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迪·朱利安尼就萨沙·拜伦·科恩恶作剧采访致电纽约警方作者:艾米丽·史密斯和玛拉·西格勒鲁迪·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给纽约警察局打了电话,当时“波拉特”(Borat)明星萨沙·巴伦·科恩(Sacha Baron Cohen)身穿粉色比基尼,试图欺骗他接受恶搞采访。
周二,这位前市长和特朗普总统的私人律师前往马克酒店,接受了他认为是关于政府对新冠肺炎回应的严肃采访。
他说,他收到了采访的报酬,并要求将这笔钱捐赠给斯蒂芬·西勒隧道(Stephen Siller Tunes)和塔斯基金会(Towers Foundation)。
一位女采访者在一间配备了专业灯光和摄像机的房间里开始了谈话,并提出了几个简单的问题,朱利安尼告诉我们,“这个家伙跑了进来,穿着一件疯狂的,我会说是粉红色的变性人服装。
“这是一件粉色比基尼,有蕾丝,在半透明的网眼上衣下面,看起来很荒唐。
”他留着胡子,光着腿,并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令人分心的迷人之人。
“鲁迪·朱利安尼和萨沙·拜伦·科恩鲁迪·朱利安尼和萨沙·拜伦·科亨·盖蒂现年76岁的朱利安尼说,他没有立即认出破门者是科恩:“这个人进来大喊大叫,我想这一定是个骗局或敲诈,所以我报了警。
然后他就跑了。
“其他消息人士称,48岁的科恩被看到冲出了时髦的上东区酒店-名人们最喜欢的酒店和梅根·马克尔2019年星光灿烂的2019年婴儿送礼会现场-沿着第77街,只穿着浴袍,但没有被警察逮捕,警方确实赶到进行调查。
纽约警察局没有置评。
朱利安尼解释说:“我后来才意识到那一定是萨沙·拜伦·科恩。
我想起了他之前愚弄过的所有人,我自我感觉很好,因为他没有得到我的支持。
“科恩的代表拒绝置评。
然而,这位前纽约市市长补充说:“我是他的一些电影的粉丝,特别是”波拉特“,因为我去过哈萨克斯坦。
[采用波拉特口音,Guiliani重复了电影中的一句名言:]‘她是我的妹妹。
她是全哈萨克斯坦排名第四的妓女。
这真是太好笑了。
“上周,科恩男爵(Baron Cohen)假扮成一名种族主义乡村歌手,在华盛顿举行的一场右翼活动中,他鼓励人群随着歌词一起高呼自由派人士被“斩首”或“注射武汉流感”的歌词。
据报道和组织者称,这位穿着工装裤、戴着牛仔帽、留着假胡子的喜剧演员通过在最后一刻进行大笔捐款,欺骗了周六活动的组织者,该活动由“三个击球手”民兵组织主办。
然后,这位专业的恶作剧者登上了奥林匹亚的舞台,让一些观众随着极端的歌词一起高呼口号,其中包括:“奥巴马,我们该怎么办?
”给他注射武汉流感…我们该怎么办?
像沙特人做的那样把他们切碎,“这似乎是对被谋杀的记者贾迈勒·卡舒吉(Jamal Khashoggi)的病态提及。
他也希望“吃寿司的人”有同样的愿望--更糟糕的是“中国人”,他唱道,他们应该“像二战时那样用核弹把他们炸死”。
当活动组织者最终“无精打采”地冲上舞台时,恶作剧者和他的随行人员逃进了一辆等待的诱骗救护车。
许多人猜测这可能是他的Showtime喜剧片“Who is America?
