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正常人

Normal People,普通人类(台),普通人,常人

主演:黛西·埃德加-琼斯,保罗·麦斯卡,艾略特·撒奥特,莎拉·格林,德斯蒙德·伊斯特伍德,英迪尔·马伦,莉亚·麦克纳玛拉,尼亚姆·林奇,费昂·奥谢,利兹·菲茨吉

类型:电视地区:爱尔兰,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正常人》剧照

正常人 剧照 NO.1正常人 剧照 NO.2正常人 剧照 NO.3正常人 剧照 NO.4正常人 剧照 NO.5正常人 剧照 NO.6正常人 剧照 NO.13正常人 剧照 NO.14正常人 剧照 NO.15正常人 剧照 NO.16正常人 剧照 NO.17正常人 剧照 NO.18正常人 剧照 NO.19正常人 剧照 NO.20

《正常人》长篇影评

 1 ) 因為沒有時間一口氣看完,很多天沒有睡著

太美了..之後一定去讀小說,整部劇的氛圍滲透到讓我每天晚上都在睡前前往那個世界漫步,然後連續四五天沒有睡著(救命,好喜歡Irish English是怎麼回事)。

Marianne能夠和自己的生活和解並慢慢喜歡上家鄉的生活,Connell慢慢學會表達愛意,真的很開心很開心,看到兩個人慢慢一起成長。

本來想著,經歷了這一切的二人一定也能度過美國和愛爾蘭的異地,最終在一起吧,後來發現不是的,缺乏安全感、已經互相消耗的兩人也許只能prepare each other for the best, 有時候感覺,運命安排的戀人好像從來都不是最終的歸宿。

影視作品喜歡談論宿命,but love and fate never just end up appearing once in one place, 喜歡這樣人生的複雜和曲折。

/最後再來bb一點mbti,男主角是infj,影片中我完全被他迷住,發生關係的時候特別特別注重女孩子的想法,"I dont have any condoms..." "Is this what you want?" "If you don't like it we can stop." "Does it hurt?" "What no... I just don't think hurting you is good." 可能是我被現實pua久了但真的有在慾望當前如此克制和尊重的男人嗎.... 不過,如果現實中遇到男主這樣的戀人我肯定還是會覺得是渣男的,但作為infj我真的非常共情各項應該都蠻極端的infj男主,我知道我們infj都很難搞很討厭啊,因為我們高敏但又不敢說,心裏小劇場演了一遍又一遍,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還有點自戀,害。

just reminding myself not to dwell so much on the idea of soulmate and不要找內向男... cuz like I'm introverted and insecure enough so,

 2 ) 爱是我们「普通人」的事

假如说北欧是白色的一片,爱尔兰给我的感觉是银灰色的,掺着点沙子似的黄,像是乔伊斯在《死者》最后描述的那片雪地一样,轻轻的雪花最终厚厚地覆盖在了整片土地上。

就好像《Normal People》这部剧,一路平静,但又有种内在的激烈感。

这种感觉就像剧里那些大尺度的画面,配上和缓的纯音乐,裸裎相对、大汗淋漓的场景也被处理得甚是和缓,男主康诺的敏感与温柔、他和玛丽安初次尝试的青涩、以及他们每次做爱的和谐,也因此浮现出来。

安静的场景里,肉体碰撞,两个人的呼吸声也可以想象,如此微妙,令人想到塞林格的名句: I think 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

(我就放三张图)看着那些安静的场景,我们听不见他们的喘息,听见的是自己的呼吸声,有时急促,有时平缓,有时伴随着大声啜泣。

我们好像与康诺和玛丽安一起,经历了他们从青春期到初成年的爱。

这个爱的故事说起来并不复杂:两个敏感而聪明的年轻人,从高中开始相爱,但总是因为一方的内向和自卑而造成两方的退却,频频误解,分分合合。

听起来,这类沟通不善、几多离合的爱情多像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大概因此,这部剧才叫「普通人」吧。

真的是普通人的爱情故事——高中的时候,康诺是校园里闪烁的明星,学习与运动都是一把好手,女生爱慕,男生也与他称兄道弟。

而玛丽安则是学校里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又总是尖锐地怼老师,在别人看来总是一副心高气傲的模样。

玛丽安说:我喜欢你。

于是两人开始交往,他们的性那样和谐,两人的知识背景又让他们的交谈全然不同于与其他人的,「灵与肉的双重和谐」大约就是如此。

不过,这一切只发生在私密的空间内。

在学校里,康诺非常在意旁人的目光,也很在意和玛丽安之间的阶级差距,所以并没有把玛丽安介绍给他的朋友。

玛丽安当然不解,也稍微抗议过,但还是接受了。

然而就在一个舞会上,当玛丽安第一次光彩照人地在众人面前出现,却遭到别的男生毛手毛脚,康诺站出来保护她,带她回了自己家,玛丽安也第一次向他袒露父亲的家暴。

然而康诺还是退却了。

他极其需要群体的归属感,也十分害怕旁人看待他和玛丽安的目光,当众人不怀好意地笑时,康诺躲到厕所里,满脸痛苦,出来以后他决定邀请另一个女孩去毕业舞会。

而对于玛丽安来说,昨日的「我爱你」第二天就变成了背叛,常年以来她在家中感受到的压抑与不被爱再次重现,她决定不再去学校。

而康诺又何尝不知道自己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他是那样敏感的一个人,他亦知道自己对玛丽安的感情与其他人不同,只是人总是很难承认自己犯了错,更难的是在犯了错以后请求谅解,直到毕业舞会当晚,康诺离席,在街上大哭,他知道自己错失了怎样的女孩。

青春期啊,总是青涩,总是怯懦。

这样的故事在他们双双上了圣三一学院以后又发生了一次,只是彼时两个人的角色已经对换:玛丽安家境优渥、面容姣好,自然朋友众多,而康诺仍是小镇青年的模样,面临着经济和社交的双重压力,落差甚大。

两人再次重逢,再次相爱,性爱与交流都是原来那般独一无二的和谐,但他们始终没有向外承认这是一段一对一的关系,康诺怕自己配不上玛丽安,玛丽安则怕他仍然像从前一样、像家里人一样抛弃自己。

直到他们再一次彼此误会,恋情又一次不了了之。

这种桥段寻常得令人叹惋,又遗憾得无可奈何。

这太常见了,很多人都经历过说不出口或会错了意就错过了的感情。

而如果回想一次,似乎只要有一方勇敢一点,或者有一方多问一句,或许两个人就可以知道对方不是真的想要离开,只是不敢说出「我想要留下」。

只可惜,现实不是由想象中的「如果可以勇敢一点」构成的,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是无可改变的过去。

元稹写亡妻,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玛丽安和康诺的感情也是如此,独一无二的精神交流、与合二为一的床笫之乐,让他们不越分寸,也为对方在生命里保留一个位置,于是他们还可以一起出行,谈起两人之间的经济差距。

