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平常的心

The Normal Heart,平常心,常人之心(台)

主演:马克·鲁法洛,马特·波莫,吉姆·帕森斯,乔纳森·格罗夫,朱莉娅·罗伯茨,阿尔弗雷德·莫里纳,泰勒·克奇,丹尼斯·欧哈拉,乔·曼特罗,芬·维特洛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平常的心》剧照

平常的心 剧照 NO.1平常的心 剧照 NO.2平常的心 剧照 NO.3平常的心 剧照 NO.4平常的心 剧照 NO.5平常的心 剧照 NO.6平常的心 剧照 NO.13平常的心 剧照 NO.14平常的心 剧照 NO.15平常的心 剧照 NO.16平常的心 剧照 NO.17平常的心 剧照 NO.18平常的心 剧照 NO.19平常的心 剧照 NO.20

《平常的心》剧情介绍

平常的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81年,艾滋作为一种前所未见的免疫系统缺陷疾病在纽约出现。由于它集中发生在男同性恋当中,所以在当时又被称为“同志病”。内德(马克·鲁弗洛 Mark Ruffalo 饰)是一个激进的同志作家,当他看着朋友纷纷死去以及政府的不作为时,义愤填膺的他发起了男同健康危机组织, 呼吁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这场即将爆发的大瘟疫给予重视。半身瘫痪的女医生艾玛(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 饰)是少数从一开始就高度警惕艾滋疫情的的医护人员,也是内德重要的异性恋盟友。在运动中内德认识了纽约时报记者菲尼克斯(马修·波莫 Matt Bomer 饰),两人陷入如火如荼的热恋。然而菲尼克斯最终也被确诊感染,悲痛的内德惟有爱人和事业两线作战。健康危机组织的主席布鲁斯(泰勒·克奇 Taylor Kitsch 饰)虽然是内德最好的朋友,然而深柜的他行事风格与好斗的内德截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空与海洋的交界线致命射杀我们的日子睡不着沙海烛龙为爱闯天涯开棺狮口惊魂马成的喜悦假如幸福来临未知死亡神枪之倒刺愚者信长激情无职转生:到了异世界就拿出真本事小鬼斗幽浮海猿3仁心俱乐部绝望老爸新扎师姐2:不安全地带爆笑悲剧王:笑着笑着就哭了第三季名侦探笑传阴阳剑林恩与露西女先行者活击/刀剑乱舞破毒强人中国月亮花牌情缘3金装律师第七季

《平常的心》长篇影评

 1 ) 平常心:如果相爱有罪,那我们都是罪人

“如果相爱有罪,那我们都是罪人!

”机长拒飞、医院拒治、警察拒签,死后裹在黑色垃圾袋中混在垃圾中焚烧,痛苦的母亲拼命的捶打,这一幕就是80年代艾滋病人生前死后的真实写照。

HBO的强大就在于真实,2个多小时的时长里没有一丁一点的成功,满是失败、挫折、分歧、崩溃和权利争取初期时的艰难和举步维艰,但这就是真实!

 2 ) 起源

为什么第二阶段没有单独的绿巨人的电影了?

因为浩克忙着干这个去了。

而且通过本片能够看出,当身下是一位男生时,布鲁斯班纳博士体内的那只野兽明显要乖的多了。

HBO出品的话题之作,加上比较强大的演员阵容,本片令我期待已久。

因为知道故事背景是关于艾滋病大爆发的,所以做好了看一出悲剧的心理准备。

最坏的打算是,那些我喜欢的演员们扮演的角色全都在病痛中死去。

结果最后情况倒是比我预期的乐观一点,起码那两个我看惯了他们卖萌的在本片中被保留到了最后。

马克鲁法洛扮演的奈德从头到尾都处于一种躁狂的状态之中,要是布鲁斯班纳是他这种心态,那一辈子也别想从浩克的形态退化回普通人类了。

他是个很有勇气与斗争精神的人,可惜当时同性恋群体在那个社会环境下就是处于绝对的劣势,所以他的大声疾呼反而显得苍白无力,甚至还适得其反的使自己所在的群体陷入被动。

谢耳朵如果是以谢耳朵这个角色的身份穿越到这部影片里,想必会很开心,因为能见到绿巨人、牌皇、章鱼博士这些漫画人物,甚至绿巨人的伴侣孔雀还跟超人有不解之缘。

汤米是全片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他不像奈德一般暴烈,也不像布鲁斯(牌皇)一样缺少主见。

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是在踏踏实实、有条不紊的做自己的工作,我更愿意相信现实当中同性恋或者其他弱势群体在争取权利的进程中取得的成果是来自于这些低调的行动派。

低调不代表没有个性,汤米挥出的那一拳男性气魄十足,是与性取向无关的纯粹的阳刚之气。

那一幕应该是与总想着用念力杀死对手的谢尔顿库珀博士反差最大的时刻了。

很久以前我跟我女朋友聊到同性恋这个话题,当时她对此还有些不认同。

她的看法是这个群体的生活方式有点违背自然。

而我提出的观点是,“同性恋”三个字的关键在于最后这个“恋”字上。

恋爱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不自然的,或者说它对于大自然来说不是必要的,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自然演化出人类和其他动物,分为两性是为了繁衍后代,那些不知爱情为何物的生物们现在还是存在着,说明“爱情”与“两性分离”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因此以享受爱情为目的的二人关系,既可以存在于异性之间,也可以存在于同性之间,甚至人与动物也未尝不可。

不过我还是认为爱情存在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双方因相似或相关的人生经历而产生的持久的心灵共鸣,目前看来,这个要存在于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应该还是具有相当难度的。

但就人类内部而言,同性之间完全可以产生这种共鸣,很多时候甚至比异性之间要强烈的多。

女朋友有点被我说服了,不过还是半开玩笑的说,那这么说你也可以拿你那些好基友来替代我了?