”新一季的噱头,但该电视网没有发表评论。
14年前的《波拉特》就发明了一个公式:把最贱最low最屎尿屁的闹剧形态,嫁接到美国政治和社会的严肃议题之上,这样就制造了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效果:你说它无脑闹剧吧,它又分分钟有所映射;你说它是严肃说事吧,又实在受不了里面的各种恶趣味。
现在《波拉特》续集来了,劲道没那么足,但这个独特配方并没有变,而且跟现实政治的切入度更深,即视感更强。
事实上波拉特和他女儿这两个荒诞的虚构人物,被强行插入到美国人的现实生活中 --- 从小店里的店员到彭斯和朱利安尼,几乎都是真实人物充当演员(很多场景这些人对电影拍摄并不知情),彭斯演说的共和党大会以及对朱利安尼的采访,都是非表演性质的实景实事。
这样一部荒诞闹剧似乎又跟纪录片合了体。
续集好看的是对各种美国现象的映射和讽刺:川普和他的阵营和基盘、反犹主义、反堕胎、持枪自由、新冠阴谋论、反新冠隔离等等。
尽管这都是出于好莱坞主导性的自由主义左派价值观,但电影的确向一时盛行于美国的反智主义扎了好多小刀子,还挺令人过瘾。
续集不那么令人认同的,是过于强烈的女权主义内核,还有在荒诞里一定要乱入进来的父女情。
在现实批判之外,续集故事变成了“美国文化的外来者发现美国价值观的伟大”,你已经能嗅到大美国主义的那种文化优越感了。
这些戏份之所以很牵强,还因为它必须假定波拉特和他的女儿来自一个极其原始落后的母体文化,一个将女人视为猪狗不如的奴隶的男权社会。
哈萨克斯坦不幸再次成为这样“劣等文化”的象征。
创作者假荒诞之名,对哈萨克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调侃戏谑,让你看着看着都会动怒:人哈萨克斯坦招谁惹谁了?!
尽管电影并没有没有主观抹黑哈萨克斯坦的动机(对创作者来说,换成乌兹别克斯坦或缅甸老挝也无不可,只要是美国人认为的劣等国家就行),但就电影传播的效应来说,哈萨克斯的国际形象恐怕又会无端走低,特别是对于美国普通观众来说,因为他们对美国以外的国家基本上既无了解,更无了解的兴趣。
所以《波拉特2》的长片名应该改成:《波拉特2:对美国右派的批判和以哈萨克斯坦为代价的对美国价值观的歌颂》。
提示:本文不适宜三岁以下儿童阅读。
还记得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波拉特吗?
那个当街Jerk off,在特朗普门口拉屎,酒店光腚狂奔的波拉特时隔14年又回来了。
14年前,为了建设伟大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前往美国学习美文化的波拉特给大家奉献了一场充满屎尿屁的旅程。
路途中把美国女权、种族、同性恋、恐怖主义、政治、宗教等文化黑了个遍。
专找痛点、笑点戳,戳到你怒目圆睁的同时又笑出眼泪。
14年后,波拉特再次前往美国。
自从14年前的访美事件后,哈萨克斯坦成为全球的笑柄,罪魁祸首波拉特被判终身在古拉格做苦力。
14年后的一天,波拉特被召往总统府。
原来哈萨克斯坦为了与美国交好,波拉特被委以重任,把强尼猴赠予美国副总统。
由于第一部在美国太过于火爆,波拉特已经成为美国网红,走在大街上不乏有路人认出并索要签名,更有甚者紧追不舍。
出名固然不是什么坏事,但却给波拉特的制作带来很大影响,显然他没法像之前一样假装哈萨克斯坦人随意把美国人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波拉特不方便露面只能伪装自己,并顺势增添了一位女主——他的女儿图塔。
新增的女性角色图塔是一位思想尚未开化,愚昧无知的女性代表。
她认为女性就是男性的奴隶,女性不能开车,不能触碰自己的私处,否则会遭天谴。
图塔的出现让《波拉特2》完全走上了女权主义的道路。
厌女(厌女部分较晦涩,不感兴趣者可下滑至魔幻现实部分)如果说第一部女权只是其中一个调侃的点,那第二部对于女权的恶搞已经严重到让我产生不适的地步了。
说起女权就不得不提厌女症。
如果你高喊女权却不了解何为厌女症,那不过是跟围观群众在凑热闹瞎起哄罢了。
厌女症:歪曲、贬低女性的形象,对女性化、女性倾向及与女性相关事物的厌恶。
事实上,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厌女症,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
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
之所以《波拉特2》中对于女权的讽刺让我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与我最近在读上野千鹤子的《厌女》有关。
在读《厌女》前我对女权主义还抱有一丝希望,觉得女性地位确实在稳步提升,读完《厌女》后,我甚至有种女性其实不如狗的感觉。
影片中图塔听波拉特的话去整容,珍妮丝问她为什么要整容,图塔回答:这样我就可以被当成礼物送给一个美国男人(美国副总统)了。
也就是说,图塔整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悦男人。
这就是现实的悲哀。
女人不会为了自己去整容,他们整容是为了取悦别人,取悦的对象大部分是男性。
恐怕没有多少女性是为了跟另一位女性攀比容颜而去整容吧。
女性整容为了自己更美,变美后为了得到男性的认可和青睐。
这就是现在女权主义伪装,父权制的现实。
虽然看似女性地位提升很多,但女性地位低下早已成为一种惯性认知。
男性占据着主宰地位,并且通过生活中各个小细节无形中将女性地位压到无比卑微的程度,而这些小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打个比方,有剩女这种侮辱女性的词汇却有着“男人越老越吃香”这种莫名其妙的言论。
男性更是会通过辱骂另一位男性不是男人来贬低他的男性地位。
例如:你是不是个男人?
