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你,你就我,我就是我们。
住在一所废旧的教堂。
长相并不讨人喜欢,孤僻没有朋友。
埋头本体论的工作,在等一个电话的召唤。
拒绝一切模式的享乐。
每日重复寡淡无味的饮食。
害怕公众场合的喧闹,保持与别人的距离。
避免身体间的接触。
想在家里工作。
证明没有意义的定理。
被赋予一个特殊的任务。
妓女是诱惑者。
在等一个电话的召唤。
一切即是虚无。
虚无即是一切。
既然一切都没有意义。
沉溺在虚拟世界的感官刺激。
拒绝的不是爱。
赤身裸体漂浮在黑魆魆的宇宙空间。
结识年轻的虚无主义者。
如果什么都不相信为什么还要相信灵魂。
在人造的永恒夕阳下奔跑投向虚假大海。
人生有什么意义。
打破所有的摄像头、监视器和网络。
领导层阶级的抱歉像嘲笑。
抡起锤子毁灭所看到的一切。
留下废墟后仍然什么都不知道。
身后是黑洞纵身一跃的虚无。
特里•吉列姆“奥威尔三部曲”的前两部《妙想天开》和《十二猴子》,均以深刻的寓意、个人化的表现手法著称,在叙述上把握住了大众的兴趣,不会太通俗,也不至于太艰涩,刚刚好叩动心扉。
到了收官篇《零点定理》,他却一反常态推出了一通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自说自话,而且不像硬科幻,多看几遍也无法豁然开朗或若有所悟,对于提升逼格无丝毫益处,更辜负了大批粉丝对吉列姆的期盼。
在认真欣赏了一遍《零点定理》后,我几乎放弃了追索其涵义的努力。
在对量子力学、哲学和混沌理论一窍不通的前提下,试图进入主创的思维层次只能是一种不自量力。
而且,互联网上的一些评论已经基本涵盖了影片的表达企图,足够令人获益匪浅。
这并不意味着作为门外汉,观看本片就是浪费时间,至少吉列姆招牌的视觉美学没有令人失望。
他以一种崭新的风格呈现了他历来热衷描写的反乌托邦世界。
《零点定理》不是注重视觉享受的特效大片,但毫无疑问是一部适合用来“看”的电影。
如果人人都抱着这样的期待,而不被那些没头没脑的情节、云遮雾罩的对白所困扰,这部影片在社交媒体上的口碑一定会大有提高。
曾经有影评人将吉列姆电影归为“脏科幻”,我觉得更合适的称呼应该是“廉价科幻”。
就是说,不管花了多少钱,片中那些场景、道具、衣着服饰,总透着一股子地摊货的味道,当然,这正是吉列姆想达到的效果。
不像《妙想天开》《12猴子》的暗色调,《零点定理》一眼看去五光十色,但精心营造的庸俗廉价的品味仍闪烁在每一个场景。
游戏厅一样的工作房凌乱而闭塞,主角居住的旧教堂仿佛随时会漏雨而散架;街景也是一样迷幻,天空蓝的不真实,街道像是舞台搭景,走到哪里都会被广告和涂鸦包围;到了虚拟实境越发显出人工痕迹,水底景观犹如巨大水族箱,远景像是古旧的科幻片采用的风景画,海浪几近CGI,阳光灿烂到无法直视(后来果然能拿在手中玩),而云朵仿佛油画家的手笔;男人披着材质反光的风衣,套着透明雨衣般的工作服,女人身着丑陋的裙子,头顶艳俗的假发,打扮的像三流应召女郎。
一切都很廉价,太廉价了,而这种廉价与缤纷斑斓的色彩并置,显得越加突出。
另一对被并置的是来自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科技产物,互相杂拌制造出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兼具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的美学特征。
片中处处充满了跨时代的对比,老掉牙的教堂,无处不暗藏摄像头;电脑机箱外观简陋臃肿但工作起来又挺酷;电话的提醒功能挺前卫,但没有来电显示,连铃声都那么传统,还需要拨动古老的操作杆;最显著的莫过于虚拟实境功能,不亚于《黑客帝国》和《盗梦空间》的逼真梦境,但进入时却必须穿着一件可笑的戏服,一下了格调大滑坡,制造出令人发噱的效果。
通过种种比对,吉列姆手法轻灵地揭开反乌托邦世界的面纱,其在美学上的造诣,不但没有廉颇老矣之叹,反而比早年更鲜明纯熟。
反乌托邦电影为了打造可信的世界面貌,通常耗资不菲,《零点定理》的成本并不高,但由于场景非常局限(其中三分之一都在教堂里打转),因而能把每一处细节都打造得精益求精。
我读过的几篇影评中,有一篇指出片中最点题的台词,“理论上说我们都是孤独的,就算是在充满人的环境里”,这句台词让我想起另一部科幻悬疑片《地铁迷宫》“我们生活在一个无人肯聆听的时代”,两部非主流的高智商电影,分享了同一个“摆脱红尘,遁入虚无”的主题,甚至结尾也不无相似,作为一个影迷,能见证这样从主题到趣味的握手,也是难得而幸福的体验。