我回答说,理论上确实存在着这种可能,但从现实角度出发,至少我觉得这一世我是不会尝试了。

人类始终还是保留了相当的动物性的,所以会有压抑不住的原始欲望。

爱情与性是两码事,但要维持一段长久稳定的感情,双方在性这一方面给予对方持久的满足就变得十分必要了。

我可以十分负责任的说,任何男性都没办法让我产生性冲动。

对于美貌、健壮、睿智、风趣的男性,我也会有倾慕的感觉,但并不会激起我的性趣。

那次谈话还涉及了很多不靠谱的内容。

我当时说,人类天生下来可能是分三种的,有一半人是天生的双性恋,剩下的一半人里又有一半是天生的异性恋、一半是天生的同性恋。

这个数字我是随口胡说的,与真实的数字比例肯定是大相径庭的,不过我觉得我这种分类大概还是靠谱的。

首先说后两种,我觉得这两种都是基因决定的,一生下来就只对异性或者同性的身体感兴趣,他们是无法掰弯或掰直的。

至于那一半天生的双性恋,他们其实是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的,一般到了青春期时,其性取向就会基本稳定了。

天生的双性恋,如果生长在文化氛围较为传统和保守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中国,并且生长于一般家庭,则绝大部分会发展为异性恋;生长于特殊家庭的,则有可能发展为同性恋或保持双性恋到成年。

这里的“普通”,指的是家庭收入在社会平均水平、父母无离异、早逝、重组且教育子女的能力为普通水平的。

而“特殊”则是指,极其富裕或极端贫穷、亲生父母至少有其一没有陪伴子女至成年、父母教育水平极低(缺乏关爱或过度溺爱,以及更恶劣的酗酒、暴力倾向甚至性心理变态等)或极高(极其开明,给予子女充分的尊重与自由),或者父母本身无任何问题而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其他不寻常重大变故的。

而在文化氛围较为开放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欧美发达国家,则这一部分天生的双性恋发展成为同性恋、异性恋以及保持双性恋都是等可能的。

以上说的无论哪一类,一般到了青春期后都无法再被掰弯或掰直。

我说上面那一段主要是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可能就是天生的双性恋。

我们小的时候非常热衷小伙伴们之间触碰彼此的小丁丁,我觉得对于这种游戏的迷恋可能源于我们潜意识里对同性身体的渴望。

不过后来由于过早接触了岛国的[哔]Game、[哔]同人漫画和[哔]V,使我整个青春期阶段都沉迷于对女色的渴望,心里已经再也没有多余的空间留给对男性身体的幻想了。

虽然可能如奥柏伦亲王所说,这样会失去一半的乐趣,不过我还是挺满意自己现在的状态的,不打算改变,而且恐怕也来不及改了。

我不是同性恋,但我誓死捍卫别人享受同性爱情的权利。

为什么不呢?

别人搞同性恋我并不会受到半点损失。

蕾丝边们就算被强制与自己的伴侣分开,也不会因此就去爱上直男;而衣着光鲜的男同们走到了一起,也好让一些不明真相花痴他们的直女们早点死了那条心。

我认为一个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归根到底还是源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

为什么古代各国都普遍排斥同性恋?

因为当时生产力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医疗卫生水平又较差,怎么能容忍人们把宝贵的性能量浪费在与孕育后代无关的活动上呢?

片中的八十年代人们为什么那么恐同?

因为同性恋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而今天的社会里,人口众多,性爱这项活动早就已经从繁衍后代这项使命中解放出来了;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一些相关疾病也可以得到更有效的防控。

因此,同性恋争取权利的活动受到的阻力也就比原来小的多了。

其实以我之见,压根就不应该有阻力才对,因为既然没有现实的危害,那干嘛还要去限制它?

仅是因为囿于传统思维,就浪费人力物力去阻遏一种对自己的利益不构成危害的现象,何其不智。

最后说回到本片(其实只是为了更严重的跑题酝酿一下情绪),本片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去年一部同样以对抗艾滋病为主题的影片,所以我就开了一下脑洞,意淫了一个本片的加长版结局:谢耳朵和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女医生得知了一个预言:数年之后会有一名骑士成为对抗这种新型瘟疫的中坚力量。

于是谢耳朵和女医生分别收了一名门徒,训练他们承担起探寻与引导这名骑士的使命。

女医生收的门徒当然也是一名女医生,并且专门治疗艾滋病患者;而谢耳朵则回到得州老家,找到一名气质与自己相仿,但比自己更销魂的异装癖男同志。

然后这部影片就可以加一个副标题了,叫《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起源》或者《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崛起》。

 3 ) 对于【政治正确】,我的疑惑

从大二大三知道自己喜欢同性到现在,听到过很多种说法,遇到了很多问题,产生很多疑惑,有些我很坚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很困惑。

看完这部电影,忽然想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

老实讲,我现在都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下面是问题和话题:是gay三分C(C代表娘娘腔)有些gay歧视娘娘腔的gay,嘲笑娘娘腔的top有些gay以【姐妹】相称有些gay的表演型人格很强,喜欢用语势很强的词,喜欢讲脏话并以此作为性格豪放的证明,喜欢言必及女性生殖器人们为什么不能讨厌甚至歧视同性恋?

