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讲的是法律的建立,执行法律的时候,即便本意是好的,结果也是好的,是为了巩固法律的,但只要不是严格按照法律解释的执行,就算违法,也就是好人也会被惩罚。
而奇怪的就是执法者,是一群人,那个执法者永远都是从上面下来,这就不得不怀疑,这个法律是不是从头到尾就是监狱的设计,根本不是大家团结一致导致的呢?
法律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更多人自觉吃自己的一份。
而最终,惩罚违法者的,是那些普通人,他们为维护法律而死。
但是那些违反法律但是做了好事的普通人,比如不该她维护法律,她维护法律了。
惩罚他们的却是官方的一群执法者??
总体感觉这个法律执行的也很极端,而且不公平。
甚至最后,这个本意让更多人活下去的法律,却因为执法者要维护法律,让更多的人饿死。
所以这个电影关注一部分的是法律的执法吧,如何规范执法,发挥法律的作用?
当然最让我震惊是结尾,又是小孩?
第一部也是,第二部也是,感觉这个进监狱的人是不是被筛选过,是要有小孩情节的,然后小孩是防止他们逃跑的最后一趴?
两个主角都选择去牺牲自己,去救小孩,所以小孩才是压制造反和逃跑的关键一PLAY?
能这么理解吗?
不管主角有多么厉害多么成功,达到最后一步,只要最后加把力就可以逃出去了,起码看一眼外面。
然后他们就遇到了小孩,然后小孩成功把他们圈住了?
他们宁愿去死也要救小孩出去??
而且这个法律的执法者也是很奇怪,有一部分人进来的时候,就已经被告知了法律,要维护法律。
所以有没有可能,一开始这个法律的建立和执法,实际是符合监狱的需求的,所以是监狱默认进行的一个实验?
通过加入官方执法者将监狱变成地狱?
而普通人,无论是维护法律,还是违反法律,都会卷入争斗,更快的加速死亡。
这不会是个死刑监狱吧,就是执行死刑的监狱?
啊对,最可笑的是,普通人被要求维护法律,要去打违法的,那可是单枪匹马。
但是当普通人出于好意,甚至是在做维护法律的事情,但是他们不符合法律解释的行为规范,他们要面临的是一群从上面下来的官方执法者。
这群人的出现也很迷惑,不得不怀疑就是监狱搞得鬼。
毕竟那群执法者,尤其是那个瞎子,不可能每次都在上层对吧?
第二部就是第一部的前传没错了,感觉两部电影就是一个有序和无序的轮回,第二部加入孩子爬塔滑滑梯的场景应该就是像up说的那样体现有序到无序的状态,不过我更倾向于孩子是虚构的,也就是第一部的男主和第二部的女主在逃脱前就已经死了,站台带走孩子是幻象,第一部男主应该是在下降到足够低的层数的时候就战死了,第二部女主有可能在吃下毒画以后直接被毒死了或者跟着尸体堆被一块处理掉了,而且出了333层以后出场的都是前面已经死过的人,所以我认为到这个时候就已经确定他们凉透了,送上去的孩子可能就是他们心中的执念,对应第一部男主想做有意义的事,第二部女主害死前男友的孩子。
实际上第二部女主就是铁出生,之前监狱制定的法律是正确的,保护每个人的食物这样就有更多的人能够获得食物,虽然并不能保证底下的人都能够活下来,但是确实有更多的楼层获得了食物,而且只要遵守规则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受膏者实力越来越强,最后就可以保证每一层都能获得食物而不饿死,而女主认为这里的法律只保护了每个人点的食物,所以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的人被饿死的情况,实际上如果通讯链能够完全建立的话,每个人是可以通过交换获得自己所需的食物,也就是说法律不仅保证了自己能够获得应有的食物,还可以保证自己有机会与别人交换其他食物,这里就体现出暴力执法机构的重要性,如果受膏者实力够强能够镇压反抗者,那么就不会有第一部男主遇到的状态,整个监狱坑会逐渐向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但是很可惜两方阵营基本上是同归于尽了,前人牺牲建立起来的秩序毁于一旦。
有人提出异议说:女主并不是不想遵守法律,在她室友死前一直遵守的挺不错的。
她厌恶的是受膏者为了执行法律过于严苛近乎变态的管理方式,例如女主的男室友和女室友,一个吃了一口死去战友的食物,一个为了救人投喂了死去战友的食物还主动去进攻野蛮人,他们真的罪该至死吗?
