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滨口龙介
主演:平野铃,佐藤亮,伊藤绫子,田山幹雄,手塚加奈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2
简介:年轻恋人兼剧场拍档携手编导新作,可惜旧心结未解,新分歧又浮现,她渴望沟通,他却紧闭心扉。二人犹如两架并行列车,方向相近却总是若即若离,随时分道扬镳。排戏期间适逢战争蓄势待发,演员各持立场而顿生磨擦,公演面临重大危机。 滨口龙介的漫长电影初尝试,与他执教的戏剧学院学生共同创作,通过绵密对白和诗歌,探讨人际关系复杂面..详细 >
最后服用的滨口作品。全员路人脸,很准确地表现了十一区的真实颜值。确实太长太任性了,1.25倍播放感觉节奏尚可接受,但真的可以多剪掉一些。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天,但最后居然有点打四星,大概就是和滨口对光谱的缘故吧。有时候觉得话不多,有时候又觉得话很多,看着很催眠,但关掉又会时时想起。
整体来讲略嫌杂糅,像某种“精神缝合怪”,滞重。但颇有些段落非常惊艳。
先不打分,后半段明天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看得气死,坐着脑袋瞌睡加重颈椎病,都可以说是广场静坐行为艺术片了。男主性格倒是鲜明,脸臭得隔着屏幕都想打。除此外 对话 关于人的绝对真实 只有几分钟可说精彩,其他时间请还给我
IMDB上得分5.4。很明显老外不喜欢这种节奏缓慢,缺乏明显主线又带着东亚人那种拧巴与含蓄的情感表达。黎明前的破晓时分,两个人沿着桥慢慢走向天亮,话题也渐渐打开,这种「将夜融化」的味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电车交汇之处表达情感这种方式太日式了,公众场合里表达私人的情感,在失控与抑制之间拿捏,有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忐忑。
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而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际遇,相逢与离散都是幽微而沉默的诗。我是你无暇处理的一则资讯,共赏过后的一支残樱,无处投递的一封情信,闲谈漫步抵达的黎明,或者,在反向的电车上,所有战争和暴力都退后,欺骗与厌倦都消失,期待下一段旅程的同行。
排演的幕后加NT live的结构,形式感很强。更喜欢这两部分的结尾,从天黑走到黎明和地铁上再遇后的告别,对朝韩开战政治背景的讨论也很有价值,其余的文本偶有闪光点大部分冗长,尤其照着稿子念的段落。朗园滨口龙介导演见面场。
平淡如水。
看了好几天终于看完 算是滨口的长片里最难进入的一部 前面的排演 后面的戏剧 都看的有点迷糊 最后两趟电车交互的瞬间拍的很可爱
对于亲密关系的探讨,结尾15分钟的长镜头两个情侣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挺不错的,环境也从凌晨过度到了黎明
三星半。鲜明的结构,前后两段舞台外和舞台上的情感表达却是相互蔓延的,亲密也是疏离。由于我分段观看的缘故,失去了在这两段之中无意识地陷入其模糊不清的边界的机会,这是我观影感受的损失。然而为了达到让观众陷入其电影魔力中的四小时片长,算是本片的缺点,前半段有剧情的无趣后半段完全记录一部舞台剧确实过于做作。
看了一半。好累哦。天色很美。从天黑走到天亮。关于语言和列车的比喻挺好的。但是大部分对话都让我不耐烦。这么对比偶然与想象真的很成熟,全靠对话推动也很吸引人,舒适流畅又不失去风格。
在充满不断直视和问询的二人表演中,“我”逐渐退化为“他”向“你”投射,有限的个人空间逼迫着恐惧和欲望一齐蜕壳而出,最终言语的海带着思维的列车消失在现实的夕阳中。滨口龙介的第一次尝试,迅速地将自己所有的母题和形式逻辑铺陈开来,是艰难的拆解客体。
看不懂
驾驶我的车试验版,直接带了一整部舞台剧。"这一次没有被滨口龙介击中",看前半段我也是这样想的,慢慢看到后面,还是被击中了些,如同另一个评论"沉重的躯干,轻盈的尾巴"
