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版片名Margin Call我觉得起得很好2、MBS or CDO or whatever,这个市场没那么多流动性,因此一天清仓是不可能的3、总要有人背黑锅,与谁应负责无关。
女主管很悲催,刚胜利没到一天就也被大boss牺牲掉了。
片子对办公室政治描写得很到位4、trading desk应与risk隔离,这是bug5、永远不要迷信VaR,就算没有其他选择,也不要把阈值设的太低6、片中的那些trading hall真心的大,上百台的彭博机啊偶表示很羡慕7、这片日后应该会成为学金融的学生要看的片子之一8、说的不是lehman bro.。
可能说的是GS or BS。
9、本片无关道德。
每个角色都做了在所在的位置上恰当的决定。
大boss的一句话说得很准确:我们只是在此时此刻的公允价值下出售给那些愿意买的买家罢了。
世界上所有的正常交易的完成都依赖于买卖双方的估值不同。
只能说接盘的citi、ml的pricing能力不行,仅此而已。
Over
2008年金融海啸,美国著名的老牌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消息一出,震惊世界。
因为商界一直有Too Big To Fall(太重要以至于不能倒下)的潜规则,所以当这个有着158年的超级投行的最终倒下,也说明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之深。
国家不幸诗家幸,人们预计马上好莱坞就会投资拍摄相关影片。
影迷已经手拿爆米花等在电影院里,不成想等来却是老态龙钟刚刚出狱的哥顿·盖科(《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和头戴棒球帽永远在挑战山姆大叔的胖子迈克·摩尔(《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
两部影片,前者竟让资本大鳄有了亲情的概念,后者虽有出色的资料整理和剪辑观念,但是又失之艺术气息。
直到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狮门影业慧眼识珠,迅速拍下这部由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初哥J·C·陈多尔、凯文·史派西、杰瑞米·艾恩斯、扎克·昆图等数名男星共同主演的影片的发行权。
美国以及全球的观众,才得以欣赏到好莱坞第一部能够如此清晰的解析金融危机起源的精彩独立制作影片。
影片讲述的正是2008年金融风暴之前的24小时内,一个老牌投资银行内发生的所有事情。
根据影片的阐述,投行在三年内经营了一款将不同信用评级整合在一起的抵押债券,在发行了大量该类债券后才最终清楚其风险性,但是为时已晚,由于杠杆效应,一旦出现下跌,公司需要赔付的价值甚至远远高于公司的总值。
而就在此时,“补仓”的抉择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投行老板图尔德描述此情此景为“音乐停了,风暴来了”。
影片完美的遵循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定律,一天之内,一个故事、同一个场景,变化的只是人物的语言、状态和失焦的摩天大楼窗外景色。
影片的终极问题,也和经典戏剧一样——当面对矛盾时,人如何选择,或者,用另一句话来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对于影片中的人物来说,选择就是,卖掉不良资产,还是破产。
当交易部的头目山姆拒绝将不良资产转移给同行的时候,他认为:“我们正在把毫无价值的东西卖出给自己的交易伙伴,我们正在搞垮别人的事业,彻底的。
以后,没有人会买我们的东西。
”这是一个从事了34年金融工作的行家里手心中的职业操守,同时也是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盗亦有道”,毕竟自己手下的股票经纪人们即将把手中大笔的不良债权和股票卖给自己建立起程度相当深的买家、交易员和客户。
如果成功,投行可能会幸免于难,但是金融业会受到巨大冲击,同时,自己也将从此上了同行的黑名单。
信奉曹操信条“宁肯我负天下人”的老板图尔德则认为,有必要“让公司走自己的路,哪怕让其他公司无路可走”。
别忘了这位精神领袖对于自己员工——金融从业人员的教诲是:“更快、更狡猾或者干脆作弊”。
也许正是这种认识,使得他轻而易举的选择了将债券和股票抛售的做法。
绝妙的是, 对于自己挑起的,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图尔德认为:“1937年、1957年、1984年、1987年,1997年,2000年,都一样,周而复始,这种情况一直会发生,我们改变不了什么,我们只不过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
我们只不过是采取措施,做对了我们赚一笔,做错了横尸街头。
”图尔德对于金融危机的宿命式总结,精准的令人无可辩驳。
最后风险评估员彼得问山姆,转嫁掉不良资产是否正确时,山姆反问“对谁来说”,彼得回答“我不知道”,山姆则替人们回答:“我也不知道。
”事实也是这样,当一个组织或者团体的规模以及带来的影响过于强大的时候,个人的属性就被衰减的无比渺小。
在这种情况下,对错之间的界限就会开始模糊。
一个错误的决定,既来自一个集合,也来自一个个人。
不过,毕竟金融危机发源于这个万恶的投行,最终苦果却要世人均摊。
即便资产缩水,拥有高薪的金融从业者也一定比工鞋阶层好过,这估计也是纽约“占领华尔街”运动兴起的原因。
有趣的是,影片在拍摄的时候,“占领华尔街”运动并未开始。
不过《商海通牒》毫不遮掩的曝出了投行中各个级别的年薪数目,最初级的如彼得和赛斯,大约为25万美元,交易组头目威尔250万,大老板图尔德自然更是高的没边,9千万的分红和年薪,身价数十亿。
单凭这不平等到极点的工资条,就足以被工薪阶层棒杀。
但是,话说回来,那些聚集在华尔街,举牌抗议的示威者,又是否真的无辜到可以随便向华尔街大鳄们扔出石头?
