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到票后曾经担心,该如何理解一部法国电影?
担心在看到卡司时消散了,导演是日本人,演员里面还有美国人,注定这部影片无需太过关注台词(当然看懂了法国人的梗更加妙),影片将会引导你关注演员之间费语言的互动。
在理解电影结构之前,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捏造的,别较真),即人活在互相隔离的空间中。
演员在镜头前创造出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空间,而他们自己也许在现实中的空间也会迷失。
在这一前提下,剧中女主( 凯瑟琳·德纳芙)曾经创造出无数精彩的空间(电影作品),在这些空间中扮演着角色。
比方说,其中一个是女巫,她在面对外孙女时拿出的性格,应该就是女巫,而且效果非常好。
回到电影,主要的冲突来源于女主在虚拟和现实空间转换时的不适应。
作为演员,面对有限的精力分配,她没有太多迟疑,将其分配给了目前电影的那块虚拟空间。
因此我们见到她自负、毒舌、幼稚的一面,也许就是这份空间的角色需要。
而现实空间中面对女儿一家,基本没有留存精力去扮演合格母亲。
女儿被夹在中间,怒气也终于在读到自传时爆发了。
话说也许在演员那些虚拟空间中,自传内容是基本属实呢?
观影体验很舒服,冲突和矛盾随着看似平淡的推进,居然都化解了。
而让我更加激动的,是看到女主逃脱囚禁于肉体的自我;是那份命中注定的孤独(也是一种精彩);是她精神层面的解放,和演示空间转换时展现给我们的新鲜感。
日本的导演,法国的浪漫。
很日本也很法国🇫🇷。
也许老套的剧情。
两个法国老太太。
挑战对年轻美的极限诠释。
八十岁,仍然风情万种。
不可思议。
怎么说呢,什么样的女人最打动人,自信满满,充满希望,可以很毒舌任性,又有那么一些小小的问题。
女儿也不年轻了,60岁的年纪。
老公什么都好就是专业不行。
母女关系紧张但有那么一些分寸感,很好,很平静,也很有味道。
不愧是大片哦。
最终母女的和解,情理之中……
说实在的,看到导演是枝裕和才点进去看的,不过与以往的作品相比,少了温情多了美女,可这些都没关系,只要爱还在。
妈妈是一个著名的女演员,写了回忆录,女儿带着一家人前来祝贺。
本以为是个幸福美满的画面,没想到外孙女还是宝宝的时候才见过一面,女婿更是婚礼上见过后这是七年后的再次相见。
可见这样的祝贺,肯定不是出自内心,果然女儿是来揭露真相的。
女儿连夜看完了母亲的回忆录,书里夹满了便签纸,所夹之处都是妈妈的虚构:什么放学等在校门口接女儿回家,女儿看见妈妈,欢快地跑进妈妈的怀抱……生活中从没有过,每次都是父亲或者妈妈的朋友来接。
母女争论不休,妈妈说不要相信回忆,回忆都是骗人的,我写的只是影迷眼中希望的我。
妈妈的自私与骄傲,她的私人助理离职了,本想回美国的女儿只能留下来承担妈妈私人助理的工作。
在片场,女儿为妈妈的表演感动,在与妈妈的接触与交流中,逐渐打开心结解开误会,其实妈妈也爱女儿,只是更爱自己的职业。
女儿也爱妈妈,以妈妈的职业伟荣,曾经梦想和妈妈一样当演员,因为母女不和成了编剧,不过嫁给了一个演员。
所以哪有什么真相,有时都是情非得已,把爱深藏而已
#电光幻影# 《真相》法语版,悠长应该是个温柔的词汇,但人生往往是漫长。
我想,我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喜欢是枝裕和。
他缓慢而深沉的节奏,在我火爆型的摄入里显得格外温吞,并不是不欣赏或者不喜欢,但就是很累,每一部电影,每一场戏,几乎都很累,看完他一部作品都感觉心力交瘁。
迟到的2020年北京国际电影节还是有很多期望的作品在我心里煽风点火的,其中就包括这部《真相》,是枝裕和的日系风格融合在法式的自由里,融汇的文化要交错的排开,不停的纠缠,最后滚出一个限定版的成品。
这两种风格,一个像巧克力的甜美和浓烈,一个像是牛奶的丝滑和治愈,偏是混合起来,牛奶巧克力的味道一定有人喜欢,但是定位的过程会很困难。
应该讲,法国人的生活模式和故事梗概,有时候就是比日系来的更干脆一点。
东方文化的含蓄,就算是不刻意的,也往往很难去做好一个平衡内敛的过程,于是怀揣着半分思绪的时候,行为上更加收敛,总是不太容易落痕迹,而法式的含蓄却不愿意收藏起结果,而是恰恰要展现这个结论的全部过程,所以行为只是一种手段,道理上并不想拖泥带水。
是枝裕和的悲伤和残忍是很现实的,都是生活里用来磨难的那一切原因和理由,他们都是实实在在成为影响生活的因素,每一条看似都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一条一条的穿梭在生活里,就好像一刀一刀切过去的刑罚,理所当然,但是痛苦无比。
