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同游」悄无声息地上映了从平遥电影节开始期待抱着不想错过的态度即便艺联影院排片刁钻还是去看了很小的场 很少的人 很多小虫在灯光里乱飞时不时遮住银幕上 人物的脸看的时候忍不住想到蔡明亮想到「爱情万岁」琢磨着 为什么同样是平淡寡言的电影同样是人在城市中 或行走 或坐 或等待 或落寞「爱情万岁」就能让人看进去这部就稍显…无聊画面当然是好看的 只是问题不在这儿故事过于稀薄 情感推进又不够于是沉默的空镜暂停了叙事就这么迟缓而凝滞地 演到了最后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我们不过观看了一次 私人的梦呓但「爱情万岁」的简洁不是这样其故事本身是很丰富很动态的三人的情感时刻在流转在交战在挣扎都市人生活的困境也借由看似无聊的画面显影最后公园里的乱走与痛苦是情感跋涉全片后的一次畅快宣泄又留下无尽的茫然是冰山理论的删繁就简只能说本片把如今文艺片的要素塞满了长镜头 手持 记忆 梦境 潮湿 雨 寻找似乎任何故事都能成立而正因此显得空心
人海同游 (2023)6.9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 蔡杰 / 林冬萍 欧阳骏借来的时光。
广东人是作为怎样的存在?
地域本身固有的广府、潮汕、客家、海陆丰等文化相互交织,老一辈深受本土文化影响,中青代与新生代虽在大陆的普遍教育中成长,但或多或少接受来自香港以及外来的思想洗礼。
新时代的特征同样明显,广东作为外来人口第一大省,迎来了数以千万计的外省人,各地方言、习俗聚集于此地,深远地改变了这片土地。
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旧有与新生、大陆与海洋,几对矛盾间来回穿梭,广东人到底是一个整体,抑或是区隔明显的各个部分?
《人海同游》讲述的正是广东人的故事,温暖而又潮湿,必须用广东话来叙述。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过春天》,因为历史、血缘的联系,粤港之间天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感情联结。
蔡杰导演说,选择去到香港寻找未见多年的生父,对婉婷而言,是「日复一日生活的一个出口」。
正如影片中时而出现的梦境,或许也是我们经历了白天现实之后的一个出口。
梦与现实,永远是一体两面的共同存在。
让我惊喜的是英文片名「Borrowed Time」。
原来在人海里同游,我们如流水般经过浮萍,那些美好的、难忘的、遗憾的都是「借来的时光」。
《人海同游》代表了广东文艺片的新走向,是一首献给广东人的朦胧诗。
“赤道上的雨多是在午后才来的。
前半日太阳有多暴烈,后半日的雨便有多凶猛,像是用半日蓄势待发,一举向日头报复,以牙还牙。
顾老师说,因为雨下得频繁,人生中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发生的。
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感觉依然湿淋淋,即便干了,也像泡了水的书本一样,纸张全荡起波纹,难以平复。
”——这是黎紫书在《流俗地》里写的。
有幸看了蔡导的新电影《人海同游》,在看的时候总是浮现《流俗地》,我对他们有相似的感情,他们是充满声音的,香港广告作为背景声穿插在记忆里,“鸡蛋六只,糖呢就两茶匙,仲有d橙皮”,这些广告不带感情的,但它们再出现的时候,轻易就勾起各种感情。
他们是充满气味的,是台风暴雨天湿漉漉的空气,是家里插姜花又清新又浓郁的气味。
它们是一种不经思考的习惯,是进门先拿碗去装一碗汤来喝……是夹杂着各种声音的粤语,甚至是那些没有说出口的留白。
《人海同游》和《流俗地》都用了不少笔墨去展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细腻中流淌出导演/作者本人的偏爱,因为就是我成长的背景,所以很丝滑就融进去了,像一条鱼回到它最熟悉的水域。
电影讲的是一个女孩出嫁前从广州出发去香港寻找生父的故事,电影结束了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也并没有以直观的面貌呈现出来,但新的故事又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孕育。
是一个关于寻找与重遇的故事,但又不止是一个故事。
在赤道以北的广州和香港,小时候新闻里常听但现在却少再听的一个四字词“一衣带水”,有着相似的地理天气风貌,还有语言和文化背景,我们小时候成长于香港文化引领的阶段,香港电影、粤语歌曲,甚至综艺里的流行语句,耳熟能详,是底色一般的东西。
当「它们」都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当我们日常表达开始在粤语中夹杂着突然转变成普通话的网络语言,我们都知道有什么东西消失了。
年轻人总是轻盈的,电影里女儿说你为什么不卖掉房子搬过来和我一起住,母亲说,当年有人上门追债泼红油的时候,都没想过要卖掉这个房子,现在更不会卖。
放在门口的备用钥匙,十几二十年没有动过,满是锈渍,开不了门的,等待的那个人不会出现,但给自己留有了一丝想象中的可能性。
剧情开始时,母亲在玩《模拟人生》,她有没有念想过,希望自己的人生重来一次。
人人在想「假如」的时候,想的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时间让我们误以为回到当时,我们就能重新选择,其实每一个选择都是命定的,当时的选择,就是你这个人会做出的选择。
我们选择了,然后又去粉饰这些选择。
究竟是回忆,还是时间,塑造了我们?
