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同一个历史事件,但跟《明月几时有》真心是没法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无论是演员阵容,还是剧情设计,抑或是情节的合理性以及叙事的节奏都是一个字概括:尬!
营救者对自己的身份不明不白的说了几句之后,就问被营救者:我说清楚了吗?
当时我就在想:真的没说清楚啊!
难怪人家邹先生都不相信!
可结果呢,只信了一半的邹先生就开始帮他找其他需要被营救的人。
这……也太草率了吧!
哎……编剧的脑子啊!
还有日本人都要赶来了,许教授居然还在那讲课?!
小混混说:你值一根金条!
许教授义愤填膺的说:我无价。
这些台词太搞笑!
最后在过检查站时,这些乔装打扮的爱国文化人居然集体智商下线,不分开散着走,还凑一堆儿,当一人被怀疑时其他人还上前帮腔,这到底是想走还是不想走啊?
历史上真实的情况会是这样吗?
这部电影看着特别费劲!
真替导演着急。
人物关系和台词都尬尬的!
尤其是营救者和白梦瑶的夫妻关系,尬到内伤。
刘一君之《香港大营救》:很文艺,很深刻,很火爆文/笑傲江湖集导演、编剧、制片人和诗人于一身的刘一君身上带有一股文人的气质,有悲悯和傲骨之心。
这种气质使得他的文字,他的镜头变得柔软,柔软中又带着如刀一般的锋芒。
就像他的先锋诗人的身份标签一样,总会在镜头里流露出那藏于骨子里的傲气,既是对生活的关注又是对现实人生活之困境的表达,既是敬畏又是对文人身份的恪守。
以至于,圈中许多人都称他为“文人导演”。
不过,从他之前拍过的电影来看,如《爱情在线》、《一百万》、《留守孩子》、《父子返乡》等电影,都流露出强烈的人文气质,又颇具故事性与艺术性,令人充满了期待。
今年,刘一君又将镜头对准他钟情的“文人”,与成泰燊、颜丙燕等人拍摄了营救大片《香港大营救》。
该片讲述的是,1941年底,为了营救被日军通缉的文化名人邹韬奋、蔡楚生、王莹、林哀南等人,中共地下党员叶伟强(成泰燊饰)联手香港混混潘葆荃(梁俊一饰),与日军斗智斗勇,成功营救的故事。
透过影片,可以发现,导演刘一君的能力。
一方面,指涉的是他建构故事,还原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他的“人文”气质的延续力。
也就是说,刘一君注重了故事性、艺术性与趣味性,使得这部《香港大营救》呈现出别具风格的主旋律电影,成为继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之后,又一部聚焦文人的不凡之作。
具体而言,谈论《香港大营救》,显然得“重回历史语境”之中,因为它标榜的是还原历史事件,更是为了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
虽说,1941年底香港沦陷,滞留香港的数百位中国内地文人、学者、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日军的追捕下,危机重重。
但是,刘一君在处理这一背景时,只是截取了营救邹韬奋、蔡楚生、王莹、林哀南等人的事件,展开一场包含了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和日军的三方势力,从而窥探出创作者的叙事策略。
这种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适当的选取,成为了《香港大营救》故事性的绝佳看点。
导演刘一君为了强调影片的饿真实性与刺激感,并且减少历史的疏离感,通过悬疑的首手法,展现出叶伟强营救的紧迫感、邹韬奋、蔡楚生等文化人逃离的紧张与焦急感,乃至日军疯狂屠杀的血腥感。
最终,完成了“大营救”的历史书写。
此外,在影像和镜头的处理上,刘一君仍然花费了一番心思,透过历史背景的布景,颇具力量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灵活自如且快速切换的带有节奏感的镜头,完成了《香港大营救》的“火爆”之气,“人文”之魅。
例如,在叶伟强带领大家逃走时,他留在最后的战斗,无论是飞檐走壁,还是横空飞跃,都在枪炮中一一完成,伴随着各种镜头,呈现出营救前后的风雨历史,以此为我们带来一场扣人心弦的营救。
与此同时,这“营救”本身就带着“人文”的(或者说“英雄”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正是导演刘一君本身所带有的。
从诗人到导演,这些年的刘一君有一点始终没变,就是对中国现实、中国历史的关注与书写。
这种书写,使得他的身上有一股“老派中国文化的情怀”,有责任,而且还浪漫。
在电影《香港大营救》中,刘一君用一颗匠心,用故事性、艺术性的真诚而清醒的姿态完成了历史的书写,透露出强烈的文人气质与浪漫气息。