一个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起源又是否只是投行的金融精英闯下的大祸?
对此,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片中有一个场景,评估员塞斯问长官威尔,这次的危机会给平常人带来的影响,威尔这样反击塞斯的内疚:“这些普通人,他们想要的生活就是香车豪宅,但是他们根本负担不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要,我们是他们豪华生活的根本原因。
我们用手指在他们天平的一端压了一下,我们抽走手指,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公平社会,但是他们马上就会不干。
他们想要我们给的东西,但是又喜欢假装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
他们装伪君子比我强多了,去他们的吧。
”当听到来自不同阵容的致命攻击时,不知占领华尔街的将领们,会作何感想。
向来热衷于超前消费观念的美国人民,在使用信用卡预支舒适生活,利用金融衍生品大赚金钱的时候,是否也曾在心中暗暗担心过这样的一天?
影片的结尾,投行成功将大部分债券和股票分摊给了更多的同行,一场危机已经在所难免。
山姆来到前妻家的草坪,为自己死去的老狗挖一份坑穴,面对早已形同陌路的前妻,和因为肝部肿瘤而辞世的宠物,山姆擦干眼泪,奋力铲向地面。
直到画面消失字幕升起,铁锹与地面的撞击声依然冲击着观众的神经,令人怀疑,死去的究竟是老狗,还是其他的什么?
豆瓣某个好友让我写一3000字影评,且嘱咐一定要装逼。
我牟足了劲,发现自己还是不能领会很装逼的感觉,对不起了。
名不见经传的J.C. Chandor自编自导处女作。
据说他在构思一年半之后,仅花4天时间就写完剧本,又用了17天时间就全部拍完,小成本获得高评价,效率之高令人称奇。
从金融巨头内部员工的视角来展现2008年金融风暴来临前的那个长夜。
高度集中的时空布局,众多人物的大段谈话,都让人想到当年惊世骇俗的《12怒汉》。
在这样的片子里,对白的水准和演员的发挥决定了影片的档次。
本片中,Will在开车时关于“虚伪普通人”的演讲、Sam激励员工做最后一搏的说辞、老板Tuld在开会时充满自嘲的应对以及最后饭桌上“就那么回事”的辩白,都堪称经典。
不难发现,Sam、Sarah、Eric等人原本都是充满人情味甚至责任感的,但在金钱面前,最终都纷纷折腰;导演还刻意提到了各级人物的工资和花销,好好讽刺了一把这些华尔街才子。
但贪婪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一样。
就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个被鼓动要昧着良心卖MBS的操作员,一边是得罪客户遭人唾骂,一边是一次性140万美元的奖金,你会怎么选?
舞台剧般的场景要求,使得导演能够用有限的预算请到一批实力派演员。
Kevin Spacey这种戏精就不说了,我发现英国演员Paul Bettany也很有戏啊。
跟Jennifer Connelly真是登对。
片尾Sam挖地的声音并没有随着影片终了戛然而至;他埋掉的不仅仅是陪伴左右的爱犬,还有除了赚钱以外,老摩根们留下来的所有其他规矩,以及他当年迈入华尔街的初心。
Margin Call是我最喜欢的华尔街电影之一。
除去Wall Street中的Gordon Gekko,这一部独立制作的电影是我看来对华尔街人物塑造最成功的电影。
片子以高盛和雷曼兄弟为原型,描述了一个华尔街老店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夜的24小时中经历的风云变幻。
片头,因资本市场不景气,公司雇用外部HR咨询师负责内部大规模裁员。
一天早晨,裁员浪潮袭击了负责MBS的交易团队。
在这看似正常合理的情节中,片子对华尔街的拷问已经开始。
裁员第一刀砍向了谁?
