不过,在《哥斯拉1.0》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了修改。
在《哥斯拉1.0》中,主人公敷岛浩一是不会死的。
也就是说,与初代《哥斯拉》和《东京冰河期》不同,在《哥斯拉 -1.0》中,既没有特攻成功,也没有主人公赌上性命在“战争”中战斗到底。
敷岛在特攻哥斯拉口中之前,用降落伞逃了出来。
这就对了吗!? 我在剧场看电影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大喊(在心里)。
-- 也有人认为这样不是很好吗。
或者说,这样的意见可能占绝大多数。
想为国家效力是很重要的事情,为大家冒险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不能因为国家的情况而轻视国民的生命,如果大家都能活下去的话,那不是更好吗。
这是一种相当爱国、相当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大部分国民似乎能够接受。
不,如果是稍微具有左派感性的人,对于理所当然地强加“为了国家”这一价值观的描写,或许会感到不屑。
但是,这只是程度的问题。
毕竟,这部电影批判了国家权力对情报的控制和对生命的轻视,是反战的,更重要的是,它否定了昭和时代特摄作品无法完全否定的“特攻精神”。
但我敢问。
你确定要这样吗。
我敢问。
“特攻”真的那么应该被否定吗。
《哥斯拉》、《超级Q》等,所有的 -- 不用说,好几部 -- 重要的特摄作品之所以是名作,难道不是因为它们不拘泥于生命至上主义,从正面描写了”特攻“吗?话虽如此,我也不想因为这部电影不是那种抓住年轻人说教“你们该怎么死! ?”的电影而批判“哥斯拉 -1.0”。
我只是想指出过去在某种娱乐作品中,描写“特攻”所承担的积极作用。
这或许是与大部分国民都能接受的价值观即生命至上主义背道而驰的描写,但正因为如此,才能在作品中留下苦涩的余韵。
也就是说,以“批判战前价值观”的名义,将《哥斯拉》重新制作成一部不让任何人死亡而打败怪兽的电影,使《哥斯拉》成为名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哥斯拉 -1.0》是不是已经遗漏了呢。
一般来说,当我们批评“战争时期”时,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因为它是“可耻的,因为生命被忽视了”。
也就是说..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让人民死去是不可理喻的 -- 完全正确。
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为了国家的方便而让国民生存,不也是同样残酷的事情吗?违背命令“去死”的权力而不死的特攻兵,或许很了不起。
但是,在命令“活下去”的权力下做同样的事情,真的有那么了不起吗?在某些条件下,命令他们“为国而死”也好,命令他们在一个毫无希望的世界里像死人一样继续生活也好,从权力所具有的残酷性的表现上来说,都是一样的。
的确,或许也有这样的局面,求生存就是抵抗。
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死亡才是使自己独立于“这个世界”的最后希望吧。
所谓“珍惜生命”,乍看之下,是对被逼得走投无路以至于想死的人发出的一种温柔的信息。
但是,这同时也是从无法适应社会的人那里夺走最后希望的残酷命令吧。
无论是《哥斯拉》中的芹泽,还是《东京冰河期》中的泽村,都是在强迫人们生存的和平的“战后”社会中无立足之地的人。
他们不顾周围人的劝阻,与怪兽一起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凭借自己的意志打完了自己的“战争”,最后可以说赢得了某种“独立”。
他们在作为和平社会外部的“战争”中,以及在作为试图在整个地区控制人们生活的社会外部的“死亡”中进行抵抗。
也就是说,正是为了以自己的意志活在“外部”,肯定那些将死之人,过去某种娱乐作品中,不得不描写“特攻”。
基于这一点,《哥斯拉 -1.0》未能捕捉到的东西就显而易见了。
以主人公 · 敷岛为首,所有在作品中登场的原日本士兵都完美地完成了向和平主义、生命至上主义的“意识更新”,完全顺应了战后的价值观。
曾经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毁掉部队的敷岛从战争中得到的教训,简而言之,就是“珍惜生命”。
好不容易有了在新社会生存的目标,却夺走了心爱女性性命的哥斯拉,绝对不能原谅!为了确保打倒哥斯拉的作战成功,必须要有特攻,不过没关系,他们有好好的逃生用降落伞。
我要活下去!与初代《哥斯拉》不同,《哥斯拉 -1.0》描绘的是一个绝对不允许存在从管理中泄露出来的“外部”的社会。
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能擅自死亡。
过去芹泽博士被赋予的为大义殉身的自由,与《哥斯拉1.0》中的敷岛无缘。
战争末期,敷岛违背了“去死”的命令。
战败后,这次他被命令“活下去”的隐微权力无休止地追逐、纠缠。
敷岛被迫服从组织“不让任何人死”的方针,他相信这样做是出于自己的意志。
“民营化”的军事组织将国民的生活管理外包出去,这种格局与第一代“哥斯拉”相比,也可以说是非常现代的。
没有任何「外部」存在,(新自由主义的?)活着的权力支配的管理社会 -- 总之,「哥斯拉1.0」的舞台,别说是战败后的日本,毋庸置疑是现代社会。
然而,尽管如此,电影的舞台仍然是“那个时代”。
山崎贵式的历史修正主义的功效,简而言之,就是让观众相信这个社会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话虽如此,这是只要看过初代《哥斯拉》就能一眼识破的谎言。
而且,尽管《哥斯拉-1.0》否定了特攻精神,但从表面上看,这部电影被设计成一部主人公重做特攻的电影。
只是在形式上描绘“特攻”,将内容替换为“尊重生命”,通过“特攻”的宣泄来提高“尊重生命”的肯定性。
不是“外部”的东西扮演“外部”,从而扩张“内部”的构图就在这里。
也就是说,抹去了死亡这个“外部”。
那么,与“死亡”并列的另一个外部,“战争”又如何呢。
打倒第一代哥斯拉的氧气毁灭者是一种具有与原子弹相当的破坏力的装置 -- 也就是说,它实质上是一种能够改写由核能形成的冷战格局的新武器。
芹泽博士之所以能够发明出这样的武器,恐怕正是因为他是一位背负着战争阴影的天才科学家,也就是说,他一直被和平的“这个社会”外部所束缚。
过去,在名为“哥斯拉”的虚构世界中,局外人被赋予了凭借自己的意志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力量。
当然,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
美苏之所以无休止地竞相开发核武器,并不是因为科学家和政治家出于个人意志想要这么做,而是因为其中存在技术和战略上的必然性。
客观上看起来毫无意义且好战的开发竞争,并不是参与竞争的当事人反省并按照自己的意志结束就可以了事的。
无论如何,芹泽博士能够开发出来的新武器肯定会被其中一个阵营拿到手,所以,即使芹泽博士以个人意志埋葬了新武器,最多也只能为其他科学家获得同样的技术争取时间。
但重要的不是这种冷静的分析。
重要的是,局外人的主体意志在《哥斯拉》这部电影中具有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如果粗暴地归纳起来,也可以说其中投射出的是一种希望: 意志力可以改变社会。
也可以说,《哥斯拉 -1.0》遗漏的正是这样的希望。
在《哥斯拉 -1.0》中,美军为了避免刺激苏联,不直接采取推翻哥斯拉的军事行动。
换言之,日本是一个由核能支撑的秩序的空气口袋般的领域。
在这样的领域里,无论旧日本兵们主观上如何抱着“重新开战”的想法,不用核武器就能打倒哥斯拉,说到底也不过是承接美军的分包任务而已。
日本人的“战争”既没有原子弹,也没有氧气毁灭者,这与过去芹泽博士的个人“战争”不同,因为它无法动摇国际秩序,所以事先就被无力化了。
不同于芹泽博士发明了氧气毁灭者之后“敢于”将其埋葬的做法,这些没有充分武力的前士兵与主体意志没有任何关系,他们从一开始就在结构上说:“和平”你没有选择其他答案的自由。
初代《哥斯拉》中描绘了“特攻精神”和“可与原子弹氢弹匹敌的新武器”,所以还有希望,但《哥斯拉 -1.0》中没有描绘这些,所以没有希望 -- 这种说法,话虽如此,也许过于矛盾了。
不管怎么说,“哥斯拉”的信息就是反战、反原子弹。
从某种意义上说,《哥斯拉-1.0》比《哥斯拉》更正确地描绘了《哥斯拉》的精神。
但是,如果传达了更正确的信息,《哥斯拉》就不会成为一部更好的电影。
如果说《哥斯拉》能够超越表面信息的正确与否,成为一部名作的话,或许是因为它捕捉到了和平主义的意识形态无法汲取的残余,甚至超越了创作者的意图吧。
通过如实描写无法在“这个社会”继续生存而选择死亡的男人的苦恼,以及为了打倒哥斯拉取回和平而必须使用强力新武器的矛盾。
说白了,《哥斯拉》系列从第一代开始就充满了欺骗。
实际上,让像芹泽博士那样没有改变世界能力的日本人,在似乎有这种能力的前提下,做出“不改变世界”的决断 -- 也就是让人错觉肯定现状是自己的意志 -- 这是一种利用和平主义的阴险高效的统治。
“哥斯拉”是对这种统治进行补充的宣传,这一点本身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再次重申,正是这种不能完全纳入宣传框架的部分,才具有初代「哥斯拉」的价值。
可以说,《哥斯拉 -1.0》是一部宣传片,更彻底地抹去了《哥斯拉》未能抹去的东西。
《哥斯拉-1.0》的老兵们,面对已经无力化的“类似战争的东西”,主观上凭借自己的意志进行战斗,再次确认了和平的重要性。
敷岛还是主观地按照自己的意志重新来过“特攻一样的东西”,再次确认了生命的重要性。
角色们被彻底地管理着,不管他们如何行使“类似主体意志的东西”,除了预先允许的答案之外,他们不会得到其他的东西。
社会绝对不会因为意志的力量而改变,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必须相信他们是凭自己的意志肯定了这个社会 -- 现代社会的这样一个真理哥斯拉 -1.0比起《哥斯拉》 ,它更加无形地被投射出来。
在这部作品的故事中,没有任何空间可以从预先允许的意识形态“外部”进行评价。
“和平主义”和“生命至上主义”这种谁也无法否定的意识形态垄断了评价标准。
2023年,似乎是为了反映已经完成的管理体制,名为《哥斯拉》的未完成的宣传也以《哥斯拉 -1.0》完成。
《哥斯拉-1.0》无疑是一部反映现代社会的作品。
按语:编译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借右翼之口揭示山崎贵在本片中如何否定了特攻精神,以及揭示某些日本右翼内心保持的十八世纪世界观——死了比活着好,打仗比和平好。
实际上,衡量一部日本电影是否右翼,除了是否直接描写对亚洲国家侵略这个指标,还有几个维度:是否从肯定角度描写战后的民主化进程;是将战后民主化进程单纯描写为民众共识还是写成美军强推;有没有描写战败前日本国家机器的高压法西斯统治和军国官僚草菅人命的荒谬决策;在描写国家社会决策时是否有官本位色彩;对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资产阶级狭义爱国主义的态度是批判还是宣扬;有没有或明或暗地贬低其他国家文化/文明的描写;这是因为,日本右翼中,有些人认为“民主法治”“个人主义”“男女平等”是“非日本的”,不时有人发出美化战败前日本国内法西斯特务统治,为空前恶法《治安维持法》招魂的言论;而且当代日本右翼有严重的官本位和精英主义取向,至于宣扬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或者贬低他国历史文化的右翼书籍,幻冬舍、扶桑社、飞鸟新社可出了不少。
豆友热衷称赞的《坂上之云》在第一项和最后三项上全部中雷——在闵妃和高升号问题上的扭曲事实;严重的精英视角(《新哥斯拉》也有这毛病);给夏目漱石生造出“我胆小”的对白来曲解他对民族主义的批判;生造出来的“广濑武夫摔倒俄国军官”桥段。
附言: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非正义战争,如果有些人要是真这么好战,真过腻了和平日子,真觉得死亡比和平好,大可以报名去填线,72小时到96小时变成骨灰盒,效率还是很高的,何必在空调房里用键盘阴阳怪气,把安生日子说成是”强迫人们生存“,把维护和平说成“不改变世界”“利用和平主义的阴险高效的统治”,把“特攻精神”当成个宝一样的乱捧。