导演游走在自己的思维模式里,运用得非常自如,国家和背景环境的转变不过是时空的选择而已,但是不会改变的是身为人都会有的这一切问题,总是可以表现不同,可是归根结底都是一个情况,按照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形式发挥吧,总有一刻我们会发现殊途同归这件事,其实是很自然的。
虽然每一部作品我们都知道,过程的残酷是必不可免的,但是熬过了这个过程,是枝裕和总是能够给予一片宁静的希望在结尾处等候,所以人生往往是因为充满希望,而成为不愿放手的理由。
我是惧怕这段过程的残忍的,同样的,对于能够释怀的结果,我也是充满质疑的。
一位法国影坛巨星的母亲,一个分别多年的丈夫,一个当下的会做甜品的爱人,一个充满智慧的经纪人,一个从幼年就代表着南辕北辙的女儿,一个美国小演员的女婿,一个聪慧可爱的小外孙女,一部家庭伦理大戏的挣扎。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演过的戏久而久之成了生活,脱离了角色,活着就是一场辛苦的无剧本自由戏,如若这么困难,何不自己写好内容,一开始就不要顺其自然,做惯了同一个角色,总会演的出色。
但是一个人的入戏,是不代表所有的剧情都会按照谱写的走下去,总有人要活在真实里,去打破一切。
当母亲的剧本与女儿的现实碰撞在一起的时候,所有的不和谐在细微之时一一暴露,可以争吵,可以咆哮,可以有交锋的不情愿,甚至直至最后一刻都无法表示认同的观念,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着情感的样子按照最初的设定去保护彼此。
上天给予的缘分,组建一个家庭,成为夫妻子女以及其他种种,这些在老天爷赐予的关系,都在被珍惜的过程里,努力的去理解和化解,这么说来,过程依旧是残忍的,而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这大概依旧是是枝裕和的观念感,纵然是换了国家、背景和文化,但是要坚持而行的那份希望,和一个家庭之间关系的妥协的期许,却从未改变。
或者,这一切需要的也根本不是理解和懂得,只需要明白,在有些关系里,道理是说不清的,就算没有道理,还有那一份牵绊在,这就是支撑一切的理由了。
我还是很喜欢《真相》结尾处,众人聚集着,一起走过风景,走向未来的样子。
那个结尾拍的在我心里很有大局感,像是一场最完美的人生盛宴,拥着所有的陪伴,走向希望的未来的感觉。
这么说起来,是枝裕和不丧的时候,好积极哦。
没什么水土不服的理由,家庭伦理观念,是永恒的话题。
我依旧无法深爱是枝裕和的那个调子,可是又忍不住沉浸迷恋,多有趣。
真相一直摆在那里,但真相有时候只是一种理由。
作者:小佛搞特
电影围绕矛盾展开,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进逐一展开真相,是是枝裕和的风格,看了多部他的电影,总是这样,慢慢的,一步的,展现给你,慢慢抚摸你的心……一本自传体回忆录掀开了过往的总总矛盾与问题,女儿对母亲有很到的偏见,管家气到提前退休,好友英年早逝,前夫及身边的人偏见,……电影中通过一步正在拍摄的电影,一个因某种原因必须在宇宙飞船生活的年纪永远定格的母亲(可以认为法比安早逝的母亲,饰演的女演员有恰恰是分似法比安的早逝的好友),每年来探望自己的女儿(法比安饰演老年女儿)和丈夫,中间穿插的故事与演员间的沟通,通过年轻女演员的角度,逐步揭示了法比安母女的误会与矛盾,以及在女儿卢米尔的鼓励下敞开自己的心扉去挽回管家,随着电影拍摄完结,所有的心结也打开,电影初始的冲突,也都温馨地化解开了。
没有解不开的心结,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误会,与其带着误会与误解偏见远离开来,眼不见为净,不如试着再生活在一起,一起去完成一些事情,一起去聊一聊,再次去体验一下对方的生活与内心世界,也许,真相就在那里,慢慢告诉你……法式浪漫+是枝裕和法国顶级艺术家+法国生活+日式镜头再一次告诉我们好电影没有国界,语言,异域障碍,只要有自己的东西去讲述去表达,爱是一样的……
是枝裕和执导的法语片,日法文化的一次交融。
之前下了一堆片,不记得主题,不记得谁是导演。
在这种模糊了背景之下的观影体验,就没有那种太强烈的“水土不服”的违和感。
风铃神社榻榻米,油画红酒长餐桌,不只是装饰和场所的简单混合套变,欧化的风格是强烈鲜明的。
例如母女之间关于性的交谈,直言不讳。
“昨晚上做了几次?