风控部门主管, Eric Dale.这耐人寻味:在市场衰退中,投行大佬们眼里的累赘,不是随时造成损失的交易员,也不是没有生意做的推销员,而是风控人员。
电影借Eric Dale之口,问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I run the risk department, I don't see why this is the natural place to start the cutting?"大清洗过后,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
此时该团队的风控部门只剩下两个人:23岁分析师,本科毕业即进入投行的Seth,和28岁的副经理,MIT物理学博士Peter。
快进12小时后故事情节急转直下,随着Peter将Eric未完成的工作成功破解,Peter发现投行的头寸控制已经失效,仅仅该团队的自营业务头寸就可能在并不猛烈的市场波动中导致该行破产。
事情很快惊动了交易员主管 Will Emerson, 以及MBS交易团队老大 Sam Rogers。
四人在此事件面前反应截然不同:菜鸟Seth直到见到大老板 Sam之前都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开心喝酒之余还在开导忧心忡忡的Peter: "I usually don't let work carry me away like this." Peter作为一个学者,则对事件的程度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感叹街上的人对将要发生的灾难毫不知情,也反问兴高采烈分享其他高管百万美元薪酬的Seth: "Does that even sound right to you?" Will作为10年资历的交易员,有着犬儒主义的世界观,谈吐中时时露出适者生存的哲学;虽然本能地意识到抛售不可避免,他的担忧仅仅集中在自己事业难保之上。
作为交易团队中唯一一个老资格,Sam是个像老摩根那样的正统银行家:有同理心,不愿背弃客户信任,在意手下职业前途。
即使后来在CEO的强大压力下,Sam也一直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
最后出场的是Sam的上司,资本市场部门总负责人 Jared Cohen,以及投行CEO兼董事长John Tuld。
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Jared年轻粗野,却深谐办公室政治。
仅凭首席风控官Sarah Robertson通读分析后却无法立刻否定结论和获知Peter曾是火箭科学家(美国俚语也含极其聪明的人之意)两个事情,就不动声色地通知了CEO大事不妙,并且在Sarah未意识到最高层要出替罪羊时已经把责任推卸地一干二净。
最后出场的老CEO Tuld,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在如此危机中,表现的却自信又幽默。
Tuld讲话既浅显又晦涩,坦言自己不是靠脑子灵光坐上高位;他靠的是什么?
是对历史的熟悉和对人性的洞见。
Tuld讲贪婪是金融发展的动力,正如Wall Street里面Gekko的名言:"Greed, 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 is good. Greed is right. Greed works. Greed clarifies, cuts through, and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the evolutionary spirit. Greed, in all of its forms; greed for life, for money, for love, knowledge, has marked the upward surge of mankind and greed, you mark my words, will not only save Teldar Paper, but that other malfunctioning corporation called the U.S.A."Margin Call塑造的从分析师到CEO这七个角色生动而丰满,既符合他们的身份,也催人思考:金钱是如何改变最聪明的精英阶层的?
最底层的Seth还处在自己年纪轻轻就能挣25万美元的兴奋中,最关心的是如果多混几年能挣的更多,对行业本身其实迟钝而冷漠,却在片尾因得知将要丢工作而对Jared哭着说,"This is all I ever wanted to do"。
试看今天各个高校里的投行热,冲在前面的都是学校里的精英,可惜有几人兴趣在于行业本身,又有多少人燃烧的激情来自那”你看那Will才30多,就能年赚两百五十万美元,开阿斯顿马丁泡模特“?
学者出身的Peter和Eric,是少数身处资本狂热中而能冷静分析问题,并认出皇帝新衣的人。
可惜,他们造桥和送人类探索宇宙的本领,却委屈在随时被裁掉的中台部门里,而他们放弃科学的初衷,却是冷酷而现实的”the money here is significantly better“.Will是很典型的销售/交易员。
Will对他的工作有超乎寻常的嗅觉,深夜果断将上司叫回办公室,告诉两个小手下明天将要发生抛售,在电话里狡猾老练地把MBS卖给对手行;他是一个次级市场里天生的猎手。
然而Will,或者说Will们取得成功的原因,远不仅嗅觉灵敏那么简单。
在从布鲁克林回公司的路上,Will把他的诀窍透露给了Seth:"If you really wanna do this with your life you have to believe you're necessary and you are. People wanna live like this in their cars and big fuckin' houses they can't even pay for, then you're necessary. The only reason that they all get to continue living like kings is 'cause we got our fingers on the scales in their favor.I take my hand off and then the whole world gets really fuckin' fair really fuckin' quickly and nobody actually wants that. "也许我们该思考的不是为什么Will们相信贪婪是好的,而是谁驱使他们贪婪。
Sam是传统投行家的代表,也是传统美国精英的代表。
有爱心,为爱犬离世伤心不已;有操守,在意信誉,关心手下。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些”优点“,让和Tuld同时进入公司的Sam在MD位置上止足不前,反被被年纪轻轻缺乏阅历的Jared领导。
Sam坚持跟公司利益站在一起,可是当公司利益跟职业操守发生冲突时,清高如Sam终是下达了清仓命令,背弃了客户信任。
当Sam用犹豫的口吻激励部下"You are doing it for the greater good"的时候,当Sam辞职却被Tuld说服留下,承认”I need the money“的时候,每个自以为高尚不可侵蚀的金融人都吃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利益面前,原则不值一提。
Jared虽然台词不多,却是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
影片的黑色幽默就在于,Jared自己也承认,一个张嘴fuck闭嘴shit的人,如果不是干投行,只能去工地里挖坑搬砖。
然而Jared的成功在于他精通办公室政治,虽然无资历和成就,却能够下意识地在区分事故责任时先发制人。
在大型机构里任职的各位,抬头看,这样的面孔,是不是非常熟悉?
大而不敢倒,是因为系统性风险全社会买单;那大银行之所以会倒,除去贪婪,多大程度上是因为职场政治家的伪善和破坏?