This is the genesis of the longest-running film franchise (certified by Guinness World Records), Ishirô Honda's GODZILLA also commences the kaiju universe that would become a mainstay in Japanese cinema. Then almost seven decades later, the latest iteration is Takashi Yamazaki's GODZILLA MINUS ONE, a box office prizewinner around the globe and a critical darling too, nabbing Oscar's Best Visual Effects trophy (a very first for a foreign language movie!), whose usual recipients are big-budget Hollywood blockbusters. GODZILLA takes place after the end of WWII, the radiation-dispersing monster is a direct metaphor for nuclear weapons (it is roused and consequently contaminated by Japan's underwater H-bomb testings). For its domestic audience upon its release, the devastation Godzilla left after its trail is a stirring and self-conscious mindfuck to relive the traumatic atomic bombing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six years earlier, through which Honda vigorously pleads its anti-nuclear weapon testing appeal and concocts a resolute suicidal act so as to forestall the exploitation of a soi-disant "Oxygen Destroyer" superweapon that could've entrained an "all hell breaks loose" scenario that threats all mankind. In its earnestly impassioned urgency, GODZILLA sweeps off audience's feet like a tsunami. For no particular reason, the monster wends its way, however clunkily, and wreaks havoc from the sea, to the Odo island, until the megalopolis. A pure force of annihilation utterly humbles the prowess of manmade, death-dealing weaponry. Imagineered by special effects director Eiji Tsuburaya, with its stuntman-in-costume practicalities and miniature sets, GODZILLA's destructive impact is commendably concretized through the rescaling legerdemain and pyrotechnic craftsmanship, without leaving too much giveaways to today's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perception. A tentative love-triangle is serviceably established to give a semblance of emotional weight and its problem is conveniently solved in the end. The outcry of Dr. Kyohei Yamane (Shimura), whose unpopular request that Godzilla should not be arbitrarily iced, but captured and studied for its radiation resistance, naturally falls on deaf ears. In the mass, Honda's picture evokes both sensorial thrills and cerebral insights, plus a vestige of the Shintoist spirit toward the mystical and unfathomable.
Yamazaki's GODZILLA MINUS ONE brings its timeline a tad earlier. It begins in 1945 with Japan's eventually surrender (September 2) imminent but conspicuously sidestepped. A move is rather consonant with the film's populist and sensational stance, less of repentance and self-examination of its militarism history, more of individual heroics, overcoming one's personal demons. Koichi (Kamiki) is a former kamikaze pilot, who suffers from PTSD and is guilt-ridden for his cravenness, both for evading his suicidal mission and failing to act during his first encounter with Godzilla. Shame-faced and hagridden, Koichi returns to Tokyo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massive bombing (codename: Operation Meetinghouse) that killed his parents. He tries to start a new family with Noriko (Hamabe), a young woman and Akiko (Nagatani), a toddler, both orphaned by the war. Making himself useful to work on a minesweeper in the peace time, he still cannot come to terms with his oceanic guilt, and customarily keeps it to himself, that strains his relationship with Noriko. Au fait, GODZILLA MINUS ONE is de facto a blockbuster à la Hollywood. A disaster epic purveyed with all its astonishing trappings (the VFXs are top notch and Godzilla itself is retrofitted to an awe-inspiring terror in both its physical scale and obstruction-razing puissance, Akira Ifukube's iconic marching theme in GODZILLA is reused in the climax to arouse excitement) and a personal story propelled by an emotional anchor which can be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e cast has done a solid if none too remarkable job). The capper is that it has a much cheaper price tag, reportedly $10–12 million, which is tantamount to a standard American indie film, and tacitly indicates the graspingness of Hollywood studio’s budget inflation (not just in the VFX deportment). The plot line follows a few default events and developments: a grievous loss spurring Koichi on a vengeful mission to finally do the things he could not do before; the cohesion of the people manifests itself in a stirring moment when the original plan to destroy Godzilla is in jeopardy (unlike the deus ex machina in Honda's GODZILLA, Yamazaki’s plan is at least science-savvy); let alone a twist in the end which not only leads to a happier denouement, but also primes for a probable sequel. Politically, GODZILLA MINUS ONE (the title refers to a worse than zero level of devastation, a state worse than nothing as the damage caused by Godzilla adds insult to injury in terms of Japan’s state of affairs as the loser of WWII) is more militant. The plan to destroy Godzilla can be deemed as a vehement response against the government’s inaction, which itself is due to Japan’s defeat in WWII. When Koichi pilots a J7W Shinden fighter (only two prototypes were finished before the end of the war) to consummate his feat and purge out his incubus, its connotation of defiance and impenitence is too glaring to ignore. It is worrisome to detect the shifting attitude from GODZILLA to GODZILLA MINUS ONE, after a 69-year stretch, is now the time for the conceder to die a death and the real demon to come out of the woodwork? One daren’t wonder! referential entries: Gareth Edwards's GODZILLA (2014, 6.4/10); Steven Spielberg's JURASSIC PARK (1993, 8.1/10); Akira Kurosawa's SEVEN SAMURAI (1954, 8.4/10); Merian C. Cooper, Ernest B. Schoedsack's KING KONG (1933, 7.8/10).