绝对有比断臂或者处死更好的处理方式,她不是厌恶法律,而是厌恶这些和法西斯一样的独裁者。
其实我们把把视角代入监狱这个环境里就会觉得合理了,如果不严格执法的话每层人都可能会想出各种借口来剥夺其他人的食物,而且就这么严格的执法还只能保证食物送到170多层,如果人性化执法的话可想而知。
受膏者瞎眼说的挺明白的,你觉得正义的手段,对别人可能是不公平的,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全都出手就乱套了
注意:以下内容出自deep seek的总结,已经上映一段时间的影片,有一定时间沉淀的,我觉得可以直接和DS聊观感,比自己翻影评简单直接多了。
《饥饿站台2》作为《饥饿站台》系列的前传,延续了垂直监狱的极端设定,但通过更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角色关系,进一步探讨了社会制度、人性异化与权力博弈的主题。
影片以更黑暗的视角揭示了监狱系统的起源与运作逻辑,并通过角色的挣扎与选择,展现了导演对社会阶级、资源分配和人性本质的批判性思考。
一、前传故事的核心情节监狱系统的形成与规则影片设定在“饥饿站台”垂直监狱的早期阶段,展示了最初的秩序如何被建立与崩坏。
监狱共333层,每层两人,食物从顶层逐层下降,底层几乎无资源可分配。
前传通过新角色——女艺术家和胖男人的经历,揭露了“只吃自己份额”规则的虚伪性810。
规则的双重性:表面上是公平分配,实则为上层阶级的剥削工具。
即使角色试图遵守规则,也无法阻止资源被上层掠夺,最终底层陷入人吃人的绝境59。
帮派系统的引入与冲突前传新增了“忠诚派”(受膏者)与“自由派”(野蛮人)的对抗。
忠诚派通过暴力维护表面秩序,自由派则试图打破规则求生。
女艺术家从理想主义者逐渐沦为冷酷的求生者,最终联合自由派摧毁了既存秩序,但新的混乱也随之诞生289。
主角的救赎与失败女艺术家因过去过失(因艺术创作导致他人死亡)自愿进入监狱寻求救赎。
她试图通过遵守规则赎罪,却在目睹规则的无情后选择反抗,最终与忠诚派领袖同归于尽,导致监狱回归原始混乱39。
二、核心理念与隐喻阶级固化与资源分配影片通过垂直监狱的层级结构,隐喻现实社会的阶级分化。
顶层享受资源过剩,底层则因饥饿被迫同类相食。
即使角色试图通过“公平分配”规则自救,也无法改变权力结构的本质——上层通过垄断资源巩固地位,底层只能接受剥削1810。
秩序与暴力的循环前传揭示了秩序建立的暴力本质:忠诚派以“法律”之名镇压反抗者,但维护的只是少数人的利益。
当自由派推翻旧秩序后,新的权力体系同样依赖暴力,暗示任何制度都无法摆脱压迫性的内核38。
导演借此批判了“以暴制暴”的无效性,以及社会变革的困境79。
人性的异化与救赎的可能异化:角色在极端环境下逐渐丧失道德底线,如女艺术家从维护规则到背叛,胖男人因饥饿选择自杀。
这种转变揭示了生存本能对人性善的吞噬59。
救赎的象征:影片多次出现“孩子”意象(如奶冻象征希望),暗示在绝望中仍存在人性的微弱光辉。
但最终,这种希望被制度碾碎,暗示个体救赎在系统压迫下的无力39。
制度的虚伪性与个体的渺小前传通过角色对话和情节设计,揭露了制度设计的荒谬。
例如,规则要求“只吃自己份额”,却默许上层浪费食物;所谓的“法律”实则是权力者操控的工具。
个体在庞大系统中如同蝼蚁,无论是遵守还是反抗,最终都难逃被吞噬的命运810。
三、导演的深层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映射影片中的垂直监狱被视为当代社会的极端缩影:资源垄断:全球前1%人口掌握多数财富1;法律的双标:既得利益者制定规则,却不受其约束8;个体的无力感:普通人面对结构性压迫时,往往陷入“改变规则”或“适应规则”的两难710。