怎么跟个娘们一样?
又或妻管严,实则是说这个男人无能,连家里的女人都降服不了。
所以男性往往不会喜欢过于强势的女性,因为类似女强人这种角色可能会影响到男性的社会地位。
这些言论的核心都是把女性放在一个很低的层次,把女性当成一种可以降服的物种,你能降服,那你就是男人。
你降服不了,那你属于“女人”这个群体
这一观点再往外延伸就扩展到同性恋这一群体。
因为男人往往是通过征服女人来体现他男性的地位,而当一个男人不喜欢女人,就被排除在“男性”这个体制外。
说到同性恋大部分人下意识反应是男同,而当一个男人无法通过征服女性去获得成为男性群体的通行证,这对于当今父权制社会来说,自然就不受欢迎。
在《波拉特1》中,波拉特与所有男人见面都行吻脸礼仪。
结果有一次,波拉特误入同性群体游行活动,不知情的波拉特仍然与他们热情往来,并进行了少儿不宜的活动。
结果事后得知他们是同性恋,瞬间呆若木鸡。
他接受不了这不是“男人”的经历。
所以,与其说是大家接受不了同性恋群体,不如说是这个父权制的世界接受不了这种可能会动摇父权制根基的现象。
以上就是男性厌女症,表现为对蔑视女性以达到提升男性地位的目的。
而女性厌女症为自我厌恶。
例如吃软饭,外人会说:这个女的怎么找了这么没本事的男人。
相反如果一位女性的老公很有能力,众人反而会投以艳羡的目光并称赞真是好眼光。
一位女性很强壮会被夸像个男人,很man。
都是贬低自己的同时夸赞男性力量散发光辉。
在《波拉特2》中,图塔偶然参加过一次女性俱乐部见面会,算是女权主义的一个组织。
会议期间,图塔突然发现自己的私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于是当着俱乐部成员邀请她们一起解放身体。
结果场面一度很尴尬。
影片中波拉特带图塔参加了马孔名媛舞会,会上跳了一段辣眼睛的传统生殖力舞。
来了月事的图塔跳完舞后下半身一片血红,无论男女全是一副震惊且厌恶的表情。
女性自己都厌恶自己的身体,觉得解放身体是一件可耻的事,何谈女权?
除了这些,社会中还有类似“养儿防老”、“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看似古训实则就是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贬低女性地位的言论。
如果真的想要实现女权,那只有推翻现有的社会体系。
在讽刺女权的同时也少不了种族歧视。
波拉特带图塔去见黑人保姆珍妮丝,把女儿当宠物用锁链拴起来,并与珍妮丝一同翻阅那本农业及野生部官方出版的《女儿主人手册》。
其实就是在影射黑人悲惨的奴隶史。
那本官方读物《女儿主人手册》更是讽刺所谓的女性、种族歧视背后都是一群高层男性领导在控制着人们厌女的思想。
《波拉特2》本身是一部恶搞讽刺的喜剧电影,说了这么多严肃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出名后的波拉特被限制大量发挥的余地,明显没有第一部那么飞了。
说完了严肃的女权下面就说一点好玩的事情吧。
魔幻现实在看《波拉特》前你一定需要了解这几个点:1.影片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参与《波拉特》的制作,很多角色就是人们的真实面貌,情节大都是现场真实体现。
2.《波拉特》电影制作过程中,引起91次报警。
上映后更是接到多起投诉。
3.现实中的哈萨克斯坦看完《波拉特》表示很生气,随后大度欢迎外国人来旅游,看看真实的哈萨克斯坦。
2020年7月6日,鲁迪报警称采访中有一异装人士闯入。
该男士身着粉色比基尼,配蕾丝,光腿闯入现场前纽约市市长,现特朗普私人律师鲁迪·朱利安尼采访现场。
在美国副总统彭斯的演讲现场,一位男子戴着特朗普头套,肩扛女子大声向彭斯喊话,围观群众对着“特朗普”高呼:4 more years !