English Title: GodzillaOriginal Title: GojiraYear: 1954Country: JapanLanguage: JapaneseGenre: Sci-Fi, HorrorDirector: Ishirô HondaScreenwriters: Ishirô Honda, Takeo Muratabased on the novel by Shigeru KayamaMusic: Akira IfukubeCinematography: Masao TamaiEditor: Kazuji TairaCast:Akira TakaradaMomoko KôchiTakashi ShimuraAkihiko HirataFuyuki MurakamiToranosuke OgawaToyoaki SuzukiKenji SaharaHaruo Nakajima Rating: 7.4/10English Title: Godzilla Minus OneOriginal Title: Gojira -1.0Year: 2023Country: JapanLanguage: JapaneseGenre: Action, Adventure, DramaDirector/Screenwriter: Takashi Yamazaki Music: Naoki SatôCinematography: Kôzô ShibasakiEditor: Ryûji MiyajimaCast:Ryunosuke KamikiMinami HamabeHidetaka YoshiokaKuranosuke SasakiSakura AndôYûki YamadaMunetaka AokiIsao HashizumeSae NagatanMiou Tanaka Yuya EndoRating: 7.3/10
作为 "哥斯拉 "系列电影的原班人马,东宝公司在 "哥斯拉 "诞生 70 周年之际,推出了第 30 部真人电影《哥斯拉-1.0》。
该片由《三丁目的夕阳》系列和在日本大受欢迎的《永远的 0》(2013 年)的导演山崎贵执导。
众所周知,山崎对哥斯拉情有独钟,如《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2》(2007 年),该片以 1959 年的日本为背景,哥斯拉在片中出现的场景超出了模仿的范畴。
这就是为什么他对这部影片的热情如此与众不同。
那么,山崎的《哥斯拉-1.0》表现如何呢?
考虑到第一部《哥斯拉》是一部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描述的综合性娱乐电影,我们希望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哥斯拉-1.0》进行审视,来阐明它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以下内容包含《哥斯拉-1.0》的剧透。
这次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当时日本正处于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的战后重建阶段。
城市被空袭和原子弹轰炸摧毁,在接受《波茨坦公告》和无条件投降之后,日本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处于 "零 "状态。
破坏之王哥斯拉进一步侵占了这样的日本,使其不仅归零,而且还陷入了负面状态,影片的名字正是基于这样的设定。
影片在怪兽特效和灾难片方面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
就像哥斯拉从漆黑的黑暗中突然出现,袭击了南部岛屿上的一个前日本军事基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本片并没有将 "哥斯拉 "作为一种怀旧的奇观来表现。
影片中,哥斯拉慌不择路地游向海上逃亡的船只,哥斯拉的巨大身影仿佛是从银座被摧毁后逃亡的人的视角仰望,视角随着镜头的巧妙移动而立体地描绘出哥斯拉的威胁,这些都是前所未见的表现手法。
影片中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见的表现。
可以认为这是意识到近年来的《哥斯拉》系列而采取的措施。
积极挑战影像表现力极限的加雷斯 · 爱德华兹导演在执导《GODZILLA 哥斯拉》(2014年)时 ,通过将聚焦于哥斯拉身体的各部位,或是将其包裹在雾中等巧妙的演出,突出哥斯拉的巨大与诡异。
公认为“怪兽至上主义”者的迈克尔 · 多哈蒂导演在执导《哥斯拉:怪兽之王》时(2019年) ,把哥斯拉等怪兽的形象染上了宗教圣画的风格,还有庵野秀明导演在《新哥斯拉》以动画式的演出,把哥斯拉当成实力碾压人类的异物来表现,各种各样的作者都在《哥斯拉》系列电影中发挥了突出的个性。
面对这些极具个性的作品,山崎贵至少必须提供与之相媲美的作品。
...... 这种压力可能促使他朝着以新颖的方式描绘哥斯拉的方向发展。
虽然山崎贵在《新哥斯拉》和其他系列中使用了伊福部昭(Akira Ifukube)的音乐,但他不试图重现以往哥斯拉电影的记忆,这种积极的态度无疑是值得欢迎的。
参与《新哥斯拉》视觉特效制作的白组工作室与山崎的电影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片的特效镜头,如军舰、战斗机等,可说是集山崎贵职业生涯之大成,通过与白组合作,其完成度比过往作品大有提升。
在本片中,观众可以享受到远远胜过《新哥斯拉》的精密视觉表现。
另一方面,影片也有一些地方似乎过于在意《新哥斯拉》。
在本片的 "哥斯拉电影最大看点"--哥斯拉发射原子吐息的场景中,哥斯拉这次被雕刻得十分锐利的背鳍在弹出时发出了 "哗、哗、哗 "的光亮。
观众会想到, 这大概是一种将辐射产生的热量释放到体外的机制,但这种变形机器人般的效果可能会让哥斯拉失去一些尊严。
这大概是因为,《新哥斯拉》对原子吐息的表现手法过于独特,迫使创作者不得不另辟蹊径。
不过,考虑到庵野秀明在《新哥斯拉》中的指导思想以及他在哥斯拉造型上寻求突破和出人意料的做法是以他自己的科幻动画师生涯为基础的,因此本片在这里发生转变的原因就不那么令人信服了,而把哥斯拉的外形设计拨回更正统的风格,也很难让人觉得有什么说得过去的理由。
《哥斯拉1.0》中的“哥斯拉”是什么?
不过,就像辐射的热量会从头部烧到脖子,甚至烧出一个洞一样,原子吐息也会破坏哥斯拉自己的身体。
对于喷出火焰后的描述,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因为它展现了威力的可怕。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种损害被描述为一场噩梦,让日本人想起了原子弹爆炸。
在第一部电影中,描写了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女性说: “咱们很快就要去爸爸那里了”,并准备与孩子一起死去,同样,通过展示与战争上海记忆的联系来让观众感到不安,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出色的事情。
另外,本片中也出现了第一部哥斯拉中勇敢地在当地实况报道的记者奋斗的场面,从记者本人的视点捕捉到的灾难演出也有强烈的临场感。
以普通市民的眼光来描写哥斯拉的破坏之恐怖,在至今为止的系列作品中也曾有过这样的表现,但本作是近年来最为聚焦于此,可以说表现出了其逼真性。
而且,这种“哥斯拉”的恐怖表现,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动作,也可以说是与故事和主题相关的。
“哥斯拉”在每部作品中都作为“某种象征”被表现出来。
例如,在第一部电影中,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进行氢弹试验,创造出了名为哥斯拉的怪物。
在这次氢弹试验中,日本的远洋金枪鱼渔船遭到破坏,船员遭到辐射而死亡的“第五福龙丸事件”,连同剧中出现的“原子弹爆炸金枪鱼”一词,再次让正在实现战后复兴的日本社会想起了当年的恐怖。
正因为如此,聚焦于此的第一部作品《哥斯拉》 ,作为国民级作品在当时也可以说是极具冲击力的。
也就是说,“哥斯拉”原本就是作为非常政治性、社会性的存在而诞生的。
那么,本作品中的「哥斯拉」到底是什么呢。
可以说,它既象征着日本人对战争的精神创伤,也是象征着主人敷岛浩一(神木隆之介饰)个人的罪恶感和恐惧的象征。
敷岛是一个年轻的日本士兵,他本来要参加一次特攻行动,在这次行动中,他将搭上自己的生命,连同战斗机一起撞击敌舰,但由于不想死,他谎称飞机出了毛病,退出了行动。
而且在岛上的基地遭到哥斯拉的袭击,因为恐惧而没有进行机枪扫射,导致地勤人员死亡。
这一连串的事件,在他生还回到日本之后,将会不断折磨他的精神。
有个别人认为,第一部《哥斯拉》里的哥斯拉是战后活着的人对战时死去的人的内疚心结的象征。
而本片倒是把这种广泛的内疚归结为了更加个人化的问题。
通过与诸多新伙伴的相遇相知——在战后混乱中结识的典子、她所收养的小女孩,还有一起从事扫雷工作的伙伴们,这种心灵的创伤,一点点地变成了让人生存下去的力量。
这种情节发展可说是山崎贵的特色。
正如他在《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系列和《 stand by me 哆啦 a 梦》两部漫改电影中所做的那样:把原作中富有人情味而催人泪下的部分加以放大、撑起电影。
如此想来,我们也可以说,山崎贵在这部电影中也是如法炮制,把老版《哥斯拉》这套食材按照上述技法加以烹饪。
山崎导演的上述两个系列电影虽然获得了众多观众的支持,但也有不少观众产生了排斥感。
表情达意过于直白,明摆着一副狂打催泪弹“你给我哭!
