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女孩》的剧本和故事原型,本身就是足够惊艳和吸引人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对画家夫妇。
丈夫在妻子的怂恿下,扮起了女装,从此身体的女性意识觉醒。
惊奇、惶惑、纠结到痛下决心,做手术,变成“完整的女人”。
结果以失败告终。
即使在现在看来依旧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
在当时,可能会有更浓厚的志异色彩。
可能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因素,电影里面添加了一个语焉不详、欲说还休的埃纳尔生理上有女性特征的细节。
从某个角度来来说,埃纳尔就像那些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在发光的人一样。
当然,最后失败了,但埃纳尔还是变成了莉莉,她终于解开了身体的枷锁,重新找回了那个上帝赐予的自己。
我想,既然她选择了这条疯狂的道路。
那么,长时间的压抑、痛苦、挣扎,换来瞬间释放的欢愉,可以战胜身体的疼痛和恐惧。
弥留片刻,通过莉莉眼睛看到的阳光和草木,可能拥有和儿时的埃纳尔在维拉小镇看到的风景一样的纯朴、欢快与洁净。
由于《丹麦女孩》是部传记电影,整体地会偏向于埃纳尔(莉莉)的塑造,对其他人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相对不那么细致。
但在我看来,其实电影里面更吸引我的会是格尔达。
作为埃纳尔温柔可人的妻子和作为莉莉贴心无私闺蜜的格尔达。
有人说莉莉成功掰弯了格尔达。
我并不认可。
格尔达在最后夜会汉斯,有需要一个坚实的臂膀的原因,不过更重要的是需要来自一位异性爱人的呵护与爱。
格尔达对莉莉的感情蛮令人着迷的。
目送甚至守护着枕边人从男变女。
大概会和婚后发现丈夫是女人有一点类似的感觉吧。
爱情能否跟随伴侣性别的改变而迁移。
似乎是个新奇的话题。
私心更倾向于接受,这是长期共同生活衍生和培养出的亲情。
当埃纳尔也亚历山大交往的过程中,格尔达流露出了由惶恐、愤恨到落寞的感情。
刚开始的惊慌失措、失去爱人的悲恸,但却无能为力,只能一旁祝福和守候。
陪伴、守护的话题在好莱坞也是司空见惯的。
早的有《美丽心灵》,近的有去年小雀斑自己的《万物理论》。
当最初怦然心动、堕入爱河的因素统统离去,是什么可以让伴侣奋不顾身地开始一段以自己的美好年华为代价的漫长苦旅。
可能与爱情关系不大了吧,已经感受不到被爱的甜蜜,已经与占有、情欲脱离了干系。
只剩下干巴巴的责任与付出,和希望对方活得好的纯粹心情。
有点类似父母对子女的照顾。
不过亲子关系还掺杂了一点父母生命的延续的意思。
而这里会是更纯粹的风险了。
孤独的夜晚,可以抚慰自己的可能只剩下盛满美好回忆的老照片了。
我想,莉莉能够寻回内心的自己,自然是幸福的。
但拥有格尔达这样一位伴侣的幸福不亚于此。
没有格尔达,或许埃纳尔没法成为想要的自己,甚至没法发现深埋心底的真实自我。
一个人能做想做的事,成为梦寐以求的的自己,是美好又珍稀的。
而格尔达,牵着手让莉莉挣脱了埃纳尔的皮囊成为了完整的自己,同时亲手一点点拆毁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可能,格尔达是莉莉这辈子的守护天使吧。
感谢你让我成为了自己。
简单记录一下感想:1. 走出电影院,不自觉地捏起兰花指,扭的幅度也自觉大了一点。
过了一些时候才恢复正常。
男人演女人演的好,会让女人自惭形秽,意识到自己的性别。
2. 小雀斑的演绎,跟早几年佩佩那个烟视媚行的soldier's girl很不一样,但同样有魅力。
佩佩那个妩媚爽朗,眉目如花。
雀斑这个委婉娇羞,心思万重;细看,他并不美,但是媚眼一个个抛过来,不由得你不酥软。
这大概就是“郝思嘉小姐长得其实并不美,但男人见了他,往往要着迷”那种感觉了吧。
也可以说,佩佩那位表现的重点是变性以后,雀斑这位则是变性之前。
3. 回来读了资料,才知道这个故事并不忠实于原型,有大幅改动,这大概也是它的imdb分数不高的原因。
不过看的时候,还是很喜欢,很入戏。
即使原型的经历更复杂,但是片子讲述的故事有其可取之处。
并不觉得它空洞。
角色的心理变化对我来说有迹可循。
前几天看了卡罗尔,虽然赏心悦目,唤起恋爱的遥远记忆,可是那个故事本身,并没什么。
丹麦女孩讲述的东西重要得多,也复杂得多,更打动我。
4. 原型和片中的两位主角,都非常勇敢。
女主尤其了不起。
这样的事情,大概的确是艺术家更能够坦然面对。
最近看了不少艾丽西亚的片子,属这部片演得最好,也最美。
5. 去年的《万物理论》和今年的《丹麦女孩》有什么共同点?