玛丽安也谈到自己的家庭伤痛。

后来康诺病了,他患了抑郁,总是失眠,那段日子里,玛丽安给予了最充分的陪伴与慰藉,他们通邮件,通视频,在屏幕两侧互道「你睡吧」和「早上好」。

日本人常常说羁绊,玛丽安和康诺之间的情感也同样宛若细针毛衣,在日常的陪伴里被织得越来越深。

他们逐渐暴露出脆弱的部位,那些脆弱曾经让他们远离对方、甚至伤害对方,但现在,却是这些脆弱让他们变得温柔。

玛丽安不再害怕被瞧不起,在家里受伤害的时候寻求康诺的保护,康诺从家里带走玛丽安以后,说:No one is gonna hurt you like that.(没有人会那样伤害你了) 。

他后来也慢慢接受了两人之间经济和阶层的差距,大方自如地把玛丽安介绍给家人朋友。

于己于人,那都是深刻了解之后才有的怜爱与守护。

在最后一集里,他们行将分别。

康诺和玛丽安坐在地上,轻轻摸彼此的脸,玛丽安说:We have done such good for one another.(因为彼此,我们成为了这样好的人)。

这样的感情,用「爱」或许都不足以完全概括吧。

这部剧描绘情感的方式细腻如丝,而细腻的另一个名称便是真实。

看着康诺和玛丽安的纠葛,我们仿佛也置身其中,因大概都曾体会过那样的自卑、孤独、忐忑与求不得。

本科时我读廖一梅的《悲观主义的花朵》,她讲:这一辈子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我那时以为然,如今却觉得,人生苦短,遇到爱,遇到性,遇到了解都是稀罕之事。

《普通人》描述的,虽然是普通的桥段,普通的爱情,却又稀有得让人歆羡。

试问多少人能遇到这样一个渡尽劫波亦可相逢一笑的人呢?

我觉得这部剧的好,是深深懂得,却又难以表达,我以上所说的,不过触及了这部剧的千分之一。

《普通人》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也曾那样爱过」,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因为这世界上也许有很多人会是一样的感同身受。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不等来日方长”

 3 ) 我享受平等自然的性爱,我是M。这两者,不仅没有冲突,还可以是包含关系。

我不懂,为啥女主就不能享受SM了?

女主刚和Jamie在一起的时候跟男主说过,她和现任,不是equally involved kind of sex, it's different with Jamie. 她说他有一些施暴倾向,但当男主跟她确认:你也喜欢吗?

她肯定了。

男主听完Jamie做什么以后,他说sounds fucking horrible, 女主说,it's not, it's just different. 女主说,和Jamie在一起,她就像是在扮演一个角色,不想和男主的性那么real. 她只是假装会有某种感受,假装我被他统治。

到这里,男主和观众肯定会觉得,女主是陷入了一段不自主、不平等的关系中了。

等到女主去了挪威,找了新的黑人男朋友,他对她特别好,但是她想分手,他问他能做什么来挽回,她说他想要他不把她当她,不想要他对她好。

如果说第一段带SM的关系,还是在探索阶段,第二段,就是她的自主抉择了。

无论是她童年被家暴,还是青春期被校园霸凌,一个人有S,或者M,或者任何其他的倾向,都是正常的、应该被尊重的(犯法的除外)。

黑人男友后来显然喜欢上了捆绑她,她到后来拒绝了,说不要,真的不要。

她被赶出了摄影棚。

这也没什么,就是愿意玩到什么程度的事。

而当男女主又上床以后,女主问,你能不能跟我说,我是你的,你可不可以打我。

男主拒绝了,说会让关系变得weird. 女主问,你是觉得我weird吗?

男主说,不是,但是我不想。

这没有任何问题,一方有SM倾向,一方并没有满足的义务,可以停止。

所以剧里都非常正常,三观也正。

我相信女主还是会享受暴力性爱的,但是她和Connell的关系,更加和谐平等,而且他们这么多年,性生活一直很好。

我疑惑的是,为什么在豆瓣看到的某些解读,会说这是男主尊重女性的表现?

他是尊重女性没错,但是不愿意满足女主自然形成的、主动要求的性癖,只能说明男主有自己的偏好和原则,他不喜欢在性爱中享受被征服的女主(或者说他还不习惯),能推导出他尊重女性,我完全不理解这个逻辑。

而会认为女主变成一个M是家庭的、过往不健康关系的过错,更是天方夜谭。

这简直无异于污名化性虐恋。

我们都会受到过去生活的影响,它们不一定是阳光正面的,但这不意味着结果一定是差的,是应该由什么人把你掰正、帮你治愈的。

 4 ) 我所理解的结局

第一篇豆瓣剧评献给此剧。

文笔拙劣,但是只能以此平抑看完本剧后起伏的心情。

此剧基本上可以说是小说的神还原。

剧中人说的每一句话、甚至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几乎可以在小说中找到。

比如,第11集完美还原了Connell拒绝hit Marianne后两人好像比赛着穿衣服这个我本以为会被漏掉的场景。

还有很多神还原的细节,比如Connell永远穿着的那双adidas球鞋、永远戴着的那条朴素的银项链,再比如Connell在意大利小屋看到Marianne时她比平常tan的肤色,都让我想起几个月前读小说的那个心情跌宕起伏的下午。

但是,我觉得,此剧的结尾却和小说的结尾有着微妙的不同。

电视剧的结尾似乎在告诉观众,两人只是需要异地一年。

小说的结尾有着电视剧所不可能有的大段的心理描写。

Connell的心境似乎是,他渴望在写作上获得成功,渴望更大的世界。

而Marianne的心境似乎是,她无意于更大却注定更加动荡的世界,她这一刻内心的平静已经足够。

总之,小说的结尾似乎在告诉读者,两人生活的目标已经出现了不同。

在小说的结尾,两人已经从曾经脆弱、自卑的个体成长为了可以独自面对世界的人。

当然,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彼此。

Connell因为温柔的性格太容易成为随波逐流、安于现状的普通人,是Marianne让Connell发现了自己对于写作的热情。

是她让他最终选择去Trinity学习English,是她让他写了那一封封字斟句酌的长邮件。

她引着他跳出他原本舒适熟悉的世界、走上写作之路,也是他的第一个读者。

同样的,是Connell让Marianne逐渐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相信自己也值得他人的爱。

他们就像一对雏鸟,荫庇了彼此的成长,但是在羽翼丰满的那一刻,就要飞往各自的远方。

他们是两个深深相爱的人,但是即便他们那样懂得彼此、那样深刻地参与了彼此的成长,却又始终是两个孤独的个体。

在我看来,小说结尾处两人的心境,似乎暗示了这样一个结局。

爱情从来就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也终究会天各一方。

他们之间的爱不会消失,但是他们也不会在一起。

他们终究只能是彼此永远无法忘记的关于成长的回忆。

 5 ) 致孤独脆弱的普通人

故事很简单,两个内心孤单敏感、缺少安全感的人彼此理解、相爱,但也因为心里的小心与不自信而了伤害对方。

看剧时有人纠结于两人为何不把各自的问题提出来讨论,可两人都是抱着对方随时会离开的心理,小心翼翼的享受当下的情感。

一个不会说出内心的失意,一个不会说出畸形的家庭状况。

在大学第一次分别时,两人的敏感心理表现的恰到好处,一个为了自尊逞强说出分开,而实际上是在寻求挽留;一个患得患失,以为自己被抛弃的那天终于到来了。

即便如此,他们明白自己的生活里需要对方的存在,所以用尽力气去维护他们之间的“友谊”。

大学时第二次分别时,各自的生活都开始被孤独迷离感支配的破碎不堪,而彼此的信件是唯一的情绪出口。

经过相爱、离散、和好、分别、重聚,他们终于勇敢了一次,懂得了握紧彼此。

康奈尔终于冲进那个充满唳气与冷漠的房子里,玛瑞安终于找到了内心渴望的安全感。

但最终爱情还是会让位给现实。

他们拥有过最好的,分别时也明白那些不会再回来。

只是,这次的分别与之前的不同,他们不会再让孤独迷离感吞噬自己,不会自甘堕落和抑郁,这些年的起伏让他们明白对方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疗愈了彼此,坚定了各自的内心。