”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对话,作为含蓄保守东方文化来不可思议。
一家三口在街上的温情散步很日式,可是餐厅门前听到了手风琴声,一群人就忍不住翩翩起舞,这就是法国风情了。
开头和结尾那几段典型的日式庭院镜头,尤其是树枝光影的展现,那种静谧细腻的境界,还是感到了吹来的东瀛之风。
片名叫“真相”。
已经步入暮年的母亲和正值中年危机的女儿,她们有着外人看来的风光,亦同陷困境。
母亲回忆录中和自己的幼年经历有着巨大的偏差,她为了真相而来。
一个强势,一个柔弱,可强中有虚,柔里带着刚。
她们两人的关系,是关系疏离的母女,又是互相拆穿对方的敌人,还是互相抚慰的影子。
隐约觉得,电影节奏似乎很慢,用缓和平静的语速,将这对母女数十年来的恩恩怨怨娓娓道来。
以拍摄科幻片为引子,以女性为材,煲着老火熬靓汤。
片中男人的角色多用来调料,嗔意又荒诞,是陈年旧事掺着的异香。
开盖,拨开弥漫的水雾,坛子里的还是熟悉的家庭羁绊,汤渣是各述一词的记忆碎片,沉底的是苦涩和难以言表的中产家庭的怨恨。
比起日式情感里的引而不发,欲言又止的隐忍留白,法式的是枝裕和更倾向于直截了当的袒露心声,明了和解。
对于熟悉他的东方观众来说,他擅长的结尾,通常是温润明亮中带着意犹未尽的忧伤。
这部片显得直白了,带着热腾腾的气。
但对于还不甚了解这份文化的欧洲人来说,这也算是一种初次试探下的中和吧。
是枝裕和的《秋日奏鸣曲》。
简直是为凯瑟琳德纳芙量身定制,甚至觉得 这就是她本人的故事吧!
哈哈哈。
细节满满,非常精彩。
不管不顾睡得正香的枕边人,起床就哗一下窗帘大开。
坐在化妆台前,示意外孙女进屋,不是帮她梳头,而是让她给自己梳梳头哈哈哈。
自传没提合作了几十年的经纪人,甚至不记得他有孙辈(最大的都上高中了哈哈哈)。
“你喜欢自己还是电影”,“我喜欢我出演的电影”,哈哈哈。
自私自我(pua也是把好手,感觉跟谁说话都是“你就这一个优点”),但她自有她的魅力让你情不自禁爱她原谅她。
经纪人的部分甚至一度想起《日落大道》那个男配。
从看不上科幻片,随便应付经常忘词,到杀青之后还想尝试补拍。
从处处挑剔合作的晚辈,到把sarah的旧装送给她。
“很高兴做sarah第二,fabienne第二压力可就太大了.”,这题你可真答对了! 情商满分!
这个玛侬克拉维尔何许人也?
长得美,气质好,演技佳,只有这一部片子? 她是舞台剧演员吗?
和德纳芙对台词那场戏,虚焦的背影下,仅只声音就真是够给足老前辈压力了!
给经纪人颁奖好妙,对的,这才是她“道歉”的方式。
正吐槽女儿的谅解来得太容易,和解的深情拥抱后她说“哎哟笨死我了,那场戏应该这么演! 这种感情不用在戏里可真是太浪费了!”,哈哈哈笑死。
戏假情真,演绎怀念过世的父亲时想得是已逝的宠物狗,以及母亲给女儿写台本哄姥姥,好有爱。
伊桑霍克戏份不多,因为卡司班底接的这戏吧,和经纪人一家那顿饭笑死,这是嘲讽美国人只配和小孩做一桌吗哈哈哈。
还以为是两女主打擂台,但剧作上几乎是完全围绕德纳芙,可红花也要绿叶称,比诺什又稳又准。
凯瑟琳德纳芙,56岁时和36岁时判若两人,但76岁时只像56岁又300天,也是很绝。
“你爸是鲁班再世”,字幕组有毒吧哈哈哈。
凯瑟琳最后一场这外套太好看了,想要同款。
说是真相,倒不如说是为了营造真相而处处编造的谎言。
母亲回忆录里大多都是杜撰的假象,对自己辉煌的演绎生涯是否已经走到尽头产生怀疑,因为年龄而感到焦躁,但因为不服输的性格每次喝茶都要高要求得确认“是温的”还是“是烫的”来确保或者说巩固一直以来的傲慢与虚荣,她的脆弱与焦虑也是从这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对家庭其乐融融氛围表现出的不自在与向往,餐厅里一个人吃饭时的局促表情就已经展露了一切,后来全家一起跳舞似乎实现了其乐融融,与女儿的貌似冰释前嫌的原因之一也许就在这里。
和女婿的晚安吻亲在不偏不倚的嘴角特殊位置,也很值得寻味。
女儿的形象不如母亲那样饱满。
唯一让我记住的点还是伊桑发出的质问,“你带我回来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向母亲炫耀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
来展示自己幼时受到来自母亲的伤害的反抗?
