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这些乌合之众,只要给他们一个愿景,一个能够带动情绪的聚焦点,统治便可长久稳固。
罗马的灵魂绝不是金碧辉煌的大厅与城池,而是竞技场上那漫卷的黄沙,想象站立于空旷的战场中央,周遭是数万万民众狂热的欢呼,声浪一阵高过一阵。
生死间的距离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每一个角斗士都抱着无畏之态参与厮杀,一无所有,所以未尝可惧。
可对待生命,始终有着一份敬畏与尊重。
曾经捧在手心的帝国价值,曾经流血牺牲认为能够换取的荣光,可以只在一瞬之间荡然无存。
妻儿在侧,闲居田园,你越认为自己是在明智地全身而退,就越无法逃脱无常的命运安排。
帝国需要荣光,一个救世主的形象,一个在欢呼雀跃中受人敬仰的对象。
而尽管人群拥挤,底色仍然是冷漠无情的。
竞技场上成王败寇,倒在血泊中的即使是凯撒皇帝,也必须接受王冠的陨落。
扩张是帝国的第一要义,呻吟躁动的奴隶需要在帝国不断壮大的疆域间平复,从横跨地中海的南北各行省中不断去压榨汲取,才能换得大竞技场上每一场无与伦比的角斗竞技比赛。
康纳德王子多面复杂的形象塑造无疑是全篇的一个闪光点。
从小生活在父爱的缺失之下,渴望得到关注与重视,而又认识并厌恶于自身的平庸性。
“弑父”便是爱之深切则恨之入骨的病态表现。
对皇位与权力的贪婪,实则是受自我认同与情感依赖的驱使。
一个孱弱的野心家,一个迷乱的恋亲者,一个为自己挖掘坟墓的可笑帝王。
我曾经不明白为什么美人不能迟暮,英雄不能终老,可是经过这么些年的历练我发现自己终于开始明白了。
如果你的容貌倾城,仰慕者们应该将像对待女神一样将你供奉起来,让你养尊处优永远不要受到任何世俗的浸染,然后在你即将衰老的时候将你活埋,让你的美貌千古传颂。
如果你是个英雄,你最好的归宿就是死在战场上,因为离开了战场,你的末日将会变得格外的狼狈。
那些拥有神奇力量,高高凌驾于现实之上的男子被古希腊人称为“半神”,象征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荣耀。
当然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这些“半神”们被证明根本就不曾存在过。
人们习惯用自己伟大的想象力去夸耀某种美好:“海伦”的绝世容貌,“参孙”的无敌神力,如果你有幸见识了这些幻想的源头你一定会失望至极。
为何热衷于幻想,因为现实往往让人窒息,如果有片刻逃避现实的机会,为何不竭尽所能。
影像中的马克西蒙斯曾经带给我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有一半来自于幻想,这种效果和萤火虫的亮光异曲同工,虽然微弱,但在内心敏感的人眼中,它却是能穿透暮霭的光芒······这种光芒曾经指引过我,让我在苍茫人世中积攒着一点点的希望,它不断的泯灭又重新燃起。
到最后,这个人也许逃脱不了沉沦的命运成为河滩朽木。
偶然想起不免心生悲凉。
但或许,这不是最终的结局。
没有战争没有暴力没有灾难,就注定了这是个缺少英雄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观赏这样一个带着传奇色彩英雄主义的片子,就显得尤其惊叹动情,并且弥足珍贵。
镜头里的Maximus只是渴望在战斗结束以后能够回到家乡与妻儿团聚。
然而时代和命运却不给他这样的机会。
他是个父亲,渴望把更多的爱给予他的家人。
这一面的他有血有肉,再叱咤疆场不过是个普通人。
这是他世界里温情的一面。
然而当整个罗马把使命和希望浇铸在他肩上,他在此刻要面对负担、血腥甚至死亡,这一面要展现的是人性的软弱和残酷。
Maximus的内心是柔软的,甚至脆弱。
却又因为这样柔软和脆弱变得坚强和无畏。
而坚强和无畏,无论出现在哪个时代里,都会叫人发自内心的感动。
没有人能够漠视心灵的强大。
一直记得影片里Maximus缓慢的、温柔又仔细的用手掠过每一株长长的、青色的稻麦。
这个场景,忽然就能在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柔情。
从片头黄昏下那只手的轻柔到影片最后Maximus推开斗兽场的大门,再一次在青色荒野里掠过稻麦的手——那双手在青色的稻麦上轻柔的摩挲着——每一株都在他的指间发出轻柔缠绵的响声,仿佛他对每一株稻麦都饱含了感情。
原来这也是他潜意识里对正常和平生活的向往——他曾经如此渴望在战斗结束后返回家乡,继续种田。