最后他们都成为了普通人。

“I’ll go” “I’ll stay”

导演和男女主角把情感表达的很细腻,而且男女主太好拍了,每一帧好看又干净,截图都顺手了许多,在拼图时候甚至是享受。

剧本身更文艺腔,喜欢直接、通俗剧情的可能会觉得拖沓无聊。

原著更多的也是心理描写,剧里用了大量的特写和明暗色调来表现人物的情绪,眼神、叹气、沉默,用每一个停顿刻画书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我再感叹一次导演的场景和构图。

 6 ) Normal People | Love is fatal

这部剧带给我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的观剧体验。

第一次一口气看完一部剧,在深夜关掉屏幕后像是做了一场巨大的噩梦,万物都消失无声,满脸是泪,内心残留着钝钝的、仿佛刚刚经历了某种内在崩塌般的疼痛。

第二天没睡到6个小时就睁开了眼睛,眼前晃动着两个主角的脸,莫名其妙的哀伤依旧压抑着我。

这种感觉可以说是撕裂,emotionally drained,仿佛第一次看恐怖片后那久挥不去的震颤。

故事很简单,两个年轻内向的人——Marianne和Connell——从高中到大学毕业的恋爱纠葛。

他们同是非常聪明的人,只不过Marianne更加锋利,排斥所有人,把学校视为authoritarian fantasy,拒绝规训和束缚;Connell则是温柔阳光的男孩,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社交。

高中时期二人由于Connell害怕被别人孤立而分开,大学在圣三一学院重逢,又开始兜兜转转,分开又相聚。

这部短短的青春剧能给我带来如此特别的感受,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所呈现的复杂性。

两个主角性格的复杂、成长过程中心态变化的复杂,都通过细腻的镜头与叙事展现了出来。

就像一幅放大100倍依然可以看到清晰细节的画,每集20分钟所呈现的人的复杂性,演员表情的每一个变化,都能够延展到无限大。

缺乏相似经历或者性格不够敏感的人只会觉得这是一部很无聊的剧,理解成青春期的矫情恋情。

所以很讨厌弹幕中飘过的诸如“渣男”等等对于Connell的评论,如果能理解这个男孩的细腻,便绝对不会用这样单一而绝对的词来试图概括他。

看完原著小说后这种感觉更甚。

剧中已经很细腻的镜头,掩盖的是角色更复杂、深邃的内心感受。

原著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很难用镜头语言呈现。

Connell高中时期对Marianne的抗拒与爱是如何相互牵扯的,他是如何面对与Marianne的阶级差异的,Marianne对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疏离感,对Connell有着怎样的依赖,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更细腻的描写。

比如,第三集中最感人的桥段之一,在Marianne倾诉完自己家庭暴力的经历后,Connell说,‘I love you.I'm not just saying that,I really do’。

但剧中并没能进一步看出Marianne面对这句告白的感受。

在这处,书中写道She has never believed herself fit to be loved by any person. But now she has a new life, of which this is the first moment, and even after many years have passed she will still think: Yes, that was it, the beginning of my life.正是Connell的爱使她的生命得以向新的阶段敞开,是Connell的理解与默契使她完成自己的成长。

这种二人成长的弥合性使这部剧不单单是一部爱情剧,主角二人的关系远超情侣关系,甚至超越soulmate,是一种深深嵌入彼此生命的连结。

因为二人如此相似并相互嵌入,所以如何面对对方,便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

所以二人关系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意味着极大的改变。

Connell在泳池边伸手在众人面前拥住Marianne的那一刹那,实际代表与自己内心自卑的和解。

我想这是我被剧情深深吸入的原因。

它展现了我心中最理想化的亲密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完成,彼此融合。

每当二人相遇,其他人都淡化为了背景,无论他们的关系处于哪个阶段,都从心灵散发出对彼此的致命吸引力,仿佛世界只剩下二人。

最能够展现这种亲密关系的是他们平静相处的部分。

Connell经历着由故友逝去引发的抑郁,二人相隔异地,依靠skype联络着治愈彼此。

在他们经历了与他人或失败或无趣的关系之后,深知能依靠的最终只有彼此。

无需甜蜜虚伪的誓言,沉默相望中便能确认只有对方能够拯救自己——我们共享同样的看世界的方式。

二人之间自然也有过猜忌与误解,都源于相似的自卑感——Marianne因为破碎的家庭中哥哥对自己的羞辱,害怕Connell不会那么爱自己,怕他厌恶自己的受虐癖好;Connell囿于二人阶级的鸿沟,无法敞开自己,也由于顺从的性格而害怕与Marianne的亲密关系会破坏自己原有的社交。

未能说破的一切背后都是对彼此的尊重,他们深知对方和自己同样敏感,所以生怕说出任何伤害彼此的话来。

而在不可避免的受伤背后,经历的是相互的完善,对自身的认知,和对对方的爱。

在最后一幕,Connell决定离开二人的故乡,前往纽约学习写作,而Marianne选择留在原处。

这一幕之所以如此动人,我想是因为他们相视流泪的时候,都知道已经完全接受了对方和自己的脆弱,已经完成了共同的成长——即便放手不再在一起,也不会再纠结于过去的伤痛,可以面对自己的欲望,迎来生命中其他崭新的、美好的一切。

当一个人的人生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有另一个人陪伴,由另一个人塑造的时候,他便知道,没有什么能让彼此分开。

-END-

 7 ) 从女性主义看Normal People

看完了Normal People,心里总忍不住打开豆瓣看看点评,捕捉一些深层次挖掘不到的东西,提炼升华,再一次重温那些tender moments, 看着豆瓣上的评论,好多都是从普通人、爱、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些方面来说。

下面,我想从女性主义这个角度来审视其中一些耐人寻味的安排。

在20世纪60-70年代,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就在《女性的奥义》中提出“消除两性差别”,并指出这种差别视为造成女性对男性从属地位的基础;70年代后期,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 塞克瑟斯(Helene Cixous),伊丽加莱(Luce Irigaray)等就提出了“反对本质主义的社会结构论”,关于话语与权力、身体与性等思想,开启后现代女权主义的时代。