为什么不能表达这种厌恶和歧视情绪?

为什么名人不能在公开场合表达?

只是因为这样不符合流行的【政治正确】?

gay是不是由基因决定的?

gay的父母携带了这种基因?

gay的基因有可能得到提纯吗?

有些gay不喜欢双性恋,觉得那是他们的狡辩,【他们一定更爱男(女)人!

】有些gay不喜欢他们以为是top的人却是vers或bottom,转而厌恶,觉得【不过如此】。

有些gay不接受为什么这个男人在上一段关系里做top,这段关系里做bottom。

有些gay歧视vers,觉得他们是想继续维护男性形象的bottom。

有些gay耻于说自己是bottom有些gay歧视人妖,女同有些gay并不喜欢肛交有些gay不接受有人不喜欢肛交这一事实有些gay确实无法从肛交中获得快感有些top,遇到size大的人,才愿意尝试做bottom有些gay视肛交为【作为一名真正的gay的证明】很多人没想过残疾的gay怎么解决性生活gay争取的权利,就是肉体愉悦的权利吗?

是群交的权利吗?

gay的一对一关系是最【政治正确】的关系吗?

【开放关系】是gay的关系里,最合理的出路吗?

结婚是gay的关系里,最合理的出路吗?

【异性恋世界】关于感情和关系的一切设定,gay都要推翻吗?

易装和异装癖是一码事吗?

喜欢易装的人为什么不去做变性手术?

【大家都是同志,为什么要互相歧视】【在我找到最爱的人之前,我会尽情纵欲】?

姐妹相称,会不会不太合适?

作为一个男人,被包养是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歧视男妓和男人发生过性关系,就有变成gay的趋势bottom年纪大了,就【没人要了】?

就要【转型】做top,才有【市场】?

为什么自称top的人被传出做过bottom的传言,就会格外【丢人】?

形式婚姻是【政治不正确】的吗?

gay和les搭伙形婚,发生性关系,最后组成【真正的家庭】,是【政治不正确】的吗?

如果后来他们再找各自的同性性伴,是新的【政治不正确】吗?

出柜引起的青少年模仿,会引发潮流吗?

【真的直男】是不会对男人感兴趣,或者和男人发生性关系吗?

gay的一些政治口号,比如【有很多艺术家,很多演艺界人士,很多设计师都是gay】不会带来新的问题吗?

世界没有gay,不会怎样吧?

有人认为,性伴多的top是男性魅力所在,性伴多的bottom是下贱有人认为,经常群交的人,道德水平较低有人认为,SM关系内,主的一方是男性魅力所在,奴的一方是下贱两个top情投意合,却会为性烦恼。

做bottom是面子问题恋童是gay吗?

【同妻的悲剧,难道不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吗?

】【家庭压力太大,我要结婚】【三人关系其实是原来的couple各自无法继续,而想出的折中的办法】有人认为,与直女结婚,与拉拉形婚,是为了保护父母有人认为,极端的反同人士,是在隐瞒自己是gay的身份有人童年被男人猥亵,而变成了gay【喜欢同性,和同性发生性关系多年,现在想尝试一下与异性发生性关系】是【政治不正确】吗?

很多动物会发生同性性关系,人类的同性性关系为什么要加上【爱】的名义呢?

有些gay在感情失败后,曝光对方是gay,用这种【身败名裂】的报复来满足恨欲有些gay在消费gaygay消费gay文化,是【政治不正确】吗?

---类似的话,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想到了会在添加上来关于【政治正确】,wiki的解释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F%E6%B2%BB%E6%AD%A3%E7%A1%AE

 4 ) To同志——保持一颗平常的心

海报To win a war you have to start one 本身就不是一个平常心的心态。

看过电影,眼泪中包含了气愤、悲伤、无奈...演员的表演无可挑剔(除了看到sheldon就出戏,Dr.Cooper太深入人心了^^)看过诸多影评但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

只从一个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心情,毫无批判之意,不当之处请见谅。

“平常心”所意味的似乎不仅仅是异性恋对于同性恋包容和理解,不仅仅是政府与社会的正视和平等对待。

更应该包括同性恋自己——以一个“平常心”去面对自己的身份、取向,甚至疾病。

“促成二战胜利的人,是一位公开出柜的英国人。

他叫阿兰·图灵。

是他拦截了德国人的密码。

战争结束后他自杀了,因为身为同志他受到了无尽的歧视。

他们怎么不在学校教教这些?

多亏了一位同性恋才赢得了二战。

要是他们这么做了,也许他就不会自杀。

你们也不会如此惧怕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吧?