对理想主义的解构导演通过女艺术家的失败,否定了单纯依靠道德或规则改良社会的可能性。
她的反抗虽摧毁了旧秩序,却未能建立新世界,暗示社会变革需要更深刻的系统性重构39。
希望与绝望的辩证影片以“孩子”和“滑梯”的意象收尾:有序的滑梯象征理想社会,混乱则导致无人受益。
最终,一个黑人男孩登上滑梯顶点却被送入监狱,暗示希望与压迫的永恒纠缠——即便个体突破层级,仍可能成为新制度的牺牲品39。
四、争议与评价叙事与深度的失衡部分观众认为前传在视觉冲击和血腥场景上超越前作,但叙事节奏松散,主题表达过于直白,削弱了隐喻的含蓄性710。
哲学与现实的张力影片提出的问题(如阶级矛盾、制度缺陷)具有普世性,但未提供解决方案,引发观众对“无解困境”的无力感810。
这种开放性恰是导演的意图:迫使观众直面现实社会的相似困境512。
总结《饥饿站台2》通过前传故事,完成了对首部世界观的补充与深化。
它不仅是血腥的生存游戏,更是一则关于权力、人性与制度的黑暗寓言。
导演试图告诉观众:在资源垄断和阶级固化的社会中,个体的挣扎往往沦为系统运转的燃料,而真正的变革需要超越暴力与规则的桎梏。
正如影片结尾的滑梯隐喻——秩序的崩坏与重建,不过是同一场游戏的循环。
全篇最大的金句是胖子那句“我们是在24层学会的规则”。
女主和胖子两个人都是一进来就在很高的楼层,凑巧这一次刷新里高楼层又是忠诚者的地盘,对于他们俩来说,遵守规则基本可以说是理所当然。
但如果一开始刷新在底层一两次,对规则估计天然的就是不信任,这样的人刷新在上层,大概率也不会遵守规则。
而相比之下,胖子一开始就受到了不守规则者的影响,虽然最后21层也付出了代价,但胖子心里埋下了一个种子。
他认为不是所有人都会冒着生命危险去维护规则,至少不会遵守地那么严格,不然也不会大大咧咧地、几乎是明目张胆地偷吃死者的食物。
最后,胖子也因为难以忍受高压付出了代价。
这里看到了一点宿命论的味道。
其实受膏者一派也不是倡导什么公平(其实完全实现不了,因为每个人进来的时候选的食物就不一样),他们倡导的是秩序。
严格遵守秩序,受膏者就能保证你的基本权利。
受膏者也通过维持原教旨保证了教义的纯洁和相对公正。
规则总有局限。
但我看很多人说受膏者派最后被灭是因为他们维持一个不公平的秩序,这又有点抓小放大了。
首先站台是一个非常规环境,产生秩序本身就很困难,维持秩序更是困难,更糟糕的是因为信息传递效率的问题,连优化“法律”都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其次,随机刷新的不守序者才是他们的主要威胁,很多忠诚者都是在维持秩序的时候受伤死去,更有胖子这样基本守序,但管不住自己的人加大了治理难度。
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最主要的是,在受膏者和“法律”出现之后,比较好的一次,也有一半人没办法被“法律”的好处庇护,大多数人的死因很可能不是因为选的食物营养不够,而是没办法被“法律”庇佑,或是死于维护“法律”,这个体系本身的不公平是次要矛盾,而非主要矛盾。
还有一个让我比较眼前一亮的影评是,最后底层因为两派的斗争,有很多人变成了牺牲品,而居于高层的两派其实都没有生存危机,更多还是争夺理念,这个角度挺有意思的,但我也挖掘不出太多其他东西。
不过因为几乎完全忘了第一部的内容,我倒是没太看懂小孩和女主最后的举动是啥意思... 总的来说,不够好,但挺戳我的。