那一片微风里的稻田也许就是他潜意识里的那个愿望。
然而讽刺的是,就是这样一双在微风与夕阳下满含深情去贴近温情的手,却在前一秒的战争和搏斗中染满了鲜血。
而当镜头最后,已经濒临死亡边界的Maximus,在挣扎和幻想里再次用手去推开大门,温柔抚摩青绿的稻麦的时候,那种触目的红与沉闷压抑墨绿的对比,叫人很难不为之动容。
原来那一双手包含又象征着Maximus心底太多温暖而复杂的柔情——渴望回家、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渴望去爱自己的家人、为了家仇国恨、为了守住老凯撒对他的厚望重托、对仇恨的深埋与忍耐、不忍去杀害竞技的对手。
却为了生存和复仇迫不得已。
也许是导演试图借用这段场景这双手,用以向观众展示Maximus身体里藏匿的那颗心——虽然脆弱,也同样坚强。
也还记得片中Maximus对老凯撒说的那句话:我愿意回家种田,手上会沾满泥土——却比鲜血更容易洗净。
也想起片尾终于在家乡重逢了妻儿的Maximus——在另一个空间里——故事是悲剧但却足以打动人心的悲壮。
对我而言已经没有任何实在的意义再去讨论商业电影或者纯艺术电影价值的孰重孰轻。
在我心里,只要是深刻的、打动我,能够挑起我感官共鸣的片子就是好的片子了。
而当我这部在片子结尾为Maximus的命运低泣拭泪时,我便知道,
无论我以怎样的角度去看它——
也许没有英雄的时代是可悲的。
人们失去了对美好事物崇拜的能力。
所幸的是还有这样一种安慰,如果真要问在这个时代里英雄是什么,我想,那就是他拥有着一颗勇敢的心。
我是先看了《天国王朝》再看这部电影的,其实两部片子的主题都是“人民”和为了人民而进行的抗争。
但是,这一部《角斗士》不同于《天国王朝》的地方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更加直接和突出,电影的力度也更强,故事更为曲折。
从一开始的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到后来的奴隶,以至于不得不去为了生存而战斗的角斗士,主人公马克思莫斯经历了人生中很多的片段。
妻儿的惨死,让他的战斗充满了意义;国王临终前的嘱托,让他一直铭记于心,直到战斗到最后的一刻。
影片反复出现他手抚田地的回忆情景,似乎反复的在表明,在主人公的心目中,权力、权位,仅仅是获得皇帝赞许的工具,而真正的意义,在于赢得皇帝的理解——而不是仅仅的趋附于他。
于是,马克思莫斯拒绝了康莫迪乌斯的引诱,只想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乡。
直到他看到,在康莫迪乌斯的统治下,人民是无法实现自由的时候,他才“被迫”进行反抗,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国王临终时的愿望——还政于民。
在他的心里,只有家乡的妻儿才是最值得挂念的,——他们是他唯一的依靠;而为他们而战,为他们报仇,是他继续奋战的目的;当这个愿望完成后,为了人民——成了他临终前的最后遗愿。
如果说《天国王朝》中的主人公贝利尼是从一个怯懦的人逐步走向英雄的话,《角斗士》中的马克思莫斯,则是从一个英雄升华到了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
泡着澡在HBO上又看了一遍2000年的《角斗士》。
它得到了最佳影片等4个奥斯卡奖,算是由《勇敢的心》掀起的好莱坞世纪末史诗潮流的最后一个高潮。
在它之后史诗片后继乏力,奥斯卡口味转向了社会议题。
从片中罗马皇帝的名字马可·奥勒留和康茂德可以确知其时代。
在“五贤帝”时代,罗马皇帝都是通过收养义子为储君的方式来继承的,片中的老皇帝马可·奥勒留是“五贤帝”的最后一位,历史上他并非如片中欲选贤才为君而被儿子谋害,而是他就把亲儿子康茂德立为储君。
而罗素·克劳演的主角Maximus则非真实人物,大概是来源于马可·奥勒留的某位爱将、斯巴达克斯以及掐死康茂德的那个奴隶的综合体。
罗马并非如他所说起源于共和国而是王政时代,不过元老院确实是从一开始就存在了,罗马也没有在康茂德死后恢复共和制。
事实上罗马共和国是基于奴隶制矛盾重重而起义不断四分五裂,铁腕的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后统一安定了整个罗马,可以说君主制是有利于当时的国家稳定的。
另外片中Maximus信奉的的基督教当时多流传于平民和奴隶之间,是非法的,罗马皇帝的爱将是其信徒也不太可能。