”的架势,所以很多观众会在中间就冷却下来。
而且,鉴于本片也沿袭了催泪片路线,观众是否喜欢《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系列电影,应该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本片的评价倒不如说笔者在意的是,在这种“煽情故事”中,将“特攻作战”这一现实的悲剧放入其中的危险性。
如果你观看本片直到最后,你会发现它纳入了对这种无视个人人权的战术的批判。
在战争中幸存的退伍军人们聚集在一起,决心与哥斯拉战斗的人们在否定战争中的价值观的同时,以不出现一个牺牲者为目标,制定了以生还为前提的作战计划。
这样的故事设定,被描绘成使民主化的日本重新复兴的全新价值观。
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合乎常理的思考方式。
用国民的死亡去换取为了国民的胜利,这是极度自相矛盾的。
如果观众流着眼泪消费这种情节,这种(贩卖和消费死亡美学)的格局是极其残忍怪诞的。
如果敷岛的结局是以死亡为代价带来和平的话,那么我不得不说,这样的内容实在是太糟糕了。
正因为如此,影片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可说是让我把提到嗓子眼的心放回了肚子里。
在政治观上比《新哥斯拉》浅薄(但也有对《新哥斯拉》官本位精英思想的反击)但是,放弃特攻的人物内心的纠葛,原本就应该成为问题吗?这是一个疑问。
不管政治立场如何,强迫士兵自杀是重大的战争犯罪,应该首先追究下令者的责任。
例如,即使是《神奇女侠》(2017年)这样的娱乐电影,也有以史实为基础的描写:身为盟友的英国士兵们,在上层的意向下被抛弃。
但是在本作中,即使是特攻这种明显的战争犯罪的例子,对于那些让人联想到日本的战争责任的人们,也会被当作是“透明的”。
这正是英语习语中的“房间里的大象”。
没有人谈到问题的本质。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本作与同样描写特攻、以传奇故事掩盖日本的国家责任的《永远的0》有着同样的毛病。
如上所述,哥斯拉的存在是作为政治和社会的象征而诞生的。
本片《哥斯拉-1.0》以山崎本人的风格再现了第一部影片,并试图将其与战争本身联系起来,因此不可避免地会被人们从类似的政治角度来看待。
(译者注:山崎贵在接受美国媒体Deadline的“您通过这部影片想对当代日本说什么?
”采访时这样说:首先,我希望观众从中感受到日本政府历来对国家危机事态缺乏作为的现实;其次,我希望大家明白,真正圆满解决问题,需要靠广大公民的积极行动;还有,精英小圈子近亲繁殖和草菅人命这两条老毛病曾给日本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面对ScreenRant时这样说:“作为一名电影编导,我认为日本政府并没有做过什么好事,所以我确实发现当时和现在有相似之处。
于是,我把故事背景放在了战后动荡期,老百姓发现必须自己动手与哥斯拉战斗,我认为这会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比之下,《新哥斯拉》虽然被指出有着官僚精英本位思想的痼疾,但也是一部极为恰当的影片,影片中的政治家们未能吸取二战的教训,甚至在今天的日本,他们也未能改变战争时期的状况,最终在试图逃命时被哥斯拉摧毁。
影片的讽刺表达极为恰当。
从这一点来看,《哥斯拉-1.0》这部影片虽然对战争进行了反思,也揭示了战争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却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
更进一步说,本片中表达的“特攻是疯狂的、不是漂亮的传奇故事”,这是山崎导演从自身的历史认识和政治观点由衷而发的话,那么山崎贵,你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为什么当初要去跑去做《永远的0》这么一个跟你的思想和立场截然相反的商业项目呢?
即使它是畅销原著改编?
如果你对政治问题不是很感兴趣,或者你的政治立场可以根据情况而改变,那么这部电影关于战争的信息本身就会显得很肤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作的积极主题,虽然大致上可以赞同,但也留下了不能完全接受的未说清地带。
代替定罪而被描绘的是民间人士的努力。
军队退伍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们、渔夫们、日本的普通市民们齐心协力,这可以说是对《新哥斯拉》的精英主义的反击,也可以说是移植了《ALWAYS三丁目的夕阳》所表现的市井人情故事。
在片中,我们能感到创作者希望把战后复兴和之后的经济发展,与现在日本停滞的经济状况相对照,给日本国民加油鼓劲儿的好意。
话虽如此,如果说“用民间的力量努力”的信息会影响到现在在日本社会工作的民间人士的话,我个人认为是有难度的。
疫情、日元贬值、物价上涨、税金上涨等,可以说日本社会除了外部因素之外,还因国内政治的混乱而疲惫不堪。
现在民间的人们,已经是过于努力而且疲于奔命了。
特别是在本作品中活跃的从事海上渔业的人们,由于被政治状况捉弄而陷入了困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新哥斯拉》“政治必须改变”的主题来看,本作品有所不如。
但是,关于本作品的视觉特效和动作演出,确实是把《新哥斯拉》甩得老远,与好莱坞版的精彩表现相比,也应该可以平分秋色。
虽然随时都很难维持这个热量,但是通过下功夫和钻研,还能以“哥斯拉”为题材进行新的尝试,表现出很大的希望。
仅在这一点上,本作品的存在意义就已经充分发挥出来了。
本片是山崎贵版的《哥斯拉》,以日本的战后重建时期为时代背景,剧情比较严肃和沉重,故事风格更接近原版的《哥斯拉》(本多猪四郎版的《哥斯拉》),与此同时,与庵野秀明的《新·哥斯拉》刻意追求特摄感不同,本片追求的是真实感,以及历史的厚重感。
然而,十分可惜的是,本片既没有对研发核武器的反思,也没有对人类破坏大自然的反思,更没有政治讽刺,取而代之的是对日本的战后创伤的“卖惨”,而本片对二战的反思也仅限于抨击了神风特攻队,但是抨击的重点却是神风特攻队的自杀式袭击不符合人道主义,于是,本片就在结尾给男主角的飞机加了个弹射座椅,让他既可以把炸弹送到哥斯拉的嘴里,又可以不用牺牲自己,这种主动放弃了更深刻的主题的做法,不仅使得本片沦为了一部单纯的英雄人物打怪兽的电影,还会让人觉得山崎贵先生想要反思战争但又不敢明说。
不过,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日本的个人英雄主义通常都是英雄人物主动牺牲自己,而本片没有采取这个套路,本片的男主角敷岛浩一曾经是一名当了逃兵的神风特攻队队员(山崎贵似乎对零式战斗机飞行员有某种特殊的情怀,山崎贵的代表作《永远的0》的主人公就是一名零式战斗机飞行员),他刚登场的时候是个胆小怕死的逃兵,后来,他在面对哥斯拉的过程中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当了“逃兵”,直到女主角为了救他而失踪之后(他当时以为女主角已经死了),他才变得可以为了杀死哥斯拉而不惜牺牲自己,也就是说,敷岛浩一是从懦夫成长为勇士的,当然,敷岛浩一最后并没有牺牲,而是通过弹射成功逃生了,还迎来了大团圆结局,这样的情节安排不仅是对神风特攻队的反讽,还可以使敷岛浩一的人物形象更真实生动,更接近普通人,进而更容易让观众共情。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是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出品的第30部哥斯拉电影(不包含静野孔文的那3部动画电影),日本的上一部哥斯拉电影就是庵野秀明的《新·哥斯拉》,山崎贵和庵野秀明都是在日本的动画电影界和真人电影界均享有盛誉的著名导演,山崎贵因《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系列和《哆啦A梦:伴我同行》系列而广为人知,庵野秀明则因《新世纪福音战士》系列而名垂影史,而且他们都对哥斯拉这个题材情有独钟,现如今,这两位大导演都创作出了自己的哥斯拉电影,但是这两部电影的风格可谓截然不同,因此,不妨将本片与庵野秀明的《新·哥斯拉》做一下对比。
《新·哥斯拉》在本质上是政治讽刺片,而《哥斯拉-1.0》是正宗的怪兽灾难片;《新·哥斯拉》的时代背景是现代,而《哥斯拉-1.0》的时代背景是日本的战后重建时期;《新·哥斯拉》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喜剧色彩,而《哥斯拉-1.0》的故事比较严肃沉重;《新·哥斯拉》追求特摄感,而《哥斯拉-1.0》追求真实感;《新·哥斯拉》有时会通过新奇独特的视听语言刻意突显导演的个人风格(例如,超快的说话速度搭配超快的镜头切换,大量的怼脸拍的特写镜头,奇奇怪怪的拍摄角度等),而《哥斯拉-1.0》的视听语言比较常规;《新·哥斯拉》是依靠官方的力量打败哥斯拉的,而《哥斯拉-1.0》是完全依靠民间的力量打败哥斯拉的;《新·哥斯拉》中的哥斯拉可以不断进化,战斗力极强,相比之下,《哥斯拉-1.0》中的这只哥斯拉的战斗力就显得太弱了;此外,我们可以认为,《新·哥斯拉》中的哥斯拉是为了加快日本的统治阶级的更新换代才出现的,而《哥斯拉-1.0》中的这只哥斯拉几乎仅仅是为了增加日本的战后创伤才出现的。
总体而言,两者各有千秋,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目录前言:大获成功的怪兽一、《哥斯拉-1.0》剧情简介二、日本右翼之嬗变传统右翼、革新右翼、新右翼/战后右翼三、《哥斯拉-1.0》中的日本新右翼(一)给前辈擦屁股:美化侵略战争历史“平民受害论”、“军人英雄论”、“英灵祭祀”(二)给后辈铺条路: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反美、反日本政府、要求增强军事力量四、过度解读了吗?