整体感觉比第一部差太远了,先不说情节设定,就是场面震撼程度以及演员表现方式都照第一部有差距。
但这部戏前40分钟一直挺有新意,规则制度执行者,每个设定都在挑战人性的贪婪欲望和弱点,就是越往后越奇幻了,讲点啥,目的是啥,前面的坑也没填上啊,又整新的思路,要逃出去,结果发现底层所有人都是逃出去的,然后带来个希望,循环往复,这个意义都早就知道了,没必要再强调一遍啊。
尤其吃了啥假死又复活的部分,没懂啥意思,纯粹的bug。
感觉第二部是对第一部的一个升华,对于公平、制度的推演,其实制度的公平和公正自始至终很难维持,不断有新人去挑战,绝对的公平和合理并不存在。
现实生活也是一样,制度的不断推演最后总会出现专治、暴利、自由的反抗,可能这就是规律吧,目前好像最好的方法还是增加食物资源,其实发展经济也是现实中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后面333层后的小孩子看不懂,和第一部一样,感觉最后的剧情很抽象,但是还是非常好的影片,两部饥饿站台都很好看,不过剧情比较偏阴暗。
先说结论:个人感觉第二部质量还可以,不算狗尾续貂。
建议先看1再看2,否则容易看不懂。
《饥饿站台》是一部很典型的政治寓言电影,到了第二部更加直白。
导演用第一部打造了一部高概念密室电影,看完之后很多观众给出了“最优解”或“破局方法”。
到了第二部,导演终于忍不住也给出了自己的破局方法。
这个方法也有很多观众猜到了,就是左派的平等主义。
(我在第一部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423849/)第二部里出现了忠诚派、受膏者、野蛮人等概念,其中忠诚派是在监狱坑里建立秩序的一批人,导演借用了佛祖“割肉喂鹰”的典故,创造了一个在监狱坑里觉醒的大师,该大师为了团结监狱坑里的人们,选择割自己的肉喂养其他人,用无私的奉献精神让其他人觉悟。
这批被大师割肉喂养后觉悟的人们,就成了大师的第一批追随者,即“受膏者”,他们组建了忠诚派,为监狱坑带来了一种可以实现共赢的法律体系。
梳理之后,监狱坑里的势力可以看做是如下对应关系:忠诚派=左派=崇尚平等忠诚派主张每个人只吃自己选择的食物,受膏者会组织忠诚派对违反法律的人进行镇压。
忠诚派甚至禁止人们吃死人的那份食物。
不难猜到,这条法律看似不合理,其实是避免了人们为了制造更多的“死人食物”而自相残杀。
就像现实世界中,即便是自然死亡的大象,象牙也会被摧毁处理,为得就是避免有人钻漏洞制造更多的“自然死亡象牙”。
野蛮人=右派=崇尚自由野蛮人通常是忠诚派法律体系下的受害者(例如女主的第一个室友,法律没有保障他们的食物和权益),所以不再信任法律、平等这些概念,主张自由,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结合两部电影来看,明显能看到左派的主张相对于右派来说更好一些。
虽然第二部里忠诚派的法律并没有覆盖到全部的333层,但每个月都有进步,能够让更多人幸存。
可是忠诚派和受膏者的法律在第二部依然崩盘了。
问题出在了盲眼受膏者为代表的人物身上。
盲眼受膏者强调平等和法律,并执行严刑峻法。
盲眼受膏者的一个追随者被称为“罗伯斯庇尔”,就是法国历史上典型的左派人物。
盲眼受膏者甚至不允许手下们在善意的前提下违反法律,因为这会导致人人都有“法律的解释权”,导致法律被篡改(防的是陈清泉这种人)。
他的理论有一定道理,但这也导致了教条主义和原教旨主义,让法律不近人情。
(影射现实世界原教旨主义者的“释经权”)
分析盲眼受膏者一派,可以看出他们的很多做法都是偏激的,类似极左。
比如死人的食物是否就真的应该被冲进厕所?
