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乔把自己的全部都押在了一个异国他乡搞戏剧编导的男人身上,被他的才华自由快乐所深深吸引,放弃婚姻,放弃恋爱六年的男友,放弃寡淡无味的生活,放弃被要求被规训被束缚的轨道人生,她在欧洲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另一类人,爱且被爱,她的内心被点燃,她还那么年轻,一切都刚刚好,可是事情并没有按照她的愿望发展,他们的重逢不似童话,那个男人再次不告而别,把她抛弃在了长途大巴上。
开放式的结尾——阳光透过车窗照在蜀乔充满质感的皮肤上,她睡着了似乎还在梦里,彩虹般的泡泡破掉之后,她会明白,她向往的其实是五彩斑斓充满无限希望的生活,这个生活一直都在,研学、书店、团队、工作、学生、公寓、阳台,只是里面的那个男人不在了,他可以有很多离去的理由,也许最关键的是蜀乔的深情,他感激却也感到恐惧,他不想被束缚被包裹,所以走时他轻轻地吻了她,没有不舍,就像放下一件心爱的礼物。
爱是什么,是被充盈,被照耀,被温暖,被认可,被引领,被激发,是看到彼此最善良最美好的地方,是能做最好最真实的自己,蜀乔很快会明白,这一切的感受都离不开主体性的自己,那被推开的窗,被点亮的心火,指向更广阔更深入的世界,不要误解爱是永恒,那些灿烂便是永恒,一瞬即永恒,没有人会永远在你身边,但是爱会。
影评里说这是现实版马思纯重生的故事,不管那些,姑娘,找到自己看见自己就是重生了,没有浴火,哪有淬炼。
#电影笔记 #盛极一时的爱情 #女性导演 #人生就是一场体验
首先,非常值得鼓励且有潜质的一位女性导演,比我预期中好的一部华语片,甚至有惊喜欸。
结尾处劈腿戏剧男中途下车逃离,留下女主一个人在睡梦中的孤独旅程,影片结束了,很喜欢这个结局,很现实主义。
恐惧与逃离亲密关系的设定非常贴合这类艺术男的劣根性。
这类人最糟糕的是Ego过大到只在意自己感受而不会考虑他者,所以最后男主会懦弱的选择这种近乎于精神施暴式伤害他人的不告而别行为也很合理,他们可以让爱情可以发生的莫名其妙同样也可以结束的悄无声息,都是瞬间性,一时的,程度相当盛极。
而从另一个多元角度去思考,艺术从业者(一部分尚在自我探寻中不成熟的代表),对于这种走向稳定亲密关系的恐惧与不安,最终选择逃离何尝不是一种遵从内心自我保护的选择呢。
因为确实有一部分人真的是因为其自身的不稳定性、非常态而“爱”(maybe“需要”)艺术的,稳定常规可能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某种艺术能力的消亡(特指一些对艺术“热爱”程度还处于肤浅阶段的人,但我觉得这常常也是一个艺术家走往成熟之路的必经阶段)。
以及,这种精神式暴力,也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真实的生活境遇里,有些莫名其妙的困境我们似乎永远找不到答案,那可能都是很难被单一价值观与选择下定义解释清楚的东西,正如过去的我常常喜欢找一个明确答案与为什么,后来问多了才开始渐渐明白人生从来都没有答案与确定性,只能以更开元的思维与包容的心态去刷新自己对这个未知的大世界的理解。
影片中的女主略有晚熟的自我成长之曲折式心路历程大概是从经历邂逅与被诱惑的爱里找到了一点自我以及与乏味生活抵抗的勇气,同时奔向她美好爱情时最后面临幻想破灭的结局;我想象梦醒后的薯条也许会崩溃大哭,也许她会在感受爱情的破灭的痛苦中开始真正走向觉醒,对给予她力量的来自他者幻想的破灭,反向可能也是一种驱动自我力量生长的重生。
当然另一个声音悄悄告诉我不幸的话,她也可能被摧毁诶。
我不敢想象。
因为人类精神状况真的比我们想象中还要脆弱,以及精神暴力真的很恐怖阿,我们无意识的时候总会习惯性忽略这股力量的可怕,严重的还会留下极为隐晦的心理创伤。
言归正传,对于我这样一个小心翼翼提心吊胆极度敏感(基因遗传),活过二十几载的一位普通女性观者而言,这部讲亲密关系的剧非常非常真实描摹和探讨了一些很现实层面的境况,甚至讲的非常留白克制,留下了很多可以发散出去的东西,女主的角色设定让我联想起一个高中和我关系很好的一个老师的经历,以及文艺男的现任女友安娜她邀请女主喝咖啡的情节让我多少会揣摩她们有可能是开放式关系吗?