我想被大家这样记住,带领大家赢得战争的人。

”——NedWeeks片中不止一次的明示了Bruce对于自己取向的恐惧,在他内心深处认为“我已经被人讨厌了,我不能做出更刺激公众的举动,这样委曲求全才能赢得[可能]的资助”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想法。

这种心态既是社会现状造成的,也是自身造成的。

苏格拉底的命题“认识你自己”就是让我们正视自己的身份、性格、品德、缺陷。

“认识你自己”是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的铭言。

试问:无论是同性恋、异性恋,每一个个体都曾经问过自己“我到底是谁”吗?

放眼望去,社会的歧视不仅仅存在于同志问题,而是无处不在——地域、出身、财力甚至长相,如果我们总是以一个弱者的姿态去控诉社会的不公、祈求他人的怜悯,那么永远得不到你想拥有的尊重和理解。

Ned的可贵之处,是他可以为了自己和群体的利益光明正大的,要求平等的对待。

他强调自己的取向,鼓励众人去展现自己,不去唯唯诺诺的应允。

其实可以看出,起初他对自己是不够自信的,这些都通过细节一一体现:身材——解开衬衫,看到肌肉男之后又小心的系上。

跳舞——众人邀请却一味躲闪性或者说是爱——想爱却不敢爱,只求一时的快活但内心仍然渴望(邪恶的括号:群X)但这一切都因为Felix的出现和之后的遭遇改变了,他不得不去认识自己,为自己抗争,表露自己的愤怒、对爱人的不舍、对亲情理解的渴望。

片中有两处让我忍不住流下眼泪,平时自己都是控制,深呼吸:Bruce处理伴侣遗体的时候在医院以及一个莫名的地方遭到敲诈,那种愤恨、无奈和悲伤是无法抑制的。

(抱歉用了“处理”这个词,实在想不出了。

)最后Ned与Felix心酸的婚礼,两人的不舍不能不让人动容。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年迈的父亲待到妻子离世才说出自己的取向,希望能和自己的partner了此残生,儿子万万不能理解,断绝父子关系。

父亲已经为了你隐忍一生,为何不能让父亲在尽头将至时为自己活一回。

人与人之间哪怕多一点宽容和理解,也会少许多人间悲剧。

经过很多事,我也多少能正视自己一些,不在为自己的取向辩白,因为生活是自己主宰的,态度是自己掌控的。

肆意的宣泄爱恨情仇,自由的展现自我,这才是正常的生活。

这才是平常心。

 5 ) There is more pain, isn't there? On our normal hearts.

#the normal heart#不知道怎么做评价。

没有哭。

却很震撼。

演员很棒 把心里斗争刻画的细致入微。

一切是那么真实,当医生说fine take my ideas just do something with them,那种郁结和无助,对不仅仅政府还有周围的同胞失望且生气到什么样的爆发都不够了 还有那种眼睁睁看着心爱的人被打败,被撕裂,看着一个个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生命被夺走,看着扭曲的歧视和厌恶死灰复燃,看着冷漠的周遭,骇人的斑点,却找不出证据去推翻人们的恐惧。

和自己的恐惧。

和怀疑。

开始怀疑自己的初衷。

开始责怪自己和同伴。

都是因为实在走投无路。

电影框架我很喜欢,有节奏感 并不拖拉。

就像一刹那的爆发只留下更多的绝望和伤痛,不像这样的伤痛,其实很慢很慢很长很长 甚至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他们不再被广泛歧视因为科学在前进,将来这样的痛苦会被减轻,会被消除—或是将来,人类将要面对更强大的生理和心理的刀山火海,到那时 每一个案例的牺牲,每一条生命,每一个乐观自豪的爱吃冰淇淋的生活态度还会留存下来吗?

I believe in love, but I also believe that human will always be defeated by something, not the so-called destiny, but the nature, simply as something like a virus. I hope, I hope every kind person, who is loved, and loves, would not have to suffer so much in life. But nature is just so cruel. But. Think it over, is human then, not cruel? Is human not cruel to nature, and to other humans? If the human race is all caring and thoughtful, where does discrimination come from? Where does hatred come from? Where, does fear come from! Not every argument makes a valuable point, not every consultation makes progress. Not every suffering makes us KNOW BETTER. From my standpoint, which is somewhere past the time when homosexuals are minorities, I still know that a gigantic amount of pain is being inflicted on somebody somewhere. I believe in live, but I don't believe the power of love that allegedly can defeat everything given time. Time is useful, but some things may never be overcome. Diseases, despair, dishonesty, these things just exist in a forever-moving cycle while everything else seems to move on from it.

 6 ) No glove,no love.some missing facts and given tips

笔者没有刻骨的经历作为矫情的出发点,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尝试冷静并相对客观地看这部片子和一些被忽略的事实。

一方面是觉得这部电影的某些评论被强加了许多个人主观感情色彩。

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借此机会普及下基本知识,希望对有些人能有所帮助(尤其是以下第二条)。

在当今"同性恋"已经和"种族","女权"等概念一起上升到了政治高度的时候,一涉及这些敏感话题,难免会触碰到某些群体的痛神经。

我不否认The Normal Heart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同志题材电影,但它不仅仅是一部反应同志生存状态的电影。

TNH和电影Philadelphia一样,故意淡化了AIDS患者从确诊到离世这一路主观的感情桥段(韩剧导演能把这种题材拍成惊天地泣鬼神的东西),因为制作方并非想借80年代AIDS阴影下同性恋的苟延残喘来博得观众的同情和怜悯。