上文我虽然拿象牙来作比较,但其实象牙和食物是不一样的,象牙只有观赏价值,食物却是刚需,是能救命的。
以及他在对待手下“善意的违法法律时”,比如那个为了保证通讯链不中断而没有执行任务的人,是否处罚过于严苛?
现实世界中,如果一名士兵在战场上遇到类似情况,没有机械性地执行任务,我觉得军官也会做一些柔性处理。
监狱坑里的小社会,需要缓慢进化出一套能够保障稳定运行的文明体系,而左派的平等主义只是这进化的第一步。
到了更完善的时期,它一定是左派和右派相辅相成、互相妥协的。
女主虽然在后期鼓动了野蛮人反抗,但她代表的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她只是想制造混乱趁机逃跑。
我觉得这可能就代表了第三种路线:当你已经身处一个监狱的时候,应该做的事情是想办法逃跑,而不是想办法去建立与监狱环境相匹配的规矩。
从这个角度讲,左派和右派都是落后的,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法去适应环境,却没想过改变环境,或者逃离环境。
这或许也能影射到文明史:如果没有脱离大海游上岸的第一条鱼,地球就不会诞生两栖动物;如果没有技术进步来改造环境,那么人类依然是原始人,只能在洞穴里玩左派右派的内斗过家家。
相较于第一部感觉逻辑稍稍有点没跟上 感觉导演想要表达的很多 但是一股儿脑的全部倾倒在第二部有些让人撑的脑筋转不过弯来。
⁻大致认定为第二部为前传 在挑战人性的"游戏"面前 也曾有先人制定规则。
随后又出现一批批挑战反抗者 互相抗争、伤害。
而领袖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一个个新思想的诞生。
在思想还未证实之前 大家都选择默默服从规则的安排 可等到在那批人中出现了反抗者。
一个不一样的发声与思想出现 即便规则被认定有利于所有人 可并非所有人都是乖乖听话的 他们又引领着一批人去挑战权威与规则。
相互抗衡的两组思想以死亡作为代价警示下一批人群。
而从被挖去双眼的规则守护领导者话语中不难得出此前也有不同的声音执行者与逆反者 而他顺从了最后胜出的那方 并笃定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很多时候人们都是随从者 可能有思想的苗头 但都是等待着那个勇敢的领袖发声又或经历惨痛的代价而做出适应那个站台 那个社会的抉择。
⁻人性也是经不住猜测的 看似平和天真的面孔之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醒着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或许是为了自保 有警惕意识 但在站队及出卖的那一刻 人性又一次彰显了其可怕的面貌。
⁻孩童们由最初的秩序玩耍直至最后的哄抢登顶 显然 这套人性的法则并非专属于成人世界。
而胜出的那位登顶者却被带至了成人游戏中的最后一站 最险恶的不可见底的希望渺茫的那一层。
这是惩罚还是胜利 又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性挑战。
⁻可能那些孩子代表的是成人内心最纯真善良的那一块净土吧!