也甚至很好奇安娜视角里她对爱的理解是什么。
也许是我想太多了,但是我觉得太需要这种可以发散出更多探讨空间的思考的电影,去探讨我们如何可以更好的爱与被爱,如何理解爱情本身,如何以一种更进步的文明的多元开放的价值形态与我们所爱之人产生链接。
哪怕我也是多么向往一个女性自由与解放的世界,《好东西》对于我身处当下的女性现实境况,始终像一部爽剧,一口泻气般勾画另一种很靠近的希望与美好的期待的生活方式,但依旧像一个个美丽泡泡,戳完了我们依旧得顶着头皮面对生活里真真实实逃不开的来自最真实的亲朋好友的“逼婚”困境。
也依旧有理想,却很难洒脱,因为真实的困境里除了追寻自由还有很多我爱的家人与人生阶段不同步的朋友,即使面临无法被理解但也不希望回以暴力的方式对待与伤害对方,只能试图在拉扯与割裂中寻找一种不需要那么挣扎式的平衡。
而《盛极一时的爱情》这种俗气而狗血的爱上缺陷的文艺男开端走向痛苦和解放之路的桥段,真实到像极了生活中很多女性主义朋友在茶余休息时聊起的一段过往故事中某个熟悉的狗血片段。
上一部看完片子有这种感受的是《狗十三》。
电影中最奢侈的是,对于中女这个角色的设定,三十岁,中产结婚勇敢离异,被爱情抛弃,她依旧有空间可以去找自己。
现实中多少中女会有欧洲之旅的那一段契机去逃出框架重启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请问导演可以拍拍四十岁以上设定的女性真实困境的电影吗,我脑海中冒出来的四十岁女性的电影故事好像都框在逃离家庭的主题里,四十岁女性除了家庭难道就没有其他困境了吗?
🥹 拜托导演一定要继续拍下去,好想看四十岁女性与母亲相关的亲密关系的议题。
( 留一个非常Ego的期许,拜托拜托!
)
🎬《盛极一时的爱情》人生的剧本每时每刻都在反转,即便你选择了静止,你也要被动地接受变化,当然你也可以创造变化。
当今社会中,人们在物质与情感之间艰难地选择:是要追求看似完美的物质生活,还是勇敢寻觅自由与爱的道路?
蜀乔就在这样的困境中挣扎徘徊。
一边是看似充裕实则枯萎的生活,一边是自由与灵魂间的呼唤碰撞。
当她在稳定平淡的生活中,偶然瞥见人生的另一面时,她最后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当什么都是规划时,那规划什么也不是。
从中国到欧洲,从泉州再到布拉格,不同文化背景与城市风光相互交织,蜀乔踏入⼀次忘我的爱和⾃由之旅,也随之开启了⼀个⼈⽣的新命题:爱情抉择和探索自我成长的探索。
她,是被困住的,也是最勇敢的!
在日常生活的间隙里,我们或许都能感受到某种冲动,许多人都想要冲出生活的桎梏,找回人生的渴望和真正的意义。
有些路,终究要自己走,这可能真正成长和找到自我的起点。
对于女性而言,婚姻并非人生的唯一归宿。
人生如同一片广袤的旷野,充满了无限可能。
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够勇敢面对生活中每一个选择。
都能有勇气开始,也能有勇气结束,更能有勇气成长。
盛极一时的爱情 (2022)5.9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李冉 / 梁翠珊 张宁浩
来看了广州首映,导演说这是女性找寻自我觉醒前的故事……非常不能认同!!