男主人公Ned代表了编剧Larry,不断向观众传达了一个精神,"FIGHT"。

电影的侧重点在于通过重现当年同志团体在HIV/AIDS问题上向大众歧视和政府漠视所做的艰难斗争,唤醒这段即将被遗忘的历史,同时也是让新一代年轻人铭记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

从GMHC成立一开始倡导安全性行为,到对HIV/AIDS的反歧视抗议,再到之后对同性婚姻的政治斗争,编剧Larry作为一名"战士",一直站在前线。

当人们问他对这些历史有何想法的时候,他会很淡然的说道"I was the one left alive to tell it。

",流露着难以言表的辛酸和无奈。

电影里,当Ned接受了医生Emma的倡议劝阻他的同志朋友停止一切性行为时,却受到了很多不解以及排斥,并直接导致Mickey之后的"暴走"。

因为当时近15年的性解放运动鼓吹同性恋之间通过性行为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这股给身体以及精神同时带来快感的热潮流火并不是通过Ned的三言两语就能熄灭的。

当对HIV的科学认识逐渐浮出水面,滥交的危险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安全性行为的必要性。

此外,Larry很早就预言30后的今天同志群体会形成统一战线为同性婚姻争取合法性。

同性婚姻在法律上保护了同性伴侣的各项权利(Felix在死前去了Ned哥哥的事务所请求他通过"手段"把自己遗产留给Ned,暗示如果走正常法律途径,遗产则会留给自己的儿子),在道德上更是通过对一夫(妻)一夫(妻)的伦理约束控制高危性行为,从而间接遏制HIV的传播。

最近HIV药品Truvada打出一条广告:一天一粒能把HIV的感染率降低99成,于是掀起一片争议。

现实派自然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支持药品的上台;但以Larry为首的"斗士"却把通过服药来降低高危性行为的人称为"coward",主张带套而非服药。

他们认为药品的出现会让所有人降低防范,从而得以让滥交性行为借机"春风吹又生"。

这将会是历史的倒退,也是对同性婚姻多年来奋斗的亵渎。

Larry的立场虽然有些极端,但并非空穴来风。

忠诚向来是同性关系的奢侈品,有了药品之后人们的道德观是否还能经得起诱惑的考验?

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关于电影中的矛盾冲突,你会发现在这部讲同性恋与HIV/AIDS斗争的电影里,女同的分量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不仅仅如此,甚至是有诋毁性的。

当Estelle在好友Harvey死后想给GMHC出分力的时候对Tommy说到,"Damn it, I wanna do something! Even though all my lesbian friends say,'What have you guys ever done for us?' But I don't care.This is for Harvey."看似男同与女同团体当时有很大的隔阂。

后来在网上查到,在舞台剧版本中Bruce和Mickey之间有过如下对话,Mickey:"How do ou feel about Lesbians?" Bruce:"I don't believe in Lesbians." Mickey:"I wonder what they're going to think about all this? If past history is any guide, there's never been much support by either half of us for the other."笔者没有花时间去查证到底是Larry本身和L有过节,还是纽约当时的GMHC和L组织之间确实有苦大仇深的矛盾。

现实中,在疾病暴发初始,很多L就站出来一起和G奋斗在“前线”,可惜在主流媒体的眼中,女同的功绩全被掩盖了。

2011年纪录片"We Were Here"讲述了在TNH同一时刻发生美国西海岸的事情,里面提及了L组织通过各种手段向大众获求帮助,"for our boys."。

2012年的纪录片"United in Anger: A History of ACT UP"则讲到男女同志团结在一起向CDC(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抗议并申诉将女性和静脉注射患者也加入到AIDS的定性中。

除了女同,有色人种,特别是黑人(考虑到目前黑人占了HIV+总人数的一大半),在此片的比重也小的可怜。

可以理解电影需要明星包装作为视觉卖点,也需要适当dramatize the extreme,因此不可能做到剧情与历史完全一致;抑或许电影只是想讲述白性男同的维权故事。

但个人却觉得这成为本片的一个小小的不足,或者说是遗憾。

既然电影制作方考虑到重现历史,而现实中这场斗争的力量是来自各个方面的,而本片却英雄主义了白种gay men的地位和贡献。

本片的另一个矛盾是在GMHC与政府间为了研究基金而展开的。

把Ned叫到白宫的官员明显偷了腥,因此一度紧张自己会不会染病。

如果那时Ned能肯定地告诉他HIV在异性恋间也会传播,想必之后医生Emma和GMHC的研究基金申请之路也会畅通很多。

另一个市政官员Hiram在和GMHC发生冲突时说"It's very tricky",并不无道理。

他提到了一些数字,当时记录在案的患者是300多名,而纽约当时大约有50万的男同,算一下比率也就是0.06%。

事不关己的鸵鸟心态是社会和人性的劣根性,更何况受到威胁的是本就受到歧视的弱势群体。

在无法提供科学依据并证明此病传染程度的情况下,借0.06%这个数字就想为一个受到歧视的弱势群体讨个说法,这一路的困难可想而知。

2011年美国政府对投入癌症和HIV/AIDS的研究基金的数据比较中,在HIV/AIDS研究上投入的成本占了Cancer研究的70%,而HIV/AIDS和Cancer的患病人数大约是1:10,新确诊人数HIV/AIDS只占了Cancer的4%。