这块净土或许是在人们内心各种思想碰撞中所诞生的的呢。
可即便胜出也仅仅埋葬在人性测试的最后一个关卡。
“我们杀人,是为了创造一个没人再杀人的未来。
只有恐惧能制服野兽,恐怖就是信息。
” -被受膏者信奉的救世者。
第二部的设定和探讨的内核和第一部相反:当人们遵守规则,“忠诚派/宗派主义者”为了维持公平、严格执行他们制定的法律甚至惩罚了正派的人、让正义者无辜受害白白牺牲时,引发反抗,聚集新的团体来对抗那些“忠诚派”,宣导自由,曾被大家唾弃的贪食者反而成为了群众心之所向。
最终的结局是两败俱伤,无人幸免。
“我们是自己的囚徒,那一个牢笼,是逃不掉的。
”每个人来到监狱坑/饥饿站台都有个原因,都有也仅有一样可以选择的食物作为每日仅有的餐食(也可能一个月都吃不到),仅有唯一一件可以带进来的物品。
虽然没有1那么有深度和节奏紧张,但单看2来说也是很有社会性、伦理道德探讨价值和意义的。
另外一场人性实验。
最后那里没看懂:关于最下面那群孩子们抢着爬上去滑滑梯,越堆人越多,最后金字塔尖上的小男孩被pick带走,却送上了饥饿站台最底层333层。
应该也是女主想要拯救的被自己艺术展上的艺术作品误杀的男友儿子。
女主最后本打算逃跑,看到对面的小男孩后毫不犹豫的去守护他,最终落入最底层,和其他没有逃出饥饿站台生命终结于此的人一样。
结尾1和2的主角汇聚于底层。
第一部的男主1对男主2“咱们风雨同舟一起赶路。
咱们命运相同,有福同享。
”
1.女主中产没那么守规则的异类直面感受,胖子中产男性外强中干贪心想钻规则空子空子 最终又被规则框死。
每个月换楼层机制:中产很容易随机滑落但不容易上升,上升也一般不会初始开局那么高,看楼层从21掉到175以后再回去也就50几2.执法者是从牺牲自己满足群体获得合法性的第一人演变来的,讲规则但要蒙眼屏蔽自己人性才能按规则执法,忠诚者就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拥护践行律法 举报不遵守律法的人 中上较多 3.野蛮人是违背律法被抓到的人,只能被上层需要权力威慑效果和上上层影响利益的合理两层惩罚,再上层的参与很多是私仇或者所图更大那也得被惩罚 。
做违背律法的事情,被发现就要接受惩罚,明面原因是说有私心贪欲不好 客观原因就是违背就得付出代价;所以因为私心贪欲吃了死者的食物,只要不被举报的胖子,其实是没事的。
不是因为私心贪欲救了小孩的独臂女和室友,却是因为违背规则所以付出代价。
3+.说不能留下食物囤积在楼层 也是直接触发死亡的规则,哪怕不是出于个人贪心,是纰漏来不及清理剩余食物也要被惩罚和死亡。
其实就说明,规则不是按照人的私心而是行为和行为对统治的威胁来判定惩罚代价。
因为对系统来说,大家如果被允许私藏食物的行为,就是最大的挑战站台楼层存续的因子。
4.惩罚野蛮人要付出代价,就是下降1-2层,上层也不一定都赢,就是惹事管不好下层的领导 主动被动卷入纷争的领导都会损失和阶层滑落+1。
4+.所以上一层的会有动力管理威胁下一层,往下推理一步。
资源充足的中上阶层会 整天更下一层讲规则,就像女主刚到站台进入21层,20层的整天科普和用逻辑说要女主和胖子遵守规则,为了长远利益要倒掉死者没吃的之类-在食物充足且没有经历阶层变动和信息量不足的时候,女主和胖子其实算比较天真和相信权威的,大家没什么动力违反规则,最多上层有点私心贪心 但没动力推翻规则。
但到了资源不够的底层(比如因为资源不够 像精致利己主义的老头/比如因为自己的经历 不信任律法或者看到系统问题且经历室友死亡的启蒙 自己已经付出手臂代价 又有过斗争经验的 像女主),会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干脆变成野蛮人团结下一层反抗体系执法者和上面忠诚者 5.但底层团结下层,鼓励下层成为野蛮人也是用食物作为激励。