可能是两者的合谋,让我们变成今天这个人。
而不是经历,因为经历是客观发生的事情,回忆太主观,注入了太多我们的个人情感。
当经历变成回忆,时间太久了,无人对证,那段偷来的时光就真正变成自己的了。
可能我们也是有幸,在成长中有一段偷来的时光,以前觉得是理所当然,现在只觉得是幸运。
早两年,疫情期,看到Eason早晨6点在维港开的演唱会,有些片段看到眼眶湿润,“黄金广场内分手,在时代门前再聚,你和谁结伴前来,是否比我精彩,自从前爱到现在,是哪个可一可再”,听着是情情塔塔的事情,但你又知道不止是爱情。
是一个长的叹息,最终不得不用一句“大时代落幕”这样模糊的词语带过。
这种惆怅以及模糊的情感终需有人表达,《流俗地》是这样,《人海同游》也是这样
全国艺联上映。
周末场,看得人实在寥寥可数。
我预计最后票房惨淡收场。
之前听闻《人海同游》在各大创投表现精彩,在釜山和平遥也获得好评。
之前看蔡杰的采访,觉得是非常有条理有想法的导演,还有关锦鹏监制,对成片有些期待。
实际观看,还不错。
但又隐约觉得,少了些什么。
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差一口气。
觉得广东籍的导演,在电影美学上都下了不少功夫,因为和温仕培《负负得正》上映时间离得很近,总觉得年轻潮汕导演们的拍摄素质很高,在试听上都呈现了足够的艺术表现力。
影片的开头是很棒的,在荔枝园里采荔枝的场景,南国的饱和沉绿,掉落在地的荔枝,剥开的白色果肉,土地上的吐沫,隐约平静中的细腻情感涌动。
和后面台风来临时荔枝树的狂暴摇曳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接下来,母亲用女儿和女儿男朋友的名字玩虚拟人生游戏的场景也特别有趣,结合后续母亲身份往事的揭开,有些含蓄的互文。
台风来临后的很多风雨斑驳拍得很有味道,包括香港的上下坡街道,那些杂乱的果栏,雨的声音风的声音,就像关锦鹏说的,把香港拍得很美。
后期调色下了不少功夫。
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文艺片节奏缓慢没有问题,但太多的克制和省略,显得有些刻意为之,缺少一些更值得讨论的趣味。
出色的声音和影像对应出了叙事的薄弱。
可言说不可言说之意都太简单了。
差了一些立得起来的深刻的神韵。
我后来又仔细想了想中文片名《人海同游》和英文片名《BORROWED TIME》的含义,觉得似乎可以是有效探寻这个电影核心的工具。
关于省港两地之间的故事,一直就有很多的故事可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暗潮汹涌。
这部里呈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港人在穗拥有另一个家庭的潮流,也有时代的无法开口的烙印。
女主角林冬萍虽然有双亮晶晶的眼睛,但总感觉略有木讷,对人物的诠释有些僵硬。
这导致影片前面她在黑暗中的床上哭泣这事看起来特别突兀。
欧阳峻那个角色也是这个问题。
但奇怪的是,孙阳和太保的戏份虽然少得可怜,但非常自然让人印象深刻。
雷光夏的配乐,和二十年前听的雷光夏没有任何区别,可以放在任何一部港台文艺影片里,无甚惊喜的平庸。
和整部影片的整体调性是一致的,有动人之处,但又实在不多。
台風,作為亞熱帶、珠三角、大灣區的生活記憶穿插與兩地之間,這是他們之間的集體回憶,也是他們連接的鑰匙。
這串鑰匙不僅聯繫著親情,還承載著那些虛無縹緲的夢與幻想。
本片圍繞廣州與香港兩地,聚焦於情感流動與自我身份尋找的“複雜”故事。
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導演在影片的呈現方式中選擇設置了部分情節給予觀眾很大的想象空間,無論是關於他者還是自我、關於夢境還是現實,每一位觀眾都能擁有自己獨特的答案。
“在田野調查的地方,地方人分不清夢境與現實”想起列維布留爾曾提到“对原始人来说,客体和存在物从来都不是与其神秘属性分开的,这种神秘属性构成了那个在任何时刻都显示出是复合整体的集体表现的组成部分。
”雖然後續導演也提到用人類學這一元素更多是想挖掘時間與空間對人塑造的影響,但在我看來,這一元素不僅讓觀眾擁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同時還能通過“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使觀眾代入劇中麥婉婷的角色。
她來到陌生的香港,這里有曾經熟悉的老友,一直消失的父親還有無數次想要提問卻悶在心頭的苦悶。
面對同父異母的哥哥,她是一個闖入者,如同她的母親闖入哥哥家庭一樣,對於婉婷母女而言,她的父親也像一名闖入者,短暫停留變消失不見。
在與老友的重逢中,她就像一名人類學家一樣,闖入他的生活,在曖昧的氛圍中聽著從前的打口碟音樂。
音樂作為一種載體讓他們身處夢境般的熱帶雨林,就如老友的自身的田野調查一樣;在雨林中探險,尋找那些片刻存在但也很好的貘。
那些真實留下的腳印👣似乎也印證著兩人在未來發展軌跡的不同。
那段飄渺的回憶很像一段夢境,卻十分關鍵。
這里不僅揭示了導演對於時間的理解,以及解釋了老朋友在回憶田野調查中的那句話“生活時間對於田野的他而言並不重要”。
整個故事似乎解釋了電影的英文名,這一切都是借來的時間所塑造的結果。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塑造了不同的家庭與不同的人生,他們彼此分割,又彼此交織在一起,好像只有台風才能把他們拼湊成一個完整的世界。
對於人海同遊而言,如果從空間的角度來看,珠江水從上往下游,人與人共同生活在一條河流,但卻被各種因素所分割,被地理位置、文化所隔開。
在時間意義上,時間本身就像一條河流,每個人都在這條長河上共游,這是最後大家都被“台風”所吹散,就像那些貘留下的腳印👣一樣,只有片刻共遊也足夠美好。
影片的結局很美麗,也很釋懷。
一起共遊,分開,再相聚,或許是為了尋找某種答案,或者只是為了再見一眼。
就像我們穿過那片霧,穿越了某種掙扎的“閾限”,成為了另一種人。
深夜,婷睡不着,对空气讲了一番积压心底已久的话,问为何从小对她很好的父要离开去香港,并一去不回。
我以为身旁她的未婚夫醒着、听着,其实却在熟睡。
粗心大意。
直到婷最后失声痛哭时,他才醒来安抚。
于是这一番痛诉只是婷在自讲自话,只有婷和我们听见。
这是《人海同游》中主角麦婉婷情绪波动最大的一场戏。
其余场次,如与妈妈相处,与旧友重逢,台风天室内的共处,梦境里的暧昧戏,甚至结尾终于见到生父,婷的表现都是,温吞吞的,不会把情绪很明显地写在脸上。
就像这部电影。
多亏这次放映机会,我借来一天,清晨从小镇出发,到伦敦The Garden Cinema看这部电影,晚上又坐大巴回。
和早已看过的其它观众相比,我坐上的已是观影末班车中的最后排座位,像拾起台风过后路边湿漉漉的落叶,但捡起前已看遍四处报道、评论对这场“台风”的评说。
期中我看到不少网友在某书平台上分享观后感,六七成不约而同是“以为刚开始,故事便结束了”,“很美,但不知道在讲什么”。
的确,市场上主流观众对一个故事的期待,最好要有完整的“起承转合”。
《人海同游》显然不是,那它讲了什么?