(文/方聿南)
零点定理基本上把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当红炸子鸡公司都讽刺了个遍。
下面是我看完后零零碎碎想到的。
1. Google里面的公司几乎就是大家担心的Google的未来,一个严格监控所有人隐私的公司。
而里面工作的流程化(电话和大公司的Bug追踪系统), 公司的福利(公司提供住宿,吃喝,心理医生,甚至应召女郎)美名其曰员工福利,其实是为了更大程度的剥削员工,甚至让员工产生对系统的强大依赖性。
而高度细分的工作流水合作也让个体根本无法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
无处不在的广告= 讽刺这些以广告收入为主的公司,广告只会误导人们的消费而本身没有创造价值。
工作场所(家)无处不在的摄像头。
2. Apple舞会上人人都沉迷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有带着耳机Ipod标准青年样板。
3. Facebook舞会中人人都沉迷于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里的自己。
舞会本来应该是大家社交的场所,但是却变成每个人沉迷于自己的世界。
Facebook,或者其它Social network本来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地方,现在却成为很多人自恋的场所。
天天发自拍或者自言自语,失去了沟通的本意。
4. Minecraft主角的任务插方块和Minecraft游戏雷同, 里面对这类虚拟世界的创作一针见血,就是为了让大家以为从没有意义的工作中得到意义,但这本质还是没有意义。
5. Oculous虚拟约会。
VR现在一个需求量最大的一个应用就是虚拟色情活动。
2014-12-06冲着克里斯托弗•瓦尔兹Christoph Waltz的名头来看这部电影,这个能讲很多语言的奥地利人在【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中实在是太出色。
后来在人肉布景中,甚至看到了极像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马特•达蒙Matt Damon。
不管剧情是如何烂,这两个演员凑在一起,都不应该是烂片。
但这部电影,明显是克里斯托弗•瓦尔兹Christoph Waltz这种类型的高手,练级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剑走偏锋的作品,所以全程只有很多2B的表情,配合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剧情。
在结尾一个烂到家的CG画面中,他剥光光像个蹩脚的女模特去玩一个大大的气球, 简直是人生的污点。
电影中的科幻情节,已经或者在不远的将来都会实现。
人类总要面对这些被大数据和不得已的信息泄漏所带来的随时被窥视感,而当VR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总会在虚拟现实和真正现实中迷失, cyber anything迟早会充斥在人生的每个环节,我们以后是否会变成永远的宅男?
电影中科恩的住所:总是以“我们”代替“我”的科恩生活在一个安静的教堂中。
这个教堂有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
每当它打开时,便会传进来巨大的喧嚣的杂音,刺眼的白光,就好像这个教堂是个避难所。
那扇门似乎是有某种含义的,电影中当管理者的儿子鲍伯让他一起出去时,他说,这扇门他已经好今年没有出过了。
不过电影之前,他是每天都要从这扇门中出去上班的。
而当他和鲍伯一起出来时,外面的情景和之前又是不同的,喧嚣声完全不见,刺眼的亮光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玩耍的孩子和走动的人流。
当鲍伯第一次来到科恩家中时,科恩的门锁竟然没有起作用,那一共有四道锁,而鲍伯直接就开了!