雀斑总是出于无奈地让老婆受苦。
换句话说,他总是得到伟大的女人做老婆。
6. 只是,现在已经无法直视《神奇生物在哪里》了。
7. 虽然雀斑很厉害,膝盖已跪碎,但还是不能收进后宫。
以及我还是更喜欢他男装的样子,翩翩修长。
<图片1>
你觉得哪个更美?
影片的开始是令人艳羡的画家夫妇,有才,有钱又有名。
两人不同的是einar是那个瞩目的为人称赞的画家,而Gerda是活在einar才华阴影下的画家和深爱einar的普通女人。
在einar被高调称赞的那个画展上,Gerda眼底露出一丝失落,转瞬又恢复为丈夫高兴的小女人。
晚上回家时,Gerda在大街上大笑嘲讽着画展上称赞einar那个人浮夸,却又能与einar亲密无间。
Gerda一直矛盾,einar一直很乖。
在朋友的聚会上,作为一个模范丈夫,einar毫不羞涩地直白表达对Gerda的爱意,说到两人的邂逅,出乎意料竟是Gerda主动,Gerda说 i was sure,i still am,之后的einar似乎也被Gerda的sure感动到。
从这里就知道,Gerda是从始至终sure的那方,而einar更多是被动的sure。
故事的转折点是einar被Gerda要求当她的模特lili,而lili的出现让画作萎靡的Gerda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被肯定的希望,全然不知悄然唤醒的lili即将取代einar。
直到带着女装的einar到舞会,看到einar和一个男人亲吻了,她才猛然从初绽光芒的画家梦中变为深爱einar的普通女人,知道事情有了不可逆的变化。
之后的Gerda在爱情与事业中不停地矛盾着,她渴望着事业的如日中天,但她又渴望着einar的爱,前者的成功必须失去einar。
其实Gerda由始至终都是矛盾着,她反复从事业与爱情中挣扎,在开始,她享受着爱人纯真的爱,事业却郁郁不得欢;后来她享受着事业的成功,爱着患得患失的einar;再后来,她在爱einar和lili之间挣扎,在大爱小爱间抉择。
直到最终,她接受llili,放飞lili。
女人天生是感性的动物,Gerda始终为爱而奴,生为男儿身的lili也不过是女人,会期盼爱情、婚姻而冒险换一个可能的未来。
女人,女人,感性累人,若能洒脱,怎可女人。
这是部包装为变性人的女性爱情片。
一方面,《丹麦女孩》描述着一个残酷的现实。
变性人在社会中依然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承受着外界舆论和内心的双重压力,在寻求自我的道路上频频受挫。
另一方面,《丹麦女孩》也暗含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不仅对跨性别者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激发大众为理想坚定追求的勇气。
取自世界上第一位变性人的故事,《丹麦女孩》问世后便深得世界各大电影节喜爱,不仅一举拿下多项大奖的提名,也让“跨性别者”这个身份更广为人知。
故事发生在1926年的丹麦哥本哈根。
由埃迪雷德梅恩(别名小雀斑)饰演的画家艾纳和由艾丽西亚饰演的画家格达尔是大学同学,后结为夫妻,婚后一直过着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一次,由于模特失约,格达尔决定让丈夫艾纳暂时穿上白裙丝袜帮助其完成画作,殊不知此举动触动了艾纳的内心,开启他探索性别之旅。
格达尔以为一切都只是她与丈夫之间的小游戏,所以邀请他扮演女装出席,甚至给女装的艾纳一个新的身份;莉莉。
然而无意撞见女装的丈夫和另一个男人亲吻时,她既震惊又抵触,她无法理解为什么艾纳会将他们之间的小游戏当真。
冷静下来的格达尔决定和丈夫谈一谈,原来这一切早在艾纳童年时就有预兆。
小时候艾纳穿着母亲的围裙与好朋友汉斯在厨房玩耍玩耍,汉斯亲吻了艾纳,却被父亲将汉斯赶出家门,艾纳探索自我的过程就此被扼杀。
后来,格达尔通过换环境和寻找汉斯的帮助来试图将艾纳拉回正道,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艾纳对自己的身份也越来越坚定,他就是想做一个真正的女人。
最终他孤掷一注去做变性手术,由于技术条件不够发达,艾纳做完最后一场手术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丹麦女孩》细腻的描绘了主人公艾纳的内心转变,从第一次穿上丝袜时嘴角的触动,到去舞蹈室疯狂试裙子的喜悦,再到决定做一个女人后,艾纳为自己和妻子都买了一条漂亮的丝巾。
种种细节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彷徨,欲望和追求。