剧中的Marianne生活的家庭是一个父系思想统治的家庭,妈妈对于性与婚姻都比较保守,对于哥哥的庇护与忍耐远远大于妹妹,但是妹妹的成就也满足了作为母亲的虚荣心,母亲却反过来极力保护哥哥的尊严,我不敢说这是特别明显的“重男轻女”,因为我理解她的母亲的难处,但其中人物细微的眼神与动作传递出Marianne与母亲的一种作为女性的无力感,在反抗家庭生活与命运安排的不公平的无力感,在家庭中一种从属地位的卑微感。

Marianne对于男性的憎恶远远大于女性,有一部分源于哥哥,有一部分则源于学校中男性的“所作所为”,因为他们口无遮掩、以拥有与女性的性交作为炫耀的资本,但是在这个时候Connell出现了,她觉得他与众不同,但又带着男性主义中特有一点的superiority与self-esteem。

在后面剧集中,一个场景是Marianne、Connell还有Macgee在讨论能不能玩3P的时候,Macgee走后,Connell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在别人面前与Marianne性交,而Marianne却表示如果Connell想做,她绝对不会拒绝,Connell说“你不能做自己不想做不喜欢的事情”,而Marianne说“只要你喜欢,我就喜欢”,那个时候,Connell就感觉自己浑身不舒服,我想Connell他是尊重Marianne的,他尊重与Marianne的关系,不论在性交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不想她为他喜欢的东西而失去自我,他想让Marianne成为自己,而不是自己性的玩偶与附属品,我想两人对于自我的认知有一部分得益或受害于性别定位,而Marianne在自我定位与性别定位中失去了平衡,唯独在Connell的爱里,她才能感受到“自我”,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与真实的存在。

另外一点我想说的是性,剧中大量性交的场面,我反而觉得这不是一部情色影片,而是真实欲望的写照,也是现实中男女在性方面真实的写照,从体位上来看,一上一下像极了在性别地位上的“隐喻”,但在Marianne与Connell之间,这种关系是平等的,双方都可以在性交的过程中感受性的高潮、痛苦与快乐,不只是男性,女性自己也可以决定痛苦与尽兴的程度,Connell也给彼此足够的空间与平等让这份快乐持续、深化。

反观Marianne与其他boyfriends,我已经忘记什么名字了,我觉得他们不是人渣,因为他们对于Marianne是有过喜欢或者是爱,只不过这份“爱”在我看来,多了“亿份”男性在性方面的粗野、强暴与不尊重,每次给的镜头都是Marianne在被疯狂地粗野地“对待”,她在接受这“施虐”的过程中麻木,这一度造成了Marianne“受虐”的倾向,在后面Marianne与Connell旧情欲燃的时候,Marianne问 “Will you hit me?”,Connell表示自己不能,因为这会显得很怪,Marianne也为自己的问法感到羞愧与“病态”,还未结束便匆匆回家了。

在这场性的斗争中,Marianne体验性的欲望打败了自己身为女性的尊严,让她一次次在“爱”中交出自己的身体,已换回自己作为女性被爱的存在,把一切完全托付给男性,把性的刺激、生活的快感、身体、性的主动权统统都交给了男性,唯独没有交付真实的情感,最后值得庆幸的是,即使灵魂如此脆弱,真实的内心如此懦弱,对于Connell的思念与爱还是让她从黑暗中慢慢爬出。

很多人觉得这是好事,但是我觉得这反而是对女性主义的再一次“戏谑”,因为最后拯救自己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所爱之人,不是女性作为自我意识独立的觉醒,反而是男性意识形态的隐形控制与“操纵”。

不过,我转而一想,这种设定真的比一些善良可欺的“玛苏里”通过对自我性别的正确定位与认识,变身热血十足“女强人”要真实得多,因为所谓成长,不过是有的越变越好,有的越变越坏,有的一成不变,仅此而已。

作者Sally Rooney(萨利鲁尼)也是一名女性,她曾说过“我发现我经常认为,如果我长得像博比,我身上就不会发生坏事;我遇到一个迷人女性时,必须得假装自己没有和她做爱的欲望。

”我想Marianne可能在某些程度映射了萨利鲁尼的经历与性情,同为女性,不会不感同身受。

同时,我还注意到总导演中有一位是女性,我想这篇影片的动人之处也离不开她的指导与帮助。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不是每一部有女性、表现女性、原著作者是女性的影片都可以被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进而加以分析,进而批判男权主义的思想、行径与社会模式,我们做的只有尊重事实,虽然我说的有可能不是事实,这只是我在观看这部影片时用这种视角看出了一些比表面更加深一点的东西。

这也与我最近的研究课题与所看书籍有关。

况且随着社会中ILGA呼声渐多,关于性平等与性别平等的认识也会逐渐深化,对于这类社会与心理、性别的研究也会逐渐增多。

附上最近看的一个视频,是韩国著名作家孙雅兰分析女权活动中男性的逆向歧视,我已经被他的历史逻辑与社会数据所折服,下面是原视频地址,B站及其他网站上也有中文翻译版,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uFnDyARBw 在Flotow和LuiseVon的著作TranslationandGender:Translatinginthe ‘Eraof Feminism’一书中提到,“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兴起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开始,性别概念一直是女性主义的核心。

性别的建构性而非本质性让西方女性认识到女性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及较男人低下的社会地位不是由其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由后天教育、培养造成的。

”我希望男女之间的某些后天差异不是由先天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女性还有大幅度改变自己命运的空间和可能。

最后,用艾玛·沃特森(EmmaWatson)在联合国一次会议上发表的女性主义演讲中的一句话来结束。

Feminism is not about man hate, it's really not. 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 you are a feminist.(女性主义从不等于厌恶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权主义者。

 8 ) 一口气看完,仿佛从日常里出逃几天

对于剧迷而言,最近这些日子可以算是好戏连台。

国产剧中有选角演技颇受认可的《龙岭迷窟》、看了就控制不住点外卖双手的《风味人间 第二季》,欧美有《杀死伊芙》《瑞克与莫蒂》《西部世界》强势回归,还有《美国夫人》《外星也难民》等新剧轻松拿下9分获得清一色的好评。

在这些新剧中,《普通人》无疑是一匹黑马。

虽然是一部青春爱情剧,却没有青春片惯常的聒噪氛围,在这个逐渐变暖的季节里,成为了不少人的新晋心头好。

本剧改编自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的同名小说,但《普通人》这个剧名并不是准确译法,Normal people译成“正常人”才更为贴切。

不得不在此介绍一下本剧女主黛西·埃德加-琼斯,这是个太令人激动的女演员,98年出生,非常年轻。

她和男主演保罗·麦斯卡因为这部剧一夜成名。

男女主不仅非常禁得起特写考验,演技也可圈可点,甚至让你觉得,除了他们再没有人适合这两个角色,这种般配就像《爱在》三部曲里的伊桑·霍克和朱莉·德尔佩,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