故事非常简单。
新婚前一广东女孩有未了心事,她不解生父为何要离她而去,再不回,决定只身前往香港寻父,最后在夜晚的水果市场见到生父,凌晨两人并不亲密地走在街道上,什么话也没说,只留下背影。
故事就画上句号。
前面评论的这一类观众,可能需要更清楚的故事:为什么要去找?
动机是否清楚?
找到之后呢?
是否会透露出前史?
父母亲之间是否还有未讲的细节?
但在导演蔡杰看来,这些都不重要。
在深焦对他的采访中,蔡杰说,“一开始这个故事还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伦理片”——那在这个版本,前面这些疑问或许会有清楚的设计——但最后他想,如果他要拍一个90分钟的长片,调动那么多资源,只是去讲一个家庭伦理片,“提不起兴致”。
于是故事一改再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温吞吞的。
很多的细节,情绪,动机,都藏在看似木然的麦婉婷脸下。
但不管是在大纲阶段,拍摄阶段,还是制作阶段,因为对这些“明白的”叙事的舍弃,创作团队才有空间放进去线性叙事之外的东西:和人物相衬的空镜,漫游偶遇的南音,比南方更南方的热带雨林梦境,和台风天中风雨飘摇的红色塑料袋;以及贯穿全片的声音:剥荔枝、食荔枝的声音,风雨声,打口碟播放的声音,婷和人类学家共享音乐时的静默声,还有雨林的虫声、鸟声、蛙声、貘的叫声。
共时的体验时有叠加,90分钟被拉得很长。
也同样是对“明白的”叙事的舍弃,使片子具备了一定浓度的某种文学上的观赏性:借物言情,暧昧不清,戛然而止。
但所有言外、叙事外、画面外、声音外的意味,在结尾雷光夏所作的主题曲中,音乐和诸多这些文学性的体验形成一股共鸣,而不只是孤鸣。
就好像看一部短篇小说,它没有特别清楚,但你看到最后,就是被感动了,你细细究,却无法清除知晓为什么。
这也是我个人感受最强烈的片子亮点,借你90分钟的时间,温吞吞地在人海里游。
麦婉婷之外的唯一女性角色是她妈。
前半段时或许会疑惑,一个“被小三”,后又被情夫抛弃且对方十数年一去不回,仍执着地留着门上钥匙,期许对方有天能回心转意的女性,应该不会那么淡然。
然而在几场戏中,妈妈表现得最坚持的无外乎:开头用女儿和准女婿的名字玩模拟人生;回绝女儿卖掉老屋的提议。
后半程,妈妈打电话给在香港的婷,婷说到当天的找寻和与同父异母的哥哥相遇,妈也只是淡淡地回复“都挺好的吧”。
其实妈妈或许的确歇斯底里过——只不过早已经过去,停留在妈妈前往香港时哥哥阿正见证的“损事”。
妈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了结了,万千情绪埋在心底,继续生活。
而女儿还未,毕竟对于父来说这可以只是“借来的时光”,可她却因这时光,而真实地存在着。
影片之外的这股温吞也是很难得的创作气质。
一部电影只有导演一人,绝无可能拍成的。
在不少公开的报道中,我得知导演和编剧王寅、主角东萍三人都是本科至今要好的朋友,一开始拍摄的动机也很纯粹:三位广东背景的青年想要借一部电影讲自己眼中的香港。
于是从大纲到剧本,再做田野调查,再到漫长创投路,过程中或许会受到许多帮助,也会有很多影响和变故,但这种温吞的气质却保留到最后——也得亏核心团队间的志同道合和友谊。
看这部电影前的几年,我常常听闻各种蔡杰兄为这部长达数年的长片奔波的消息,找钱难,找合作方难,疫情拍摄难,过龙标难。
昨天看完电影后,真正意义上成为观众的我第一感受是:这些难和时间一定没有白费,能够温温地讲好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在这个时代,便足够难得了。
《人海同游》导演片场剧本结束第一轮《人海同游》全国路演,在过去的半个月里辗转15城。
有时已记不起自己身在何处,每每在都市商场的影厅中候场,聆听光夏老师的电影片尾曲,等待着全新的回响。
想起在不同黑暗的影厅里,观众围坐银幕前,在光影闪烁之后饶有兴趣地朝我提问。
在釜山海边、平遥县城、在鹿特丹派对和越南西贡崭新商城,又或在国内的每个熟悉城市的黑暗匣子里,那些关于电影的细枝末节,是如何泛起他们的好奇,又被他们一一拾走,变成属于他们的记忆?