给大家分享一个刘一君导演版的《香港大营救》地址:https://pan.baidu.com/play/video#/video?path=%2F%E3%80%8A%E9%A6%99%E6%B8%AF%E5%A4%A7%E8%90%A5%E6%95%91%E3%80%8B.mp4&t=-1在刘一君导演微博里看到的,和发行版完全俩概念,剧情、人物、叙事策略都极其讲究,可能是刘导的定稿工作版,不少画面、声音没有后期处理,音乐也是贴的。
但能看出导演完整的构思和艺术处理,真的和发行版两码事,不可想象,这部电影为何以目前的面目面世。
从导演版和发行版巨大的差异能想得出来电影背后导演和片方之间经历了怎样的博弈,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最终看到的是目前这个样子的成片,这大概也是中国电影生产现状的一个缩影。
这种真实历史题材改编的电影 看过后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加深我的爱国情怀 而且震撼我的心灵 从开头到结束一直都在紧张的气氛中度过 尤其在中间一场戏 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 更突出的营救时危机重重的使命感 演员的表演更加无可挑剔 老戏骨就是老戏骨 精湛演技 丝丝入扣入目三分 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现在这个社会主义的强烈控诉
比较遗憾的是香港的背景,却没有多少粤语对白,有些人(那些流亡的文化人和营救者)有些地方哪怕说些唔咸唔淡的粤语也好啊。
还有细节也很不够香港,就以唱戏那段,其实当时香港粤剧是非常流行的,显然京剧很小众(好像没有什么名家流亡到香港)。
对比类似题材的《明月几时有》,许鞍华一个香港人,拍得稍微地道一点,但还是不够香港味。
这是个好题材,但拍得还是太一般化了。
谍战不谍战,动作悬疑也不足,文化情怀精神内涵也是远远不够(《无问西东》那种)。
人物也不出彩,成泰燊流于泛泛,颜丙燕更基本没什么表现。
那个田牧宸,有点像盗版的林峰哈。
江湖传说,霍英东曾经用船帮内地运过不少重要物资甚至是罪犯、特工,霍英东传奇的一生值得拍电视剧,而且是爱国商人,绝对的正能量主旋律。
想起了另一人物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的父亲船王董浩云。
这部电影的失败,有点像当初珠影的《秋喜》,不伦不类之过。
最后,特别点名陈晓雪,戏份不少嘛,演得不错,继续努力,还颇适合民国戏的,争取演些抗日剧,我觉得比很多剧的女一女二都上镜而且有戏。
电影拍的稀松,不等于,那段历史平常。
对比2012年的美国电影《逃离德黑兰》Argo和2018年的中国大陆电影《香港大营救》,你才能真正体会,谁在历史中,更英勇无畏。
1. 营救人数:逃离德黑兰,6名;香港大营救:800多。
2. 被救人员知名度:逃离德黑兰,卖拖拉机的商人、普通使馆工作人员和他们的老婆。
香港大营救,矛盾、邹静之、夏衍......3. 营救难度:逃离德黑兰,还可以通过正常飞机航班,直接脱逃。
香港大营救,整个营救工作,花了半年时间,大部分是陆路。
4. 敌我力量:逃离德黑兰,美国、加拿大、瑞士三国联手,对抗1979年的伊朗革命卫队。
香港大营救,普通游击队-东江纵队,对抗1941年的日本侵略军。
5. 付出代价:逃离德黑兰,主要是砸钱,成立了一个电影制片厂,买了个剧本,伪造了一个电影拍摄项目,利用了几张加拿大护照,无一人伤亡,成功脱逃。
香港大营救,电影里有名有姓的男一号叶伟强(成泰燊,饰演)都牺牲了。
真实牺牲人数,没法统计,因为,关联死亡的无辜民众,太多了。
6. 故事背景:逃离德黑兰,1979年伊朗革命,美国大使馆被占领,50多名人质被扣,只有6名工作人员暂时逃离,躲在加拿大大使家里。
香港大营救,1941年12月25日,英军投降,香港沦陷,其时大批左翼文化人、民主人士本因皖南事变国共关系紧张,避祸而转移至港,却遭此突变而身陷险境,人人自危。
这批文化精英正是日军诱降捕杀的对象。
但是,如果,你先看《逃离德黑兰》,再看《香港大营救》,你给这部本土主旋律商业片的打分,就会更低了,超不过4分。
2012年的《逃离德黑兰》是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导演、主演是本·阿弗莱克。
2018年的《香港大营救》塑造最成功的一个角色是,反派小配角,一个跟日本人合作的报纸总编,用自己的生命印证了:人格,是随时可以自醒的一种神圣力量。
他可以背叛国家,但不会出卖同行。
可惜,他仰天含笑躺尸街头的那副画面,我没有拍下来,我也没记住他的名字。
Sorry.