底层但还有资源的人,才可能成为领头野蛮人,分配利益才能保证下层愿意支持。
但是注意,如果底层起头人有的资源不够,但又要完成目标,就是在极限情况下,就还是存在底层互害6.底层互害吃完了,执法者其实也没存在意义;没有底层就没办法彰显中上层的权力。
所以底层也是有办法对律法形成挑战 但代价也极大,在极限利益不足够底层生存情况下 边界过于严苛的律法存在被推翻的情况。
(但从执法者 有不同量刑自由权,而不是直接站台机械默认喷死。
就知道执法者出现的场景是辅助基础律法的工具,他们的权力边界是有灰度和底层可以通过抗争争夺边界的)7.中上阶层因为自己善良触犯“出于长远考虑稳定才设定“的律法,类似开头独臂女和她的室友是因为善良要帮助小男孩,揭示了违背当下可见规则的代价。
a 独臂女和室友行动触犯律法,要客观付出代价;但独臂女态度是屈服律法付出手臂,所以不至于死亡;但客观违背律法还不屈服体系的态度,导致室友死亡(客观行为违反+主观动机不服从or反抗,双重触犯-2=死亡)。
b无所谓你在哪个阶层出发点是人性的善或者恶,被系统看见并公开违背就要付出代价(胖子被看见但人家没举报,其实也不一定付出代价;只是胖子脆弱,因为不充分理解规则和害怕,也没有利用规则的能力就自杀了。
被体系绑架思想的人)。
c女主被影响参与了超过自己管辖的事情,去下降3层维护律法,也要付出客观断臂代价,无所谓这个动机是为了表忠心还是相信什么。
d独臂女下降3层战斗,触发第二次违背规则且主观在利用规则或者“认为表面结果利于体系的 哪怕有没人知道的私心, 就默认自己可能有机会凌驾规则之上 不是二次触发=死亡”还是bad ending。
(这里可以看到 执法队裁定的原则,也不完全是给体系制度提供弹性灰度;而是把自己当做律法扩大的工具,或者用这个裁定权看起来更像满足自己的权力范围影响力 而不是考虑长久存续再多一些灰度。
随着队伍存在时间长,一定会存在一个迷思 怎么做才能平衡 自身权力在体系内的威慑力影响力 vs牺牲威信多一些灰度让系统更有弹性和长久存续)8.关于整个体系麻醉气体&溺水狗的画的染料让人清醒=可能是隐喻 系统内的氛围 那种需要大家传染和让自己接受眼前的麻痹&清醒染料是源于出于个人本身情感自我 由于内驱产生的不想被同化麻痹 不愿把自己经历当做该被忘记的东西 不想麻木混过去的动力。
9.某个傻子装睡听到独臂女和女主看到律法本质和漏洞 想要下去找真相的胡言乱语 进行的举报内容 & 忠诚者执法者听到描述体系和他们岗位存在意义的深刻本质却哄笑。
可能是也是在说:x看到本质去践行的人付出代价,y传播本质的人其实可能是傻子复读机之流的 根本不理解或者只是出于私心 说的也都是一知半解的话 单纯觉得传播对自己有利,z真的在执行有问题的律法的人 甚至就是最不懂这个本质的人 可能因为身处其中也没有视角或者其他原因。
10.困惑,所以对于个人而言。
那成为自由派和受膏者都不是绝对标准的答案,是否得看自己在什么阶层 什么资源。
做什么事情可以生存,什么不利于自己生存;活下来在看 怎么争取更有利于自己的选项,不是绝对自由派和受膏者都适合自己。
读懂情况和规则,有不同视角知道各方需要什么:生存下去比较重要,得理解人家活不下去是啥原因 不能像刚进站台或者开头就盲目信忠诚派 受膏者都是好的这种 也相信未来不会很糟糕,得搞清楚自己行动的代价 别太上头。
结局意义不明……但设定还是提出了很重要的道理,以正义之名例外,那法律最后一定会被随意解释。在生产力不提高的情况下,光靠制定规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无非换一批人上桌,这都不用拍电影,我们的“艰辛探索”就足够。现实世界的解决办法,还是靠物质的极度丰富,溢出到不论上层人如何贪婪,底层都饿不死……诶。