4 more years!
在一场右翼集会上,一位红脖子带领大家齐唱“新冠之歌”,歌词强烈抨击了前民主党总统奥巴马、科学家、医生等“新冠制造者”,表示新冠是一场巨大的阴谋。
以上三段看似很魔幻的场景其实都发生在现实中,并且都是波拉特易容参与后的产物。
也就是说,当时在场的人们也不知不觉参与到《波拉特2》的制作中来了。
更为魔幻现实的是,这三起事件不仅真实,波拉特的参与更是将其背后的故事无限放大。
图塔对鲁迪的采访过程像极了“钓鱼执法”,内容、动作暧昧不清。
而了解鲁迪的人都知道他婚外情新闻频发,其中以与科蒂奇医院CEO玛利亚·瑞安和药品公司销售代表朱迪·南森最为闻名。
把图塔赠予鲁迪的想法就是在讽刺鲁迪的生活作风问题。
带上这个观点去看鲁迪采访中在卧室整理衣物的桥段,到底是在整理衣服还是jerk off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右翼集会上波拉特唱的“新冠之歌”,歌词内容惊掉人们眼球,直指新冠起源于WH(现在终于能理解可怜的哈萨克斯坦被黑得多惨,心里多有苦说不出了吧。
)全程对于奥巴马的抨击完全表达了共和党将对民主党的仇恨转接非常成功。
在此前波拉特问两位红脖子病毒可怕还是民主党人可怕,两人很快共同表示:民主党人更可怕。
最为魔幻的是,他们对于民主党人的认知就好似波拉特对于犹太人的认知:会吸人血的魔鬼。
除此之外,影片中情节、台词满满都是对现实世界的讽刺。
《女儿主人手册》中第一页就写了女性应该住在笼子里,于是波拉特带图塔去挑选合适的笼子。
挑选过程中波拉特提到特朗普把墨西哥儿童困在笼子里。
这很不可思议很魔幻,但却是在讽刺一件事:美国对于墨西哥非法入境者采取的一项措施。
这项政策大致内容是非法移民在美墨边境被抓捕后,成年人将被拘捕等候审判,而儿童则会被强制与非法移民父母分离。
这项政策被称为“骨肉分离”。
当然,迫于压力,特朗普已经叫停这项政策。
影片中这些讽刺桥段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显然波拉特在经历了14年前那场文化冲击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屎尿屁了,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去探讨更深层次的点。
当然,波拉特也不一定就是在讽刺,也许人就是一标准的共和党分子,拍出了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
只不过让观众误以为他是在用这些看似荒诞的画面反讽,也许他真的希望特朗普4 more years呢。
NOT~
停不自禁地想起了郭德纲的相声,屎尿屁,三俗,混不吝,敢说,波拉特2,很郭德纲。
电影的最后,图塔萨格季耶夫,波拉特玛格丽特萨格季耶夫,女儿和父亲,分别成为哈萨克斯坦排名第三和第四的记者。
这一切源于她俩在美利坚啼笑皆非的遭遇和经历。
把女儿送给副总统,给女儿看洗脑书籍,各种骚操作打扮改造女儿,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自己回国后不被车裂。
不得不承认,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很喜剧,很三俗。
女儿和父亲在德克萨斯州农博会双双起舞的那一段,难得的温情,难得的和谐,后来,女儿在美利坚当记者,父亲在舞台上唱病毒之歌,这一切,活生生的魔幻现实主义。
当然,这电影不可能在我国公开上映,电影里各种公开污蔑我们的病毒字眼,各种污水横流,各种自以为是的偏见,不过,好在结尾处又自圆其说,病毒是波拉特从哈萨克斯坦带往全世界的,恩,自黑出了新高度。
伪纪录片的形式,各种大变焦,和10多年前的波拉特第一集相比,多出了个女儿,而这个女儿在影片中后段就出现bug了,一个没文化的,15岁的女儿怎么可能在美国找到工作,而且还是传媒工作?
