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开头让我想起了《在希尔维亚城中》,同样从没失掉激情的年轻人在简陋的屋子里,随手涂画,随即开始陷进情绪的翻腾中。
一部夏日的电影被选在春天观看,我想是再好不过了。
未知的事物可以充满恐慌,但同时也可以充满向往,不能忍受的夏季燥热感在数月之后已经渐渐淡化,感觉不强烈,便不会在看到屏幕上烈日当空时,突然感到一股热气似乎要将自己融掉,况且这个风景如画的乡村并不缺少凉风的安慰。
可以说这片子隐藏了一些无趣的却能发人深思的东西,而将压抑、彷徨都拍得如此具有美感,制造一种看似毫无道理的幻象。
这样跟随莫娜和坦希享受了很长的美妙时光,在我闪回的少年记忆片段拼接里,情绪正在秘密地策划着。
终于所爱之人轻描淡写地说要离开,若无其事的表情浇灭了一股准备放弃一切的力量,坦希,你叫莫娜情何以堪。
或者你应该毫不吝惜眼中恋恋不安的闪烁,满腹怆然地来,却要一身轻松地走,过程中却榨干了莫娜的自由,那一路触目惊心的泪,沿莫娜曲折陌生的纹路垂坠,俯身河边,已不再认识里面的人。
终了,那一个落寞而伤心欲绝的背影在草木中逐渐模糊,千愁万绪不顾一切地在翻滚,情感的强烈,情绪的丰富,让所有可能要做的事情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在一整个夏日的故事下熠熠生辉。
我是很喜欢夏天的人,也对与之相关的事物连带着产生好感,而名字很美的电影《夏日之恋》(My Summer of Love)却打破了我这种感觉。
虽然影片的自然环境是不折不扣的美丽夏天,但其中的味道却像夏日的一抹鲜血,散发着残忍的气息。
故事围绕着几个主人公的暑假时光展开。
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在小镇上以开酒吧维生,哥哥菲尔做事总是走极端,妹妹莫娜坦诚开朗但总有点孤单。
莫娜在散步的路上和一个同龄女孩——来这里度暑假的富家小姐坦希——偶遇并成为了好友。
两个背景相差甚远的女孩相见恨晚,开始一起打发漫长而无所事事的假期。
她们交流着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用恶作剧和冒险经历来发泄不满,两人都迫不及待地想体验与平时不同的生活,而彼此的出现正像是互相打开的一扇通向新世界的窗子。
坦希家宽阔的庭院、一间间神秘房间、演奏的大提琴曲都让莫娜感到新奇,她穿着坦希的华服在镜子前面舞动,享受醒来早餐就端到床上的惬意,这些经历都有趣得像是做梦;坦希跟着莫娜体验野外生活、徒步穿越树林、在河里的一块块石头上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在小河里游泳,参加菲尔沉浸的奇怪的宗教仪式。
她们都渴望关注和爱,渴望打破习惯的生活,这些渴望让她们忽然的友谊迅速变成了暧昧不明的恋情,直到彼此说出了爱的誓言。
也许她们正在陶醉于这个过程而很难发现,这貌似互补的完美关系其实建立在不平等的根基上,在最本质的东西还没有建筑好的时候,一个由时间和地点凑成的幻境却径直前行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再亲密的关系也还是沙上建塔。
虽然彼此都是对方的新窗子,但坦希在两人的交往过程中一直怀着不由自主的优越感,她让莫娜住到自己家里,听自己的伤心家事,对她来说,莫娜像是她生活中的某一种调味品,是夏天的点缀。
她掌握着主动权,尝试接近,也可以随时离开,正如她自己所说的“不要太认真了,只要开心过就好了”。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要建立真正平等的、互相理解接纳的关系,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人心中那种不自觉生长起来又埋藏很深的偏见和自以为是的优越感让人变得傲慢冷酷。
很难责备坦希有多无情,这样的种子已经埋在了她成长的过程中,甚至她自己都不知道呢,连伤害到别人也意识不到,也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这是彻底的冷漠。
她可以为博取莫娜的同情而编造谎言,因为兴趣和控制欲而引诱莫娜的哥哥,却不把这种残酷的行为当成一回事,因为这只不过是假期游戏而已。
而可怜的莫娜却不知道,她把这个挚友加恋人当成生活中的希望之光,当成逃离沉闷匮乏生活的灯塔,当她终于反抗成功,说着“再也不会回来”,拎着箱子投奔坦希,梦想两人一起创造新生活的时候,坦希却已经穿回一个淑女的样子,在屋子里等着妈妈给收拾箱子,要回学校去了,她的暑假游戏结束了。
受辱的,绝望的,单薄的莫娜什么都做不了,她也只有脱下坦希送的衣服扔给她而已。
结尾坦希还是来找莫娜,在她们去游过泳的小河边。
在这里她们分享过第一个吻。
坦希平静地安慰莫娜。
她只想寻找乐趣,寻找好奇心的满足,她的心永远是轻飘飘的,不会真的痛苦也不会真的爱。
两人像告别仪式一样再次走入了河水,慢慢地亲吻。
而这一次莫娜扼住了坦希的脖子,把她的头按向水中。
其实我一直觉得结尾处莫娜会杀掉坦希,也许她会一直按着坦希的头许久,直到坦希瞪大眼睛漂浮在水面上。
但在真正的结尾里莫娜还是松开了手,留下惊恐愤怒的坦希,带着解脱重生的、喜悦的、明亮的表情,轻松地跃上河岸走远了。
真的,也许这样更好。