导演其他作品:《永远的0》《被称作海贼的男人》《阿基米德大战》结语:进步没有捷径参考前言:大获成功的怪兽日本电影《哥斯拉-1.0》从商业意义上讲,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从票房看,以它2023年12月1日在北美上映为例,首周票房突破1141万美元,周榜第三,打破日本真人电影纪录,在所有非英语片真人电影中仅次于2002年中国的《英雄》(1780万美元)。
【1】从利润看,本片成本预算据传仅为0.15亿美元【2】(不过导演称远少于此【3】),全球票房截至本文写作时为1.16亿美元【4】,无论怎么分账,都是血赚。
从口碑看,本片在烂番茄网站上的新鲜度(影评人评分)和爆米花指数(观众评分)截至本文写作时均为98%,成为有史以来评分最高的“哥斯拉”电影之一。
从荣誉看,本片获得2024年第96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这是亚洲电影历史上首次获奖。
【5】多说一句,本片视效确实还不错,在日本可能也算顶尖,但“一眼假”的时刻也不少。
例如,水与哥斯拉皮肤接触时的流动效果严重失真;而且哥斯拉的建模也真丑……不知道是技术问题还是审美问题?
但这么优秀的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心情是十分复杂。
《哥斯拉-1.0》,是一部充满了经典日本新右翼意识形态的电影。
这片给人的感觉是,你不细想,会觉得还成;一细想,就恶心得不行。
这也符合日本新右翼的常用套路:屎里淘金,没活硬整。
本文会先讲讲电影,再讲讲新右翼,最后把它俩联系起来,以便观众能了解关于这部电影内外的全貌。
一、《哥斯拉-1.0》剧情简介本片与美国传奇影业“怪兽宇宙”(如今年上映的《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无关,属于日本东宝公司为庆祝哥斯拉诞生70周年,基于“哥斯拉”IP开发的纪念作品。
下面客观简述一下本片情节,不代表本人观点:二战接近尾声,本为“神风”特攻队员的男主角(神木隆之介 饰)因为不想死,驾驶飞机返航到太平洋一座小岛上的日军基地,在这里遭遇了哥斯拉,在战友们开火时他又慌忙避战,成为唯一幸存者。
战后,男主角回到东京,因战时“贪生怕死”而内心备受煎熬,还出现了PTSD症状,总觉得战争没有结束。
他遇到女主角,后者收养了一个因东京大轰炸失去父母的小女孩。
男女主角互有好感,三人结成一个另类的家庭。
东京加速重建,三人的生活欣欣向荣。
然而哥斯拉再度向日本本土袭来,并攻击东京,女主角不幸丧命。
驻日美军担心刺激苏联,退避三舍;日本政府已经不再保有军队,束手无策。
于是民间自发组织“特设灾害对策本部”,以前海军为核心,准备战斗。
动员会上,有科学家深情地说:“这个国家过于轻视生命……战斗机没有弹射座椅……我很自豪民间的努力……接下来的战斗,不是至死方休,是为了未来而战。
”最后,本部在海上迎战哥斯拉,男主角亦加入。
他决心为女主角和之前死去的战友报仇,驾驶飞机撞向哥斯拉,将其击败,自己通过弹射座椅逃生。
“壮士”凯旋,日本民众欢欣鼓舞。
女主角其实也没死,皆大欢喜。
她含情脉脉对男主角说:“你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吗?
”二、日本右翼之嬗变如果你看完这个剧情简介之后感到哪里怪怪的,那么值得庆祝,你确实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如果你说,哎,又反美军,又反日本政府,还反战,还反无谓牺牲,这不是很好很左翼吗?
那么,你还是要学习一个。
但电影的事我们先按下不表,先来说说日本右翼的事。
了解了他们的歪理邪说,你就可以看出他们在电影里花了哪些小心思,埋了哪些小“彩蛋”。
“右翼”,大家都很了解,源自法国大革命时期,在立宪会议上,第三阶级(市民和农民)的成员坐在主席的左侧,倾向变革;第二阶级(贵族)的成员则坐在右侧,倾向保守。
后来右翼被赋予了更宽泛的内涵,包括但不限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有神论等。
日本右翼总体上符合一般右翼特征,而且可以根据发展阶段,粗略地划分为传统右翼、革新右翼和新右翼。
下面是一个很粗略的介绍。
传统右翼:大约存在于1881-1919年,核心思想是天皇中心主义,鼓吹对内独裁、对外扩张。
在对外扩张方面,它喜欢从皇权角度进行正义化,如江户幕府后期佐藤信渊大放厥词称“皇国与天地共存,实为万国之基” “全世界悉应为郡县,万国之君长皆应为臣仆”【6】,主打一个抽象。
革新右翼:大约存在于1919-1945年,核心思想中天皇中心主义地位稍有减弱,着重推崇法西斯主义。
在对外扩张方面,它较之前辈更喜欢从“对抗西方、解放亚洲”的角度进行正义化,所谓“大东亚共荣”即是体现。
得益于核弹的发明,上述两种右翼现在基本上不存在了,可见科技确实改变生活。
但战后美国出于反共需要,将对日政策由惩罚改为扶植,使日本右翼得以幸存并演化。
新右翼/战后右翼:始于1945年,核心思想本质上仍旧是天皇中心主义、法西斯主义,只不过不会像前辈那样狂热【7】,行事也更加隐秘,一般要喊喊“自由民主”口号,或者像这部电影一样谈谈“和平反战”。
另外,它还有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给前辈擦屁股:怎样看待日本侵略战争历史?
二是给后辈铺条路:怎样让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然后再成为万国之皇国)?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智力正常者很容易给出答案:只有正视侵略历史,才能成为政治大国。
但新右翼显然不这么看,它们自有一套歪理邪说,这套歪理邪说也反映在《哥斯拉-1.0》中,我们好好学习一下。
三、《哥斯拉-1.0》中的日本新右翼对于上文的两个问题,日本新右翼的使命是,在美化侵略历史的同时,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它们在现实中采取了种种手段,这些手段也反映在电影中。
本节中,我们将这些手段与电影中的情节进行一一对应。
我们还会特别解释一下,为什么新右翼也会看似像左翼一样,反美、反日本政府、反战、反无谓牺牲。
(一)给前辈擦屁股:美化侵略战争历史擦屁股的方式很多,这里着重说电影集中运用的三个工具。
“平民受害论”:片面强调日本平民也是二战受害者,将整个日本以二战受害者的形象呈现,丝毫不提日本前面几十年是怎么作的,也并不反思日本平民为什么会“受害”。
电影的名字叫《哥斯拉-1.0》,意思是二战使日本归0,哥斯拉把日本打到-1,已经有了点卖惨意味。
电影花了很大篇幅刻画战后日本的悲惨,还设计了因东京大轰炸失去父母的小女孩这个角色,以唤起观众的同情心。
这就是电影所谓的“反战”,或者还有一个更恰当的词:“反战败”。
“军人英雄论”:片面强调日本军人对国家的付出,将其打造成国家英雄,丝毫不提他们在海外犯下的战争罪行。
电影中与哥斯拉作战的主力是日本前海军,而男主角更是作为前“神风”特攻队员,给予了哥斯拉致命一击。
于是这些侵略者摇身一变,成为了捍卫者。
电影在洗白“神风”上最是不遗余力,由于“神风”的本质是不义的一方无谓地送死,目的、手段皆洗无可洗,电影不得不通过设置一个虚幻的天灾怪兽,让“神风”去撞,从而强行将其变成正义的一方。
这已经不是屎里淘金了,这特么是点屎成金。
更搞笑的是,电影还装模作样地让科学家反思“神风”,说什么“哎呀战斗机都没有弹射座椅,太不尊重生命了”,最后让男主角通过弹射座椅逃生,以表明自己完成了反思,坚决反对无谓牺牲。
问题是,世界各国自我牺牲的军人千千万,偏偏“神风”臭名昭著,这难道仅仅是因为它没有弹射座椅吗?