是内心一直不温不火的不满有意无意地显露?
与孙女相关的谎言来得温情可爱得多。
孙女与祖母这一对的关系也得到了多处的刻画。
养在院子里的大乌龟,名叫皮埃尔,和已经与祖母离婚的祖父名字相同。
祖母说自己是魔女,可以帮小姑娘把讨厌的人变成其他的东西,她用皮埃尔举例,把讨厌的祖父变成了乌龟,小姑娘深信不疑。
祖父意外串门时刚好乌龟溜到了别处,祖父离开时乌龟又回来了,更是促进了这对祖孙之间的关系发酵。
然后是小姑娘帮祖母梳头发,与女儿与母亲梳头发形成对比,梳头发这么亲密的事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他们之间的隔阂。
伊桑的角色存在感有点低了,我印象深刻的只有在餐厅里,为了逗小孩,把纸变成会动的虫子,该怎么做呢?
往扭在一起的小纸条上滴一点水就行啦。
这个小插曲真可爱。
看到很多评论都在分析是枝裕和的这部电影是否有水土不合的问题,我还是更倾向于想要去了解这部电影本身。
蛮好的,差了一点,但个人认为与水土不合无关。
关于结局,如果能以小姑娘说的:“但那是真相吗?
”这句话结束,我会更加喜欢。
异乡的“是枝风”故事一如是枝导演过去一直在探讨的母题,他在《小偷家族》之后的首部外语片《真相》,依然聚焦于对“家庭关系”的探讨以及在“物哀之美中去体悟死亡”。
虽然有着语言上的障碍,但这并没有影响导演所坚持的表达,这部囊括了凯瑟琳.德纳芙,朱丽叶.比诺什和伊桑.沃克等豪华阵容出演的影片并没有沦为一次对于是枝导演摘得戛纳以后的过度消费,反而在其中观众可以窥见导演欲突破的自己过往在叙事上的边界。
从扎根于现实的家庭故事转为对虚构戏剧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关注我们记忆的真与假,这种在文本上存在互文关系,在叙事结构上采取戏中戏的套层结构的模式是过往在是枝导演的故事里没有过的。
虽然就实际呈现效果来说,相较于阿莫多瓦这样对套层结构已经掌握的炉火纯青的大师,是枝导演还是存在着很多可以更加精进的地方,但是对于已经拥有自己强烈作者风格和标签的导演敢于在自己的事业到达一个巅峰期的时候做如此大胆地尝试,仍是值得赞赏的。
就如导演在颇受争议的《第三度嫌疑人》当中尝试的那样,对于一个倾向于类型的悬疑片来说,该片模棱两可和暧昧的结局显然是无法让观众满意的,但是如果将其看作对于悬疑类型的一次解构,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就会发现其实是枝导演是在有意的冒犯观众。
真相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每个所谓的事实在不同立场,不同视角的人看来是什么样的。
可以说《真相》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导演在《第三度嫌疑人》当中讨论的,没有了类型本身的束缚,回归家庭情节剧的他可以更展开手脚的讨论何为真实,当影片的文本交织与片场与家庭,当所有的记忆都无法被确认,一次真正有关家庭的讨论开始了。
当过去的伤疤被揭开,当所有被粉饰的记忆被现实唤醒,一切似乎都并非我们想的那样简单,但这才是生活,因为它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于灰色地带当中左顾右盼的找不到方向,还非要自以为是的立个牌子自我欺骗,可能才是真实的人生。
两代人的纠葛,虚实间的真相片名“真相”直接的道破了影片的主题,整个故事其实都在围绕着母亲和女儿分别寻找真相。
女儿卢米尔自以为了解母亲法比尔,但是在一趟回家的旅程当中她慢慢的发现了那些因为过去的伤痛而被自己忽略的真相。
法比尔深知自己作为母亲的失职,她一直让自己活在“电影的幻梦”中去逃避现实中与女儿关系疏离的真正原因,但是当演员的事业因自己的衰老正在走向没落时,她终要去面对那些自己一直逃避的真相。
法比尔的小说是加剧母女之间关系转变的催化剂,因为法比尔的自传其实一直处在半虚半实的灰色地带,一方面她想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人生,但是碍于公众人物的形象她又要维持自己伟大而又富有爱的人设,这就导致她的作品势必会伤害到一些爱她的人的感情。