《夏日之恋》是一部很容易裹挟观众情绪的电影。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有过一些幻想,并且试图以那样的身份活着。
我们有时候是猎手,有时候成为猎物。
后来,我们长大了,停止了游戏,并且想否认曾经。
是的,除了忘记,还有什么能抵御疼痛呢。
那些荒唐任性和娇揉造作,到最后都无法收场。
它们会随时时间腐烂,然后任由记打扮成另一副样子。
只有在某个午夜,拨开记忆的丛生荒草,你才能再次看到当初年少的模样——没有月亮的夜晚,被TA遗弃后的你捧着鲜血淋漓的心,倔犟地赤脚走荆棘路上。
原本是为了Emily Blunt重新找出这张片子。
现在确是喜欢它的。
有着各自美处的两个女孩。
Mona淡褐色的雀斑和Tamsin拉大提琴时的轮廓。
笔触依然是一场置身事外的青春。
隐形的父母,伪善的兄长,旧照片上已过世的姐姐的微笑。
恣意的相爱没有尽头,其他一切仿佛不复存在。
彼此辛毒的约定在夏夜燃烧的光亮前,经由那样年轻的生命诉出,年少轻狂。
If you leave me, I’m gonna kill you.重复两遍。
各自轻佻而兀重的语气。
即便是这样的誓言前也终要有人背叛。
这一场青春里,疯狂也可以若无其事地退却。
Mona在最后见到了Tamsin声称早已过世的姐姐。
谎言无足轻重。
高傲的女孩坐在光影的交界处,不变的语气给出瞬间的崩溃瓦解。
告别持续一夏的爱恋。
夏日冰冷而刺眼。
2007.5.
A gorgeous, delightful, dark and inviting film, I loved every moment of this. It's as smart as paint and everything that most teen films are not. Pawlikowski, who's already produced one classic with The Last Resort, is fast becoming an umisseable director. The performances from all involved are incredible and the sublety with which Pawlikowski explores the difficult subject of class conflict, sexuality and loneliness shows a rare talent for compassion and sensitivity. I can only assume those who have not taken this film to their hearts were disappointed by the lack of superheroes, brain dead dialogue and explosions. For the rest of us, this is film making of the highest quality.
仇恨。
总是要化解。
Tam玩弄人际关系,被Mona兄妹当即泄恨于咽喉。
这样的回应虽然暴力,但出自内心,给伤害了自己的人一点教训是一个比较健康的做法。
而不是埋恨于自身,将怨恨用他力来排解,比如交给上帝。
如是,夏天的一课还是值得回味。
至少有Piaf伴舞。
在炽热得快要蒸发的夏天,能被这样骗一次也好越是强烈的阳光越是阴霾的影子,莫娜能让任何人轻易爱上谎言背后的坦希乐在其中,微眯着眼睛表演着欢乐和悲伤莫娜是坦希精致的猎物,坦希慢慢靠近慢慢掌控,捕猎的过程相当享受坦希被莫娜看做朋友情人亲人,是陪伴和拯救,莫娜兴高采烈,以为自己终于不再是一个人,欢欣雀跃心跳不已就这么爱上了,然后就这么走开,坦希眼里始终充满暖意,莫娜是她想要追逐和捕获的猎物,她始终享受着追逐猎物的过程。
再让猎人钟情的猎物,猎人也不会愿意与之成为同类。
结果猎人也中了猎物的圈套,在下水亲吻以后被按在水里差点掐死。
也许猎人确实对猎物动情了,因为现实,她也是逼不得已不能放弃猎人的身份,谁知道呢。
从一开始发生就注定是这样的结局。
莫娜爱上坦希时所表现的叛逆,加上本身性格张扬自我狂妄不羁,又幼稚又认真(真的很可爱> <),发现自己是猎物时的惨烈和绝望,她完全有理由置坦希于死地然后自杀,兑现他们的诺言。
在爱消失的那一刻,莫娜瞬间恢复原有野性子,所有的阴暗情绪都吞噬般地跳了出来,爱化成的恨给了她无法控制的巨大力量。
莫娜又是早已被生活磨练出来的人,被生活抛弃碾压以后,不知道该被称为妥协还是理智,或者现实,对一个人卑微生活的状态不恐惧也不担心,习惯了卑微和放荡,在快要掐死坦希的时候,回到岸上气势汹汹的走掉。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莫娜,让我觉得,恩,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她们就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应该就这样在一起然后分开。
应该还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生活一类的,因为我自身阅历不够而无法体会的感受。
像是声音碎片所唱的:优美地低于生活。
歌里夹杂着手风琴的声音。
片尾曲里也有手风琴吧!