这条丝巾最后也成了全片最重要的一个隐喻象征。
艾纳死后,妻子格达尔和汉斯来到艾纳的墓碑纪念他。
一阵风将艾纳送给妻子的丝巾吹走,格达尔却说让它飞吧。
丝巾象征着艾纳的自由,虽然他已不在人世,但他终于解放了自己的灵魂,探索出内心所求。
一方面,《丹麦女孩》描述着一个残酷的现实。
变性人在社会中依然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承受着外界舆论和内心的双重压力,在寻求自我的道路上频频受挫。
另一方面,《丹麦女孩》也暗含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不仅对跨性别者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激发大众为理想坚定追求的勇气。
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但它并非只是面向变性人群体的。
普通大众在这部电影中能更加近距离的观察到变性人的内心世界,与之共情,帮助我们树立正确对待LGBT群体的世界观。
但是,作为一部电影来审视,它似乎还是差了点什么。
除了奥斯卡影帝小雀斑精湛的演技之外,能完全帮助我们理解主人公的叙事线略显浅薄。
这大概与导演汤姆霍伯的野心有关。
影片既要表现艾纳的选择,又要表现妻子对艾纳的态度,还要展现上世纪欧洲的艺术氛围,这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
原本是单一主人公的剧本有变成双重主人公之嫌,会一定程度上让观众失去对中心点的关注。
总的来说,伴随着略微瑕疵的《丹麦女孩》仍不失是一部佳作,全片在隐喻的忧愁基调中展开,最终以升华之后的希望悲剧结尾。
它在风景如画的哥本哈根留下观众的眼泪,在平静的诗意中实现主人公的自我价值。
在2015年12月份标记了最期待的两部电影,虽然对小李也很期待,但是《卡罗儿》和《丹麦女孩》用其精彩的预告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我对同性更确切地说是女性人性题材的电影的关注和喜爱远远超过其它类型。
果不其然,它抓住了我的心!
像一个女人一样柔软却韧性!
对于这篇冲动而作的影评,似乎完全不想去剖析情节,甚至忘记自己以前的影评如何写的。
就是这样美丽的男子的寻找成为美丽女性的路程让我更加欣赏女性的魅力!
我虽有观察人的习惯,但是没有观察过是否眼前的呈现出生理性别的人是否内外一致。
我身边会有写大大咧咧的女生的言行太过于男性化,也有些腼腆的男性却在很多时候变现得很女性。
我并不觉得奇怪和不舒服,我只关注是否真实。
写着写着让我想到波伏娃的《第二性》当中关于女性成为女性的历史。
成为女性的过程从自由思想的我的观点来看总会让我夹杂着愤怒和委屈,因为那个历史是屈辱和服从的卑微,是必需品和附属品的交替。
女人在真正成为自己或者找到自己的路之前经历了几千年的困惑和压抑,而今终于可以在社会认可和科学的帮助下找到更好的历史位置。
独立,自信,优雅,去发现,去追求,去想像,去思考,去爱!
回到影片本身。
预告片里展示了主人公人生得几个重要时刻,每一个时刻都在推进情节的发展,知道莉莉成为了自己。
影片的情节叙述很自然完整,看完了没有让我觉得疑惑的地方,有的是让我去更多地发现女性美的激励。
故事从丹麦到法国,从法国到德国,从德国回到丹麦再到德国,最终成全了完整的莉莉。
丹麦是萌生女性情节的地方,法国让主人公体会到作为美丽女性被众人欣赏和称赞的愉悦,从而进一步让女性的特质展出来,遇到理解他的德国医生开启了寻找真正的自己的危险而又激动人心的机会。
在德国让自己享受半个女人的身体的机会,却得到了完整女性的对待,而回到丹麦让自己体验独立女性的骄傲和幸福促使其快速完成自己的愿望。
最终在德国,在生命即将消逝的一刻莉莉幸福地成为完整的女人,而身边为其流泪的是另一位深爱她支持理解她的丹麦女人。
演员的演技无可否认,艾迪把心里和生理变化的过程演绎地非常完美,女性的细微和优雅在其演绎下让我汗颜对自己是如此不了解。
艾丽西亚把一个有天赋,独立自信的女画家,丈夫的妻子,莉莉的朋友很贴切地真实地糅合到一起。
对于这段变形历程的见证者,格尔达的痛苦,矛盾,迷惘,坚持,理解,关怀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
着装也是电影让我喜欢的地方,对女性丝绸织物的感官描写让我隔空感受到触摸织物的美感,而正是这种美感表现了女性的柔美。
另外电影里处处表现出的艺术气息,让我觉得更是在欣赏而不是在看。
想到《不存在的房间》里的一句话:走出去!