Tuld则是这部影片向华尔街提问的点睛之笔。
Margin Call这部影片人物里,级别越高越值得玩味。
Tuld是这场危机的核心,却是全片里坐的最安稳的人。
在交易员们为了公司存亡奋力抛售时,Tuld却平静地在食堂里喝咖啡,做笔记。
这异乎寻常的冷静,对盟友是信心的源头,对于敌人则是恐惧的化身。
御敌的名将,治国的能相,古往今来,莫不如Tuld般心如止水。
Tuld对金融技术既无知,也不关心;Tuld从头到尾台词里,几乎跟华尔街千变万化的金融产品无一点相关。
他的冷静和自信从那而来?
来自他对人性的洞悉。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 Tuld的台词套在一个哲学家身上也不违和。
不论是巴菲特,还是Dalio,都长篇大论写过哲学。
哲学研究世界规律,而世界由人组成。
人性是不变的,洞悉了人性,再复杂的金融工具,终究玩弄于鼓掌之间。
金融危机,到底是1%对99%的掠夺,还是人性使然的社会副产品?
Tuld对于金融危机的解读,又在Will之上:”So you think we might have put a few people out of business today. That it's all for naught. You've been doing that everyday for almost forty years Sam. And if this is all for naught then so is everything out there. It‘s just money; it’s made up. Pieces of paper with pictures on it so we don't have to kill each other just to get something to eat. It's not wrong. And it's certainly no different today than it's ever been. 1637, 1797, 1819, 37, 57, 84, 1901, 07, 29, 1937, 1974, 1987 - Jesus, didn't that fuck me up good - 92, 97, 2000 and whatever we want to call this. It's all just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we can't help ourselves. And you and I can't control it, or stop it, or even slow it. Or even ever-so-slightly alter it. We just react. And we make a lot money if we get it right. And we get left by the side of the road if we get it wrong. And there have always been and there always will be the same percentage of winners and losers. Happy foxes and sad sacks. Fat cats and starving dogs in this world. Yeah, there may be more of us today than there's ever been. But the percentages - they stay exactly the same.“从浅薄好利的分析师,到看透人性,觉悟到危机不可避免,道义一文不值的CEO,这是资本市场的浮世绘,也是华尔街雕刻每一个投身其中聪明人的全过程。
片尾Sam挖地的声音并没有随着影片终了戛然而至;他埋掉的不仅仅是陪伴左右的爱犬,还有除了赚钱以外,老摩根们留下来的所有其他规矩,以及他当年迈入华尔街的初心。
同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和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一样,此片同样是在讲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事,但背景设置或许更早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期或者是之前。
一个大型投行或对冲基金的初级分析员通过对前分析员留下的数据建模分析,得出公司资不抵债的结论,使得前一刻还在疯狂赚钱的主管们纷纷开始焦虑如何挽救公司,就像CEO贾德所说:音乐已经停止。
影片通篇没有浮华设置,催泪情节,以及心灵鸡汤,以一种近似于纪录片的直白评述手法,描绘了这家发现危机和转嫁危机的全过程,对人性的挖掘非常简单直白。
同时也非常凌厉,面对自己的危机,一家大型投行将整个市场拉下水以期挽救自己的做法一览无余,人性的贪婪也一览无余。
不过,导演并没有将“贪婪”一词简单地安放于投行身上,贪婪是全人类的事,就像交易员小头头威尔所说:人们想要他们提供的一切,这样普通人就可以过上他们自己供不起的帝王生活。。。。
影片内容百分之九十是在室内完成,狭隘的空间,大段大段的文戏对话,如何精彩,除了剧本和导演,便要依靠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了,每个人都很好地诠释了现实中的金融业的各个阶层,理智无情的高管,圆滑世故的中层,单纯的初级分析师,即使是唯一的女性苏拉也毫不逊色,谁来担责任,谁来忽悠下属,谁会被FIRE,谁会留下,自保,又是一场人性的显露。
影片大腕云集,昆图只能算小角色,凯文·斯派西和杰瑞米·艾恩斯老辣依旧,演技不必多说。
黛米·摩尔在各种转换中颇为亮眼,起初身位高管FIRE别人时风光无限,转而落入窘迫之地,在电梯里对西蒙·贝克的放话依旧狠,却难掩颓势,直到被选为替罪羔羊时企图反抗但一切已经无用,当等待黎明到来那一刻,头发散下似乎有了一点自我,转而面对着史坦利·图齐时再一次回到厮杀战场,为自己辩驳。。。。
片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局,但都无一例外地是因为遵从对金钱的选择,也许,这是导演对金融业最好的解释,金钱是指挥行业运作的杠杆。
1. 最喜欢的角色要属Quinto演的那个MIT nerd(rocket scientist). 首先,我一贯控的黑发浓眉;其次,不吸烟,对夜店不感冒,对salary不热衷。
再次,他是理工男,还是数学好的理工男!
多好一男人啊!
2. 要是说Wall Street 2 像把Gossip Girls里的男女扒出来放到华尔街的背景下演一出乱七八糟感情戏,Margin Call就真把Dan扒出来演了个23岁的小职员。
这个小职员最可爱之处就是老跟个幼稚园小盆友一样说你知道A的salary是多少么?
你知道B的salary+bonus是多少么?
你知道C为什么现在拿的没有以前多了么?
我会被开么?
你会被开么?