没有自我的女性做出再大胆的行为,也只是在找“薛定谔的自己”🐱如果有自我认同自我追求,在平凡的日子也可以有力量。
而不是靠去到异国他乡,去出轨一个丑丑油腻一头卷发的出轨对象……异国的月亮特别圆吗?
出去了所以就代表着自由?
激情?
找到自己?
这里面隐含了什么价值观?
🤔作为大学讲师,女主在剧中呈现的专业能力和表达都看起来非常弱。
虽然我非常不愿意物化女性,但这个水平如果真能成为大学讲师,是不是教育制度的悲哀?
背后有未来婆婆帮忙吗?
女主在国外,英语磕磕巴巴,表达也畏畏缩缩。
却在国外一周内,就勾搭上一个中国的戏剧导演——莫名其妙地相遇,莫名其妙地在排练场重逢,一起聚会。
莫名其妙地坐火车去找对方,莫名其妙地上🛏️,莫名其妙地深爱……也不知道这么难得的访问学者计划有没有好好做?
临近学习结束就安排了一场女主发现出轨对象有女友,突然来了一场激烈的“传统”发疯分手戏。
太老套了……没有什么心理历程,就回国了。
还是正常按流程结婚。
中间的挣扎和妥协不是最精彩的部分吗?
为什么反而没有刻画一丝一毫?
最惊喜的是女主老公。
刚看完《好东西》,居然发现女主的7年长跑结婚对象,是任彬!
这么帅身材这么好,这么多金的老公,为什么啃的下长卷发,爱把头发往耳后卷的出轨男??????
为什么啊????
到底是就因为跟老公一起没有“激情”,还是误以为激情就代表着“自我觉醒”?
如果不是出轨对象再打电话来找,她会放下一切去找他吗?
还是就这样继续唯唯诺诺过下去?
靠别人的召唤而做出的选择,真的称得上主动的寻找自我?
于是乎出轨男的一个电话,女主又不顾自己的工作,生活,跟老公分开,义无反顾去到异国他乡……这真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吗?
最后出轨男丢下她走了。
导演说是新的人生开始……我突然觉得这整个也许就是国外杀猪盘的故事——没有自我的人,靠别人的救赎,终究被骗到一无所有这部剧的内核还是传统社会女人靠“男人救赎”的视角但女孩子们就是先要有自己,才有爱情和其他啊#首映在广州##电影盛极一时的爱情##广影协观影团#
盛极一时的爱情 (2022)5.9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李冉 / 梁翠珊 张宁浩
影片的每个段落都很真实,呈现现代女性的情感困境,也做得细腻入微,但是故事生发的欠逻辑,尤其是欧洲这一段,彼此的被吸引以至于燃烧都欠,所以影像表达有出彩的地方,但也难掩人物情感的苍白,所以不太容易共情,所以蜀乔本来应该是飞蛾扑火般的爱情,火星都感觉不到,只剩下令人尴尬的矫情和不知所云的笑……
#盛极一时的爱情 电影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真实展现了人物丰富细腻的情感状态与复杂的生活困境,全程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影片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此外,电影的艺术氛围浓郁至极,画面质感堪称上乘,而结尾部分更是设计巧妙,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令人回味无穷,后劲十足。
盛极一时的爱情这部电影想必评价两极分化就是会很明显,文艺片,有一些看似反三观的情节,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现实。
