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
战略一开始营长就没打算增援,要的就是连队死守住那个村子表示出一个态度,这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死守不退,给德军看,迷惑德军。
连长的眼光战略还是差了些,没能看出来这种意图,只是知道要守住这村子,最后实在是守不住了,撤退回营里,才被告之这里的重要性,知道这里是必死的任务,但还是得在夺回来。
如果一开始就能有着战备的眼光看出来这个地方的重要性,是否还会接下这个任务?
连长自己都不敢保证,但他是军人那怕不愿意也还是会被接下这个任务。
所以,直接告诉我们,让我们去死,我真的回跑的,但你要告诉我,守住这里为大部队争取时间,我一定会死守在这里,守到死。
正如我为什么投身于这战争中,我爱这国啊。
既丢失了主义信仰的加成,又达不到好莱坞战争片的工业水准,靠东正教的那点安慰剂修饰的大俄罗斯情结只能落空,这片子还真反映了今日俄罗斯的尴尬定位。
远的不如《莫斯科保卫战》《解放》,近的不如《布列斯特要塞》 P.S. 结尾字幕说电影的全部放映收益会捐赠给老兵基金会,相比于此,老兵们更需要的是一份稳定的退休金,充分合理的医疗保障,以及一个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
《勒热夫战役》,2019年俄罗斯电影。
影片的片名虽然是苏德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而且是莫斯科战役后犹如绞肉机般的战役,但是影片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连队的作战。
这一点和前几年的《斯大林格勒》一样,感觉俄罗斯电影已经拍不出苏联电影那种磅礴气势,喜欢以小见大。
本片讲述一个连队付出重大伤亡后占领了一个村庄,然后坚守,然后在德军大举反扑后撤退,然后再反攻的故事。
影片的战斗场面谈不上多精彩,但是影片想表达很多意思,比如战争的残酷,比如政治的冷血。
比如在如此艰难的战斗环境下, 内务部的军官却执着于一些士兵有没有私藏德军传单,让人不可思议。
影片也展示了德军的残暴,比如屠杀了整个村庄的百姓。
也展示了苏联军官的无情,比如让精疲力尽的连队再次反攻德军。
影片也刻画了连长,这个有勇有谋的下级军官,和他形形色色,但总体英勇且乐观的下层苏联官兵。
这部电影很能体现现在俄罗斯民族对于二战的一些反思,最大的亮点在于对过往苏联一些错误的承认以及反省,大家都说死掉的毛子才是好毛子,而在毛熊的电影中可能多多少少也对这个观点有类同之处。
电影中重复出现了东正教的元素意味着再次把神性赋予个人,再次把整个俄罗斯民族赋予个人。
如果是一部普通的剧情片,我不会稀奇,但他却用二战题材来反映这些,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但同时也是唯一的亮点。
看完电影有一种…事前啪啪三分钟,事后抽烟两小时的感觉…把这个归到战争片还是有一点勉强。
希望毛子的电影能重返当年爱森斯坦的荣光吧
栩栩如生的小人物,大大咧咧的喝酒,认老乡,对生活小插曲的闲聊,仿佛战争只是日常,发现雪茄的欢喜,也有歇斯底里的吼叫,接受不了残酷的场面而失态,,各演员不同的微表情不同职位的不同心态不知道在得知没有援兵的情况下,他们内心是怎样的,只看见一片沉默,眼光有点茫然,好像时间停滞在那一刻勒热夫战役,著名的战争绞肉机二战苏联战场的惨烈,已看太多,我喜欢那片土地的人们,喜欢他们强烈的个性,喜欢他们悠扬伤感的音乐,也许有不同政治立场的观点,也许会有偏激,也许有人为无法挽回的错误