你会爱上这个世界!
是的,我爱上了电影里的世界。
白天是熙攘的生活,街头人头攒动;夜晚天空,房屋,河流,远山,浓墨重彩,各成一格。
眼神传达笑意,嘴角表露喜悦,画布描绘女性的美丽。
就让那丝巾在家乡的晚风中飘着吧。
那五棵婀娜的树是记忆的见证。
这个一部让我看了生气的电影。
一个是一直对着自己老婆说我唯一爱的就是你的艾纳,却一直在追求的只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那个他说“my life,my wife”的人哭着表现出我承受不住了,让艾纳出现一小会儿的时候,他想的是不行,我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意志,我要表现出我要的样子,我不能变成你要的样子。
这时候说不定有人就要跳出来说了“他做的对啊,不要给出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步啊,既然自己变不回去就要绝情地告诉她啊。
”那抱有这样思想的看官,敢问一个为了大局着想的人,为什么在最后手术做了,已成定局的时候,明明知道让爱自己的人去看自己做第二次手术会给爱自己的人带来多大的伤害的时候依然要求她到场呢。
格尔达已经说了我不想看到你伤害自己,你却还要在她心上割刀子,只因为你希望我做完手术有人可以陪着我?
这个“男人”在还是男人的时候性欲简直不要太强啊,可是穿上女装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力做到去做了?
不是说自己从小心中就住着女人么,那怎么不是从小就没有云雨啊?
你这意识主导行为的典范真是棒棒的。
一句话总结这个人就是-简直不要太自私。
另一个,是用默默站在背后支持的老公来表达爱意的格尔达。
从最开始老公的画展光芒万丈,自己同样身为画家却不被人看好的心酸自己默默忍下,还要对外人说着,我老公一定会红得不行。
然后是发现丈夫不太一样,却没有像普通人一样表现出任何的排斥和不接受,即使心中难忍也说着我会支持你,我认识到了你的不正常。
在她哭着求艾纳回来却被伤心的时候,本可以放纵自己的欲望。
此时内心台词应该是“你既然不要我了,那我也可以不要你啊”这样才是正解啊,然后选择别的生活。
可是他在一个高富帅亲吻他的时候躲开了,她说“他依然是我的老公”。
最后看到老公和别的男人在一起,并且要去做进一步的变性手术时,明知自己心中如刀割,却还是不忍心老公独自去做手术,害怕他不够强壮而熬不过最后依然出现在另外一个城市的老公病床前。
是要有多爱才能有这样的心性啊。
电影的最后lily对格尔达说:“how have i deserve such love.” 我想说 自私的人不配拥有
跨性别话题于电影其实完全不是新鲜事,无论是小众大众,大牌演员,大牌导演都有涉足跨性别话题的电影,其中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且年代跨度也不小,所以这部丹麦女孩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我实在是很无语。
好吧,一个新近人气导演,一个新科影帝,从影子都没有就开始锁定各种关注,事实上也因为这样的关注度让一个本来很有看头的故事糊掉了,真心可惜。
我其实挺喜欢电影的色调,明亮,浓稠,华丽,慵懒,非常符合欧洲人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格调。
但是这个故事到底在说什么,所有的情节都是一抹而过,小雀斑各种美嗒美嗒美美嗒,然后就没然后了。
艾纳为什么穿女装了就发现自己的女性内在呢,格尔达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格尔达作为一个文青,30年代欧洲的lady gaga的心情又是怎么变化的,这到底是姐妹,情人,闺蜜还是什么玩意。
艾纳和格尔达双方的性取向是怎么流动的。
作为世上第一个做变性手术的跨性别,她是如何经历的,她如何适应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如果对应身边的所有人,怎么又会近乎于偏执得要去做进一步可以说是高度实验性的手术。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小雀斑的羞答答里面糊掉了,以至于我都觉得小雀斑的表演流于表面,做作得紧,其实后来想想,这是剧本的错,因为我们不懂啊。
我发现看过这部电影唯一的收获是对格尔达的兴趣,有没有什么导演有兴趣发掘一下这位画过好多情欲画作,尤其是拉拉情欲画作的女性画家的一切一切,这次不要再糊掉了,一个就够了。