7.4分左右。几乎是《车》的前身,曾经想过在电影里加入真实演唱会的片段,没想到有人居然在电影里塞入了一整部完整的舞台剧。只是剧情并不吸引人,戏中戏与电影本身是一致的,所以并没有觉得这场戏有什么特别,只是像换了一种观察角度一样。
啥日常啊,两小时话剧我也是醉了
某些滨口元素的雏形,在这出戏剧里被无限放大,成为了主体,掌控着时间的流动。黎明时段的行走,舞台剧的排演(缺失主角),暴力观念的冲撞以及平衡点,酷儿元素以及一点伦理尝试。其中戏剧元素,让演员与现实隔了一层,也让观众与演员隔了一层,遂产生了一种微妙、虚弱的感觉,以相视一笑而带过。而采访形式或者访谈样式的镜头似乎更能探清一个人的内心,也更能与观众共鸣,娓娓道来平时不曾设想会说出口的感受,亲历者与旁观者间加深了一层亲密的关系。隐约的阶级关系出现在通勤的列车上,却在结尾的轻盈上一遍又一遍的复盘下交织成了世界的温柔,亮眼的美好!我掉入深夜,汲取不属于我的灵感,排列组合成新的言语。“言语是由灵感驱动的火车”。那些听众,你们坐得住嘛?是极其需要注意力与演员取得同感的长片。
滨口你也真是…最后咋整得那么浪漫🥹电影核心是“列车”,由灵感驱动大大小小的列车,路线图构成了我们,在地下的邪恶灵感,重要的是让灵感在正确的站台上车,下车,原本互不关联,却能偶然相接,在结尾完成漂亮的收束。电影里的几首诗很有意思。平静稳定之下,情势加压,弦断之时迸出了直击人心的火花。看的时候深感怀疑与绝望,我是真的喜欢滨口的电影吗?那些似是而非的台词是人物在交流吗?什么是交流,什么又不是?铺天盖地的文字真的有意义吗?每一个人物像幽灵般让我看得见摸不着,我不太明白我花三四个小时并不愉悦地去翻来覆去拉进度条看电影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看过之后,它还能留给我什么?
Oh shit,一部电影加一部话剧的量。伪纪实下的真电影,可能是滨口的花,他把换幕、演职员和结构都赋于话剧排练的叙述中,看似游离又始终追随。又见玻璃反射的叠化,从黑夜走向黎明的单一长镜头看呆。话剧开始时,才意识到这分割也是一种地球最后的夜晚。只是这里滨口并没有完全自信地抛弃观众,他依然有时给了台下观众的镜头而不是完全沉浸,这个问题在光之声最后的演唱会里也有,看似是不必要的脱离,但或许导演是想提醒我们观看戏中戏的身份。可见的夜以继日的元素,话剧演出、脱袜子、出走不知所踪以及月台上的重逢。滨口心思太细腻,话剧里说白得太多了却尽中要害,还是镜头更含蓄更意味深长。语言是一辆辆飞驰的列车,我看着窗外倒退的霓虹,却不知道会不会停靠你的站台。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最后服用的滨口作品。全员路人脸,很准确地表现了十一区的真实颜值。确实太长太任性了,1.25倍播放感觉节奏尚可接受,但真的可以多剪掉一些。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天,但最后居然有点打四星,大概就是和滨口对光谱的缘故吧。有时候觉得话不多,有时候又觉得话很多,看着很催眠,但关掉又会时时想起。
整体来讲略嫌杂糅,像某种“精神缝合怪”,滞重。但颇有些段落非常惊艳。
先不打分,后半段明天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看得气死,坐着脑袋瞌睡加重颈椎病,都可以说是广场静坐行为艺术片了。男主性格倒是鲜明,脸臭得隔着屏幕都想打。除此外 对话 关于人的绝对真实 只有几分钟可说精彩,其他时间请还给我
IMDB上得分5.4。很明显老外不喜欢这种节奏缓慢,缺乏明显主线又带着东亚人那种拧巴与含蓄的情感表达。黎明前的破晓时分,两个人沿着桥慢慢走向天亮,话题也渐渐打开,这种「将夜融化」的味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电车交汇之处表达情感这种方式太日式了,公众场合里表达私人的情感,在失控与抑制之间拿捏,有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忐忑。
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而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际遇,相逢与离散都是幽微而沉默的诗。我是你无暇处理的一则资讯,共赏过后的一支残樱,无处投递的一封情信,闲谈漫步抵达的黎明,或者,在反向的电车上,所有战争和暴力都退后,欺骗与厌倦都消失,期待下一段旅程的同行。