那些在书中被抹去的,如管家,以及对于卢米尔来说重要的萨拉,这些直接使得现实中围绕在法比尔身边的关系开始分崩离析。
当现实与虚构的身份之间出现重合,关于母女寻找真相的旅程才真正开始了。
在影片当中,所谓的寻找真相存在着一种虚实间的错位,现实当中的卢米尔始终认为自己儿时母亲是缺席且不负责任的,而对于同为演员的莎拉,卢米尔一直将其投射为自己母亲的化身,甚至在莎拉意外去世后将这一切归罪于法比尔。
对于法比尔来说,她就像是比利.怀尔德《日落大道》当中的过气女明星诺玛一样,不愿承认自己演艺生涯接近结束的事实,她始终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对现任丈夫还是女儿,都不愿真正坦诚相对,固守着自己那一点自尊。
之所以说错位,是因为原本母女应该在现实当中寻找的真相,反而在法比尔拍摄的电影《关于母亲的记忆》当中找到了和解的可能。
在这出戏中戏当中,有两个重点,其一是戏中戏当中的女主人公玛侬在演艺圈被公认为是“小莎拉”,母女借由这个莎拉的投射都在寻求某种心灵上的慰藉。
就如法比尔本人所说的,如果当初自己和莎拉一起出行,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这说明对于莎拉的死法比尔是心存歉意的。
但同时作为竞争对手,法比尔一直都很嫉妒莎拉,一方面是演员职业上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莎拉代替了自己作为母亲的存在,和卢米尔关系甚好,这种复杂的情感导致的结果就是开始法比尔对玛侬一直充满了敌意。
而对于卢米尔来说,玛侬其实让她能够更加客观地去回溯自己童年的经历,与母亲的种种,与莎拉之间的回忆,也许母亲并没有那么不堪,而只是自己刻意的忘掉了好的那些回忆。
戏中戏的第二个重点,自然是情节本身带来的,某种程度上《关于我母亲的记忆》恰好呼应了法比尔和卢米尔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虚实之间的投射和互文。
戏中戏中,母亲因为患病,在地球上只能活两年,为了能够延续生命,她就必须到太空生活,而地球与太空之间不同的时间运行模式令母亲不会变老,但女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老去,这就让母亲始终处于缺席的状态,虽然每七年会回到女儿身边,但在绝大多数时间当中,母亲都没有给予女儿应有的陪伴。
这恰好是法比尔与卢米尔关系的实际情况,法比尔因为自己对于演员职业的追求,而在卢米尔的童年时常处于缺席之中,在一部部经典电影当中法比尔留下了美丽的容颜,在那里她永远不会老去,就如戏中戏当中在太空中的母亲。
但是现实是,法比尔也在变老,她不是那个长生不老的妈妈,她必须面对自己过去的缺席而带来的和女儿关系疏离的现状。
在戏中戏中,法比尔扮演的是剧中母亲的女儿,现实中她则是缺席的母亲,戏里角色的悲欢离合与其现实的人生几乎完全重合在一起,借由身份的转换,她也更加理解了自己的缺席给女儿以及身边人带来的伤害到底是哪些,也许不是所谓的大彻大悟,但她也开始学着去放下偏执,去追寻现实中自己逃避的真相,去与女儿和解。
而卢米尔,在她长久以来和母亲的交恶之后,借由戏中戏当中母亲角色的扮演,她了解到了母亲那些被自己忽略的往事,比如卢米尔一直认为母亲从未在意过萨拉,甚至对她的死不屑一顾,但实际上则不然,法比尔出演这出戏的一个原因就是玛侬长得像萨拉,法比尔通过在戏中当绿叶,其实在弥补自己过去靠和导演睡觉抢了好友角色的事情而赎罪。
在法比尔不断地面对自我的过程当中,她也开始去和女儿真正的交心,进而片中的另一个“虚构”戏剧成了对于现实当中二人关系改善的关键,在卢米尔心里还有一个心结,就是母亲从未来看过自己的演出,但实际上母亲有去看女儿演的《绿野仙踪》,只不过因为她不想因为职业病挑女儿表演的毛病,而假装自己没有去。
另外还有一件法比尔隐瞒没告诉女儿的事情是自己去出演文森森林里的女巫,其实是因为她知道女儿喜欢这个角色。