他解释说,那是魔法。
这个貌似很结实的建筑其实并不坚固,各种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进来。
而教堂内部也布满了摄像头监视器,它们的黑白影像监视着里面人的一举一动。
这个住所更像是虚拟的,并不真实。
电影里面的其他几个人物:乔:他依赖于科恩而生存,苦口婆心的让科恩能够享受现在世界的生活而不去想什么电话和其他的虚拟世界。
离开了科恩这样的人,他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当科恩选择了虚拟的自我想象或者其他人想象的世界的时候,乔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天哪!
科恩其实也挺幸福!
但是乔总是叫错科恩的名字,也许他真的想把科恩当做女王(QUEEN)吧。
班思丽:她是个性感的女孩,但在鲍勃的解释中,她是个工具,目的也是让系统中的人能够放纵和随心所欲因而对系统产生迷恋而不愿离开。
她向科恩提供了一套衣服,用于和她虚拟连接,真正的接触在系统中不可能,科恩的真感情的迸发使他备受苦楚以至于弄坏了和女孩连接的装备,不过这个失误却导致他发现了班思丽的真相,以至于班思丽要离家出走。
鲍伯:他号称管理者的儿子,但他总是处于反叛状态,他是管理者的反面,幽灵似的人物,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到科恩这里上厕所,直接就把科恩的所有锁打开了,并没用钥匙。
他是一个灵魂性的人物,他什么都知道,甚至零点定理他也能够证明,只不过他不愿意深入。
但是他的感情一旦真挚的付出,比如他相信了科恩,他便陷入瘫痪,不能有更多作为了。
高矮人:这两个像牛头马面似的人物,他们像是鲍伯的守护者和监视着以及维护者,他们释放鲍伯,回收鲍伯,修复鲍伯,心理咨询师:似乎他们是专门为证明零点定理的人服务的,他们也是工具,是管理者的程序。
他们的作用是让证明零点定理的人不狂躁,能够继续做在电话前上传数据。
电影中,鲍伯废掉了她,让她出局了。
她的结果大概也不会好。
管理者:所有一切的控制者,混乱的控制者,无处不在并且隐藏的很好。
他的零点定律并非为了消灭混乱,而是维持混乱,并在混乱中获利,维持混乱的方法就是让人们对生活充满欲望。
电影一开始科恩在大街上走,周围的广告体现了混乱的来源,几个口号:欢欣金融带您回归换新愉快的生活;大家都有钱了,除了你;蝙蝠侠救世教会;一起占领商业街吧,秋季促销;还有其他各种诱惑,你不找他,他来找你,比如那个送披萨的对鲍伯颇具诱惑力的女人。
甚至也许那个毁灭一切的锤子也是管理者提供的。
当管理者认为一个人没用,便会开除他,于是这个人就会失去工作,只能离家出走,到一个管理者不能管理的地方去。
科恩:电影的主角,几乎是漩涡的中心,所有上述人物的核心,他一但不存在,其他的角色也不再存在了。
他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能够轻松胜任一般工作,所以管理者让他证明零点定理,这个定理要证明的是零是所有,似乎通过添砖加瓦的形式建立一个城市。
科恩开始的时候还是挺享受这个,但他渐渐发现,一旦有一个错误,之前的一个花了很多功夫搭起来的大厦便会崩塌,一切又要重新开始。
别说身在其中,就是开电影的我也已经受不了了。
崩溃了以后的科恩受到了来自管理者的呵护,一开始是同事乔,接着是心理咨询,然后是美色诱惑,都来了,甚至所谓的管理者的反面,他的儿子,也来了。
但这一切都没能改变科恩。
管理者用了大招,给了他一件只进不出的衣服,一旦进了神经网络系统,科恩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世界了。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管理者开除了科恩,这让科恩十分愤怒,他香脆会这个系统,但十分徒劳。
就在他即将崩溃的时候,神奇的锤子又出现了,来到这里之前,他用这个锤子摧毁了他屋子里所有的摄像头,这个锤子在他砸东西的时候突然心领神会的出现在他的手上,不过他并没在意,不认为这锤子是个正确的工具,在他最终即将崩溃的时候,他看到了锤子,于是拿起来出气一样的敲了一下这个系统,这个系统竟然崩溃了,他也在这个崩溃的系统里获得了想要的一切。
科恩对自己的表述很怪,总是用“我们”而不是“我”,也许是为了和YOU对应,也许是表示精神和肉体或者虚拟和现实中不同的形体,他意识到自己不止一个。