虽说电影主题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批判揭露美国现状和偏激,但这确实地影响了影片的现实感。
本作其实还是非常模式化的剧本,不同的是其表现形式,和极其优秀的主演员拜伦。
据了解,本作制片大量采用“钓鱼”拍摄,达到了极其逼真的群像表演,而且大部分不是演员,这不就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么。
本作主创的勇气,实在值得敬佩,被91次真实报警,拜伦打闹副总统演讲真实现场,钓鱼套话特朗普律师,冒险混进激进群体聚会,在新冠肆虐下大量的外拍,还有主演为表现人物的各种献身,让我由衷地敬佩。
另一方面,本作在得罪了这么多官方政要的前提下,还能上线Amazon Prime,不得不让我羡慕美国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包容度。
衷心地希望,我们的国家,也能越来越自信,有越来越包容的文化政策环境。
作为哈萨克人当第一部出来时就被标题吸引,然而第一次看时引起我的反感,电影中的“哈萨克斯坦”形象是一个低俗落后野蛮,反现代文明和反政治正确的国家,同时他们的言行中又包含了纯真和直接。
当后来第二次看的时候我抛开民族情感,试着去理解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意思,发现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电影中“哈萨克斯坦”及波拉特形象是鲜明的野蛮无知,放入美国社会却和美国社会的很多方面及很多人都能产生共鸣,反犹的,反文明的,极度男权的,愚蠢的,好色低俗波拉特到哪里都能找到自己同道中人,可以反推出波拉特的形象就是源自美国,有个评论说这电影是两个文明的碰撞,其实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文明,可以说是美国遇见美国,是对想象中的和自以为的美国社会的解构。
可以说无关于哈萨克斯坦,全片关于哈萨克斯坦的真实桥段就是地图、国名、几个人名:前总统的名字:纳扎尔巴耶夫、以前央视播过的综艺节目《城市之间》中几个主持人的名字:波拉特及阿扎马特,还有一句:贾克斯吗(你好吗)。
除此之外没有哈萨克斯坦的任何元素,人群的话是地中海长相,前苏联地区小国风貌,语言的话就不知道是什么语言,这个国家形象本身就是美国对偏远小国的想象。
也是科恩用他们的无知的形象来麻痹特定的愚蠢的美国人,让他们暴露真实面目的工具。
这部电影中穿着比基尼裸奔的不是波拉特,其实是美国。
总之这部电影幽默恶俗无厘头,又包含了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类似这部的还有美剧这就是美国。
题外:据说这电影第一部上映后引起哈萨克斯坦群众的强烈不满,遭到俄罗斯等国家禁播,但是当时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没有禁播。
第二部上映时当了30年一把手的纳老爷退休了,继任者不知道禁播没有。
哈运动员在外参赛,有美国人拿100美元,企图与某女运动员发生关系,结果引起冲突。
哈运动员在卡塔尔获得金牌,奏国歌时放的是波拉特恶搞版国歌,女运动员全程没发觉,手放胸口听完了整个歌词,此后国家出台政策,运动员必须会国歌。
6名来哈游客模仿波拉特比基尼裸奔,被逮捕,罚款440元。
2012年,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公开致谢科恩,感谢他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政治戏剧,喜剧?
无聊的游戏,低俗的噱头。
政治戏剧,喜剧?
无聊的游戏,低俗的噱头。
政治戏剧,喜剧?
无聊的游戏,低俗的噱头。
政治戏剧,喜剧?
无聊的游戏,低俗的噱头。
政治戏剧,喜剧?
无聊的游戏,低俗的噱头。
政治戏剧,喜剧?
无聊的游戏,低俗的噱头。
政治戏剧,喜剧?
无聊的游戏,低俗的噱头。
政治戏剧,喜剧?
无聊的游戏,低俗的噱头。
政治戏剧,喜剧?
无聊的游戏,低俗的噱头。
政治戏剧,喜剧?
无聊的游戏,低俗的噱头。
政治戏剧,喜剧?