如果说有念想,那便是希望自己在最后片刻可以给多一些、再多一些,和这几年的人海时光最后一别。
调研时偶遇《人海同游》一题两写集人海同游相较于英文片名BORROWED TIME的直接,许多人好奇电影为何叫“人海同游”。
记得那是剧本开发的第二年,我到香港电影资料馆去找寻文献。
一本叫做《人海同游》的书突然闯入我的视线,四字直击我心。
那是旧时香江大才子黄霑与其恋人林燕妮的散文集,当时相恋的他们每日于报刊专栏中一题两写,谈论世间男女有情之事。
目录中的标题皆耐人寻味,“男女之间”、“婚姻制度”、“上一代的痴”、“走私”等等。
后来书商将其汇集成书,取名《人海同游》。
我决定借用这个书题为电影命名。
故事里,婉婷和她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曾于人海中同游一场,她的父母、兄长、男友与旧碟友,他们在时代的海浪与台风中被推着走,失散又重逢,如此往返。
人生虽然是条单行线,靠婉婷独行串联,但不妨碍那一段段同游的历程造就她。
后来为了赶制创投海报,我随手用黑色笔写成标题,没想到竟沿用至今。
等台风、等荔枝的那几年荔枝决定使用荔枝元素来自南方生活的直觉。
我感觉荔枝的气质像这部电影、这个女孩,也像自己想象中进入历史叙事的细小切片。
我曾与剪辑师亚楠聊到,是否这部电影可以从一颗被剥开的荔枝开启?
一开始确定线索的源头,是香港的油麻地果栏。
编剧与我对那个空间过目不忘,那么庞大而陈旧一个市场,居然可以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维持一百多年,日夜吞吐着来自全世界的供港水果。
我们想象父亲家辉便是那里的其中一员,在果栏日夜埋伏,观察内部生态。
有时是小小店铺的果栏二代,向我们倾诉他们家业连接东南亚上百亩榴莲园,抑或广西一个山头柑橘林。
有时是某个老年水果商人的冷峻形象,以及无意透露出来的粤港往事。
油麻地果栏后来在广州从化郊区以荔枝闻名的村落,有一搭没一搭听村民讲着变迁史。
说到九十年代时,港商经水路来收糯米糍,当时批发价一万多一担,真是个天价。
因此整个村落的农田地都退耕,改种荔枝林。
但时过境迁,如今废弃果园一片又一片,留下每年独自结果坠落的荔枝树。
假如一颗荔枝不仅有滋味,还能藏下时代地域的密码,我便很想请观众尝一尝。
在国际版海报设计时,我和设计师管鑫决定,就做一枚腐蚀脱落的荔枝水果标签。
如果看得仔细,标签上方用英文写着“德昌记”,下方则标明“香港制造,产于1990年”,那一年,也是麦婉婷出生的年份。
《人海同游》国际版海报雨林为何会有雨林?
灵感当然不来自阿彼察邦,仅仅是想让婷去看一看,那些失落的CD封面的风景。
婷与鱼生,一个银行信贷经理,一个人类学港漂博士。
但曾经在广州某个地下打口碟店铺里,他们经由那些残缺的舶来品,打开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大约千禧年前后,那是在全世界互联网音乐来袭之前的年代记忆。
我希望他们的前情不要勾勒太细致,这个男孩就是逆光剪影的模样,保留在婷的闪烁记忆中。
少年婷与鱼生这其实是一个男孩、一种生命形态,靠近又消失在她的生活里。
身处其中的他们并未察觉,婷以为和他消失在暗巷通道只是暂别,但再度重遇时,已是多年后的港岛码头。
大家各走各路,面目全非。
女孩留在泥淖又不能说完全无趣的现世,男孩跑掉去探索向往又有些破碎的雨林。
她在他的日记见闻中,感受到某个失落的缺口。
她说她想去那些封面的风景,但都错过;他说他没特地去找寻,却发现自己每每置身那些风景。
但有时抵达了,也就是抵达罢了。
我很想给婷一段雨林时光,哪怕仅仅是一夜回响,但她至少体验过。
拍摄雨林戏时,恰巧制片人随身携带拍花絮的小DV,我借用过来,轻装上阵,和两位演员深入走进雨雾中的森林。
那一刻我离婉婷和鱼生最近,我希望以此方式,逼供他们交出最深的情感,最终我如愿以偿。
打口碟之歌一开始一直有一首属于他们的打口碟之歌。
但在临急完成制作的一个瞬间,我决定要拿掉它,就让那一分钟静默无声。
当天我和刘琪(声音指导)一同工作,电影的声音系统已趋饱满。
海浪声、风雨声、城市声、以及雨林貘声,我一边沉浸于电影后半部分的声响,一边开始觉得那首原以为完美的打口碟之歌,或许不那么重要了。
抽烟间隙,刘琪亦有同感。
忘了具体哪个片刻,我们突然迸出一个念头,电光火石般迅速改写了这场戏。
“风暴中心的台风眼,应该是最安静的片刻。
”我们迅速抽走那支歌,留下打口碟读取转盘声,紧接着雨滴打落窗户的声响,某种电影魔法似乎奏效。
重看这一段,我被他们的秘密隔绝在外,又与他们一同屏息以待,步入一段极其隐秘的时光。
最后看到了婉婷缓缓绽开的笑颜,将光夏老师的配乐敲在那一刻,一切刚刚好。
假如你曾听过Walkman CD机,那种读取唱片的猛烈转盘手感,有点像一个袭来的风球。
打口碟上的台风轨迹图红色塑料袋在创作的数年间,似乎从未放弃过剧本中那个台风。
记得创作中途那两年,临近夏季荔枝成熟时节,我便每天紧盯天气预报。
每当南海热带气旋形成时,自己会迅速赶回广州,在郊区蹲点拍台风。
这样的习惯,是纪录片拍摄养成的。
后来当然屡屡不可得,荔枝挂红季节不足一个月,哪有如此凑巧赶上台风季?