爱情还是面包?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到底是去选择一个我更爱的人,还是去选择一个我不爱但能给我更优渥物质条件的人?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或许有人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个电影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大致内容就是:女主老公因为想要确定平静的生活,选择和女主结婚,原因估计是厌倦了和前女友之间不确定的感情消耗,而女主不喜欢确定和平静,于是出轨给她带来新奇和刺激的戏剧男,但戏剧男也同样为了追求不确定的艺术生活,最后选择离开抛弃了婚姻奔赴他而来的女主……其实我不太同意戏剧男是一个打着艺术幌子骗炮的伪文艺油腻男,他其实是有他内心真正艺术诉求的人。
但他的追求的就是一种最自然的不受约束的状态,这也是他的一种生活观吧。
从戏剧男谈“第三只眼”理论和他指导的那些戏剧表演可以知道,他要的就是一种人最接近本能的状态,情感是不做作不修饰的自然流淌,所以他爱上女主时,是真爱,同理,他需要安娜时,也是真需要,所以,和多个女人爱爱,在他的艺术世界里 ,可以逻辑自洽。
可能关于这个话题 ,会有很多人有异议,还也许会引申到男人是先有爱还是先有性的讨论(其实都是千年扯不清的老话题),对这些我也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点在于戏剧男的艺术追求会不会最后变得失重。
其实我一直对于那些和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距离,号称追求纯艺术的人保持一定怀疑态度,不是怀疑他们的初心和内心热爱,而是觉得他们脱离世俗的方式反而会束缚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最后使他们的作品缺乏深度变得空泛。
其实貌似世俗油腻那个眼镜中年男谈得有点道理,生活是需要一定基准的,你有了一个基准,你才会找到高于这个基准的方向,你脱离世俗生活,你就会失去生活的质感,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种说了N遍的老词还是有它最朴素的道理。
戏剧男的追求就是不要标准,不要框架,纯自然的不确定。
其实自由永远都是相对的,当你真正完全无束缚的时候,你就更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如当你有无数条路可以走的时候 ,你就更本不知道走哪一条路,所谓绝对的自由,带来的只有迷失。
而且,那个眼镜男说,不被人接受,是不是有个人的原因?
肯定是有的,当你所追求的东西永远只能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内循环状态下,也就没有了活力和动力,你得不到更多的反馈,根本不会进步,最后就是死循环。
戏剧男谈所谓“第三只眼”的时候,我其实是深有所感的,搞艺术的 ,无论写作音乐绘画……能达到的个人最好状态就是这种“无我”或者“忘我”,但问题是,这种致境不能是一种常态,很多出好作品的人都是在和现实拉扯和世俗抗争过程中,偶然再某个时空中得到这种状态,也是转瞬即逝,而你想时时出于这种境界中,根本是不可能的妄念,而且你只能在和现实的碰撞中去寻找这种灵感,你回避世俗,则反而离它更远……你有说这电影如何,我觉得挺好,拍得很自然流畅和真挚但谈不上多深刻,所想表达的就是人内心隐隐作祟的一些情愫和欲望而已。
其实戏剧男和女主老公就是女人情感坐标世界里两个的两个点,一个代表稳定和庸常,另一个代表不确定和激情,女人在两者间踟蹰徘徊,估计也是很多年青男女的情感世界的写照。
对于当事人选择,我不置可否,人生都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只是对于像我这样的老男人来说 看了也就看来,带不来多大的内心悸动,因为风景都看透了,一切都是生命的过程而已……
#电影盛极一时的爱情#,影片更像是一种纪录片的感觉,她一直没有感受到被丈夫疼爱,出国的时候跟未婚夫发微信都显得太过于礼貌客气,这是一对交往六年的恋人应该有的状态吗?不难理解后面她遇到了男主,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戏剧导演,带给她的新鲜与活力,她一下就爱上了这个艺术家一般的男人。