好莱坞史诗片的最大优势和其他好莱坞大片一样,是大投资和无可比拟的工业化制作,但同时情节显著的美国式浪漫化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且本片情节可以说相当美国式的俗套:简单直接的宫廷阴谋、威震四方却一心只系妻儿的主角、飞来横祸和冤屈、在另一领域生命四起、与仇人相遇、报仇、梦见妻儿,这一套剧情还不如50多年前的《宾虚》。
人物扁平化,从中也看不出什么跨越千年的情怀,有的只是美国价值观,这也是好莱坞史诗片的通病。
本片是好莱坞史诗片的转折点,从此走向下坡路,愈发不受受观众和业界青睐。
要说《角斗士》的特别之处,除了颇有新古典主义画风的古罗马城辉煌视觉奇观与浪漫主义的配乐,应是展现了角斗场面的激烈残酷,引人入胜。
Maximus带领角斗士们智斗战车那一段尤为精彩,最后与康茂德的决战也有赖声光效果而激动人心。
屏幕越大效果越好。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昨天是雷德利·斯科特七十五岁的生日,于是我决定看他一部电影。
大概浏览之后我选了《角斗士》,因为正好在看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刚看完古罗马部分。
所以想趁热打铁一睹罗马雄威。
一开场就是一场罗马军队讨伐日耳曼人的情节。
如书中说的一样,罗马的历史充满着杀戮。
罗马铁蹄四处开疆辟野,征服了整个欧洲,不断的扩张支撑着罗马城充满物欲的生活。
国土之内所有最美好的东西都沿着大道运往明亮的罗马城。
如谚语所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罗马人对杀戮的喜爱还表现在角斗活动上,也就是影片中的主要场景。
角斗场中的观众希望看到角斗士之间的相互屠杀,澎涌的热血和破碎的残肢能一次又一次地点燃他们的欲望。
“他们是观众。
你不是在屠宰而是在表演。
取悦他们吧!
”似乎古罗马早已把暴力美学拉升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每当你浴血之后获得了胜利,那些众就会爆发海潮般的欢呼。
这和现在足球场上进球之后观众的表现相差无几。
主角马克西蒙斯一场战斗后包围在群起的欢呼之中,他高吼着“难道你们还不满足吗?
”是不是被角斗场放大的观看角斗的快感让罗马市民麻木,让他们对征讨杀戮无动于衷?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老国王是马可·奥勒留,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国王,被认为是无所不知的智者。
《沉思录》的作者,古罗马五贤帝最后一位。
影片中,哲学家国王马可·奥勒留临死前在主角马克西蒙斯面前忏悔,承认战争是没有意义的。
“为了罗马的荣誉”其实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那只是一个空悬的概念。
国王忏悔这样剧情这样安排也许是编剧自作多情,不过这表现了现在人对古代人残酷的不理解。
古罗马不是那时候世界前进文明的一强吗?
不是自诩平等法制吗?
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血迹斑斑的历史?
是不是因为那时候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还没出现,人文关怀实质还在襁褓之中?
《角斗士》是部制作精良场面宏大的史诗电影,它包揽了当年奥斯卡多项大奖。
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口味问题,我能忍受前面漫长的铺垫,但我觉得结尾无比的狗血。
狗血在于在最后在奸人当道一边倒的局面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昏君“康德茂最后还是傻逼而悲催地死去。
最矫情的就是结尾大吹共和梦!
所以这是美国的主旋律吗?
马可·奥勒留的逝世结束了五贤帝王朝,可是五贤帝历代经营把罗马推到了最强盛的时期。
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大家应该还沉浸在帝国大梦之中,怎么会不爽帝国渴望共和呢?
而且共和制的罗马在奥古斯都之后早已一去不复了!