加上人们对HIV/AIDS患者的偏见由于历史原因而根深蒂固,会有很多人抱怨政府对Cancer研究投入的钱不够坚实。

我想,假如这些人的亲戚或朋友有人是HIV患者,我想看法会有180度的转变。

这对钱的斗争看似黑白分明,其实之间也有一大片灰色。

TNH的拍摄之路,如电影中的故事一般也是波折不断,所谓台上九十分,台下三十年。

许多名导和制作人想获得TNH的版权把它搬上大银/荧幕。

其中包括Barbra Streisand,她是最早,最执着,也是除了Ryan Murphy离版权最近的导演/制作人。

但Barbra和Larry最后由于"所谓的"对剧本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最后反目成"仇"。

电影上映后便打开了口水战。

Larry公开的理由是:他坚持要在电影中加入床戏,却被Barbra以男男性爱非常"distasteful"为由而拒绝。

Barbra最近发表公开声明,强调当初只是为了电影本身和受众群考虑,Larry的理由只是对她的诋毁。

她的初衷是想避免敏感桥段从而吸引更大的观众群。

的确就笔者个人观点,作为著名的gay icon,Barbra Streisand在当今同志维权运动中是所谓的一姐,很难想象她会被Larry挂上"恐同"的名号。

在Barbra手握TNH版权的最先10年里,剧本改编基本成型,男演员Ralph Fiennes和Kenneth Branagh也分别有意出演。

可惜最后因为题材敏感,筹集不到资金拍摄和发行,最后打算小成本制作并改在电视中播出。

但是Larry开口天价(报道说一百万),导致没有电视公司愿意接手。

最后版权返还至Larry手中,又是拖了15年。

在Ryan Murphy接手前,Larry再次写信征询Barbra是否仍有意接手,但条件是她必须按照Larry给的剧本拍摄。

而Barbra则因为不愿主动权被剥夺所以最终还是婉拒了Larry。

如果说Larry能够接受当年HBO给出的$25万offer,我们20年前或许就能看到Barbra Streisand版由Ralph Fiennes和Kenneth Branagh出演的TNH。

看来再如何英雄,在利益面前"斗士"也是凡人一枚。

这一路曲折,孰是孰过,想必每个人心里都有各自的看法。

另外提一个小细节,个人觉得是本片的一个点睛之笔。

不知多少人注意到当Ned孤身一人在Yale同志周时的片尾曲,是来自Simon & Garfunkel的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

这首歌是当年Paul写给Art的“分手歌”,在发行了收录这首歌的专辑后他俩就分道扬镳了。

把这歌用在这部片子,实在是应景的很。

以下写一些关于HIV的东西,考虑到电影的主要受众群,我觉得这些信息对一部分人会有些帮助。

1 关于历史,以及为何首先爆发在男同性恋群体中80年代AIDS风暴初始,很多非同性恋其实也染上了HIV,他们除了通过高危性行为之外,一方面是早些HIV+献血污染血库,导致大面积受血者染病(Philadelphia中和Tom Hanks同一个公司的女员工就是因为输血时染上的病毒);另一方面由于70年代越战的关系大量毒品流入美国,吸毒者之间通过静脉注射互相传染。

关于HIV的起源以及病毒是如何跑美国去的,目前还是有很多争论。

主流说法是非洲土著屠杀并摄食猩猩时从猩猩身上感染了SIV,之后传染到人体内SIV演变成HIV,随后HIV从非洲传到海地,并从海地传到美国大陆。

在美国AIDS风暴第一个因AIDS而死的案例是可查的,但第一例染上HIV的案例却无法考证,因为病毒在每个个体的潜伏期都是不同的。

从潜伏期均值大约8年推测,以及越战时间,病毒入境时间大约是70年代中到末期。

关于HIV为何首先暴发在男同性恋群体中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传播的时候,传播途径较异性相比在同性间更为容易。

HIV病毒只能在中性和偏碱性情况下存活,女性阴道体液是弱酸性的。

也就是说如果即使男性和HIV+的女性发生关系,男性中枪的概率会较小。

举个例子,男A是+,女方是-,男A的精液导致女方染病,后女方和男B发生关系,未必会把病毒传给男B。

现实中异性恋夫妻结婚多年后发现女方+而男方是-的例子有很多。

而男男性爱,一方面很难遵循严格1和0体位,另一方面容易滥交成性,加上七八十年代的同性恋圈子是个相对小且闭塞的圈子。

一旦一个攻受通吃的人染病,很快就会传给圈子里的大部分人。

在最初HIV刚被带入美国大陆只有极少数人染病的情况下,HIV在异性之间传播是很慢的。

换句话说,假如男同性恋间如果能保证1和0体位,是不会导致AIDS在男同性恋间暴发的。

2 关于统计数据,以及HIV exposureHIV的感染概率是有统计数据可查的,根据是否有直接血液接触,性交体位0和1,以及肛交和阴交,染上HIV的概率是不尽相同的。

这些数字按照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可能是不同的。

虽然这些数据并不代表个体案例(因为HIV传染和很多因素有关:carrier的身体素质(viral load),是否有体液接触(涉及到是否有未愈伤口和感染血源的接触),exporsure者的身体素质,等等),但医生会用这些数字作为制定方案的标准。

如果说你,很不幸地,(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参与了高危性行为(比如安全套破了),又或是伤口溅到了疑似受污染的血源,该怎么办?