父亲离别信那个台风天荔枝树的空镜头,实际是剧组核心成员协力完成的。
我们的预算连一台像样鼓风机都付不起,更别提后期合成及场工协力。
一切土法炼钢,用手工作业的方式去达到。
那天所有人造了第一场台风,遗留下的记忆,便是被雨水与汗水淋透的黏稠体感。
但达成的开心,也是真开心。
直到正式启动香港拍摄,台风便成为不可确定的最大因素了。
我内心清楚港岛台风景象,除非自然发生,别无他法。
但似乎也怀抱一种直觉,我们会等得到。
2021年10月8日,8号风球“狮子山”登陆香港果不其然,当年10月,香港天文台一周内连挂两个八号风球。
第一个台风竟以香港地标“狮子山”命名,让我有种冥冥中的宿命感。
红色塑料袋则是偶然得到的镜头。
当天清晨天仍未亮,我便赶到北角码头。
船只已停航,码头关闭,我在码头外的临海过道,发现了那几个风中摇曳的塑料袋,将涌上地面的海水围住。
在台风中偃旗息鼓的港岛,无人知晓的角落,那个海水倒影中的塑料袋就这样被我撞见,成为这部电影的最后一镜。
我紧抱摄影机拍下了那颗空镜。
在那一刻,我独自面对这一切,毫无缘由地情绪激动。
台风来了又走,天底下并无新鲜事。
次日清晨,这个塑料袋会垂下来,被清理掉,地面海水也将被风干蒸腾,整个香港醒过来,俗世中男男女女的故事将继续展开。
然而在那一刻,我却看见那个狂风中猛烈摇曳的塑料袋。
至于它代表什么,后来我在映后交流现场听过许多的分享。
他们都说得在理,但我在剪辑时将这颗镜头打捞出来,只想和观众一同分享生命中曾有过的那一刻。
对我来说,那便是我的电影时刻。
连续三场杭州路演之2/3。
导演本人和女主演都来了。
首部剧情长片。
文艺片质量在线,但略显无聊。
🌰优点:(收获)1️⃣空镜应用 定住 空镜 王家卫感,应该是个好的风景摄影师。
2️⃣粤语听力3️⃣从广东人的视角镜头看香港4️⃣男女主张力 我真的很哇塞住。
全片惊喜。
广东人的长相,女主看到后面还是觉得蛮漂亮的。
能把中年男女拍的那么干净不脏,导演还蛮纯的。
5️⃣映后导演讲话真的很有内容,但也有点啰嗦,真的电影如人。
🌰缺点:1️⃣剧情太俗了 ,虽然是真实叙事,但谁爱花时间去电影院看这种处处可见的场景下 幽暗潮湿 令人emo的故事啊?
2️⃣叙事节奏太慢了。
大量母女对话,大量镜头空表达,真的好像在听人吐垃圾 。
一坨一坨的。
3️⃣女主不那么漂亮 也没有表演经验的感觉。
为什么菜不洗一洗?
4️⃣文艺片真的没有市场,太素了。
东南亚 广东 马来西亚那块好多这种电影 ???
🌰收获/疑问1️⃣原生家庭亲情缺位好像是电影的大部分动机。
之前看《年少日记》 导演好像也是这种调调。
2️⃣创投的电影 好像只能素人慢讲情感。
🌰映后:1️⃣导演提到创投走了七年,孩怕。
讲画面比例 dv索尼微单斯坦尼康纪录片 手工作品 剧本围读,讲山一创投 万玛才旦创投 长见识了。
2️⃣对于电影路演的问答 有点厌倦了。
这种问答形式太过于低效了。
黄树立的长片掌镜首作。
长焦镜头,隔介质拍摄,雨水,晃动的树影以及频闪的运用,大量的自然光的运用,雨林里低位深的摄影机拍出了爆掉的人物高光,在空房间里雨林的投影(一种美术馆影像的气质),影像气质上确实非常的符合黄树立的风格,影片整体也很有阿彼察邦的味道。
配合自然的声音拍的非常的灵动。
剧本层面真的没什么可说的,扣的分都在这里了。
邦味儿的电影在这个时代真的很吃香也很讨巧。
此片拍的不是故事,而是每场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细腻的感受,比如,台风天下男女处在同一屋内,用同一副耳机听音乐,耳机带上环境音降低,却没有音乐想起,只有微微的雨声以及前后焦点呼吸一样的变化,拍的就是这细微的感觉心得就是好的影像要打破一切常规,运用一切可以用上的影像瑕疵、空间里的道具,空间里“不干净”的自然的状态来塑造影像,白塔之光是如此 人海同游亦是如此,课本里的规范要尝试去反着理解。
几个镜头:借住丝袜(看起来像)拍的模糊影像,铺满雨水的玻璃,路灯,积水
电影《人海同游》创作历程延宕七年,摘取众多电影节奖项,不仅入选6大创投,并入选18个国际电影节。
作为釜山国际电影节十部入选影片中唯一一部中国电影,组委会对该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官方推介语写道:“由中国导演蔡杰执导的电影《人海同游》追随着主人公漫游于香港街头。
该影片巧妙地运用温暖的光线和灵动的摄影技巧捕捉了这段内心之旅,穿梭于流转的界限之间,将过去、现在、真实与幻想交织成一曲优美的乐章。
”
很开心,在电影《人海同游》上映之际,电影媒体「同场加映」能专访本片导演蔡杰:电影博主@陈锦庄:介绍一下《人海同游》这个故事?
导演蔡杰:表面讲的是一个即将结婚的广州女孩,在婚前一个三天两夜的经历——她去香港找寻父亲。
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寻父的过程中她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理解了上一代人的情感,是两代人的故事。
故事植根过去三十年的粤港,广东跟香港非常紧密关系的时代背景。
写了一个故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香港已婚男性会到珠三角去开展地下情,这是一开始我很感兴趣的一个新闻的、社会的现象,我感兴趣的不是说当时那些八卦情史,感兴趣的是珠三角的这种婚外情或地下情的下一代人,现在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受到了什么影响?