后来的剧情发展也比较贴合现实,影片结尾女主也算是找到了自己。
看这片时我老记住不住片名,因为有个电影叫《我的盛大希腊婚礼》,我就老以为名字是什么盛大婚礼,看完对了下名字是爱情。
其实这片叫做“盛极一时的出轨”最合适,当然并不是因为有感情出轨,实际看到最后是人生的路走出了轨道。
典型的小众文艺片,故事明显可以看出带着导演个人在国外学习和接近艺术圈子的过程,融入她创作的角色中。
剧情就是三十门槛的女人对于婚姻爱情的选择,爱情背后实际是自我道路的选择,爱情永远是女人最合适的借口和说服自己的动因。
这片子从男角色选角来说就是文艺式的(尴尬,带标签的文艺发型痞),不是偶象式,前面部分还是有点紧巴青涩,影片一开始两个人建立吸引的过程演绎不是太有说服力,男留个文艺头,一对灼灼急吼吼的饥渴眼神,女的一脸学生式懵懂(她可是老师啊),男的弹个吉他唱个歌,带女主入野生艺术圈子就撩上了。
在两人感情升温的郊游段落,演员的互动表演还是欠缺了点感觉,直到两人躺在野餐垫借着光线彼此对望时舒服的笑容,男主拿到主动亲近许可。
中间女主坐火车去看男主户外演出那段,看似荒诞的实验戏剧,实际描绘了男主的追求,展示了其心境,人生和戏是分不开,无框的立方体是没有边界的舞台,无形的制约,最终框中人会打破现实出走,预示了结局。
二人在戏后翻床单捅破关系窗户纸后,他们回到旧教堂翻栅栏进去,男的带女的扮猩猩的桥段太着急了,没有一个半推半带一带就上表演道路的过程,这一段戏其实极能体现出女主获得放肆自由摆脱常规的感觉,可是拍出的结果让人看得很尴尬。
中间和火车上订座的香港夫妇吃饭制造分岐这段又是很尴尬,价值观上根本是尿不到一壶里的人,坐一起吃饭聊天必然话不投机,欧洲海外华人还没少到见到一对就要约饭局的地步吧。
回国到结尾这一段拍的就自然多了,因为那是接地气的熟悉生活,与前面相对比,海外生活是疏离毫无压力的自在,这也是最后女子分手决绝的缘故,她意识到是要在原来的人生轨道上冲出去,不然只会象掉在角落里的碎瓷片。
结局收尾,我觉得是全片表现最好的,每个人都着本心而行,最终都不愿被束缚,内心盛大的爱情只是一时一刻,来得迅急去也匆匆。
有的人还在梦中时,有的人已经醒来,女主总是最晚醒的那个,但她总算走在自己的路上了,哪怕前途清冷,车窗外迷雾莫测,轨道外的人生路就是这样的。
作为文艺片,还是欠火候的,作为故事片,有几个段落是尴尬的,作为女性为中心的女导演作品,女主的结局导致会被部分观众骂。
如果能领会导演最终的意图,结局还是挺有味道的。
这部电影亦有清洁净化之功。本来是我顶顶烦躁的一日。看完出来后面前的冷空气却带给我一种我的呼吸大于这场空气的感觉。因为看到了戴老师会去参加这部电影的专场所以买下票前去观看我这边的一场。很喜欢帆布袋子的正面-潮湿的婚礼,一眼看上去我想到了我的天才女友,莱农和lila向前跑的画面。昨天听到了很有趣的言论:我看到-她不该被困住,她说最勇敢的,我以为是讲lala的。结果看到了这样的故事,两段蹩脚的爱情女主角在其中寻找到了新方向。
可以理解的故事
深圳路演场。女主大学教师的形象真的很难竖起来,背书一样给人“上课”,自己专业的书还要靠他人帮忙鉴定“是不是同一本”。。。。如果不是结尾的话也恐怕很像琼瑶剧。但是映后的导演和女主演的回答太加分了,不是答得多好而是那种真诚的状态,能明白片中女主角并不是为了追求哪个男人,而是要摆脱套子追求自由的精神,这与导演自身的轨迹是相通的,所以戏里戏外都有在戏剧中受到的感染。
其实完全没有感受到爱情 女主只是被向往的生活吸引而不是男主 结尾加一星
真的还不错。结尾有点怅然若失。
惊喜之作
因为前一天接连看了《没有颜色的关系》和《浪漫的断章》,所以在那个上午怀着三花聚顶恐惧看这部片子的我情绪其实是不太稳定的,特别是中年恋爱脑女文青和落魄艺术骗子的所谓盛极一时的爱情。幸好结尾拉回来了,爱情只是表象,内在讲的还是女性困境,世间险恶,偏偏怎么选都是错,百年前就问出的娜拉走后怎样,到今天还没有答案…
看过~