然后躲厕所哭了。
这样傲娇的角色,除了为影片增添暖色调,放到wall street你觉得还合理啊?
3.那个Will.我大爱啊。
一个彻头彻尾的英国人啊,从凯文斯派西出场时对手戏中他那句用人中和眉毛演戏的I'm sorry?开始,魅力就开始狂放啊!
虽然他是blonde,激不起楼主本能的生理反应(lz爱brunette),但是他在车里那段被多少人誉为精彩绝伦的演讲中一飙出那个有利物浦口音的"pay for", LZ就被turn on了. 这男人长得绝对像Skins里的Cook啊,那种heartless, cruel, fuck normal people的神情果然是英伦出品无法复制啊。
还有,Will穿西服的样子很有我在伦敦时Banking课教授的范儿啊,哪怕是他抹嘴唇时微短的指甲,都是性感得一比吊糟。
这个角色其实经典台词很多,比如Some people just like to drive the far way home. 这句犀利啊,一个exception把你之前1500年的功绩都颠覆了啊。
再比如Quinto问他我啊能出办公室买点东西瓦?
他说当然啦,This is not prison. Do you want me to hold your hand? 妹妹我在电脑前笑得吐血啊好啊。
我心中激烈地答道:Yes please. Please hold my hand 所以我不会被怪蜀黍拐走哇。
4. 凯文斯派西,主要是他在American Beauty里那段masturbating的戏太伤害我当年幼小的心灵了,每次我看到他都觉得off-putting. Anyway I appreciate his moral uprightness.5.大Boss啊,好像叫Tuld. 这个角色我喜欢,混了那么多年果然不说废话字字珠玑。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 Good point啊。
另,我真不觉得他不正直啊,如其所言,We are selling to willing buyers at a current fair market price. fair不一定站得住脚,willing确实绝对必然的。
你愿意去买又怎能说我不道义呢?
何况在华尔街cheating是天经定义的哇,谁跟你做长久生意哇尤其是margin call关头,你不死我就毫无悬念死翘了哇。
刚开始看大家在此策略指示下六亲不认地对MBS清仓,我看着Will到处把有毒资产卖给那些熟人时各种谎言,善良如我也觉得别扭啊。
但后来想想,也对,不把炸弹扔给你,难道还跟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么?
华尔街没有黄继光,也没有邱少云。
学金融的确是可怕的,妹妹我要学普通的纯良的专业,哪怕做一个被你们fuck的normal person.6.说完men我开始说说影片中其他内容。
作为一个曾经以HR作major的学生,再也看不下去你们对影片初始HR裁员的批判了!
如果你认为这种规模的裁员是这几个无胸无脑连人脸都认不熟的HR拿的主意,you are just too fucking naive而且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you are very much mistaken. HR们也就是个通知你你被开了并派给你遣散package的工具。
她们多数是女的是因为they are too soft so you can blame them whether or not behind their back. 正如很多仁兄在他们的影评里那么趾高气扬又不知所云地blame一样。
Fuck you.7.大家都想猜这家IB是哪个,导演明显混淆视听不想告诉你啊。
之前影片对白中说提到公司存在了107年,去wiki一下Wall Street五大根本没有合数据的啊。
还有拿公司logo来猜的,更有甚者拿Tuld比Fuld来猜Lehman Bro.的。
Lehman的fixed-income securities虽然多,如若当时能一天清仓有毒资产后面不至于破产了哇,何况他当时和Goldman在美元,两房债券,石油上近乎对赌的拉锯战持续了也是一段时间的哎,要是一天暴毙哪里有得玩。
这就是部电影,大家看看帅哥,略略思考一下金融的意义,就洗洗睡吧啊。
8.此片结尾太现代主义文学了好么?
一个男人埋狗,前妻出来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 what the fuck is this? 这片子既不商业也不文艺,前一个小时那么镇定自若毫不拖沓男性角色个个演技都可只手遮天,最后这结局除了前后呼应移情暗喻象征以外,一点都没有结局的感觉。
让我这个俗气的观众感到很不爽。
总之,这是一部没有orgasm的戏。
9. Demi Moore真是我们brunette们学习的榜样哇,一把年纪了还是各种精致。
比起詹妮弗康纳利嫁了Will的那英国演员之后与日俱衰的卖相,我们应该向她征服了岁月的容颜与身材致敬!
自去年10年大部分撤出A股后,一直学习并尝试国内商品期货交易,所以对保证金交易的所有资料都很感兴趣,看到片名以后我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态,以为将会看到一出某期货交易员因保证金不足而引发的悲剧,最后才发现我错了。
首先得说本人工科出身,没上过MIT,更不说SHIT了,没有金融专业学位,所以对影片大部分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及繁琐的估值公式不甚了解,但就通过对证券基础知识的学习并积累了一些交易经验后,好在没有影响到对影片的理解程度或影响并不大,但看了广大网友的评论后,对剧情引起的解读和反响感到好笑,这里给大家讲个段子,前短时间微博看到的,说是一位把机修厂开到宋庄的小厂长,天天在大门口在给附近的农民伯伯修拖拉机农用车之类的农机具,结果天天有三五人群在旁围观,但最后都会问修理工师傅一个同样的问题:“大哥,您这件作品想要表达啥?