他们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面貌,这是一开始想要去创作这个故事的出发点。
电影博主@陈锦庄:电影是什么时候拍的?
导演蔡杰:我们大概用将近七年时间去完成到今天这一步。
2018年、2019年开始在密集地写剧本做调研,等到有机会拍摄已经是2021年。
那一年其实经历过的都知道,刚好是疫情影响到香港封关,所以我们只能够把团队拆成两半,前半部分的戏在广州拍,那后半部分的戏在香港拍,用两部分主创、两个班底的方式去完成它。
但是女主角、制片人、导演、编剧最核心的主创,我们就通过工作签证、隔离的方式去到香港一起完成。
电影博主@陈锦庄:2021年拍完到现在正式上映,其实经历很多年,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来上映?
导演蔡杰:这部电影去年刚好完成,从去年10月份我们一直在跑电影节,电影节周期一直从去年 10月份走到今年这个节点已经基本上是一年的周期。
对于一个“电影节向度”的文艺片来说,需要先完成这个周期之后,才看看有没有机会可以进一步有多方的帮助、有宣发的经费去推到院线给大家看到。
其实对于一个新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假设你在前期没有任何的口碑或没有任何电影节加持的话,要推到院线就会非常困难,所以我们也只能够借力打力,走一步,再积攒一些能量再往下推。
电影博主@陈锦庄:这是您的电影长片导演处女作,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题材?
除了因为感兴趣,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
导演蔡杰:我本身是潮州人,18岁开始在广州读大学,现在在广州生活,所以我最重要的人生经验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广东,想说第一部长篇想要去讲这个地方的人的故事。
我们当时在想怎么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念头突然间进来了,我们很想要去讲香港,因为无论我还是编剧,青少年时期受到太多的香港电影流行音乐文化这些的影响,所以觉得跟香港的关系既陌生又熟悉,其实从来没有一个广东的或者是相对南方的视角去讲粤港的关系。
当然我们有看到很多香港导演的作品,讲香港的人到内地或是内地人去到香港生活;很多北方导演会去拍从北京去或从上海去到香港,但是没有广东的创作者去讲。
因为岭南文化大家都说粤语,饮食也非常接近,其实广东角度去看,香港它会多了一层亲切的感觉。
我们感怀这三十年两地各种变化,各种时代背景影响到的这些个体或者是家庭的变化,就非常有多的灵感和话语想表达、想说的。
电影博主@陈锦庄:电影《人海同游)由关锦鹏导演去监制,是什么契机让他能监制你这部片子?
导演蔡杰:因为电影前面走过了有六个创投,在第一个创投就是在杭州的吴天明电影基金的创投,当时关导是评审。
后面走了很多创投,我都一直在接触电影行业的这些前辈,包括其他的创作者,但我一直都很强烈地记得,其实关导是第一个在我们剧本还是一两千字梗概的时候,他就看到电影的潜力,他很喜欢这部电影里女主角跟人类学博士夜晚的那一段故事。
兜兜转转,我们一直都在找机会去开发再去攒班底,到最后当电影回到我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让它拍摄、自己去筹钱让它去成型的时候,就觉得应该主动问一下关导他愿不愿意来做监制。
当时我战战兢兢地酝酿了一个星期,发出去邀请,可能有一两个小时之后他就回复「很乐意帮忙」,他说如果你们要做的话他能帮忙什么就什么。
电影博主@陈锦庄:看的时候有两个演员是让我印象挺深:一个是妈妈的角色,那是我们广东的一个比较出名的演员潘洁,而且她这次饰演的角色也跟她以往大家熟悉的戏剧形象是不一样,为什么会用她?
另外一个是孙阳,当然他拍摄的时候并没有现在有名,但在去年平遥电影节的时候,电影《孤注一掷》已经上映了,他已经很有名了,也愿意来到平遥帮你走红地毯。
能不能说一下用这两个演员的一个契机导演蔡杰:对,这他们算是很特别的两个演员。
首先第一个演员潘洁老师,其实现在很多00后的微信表情包都有她,她是一个电视剧的演员,出演过广东家喻户晓的剧集《72家房客》《外来媳妇本地郎》,特别在广府地区非常知名。
大概2020年开始在找母亲演员,一直在想这个角色到底是什么样子,哪一个演员合适?
因为我需要找一个能够纯熟说广府方言,然后她需要是一个广州妈妈的形象。
有一个契机,我看到了潘洁老师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其实不是讲她的故事,是讲她的爱情,讲她和已经过世的先生(丈夫2006年逝世,为《外来媳妇本地郎》老二康祈宗演员)。
我看完之后非常被打动,会觉得说戏里戏外就是真真假假,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个妈妈她曾经有过一段动人的爱情,然后这段爱情现在可能消失了,或者她已经遗失了,这个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其实是那篇文章一下子击中了我,就通过一些渠道和朋友的推荐,找到潘老师,给她看剧本。
潘洁老师看完剧本之后,约我在她家附近的咖啡店见了面,聊天之后,发现其实她是一个性格非常好的人,很支持年轻人。
在完全不知道我们要拍的电影是一个什么样面貌的情况下,她就说:“我也大概有近十几、二十年,除了按部就班去演好《72家房客》外,没有其他太多的心念说再去突破,或许可以趁你们年轻的热情,我们一起来创作一些新的可能性。
”这个可能性就是从2020年样片开始,当时她就已经帮忙拍过妈妈这个角色,拍过大概几天的时间。
等到正式拍摄的时候我又找到了她,当时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有办法给到什么,但是她就很无条件地说“既然你们这么坚持要做好,我就陪下去”。
而用孙阳,一切是因为剧本。
当然一开始是因为电影《过春天》,他在《过春天》的表演跟那张脸太耀眼了,当时我就记住了这一张脸。
制片人说这张脸很像90年代黄金时期香港大明星的脸,确实有这种气质,然后直到开发剧本出来之后,我就给他递剧本。
孙阳当时觉得这是一个文艺片,文艺片的话,接不接主要就是看这个电影他喜不喜欢。
后来我跟孙阳聊电影、聊剧本,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有电影鉴赏力的一个演员,因为他平时也看很多艺术电影,所以我们的沟通其实很快就非常默契了,他大概知道我要做什么,我也知道他能给什么。
然后其实他一直都在很多公众场合去帮忙宣传,虽然这次戏份比较少,但他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团队,还是愿意去帮忙。
其实在拍《人海同游》时,孙阳刚拍完《孤注一掷》,后面《第八个嫌疑人》开始很多人找他了,他的工作也开始忙起来,但他还是愿意说为我们小文艺片付出更多时间。
这个时间不仅是说他来广州,可能这些戏给我们充足的时间去磨合去准备,然后他也愿意提前去进入到这个角色,跟女演员提前认识一下,当时他带女演员去看话剧、一起去聊天、去认识彼此,然后去建立一个信任感,再进到这个角色。
包括后面电影节的站台,他还是非常支持。
电影博主@陈锦庄:还有一个演员我也挺深刻,里面出演哥哥的陈湛文。
我觉得他是一个很香港男生的形象,为什么选他做这个角色?