黛西·埃德加侧脸神似妮可·基德曼,正脸有夏洛特·甘斯布的影子,下巴又很像梅拉尼·罗兰……

《普通人》自打上线BBC iPlayer就一直在打破记录,目前在豆瓣8.9分,仍有攀升的趋势。

这部剧把原著还原得很好,除却情节,其孔雀蓝色调的质感、大量的浅焦特写镜头、细腻的景别择选……乃至配乐都非常灵动和谐。

其实这部剧最初的噱头是“大尺度床戏”,但与其它以吸睛为目的的作品不同,《普通人》所呈现的床戏水准颇高,拍得既优雅又温柔。

这部剧基本围绕着二人从高中到大学的生活打转,男主康奈尔和女主玛丽安娜在同一所高中就读。

他们在校园外的唯一交叉点是,康奈尔的妈妈在玛丽安娜家里做清洁工,所以阶级差别一直非常露骨和直白。

他们都是大学霸,但因为玛丽安娜非常高傲和不合群,所以经常遭受同学的歧视和言语攻击。

而此时的康奈尔则是备受欢迎的明星学生,他在校园春风得意,无论是学习还是赛场。

他们逐渐把握住了对方投来的目光,青涩的爱情也发生得迅速……

康奈尔总表现得极其被动,他一面和玛丽安娜保持着地下恋情,一面在学校装作不相识。

私下的康奈尔待她温柔,也愿意认真倾听玛丽安娜说话,所以尽管玛丽安娜不理解这种做法,却仍选择和他在一起。

康奈尔对此次真正意义上的初恋表现出灾难性的混乱,他似乎惧怕如此浓烈的爱,以至于玛丽安娜越直接,他越要跑掉。

这里面有自卑,也有对爱的无所适从。

毕业舞会,康奈尔鬼使神差地邀请了另一名女生,他们就此断了联系,玛丽安娜也没有再次出现在校园,一次无声无息的分手悄然落地……

但这并未结束,《普通人》所展现的纠葛是一浪紧随一浪的……他们只是被一次又一次的分别和相遇填满。

由于之前受到了玛丽安娜的鼓励,康奈尔选择了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的文学系,他们在大学校园再次相遇。

这一次轮到康奈尔水土不服,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出身很好,与此相较,学习成绩就显得有些次要……玛丽安娜轻松拥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此时的康奈尔却穷酸而缺乏自信,哪怕他有着清晰而独到的见解,也不敢公开表述自己的观点,而那些生而自信的同学却热衷于唇枪舌战,所以他的“被冷落”几乎是必然的。

富人家的孩子不必把学习当回事儿,他们可以嗑药然后终日寻欢作乐……而学霸如玛丽安娜也可以坐在自家的小阳台上,和三两好友抽烟喝咖啡做功课。

此时的康奈尔却只能在图书馆奋斗到最后一刻,连等公交的时候也在看书。

现实的残酷正在于此,其实康奈尔的才华足以俘获那群钱很多又理想主义的同学,但他根本没有机会去社交。

康奈尔的房租靠打工得来,所以不仅没有多余的时间,也没有多余的钱,他租了一个破破烂烂的小房间,要在这里邀请好友做客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样的大学生活既让康奈尔在学业上腾飞,也让他感到自卑,但玛丽安娜还是惦念他的一切,所以旧情复燃也是顺理成章。

接下来康奈尔的多数时间都住在玛丽安娜那儿,但他始终保留着自己的小租房,而这段同居时间也成为了他们为数不多的充实且愉快的大学时光。

只是,突然的失业让康奈尔失去了经济来源,没有钱相当于没有尊严。

康奈尔不想寄居在玛丽安娜的大房子里,便决定在假期回家,最终荒谬重现,他提出分手,而且用了最蠢的理由把爱情至上的玛丽安娜第二次推入深渊。

因为种种隔阂,他们无法理解对方在某些事情上的做法,不过说到底,究竟是非常柔软的人,哪怕以最坏的方式分手,也无法做到痛恨对方。

他们后来有了新的伴侣,却维持着非常微妙而谨慎的关系,除了持续观望,还会调整距离去最大程度地保护彼此。

玛丽安娜此后换了很多男朋友,她不怎么挑选,甚至不太在乎这些人如何对待她,所以她碰见了占有欲极强,且擅于精神暴力的Jamie,也碰到了在肉体上伤害她的摄影师男友。

总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拥有各自的世界,却如同生活在荒漠。

但此时,确定爱人关系反倒不重要了,康奈尔和玛丽安娜更像是被强扯开的双人娃娃,展示着各自的孤独,却相互呼应。

其中许多细节都非常动人,他们之间仿佛有着清晰的求助信号,在他们共同的高中同学罗伯突然去世之后,康奈尔在教堂里一下抱住了玛丽安娜,旁若无人,似乎只有他们能够互相慰藉……

他们还开着视频远程陪伴,康奈尔在一边入睡,玛丽安娜在另一头学习了一夜……

其实基本可以断定,玛丽安娜的一切遭遇都源于康奈尔的不勇敢,如果他不那么怯懦,就不会将自己最爱的人交到别人手上任其蹂躏……

不过康奈尔也有自己的苦衷,他求助心理咨询师,道出了让他困扰的一切,他的不幸福其实都有源头,康奈尔只不过是另一个脆弱的人罢了。

康奈尔曾经软弱过,比如高中时,在罗伯言语侮辱玛丽安娜的时候,他低着头不吭声……

但随着成长,康奈尔逐渐成为了那个可以保护玛丽安娜的人。

玛丽安娜的家庭就是一个充斥着暴力氛围的地方,他的哥哥总是打压和骚扰她,而母亲则冷眼旁观。

康奈尔在这次终于将玛丽安娜保护了起来。

而早在之前,他还通过写信帮助玛丽安娜重立了自信,告诉她要去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被糟糕对待。

这部剧之所以感人至深,绝不仅是因为“虐恋”,正相反,虐恋背后是两个破碎的人在相互搀扶着成长,他们互相伤害,但又有对方的爱作为抵御生活的底牌。

这种联结已经将他们紧紧地捆在一起,随之而来的束缚其实是令人羡慕的,当你记得这个世界有一个人永远地爱着你,理解你,那么做一切事情都不会觉得孤立无援和毫无根基。

康奈尔和玛丽安娜其实是填补了对方心中最恐惧的地方,所以才能突破阶级和性情上的种种界限,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所以,爱,从来不是直达完美的,《普通人》里的康奈尔和玛丽安娜,用尽全力才成为了对爱无畏的“正常人”。

因为看了这部剧,很多观众陷入了长达几日的释放期,奢侈地浸润在剧中,就像被深深锤进了一种情绪,不忍也无法抽离,大家要挑出一天的时间,一口气看完,然后我们一起从世界出逃几天。

 9 ) 奋力成为“普通人”

看《普通人》这个剧。

讲述了两个相爱的高中生,分分合合直到大学毕业。

是一个非常美的电视剧。

我很难将它看作是一个爱情剧,它讲了很多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钝痛。

女生来自于一个富有的、却异常冷漠的家庭。

哥哥巴不得她去死,而母亲不但并不保护她,还反复让她理解哥哥的不易。

没有人爱她,她认为自己丑、没有价值。

她喜欢上了学校里最受欢迎的男孩子。

这个男生尽管是焦点,但和其他热闹的男孩子不同,他爱读书;他感到孤独,却又害怕失去所属的群体。

他几乎将自己最爱的部分隐藏——包括他热爱的女孩子。

因为他喜爱的和他的环境格格不入。

他做他认为其他人认为他应该做的“对的”事情。

他邀请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女孩子去参加毕业舞会。

他在学校里并不和她打交道,他们俩秘密交往——而她默许了这一切的发生。

两个孤独又脆弱的孩子相爱,他们彼此珍惜,却不懂得如何珍惜。

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对于自我的犹疑和不确定。

于是它们都如豌豆公主的睡床,彼此折磨。

我看的时候无数次心中尖叫,人生难遇知己,为何要这样反复试探,彼此误解啊。

后来我想,这就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康奈尔:不能融入的孤独感,回不去的故乡 男孩子大学将要毕业前,他去见心理治疗师。