”。
想必是业内人士和所谓的“圈外”人观看后的感想不同吧,在本人看来剧情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再明确不过。
片中坐着灰机从天而降的终极boss托德明确地告诉山姆,解决问题的办法一点都不复杂,我们都是销售出身的,我们我们要把我们公司手里的狗屎尽可能地卖掉,越多越好。
让我们弹回现实,这样的事情自证券出现后在全球各地至今都天天在上演,因为人类所特有的性情从未消除。
我们每天都接到券商及金融单位理财产品的销售电话,电视网站各媒体天天有分析师指点江山,这真的有用吗?
牛顿能够运用物理公式算出几万光年外天体的运行轨道,却因投身股票市场输了个血本无归。
片中风险评估分析师直到风暴来临前,靠了个公式算出了公司所持衍生品其实已经让公司的账户爆仓了,这到底是个什么神奇的狗屁公式啊?
你怎么不早点算呢?
诚然,本人对深处风暴中倾家荡产的投资者及颠沛流离的失业人员一向表示同情,是因为本人也有过投机失败的深刻教训,但影片极力想烘托出风暴来临前的紧张和恐怖气氛,不得不承认在这点上是在是太失败了。
看到苏利文在找山姆的路上在车内对对白实在令我发笑,这家伙实在不应该接这个剧,个人认为他在《英雄》当中扮演的食脑人吉卜力更出彩些。
还有大家对电梯里的大妈似乎也很感兴趣,可以想象当全公司70%的员工被裁掉后,对这个大妈的影响并不大,她和千万中国证券公司营业部里目睹投资者抹脖上吊跳楼的扫地大妈是一样一样的呀。
小散们拿着血汗钱冲进市场的时候,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他们都不知道他们的辛苦都是为了给卖给他们狗屎的人付买DB9和5万块得衣服还有找7万块得小姐钱。
最值得一提的当属山姆这个任务,口口声声说我们怎么搞出了这么恶心的事情,个人认为他才是最恶心得一员,看影片时曾一度认为他会像《美国美人》中那样一枪崩了自己,但随故事的发展才发现这个家伙的职业素养和胆识与他拥有最大的野心丝毫不配。
自始至终摆出一副出淤泥而不染的正义面孔,他真的担心公司完蛋吗?
不,他只不过担心手里的狗屎以后卖不出去,担心几百万的年薪打水漂而已,他自己都说了他缺钱,特码都干了34年了还缺钱?
他只是再为计较让自己的狗多活几天而花钱而已。
这完全说明了脏活就得他来干。
和他相比终极boss的表现堪称完美,处事不惊的托德一边吃早餐一边教育这个从业34年的高管,哥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实乃巨头风范啊。
大师说过,市场永无错。
影片尾声托德说,我们所处的环境从来未曾改变,输家和赢家的比例也从来没变过。
当无数利益追逐着选择接盘的时候,他已经拿起了装了一颗子弹的转轮手枪,当小散拿起枪的时候,大部分已经是个死人了。
你还在怀疑这一点,并且还迷信于什么狗屁价值理论吗?
俺告诉你,大亨们买一股的成本三毛钱,按市价三个跌停板出手还能赚2500%,你明白怎么死的了吧。
最后说说片名,利益风暴应该是最棒的远离市场,珍爱生命。
我只是一个交易员是的,我只是一个华尔街最最底层的交易员,这部电影我是在看了一半多的时候看的影评(个人习惯呵),看到一些热评几乎都给出了这样的评论,很不错的一部关于金融危机的电影,但是有些虎头蛇尾,前调铺垫的如此有气氛,惊心动魄清仓的这几个钟头,却只用了几个电话就结束了,我要说的是这是金融危机,不是窃听风云,你能指望它怎么拍?
金融市场的本质是骗,最低级的骗是低金融智商的人(没有贬低广大散户的意思,只是很多人真的不适合)骗更低金融智商的人,即中国散户最喜欢的内幕消息啦这是低级的人骗人,再高一级的骗是在股票市场里,通过股票交易窗口骗,最高级的骗就是本片最后的那几通电话,那是高金融智商的人骗高金融智商的人,一通电话,几句玩笑几句讨价,几个亿的交易完成了。
那些债券只能这么卖,不是你们想像中的股票交易窗口,没有却他妈的跌停板。
我能深刻感受到片中无处不散发的那种无奈,所有人都无奈,大到BOSS,小到初来驾到的新人,现实社会不也是如此吗?
不管你赚25万一年还是250万一年,你会发现花着花着就没有了。
你还得为钱奔波,以前3万一年的日子?
FUCK!
那时候我到底是怎么活过来的!?
写的貌似有点乱了。。。
只是因为我的工资比我最初在化工厂的时候翻了将近20倍,可是我得到的快乐?
也许还不及以前。
片中最后当大家知道问题了后。
一个很人性的问题被抬了出来。
这么做合适吗?