虽然在卢米尔童年的陪伴当中法比尔是缺席的,但是她却一直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爱着女儿。
因而可以看出是枝导演在片中借由戏中戏想要呈现的到底是什么,现实中家人之间无法开口的真相,通过一次戏中戏实现了和解,亲密的人之间的那些不可说,在虚构的戏剧当中以一种别样的方式诉说着。
比起凋零的瞬间,更倾心于生之热烈在是枝导演的作品中,“死亡”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但就像导演自己说的,他作品中虽然总有“死亡的情节”,但是他真正关心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发生之后在世之人的生活。
就如在导演的《步履不停》当中,衡山一家大儿子纯平的死虽然已经发生十五年之久,但对于母亲敏子来说,她仍然无法原谅得救的大学生,虽然表面上和和气气,但一直在利用大学生的愧疚而折磨着他。
同样的情节在导演早期的作品《幻之光》以及《距离》当中也有呈现,死亡的发生总是瞬间性且神秘的,生者不知道这一切为何发生,他们带着疑问踏上寻找真相的旅途,导演聚焦的永远是这些人的遭遇。
这种呈现“死亡”的方式也在《真相》当中有很恰当的使用,莎拉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是对于法比尔和卢米尔而言她都是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存在。
正应了是枝导演对日本物哀美学的实践,比起拘泥于莎拉死亡的原因,更应去关注她生前的伟大和传奇。
对卢米尔而言,莎拉就是自己缺席母亲的一个情感投射,她陪自己放学,照顾自己,始终是她关于家的一份寄托。
而法比尔虽然对莎拉有较为复杂的情感,但每每形容莎拉时,她也总是溢美之词。
就像在影片临近尾声时法比尔对玛侬说的,虽然莎拉已经去世了,但是她的精神和对职业的赤诚仍会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
樱花被人记住是因为它开放时的那个绚烂的瞬间,人也是一样,我们要记住的是一个人最精彩的人生的时刻,那些与对方相处时幸福的点滴,就如《寻梦环游记》中那句经典的台词:“肉身的消陨不是真正的死亡,被人遗忘才是。
”虽然在本片当中,莎拉从未以任何闪回或是照片的形式存在着,但是她却在角色的话语间达成了一种“缺席的在场”的效果,虽然人已不在,但是她却真切和影响着身边人的人生。
就如玛侬说的,她对自己被被叫做“小莎拉”倍感压力。
这种对于离世之人的塑造是是枝导演颇为擅长的,而这其中也透露着导演个人深刻地对于生死和人伦的思考。
柔情依旧,爱可以融化冰雪在临近影片末尾,母女之间终达成了和解,也许卢米尔仍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母亲,但是在这趟久违的回家之旅当中,她已经能够摒弃自己过去的固执,去重新认识母亲。
是枝导演的作品中总会给观众抛出一些难解的问题,比如《如父如子》当中无血缘的父子能否成为一家人,可能在伦理层面是无法达成的,但是岁月培养出的感情,终可以挣脱血缘的枷锁。
无论是先天血缘赋予的家庭,亦或是后天组成的家庭,或是已经离异分开的家庭,即使所谓的爱已不在,但是岁月的力量总会让彼此之间保留一份“情”,那份无形的情感没有占有或是私欲,而是一种无所求的纯粹的爱的形式。
即使我们终将分开,即使有些心结一辈子都解不开,但是我们总能给那些分歧和矛盾找到一个可以让他们栖息的地方,那或许很理想,也很不现实,但人类之所以能存在,就是我们依然相信情感的力量,是枝导演也如是相信着。
也许《真相》并不如《小偷家族》那么深刻和具有社会现实意义,但它仍是我们爱的那位始终如一的是枝裕和的一部值得反复赏味的作品。
敬那些一去不返的岁月,怀恋一位位逝去的先人,时间可以疗愈伤口,但不会让爱褪色,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旧是。
作者:csh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作为片名的“真相”,其实就已经提供了读解这部作品最为核心的线索。