阿航曼谷-迪拜航班上看的,仿佛看了一场女主放弃基金帅老公、放弃大学教职中产生活,一出国就寂寞出轨、被文艺长发丑男pua、寻求所谓“爱情”激情和生命轨迹改变的自媚戏码,我强烈建议女主加入长发文艺男青年受害联盟等组织。另外这种长发男实在满足了一些我的刻板印象,请不要侮辱艺术家这个行业。想给一星的,为了不显得我很mean,并且一星给陈婧霏《今晚》,遂两星。
“你故意在天平的两端放上了完全不对等的砝码,天平必然一边倒。你再将你的价值观、艺术性、女性主义放在轻的一方,试图宣布两方现在等重了。仿佛这样就能称量出,你的创作才华如此厚重。”
盛极一时就可贵在不是你歌词里唱的无限。既想要恋爱,又不想要恋爱的束缚,像《情人》像《乌发碧眼》,那个晚上像个幻觉,是最后一夜。
出发点是好的,但人物完全脸谱化,剧情简单粗暴,使得故事流于表面
是一部有点不太正确的影片,在当下安全至上的集体表达中显得与众不同。导演映后说担心被骂厌女,我却感受到导演对女性在亲密关系中面对的困境有着深切的体会,恰好前段时间看了一部非常好的女性题材电影《还有明天》,这两部片子中我看到了一个共同的点就是,女性的觉醒从来不是由一个不靠谱的男人换到另一个靠谱男人,她们只有自己面对坍塌的生活,努力重建才是最终出路。所谓自强万事强,瞿秋凡选择离开过想要的艺术家生活,蜀乔又何尝不可以去追逐自己的唱歌梦想,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去过不被定义,没有标准答案的生活吧,快乐至上!
导演是怎么能在一个爱情电影里创造出三个讨人厌的人物的?而且所有人都为了叙事目的做反应,之后再由导演安排台词找补原因。唯一一场有恋爱感的场景是两个人学猩猩的戏。这一场戏的贴合是因为两个人的相爱是动物性的,女主觉醒的是动物性而非自我意识,因为回去以后居然下一场就是婚礼现场了,说好的纠结呢?除此以外导演只拍结果根本不拍事情的过程,看得人眼前一黑又一黑。要不是手机没电借了充电宝我真是一半时候就想跑路了。
#7th平遥影展 恋爱脑的女人爱上了两个渣男,在婚姻的现实与梦想间犹豫不决,摇摆不定……新导演的长片首作,电影的整体性完成度很高,无论从调度,摄影以及剧本台词等各个方面,尤其是欧洲、建筑学、剧场艺术等这些文青元素,已经成功俘获了一众喜欢爱情电影观众的心,尤其是布拉格的街头风景,这一点摄影师的拍摄真是功不可没;但电影的后半段,剧情发生一个大急转之后,人物关系的走向又重回一个陈年老套的设计,仅仅为了繁殖而无爱的婚姻,以及一段无法兑现承诺的浪漫,似乎又回到了一个自我沉醉的故事中,而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本身。
补打评分,一颗星给人情世故。一年前那次打分事件,验证了我一直在那个装着一只大象的房间里。
女主重新找寻生活中的激情的方式不应该是换个男人,时间卡片用的太多,张中臣对剪辑的缩减挺有意思的,给观众很多想象的空间,这一点我和陈小雨导演有相同的看法。
女主的两种选择,挺好的。但女主和艺术家的床戏,不够有张力,尤其支撑不起这段关系的点。反而和金融男的事后,拍的很欲。可能是演员自己的魅力吧。
三星给电影一星给映后的导演和女主演。在看完映后之后,我才能够理解到导演是有自己一套表达逻辑以及有自己对于剧情的设计理念,并且这些逻辑和思考能够与影片达成闭合关系的,导演在荧屏上表达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这是很好的。不好就在,但是剥离去这些诠释,对于一般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其实仅在及格线边缘徘徊的,过于先锋的思想以及过于意识化的剧情切换和远离大众化的叙事,其实作为一部文艺电影来说,我仍然不能够苟同。会有他的受众,可惜我不在其中。
打三星不是为了说明这部电影有多不好。对蜀乔秋凡皆有共情。电影只是拍到了这里,路还要自己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