因为会害死很多人。
我不想评论,只想说一个小故事,一辆恒动力的车,车上坐满了人,车在路上开着,设定是车载重越轻,速度越快,有一天,车上一个大胖子,胖得抵得上1/10车的人那么重,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路的尽头是个悬崖,这时候他跳车,受伤最小,但是一旦他跳了,车会加速很多,在他后面跳车的会受比他重的多的多的伤。
他应该跳吗?
如果他不跳,那么第二个发现路的尽头是悬崖的人也会因为良心而不跳吗?
结局就是车越来越快,越早觉悟的人受的伤越小,在车掉下悬崖前跳车的能混个植物人,剩下没跳的全去见上帝了。
跳车的人本身没有错,因为车就在那里,车原理的不变,就像最后那个BOSS说的那些年份那样,同样的事永远会一次接一次的发生。
这是这几天才火起来的一部电影,不知道中文翻译成什么,可能叫《利益风暴》,也可能叫《商海通牒》。
讲的是2008年次贷崩盘前夕,一家大型投行抛售MBS(一种多种贷款捆绑在一起的证券)的故事,从投行的规模和作风,以及故事的结局来看,应该是影射高盛。
我是金融门外汉,不对其中的技术细节作评价,只说说这部电影。
电影情节是高度戏剧化的,发现问题端倪的是一个被解雇的固定收益部门小主管(Stanley Tucci)。
在解雇他的时候,电影还不忘来演一套《Up In The Air》里那一套高效率解雇人的流程,一堆官话,然后立即赶人,注销所有公司账户办公桌钥匙门卡公司卡停车卡,还立即停了他的手机,讥讽了这类机构的嘴脸。
这个小主管在卷铺盖前给了他手下的入职2年的MIT博士分析员(Zachary Quinto)一个U盘,说了句”Be Careful”,随后MIT博士经过半天研究在晚上九点的时候发现模型有误,所有的MBS都即将是shit。
于是我们又看到了连夜上演紧急会议,消息连过六级boss—斯坦利·图齐(Stanley Tucci),保罗·贝坦尼(Paul Bettany),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西蒙·贝克(Simon Baker),在这中间还有风险控制部门总管黛米·摩尔(Demi Moore)女士。
在凌晨4点钟的时候,顶端的老板杰瑞米·艾恩斯(Jeremy Irons)的直升机降临办公室。
这一段非常生动的反映了投行的工作节奏,连过六级老板的过程不单调乏味,倒是反映了每一个老板的不同风格。
随后大老板在紧急会议上和底层分析员直接沟通,随后做出把所有MBS在别人知情之前甩掉的决定。
把明知即将毫无价值的东西以当前市场价卖出去,这中间有没有道德问题呢?
大老板认为这是为了公司的生存,而且是按市价把东西卖给愿意买的人,无可厚非。
而Sam(凯文·史派西)则和大老板争锋相对,认为这突破了他的底线。
我个人认为从商业上讲老板的决定是无可非议的,因为这符合企业的利益,并且也不违法,可能也没有违反职业道德。
当然以左派为主的好莱坞电影人是不能容忍的。
随后剧情节奏逐渐慢了下来,焦点在于Sam是遵从自己的底线还是老板对他的压力之间。
在其中还穿插了Sam作为一个在金融领域从业34年的人的生活插曲,孤单、幻灭,早已离婚,和他最亲密的是一条即将病死的狗。
也顺带提了一下刚入职就要被裁的小分析员的悲苦心情。
影片末尾又有了一个小高潮,凯文·史派西对着交易员们在魔鬼一天开始时的演讲。
充分发挥了凯文内敛、深刻、老练的演技,将公司利益、老板命令和个人观点以及对下属们的体谅融合在一起,演的让人心服口服。
随后,居然把能让公司破产的分量的MBS在一天之内只卖不买全甩光了,我不知道这是好莱坞的神棍还是真的具有可操作性。
随后的尾声,公司在给猛卖一天的交易员们奖励狠狠一笔之后,把他们全都解雇了。
最后还不忘敲打一下,为了钱什么都不顾的华尔街。
影片在Sam给宠物狗掘墓的挖土声中落幕,似乎隐含了这个行业的宿命或者文艺界对这个行业的观感。
文艺界对华尔街一直缺乏好感,今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监守自盗》更是反映了这一点,但是基于这种义愤的结论未免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片面性。
关键该指责的不是华尔街人的道德,而是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之间失衡的关系。
总结一下这部电影。
有人说精彩无边,看完这片果断给《华尔街》和《华尔街2》打了一星。
我深不以为然,诚然这片真实的反映了投行的工作状态,讲了一个近期大家都关心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说到底就一句话,大厦将倾之际,某投行连夜甩屎。
这样简单的剧情,平板化的人物(对Sam,大老板,分析员都没有精彩的刻画),一般的技术含量(MBS怎么变成shit的道理是糊弄过去的,可能普通观众都没法懂)虽然演的够紧凑,但是和1987年《华尔街》纷繁复杂的商战手段,对几个人物和人性深刻的描绘,以及融合了亲情与利益的矛盾,以及是非与利益的矛盾,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然,比本末倒置的《华尔街2》还是要好一些。