“英灵祭祀”:在“军人英雄论”的基础上,开展“英灵祭祀”活动,将其构建为国家认同,打造“国家物语”【8】,现实中有广为人知的例子,这里不多说了。
电影中是如何进行“英灵祭祀”的?
通过塑造与哥斯拉作战的“高雄”号巡洋舰、“雪风”号驱逐舰,男主角所驾驶的“震电”式战斗机,以及男主角本身的传奇性。
“高雄”号巡洋舰,历史上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刚下水不久的新战舰,在战争中没什么战绩,后被击伤,日本投降时仍未修复,1946年由英军拖至马六甲海峡自沉。
“雪风”号驱逐舰,历史上参加了太平洋战争的大部分战斗,传奇一般没受什么严重损伤,被视为“祥瑞之舰”,日本投降后被改名“丹阳”号,交付国民党海军,炮击过解放军,1966年于中国台湾退役。
“震电”式战斗机,历史上是二战末期日本海军研发的拦截机,造型科幻,1945年8月3日首飞,15日日本投降,它被拆解打包运往美国。
这些武器在现实中都属于兼具传奇性和憋屈性的“英灵”,名头很响,但没太多成绩就客死异乡。
电影中它们“魂归故里”,拯救人民于水火,填补了历史上未能参加“终极一战”的遗憾。
男主角也是类似的,属于能力很强但是憋屈的稀有老兵,最后一刻终于觉醒拯救日本,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也成为了永恒的传奇。
显然,对电影中的日本来说,构建起其国家认同的,就是这样一场“反抗”哥斯拉“侵略”的大战,男主角与这些战舰、战机的故事一起,成为新日本的“国家物语”。
(二)给后辈铺条路: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电影通过“平民受害论”、“军人英雄论”、“英灵祭祀”,解决了给前辈擦屁股的问题,日本对外侵略历史被彻底替换为本土反抗哥斯拉“侵略”的历史。
那么日本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政治大国?
反共反苏反华这些就不说了,属于老生常谈,电影中也并无体现,咱就说电影中有的。
反美:日本新右翼在二战后至70年代左右确实是亲美的,但在经济腾飞并与美国出现摩擦后,开始重新审视日美关系,认为美国强加和平宪法,应予以修改;美式民主否定日本皇权,应予以废除;美国驻军侵犯日本主权,应予以驱逐。
至于亲美?
“亲美政策不是本质,是战术策略”。
【9】电影中,驻日美军担心刺激苏联,面对哥斯拉退避三舍,无法保证日本安全。
这反映了日本新右翼在内心深处并不信任日美同盟,这份不信任感与屈辱感,是反美理念的源泉。
反日本政府:日本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是目前日本执政党和国会第一大党。
其实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右”的政党了,但在很多新右翼看来,右翼不极端,就是极端不右翼——那特么不就是极左么?
自民党的“不右”主要表现在它亲美,且迟迟无法推动修改和平宪法(安倍自2007年起尝试推动修改和平宪法,结果因民众、在野党甚至党内的广泛反对,直到2020年被啪啪带走时仍未能如愿【10】【11】【12】),这在新右翼看来无疑是背叛。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45-1947年,历史上这一时期负责组阁的是自由党,它正是后来自民党的主要来源之一。
电影抨击自由党政府无法保护日本,当然是借古讽今,暗示当下的自民党政府无法保护日本。
要求增强军事力量:可以发现,日本新右翼与美国和日本政府的重大分歧之一便是,要不要以及怎样修改和平宪法。
和平宪法第九条规定:1.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2.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在新右翼看来,第九条的存在,就是对日本的束缚,是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之路的阻碍。
一个没有军队的国家算什么大国?
但是,他们当然不能说,日本建立军队是为了做大国;他们会说,是为了“自卫”。
所以电影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没有自己的防卫系统来保护人民。
”
台词平平无奇,听来无比正义,承载多少小心思?
就像渣男绿茶深情说爱你,实际是馋你什么,还用问么?
四、过度解读了吗?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不是抓住了电影里一些微小的点进行过度解读?
不得不承认,诛心之论的论据永远不能做到十全十美,而且日本新右翼在文化上的行动一直比较隐秘,动不动就真善美、小确幸,有时难免会让人觉得伸手不打笑脸人。
但如果一个东西走路像鸭子,叫得像鸭子,那它就是鸭子。
而《哥斯拉-1.0》浑身上下充满了“鸭子”的要素,那它到底是不是鸭子呢?
本片导演、编剧山崎贵,也算是一个名导了。
他导了一些与二战无关的作品,如《哆啦A梦:伴我同行》《寄生兽》真人版,我还是都挺喜欢的(当然主要是原著牛)。
他还导了不少与二战相关的作品,至于这些嘛……2005、2007年,《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2部。
讲述战后一群普通日本人的生活,风格文艺温婉,这个倒还正常,咱也不强迫日本非得一谈二战就反思。
接下来几部电影就有意思了,大家体会体会日本新右翼练就的出神入化的洗白技能。
2013年,《永远的0》,重磅作品,右翼作家原著改编。
讲述“不想死”的神风特攻队员,为了不让自己的年轻学员白白送死,代替他驾驶“零”式战斗机出击阵亡,留遗书让学员去关照自己的老婆孩子。
在反人类军队中大煽同袍之情,是典型的屎里淘金;而自带绿帽的NTR剧情更是逆天,也就日本人写得出来。
2016年,《被称作海贼的男人》。
讲述日本石油企业家国冈铁造的“创业”史,除了国内创业经历,还包括1917年在中国扩张业务,1942年配合日本陆军推进“南方油田计划”;重头戏是战后他为了与其他石油巨头竞争,派船闯过英国对伊朗的海上封锁,从伊朗买石油回日本。
男主角既拯救了伊朗,又拯救了日本,只有“帝国主义”英国输了,这又是新右翼典型的“反帝共荣论”,日本总是帮第三世界国家对抗西方帝国主义,多么无私呀!
2019年,《阿基米德大战》。
讲述人类历史上最大战列舰——“大和”号被设计出来的“秘密”。
原来,该舰设计师认为日本军国主义将导致国家灭亡,于是决定倾力设计一艘伟大的战舰,等这艘承载全国希望的战舰沉入海底时,日本军国主义也将随之葬身。
当然,历史上“大和”号确实被美海军击沉,它被击沉单纯就是因为设计落后、参数不行,然而电影却将其描述为一种“计划之内的自我救赎”,把设计师搞得跟“面壁者”似的,如此丧事喜办睁眼说瞎话,简直无耻之尤。
说三部电影够了,再说我就要恶心吐了。
这三部电影说完,想必大家对日本新右翼的认识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当然了,必须强调,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导演山崎贵是一个右翼,因为他没有公开发表过直接的右翼言论。
但还是那句老话:如果一个东西走路像鸭子,叫得像鸭子,那它就是鸭子。
结语:进步没有捷径尽管日本新右翼拍了那么多令人作呕的电影,但我其实很可怜它们。
战后日本政权得国不正,整个国家又是一个政治军事残缺的非正常国家,民众缺乏将其团结在一起的伟大的共同记忆。
中国有抗日战争、美国有独立战争,日本呢,你日本有什么?
神风、战败、美军、失去的十年。
如果我是日本新右翼,我也很急。
一句话,“我太想进步了。
”必须找到一些伟大的东西,把它变成全体日本人的共同记忆,哪怕它是假的!
虽然“神风”很烂,但队员相亲相爱啊!
虽然“大和”战败,但这是计划好的啊!
虽然失去十年,但我们有连美军都佩服、英军都害怕的著名企业家啊!