英雄报仇雪恨杀掉邪恶Boss然后英勇牺牲这种设定可以理解。
可是为了一个伟光正的结局而把历史生硬的杂糅在一起,这实在让我难以接受。
虽然结尾处理得强差人意,但作为一部历史剧整体上剧情安排还是很巧妙的,片中许多历史事件都的确存在。
不过戏说千万不能当真,看完这种电影后最好还是查查真正的史实,这也是个学习历史的好机会,而且这段历史有许多很有趣的知识点。
如罗马五贤帝:“五贤帝时代权力交替方法非常平安。
罗马历代帝王中,此五人以和平传位闻名。
各个皇帝选择其承继人,然后收养他为义子,以为储君,如此避免了权力交替前后的政治动乱。
故而皇位平稳交替,动荡不生。
五人先后相继,令得八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与之前一百年的腥风血雨成很大的对比。
这五位皇帝谦虚,关爱臣民,这段时期也是自奥古斯都(盖乌斯·尤利乌斯·屋大维)之后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期。
这段时期被称为罗马治世,又叫作五贤帝时期或五贤帝时代。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8%B4%A4%E5%B8%9D 英国史家爱德华·吉本更在他的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将康茂德定位为造成国家衰亡的第一人。
http://t.cn/zjcULRH 和《角斗士》里的一样,他对角斗活动异常痴迷,甚至自己下场!
(扶额)由于康茂德实在太不堪了,气得罗马元老院对他施以抹煞之刑——除忆诅咒!
http://t.cn/zjc2Zyo我在看的《城市发展史》是本好书,看起来就想是西方文明是。
看了相关书籍时候看电影会特别有感觉,你不仅知道了历史的大概脉络,同时会发现很多历史的细节。
例如古代紫色是帝王之色;罗马城有许多雄威的雕像;你会听过残酷迦太基大战而且知道迦太基就在现在的突尼斯。
完善的知识结构能让这个世界看起来更有趣。
一部与《斯巴达克思》相似情节的片子,一部由很MAN味男人演绎的经典,我牢记那瞬间。
烙印脑海,难以磨灭。
它常常随触动翻涌,凶悍盲目,寂静的点点尘埃。
英雄与奴隶仅仅步遥,甜美的天堂幻化哀伤地狱。
彩色背景灰暗下来,天空是窒息的夜幕。
时间的隙缝飘荡来歌声,穿堂而过,悲壮含情。
风霜的手于麦田上展缓,天压得低低的,是沉重的痛,灰暗的未来。
手,伤口最好的抚慰,封杀住所有痕迹.去吧,随麦田涌动,去吧,随清风涤荡。
所谓塑造英雄,营造氛围,我认为都不是本片的目的拉塞尔克劳一如他平时的演技,目光深邃性情敦厚,富有天赋却没有野心放在现代明显是一个顾家的好男人形象,只不过放在片子里,他的身份,他的英武还有造化弄人造就了他的另一种命运——他需要以死相搏即使他最后获得了胜利,对于他个人来讲没有什么值得眷恋的:家庭已死国家无望,只是一个空空的希望在迎接未来。
所以,完成了最后的复仇,他的意义也就在此终结,。
宛如开始时一样的进场一样的出场,回到了属于他的地方...归根结底,那个时代需要英雄,却不容忍一个英雄,而是需要更多的变动一个人的命运,也是那个帝国的缩影the General who becamed a slave ,a slave who becamed a gladiator,a gladiator who betrayed an emperor
老皇帝马可·奥勒留,赢得最后一场战争,知道人之将死,开始反思自己一生。
20年,只有4年没有战争,认为自己只是给他们战争,但他也知道这战争的胜利是罗马想要的。
他想恢复共和,但他又深知共和十分脆弱,罗马政治腐败,所以他希望未被政治腐蚀的在军队具有绝对号召力的将军马克西姆斯来接替他,并替他保护罗马,保护共和制。
他是一个哲学家,他深知罗马的政治现实,明白人民大众的感性与无知,他无奈只能顺从他们,但他又爱戴他们,所以他想重建共和制。
这是一个属于君主的无奈。
马可·奥勒留康茂德 ,老皇帝马可·奥勒留的儿子,因为性格心狠手辣无德,而不被马可·奥勒留而器重,没被选为皇位继承人。
但正是因为他心狠手辣,在得知自己没有被选为皇帝时,杀死老皇帝,弑君篡位。