在最终的神经网络中,他改口了,用“我”代替了“我们”,也就是说,有多个这样的神经系统,他只不过摧毁了其中一个,不过这样也就够了,足够容纳他了。
电影里面的道具:摄像头:无处不在,神经网络控制着一切虚拟世界:这个感觉是向盗梦空间致敬,人们可以造梦,然后加入自己喜欢的人。
这部电影也有向骇客帝国致敬,骇客帝国中,人们逃离系统,这部电影中,人们却希望把自己放到系统中,无忧无虑。
锤子:这是一个神奇的工具,向哈利波特致敬了,里面的格兰芬多宝剑也是在魔法师需要的时候会自动出现,这个锤子也是在科恩想要砸掉什么的时候就会出现,心有灵犀吧。
老鼠:鲍伯扔的披萨都会被老鼠找到,没闹清楚它们代表了什么。
另外电影中的食物好像只有披萨,为什么是披萨呢?
抓起一块咬一口,好吃!
然后呢?
综上所述,电影体现了管理者代表的控制,他的手段,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和欲望的甚至是叛逆的,大部分人都会屈服,毕竟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对于一小部分像科恩这样的人,会把他们困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与世隔绝,控制着会想方设法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想让他们关注的焦点上。
电影中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由各种不允许标志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红叉又很有哈利波特系列中凤凰社那一部新的黑魔法老师里的各种不可以的规矩挂满了的墙壁有相似之处。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禁不住诱惑,信仰会将诱惑压制而让人清醒,对真理的追求,那一通科恩苦苦等待的电话,是通向信仰的路径。
这样的漏洞是管理者要时不时修补的,感觉那个心理咨询师似乎也感受到了,但她没机会说出来的。
然而结局恐怕也是悲观的,那个锤子只是摧毁了虚拟系统中的神经网络,其他的呢,似乎也并没有,但是聊胜于无吧,毕竟总是有人在追求真理,在追求信仰,这个是挡不住的。
克里斯托夫·瓦尔茨的表演里面还是有太多的狡诈,虽然他扮演的是一个执着而木讷的人,但他的目光中流露出来了太多的精明,无耻混蛋里的那个军官,拯救姜戈里面那个勇敢的人,还有很多其他的角色,都太聪明并且太精明了,对于表演一个外表木讷的人,恐怕克里斯托夫·瓦尔茨还要努力一下。
挺好的一部电影,可以多看几遍的。
2013年《零点定理》,什么鬼,其实我觉得本人智商还算正常,但是还真没看明白。。
别人黑不黑我不要紧。。
我还真不信都看明白了。。
我还真没觉得有什么看点。。
什么鬼啊。。
根本看不下去好不好。。
不管是什么流派。。
我觉得一般人都会看睡。。。
唉难的的破电影。。。
没事还是别看了。。
看在别人都觉得非常牛X的份上,多给一星吧。
推荐指数:★☆,(1星半,满分5星)
我看到一半的时候联想到一个词“妙想天开”,后来在我检索影片信息的时候,1984年导演曾拍摄过一部叫做《妙想天开》的影片。
总体来说还是能看完坚持到结局的片子,结尾看似突兀,实则说明了科恩的可悲,正如一生都在等一个电话,没有追求,放弃了女神的表白,孤独的活在自己的空虚里,“比今生更重要的目的,都会使今生变得没有意义。
”以我的理解,这似乎告诉我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背景是商业化的 从头到尾都感觉头脑不清醒没办法看清楚这部电影 从一开始科恩对电话的重视程度就证明了 在最初 boss就已经看上他了 利用他对信仰的渴望促使了最后达成他的目的 但同时也利用了他对爱情的向往 指使了应召女郎 给他们安排了巧妙的时间相遇与巧妙的地点再次重逢 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科恩哪个老是叫他为奎恩的上司 他两次促使了科恩与应召女郎的见面 这不会是偶然 而鲍勃 他的父亲派他去帮助科恩 但他却不受他父亲的控制 更改了心理医生的设定程序 也告诉了科恩应召女郎白丝莉的事 这明显是在他父亲意料之外的 他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拯救了科恩 把他带出了 别人给他编造的世界 