第一时间赶去医院,不保留地给医生提供一切信息,医生会根据统计数据比较和分析危险性并推荐是否采用PEP(Post-exposure prevention),这包括了之前提过的Truvada和Kaletra两类药。

这是能提供机体保护遏制HIV病毒感染的事后药,PEP宣称的有效保护时间是发生exposure后的72小时,而最有效时间则24小时。

没有科学数据证明PEP肯定有用,同样的,也没科学依据证明PEP不管用。

所以医生基本上都会推荐这个稳妥的方案。

但是,PEP的副作用很强。

虽然强度也因人而异,但有数据表示约半数的服用者会中途弃药。

笔者的一个护士朋友因为工作时手上的伤口被溅到病人的血液,而病人HIV状态未知,且拒绝做检测,于是她被迫服用了1个月的PEP。

期间又是吐,又是拉,偶尔还有视幻,痛苦的很。

记住,若自己觉得可能已经通过体液传播感染上了病毒,需要在第一时间采取PEP!

药效按时间的衰退是很快的。

对于HIV检测,笔者不了解唾液检测。

但关于血检,个人了解到的信息是在exposure后一个月的检测有97%的置信度,但目前需要三个月才能100%确证。

这三个月的时间是受到对HIV的检测条件的限制,目前的科技似乎还没法直接检测病毒,需要通过等到身体产生可测量的HIV抗体来间接检测。

House中有一集Dr Cameron的眼睛被溅到了HIV+血液,她也是花了n个月的等待才拿到了最终检查报告。

3 对于性伴侣切忌盲目享乐,在双方没有血检前,no glove, no love。

此建议适用于所有性向(目前Les间也有传染的例子)。

现实中有太多人根本不知自己为何会染上HIV,安全套也被证明不是百分百可靠。

所以为了你爱的人,也为了你自己负责。

4 关于旁观者虽说HIV目前的致死率极低,尤其是和癌症相比。

有人说HIV+现在只是一个label而已,只要戒酒戒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按需要定期吃药,过得就是正常人的日子。

话是没错,但这样豁达的价值观并非与生俱来。

走出阴影需要一段时间,且现实中的歧视和冷漠可能会让患者过着非正常人的生活。

关于最后这一点我只想说,最为旁观者的我们,假如你的朋友告诉你自己患上了HIV,是因为他们重视你,信任你,需要你。

伸出手拉他们一把,一个拥抱,或是一个轻吻,你可能正挽回一条将要失去生存动力的生命。

The Normal Heart的高度最终体现于此。

 7 ) 要赢得一场战争,首先就要发起一场战争

今日,同性权益在美国进行的如火如荼,从去年奥斯卡的《达拉斯卖家俱乐部》到这部HBO制作的《平常的心》,都是反映20世纪80年代同志权益初期的艰难处境。

正如影片宣传的那样,如果想要赢得一场战争,首先就要发起一场战争。

少数人群想要为自己争得权益,首先要让大众听到他们的声音。

同志群体中的一些现象确实令人无奈。

要说大家一起唱唱歌,跳跳舞,一起游玩,倒是玩的很开心,一提到同志权益就变的讳莫如深,还是安心过好自己的小生活,即使要偷偷的交男朋友,即使要经常面对家人朋友的压力,却怎么也不会想起去为自己的权利去呐喊,哪怕是发出一点小小的声音,哪怕是和身边的人正名同志。

那些挣够了同志经济的同志商家,也销声匿迹,不见他们的慈善,不见他们的努力,也许挣够了钱自己一个人到国外做回自己了。

也许绿巨人的性格是有点火爆,有点冲动,也不适合当一个领导者,但他的精神是震撼人心的,勇敢的去fight,为自己所爱的人fight。

他和孔雀的爱情也很感人,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能够一起走下去,即使有争吵有泪水。

时代在改变,人们的观念在改变,但这些改变都是由昨天的一点一滴的行动所铸就的。

 8 ) 艾滋这件大事

孔雀最后瘦骨嶙峋的样子让我想起一个孩子,十几岁,艾滋病。

几年前他住到我所在的医院,发热两年多,咳嗽,没有别的任何症状。

他的身边一直只有爷爷奶奶两个人陪着,从未见过父母的身影。

我便找机会问爷爷:爸爸妈妈呢?

爷爷叹口气:爸爸脑子有问题,妈妈生他没多久就死了。

孩子家是山区的,所以很黑很瘦,也很羞涩。

我每天去看他,过了好久才跟他混熟。

病史长达两年的发热待查是很麻烦的疾病,孩子之前去的医院都不大,所以病历资料也很不完整,爷爷奶奶都没有文化,每次做了什么检查,都要花好多好多时间才能跟他们解释清楚。

一路筛查下来,也考虑过艾滋,但是孩子那么小,没有输过血,没有性行为,哪来的艾滋感染源?

于是又考虑结核,请感染科的大牛来会诊。

大牛看完孩子,也是觉得像结核,又把我拉到一边:也说不定是艾滋,我说:没有相关的病史啊。

大牛到底见多识广:还是查一个,以防万一嘛。

艾滋检测回来,阳性。

我又把爷爷叫过来,跟他摊牌,说:你肯定是在骗我们,孩子有没有输过血?