【备注】《香港大营救》的广告词“一场周密策划的大撤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逃离,一场斗智斗勇的大营救”,用来推荐《逃离德黑兰》更合适。
2017年,许鞍华执导的电影《明月几时有》上映,牵出了一段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往事:抗日战争期间的“香港大营救”行动,以及“东江纵队”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018年“五四”青年节,由刘一君执导的电影《香港大营救》登陆国内影院,再次聚焦那段风云变幻、惊心动魂的历史。
看电影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那段真实的历史背景: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日军进攻香港,英军投降,港岛沦陷。
为了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控制,日军全城搜捕以邹韬奋、茅盾为代表的文化精英。
在这一险要时刻,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直接领导廖承志及东江纵队,针对滞留香港的数百位左翼文人、学者、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展开了秘密营救行动。
经过近200天、足迹遍布全国11个省市、逾万里的行程后,最终左翼文化精英们安全抵达后方。
曾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作家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这场“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近几年里多次被搬上大银幕:2015年李惠民、张广锋导演了《省港大营救》,2017年许鞍华导演了《明月几时有》。
本片同样取材于这段历史,但刻画了更多不同阶层的人物,加入了更多动作和紧张悬疑元素。
影片中,营救工作发生在沦陷时期的香港,涉及日寇、军统、中共地下党、游击队员、各界文化人士、江湖枭雄……既有多方势力纠缠,又有宏大的场面切换;既有紧张悬疑的逃离过程,又有肝肠寸断的儿女情长;既有关键时刻小人物的复杂心理转变,又有沦陷下的香港芸芸众生相。
01节奏紧张,配角出彩影片以日军攻占香港开始,使用当时日军入侵香港的珍贵影像资料,直接将观众带入那一段沉痛的历史里。
镜头一转,日军下令全城搜捕各界文化人士,自此香港全城风声鹤唳,文化届身陷险境、人人自危,紧张的节奏、密集的鼓点贯穿全片,这也是本片的一大看点。
在节奏营造上,影片从始至终呈现出惊心动魄之感。
为抓捕文化界人士,岸田、小岛布下天罗地网、步步紧逼;为营救他们,男主角叶伟强、阿根乔装潜入香港、展开生死救援。
因拒与日军合作,华声日报主编孟砚秋被枪杀,随后牵连南华日报主编王雅堂被抓,眼看着整个文化届就要被“一网打尽”……叶伟强刚寻着日军的头号通缉犯邹涛(历史上的邹韬奋),却同时被盯梢的军统特务发现;排除千难万险,叶伟强终于护送一队文化人逃上通往惠州的小船,结果遇上日军封港,所有船只不得出行,一行人再次遇险。
大家不得不乔装打扮走陆路冲破重重关卡,最后关头却被岸田分队赶到阻拦;枪林弹雨中一行人终于闯关成功,最后时刻男主角叶伟强却中弹牺牲……每一刻都千钧一发,每一步都扣人心弦,每一处都绝境逢生。
在人物刻画上,影片注重表现特殊历史环境中呈现出来的复杂人性转变过程。
影片中的反派形象王雅堂令人印象深刻,在参加孟砚秋的追悼会后,他不幸被日军抓获。
面对日军的合作要求,他不惜说出自己曾留学日本的经历、并通过一口流利地道的日语换取了日军的信任得以保命。
随后,在抓捕文人们的最后期限,日军带他前往陆路通关口指认混在难民队伍里的文化届人士。
王雅堂并不想出卖同行,危急时刻,他不惜装疯卖傻、痛斥日军来混淆日军视线,最终成功保护同行们过关,也使得自己命丧枪下。
王雅堂仰天含笑、尸躺街头的画面,用生命印证了自己的人格并不是那么卑贱,他背叛了国家却没有出卖同行。
影片对街头混混、江湖枭雄的群像刻画也非常到位,香港混混潘葆荃本是只看重利益的帮派人士,面对叶伟强救人的要求,他狮子大开口提出“一根金条一个人头”的条件,但在救人的过程中,他逐步转变。
受到邹涛等人怀疑时,潘葆荃瞬间爆发:“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人,我只是一个流氓,可是那天叶伟强赌我是中国人,中国人!