他用了几个通宵的时间修好科恩的感应服 并且在胸前 有一个Q 这是他给科恩取的代号 而那件衣服最后也带科恩走向了真相 而应召女郎 在party里的偶然遇见 和之后的上门开导看似偶然 但都是精心安排 她心思巧妙的安排了许多方法让科恩爱上她 她最后在被科恩看到自己直播间的第二天重新找到了科恩 想和他一起走 她当时说了 她急需要被人认可 可见她的内心并不坚强 在最后要离开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木纳但却一心一意的科恩想要让他和她一起走 去私奔 而科恩却拒绝了她 应召女郎对科恩动了真情 而科恩 拒绝她之后眼含泪水 面对崩溃的边缘 但在这时候 他理清了很多事 鲍勃在这时提出了出门散步 他带科恩去公园还有吃东西 也是因为这次的外出 鲍勃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在鲍勃被带走后 他的上司来他家了 没有多的言语只是来“感谢”科恩让他失业了 这时科恩才突然发现 原来上司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名字 只是故意叫错了 而上司为什么会被开除 故事的结尾 科恩找到了boss不论是在现实或自己的想法里 老板告诉他 他已经利用完科恩了 现在 他不需要科恩了 当然 连带科恩的上司也一并被开除了 boss则始终是在上帝视角俯瞰甚至掌控科恩的一生 故事的基础是在一个哲学的层面上 如何证明零就是无 宇宙万物有没有任何东西能永久存在 在最后都会成为黑洞里的尘埃 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问题 我们无法清楚宇宙的来源也无法摸清宇宙未来的归宿 而影片中却应用了无数的公式来证明这个问题 而主角的上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旧时代形而上学主义者 他坚信这个理论是可以被证实的 宇宙在出现之前就是一片荒芜吗 或者说在宇宙消失之后就是一片荒芜吗 谁也不能回答 我们在三维空间里 无法知道更高层次的东西 可能除开我们三维空间的理解 达到更高层次四维或五维空间 在那时零不再能称为零 会变成真正存在的物质 最后科恩在无数照片里看见了曾经欺骗他却也是他挚爱的应召女郎白丝莉 他面带微笑倒向混沌的宇宙世界 想寻求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或许是与白丝莉的二人世界 只有他们两个的二人世界
很多人看不懂,是因为一开始就假设电影的世界是未来世界,把电影看成了科幻片,不是这样的。
整个电影的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电影的每个角色都代表了一个人精神世界中的一个方面。
如果这样看,那么影片中所有的设定就都说的通了。
首先是主角(代表理性)的工作。
交给他的一瓶一瓶的东西,就是从现实中收集的经验材料,可以想到神经递质。
他的工作,就是把方块放到应该放的位置,方块可以理解为整个逻辑链条当中的一环,当逻辑通顺的时候,主角就很高兴,有时候工作很快。
当逻辑不通的时候,整个逻辑大厦崩溃,主角感到无能为力。
其次是马特达蒙扮演的管理者,应该是类似于我们做出最终决定的念头,他常常隐藏于环境当中,其寓意显而易见。
再说主角看到的漩涡和等待的电话。
主角,也就是理性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等待电话就是指希望外部环境能够给予一定的启示。
漩涡是指主角隐隐感到的生命并无特定意义的绝望,最后主角跳入漩涡,其意义不言自明。
主角为什么一直说we,us,其指代意义也就很明显了,因为只有理性知道所有人都是一个人的不同方面,后来说i,是因为他发现理性有它的独立性。
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一一找到精神上与之对应的东西,太多了就不说了。
再者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说多了就不美了。
影评颇少,我来添油加醋。
没看懂的,看百遍以强化世界观。
最近超现实神片特别多,而且都是大牌,首先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大牌会接这些已经快没人理解的电影来演。
因为片子的基调决定了这种电影只针对少数人。
少数人是什么?