明显不如第一部,话太多了,冲这种类型电影来的没几个是想看废话的。说教感太强,塞的暴力场景似乎只是为了填补废话的无聊。不能比较,单纯看,设定还是挺有意思的,不无聊但是真的看的有点烦
负分滚粗
比第一部好看,引入了“规则”和“法度”,让这个“人吃人”的空间多了一些“游戏”和“竞技”感。整个电影有一种类似灾难片的呈现感,血肉模糊,残肢断臂,从一开始挑剔自己的食物,到食不果腹后,人类的躯体都可以大快朵颐。是一次人类精神上的灭杀。评分:7.5/10。
没有法律,人还会是人么;有了法律,人就是人了么。
第一遍看的時候沒懂為什麼斷臂女知道懲罰如此殘酷還要破壞規定,第二遍重看的時候總算理解了。獨臂女原先的計劃是利用捕捉野蠻人,一直乘坐站台往下,找到度過鎮靜劑的方法,野蠻人的逃脫,意味著達金巴比第二天必定下來執法,女主不知道意味著什麼,但是斷臂女知道,她本想藉機往下逃竄,誰想女主是新人,拉住了獨臂女。我覺得這部電影作為前傳比作為第二部,這樣的排序更要來的壓抑,因為秩序不是沒有出現過,而是被摧毀了。
【0】太搞笑了。都在一部人性考验的科幻片里考上编制,要求讲秩序,讲法律的程度了,我还能说啥呀?第一部的成功本就是属于偶然,火的莫名其妙,依靠高概念的延伸和略微地运用了一些小儿科的人性斗争,在有限的空间,通过语言,人物,做到「少即是多」。这一部直接乱七八糟地展开人物对话,也没有任何的实验性观察,观感很像看一群暴民在发癫,而始作俑者却丝毫没想过批判。没有人性考验,没有阶级寓言,而是要抗争,要话痨,你觉得观众是爱看这些吗?这个系列已经到头了,没救了。
有人多吃,其他人就只能少吃,饿肚子。上层人一直能吃饱,底层就不一定了。如果不能公平分配,越是底层人就越受伤。
论深度大概是恐怖片这个类型里无敌的,比1有过之而无不及。一部电影可以拍一整本萨弗兰斯基的《恶,或自由的戏剧》。基督的教义被篡改,康米的果实被蛀蚀,边界或律法,自由与深渊。
没看懂,估计B站近期又有很多账号会讲解了
很难超越第一部带来的震撼,但是同样的血腥暴力~同样超现实主义的题材。
我觉得第二部比第一部更精彩啊,为什么分这么低不应该啊。明喻太多了惹人生厌了?太血腥太恶俗观感不好?如果第一部真的有到封神的程度,那第二部应该只比第一部差半颗星而已。
没有1惊艳,而且一个个好丑,1好歹男主和设定都很牛
跟第一部一样的高概念电影,然而第二部已经“高”到故事都找不到调了,后20分钟纯意识流。这两部都是优秀的“骷髅王”,骨骼清奇,但血肉欠奉,本片更是纯骨架,光是新概念营造就半个小时,随后进入到理论铺垫环节,完全没有故事,点缀一些重口味场面,能看下去,但缺少趣味和逻辑,比如主动下去的人最后怎么上来的?333层更是噱头,只表现了180多层,下面的人那种社会观完全没有呈现,还是皮毛之说,反而说教味更强了。第一部的老头和结尾男主角都出场了。
🙃
啥玩意
隐喻电影,描述了意识形态和法哲学的演变,并且对未来极为悲观。结合第一部来看,结尾极震撼,我们都是困在地球上的囚犯,只要有劣根性存在,就谁都没能力解决问题。
从人性的讨论变成秩序和混乱的延展…… 后面太空太形式了~说不明白,表达混乱。
5.5/10分 勉强三星,不如第一部。1.第一部讲阶层,第二部探讨秩序与自由。我觉得讲阶级寓言没有问题,但不能丧失人性。第一部里的男主角其实是有人性表现的,但这一部就非常简单粗暴了,近乎纯粹的概念图解,同时又血腥又暴力,终于丧失人性。2.第二部其实是第一部的前传,填了一下第一部结尾的坑,最后一层的孩子是给监狱坑里面的人最后的希望。希望的存在很重要,但希望的实现不重要,底层人永远逃脱不了互相残杀的命运。
延续了第一部的政治恐怖的内核,相当惊喜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