俄罗斯女中音和俄语特有的卷舌发音,像莫娜和坦希在跳舞,步伐协调转着圈儿,平静下的波涛汹涌,爱慕和圈套,演绎着生活,想着这调子可以无限地循环下去。
坦希对莫娜说,这是多么美妙的时刻,你有多么美妙的生活。
看完挺开心的,俩个同样神经放荡的娃儿,能有缘分聚在一起,散发光芒,你也半斤我也八两,有缠绵的长吻和拥抱,最后理所当然的分开,回归生活。
面对同一个女孩的诱惑 兄妹都无一例外的投入了自己的感情 他们都是纯洁的可爱啊其实这是不是一个有关于阶级的电影呢?
因为处于两个社会阶级的家庭之间的爱与矛盾。
两个女孩由于空虚走到了一起,影片的一开始似乎是属于对立状态的。
富家女骑着马,酒吧女骑着没有引擎的摩托……富家女谈到了某部哲学作品,甚有掉书袋之嫌,家里放着奇怪的印度或者什么地方的异域歌曲,独自在屋内弹着大提琴,喝的都是红酒……这个在学校肆意捣乱,在田野的家乡却只能在家无聊宅的人(根据其父对酒吧女说的句话,she is in her room as usual, have fun)碰到了一个似乎也挺无聊的女孩,她买摩托却没引擎,挺有趣的,交个朋友吧但是心里却是俯视的,把朋友带到家里玩,直到晚饭了自己就独自一人跑回去吃,把朋友落在草萍上……(如果有人认为这是英国人的文化不同所致我无语)在餐桌上,这个家庭是多么的……沉闷啊,面对父母,富家女似乎就只有一个表情了,那就是无聊!
酒吧女就不一样了,敢爱敢恨在家又没父母管,家里又曾经是bar,没事就一支烟一瓶酒,快乐似神仙啊(当然这是在哥哥还没发飙之前)可是咱们没钱,喝的可都是啤酒或者烈酒,代步工具甚至是半自动化……不过在感情上仍是空虚,家庭的残缺,感情的缺失,酒吧女过早的需要在人生轨迹中插入男性的那块拼图。
反正最后阴差阳错两个女孩在一起了,最后被欺骗者无一例外翻脸了。
这时兄妹俩又做了同一件事,他们掐着富家女的脖子,当时我都有一种想在旁边喊“掐死她”的冲动……然后再以高速逃离现场,酒吧兄妹都单纯的可爱,他们太容易陷入爱的小陷阱,一旦自己的感情被嘲笑和轻视,他们都要发泄个一干二净其实导演的伏笔挺多的,酒吧女被哥哥架走时,富家女脸上那淡淡的笑容……那一幕同样适用于惊悚片啊。
Emily Blunt的演技真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造诣……她很善于眼神的表演,更融入了她英国人天生的高贵和矜持或者虚荣?
所以在演过了虚荣的女助理,风骚的童年旧识,大话精富家女,小迂腐女教师的时候(不好意思只看过这几部,参考穿prada的恶魔,dan in real life,本片和简奥古斯丁书友会)她都演得活灵活现,不变的是眼神,却又能很自然地带到每部片子的角色中。
简而言之,她有自己的演戏风格这类演员很少,当然除了花瓶之外,因为她们每部戏都只有一种表情,这不叫表演风格……我现在能想起来比较popular的有梅尔斯特里普(她那只离不开下巴的手……)Rober De Niro和帕西诺(似乎一沉不变的表情,闪烁的眼神和爆发的咆哮)(不好意思,英语太烂,所以有点中西结合……疗效好嘛)挺可爱的电影,不否认我是被Blunt和les的剧情所吸引的,虽然有点被捉弄得感觉,不过还是很陶醉在那田园的风光和女孩之间的感情啊不过很疑惑的是,酒吧女在装死后演魔鬼附身那段,是自己的天性呢还是跟大话精富家女学的?