无聊的游戏,低俗的噱头。
不是文化人 不会评 只是觉得挺好看 反应当时人们丑陋的现象 也反应出波拉特非凡非常聪明 那个时候 得他 得有多大的勇气身边最亲近的人都不相信他 他却没有绝望他一直往前做出成绩 让特别多的人相信他得坚持努力得到得成果 特别喜欢人物角色得精神 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光看简介,就知道《波拉特2》是那种必然会被电影自媒体趁热轮一圈的“热点电影”,尤其是影视圈青黄不接的2020年末,这样一部荒诞、猎奇、处处是梗,段段黄暴,把老百姓想玩不敢玩的政治讽刺玩到飞的电影正中苦逼“打工人”下怀。
抛开那些自动成梗GIF动图和字幕长截图,当我们看《波拉特2》我们到底在看什么?
坦率地讲,在萨沙·拜伦·科恩主演的几部电影长片序列中,《波拉特2》应该是最平庸的一部,为什么反而如今掀起了这么多的讨论?
萨沙·拜伦·科恩深耕喜剧多年为何至今也没被捧上神坛,他一个英国人怎么就成了美国行为艺术大师?
挖个坑,毕业论文有点焦头烂额,这个热点追不上了,下个月一定写出来...
06年曾恶搞米国的哈萨克大叔,如今因为国家需要,再次出使米国。
那些为女权奋斗的女人们,连自己自慰的快感都不敢面对,还有所谓上流社会集会时连女人的来事也不敢面对;那些高喊撕碎xx的大集会,不就是新纳粹吗;那些高喊中国是病毒制造的人,不都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吗。
片子是屎尿屁,但真的是一部很优秀的政治讽刺片。
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部片子不要当喜剧来看,是一部很好的政治题材的纪录片。
看着哈萨克大叔赤果果地揭露米国的现状,我其实是从好笑到愤怒,到欣慰的。
以前那种美帝强大到可怕的念头突然一去不复返。
突然发现,那个重视科技,重视人才,是全世界的霸主的米国已经让川建国同志搞掉了。
未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机会来了,一定要好好珍惜。
再不可回到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等上去了,踏踏实实搞实业,邓爷爷早就教育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依旧恶俗无下限,自作聪明。
没有第一部的好,其中一些关于疫情的事让人笑不出来
大姨妈跳舞那段太虎了哈哈哈哈哈
不推荐看,这个续集很无聊。
还是有些好梗但总的来说不及第一集好玩,主要是没有一首如“Kazakhstan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那种级别的金曲,以及现在随便是个角儿都想找个“黑/女”接班人,这事儿太没意思。想不到连波拉特这种神经病都未能免俗,让人觉得这个世界真心无趣。
这部波拉特新作真的是惊为天人。短短90分钟我看傻了无数次。选择在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拍摄,让作品尤其魔幻。穿着KKK袍子cos川普扛着闺女大闹彭斯会场,酒店卧室给朱利安尼设局,如此大胆的拍摄计划也只有萨沙拜伦能干出来,让电影与现实世界荒谬的互动创造出真实的戏剧冲突。伟大的作品。
活久见系列。全团队看完以后都纷纷打算抛掉手上自己公司的股票,以及提醒Jeff B多雇几个保镖。真的要是川普还有四年,我们公司以及Sacha要没完没了打官司了。。。真的是等十月23号上映以后我要switch off,不然真的血雨腥风受不住啊。。。Update: 果然Rudy那段迅速热搜血雨腥风了,还有holocaust那段也吃官司了。。。悉尼车站广告也各种被投诉,social account各种被哈萨克斯坦人民troll。这辈子做这么一个campaign也挺值的了XD
给sacha baron cohen送上膝盖!
14年后的续集,继续了骚浪贱、屎尿屁的本色,虽然有些段落被逗乐,但片子本身有些气力不济了,揶揄米国但也没玩出新意,本质上这是一个女权片,可名为“笼中少女觉醒记”。依然佩服萨莎·拜伦·科恩,这个年头,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演这种又傻又飞、又笨又蠢的“低俗喜剧”了,他还念念不忘,隔几年就来一部,真汉子,敬一个,继续期待下一部!