《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讲述的就是一个患有“易性癖”的“女孩”的故事,原型取材自世界上最早“变性手术”案例的主人公莉莉·埃尔伯(Lili Elbe)。
该片由Tom Hooper 导演,小雀斑Eddie Redmayne主演,故事原型是活跃在上世界二三十年代的丹麦艺术家Einar Wegener 和他的妻子Gerda Wegener。
埃纳尔和格尔达是一对甜蜜恩爱的画家夫妇,由于妻子格尔达取材的模特不够亮眼,她的画作平庸乏人问津。
偶然之间,格尔达在丈夫身上发现隐藏的灵感,现在的说法就是玩变装秀,终于引火烧身,埃纳尔从此踏上变装的不归路。
该片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优秀的演员拯救了这部戏,饰演妻子的艾丽西卡·维坎德和小雀斑飙足戏瘾。
他们的互相依恋到最后互为亲人,这种虐心的情与爱不断拉锯纠缠,是影片最大的看点,当然小雀斑女装造型的摄人魂魄也是惊艳爆破点。
不过我看小雀斑的女装造型,也就一般般,只是小雀斑通过很多细节的呈现,让人对这种内心女性意识不断膨胀燃烧的渴望,感觉后怕。
小雀斑的表现似乎真让人以为他已经完全走进埃纳尔的世界,或许是莉莉的世界。
演员的演技非常好,但我没有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
汤姆·霍珀一直是一位个人很喜欢的导演,从之前国王的演讲到悲惨世界无一不体现着他对场景的操控力,作为一名男性导演,最为不易的是他对观众感情的煽动,每一次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然而之前的作品不论拿的是小金人还是钻石人都掩盖不了一个通病:他作品中的男性主观视角,说人话就是:他直男癌。
国王的演讲——讲诉了约克郡公爵如何在妻子的帮助下克服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在公众前完成演讲的故事。
为什么这部影片没有看出导演的毛病呢?
人家是国王啊,额,对了,人家是个雄性国王。
然而,当今社会,观众需要的是:即使你拍女王也要拍出这种视角。
现在是唯权/钱至上,而不是唯雄性至上啊。
我赌五毛,如果汤姆·霍珀拍女王绝对拍不出来《国王的演讲》的效果。
<图片1>悲惨世界就更不用提了,本来就是旧时代的故事,直男癌不直男癌几乎看不出来。
观众们记住芳汀那张楚楚可怜的小脸就够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么一个热衷直男视角的导演居然拍了跨性别题材的电影!
或许是导演本身就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
然而,我宁愿汤姆·霍珀去拍维京海盗也不要去拍跨性别题材。
影片全程就像《国王的演讲》一样,我只看到“他”的渴望和需求以及她对“他”的各种帮助和奉献,没有展现Gerda的内心世界,尤其是Einer变性时Gerda的内心演变,这是影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啊,也是最能打动大多数女性观众的一部分,导演居然不带而过了!
如果演员稍微把握不住,故事就成了——丈夫变性抛弃柔弱妻子。
你看,即使历史上的Gerda是著名的女同性恋到了汤姆·霍珀手里也能演绎出一个牺牲妻子成就丈夫的狗血故事。
更让人无语的是,本身跨性别的故事受众就小,能够接受此类故事的大多数都是女性和LGBT人群,汤姆·霍珀恰好惹怒了这部分人。
《丹麦女孩》,我祝你票房一路走好……
布景是美的。
造型是美的。
音乐是美的。
人都是美的。
只是对于我,这是一个无比揪心,孤独,凌乱,黑暗,甚至是丑陋的故事。
所有小心翼翼的遮掩,都像片中Lily和Gerda中间挂起的薄纱,明知世界已经崩塌却还详装镇定。
剧中Lily走在路上被两个男人言语挑逗,最后被拳打脚踢。
导演将这一切最后设定在一个环形露天剧场,Lily倒在中央,构出又一幅美丽的油画。
全片自始至终Tom Hooper在借Eddie Redmayne之口,反复问那句"Am I beautiful?"But the story deserves so much more than only being beautiful.-华丽的分割线-update:看片前特意没有读任何关于真实故事的东西。
看完了怒写上面,然后读了一些日记和相关真实故事的文章,觉得Einar/Lily更像是双重人格,Einar最后被Lily压倒。
而Lily就是一个追求浮华和美丽的人。
(说Lily是双重人格一定会触到很多人的神经)这样来看影片负责貌美如花的切入点也算是功德圆满。
好看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