其他事物与真相之间的错位感,以及片中人物试图接近真相的努力,建构了是枝裕和迄今最为复杂的互文迷宫。
而他擅用的家庭剧情节,仅仅只是这座迷宫中的一道独墙。
这部影片的主角法比耶娜是一位著名法国女星,我们很难不将这个角色,与扮演她的演员凯瑟琳·德纳芙联系到一起。
借着她的回忆录出版的契机,她的女儿卢米尔(朱丽叶·比诺什饰)带着丈夫与孩子回到巴黎。
然而,这趟旅程却揭露了一系列夹杂着痛苦与伤害的母女记忆。
在卢米尔来访期间,法比耶娜还在拍摄一部名为《关于我母亲的回忆》的影片。
这部“戏中戏”改编自华裔作家刘宇昆的同名科幻小说。
在这篇小说中,一位患有重病、仅存两年寿命的母亲,为了能够目睹女儿成长的过程,乘坐宇宙飞船投身宇宙,试图减缓时间的进程。
从这篇小说中,我们就可以体认到《真相》探讨的第一种错位——时空与真相的错位。
在刘宇昆的作品里,那位母亲为女儿带来了礼物,其中包括一件过小的衣服,和一套太陈旧的书籍。
但女儿并不喜欢这些礼物,她想要的是一把吉他,但父亲认为她的年龄太小,还不适合这样的乐器。
而在小说的结尾,母亲柔情地告诉她,“让我们彻夜不眠吧,那些父亲说你做不了的事情,我们都会一起做的。
”有趣的是,在母亲的礼物与许诺中,我们读到的都是来自“过去”与“未来”的赠礼。
衣服与书籍属于过去,而吉他与“剩余的一切”都属于未来。
由于浩渺宇宙和漫长时间的隔阂,这对已然对彼此感到陌生的母女,永远不可能共享此刻。
在这篇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中,这种迷惘感呈现得颇为真切。
所谓的情感真相,恰恰是夹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的东西。
在直接指涉这部小说的《真相》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错位的同构。
其中较为浅显的版本,体现在法比耶娜与片中另一位女演员关于年龄的谈话里。
法比耶娜扮演的角色名为艾米(73岁),而那位演员扮演的是年轻版的她(38岁)。
她们谈及了用电影特效处理容貌的技术,但在两人戏谑的对话中,这种技术被赋予了某种荒诞感。
不过,更为深刻的同构,仍关乎法比耶娜的深沉记忆。
她之所以接下手头的项目,恰恰是因为与她演对手戏的“女儿”玛农,与早逝的传奇女星萨拉非常相似。
萨拉曾是法比耶娜的挚友,对待卢米尔宛如生母。
然而,法比耶娜曾经为了得到心仪的角色,不惜依靠潜规则与萨拉争夺。
这段爱恨交织的过往,浸渍在影片的戏中戏情节之中。
对于法比耶娜来说,玛农或许是处于不同时空的萨拉,但她已经永远不可能与玛农“对话”了。
因为某些最为珍贵的东西,已经永远失却了。
当然,关于玛农的一切,在法比耶娜的回忆录中被全然抹杀了。
这恰恰涉及了《真相》中的第二种错位——叙述与真相的错位。
其实,我们在第一场戏中,就已经体认到这一主题了。
那位胆战心惊的记者,向法比耶娜抛出那些僵硬的问题,但关于她本人的一切叙事,都掌控在她自己的手中。
她对回忆录的调整与“润色”,更是触怒了自己的女儿卢米尔。
然而,当女儿质问她的时候,她却义正言辞地说:“我是个演员,不会将真相全盘托出。
”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会渐渐意识到,其实女儿卢米尔的“叙事”,也同样是片面而残缺的。
在法比耶娜的手中,也掌握着卢米尔并不知情的故事。
她们提供的信息,就如同逐渐靠近真相的碎片。
如果说时空的错位映射着消散的现实世界,那么叙述的错位,则映射着能指与所指的虚空中,无措地寻找意义结构的努力。
女儿千里迢迢来到巴黎,恰是为了寻找“自己的故事”,而母亲对回忆录的撰写,也是为了敲定“自己的过去”。
但很显然,她们终究未能如愿。
当然,在这座采用“元电影”结构的互文迷宫中,最为繁复的,仍是艺术与真相的错位。
在刘宇昆的小说中,那位患有疾病的母亲,选择了“延长”时间的宇宙飞船作为避难所。
而对于法比耶娜来说,电影艺术既是一场疾病,又是一处避难所。
迂回的修辞与润色的美学,真的会比片面的叙述更可靠吗?