他大意说,我上高中的时候觉得孤独,我以为我考到大城市,来到最好的学校,遇到更有趣的人,会解决这个孤独感;但是来了之后只是发现一切变得更糟糕了。

我不喜欢这里。

然而我回望故乡,再也回不去。

康奈尔的孤独感始终都在。

他有他热爱的东西,读文学和写作;却不能在高中这个小集体中表达。

所以他说“我脑袋空空”。

他害怕失去朋友,失去他们对于他的期待,他不能允许自我表露出来。

他果然是不一样的。

他走出了小城镇,但一切都变得艰难起来。

他时常不能面对自己内在的灰暗,所以要找“正确”的女孩子恋爱,让他自己感到“正常”,像一个应该有的”正常人“。

他奋力渴望成为一个“正常人”,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伤害深爱的女孩子。

我最早对于这种“渴望正常”而不得,又无归处的感受有所体验是陶喆有一首《小镇姑娘》,开头说,小镇姑娘来到了大城市,你一定听过这故事。

你觉得孤独,来到更好的环境,更多人的群体,始觉得自己弱小。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渴望融入又有所抵触。

于是不惜一切代价渴望和他人相同。

这个过程痛苦,于是常想要回到熟悉的旧位置,看向故乡又发现自己的故乡再也回不去。

只能勇敢向前,但要经历剧烈的丧失感和孤独感。

我家里我这一代人全都从小城市去往了更大的城市,远方的国家。

漂泊之中,常遇见相似的人:还没能适应新的文化和环境,精神上却又再无法归乡。

我有个朋友把这一类群体形容为“文化中间族”。

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人生中特别普遍的状态,当你搬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环境;而常常是你以为自己跨了一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的工作、新的职级、新的晋升机会等等。

你以为你取到的是真经,推开门却是更漫长的荒芜和修行。

孤独感是其中最长久的陪伴和功课。

玛丽安:我就躺在这里,你可以对我做任何事情

对于她,疼痛即是被爱。

她不认为自己值得被爱,她以为自己从爱中获得都都应是惩罚。

有一个享受性虐的女生曾经这样描述,说我只有在被惩戒、疼痛感中才能找到全然地、被爱的感受。

所以她无法使自己进入一段被尊重、被爱的关系之中。

除了康奈尔以外,她几乎是随意地、不加选择地进入恋爱。

她对于疼痛感到熟悉,对于惩戒带来的亲密感熟悉。

她在康奈尔那里得到不一样的体验——康奈尔尊重、而且照顾她的感受。

这些她并不熟悉。

她常会提出:我会为你做任何事。

人们在成年之后寻找自己的亲密关系,如若成长中的创伤仍在,就不免陷入重复的关系模式中——我曾经在那样(被惩戒)的关系中存活了下来,那里有我熟悉的气味,有对于我象征着爱的东西。

就如同”回家“。

寻找自我路途中必经的痛苦感两人彼此在对方艰难的时刻,都给予了长久的温存和陪伴。

女生鼓励了康奈尔追寻自己内心的渴望,她认可康奈尔内心的”黑暗“,并使得他去面对自我。

在结尾康奈尔鼓足勇气决定独自去纽约——更大的城市追寻理想,做他渴望做的事情。

而康奈尔反复对女生说:我不需要你为我做任何事。

我想你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去行动。

你值得过得更好。

而这使得结尾女生终于有能力对他说,你去纽约,而我会留下来。

And we are going to be OK. 他们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彼此照看,使对方成为更好的人。

钝痛仍在,成长所带来的痛苦将如常存在。

想必康奈尔仍要常常面对内在对于自我的不确信,在新环境下的孤独感;女生常要觉察和理解伤害自己的冲动。

这就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的样貌。

我们时常陷入自己的黑暗;遇见渴望的事情、新的机会,好事之中并不能全然享受,不得不把内在的自己拿出来在新环境中重新捏塑。

痛苦感又小又密集,我们却是在这重新捏塑中,从荒芜的孤独感中,知再无退路,鼓足勇气向前走。

慢慢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更自在的人。

 10 ) 《普通人》玛丽安和康奈尔的读书单

分集笔记在日记中:9-12集:https://www.douban.com/note/762673603/5-8集: https://www.douban.com/note/762544776/1-4集: https://www.douban.com/note/762155013/书单如下:

第一集中,两人第一次在玛丽安家相遇。

康奈尔从她的书架上抽出了这本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 The Golden Notebook。

《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于1962年出版的小说。

就像紧随其后的两本书【 Play with a Tiger (play) (1962);A Man and Two Women (collection) (1963)】一样,这本书也进入了《牛津英国文学伴侣》中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所说的莱辛的“内部空间小说”的领域。

她探索精神和社会崩溃的作品。

让玛丽安惊讶的是,康奈尔说他读过这本女性主义著作——一个青少年男孩,一个体育特长生,一个在高中极受欢迎的人。

显然关于这本书的交谈让玛丽安意外地放松了下来,也让两个人的关系更亲近。

延伸阅读: 多丽丝-莱辛2007年获诺贝尔奖,是到那时为止最年长的女性获奖者。

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在文学奖则是第十一位。

颁奖理由:“她以怀疑主义、激情和想像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登上了这方面女性体验的史诗巅峰”。

《金色笔记》公认是她的代表作,我读过的莱辛的其他作品有《幸存者回忆录》、猫系列中《特别的猫》《又来了,爱情》等,都值得一读。

在第二集的这个场景中,玛丽安正在读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2005年的作品《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

一部英国反乌托邦小说。

在西方的一些国家,这本书是青少年向成人过渡时必读作品之一,可以视为一种仪式。

《别让我走》讲述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和他们作为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故事。

从生命伦理的角度对小说予以解读,可以发现人类的克隆人项目隐藏着某种阴谋,人类肆意取走克隆人的器官是对其尊严的伤害,也是对其生命的漠视。

小说谴责了人类利益至上的狭隘思想,倡导在克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必须体现出伦理的诉求,要善待生命,敬畏生命。

本书荣获当年的英国布克奖提名,被《时代》杂志誉为2005年最佳小说之一。

延伸阅读: 去年读了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反转情节像悬疑电影;还读过《被埋葬的记忆》,不知怎么有中古世纪的感觉,好像《指环王》。

诺贝尔奖对他的颁奖理由是:“在具有强大情感力量的小说中,揭露我们与世界连结的错觉底下的深渊”。

上了圣三一学院之后的康奈尔不像高中时那样自信了。

可能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或是经济因素,他似乎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第四集的这个场景是与同学一起讨论《摩尔-弗兰德斯》(Moll Flanders),是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于1721年创作的小说。