他野心勃勃,残暴,恢复了老皇帝在位取消的角斗,并在罗马举办角斗以纪念老皇帝,呵呵,真是好笑。
但这也是他意识到罗马人喜欢胜利,喜欢战斗,喜欢英雄,而举办这个想借此赢得罗马人民爱戴,建立君主专制。
或许因为从小没受老皇帝赏识,又或许因为老皇帝过于赏识马克西姆斯,亦或许马克西姆斯过于勇猛,所以康茂德又有些自卑怯懦,尤其是在斗兽场再次遇到马克西姆斯。
在马克西姆斯得到罗马人民拥戴后,他一心想处死马克西姆斯;在知道自己深爱的姐姐背叛自己之后,他更加愤怒,最后他在马克西姆斯背后插入毒箭后,与马克西姆斯在斗兽场角斗,但最后战败。
康茂德,一个典型的暴君形象。
心狠手辣,可以亲手杀父弑君篡位;缺乏伦理,喜欢自己姐姐;深谙人民人性,用角斗取悦百姓,麻痹百姓;掠夺经济,不顾经济发展,为角斗庆典兜售贮藏的食物;掌握禁卫军大权,掌握生杀大权,视人命如草芥。
康茂德 马克西姆斯 ,罗马帝国的大将军,骠悍勇武、战功赫赫,深得军队拥护。
他为罗马和马可·奥勒留而战,同时他也为在回家而战。
在打完最后一战后,他决定回家种田。
但马可·奥勒留决定把帝国交到他手中,然而康莫度斯在篡位后下令杀死了他的妻儿。
他虽然免于一死,但还是被贬为奴,进而被训练成一名角斗士,并进入罗马角斗盛典,胜利得到人民的爱戴。
他也借此去反抗康茂德,最后在潜逃举兵谋反暴露失败后,在背后被插进毒箭后,在角斗场杀死了康茂德。
马克西姆斯,一个史诗式的罗马英雄。
英勇善战,战功赫赫,拥护皇帝,为罗马而战;同时有富有爱心,爱护属下,在战胜后巡视伤兵,爱家爱妻爱儿子,在最后一站胜利后,想卸甲归田,回去去见家人。
在老皇帝被谋杀后,在自己被判处死刑逃离后,在妻儿被杀后,在被贬为奴后,在潜逃举兵反抗失败后,在被刺进毒箭后,在角斗场上杀死了新皇帝康茂德。
最后光荣地倒下了。
马克西姆斯
马克西姆斯电影中关于人民的对话多次出现。
以下截图的对话是整个电影关于人民最具代表性的话了。
关于马克西姆斯的老板他曾经也是角斗士,因为战胜他人,获得观众支持而获得自由,他教马克西姆斯去娱乐观众,得到他们的拥戴。
老板被处死时关于露西亚关于朱巴关于昆塔斯还有很多要讲,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最后以一张截图结尾
一向都不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古代的战争片。
模式化的剧情加战火连天的场面,让我对战争片一向都带有微微的厌恶。
但这部角斗士完全超乎我的意料,其奇妙的剧情深深地吸引了我。
与《芝加哥》一样,《角斗士》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这部电影让我再次领略了好莱坞大片的魅力。
似乎早已过了英雄崇拜的年纪,但《角斗士》里男主角的英雄形象又燃起了我对英雄崇拜的热情。
其实英雄也是有类别之分的。
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崇拜的英雄形象。
而男主角的英雄形象恰恰给我心里的英雄形象相吻合。
男主角的英雄气概,嚣张跋扈的气势仅留在他的战斗事业上,而在战场外,却是一个充满了人性温情的男人。
这又让我想起了电影《蝙蝠侠之黑暗骑士》的一篇影评所说的:女主角爱上一个英雄却要把他变为凡人。
英雄至高的魅力所在应该体现在其凡人的一面。
在战场外,男主角内敛而谦逊。
他并没有因为自己不凡的战绩而减低对凯撒皇帝的尊崇,也没有自行邀功。
战场,往往是造就英雄的天堂,也是成就男人事业的宝地。
一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一个战绩不凡的将军,却只想过凡人的生活。
一个对大帝国做出不凡贡献的人,将功利看得无比的轻。
对于拱手相让的大帝国,他也婉言拒绝。
这像极了古代的大侠,劫富济贫却隐姓埋名。
最让我动容的是男主角对家的那份深情。
说到家,我想都会触动到绝大部分人心里最柔软的部位。
英雄也如此。
或许英雄都大义凛然,天南地北,四海为家。
但作为每天在战场上厮杀的战士,男主角似乎比一般人更能明白家的意义。