《哥斯拉-1.0》,就是这种思维的最新产物。
可悲,是真的可悲。
日本新右翼从来想不明白或不愿意想明白的是,进步没有捷径。
只有直面历史,才能展望未来。
不然,你们所谓的“英雄”,永远是一群小丑。
参考【1】【2】日本东宝《哥斯拉-1.0》在北美上映首周打破多项纪录,https://xiumi.us/studio/v5#/paper/for/536762725/cube/0【3】山崎贵再倒苦水:哥斯拉-1.0成本如果能有1500万美元我做梦都会笑醒,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914398/discussion/637575788/【4】Box Office Mojo,Godzilla Minus One,https://www.boxofficemojo.com/title/tt23289160/?ref_=bo_se_r_1【5】日本NEWS丨第96届奥斯卡日本刷新亚洲纪录,https://www.sohu.com/a/763888805_120970141?scm=1102.xchannel:325:100002.0.6.0【6】【9】孙立祥,“日本右翼势力的思想结构及其百年流变”,《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11期【7】朱天乐,“日本新右翼剖析——兼论日本新右翼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8】郑毅,“靖国神社·英灵祭祀·国家物语——近代日本战争记忆的生成与固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1期【10】安倍硬要修改日本和平宪法,厄运会从此降临吗?
https://www.sohu.com/a/219260656_496421【11】安倍喜忧参半:执政联盟赢了,修宪势力输了,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9734592092455599&wfr=spider&for=pc【12】日本急于修改“和平宪法”,意欲何为?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2-03-22/doc-imcwipih9823493.shtml?cref=cj
经历了惨烈战争,东京两次被毁,被解除武装的日本,仅靠民间力量,用没来及跟美帝一决高下的大杀器,以神风特攻队的方式,就战胜了美国爸爸用核弹喂养的超级哥斯拉(这是不是暗示,被迫接受天皇“终战”的日本不服气,神风队加一亿玉碎,干翻美帝不是不可能),保家卫国,终结二战(备战哥斯拉时说“战争还没有结束”,到结尾问“这战争终于结束了吗)……嗯,日本不仅是战争受害者,还摇身一变,成了和平的捍卫者,特别是神风特攻队。
比起赤裸裸宣扬日本核弹受害的《永恒族》,还是本片本片更具诱导性,可惜文戏又臭又长,对人物刻画聊胜于无,让这锅味增汤风味大损!
话说,这个哥斯拉长得就不咋精神,原子吐息威力虽猛,但前摇也太长了,去传奇影业的怪兽宇宙争霸,确定不吃瘪?
有意思的是,这电影海军夹杂着空军,就是没有陆军,两军还真是相互不待见啊!
总之,跟美帝拍的哥总伯仲之间…
现在日本人是真的不会演戏了,演员都跟在拍舞台剧似的,一点正常人的味道都找不准了。
每个角色都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一帮衣食无忧的现代日本人在玩cosplay,而那种二战后普通民众的苍凉、窘迫和木讷,愣是一点都表现不出来。
主角在小船上对着说“战争再打久一点就好了”的年轻人,翻的那个滑稽的白眼——我是真的连笑都笑不出来。
可悲!
唯一的感觉就是可悲。
为什么演员的水准和常识可以崩到这个样子?
你当自己是漫改电影吗?
明明是一对苦命的男女在相依为命,却怎么看怎么像是两个中学生在谈恋爱。
明明是把脑袋提在裤腰带上打怪兽,一帮军民悠闲得跟出来郊游一样。
对对对,表现自己心情的台词都说了,该做的表情也都做了(还贼夸张),但只要关注一下所有人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只有一句话:“导演,我下面该去哪?
”松弛,诡异到离谱的松弛。
就这个精神状态,别说什么政治立场了(对这种质量还讨论政治立场的我觉得也是傻),基本的电影语言都搞不定。
开篇小岛上团灭的那段戏,场面调度几乎可以用搞笑来形容。
一大群拿着远程武器的军人,被一头近战攻击的野生动物弄死,不知道的还以为哥斯拉会瞬移。
更不要说“你当时开枪他们就不会死了”这种离谱的逻辑,是要观众怎么共情……这么一比较,庵野的《新哥斯拉》真的不只是高出一点半点,但就算加了这一点半点,也连加美拉三部曲的底都摸不到。
特摄魂已经都僵硬了,还拍什么拍,留给好莱坞当超英大玩具吧。
摘抄: 把左翼命题作文交给一个只会写八股文的右翼工匠,下场就是把七十周年的献礼彻底搞砸,也更加证明当代只有痞子真正看懂了原版 。
该下大功夫的文本居然也学好莱坞模式化糊弄,让一个神风逃兵完成“人定胜哥”的使命还要集体敬礼,如果不是顾忌海外市场估计就要摇旗招魂了。
另外,哪怕是直男癌的痞子当年都会专门写个相对进步的女性角色让十元演,但这部无论滨边美波还是安藤樱全片就只干了奶娃这一件事,东亚三国做起主旋律这殊途同归的爹味也是挺有意思。
大概只有🇯🇵人和炸了🇯🇵人的🇺🇸人会喜欢看 价值观炸裂 屁股歪到天上去 所谓的“批判”与“反思”不仅无比浅显 而且完完全全就是淡化矛盾蔑视历史 从来没有见过那么令人讨厌的男主 还要被逼着看他纠结大半部电影为什么自己当年没有去送死 男主故事的节奏又磨叽的要死 。
文戏扭扭捏捏。
明着是反思,反战,和对核的创伤和恐惧。
但至于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结果,东京为什么被轰炸,是一点都不反思,而且还把自己摆成受害者,纯属洗脑耍流氓。
大部分战后的日本人可能也都这么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吧。
开篇就一股大佐味,安藤樱对逃兵神木隆之介说“你要尽职,我的孩子就不会死”就问:尽什么职?
侵略吗?
丝毫没有对受害国的负罪感叫什么反战?
哥斯拉映射原子弹,我看给你们扔的还是太少了。
在“哥斯拉=核武器”已经被明确摆上台面的情况下,我们却看不清楚影片的最终指向是“你没有参与战争是幸运的”还是“我也想要保家卫国”,摆烂的剧作进一步稀释了意识形态之争的严肃性(山崎贵的前作本身就有军国主义相关的争议),更不用说两个不会演戏的主角完全没有能力拯救干瘪的角色塑造,文戏的观感就如同一脚踏空;相对最好的自然是对原子吐息的细部展示,VFX实现度相当可观,捕捉到了值得被记住的时刻。
对比《新·哥斯拉》与《-1.0》的话,山崎贵的电影意识、对哥斯拉影像的理解以及梳理政治议题的熟练度都差了痞子一大截,更反衬了前者的珍贵吧 。
很难想象东宝70周年庆选择了具有极右翼背景及收其资助的山崎贵来执导最具有反战反核意义的系列,在其试图同时讨好左右两翼的表象下是浓厚的新右翼宣传:借由对二战中神风特工队及其他“自杀式”的反思去得出肤浅的“并不需为国家或政府而战”的结论,但将对抗哥斯拉的过程扭曲为“为自己与未来而战”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将哥斯拉比作广岛核爆本身 (银座后的黑雨) 以强化受害者而不是施暴者的身份,忽略原作或前作中其原本更深层的广义的悲壮的核或战争概念,理想化地借用了二战中未被摧毁的军备来实行抵抗,在结尾浪漫化集体主义与军礼,企图为当下的“重武装”所正名。
而就电影本身的执行也是糟糕的,拖沓的暗转分割的生硬结构,过度说教性且诡异的情感渲染和人物塑造,毫无新意的配乐,强扭的大团圆结局...
故事还行,但主角的演技实在是不达标,导致观感差了不少。
感觉是商业和文艺的平衡没搞好。
文戏太过拖沓,哥斯拉的动作太过僵硬,也就原子喷射的镜头还算不错。
镜头叙事也差了些,很多时候都太拖沓,而且镜头主体不对。
相比美版《哥斯拉》的自然化身和《新哥斯拉》的海啸化身而言算是回归主题了。
这版哥斯拉再次成为了笼罩在日本头上的战争与核弹的化身。
美国爸爸依旧袖手旁观,还顺手黑了把苏联。
比较特别的可能是对日本政府的批评?
整部电影政府基本没有任何存在感,偶尔提起也是被骂无责任和无能而已。
战斗虽然都是由退伍海军完成,但是是以人民的自主战斗的名义进行的。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日本政府的公信力已经降到零点了啊。
总结就是一个人民有力量,国家无希望。
药丸。
可惜了,细细打磨的话应该能更好,现在这样有点像是赶工的产品。
人类作战计划真的笑死我,简直深海跳楼机,哥斯拉:你跟我搁这搁这呢🙄️刚开始大户岛哥斯拉初登场我还觉得:糟了这什么破霸王龙😡然而山崎贵就是山崎贵,CG质量简直了,太平洋怒啃军舰和东京上陆这两场的哥斯拉。
特别是银座那场的原子吐息,吐息后的黑雨,钟楼前哥斯拉的背影,我的妈呀这压迫感😭😭😭嗨得我忍不住狂塞爆米花🤩说到这版哥总,感觉集合了美版和平成的形象,圆头大脑大眼睛棕瞳,超爱但是不得不说肩胸背肌肉有点过头了某些角度微微有点出戏。
同时主打一个爆脾气,拳打银座钟楼,脚踹JR,不痛快了直接咬穿军舰。
同时这部应该也是哥斯拉战损最严重的😱以前最多被咬被撕被炸爬不起来,这部哥斯拉脸直接被打烂好几次,甚至被打飞,太惨了太惨了😭可惜编剧在用脚写剧情,男主这人设,说真的十几年前的后宫番都没这么窝囊的男主,加上各种陈腐的台词展开,文戏我可以说是一边出神一边看的。
加上配乐佐藤直紀个人风格真的太强烈了,我从开头就开始:噫这曲子好像哪里听过哪部电影来着……一直纠结到了最后才想起来,导致文戏几乎无法集中,有点影响观感。
(不过看完仔细一想这文戏好像也没啥专注的必要但是在电影院听哥斯拉组曲真的太爽了太爽了啊啊啊啊 放了三次每次都感觉爽飞天灵盖!!!