”一句“同为中国人”掷地有声,他从开始只看重利益,变成不顾个人安危也要全力护送文化名人们撤离,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与游击队员们合力突围,展现出了一个有情有义的生动“混混”。
但是影片也有不足,在对男主角叶伟强的人物塑造上,表现他的心路历程和英勇无敌时较为饱满,但是对他的技能展示犹如抗日神剧里的男主角一样颇为夸张。
叶伟强身手敏捷、枪法奇准,飞檐走壁无所不能,斩杀日军神不知鬼不觉,以两把短驳壳枪、一人之力突出十人小分队的日军机关枪包围圈,全程开挂、最后却倒在前来接应的同志们面前。
同时,影片在刻画一群文化人士时也稍显脸谱化,远不如混混们出彩。
影片里的部分台词在缺乏足够的情感铺陈时也稍显生硬,叶伟强摆脱盯梢的军统特务朱英时,对她说都是中国人不要这样做,随后朱英迅速转变心理放弃抓捕邹涛。
在团结文化人士准备逃出香港时,大家高喊“在一起”话剧腔满满,不较影片后面危难重重时、大家无奈下同意走陆路时的逐句表态“我同意”来得打动人心。
影片在细节处下足了功夫,通过大规模的场景搭建真实还原当时的香港市景。
历史上的营救路线有两条,一条是水路,一条是陆路。
影片真实还原了当时的营救路线,展现了曲折的逃难历程,也体现了角色们的大无畏精神。
02中国版“逃离德黑兰”而这样一部艰辛的逃难电影也容易让人想起《逃离德黑兰》,虽然与《逃离德黑兰》多有不同,但对比那场逃离,这场逃离的过程、意义也毫不逊色。
《逃离德黑兰》的导演、主演是本·阿弗莱克,曾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它讲述的是1979年伊朗革命后,美国大使馆被占领,50多名人质被扣,只有6名工作人员暂时逃离,躲在加拿大大使家里;营救对象只有6名。
而《香港大营救》讲的是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大批左翼文化人、民主人士身陷险境;我党的营救对象有800多名。
《逃离德黑兰》的被救对象分别是商人、使馆工作人员及家属,而《香港大营救》的被救对象是邹韬奋、茅盾、夏衍、邹静之、蔡楚生、王莹等近现代文化史上著名人物。
《逃离德黑兰》里被救对象可以通过正常飞机直接逃出,《香港大营救》里的整个营救工作历时大半年、大部分通过陆路逃出。
《逃离德黑兰》里,美国、加拿大、瑞士三国联手,对抗伊朗革命卫队,《香港大营救》里是中共地下党领导东江纵队对抗驻港日本侵略军。
《逃离德黑兰》中主要是通过成立电影制片厂伪造电影拍摄项目,利用几张加拿大护照帮助几人成功逃脱,无一人伤亡;《香港大营救》里男主角叶伟强牺牲、助手阿根牺牲,而真实历史中牺牲的人数则更多。
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曲折过程,同样的英勇无畏,同样的人性光辉。
追求自由与正义的人们,生死营救,争分夺秒;冒着枪林弹雨,死不旋踵。
向着正义勇往直前,即使倒下也是向着光明的方向。
《香港大营救》正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的电影。
-FIN - ※本文谨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首发于公号:小鲜电影 xiaoxianmovie
香港大营救,这样的一个故事够得上一部电视剧的体量,建议拍成电视剧!
否则真对不起这段辉煌的故事!
香港大营救,这样的一个故事够得上一部电视剧的体量,建议拍成电视剧!
否则真对不起这段辉煌的故事!
香港大营救,这样的一个故事够得上一部电视剧的体量,建议拍成电视剧!
否则真对不起这段辉煌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表现出来的性格魅力,更让人感慨。
比如以香港混混潘葆荃为首的本土帮派,从起初只看利益,到后来全力护送文化名人撤离,角色的转变合理且富有说服力,一个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汉子,在关键时刻做出的抉择,让人为之动容。
但是很多情节不合理,没有必要的交待,男主角叶伟强和颜丙燕扮演的女主角白梦瑶的感情戏非常平淡,似乎只是为了有场感情戏才有的感情戏。
同时,男主角自带正义光环,走到哪里三两句话就能让对方折服,比如面对本应该对营救人员围追堵截的国民党特务人员,叶伟强只是来了一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要在这个时候大发国难财。
”就让这个女特务幡然醒悟,然后面对日本人的审讯一脸正气凛然,缺少必要的铺垫。
电影《香港大营救》讲述了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驱逐百万香港难民。
同时,为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控制,驻港日军特务机关全城搜捕滞留香港的中方爱国志士和文化名人。
茅盾、邹涛、蔡导演等800多人为求自保,纷纷隐藏行迹,蒋介石对邹涛等人发出格杀通缉令┉┉,形势千钧一发,万分危急。
东江游击队队长叶伟强进入香港,香港混混潘葆提出“一根金条一个人头,只数人头不看生死”的条件,而这一切被军统驻香港特派员朱英跟踪……家国情怀,爱恨情仇,中共游击队、军统特工、日寇间谍、江湖混混,斗智斗勇、惊心动魄,悬疑跌宕伏……叙事比较松散 ,抗日营救主旋律的题材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个电视剧 ,几个演员倒都是熟脸,过于脸谱话并不好!
开头想营造的紧张节奏以为自己开了二倍速快进 ,民国感的调色和镜头略带的暗角很刻意, 容易出戏!
好看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