排演的幕后加NT live的结构,形式感很强。更喜欢这两部分的结尾,从天黑走到黎明和地铁上再遇后的告别,对朝韩开战政治背景的讨论也很有价值,其余的文本偶有闪光点大部分冗长,尤其照着稿子念的段落。朗园滨口龙介导演见面场。
平淡如水。
看了好几天终于看完 算是滨口的长片里最难进入的一部 前面的排演 后面的戏剧 都看的有点迷糊 最后两趟电车交互的瞬间拍的很可爱
对于亲密关系的探讨,结尾15分钟的长镜头两个情侣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挺不错的,环境也从凌晨过度到了黎明
三星半。鲜明的结构,前后两段舞台外和舞台上的情感表达却是相互蔓延的,亲密也是疏离。由于我分段观看的缘故,失去了在这两段之中无意识地陷入其模糊不清的边界的机会,这是我观影感受的损失。然而为了达到让观众陷入其电影魔力中的四小时片长,算是本片的缺点,前半段有剧情的无趣后半段完全记录一部舞台剧确实过于做作。
看了一半。好累哦。天色很美。从天黑走到天亮。关于语言和列车的比喻挺好的。但是大部分对话都让我不耐烦。这么对比偶然与想象真的很成熟,全靠对话推动也很吸引人,舒适流畅又不失去风格。
在充满不断直视和问询的二人表演中,“我”逐渐退化为“他”向“你”投射,有限的个人空间逼迫着恐惧和欲望一齐蜕壳而出,最终言语的海带着思维的列车消失在现实的夕阳中。滨口龙介的第一次尝试,迅速地将自己所有的母题和形式逻辑铺陈开来,是艰难的拆解客体。
看不懂
驾驶我的车试验版,直接带了一整部舞台剧。"这一次没有被滨口龙介击中",看前半段我也是这样想的,慢慢看到后面,还是被击中了些,如同另一个评论"沉重的躯干,轻盈的尾巴"
7.4分左右。几乎是《车》的前身,曾经想过在电影里加入真实演唱会的片段,没想到有人居然在电影里塞入了一整部完整的舞台剧。只是剧情并不吸引人,戏中戏与电影本身是一致的,所以并没有觉得这场戏有什么特别,只是像换了一种观察角度一样。
啥日常啊,两小时话剧我也是醉了
某些滨口元素的雏形,在这出戏剧里被无限放大,成为了主体,掌控着时间的流动。黎明时段的行走,舞台剧的排演(缺失主角),暴力观念的冲撞以及平衡点,酷儿元素以及一点伦理尝试。其中戏剧元素,让演员与现实隔了一层,也让观众与演员隔了一层,遂产生了一种微妙、虚弱的感觉,以相视一笑而带过。而采访形式或者访谈样式的镜头似乎更能探清一个人的内心,也更能与观众共鸣,娓娓道来平时不曾设想会说出口的感受,亲历者与旁观者间加深了一层亲密的关系。隐约的阶级关系出现在通勤的列车上,却在结尾的轻盈上一遍又一遍的复盘下交织成了世界的温柔,亮眼的美好!我掉入深夜,汲取不属于我的灵感,排列组合成新的言语。“言语是由灵感驱动的火车”。那些听众,你们坐得住嘛?是极其需要注意力与演员取得同感的长片。
滨口你也真是…最后咋整得那么浪漫🥹电影核心是“列车”,由灵感驱动大大小小的列车,路线图构成了我们,在地下的邪恶灵感,重要的是让灵感在正确的站台上车,下车,原本互不关联,却能偶然相接,在结尾完成漂亮的收束。电影里的几首诗很有意思。平静稳定之下,情势加压,弦断之时迸出了直击人心的火花。看的时候深感怀疑与绝望,我是真的喜欢滨口的电影吗?那些似是而非的台词是人物在交流吗?什么是交流,什么又不是?铺天盖地的文字真的有意义吗?每一个人物像幽灵般让我看得见摸不着,我不太明白我花三四个小时并不愉悦地去翻来覆去拉进度条看电影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看过之后,它还能留给我什么?
Oh shit,一部电影加一部话剧的量。伪纪实下的真电影,可能是滨口的花,他把换幕、演职员和结构都赋于话剧排练的叙述中,看似游离又始终追随。又见玻璃反射的叠化,从黑夜走向黎明的单一长镜头看呆。话剧开始时,才意识到这分割也是一种地球最后的夜晚。只是这里滨口并没有完全自信地抛弃观众,他依然有时给了台下观众的镜头而不是完全沉浸,这个问题在光之声最后的演唱会里也有,看似是不必要的脱离,但或许导演是想提醒我们观看戏中戏的身份。可见的夜以继日的元素,话剧演出、脱袜子、出走不知所踪以及月台上的重逢。滨口心思太细腻,话剧里说白得太多了却尽中要害,还是镜头更含蓄更意味深长。语言是一辆辆飞驰的列车,我看着窗外倒退的霓虹,却不知道会不会停靠你的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