法比耶娜无疑是一位颇为自负的演员,但她也拥有自负的资本。
对于她来说,苦难皆是创作的材料,一切伤痛都是为了帮助她创作更好的表演。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电影也吞噬了她的生活,让她的亲情与友情成为了牺牲品。
但电影并没有帮她找到真相。
宛如亡灵般出没的、萨拉的化身仍旧缠绕着她。
凯瑟琳·德纳芙用那令人叹服的表演,让我们看到坚若磐石的铁面之下,隐藏的几分犹疑。
对于她来说,电影或许永远是“真相的渐近线”。
一切对于艺术体裁的指涉,都强化了这种犹疑:元电影的结构、电影与小说的异同,甚至是所谓的“水土不服”——是枝裕和曾在访谈中提到,曾有制片人给剧本提意见时说,“这个年龄的孩子不会和家长同床睡了”,但他仍旧保留了这些偏差。
在临近影片结尾处,是枝裕和在调度那场法比耶娜与卢米尔的“和解”戏中,上述的三种错位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那场戏开始的时候,他采用了谨慎的远景双人镜头审视这两个角色,两人还被卢米尔带来的道具隔开——在她们之间,仍旧存在着某种隔阂。
但是,随着谈话的进展,卢米尔逐渐意识到,在遥远的过去,母亲似乎对她也曾有过她所未知的关怀。
在一系列景别贴近的正反打中,两人的距离逐渐靠近。
最终,在袒露心扉之后,两人落入了颇为紧密的双人特写之中。
然而,法比耶娜突然厉声表示,自己应该把这些情感用在表演上。
这时候,在同样的景别中,卢米尔滑入了后景模糊的浅焦影像之中。
我们看到,两人曾试图穿越时空、补足叙事。
法比耶娜甚至一度表示,如果回忆录再版,她会添加与卢米尔坦陈的这些内容。
然而,在“电影艺术”的侵蚀之下,她们再次与彼此隔开了距离——就算是在最近的景别里,也会出现前景与后景的隔阂。
在这部名为《真相》的影片中,我们沿着法比耶娜与卢米尔的路径,一次次地向所谓的“真相”发起冲击。
然而,直到影片的结尾,我们仍未知道真相是否存在。
或许真相仅仅在于寻找真相的过程,或许那场和解戏的瞬时性,恰恰是真相的实质。
桑顿·怀尔德曾写道:“如果伊丽莎白女王、腓特烈大帝或欧内斯特·海明威阅读自己的传记,他们会高呼:‘啊!
我的秘密并没有泄露!
’可是,如果娜塔莎·罗斯托夫阅读《战争与和平》,她会用双手捂住脸尖叫:‘他怎么会知道?
他怎么会知道?
’”然而,书中的角色当然会为创作者的神力而惊叹,旁观者所俯瞰的,或许只是百转千回的真相迷宫。
很法国,是是枝裕和,但又不那么是枝裕和。是适合在暖炉里木柴会噼啪作响时看的片子,带着暑气的季节看,有些蹉跎。
暮气的电影还是不太习惯~
北影节三里屯美嘉1点场,12排18座的一位女观众,睡了半场起来直接打了3星。还跟队友说,虽然我睡着了,但是我看懂了。不怕傻逼看电影,就怕傻逼看不懂还装逼瞎逼逼。可惜豆瓣不能回复短评。
秋日奏鸣曲?
虽然合作的都是艺术气息浓厚的外国演员,是枝裕和还是保持了作品一贯的温度,尽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协调,一部演员与电影的电影,更是一部演员与亲情的电影,母女关系紧张,却有一个起伏缓解的过程,演员的实际感情是否真挚,本就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
被法式优雅冲刷 又被日式温柔稀释的《秋日奏鸣曲》反而更喜欢戏中戏的那部 女儿老了 去过外星球的母亲依然年轻的故事
看的过程中不时在角色中代入导演的几位“御用“演员(笑,情感内核依然日式,还是典型的是枝风格。希望有机会看到宫本信子,宫崎葵&佐佐木心结的日语吹替版。
是枝裕和离开本土,就拍不出来好电影了
是枝老师还蛮适合拍法国片的嘛。剧本到位,演员到位,细节到位。comme ci comme ça.
B,很甜腻,但是叫人不忍苛责。德纳芙的表演已经有了一种钝感,不知道是不是岁月造就的。
卢克老得老帅了。20210124@广州猎德百丽宫法国影展
不畏真相的真相,只叹芳华一代的容颜。
【釜山电影节展映】日本家庭剧+法国背景设定,对于是枝裕和来说,只算是一次不算失败的国际化尝试。没有生搬硬套的违和感便已不错。除去几段营造气氛的轻音乐出现场景,很难看到是枝裕和的痕迹。似乎只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女性题材法国片。母女和解的题材也数见不鲜。作为戏中戏的刘宇昆科幻小说设定倒是一大亮点,戏中戏母女的年龄反差与剧情相映生辉。由女儿编剧身份发散出的一些祖孙三代女人的互动,制造出一些温馨的笑点。
sorry,就是很难进入是枝裕和的世界,好难感受到那种感动大家的“温情”…
一出法式和解,让我看三次都睡着了
没办法打低分,是我爱的那些人
是枝裕和和两位法国影后炮制出了一部无聊到让人连睡觉都嫌烦的闷片。这片子证明了演员对一部电影的重要性,如果不是那么牛的演技做支撑,这么尴尬的剧情和对话可能式一部喜剧吧。如果是日本的环境和演员或许我接受,但这种法式语境,我真觉得无聊透顶。
真相之前,去银河UA看了返校
东方西方的确还是有差异的!7分吧@IFFAM
为抢回女儿而成为坏巫婆,把赶走的老公变成了乌龟;任何感情不放进电影里都是浪费,可以是坏母亲,坏朋友,但一定要是好演员;用台词做魔法把外婆送上太空船,七年一遇,不再变老……是枝裕和的法语迷影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