今天看的imax,想刷杜比厅了!!!
最后,这个新鲜热乎的哥斯拉2023的手办才3500日元,买完才发现还有个更大的7000+😇 朋友们快买快买!!!
没看出来成品质量何以横扫日奥,特效、摄影和剪辑不就普通特摄片行活儿。除却高潮打怪文戏实在拖沓地要命,借右翼特攻背景的伪平民视角切入将对抗哥斯拉(核弹)的过程强扭为守护家园的正义之战,并鸡贼将自身摆放在受害者位置,实有为军国主义招魂之嫌。又是战术性横跳反与不反那套春秋笔法,弄得好好的怪兽都沾染了奇怪的色彩,沦为创作者意识形态夹私的工具。樱姐随便奶奶娃都能拿下女配,奖运真是强到爆炸。
同时期看美国和日本拍的Gozilla真的是很神奇的体验。日本人对哥斯拉又爱又恨的感情
IMAX提前场。把左翼命题作文交给一个只会写八股文的右翼工匠,下场就是把七十周年的献礼彻底搞砸,也更加证明当代只有痞子真正看懂了原版。演技和特效自然打不过烧钱的好莱坞,该下大功夫的文本居然也学好莱坞模式化糊弄,让一个神风逃兵完成“人定胜哥”的使命还要集体敬礼,如果不是顾忌海外市场估计就要摇旗招魂了。另外,哪怕是直男癌的痞子当年都会专门写个相对进步的女性角色让十元演,但这部无论滨边美波还是安藤樱全片就只干了奶娃这一件事,东亚三国做起主旋律这殊途同归的爹味也是挺有意思。
7.5-8 好久没看到压迫感和惊悚感这么强的灾难怪兽片了
从神风敢死队的逃兵,到击杀哥斯拉、成功跳伞的飞行员,看似是主角战后的成长之路,却是导演试图给战后日本第二次机会的心思;看似反思,但依旧浮于表面,只是渲染战后日本民众的苦难而非战败的真是来源;哥斯拉部分,特效确实花了功夫,场面也不可谓不大,剧情本身依旧是日式中二的体现,女主的刻画也相当工具人,并不丰满;看结局还有第二部,三星勉强可看
或许这就是大和与德意志在面对战争问题时之间的差距
影评区和短评区真的…🙄 好好稳当儿地看个电影对于有些人真的是要求过高了。
原来是战后反思反战片,严肃扎实风格确实好看,视效实至名归
曾畏惧死亡之人为创造未来重新驾驶战机,再度面对早该杀死自己的梦魇;这一次,不是用生命给疯狂续上最后的一把柴薪,而是与不堪的过去决裂,守护在灰烬中复苏的新世界。在我这个局外人看来,如此的宣言,来为那个永不复还的昭和时代作结,并唤起一些也许不该轻易消逝的情愫,是很合适的。立意足够好,可无论是片中人情感的呈现和爆发,或是危机的进展和解除,都太过刻板和可预料了些。但在这个商业片里只剩冷笑话、剧情片里只剩情感缠结的时代里,有其主题在,这份笨拙是可以原谅的。
这都是啥拧巴扭曲变态的的价值观啊,导演还一个劲的输出个不停。要不是有哥总,简直是负分。哥斯拉可以被评最佳主角了吧,蠢萌蠢萌的。剩下的人类演的都是些什么鬼。要看哥总的原子炮,总共就开了三炮,没看够…………谁要看那些人类破故事。
作为日式爆米花还算合格。但是吧,带着规避的反思不如别反思了,反思半天就反思出零式得加个弹射座。根源一点儿不涉及,站在单一立场上,然后出境的唯一负面角色是哥斯拉。
迄今为止视听语言最接近元祖哥斯拉的一部。作为电影拍得相当古典和扎实,但是也毫无疑问是彻头彻尾的右翼电影。前半段充斥了战败的不甘,无数次暗示战争并未终结,后来和哥斯拉的决战其实就是迟来的“本土决战”。日系哥斯拉中三部最突出的影片,每一部都是在回应日本所处的某个特定历史时刻。元祖讲的是核武器带来创伤和恐惧,对米国太平洋核试验的不满,真哥斯拉针对的是311大地震里日本官僚机构的笨重缓慢和不作为,以及对新世代变革的期望,而这一部暗藏的主题其实是安倍遇刺之后几乎必然会发生的修限,以及在如今这个随时会沸腾的太平洋上如何摆脱对米国的依赖。最近的两部哥斯拉之间主旨和观念的巨大变化,正是2020后的世界彻底改变的注脚。
山崎贵映画的集大成者,《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的时代氛围,《永远的0》的历史厚重,还有其专属的精致特效,一切元素组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哥斯拉电影。1500万美元的预算呈现到如此程度的美术和特效,奥斯卡真的是实至名归。下载的版本最后一段没有字幕,特么的。
在一个暧昧的时间点(俄乌开战、安倍遗愿)呼唤“正确的”神风敢死队,对历史与旧右翼价值观的双重修正。虽然知道这两年主流电影的保守回潮是全球性的,但山崎贵这部哪怕在普遍以“右”著称的灾难片谱系里也算得上一株足够明目张胆的奇葩了。最近几年各国的票房冠军们,总给人一种新的世界大战就在眼前的预感。不过给差评的主要原因,还是剧作、人物塑造实在太差了,日奥给得有够离谱……
看得很爽 很OG的哥斯拉电影 视听效果情怀都有 两位主演尴尬的演技都显得有喜剧效果了
故事是真好看,山崎贵的剧本非常棒,特效效果超出预料,配乐也很棒。《哥斯拉-1.0》和经验丰富的庵野秀明版《新·哥斯拉》对比,完全不落下风,在意识形态和人间真情方面甚至有些许超越。可是对于反战败和反战方面的态度么,比较含糊,我们似乎应该要审慎对待。
终于看到了!是我等待最焦灼、最期盼的一部嘎叽胖,算圆满又有点没得劲儿。无敌迷恋哥胖的炫蓝背脊,充电时尾巴往上延展的卡扣感超好看,还有这次胖的皮肤无敌邪恶!头小身子壮硕,眼神犀利冷血,最后爆头更是一种特摄史上难得的惊悚。遗憾的点就是人类侧写太主旋律,但也无可厚非,甚至让人对战败后的日本民众生活情境有窥探一二。然,神木演技实在有些木讷,好多关键点看不到悲痛欲绝,只是清淡的迷茫,最后孤身炸胖和跟人类的对手戏倒还行。女主超勇敢,真希望下回她能在特摄片里演石原里美那样的参谋角色。总体没有爽到吧,但也踏实了,配乐仍然经典。结尾那点海底细胞重生,感觉又即将诞生一种人类对哥斯拉全新的解读。
3.5 由于45-47战后大萧条的背景,让这部成为有史以来“历史包袱”最沉重的一部《哥斯拉》,哥斯拉直接喻指着日本战败及广岛核爆。众人对它的反击,是将二战的战线再度拉长,并在此过程中,修正政府在二战时毫无人性的战术谬误,否定“特攻精神”,转向“生命至上精神”。由此,整体也不往怪兽大片这条路上发展了,更偏向于战争/灾难题材下的情感电影,关注日军的战后伤痛与PTSD。这种严肃化创作的思路是好的,但问题在于,作为中国观众,时而会分不清导演到底是在反战还是“反战败”,两者似乎被导演混为一谈了,尤其那些军礼还是让人膈应。
回归最初的哥斯拉。在好莱坞的怪兽宇宙和庵野秀明的『新』系列之后,再次看到哥斯拉作为日本民族在经历二战战败之后凝结的心理符号化身出现在作品之中。它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所带的核恐惧、各种社会符号贺心理映射的属性,可以说是久违地再被提及。与之相匹配的反战、重建等反思和希望等字眼,也一一呈现在镜头之中。视听层面有效落地,特效确实可圈可点,电影也在特效片和特摄片之间找到相对平衡,与故事发生的时间所营造的复古环境相得益彰。有压迫感,有人物,可以得见的情感落点和最后不那么意外的续集意图露出,实话说是有在期待后续故事会有更深刻的表达和更精彩的制作层面的呈现。
没安藤樱那个角色的话只值一星。安藤樱那个角色比男主像人多了,但偏偏完成度不够。技术和故事层面都有小亮点但槽点更大。不过在14哥之后的美日各版本哥斯拉中这部确实在可看性能进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