这部是波兰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Pawel Pawlikowski)早期在英国拍摄的作品,要比他后来蜚声国际影坛的作品要流畅和亲密得多,没有强迫症的美学构图风格,也没有碎片化的叙事手法。
影片篇幅短,情节紧凑简洁,却在套路情节里深藏着阶级差异与宗教信仰两个重点话题。
细节的处理不俗,开场在引出两人一见钟情的同时就已经交待好彼此的对立关系(颠倒的目光对视,处于上方的Emily和躺在地上的Mona,骏马和破烂摩托车)。
两人悲剧结局的导火线是谎言,这种套路在很多爱情电影里犹如家常便饭,而本片里的这一招却暗含着政治隐喻色彩,似乎影射着英国中产用来哄骗底层阶级的妙药良方。
不过影片并没在这个层面上深入展开,反而谎谎言这个套路在另外一条(哥哥和妹妹的)线索里再次浮现。
出狱后的哥哥想透过改建酒吧成宗教狂热分子聚集地,宣扬信仰对于心灵与精神重建的可能性,最后却被揭穿是骗人的把戏。
这种质问宗教信仰意义的讽刺口吻与方式在之后的《修女艾达》里再次出现,也许导演本身是无神论者,片中戏谑地引用了尼采的那句名言(“上帝已死”),像是夹带私货的小把戏。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音乐的运用。
导演选了我喜爱的Goldfrapp乐队一首Lovely Head,强烈的阴暗气质和迷幻氛围勾勒出女主角的精神状态(对爱人的执着);以及法国天后Edith Piaf的La foule,这首经典先后出现两次,前一次是两人热恋,另一次是结尾分道扬镳,精准刻画出女主角的心态。
导演利用音乐来营造环境气氛与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手法在去年的《冷战》中有更为惊艳之处,导演的作者风格看来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年累积下来的累累硕果。
所以说,仅仅把本片当作是女同性恋的爱情故事来看的话,必定会丧失不少乐趣,或者乏味可陈。
“我叫Mona...因为我的真名是Lisa。
”蒙娜丽莎,美丽的邂逅。
这电影好浪漫好浪漫。
爱到极点,什么都不要只想投奔你,极端到性命不顾,恨到某一霎那想要在石头面前杀死你。
“我们开心过”。
最后蒙娜丽莎毅然决然转身,好潇洒的背影。
Sad,凄美。
再次响起Edith Piaf的La foule。
这送到床前的早餐 full breakfast,看饿观众
从来没试过睁开眼睛就有如此丰盛的早餐,在床上吃。
傻孩子吃一次这样的奢侈早餐,这样被喂,就破防了,心就给人了?
😅
不戴头盔,长发飘飘,乡村机车,风在耳边,爱意滋生,空气都甜。
2女孩子怎样我不知道,但是观众的心扑通扑通跳。
“这是我最爱的石头” This is me favorite rock. 带你来看石头?
不不不 就是爱你。
点烟,趁机从后面环抱,好暖
Monalisa随着大提琴吱吱嘎嘎而起舞,“舞倒”下就是吻
绝美的画面,灯光音乐
抱起举高高,无视俗世的一切,你太美,我想吻你!
看到喜欢的电影,我的左手今天乱来了
这是什么,这是一部文艺片。
Emily Blunt到底什么时候再下海??!!
拍得很美很美,激情四射的夏天,可惜美景易逝
追逐爱与被爱,花费我们最美丽的时光,在最后,也许只有欺骗和失望,连信仰也解救不了的寂寞,只有在真正可以抿起嘴角昂首向前的那一刻,才会放下。
bitch
愛你愛到殺死你
很迷幻
导演很恶心
真的是大烂片。。像学生作品!要不是EB的颜支撑着根本没法看吧!
白瞎了EB
弄得像回事的烂片。PPTV上有人拿这个当《朱尔与吉姆》骗人(也可能是另译的《夏日之恋》和此片同名),上当并自虐到完。
就为了看一眼骑马的Emily Blunt…
充满了迷恋以及不受干扰的夏日气息
波兰影展之《夏日之恋》有点双姝奇缘,但一般般
稚嫩的爱情
美
迷糊 迷惑
没劲
bullshit
是真的惊悚,吓到了年幼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