讲述奇女子摩尔的一生。

康奈尔显然被他观点犀利的同学们吓住了,结结巴巴地只说出一句话。

这个场景中,康奈尔正在读的书是《老实人》,“Candide, or Optimism”。

康奈尔读的正是这个版本。

《老实人》是1759年,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伏尔泰所著的一部法国讽刺小说。

这部中篇小说以一位名为憨第德(Candide)的青年揭开序幕,先描述他在一位贵族的城堡里过着受庇护无忧无虑的生活,与贵族的女儿相互倾心,同时被他的老师潘格罗士灌输予莱布尼茨式乐观主义。

憨第德开始他漫长的旅行生涯,周游欧洲各地以及北美洲。

一路上他见证并亲身体会了人间的苦难,潘格罗士所教授给他的乐观主义不断受到挑战,并开始不断质问人生的意义。

在最后,几经离合,当众人再次聚在一块时,伏尔泰为憨第德做出结论:如果不彻底地拒斥乐观主义、专注于现实辛勤耕耘,人生才不会那么痛苦,“我们必须照顾我们的花园”(Il faut cultiver notre jardin),而不是无休止地讨论哲学问题,否定潘格罗士的莱布尼茨式魔咒,“对去任何世界而言,这样子生活是最好的”(It's for the 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剧中的第二次班级讨论,康奈尔已经自信了许多。

这次班级的讨论作品是简-奥斯汀1815年小说《爱玛》。

上接图中的发言,康奈尔的下一句是:...like something psychological which hadn't really been attempted before.在第四集的结尾,玛丽安给康奈尔发了短信,问他是不是还想做朋友。

收到短信时,康奈尔正在读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书中重温了作者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和他的那些同窗好友,一种无忧无虑的充满幽默感的日子。

康奈尔开始崭露出来的聪慧为他赢得了尊重。

第五集的这里,是同学想读他的论文,题目有关于爱尔兰小说家 James Joyce。

詹姆斯-奥古斯丁-阿洛伊修斯-乔伊斯,爱尔兰作家和诗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以及《芬尼根的守灵夜》。

尽管乔伊斯一生大部分时光都远离故土爱尔兰,但早年在祖国的生活经历却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集,康奈尔收到了拒稿信。

背景的书堆中可以看到一本《地狱篇》(Inferno),是《神曲》(Divine Comedy)的第一部分。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于14世纪创作的长诗。

在中世纪,commedia代表着一种游离于贵族与平民两者之间的一种风格。

但丁一改通常一般中世纪的风格,以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哲学修养和新颖的构思,将神曲以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

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奇而不诡,精微致深,使人如身临其境。

神曲的构成围绕着数字3,因为3代表着在天主教信条中神圣的三位一体。

——两位主人公就读的圣三一学院。

全诗为三部《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

第八集结尾,意大利乡间尴尬的晚餐之后,几个年轻人在去往威尼斯的火车上。

康奈尔正在读的是 《吾子吾弟》(All My Sons)。

这是剧作家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 在1947年创作的剧本,1948年改编为电影,1986年拍成电视系列剧。

1947年1月29日在纽约市百老汇的皇冠剧场首演,共演出328场,由伊利亚-卡赞执导,并赢得纽约剧评人圈内奖。

剧情概要:约翰-凯勒(Joe Keller)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贩售给军方军用飞机零件,而成为成功的生意人。

而因为他为了自己的生意,他卖了他自己知道有问题的零件,而造成21名飞行员因此丧生。

第11集,炎热的夏天,两位主人公回到了Sligo。

在康奈尔小房间的窗台上,两本书分别是《欢乐神殿》, Temples of Delight, by Barbara Trapido;以及《范尼》, Fanny by Marcel Pagnol。

而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康奈尔的小书架上有一本 弗雷德-瓦格斯(Fred Vargas)的书。

弗雷德-瓦格斯,原名弗蕾德丽克-奥杜万-卢佐,法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及作家。

作为一个考古学家,她曾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及巴斯德研究院工作。

美好的最终集,玛丽安的生日,她微笑着与朋友们一同庆祝,终于开始对自己在都柏林的生活感到心满意足。

康奈尔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的诗集。

弗兰克-奥哈拉,美国作家、诗人、艺术批评家。

虽然被称为“画家中的诗人”,但是艺术和音乐带来的灵感,并不是奥哈拉诗歌写作的重心。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名人画像,我只愿意深情地看着你”,在他的《和你一起喝可乐》一诗中,对爱的感觉的捕捉才是诗人所有灵感的轴心。

而《和你一起喝可乐》中的主角“你”,正是他当时的同性爱人文森特-沃伦(Vincent Warren),奥哈拉为他写下了诗人写作生涯中最为动人的一组情诗。

——联想到《普通人》这部剧的剧情,让人潸然泪下。

附 和你一起喝可乐——弗兰克-奥哈拉远比踏足圣塞巴斯坦、艾郎、昂代、比亚利兹、巴约纳更有趣亦盖过在巴塞罗那加西利亚大街饱餐一顿或许是因为你身着橙色衬衫,看上去就像更英俊、快乐的圣塞巴斯坦或许是因为我对你的爱,或许是因为你爱喝酸奶或许是因为橘黄色的郁金香在桦树周围闪闪发光或许是因为我们在人群和雕塑面前露出了秘密的微笑很难想象当我与你在一起的时候,怎么会有像雕塑这类纹丝不动庄严肃穆,而且闷闷不乐的绝对的事物出现在眼前而就在它面前,我们却可以在纽约下午四点的阳光下来来回回地挨着彼此的身体,就像感受到树木透过婆娑的叶子在呼吸而我们去参观的肖像展览仿佛空无一物,画作上没有任何面孔,只有颜料你突然也会觉得惊奇,为什么世界上会有人这么做因为我只需看着你,我宁愿看着你,胜过看世界上所有肖像画除了偶尔可能对《波兰骑士》感兴趣,但不管怎么样,它现藏于弗里克谢天谢地你还没去看过,因此我们可以一起去看第一次你舞动着身体,是那么美丽,让我或多或少联想到是你在诠释未来主义我再也不在乎《下楼梯的裸女》、或达芬奇的哪一幅画,或米开朗基罗往往给我惊喜的雕塑作品而且,人们不停地去研究印象派有什么用呢?