孩子爸爸妈妈有没有什么特殊疾病?

孩子妈妈怎么死的?

爷爷被我逼得没了办法,才回答:孩子妈妈是拐卖来的,生了他就跑掉了。

我和身后的老主任对看一眼,马上明了。

我跟他说,孩子得的是艾滋病。

爷爷看着我,一脸迷茫:艾滋是什么?

我给他讲一遍,他一脸木然,又讲一遍,还是木然,讲到不能更浅显的第三遍,爷爷依旧木然。

我以为他没听懂孙子得的是不治之症,结果他懂了,他摇摇头:可是那又有什么办法。

诊断清楚后孩子的病情很快控制住了,爷爷奶奶带他出院。

我把写好的医嘱跟爷爷交代清楚,再三叮嘱他去CDC联系以后的减免费治疗方案。

长了点肉的孩子在病房门口跟我挥手再见,我的鼻子一阵酸。

这一家三口怎么办呢?

家里还有一个傻爸爸要养。

奶奶话很少,家里主事的是爷爷。

爷爷自己有糖尿病,有次到办公室找我问我哪里买得到国产二甲双胍,我说我们医院边上就是药房啊。

他摇摇头:“唉……大城市卖的好多都是进口药,哪里吃得起。

”不幸的家庭有各种不幸。

苦难总是和愚昧贫穷紧紧相缠。

看着像孔雀这样美好帅气的小伙子在荧幕上枯萎真是很心痛的事,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却比那心痛一百倍。

或许还能再为那孩子多做些什么吧?

 9 ) 零七八碎的观后感

-也许是艺术形式的区别吧,我总觉得Ruffalo的表演不象Mantello一般够煽情-说到Mantello,果然是托尼讲提名演员,这戏让你抢得!

好!!

-Parsons的角色未变果然有道理!

够出彩啊!

-这!

Bomer居然被强推了!

我怎么看他都是Vers啊。。。。

-让Bomer来演Felix确实很养眼,可我真是很稀饭Hickey,怨念了!

p.s. 看来我明显有偏见,偏好舞台剧。。。

-凭什么McConaughey为演Aids病人瘦身就能拿小金人?

来!

来!

来!

给我们Bomer也颁一个!

很好的TV电影,不过跟《带上手套擦眼泪》比,明显逊色不少。

题材这么好,主要还是Murphy糟蹋了!

 10 ) 平常心

若这世间没有疾病、没有生离、没有死别、没有无知、没有歧视,那便是我渴求的平常心,那便是我期盼的安乐岛。

影片从美丽的海岛开始,阳光、海岸、沙滩、狂欢,放纵的笑容和热情的舞蹈,还有那个审视一切的人,他说他从未爱过,朋友告诉他,这是我们为自己争取到的自由,要去享受。

1981年,那是一个甚至在美国都还没有完全将同性恋公开曝光化的年代,可是疾病却不会因此而消停。

同志们为自己的尊严和选择获得了该有的或者说他们认为应得的自由,混乱而放纵,是好是坏?

悄无声息感染的奇怪病变让那个执着强硬的女医生警觉地明白,有些事情必须要在同志圈里引起注意了,而人们从最初的不屑和抗议,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亲友逝去,开始变为恐惧和无助。

勇敢而直言的作家急切想让公众、想让世界都注目和警惕这个群体、这个病变,雷厉风行的他用激烈的言辞大声愤怒地向外界叫嚣,只为了争取到公平的对待。

在这个过程里,他也终于邂逅了他的恋情,一份他曾经擦肩而过的缘分。

坠入爱河的他多么珍惜身边的那个人,也多么明白如今的他、他们更需要一份平常的生活,一个被平等对待的社会。

随着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因病离世,一群志愿者们开始自我组织起来,了解更多的资料和消息,传播有益的讯息,而作家作为激进分子更是当仁不让的在团队中起着领导作用。

可现实是那么残酷,政府的冷漠和无视,同伴们的胆怯与无力,都让一切的一切如此艰难。

而恋人也患上疾病让作家彻底疯狂了,亲人的不理解,朋友们的无为,都让他痛苦让他愤怒,他像一个溺水的人,拼命想捉住每一丝希望,却怎么也看不到阳光,歇斯底里..... 整部电影用平淡的叙事风格伴随着压抑的情景,让人久久无法释怀,但狂欢的海岛、恋人们相拥的舞池、爱人枕边耳畔的温柔呢喃,还有那些英俊甜美的迷人笑容都点缀着画面,多么平常的人与事,不是吗?

有些事情你我都无力抗拒,终于作家的爱人还是因疾病永远离开了,他们在病房里面,亲友面前,许下了一生的承诺,我有一颗平常心,但我愿意将它永远交给你。

政府终于开始重视这个疾病——如今它被称为“HIV艾滋病”,这个群体,但给予的关注还是太少太少了。

最后的最后,洁白的雪地,耶鲁大学的小礼堂里,同志周的晚会上,悠扬浪漫的音乐里是相依相偎的恋人们起舞的对对身影,而烛光璀璨的壁炉面前坐着孤单的作家,那个相约的舞伴已经永远失约了,泪光闪烁的他望着校友们却笑了,其实他们都一样,只有一颗平常心。

《平常的心》短评

好看

9分钟前
  • 彼岸night
  • 力荐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

10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