导演蔡杰:因为陈湛文那张脸。
在选角的时候,我看了一个香港短片,他演了一个老师,非常文艺片感觉,不是《还是觉得你最好》里那种“三弟”的状态,那张脸可塑性非常强,我之前也看过《三夫》,他的状态非常不一样。
所以当时在选哥哥的角色时,其他人都觉得他是一个次要角色,可能戏份不多,但是因为在前期剧本我和编剧对哥哥这一段投入了非常多的情感,就觉得哥哥虽然几场戏,可是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面对这个家庭有很多的心事,他内心的一些心理活动还是非常立体的。
所以在试镜的时候,我主动说想去接触一个叫陈湛文的演员。
其实跟孙阳的情况非常相似,当时陈湛文也没有被更多人看到,他还没有拍《还是觉得你最好》,还没有《机械狗》,哪怕他在港产片当中可能也没有更多演主角的机会。
我接触他的时候他非常的随和,就像身边任何一个在广州见到面的朋友,就约在他家楼下茶餐厅。
我就带着女主角过去,之所以带女主角过去,是我希望他们两个见面之后,我去判断这两个人像不像兄妹或他们能不能一起搭戏,愉快地吃了一顿茶餐厅,然后听他讲他的故事,然后我们也说一下从广州过来拍片的一些情况,之后我拍了一个他们两人合照,很快就开始了那场戏。
我记得他来香港油麻地果栏去演哥哥的时候,他太太快生小孩了,对他来说也可能生活上或者是他的演艺生涯上(可能当时没有发觉)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
电影博主@陈锦庄:刚刚说到油麻地果栏,看的时候我觉得你整个摄影是很特别的,然后你用了很多香港很有人情味的地方,一些街道、最后的房子都很特别的,当时候怎么选景?
导演蔡杰:其实选景是前置的,就不是说有这个故事然后再去找,而是我们在前面跟编剧去做这个剧本调研的时候,就一直在香港找地方找空间,然后那个空间适合这个故事,我们先确定那些空间再去开展这个戏。
对我来说,哪怕是作为一个游客、一个外来者,我感兴趣香港的那些地方都是相对市井、相对日常的。
因为我觉得哪怕现在在广州、在东莞,在珠三角任何一个城市,城市的年轮更新非常快,其实我们要保留旧的东西会相对难,但是香港这个城市很多地方新新旧旧的结合,你会看到它有非常丰富的信息,我感兴趣是那些空间。
像油麻地果栏,其实是因为那个空间才有了父亲是水果商人的设置,才有了广州荔枝林的第一场戏、水果这条线索;像春秧街露天的叮叮车、街市,是因为有那个地方,才有了福建人聚居地的这片北角的描述,然后因为是福建人聚居地,才有了两个人去跑到楼上听到的泉州南音,所以其实一切都是我希望一切的选景,包括这个情节的编织,它都是比较有机的一个互动的关系。
电影博主@陈锦庄:近几年看到很多创投片比较关注当代母女关系,把新时代年轻人母女的那种很微妙的情感呈现出来,你是不是有意为之用母女形象来呈现主题?