就是电影中的,the one。
谁是the one呢,这是一个游戏。
物质世界规律不认识到一定程度,以及没有相关宗教和哲学信仰的话,应该难理解。
但是应该可以从纯物理角度去理解。
也可以从宗教去理解。
说白了,这电影还是拍给the one的,少数人。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一定看懂这个电影呢,或者一定要给一个看懂的电影高分数呢。
一个电影抓着你,莫名其妙看到尾,时间花进去了,你以为什么都没得到不是很好吗。
但是妈妈不是说,凡事都是有原因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啊,屁嘞。
电影不是说一切都是没意义的吗。
啊,对啊,意义就是一切都是没意义的啊。
你不通过没意义怎么能认识意义呢。
不通过意义怎么认识没意义呢。
说白了,我说了半天其实什么都没说,和你什么都没说还说了半天不是一样的么?
每一个世界,终会有一个救世主,成为这个救世主。
我写的时候是我,你看到的时候是你。
我写的时候是我的笃定,你看的时候是你的信心。
我们本来就从来没存在于一个世界中。
我说的比较抽象,其实我们从其它一些角度,比如商业社会,社会伦理,物理学等角度还是可以去看这个电影的,这就是一盘菜,各说各的了,但是,你觉得人生就是本来就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么。
啊,屁嘞,曹冲称象就是这个意思。
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吧。
在你心里。
首先你要做到的是,知行合一。
我写了这么多,绝不肤浅,绝不卖关子。
简单的深沉,就这么结束了,不点个赞吗
寻找无意义
乱,不好看
我不管我不管我不管情节多有诟病,整个影片的颜色我好喜欢啊啊啊啊啊(中途有种在看洛基秀的错觉…
拍得挺庸俗,浪费了好好的一个设定
情节玄之又玄,更虚无缥缈。有很多后现代艺术风格的展现,有讨论存在与虚无,历史与宇宙,自我与监控。但是片子很闷。
至少看过十次 十次都以昏睡过去中断 断断续续终于今天看完了 我想这要么是弱智拍的 要么是拍给天才看的 看不懂因此可以界定为正常人
什么鬼??这样的东西东拼西凑的不能称为电影吧
智商低看不懂
The saddest aspect of mankind's need to believe in a purpose greater than this life, is that it makes this life meaningless.
吉列姆的梦我也看不懂,不会画面真的牢牢抓住了我。
呵呵呵呵!!!
神叨片,风格替代逻辑,看完也混沌莫名,想不起来扯了啥
I don't know what's happened ...
以前看过,现在又看了一次,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就是超现实主义的精神享受。其实就是将自己代入其中一种幻想体验,没必要去特意定位、翻译主题隐喻什么的。
2014年7月19日12:21:54,果断没看懂啊,乱糟糟的感觉
人性
已没了当年看妙想天开时的震撼,但也愿一直做特瑞吉列姆的脑残影迷。
真是瑰丽的想象力。倒是有点点像村上的小说。最后女版creep太美啦
一切归零的内核。但本质其实就是技术宅男没有春天。
对爱情的追求、对意义的追问,以及对自己生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