十四年后,《波拉特2》居然(终于)拍了一部续集。萨沙·拜伦·科恩那看似借鉴了卓别林的造型装扮和肢体语言加上屎尿屁和私处暴露瘾,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也让波拉特成为了银幕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但比较高明的是,与之后的《布鲁诺》和《独裁者》一样,他的恶搞和粗俗标榜着一种刻意为之的“政治正确”,所以观众们并不是那么膈应——相对应的也许是《王牌大贱谍》系列。《波拉特2》在表面上还是延续了萨沙·拜伦·科恩最擅长的那些夸张的,令人尴尬不已无法直视的包袱,但实质上他仍然在自我重复,并且在美国总统大选前这个节骨眼儿,有一种强迫观者选队站的政治嫌疑,当然,观众们并不会买单。最终,他在创作内核上的苍白无力使得《波拉特2》最终不得不回到了父女情这个俗套的主题上。
呃 纪实文学??
一如既往勇敢开玩笑的Borat…挑战众人底线,女权、党派、新冠、官员,全都被狠狠嘲讽…见红舞会那段真心引发不适…Rudy那段是真的能出街太厉害了…长度太长了…
这样的电影值得重视,即便它很低俗,却比其他高雅的要有更多价值。当年的第一部就很喜欢,用如此不严肃的、戏谑的、恶趣味的方式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根本,是非常大智慧的。虽然后半段的主题又慢慢滑向了温情、和谐这些不痛不痒的氛围,但它整体的立意和表达方式依然很精彩。政治批判和社会讽刺能做到如此极致,也算大才了!尤其结尾真是绝妙,一个设置骂遍了今年所有跟病毒有关的言论。喜剧的最高境界,是最后让现实显得比包袱还可笑。
与前作相比变味了,情节有点东拼西凑,多了些政治意图也少了些新鲜感,但博人眼球的恶趣味片段还是层出不穷,尺度和规模也跟前作比大了不少。新人图塔尔(罗马尼亚语里意思指笨女人)跟波拉特很搭戏,结尾曝光朱利安尼虽然没什么料但那些小动作还挺有警示性的
确实有才(演技,设局并剪辑)还得到了天时,用这份才华再怎么恶搞自己或其他自愿的参与人(或曝光恶人)都没关系。但就是这份“天时”,让人无法不严肃起来,已经够乱的现世,最需要真相的时候,以这种以假盖真的叙述方式奔向早已明确的目标,消费和扩大隔阂,我想是不负责的,至少看不出多少勇气。论勇气,在多次金球奖直播开刷好莱坞大牌和跨国公司(苹果,亚马逊)虚伪的Ricky G,课堂上讲言论自由的法国教师有勇气多了,他们面对的才是真正的风险(失去资助或被斩首),而Sacha是拿着亚马逊的投资,利用了被抨击的“恶人们”对平等和自由的基本尊重,再以liberal的名义mock和cancel,并享受法治社会对言论自由的保护。真有勇气的话,换个宗教,换个大国恶搞试试,也许很快就消失了。
好一出彻头彻尾的黑色幽默电影,全片的暗喻和讽刺都挺紧跟时事。剧情最后半转半不转的转折有点生硬,感觉掺杂的东西太多,有点顺不过来。
政治梗太多,不如第一部纯粹
我的钱包被偷了还好钱包并没有钱可是钱包也没了父亲说你并没有失去钱包在爷爷时代就已经丢了会找回来吗我问父亲会的但你现在应该多学习少问事我接过父亲给的书封面名字是《安徒生童话》指责谁都会,隐喻也不代表就有意义,乱七八糟的,跟早期未被治理前的短视频疯狂UP一样,喊我敢吃屎不算什么,有的人直播拉屎吃屎,跟本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科恩的演绎天赋确实无疑。然而,族裔文化讽刺小品如果在不断造成更大的偏见,讽刺是不是就变成了攻击和歧视的知识生产?波拉特代表了一种强烈的西方殖民逻辑:《布鲁诺》也来自真实国家(奥地利),但在核心欧洲中只敢拿high-brow文化开刀(时尚);《独裁者》敢强化对阿拉伯世界的偏见,但介于西方对阿拉伯能源的依赖只敢虚构一个“瓦迪亚”。本作则翻出了在西方无人问津的国族,无所顾忌地将其与反犹、冷战思维,以及“不正确的”非西方文化勾连。科恩的波拉特只有层层叠加的信息茧房:西方不关心非西方,讽刺喜剧不关心被讽刺的客体,主创的政治取向也无法实际刺痛对家。在没有开到自己头上前,所有人都以为地狱笑话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