他的战斗不是为开拓帝国疆土而战,是为回家而战,这也包括他后来的复仇。
用中国古话来说就是衣老还乡。
其实他也深知开拓疆土,并不能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幸福生活。
战争破坏了那么多的家庭,人们如何幸福。
这部电影叫《角斗士》,英雄与战斗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主题。
这也是我重新审视的。
由叱咤风云、万人爱戴的英雄成为被关在笼子里的奴隶角斗士,但抗争的勇气和决心从未改变,英雄本色未改,后来依然成为能和皇帝相抗衡的奴隶英雄。
在西方帝国,皇帝的权威远比不上我们古代中国。
西方帝国是个崇拜英雄的国家,英雄的号召力有时并不输给帝王。
在影片中,男主角在观众中的声望甚至超过了皇帝,这也是让我非常震惊的一面。
这就是英雄的魅力。
相比之前在战场上的战斗,男主角在斗兽场上更多了一份无所畏惧。
任何一场在斗兽场的战斗,男主角所表现出的勇气近乎本能,而又带着几分不屑和深深的绝望。
那份勇气是冷色调的。
来自妻儿被杀的悲痛,已经远远超过复仇的热情。
复仇只是他在人间垂死挣扎的最后一股力量。
而这股力量足以激发他所有的勇气。
爱,是这部影片的另一个重要叙述主题。
这主要体现在康莫迪乌斯身上。
康莫迪乌斯,生为一个娇贵的王子,后来用尽几乎丧尽人性的手段成为皇帝。
他迷恋权利,但从最心底里,他是一个极度渴望被爱的人。
甚至把权力当成一个实现被爱的工具。
在他杀死他父亲凯撒大帝的时候,他发自肺腑地说他爱他的父亲,也渴望被父亲爱与重视。
我相信他父亲是爱他的,但爱并不等于失去理智,凯撒大帝深知自己的儿子并不能完成兴国大业,于是觉得把大权交给男主角,一位真正的有才之士。
康莫迪乌斯充满了愤怒与嫉妒。
他杀死自己的父亲以谋位,最后还派人杀害男主角,并追杀男主角家人。
康莫迪乌斯如此痛恨男主角,还因为他深爱的姐姐也爱着男主角角 康莫迪乌斯把爱看成了占有,他渴望被爱,包括他所有的国民。
他渴望通过振兴国家来得到民众的爱戴。
而只有通过获取权力才能实现这一切。
在康莫迪乌斯眼中,爱变得如此自私与狭隘。
其实他的父亲,他的姐姐,包括他的侄子都是爱他的。
但他们同时又爱着男主角。
康莫迪乌斯无法忍受这样的爱被别人分享,于是对男主角的恨更深一层。
后来他知道男主角未死,还大大的威胁着他的统治,不惜不择手段地要将男主角赶尽杀绝。
其实那样的不择手段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生为帝王,他已经不屑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了,他需要的是拥有呼风唤雨、万人遵从的权力的快感。
只要有勇气去抗争,一切皆有希望。
影片可能传达给观众这样的意念。
但我不愿意用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概括了影片主题。
影片的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比我们看到的更多,也复杂得多。
其实我只看了十分钟就不行了
单纯不喜欢这个故事我觉得如果用到历史人物的话最好还是忠于史实这个故事对历史改动太大了禁卫军统领竟然是个二五仔攘外必先安内有所怀疑的时候就要及时换掉跟姐姐摊牌之后就直接打入冷宫果然玩权谋还得看天朝这个故事没权谋至于动作就砍来砍去原始的暴力配乐倒是挺好像加勒比海盗一样大气
2008-2-22 0:21:49 8/8.2(190416) #129 man
就是不喜欢罗素
classic,but traditional属于非常标准的8分电影。剧本扎实,内容丰足,调度准确偶有惊喜,表演也维持高质量。较少有缺点,属于低于8分不忍心,高于8分又过誉那种工业电影全片基本只有一个缺点:过于传统,男人与马般老土,希腊罗马般老土。四平八稳,没什么问题但也没有惊喜,一切都太成熟娴熟完善。以及个别剧情略有不足,例如最终政治形态和双男主高潮戏。加长版可能更好华金依然展现天才表演,但我可能期待值过高了。男主的表演内容其实比较贫瘠,其他硬汉也可以完成,但华金赋予了国王这一角色的真实感和戏剧感。所谓天才演员的面貌雷德利斯科特,没有个人风格但是最顶级的产品经理、工业大厂导演。任何主题任何风格都能搭建恰如其分的环境氛围,都能高效高信服度地完成,挑不出毛病地完成