但是本片很可贵的一点是有部分站在投行人角度说话的镜头。
例如保罗贝坦尼带着小弟开车时候的那段话,投行人和普通人其实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可能收入很高,但他们认为他们对普通人生活的贡献应得这么高的收入。
这一点倒是《华尔街》和《监守自盗》都没有提到的。
说到人物和演员,凯文·史派西虽然演技精湛,但是本片中这个角色的矛盾还是比较简单的,其他的人物基本就是显露脾气的平板人物。
黛米·摩尔女士至今演技仍然一般,一点也没投行范儿,杰瑞米·艾恩斯气场够足,但有时候还是有点像坏蛋boss而不是投行老板。
很可惜本片以纪实为主,没有一个《华尔街》里迈克尔·道格拉斯这样生动的人物。
最近在认真学习《认识电影》这本书,这里截张图来练练手:【图见 http://www.saoyuying.com/2011/12/margin-call/】这是一个中景二人镜头(本片因为对手戏颇多,有非常多中景镜头,其中还有很多过肩镜头用以表达压迫感),两个角色都是侧面角度,摄影机的角度也是水平高度,是让观众不代入角色情绪的客观的观察他们的角度。
两个人的距离是社会距离,显示了他们心理上的距离,同时这个镜头在构图上是封闭式结构,所有元素都在景框内,而背景的窗框将两人分别框住,显示了两人都在困境中。
中间的窗棂更是显示了两人在心理上是隔离的。
因此不用听对话就知道他们的想不到一块儿去。
而左边这位有东西吃,右边这位桌上空空如也,虽然这是剧情安排,但也能暗示左边这位最后捞到了所有好处。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商海通牒》。
9分。
J·C·尚多尔编剧、导演,凯文·史派西、保罗·贝坦尼、斯坦尼·图齐、扎克瑞·昆图、黛米·摩尔、杰瑞米·艾恩斯主演作品。
J·C·尚多尔的处女作,云集这么多大牌,可见故事的扎实,也可见导演的号召力。
这是一部堪称伟大的作品,故事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夜,遗憾我修的并非金融,片中部分专业知识(如掉期交易)看不懂,但在今天来看,每一个18岁以上的成年人都应该看看这片,或许多少能有一些启发,毕竟如今是金融社会。
每一只在华尔街煽动翅膀的蝴蝶,都可能导致几天内或者一个月内的你失业破产。
一个精算师在前辈留下的数据模型中发现了公司的财务漏洞,如果继续运作下去,公司几天内就可能破产。
公司高管连夜开会研究方案,很显然,有人主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第二天抛售资产包,而有人宁愿公司破产也不愿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毁掉一生呵护的羽毛。
故事发生在几乎同一场景同一时间,不同的是,不同角色的对话,有的是同级,有的是上下级。
每一位都奉献了恰到好处的台词和绝佳的表演。
建议二刷,三刷,直至你财务安全且自由。
我想电影的失败应该有二。其一,话唠太多,不是一个话唠,而是一堆人在互相嘈杂,导致观众视线始终被转移,再加上大家有没有太多商业背景对于事情的理解自然就更加模糊。第二,背后隐藏映射和不相关的东西太多,不管怎么拍,导演的意图无非就是揭露资本家的邪恶,绕来绕去反正没看懂
三星半。我可以說我就為了凱文叔來看的麼,金融方面我很苦手啊。話說sam一直堅持自己的職業道德、對公司的忠誠、與下屬的團結。最後還是在金錢面前低了頭。
卧槽.....剑走偏锋....很学院派的样子呢.....
这电影的类型是惊悚?豆瓣你成不成啊
全明星啊亲,戏骨啊亲
最后那里感觉SAM埋葬是他自己的“底线”
第1410-这个我竟然看过,名字都没印象了,能好到哪去
每个演员都是一场戏。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高分的😥
虽然格局有点小,但是剧情有张力情节推进很抓人!
金融片,剧情弱,感觉没啥意思,不值得看。
秉持你的原则。
109分钟的电影没有任何多余的废话 Kevin Spacey&Jeremy Irons神演技!
完全不懂那些术语啊……………………
民粹电影,主要讲了几件事:1、金融不创造价值,但是聪明人都去干金融了,他们收入高到不合理2、然而,高位上又都是坏蛋和傻瓜,进一步佐证了金融业的邪恶3、聪明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可以一口气陈列很多数字,数字越多越聪明
金融危机前的大甩锅。电梯那段太经典,两个高管当着保洁工交谈,无论她听不听得懂,他们完全不在乎。因为听不听得懂你都没有能力反应。
以我微薄的金融学知识来理解这电影,我只能说我操屌爆了…蝴蝶效应杠杆原理从微小的坏账开始,一个一个更大的欺骗被创造用来去掩盖另一个欺骗,每个人都不认为自己是最后一个离场者。导演简直是金融界的杨德昌,用天平去形容华尔街的贪婪和普通人无止境的物质欲望真心屌爆了。减一星是觉得我智商还不够
怎么也得设置下高潮转折之类的吧,就这么一路滑下去了
看着看着就累了……
明明是个挺闷的片子,一帮男的在一起拼个微表情居然就均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