导演蔡杰:对,其实不仅是母女,当中又有父女的关系,又有一个兄妹的关系,又有恋人的关系,但是妈妈的爱情跟女儿的爱情或两个人各自的,(《人海同游》)英文片名翻译意思是借来的时间,其实这个是电影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这两代人互相对望,旧时80年代妈妈爱情什么样子,只能从她口中诉说去感知。
但是这个女主角在当下是一个快结婚的女孩,她的各种心理的活动、各种情感历程,其实观众是可以通过电影去感知到的,所以我是希望说通过这样子的方式去让观众看到两个女性角色的不一样。
其实回到妈妈这个角色也是有一些我跟编剧的想法。
以往很多电影其实去描述说,哪怕妈妈她的角色在一段婚姻关系当中是第三者,是我们说的闯入者就是“二奶”,但我不是很想把这些符号、大家既定的刻板印象去加入到一个妈妈形容里,所以看到这个妈妈,其实她是一个会计,一个普通城市里从事文职工作,在普通生活当中,其实她也有自己的乐趣,就是说打游戏或者干嘛的。
我还是希望她长得像身边任何普普通通的广州家庭妈妈,她很唠叨,也有很多自己藏藏起来的一些心事,就是一个普通师奶的形象。
#biff。感觉完整度很高,其实borrowed time这个名字很适合这部电影,以时间为载体,两岸的时代印记。但是不知道中文为什么叫人海同游,想在提问的时间问导演可惜没点到我🥹
我说你们这类文艺片票房不好都是有原因,节奏迟缓,剧情没有,语焉不详,人物同质化 个个都司马脸 莫名其妙的就忧伤了起来,创作者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明白你表达个人情感的前提是讲好了一个故事啊。。
感觉被骗了…拼接感很强,每段都能找到可对应的名作,然而情绪与感情传达完全不在点上,越到后面越莫名其妙。不是找几个好“机位”、拍几个空镜就是摄影好吧…
勉强及格,感觉导演想模仿小津安二郎,但是人物直到最后都面目模糊,故事实在太闷了,电影里没有能立得住的东西。最后记得的反而是片子里母亲描述的那一碗窝蛋牛肉饭,以及因为最后一根稻草崩溃的委屈。
故事还是差一些。感觉更像一个台湾电影。不喜欢各种电影里的这种文艺男重逢的桥段。哪怕偶遇这段全掐了,女主就香港街头瞎晃悠,看到光碟想起来一下最后又不经意间丢了都比这样好看。
有些镜头拍的真的很美,但是呢,空镜比人物拍的更好,所以电影摄影师应该反省一下下了吧。某几处镜头选择可以更好,看他人的片子的不足之处,也是在提醒自己。最关键的是,真的可以说没有故事。前半段广州的潮湿氛围被后半段香港的台风给完全刮跑了。热带雨林那场戏,简直是败笔。人物很脸谱化,甚至不能感受到他们的性格。其实女主广州工作,感情,母女关系应该在剧本阶段写得更详细了,这样去推动她后半段开启香港寻父或者说自我寻找之旅。写了这么多,还是因为很可惜,也相信导演有进步的空间。
故事太单薄,香港部分才开始有点意思然后就结束了,演员气质配不上电影基调,摄影也就那样吧,真不如那几款海报亮眼。
树立的摄影还是那么好,熟悉的广州也有了那种莹润的琥珀色。尘封的相关生活像没剥皮的荔枝,没唱响的唱片,没袭来的台风,不去拆封与体会,生活就只能原地打转,难以突围,于是才有人海同游,才有人与人之间限时的密集相逢。抛妻弃子的男人说,过去的十年像是借来的,现在要还回去。很会美化。入港的一切如同幻梦,生活哪有那么容易相逢、化解呢?她等于是备受荣宠了。孙阳真是怡然自得,多拍点粤语电影嘛。给他、树立和广州加分,甚至这还出现了我母校。三星半。@ CBD,映后除了蔡杰和林冬萍,还有关锦鹏,真好。
3.5。广州部分拍摄的韵味十足,视点的选择、景致和光线都洋溢着细致的情绪纹理,在当今的华语电影里如此细腻的电影思绪几近绝种了,这几乎是影像活化石一样的存在。如是内心的感触其实是基于对拍摄的地域环境有最深入的被动记忆积累之上,所以哪怕人物在室内或者光线模糊阴影笼罩,外在城市的氛围依然环抱四周。也正是因此,镜头移到香港就令人可惜地失焦了。尽管离的如此近又说着同样的语言,但广州和香港是两个内在感性纹理截然不同的城市,无法用同一种影像情绪去统一它们。所以香港的部分就停留在令人惋惜的cliche表面,城市情感主旨流失,人物情绪也自然就浮于表面,成为有些故作姿态的靶心游移。我感觉如果不是制片原因,用另一个广东城市替换香港,潮州、汕头甚至梅州,以潮汕话或者客家话替代下半部分的粤语,这部片足以登顶年度华语之冠。
只有风格
只有视听 没有故事。想不通女主角二十多年不能自洽要在婚礼前夕寻找失去的父爱,从她和妈妈的通话中听不出她到底是自己想去还是妈妈逼迫的。寻找父爱的过程中也是在寻找年少时失去的朦胧感情?真的无比厌倦那一段雨林梦核,女主角一定要一袭棉布白裙,这是在满足什么想象?borrowed time又在文字上隐喻香港,可是除此之外呢。感觉看了一个半小时美丽的MV
3.5。非常独特的视听体验,这是近些年看过的通过摄影营造地域环境最出色的电影,它拍出的海风湿气迎面袭来,让我这个常年生活在沙尘暴的北方观众瞬间嗅到鱼摊的气味,特别简单写实,有一种游游荡荡的生活氛围,它的故事和台词并不是强项,一个寻爹的故事很容易看睡着,但它还是经常拍出特别吸引人的空间镜头,尤其是几个中远景的鸟瞰,再早看过类似感受的是《路边野餐》,但毕赣拍的是超现实梦境诗电影,跟这片比似乎有些做作了,可能阿比察邦的感觉更接近一些。
2025.3.28 电影资料馆一号厅。
文艺做不了幼稚的保护色。
只有镜头和光影,故事在哪里?
很靈很靈非常喜歡⋯!尤其是用耳機聽歌那裡,先是沒有任何聲音持續好長時間再是湧上樂曲,這裡做的太靈了⋯。雨林好。音樂極其優秀⋯!映後看到導演這麼年輕真的驚訝到了。
剧情简介这段文字写得真美。
故事老套,信息量过低,且设计过于常规和平乏的文艺片了。老广是不是都缺个爹啊,这点四十分钟绰绰有余的事硬讲一个半小时。理解导演想在老广的城市空间上做设计,但是因为拍法的平庸,活生生的变成了好看定机位城市风光静帧集合。黄树立的造型能力当然不差,台风那几场的气象物候展现还是有魄力的,但是也看不出有多精妙。起码北影节的老北京们都不买账,我甚至听到有人打呼噜...可圈可点的是声音,空间做的真不错。
关锦鹏监制
HKIFF48+主创映后谈。很青涩的处女作,意向非常悬浮,叙事有些混乱。尤其热带雨林那段我的思绪都被带到雨林里迷失,忘记这故事在讲啥了…(观众问等了几次台风拍到这些场景,导演答疫情期间过来拍也不知道有没有台风,去黄大仙拜了拜那年挂了两次风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