在玩政变这方面,外国人真是连中国人玩剩下的都玩不明白。要搞个啥都是耿直到直接贴脸,从来不遮遮掩掩预备选方案的,剧情看得人直着急,恨不得把古代如此多优秀的移花接木李代桃僵暗度陈仓的好办法扔他脸上,完全不能代入主角,反而觉得病娇皇帝和姐姐的CP怎么看怎么配,编剧不给他俩吻戏实在是太可恶了!打斗很缺乏打击感,看得人直打哈欠,这玩意儿居然能评分这么高我不李姐。
菲尼克斯的新凯撒在上位之后除了大兴角斗士的竞技运动似乎并没有做什么实际的戏剧动作。
在此电影之前一直以为凯撒是个伟大的暴君,没想到倒是纠正了我的看法。马克西其实代表的也是凯撒本人,只是戏剧性没那么强。这点跟勇敢的心倒是一样的,华莱士就是皇帝自己罢了。电影为了加强娱乐性“污蔑”了那么多“伟人”,他们可真冤
放在以前可能还好,现在看剧情标准到像是罐头产品,每个人都是脸谱化,一眼望穿谁会死,谁接下来要做什么。动作设计 剪辑和调度全是灾难,很难想象角斗场大乱斗那段能拍成这鬼屎样,没有任何爽感,完全不知道在拍什么。这种玩意拍90分钟那还蛮去,三个小时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什么烂片子,这种片子也能进奥斯卡。新国王根本不懂权术啊!在该用雷霆手段的时候不用。而且国王根本不能依赖任何人,不能信任任何人。他信任了他的姐姐。他的政治表演是不成功的,他的权术是不成功的,他跟人民和其他的各种贵族建立的利益关系是不成功的。如果我做政治表演的话,我可能也只能做一个暴君吧!那种从心而发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不管做再多的努力,做再多的表演也是掩饰不过去的。这是没有选择的呀!
只知道这个配乐很经典,故事其实和同题材影片大同小异。最终就是尘归尘,土归土
只要看完前15min就会明白它为什么是奥斯卡最佳。
荡气回肠,老泪盈眶,格林纳威最爱的商业片,
用绚丽的手法讲了个一眼望到头的故事
最后的角斗没把皇帝从“阴谋得逞、成竹在胸”到“震惊错愕、不敢相信”到“恐惧绝望、无奈愤恨”的心态表现出来。导致整部“戏”前戏太久,高潮太短,算不上史诗,又没表现出足够的戏剧性,差点沦为失败的作品。
复仇的救世主,教男人们如何做男人~Russell Crowe在本片太有型了,从头到尾散发着荷尔蒙的味道,就连抱在妻子足下飞扬的大鼻涕都让人赞叹不已:这爷们儿脑子里什么东西这么粘?
只喜欢那结尾的唯美,这两年是罗素克劳的丰收年啊
只看到了💩,没看到诗。对国家最高权力的争夺所引发的血腥政治斗争拍得像小学生换班干部。既有战场拼杀又有竞技场战斗,就不知道请一个专业武术指导教教怎么拍动作戏吗?别问,问就是钱都花在布景和服化道上了。
一出畅汗淋漓的王子复仇记,算是在动作爽片和文艺故事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看的加长版感觉节奏稍微有点拖沓,核心剧情其实还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制作上可以看出来下了功夫,整体上很有那个年代的大片质感。当时壮年的罗素克劳确实是足够有魅力,文戏武戏都完成的非常好。然而我实在是对这些打打杀杀血光四溅没太大兴趣,倒是对年轻时的华金叔的几段文戏抓住了,那种阴郁王子的气质拿捏的真是到位啊。整个故事独立完整,实在想不到后面还能怎么接,希望今年的续作不会太让人失望吧。
农民气息十足的「英雄」形象令人发困——如同《勇敢的心》威廉华莱士一般——怎么看都纯是为了给家小复仇才有了后来这整一个故事,却全然没有一点悲壮的正义(BGM除外)。不外乎是农民的正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毫不高贵惨烈。总之是一种美国式的政治正确,绝非古罗马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