因为他们都没有体验过真爱的人就站在他们身边,日落时倚着一棵树发呆的感觉或者这样说吧,马里诺·马里尼挑选了一匹好马,却没能找到像我的爱人那么英俊的骑手这么说来,他们都白白错过了大好青春但那绝不会浪费在我身上这就是我写了这首诗告诉你这一切的原因 Having a Coke with You——Frank O’Harais even more fun than going to San Sebastian, Irún, Hendaye, Biarritz, Bayonneor being sick to my stomach on the Travesera de Gracia in Barcelonapartly because in your orange shirt you look like a better happier St. Sebastianpartly because of my love for you, partly because of your love for yoghurtpartly because of the fluorescent orange tulips around the birchespartly because of the secrecy our smiles take on before people and statuaryit is hard to believe when I’m with you that there can be anything as stillas solemn as unpleasantly definitive as statuary when right in front of itin the warm New York 4 o’clock light we are drifting back and forthbetween each other like a tree breathing through its spectaclesand the portrait show seems to have no faces in it at all, just paintyou suddenly wonder why in the world anyone ever did themI look at you and I would rather look at you than all the portraits in the worldexcept possibly for the Polish Rider occasionally and anyway it’s in the Frickwhich thank heavens you haven’t gone to yet so we can go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and the fact that you move so beautifully more or less takes care of Futurismjust as at home I never think of the 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orat a rehearsal a single drawing of Leonardo or Michelangelo that used to wow meand what good does all the research of the Impressionists do themwhen they never got the right person to stand near the tree when the sun sankor for that matter Marino Marini when he didn’t pick the rider as carefully as the horseit seems they were all cheated of some marvelous experiencewhich is not going to go wasted on me which is why I’m telling you about it

《正常人》短评

很自然温柔的讲青春的爱情故事。一切到刚刚好。

7分钟前
  • 轻罗小扇扑流萤
  • 推荐

花了几个深夜,把《Normal People》看完了,原著作者Sally Rooney自己也参与担当了编剧。我不知道什么是普通人,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残缺的。光鲜富裕家庭可能背后是情感的冷漠,有善解人意母亲的男孩因贫困而缺乏安全感,非常能懂玛丽安娜与康奈尔之间的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情感上的盲区,可能是孤独、缺爱、不自信、不善表达。纵然有无数个相互抵触的个性,但对方依然是你放不下的爱人,很难解释,即便你们总是失望,相互冲撞,也无法释怀,只有这个人离去时你会痛哭流涕,心绞痛,也只有跟这个人在一起时你可以安然入睡,你可以说出埋藏很深的秘密,只有这样一个人,你永远不想伤害她,为了彼此,永远不会对别人有同样的感觉。他们之间的对话很棒,是敏感的人才会说的真实感受。By the way,这部剧年轻男孩女孩的

8分钟前
  • 祝羽捷
  • 推荐

太难看了天哪

13分钟前
  • s
  • 很差

看完第7集弃了。我感觉我至少有10年都没看到过像男主这样样貌、性格、行为全部让我讨厌到不能再讨厌的角色了。女主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如果结尾是女主砍死男主(或等价)麻烦友邻告诉我一声,那我一定去开心地看完剩下的5集。

17分钟前
  • phoebe
  • 较差

整个拍的有点莫名其妙啊,人物都是硬设定,性格、情绪出处不明,缺乏铺垫,事件和矛盾模糊不清。本来期待可以从两位主角身上找到自己影子的,然而只能符号对位,情感上毫无共鸣。6集弃。

20分钟前
  • elenaseye
  • 较差

女主角挺好看的

21分钟前
  • 熊仔面
  • 还行

sssssso fragile!每集二三十分钟的片长,在运镜摄影配乐剪辑下绵延的像是一个小时。导演挺有想法,风格的基底很不英美,反而像是欧洲小国又带点日式的那种小清新。比如人设中学与大学时的转换,剧本对人物的塑形花了很多小心思。花了半天时间看完了全部十二集,度时如年,像是看了二十年份的我的国王与婚姻故事。男女主很棒,不矫揉造作的脆弱感对一个演员真的很重要。

23分钟前
  • wang_
  • 推荐

呃 青春伤痛文学啊 热评是认真的吗???

28分钟前
  • 小盘
  • 较差

“女孩-男孩”时,你是唯一和我说话的人,不介意那些丑陋、平胸和自卑;“男人-女人”时,因为无法并行而感到痛苦,又常常陷入对你太过复杂的思念。12集虐身虐心,感知着“情爱”两字带来的痛楚、欢喜与挣扎,甚至不敢相信两名主演的表演经验都如此有限(最开始看到选角消息还因此产生了“嫌弃”),却给出了让人无比信服的发挥。如果是6集,1小时/集的体量或许对于剧集的情感渲染更加有效;但除此以外,两人之间的火花,还是温柔的镜头语言,更或是多数时候精心挑选的插曲,它都在自身的领域做到了最好。

3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一言难尽。。。

34分钟前
  • 仓_仓_仓小颉
  • 较差

#82

36分钟前
  • 运茶船
  • 较差

老娘本来想是看欧美青春爱情虐恋的,马的结果第二集15分钟内男女主就 搞 了3 次!!!

40分钟前
  • hobii
  • 力荐

前五六集还挺好的,音乐、色调以及整体所展现的柔感,都加分了不少,可是越往后越无法接受,既然互相相爱,那就在一起,没有世俗或家庭的阻拦,却因为暑假无法住校这样的事而二次分手,似乎在强行加苦情戏,故意打造出苦命鸳鸯的戏码,显得无病呻吟。

42分钟前
  • 🦁
  • 还行

Pretentious, hypocritical, frivolous and superficial, a perfect summary of the millennials. 对原著的改动还相当鸡贼,比如把Helen改成亚裔(is it cause she’s a med student),把Lucas改成黑人,尖叫着释放我们的主角可是willing to date all ethnicity的信号。自然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一旦开始硬拗就没意思了,拍高中的前三集最好看。

45分钟前
  • Annie
  • 还行

我是跟不上潮流了吗?为什么get不到这个剧的点。。。

47分钟前
  • 金小萌不卖鱼
  • 较差

属于千禧一代的孤独爱情故事,他们仰视对方,对彼此的需要可以将世界的喧嚣屏蔽。但是就算男女主再灵肉合一,他们如果不讲出自以为很明显的心里话,也会一次又一次地错过彼此。老母亲如我自然是相信他们会一直纠缠下去,they just can’t leave one another alone, eh?(in Irish accent)

51分钟前
  • 妮可Gay得慢
  • 推荐

讲真的 我不知道这个女主从头到尾在干嘛。。。 我们只是短暂的需要别人 来度过自己无序的人生。。。就像这个男主角一直反复和女主角强调的话一样 那些激励人心的话 如果这个女主或任何和她很像的人(not judging)不能自身产生顿悟的话 不能真正的重新找回自我 爱自己 那么她只能原地踏步 一直像一个旁观者一样 观察自己的生活 而不是living 当然如果她自己乐意的话 nobody cares 自己只能为自己负责 她开心就好 (但我还是希望很多像她一样的女生 可以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爱自己 走出阴霾)这俩人一直试图找对方来填补内心的空缺 是有病?? 去看心理医生吧

52分钟前
  • 菠萝椰子长绿毛
  • 很差

拍得很细腻 / 圣三一 1%的优等生拥有和美国高中生一样的词汇量

54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看的过程中屡屡被触动,我的回忆与情绪在奔涌,必须要暂停,缓一缓,才能继续看下去。看完以后觉得自己很可怜。因为我渴望但从来没有与任何一个人产生过像Marianne和Connell之间那样亲密的感觉。船戏都太好了,这是我第一次从性里面看到了爱。年度十佳。(我爱萨莉·鲁尼!好想去爱尔兰啊!!)

55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

关于男性虚伪又脆弱的自尊,女性又美又有钱但却有不幸的家庭导致自己有很强的不配得感。但我完全无法代入那种细腻又纠结的恋爱中,可能已经是过了年纪,除了情欲戏看不下去一点。

60分钟前
  • 凯撒不爱我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