针对热评第一,如果苏维埃不相信他的人民,那么10月革命就不可能成功,苏维埃政权也不可能建立,卫国战争更不可能战胜法西斯真的就是为黑而黑呗本片子还有神的元素,一个唯物主义政党谁信神呢,完全是对唯物主义者的亵渎,对布尔什维克的污蔑,当然也无法排除,可能当时的军队个人有这种人,不过这种倾向并不适合出现在这种电影,出现了就说明有人别有用心现在的俄罗斯战争电影只能拍出表面,不能拍出里子所谓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对苏维埃政权,充斥着鄙夷,完全没有作为国家的自豪,民族主义者的自嗨但是俄罗斯战争片就是有它独特的地方,俄罗斯的战争片总是有一种很脏的质感,非常接近真实战场,无论是衣服道具,演员的脸,包括枪械环境,都衬托出一种脏的感觉而国内的战争神剧呢,只会刻意的去营造这种感觉,比如我的战争,总是用一种奇怪的昏黄色滤镜,看过很多国产战争电影的就有这种感觉基本上一脉相承昏黄色至于内部委员会那段剧情,去看看苏联人自己拍的《解放》这部电影,里面即使士兵往后逃撤退,也只是往天上开枪,让他们回到阵地,不让敌人前进一步,当时的环境下如果不是什么大错,怎么可能真的枪毙人将人物脸谱化,刻板化不然你以为100个戴罪立功连是怎么来的,真的有督战队这种东西,还打个屁的卫国战争,完全就是不相信士兵,这样的军队必败,跑到法西斯那边都不奇怪我也不想过多的去批评这些电影,纯粹看个乐,有一些错误,该指出来还是要指出来,毕竟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反共产党反共产很正常具体的勒热夫战役可以去看,伟大的卫国战争这部纪录片,这个战役整体来说是苏联的胜利,战术失败,战略胜利,成功地牵制了德军,没有去增援斯大林格勒近些年俄罗斯诸多影片都衬托出反苏的特点,极大地宣扬俄罗斯而弱化苏联,资本主义国家用这一套来削弱革命锋芒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比如绝杀慕尼黑,各种各样剧情,首先是隐形眼镜,说是苏联弄不出来,然后还有一个类似内部委员会的人物,反正诸如此类体现一种所谓的中央集权高压环境,当然苏联在他的后期也的确越发呈现这种倾向脱离人民群众的政党,最后终将被资本腐蚀,可怜了当年为国而战的老兵,而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老三啊老三。
总有一些人跟复读机一样不断的复制,忘记苏联没良心,希望回来没脑子我倒觉得,苏联的倒塌,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巨大挫折,他长时间的存在,也并不好,威慑始终都有可惜的是倒的太快,最可惜的是忘记了初心越发缺少什么越发提及什么,而现在我们国家不断的强调,不忘初心,现如今中国有多少人高度的相信共产主义呢?
所谓的左派,又夹杂了各种各样的人
电影拍的很热血,里面的战斗场面非常激烈,但是不喜欢电影拿意识形态说事。
没有苏联,俄罗斯就亡国了。
很多人认为,俄罗斯国土大天气也冷,德国人打几个月打不下来就废了。
这种看法非常有问题,很片面。
现代战争,打仗靠的不仅是人的战斗意志,坦克大炮飞机杀伤力太大,没有现代化武器,根本就打不过敌人。
斯大林掌权之后,想尽一切办法,要让苏联实现工业化,因为他知道,德国人早晚有一天要来进攻苏联。
不实现工业化,没有现代化武器,根本不是德国人的对手。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苏联没有实现工业化,仅仅依靠步枪,他怎么能挡住德国的飞机坦克呢?
即使是这样,因为战争初期,苏联的战争准备不足,苏联付出了相当多的代价。
就比如电影当中说的勒热夫战役,苏联的伤亡是德国人的4倍,很大原因就是苏联的装备比德国差太多了。
电影当中,提了好几次45毫米炮,也可以看出当时苏联的武器装备跟德国有很大差距。
战争后期,苏联能压着德国打,跟苏联的武器装备,有进步,有很大关系。
战争后期,战场上最厉害的坦克已经不是德国坦克,而是苏联坦克。
电影总是拿意识形态说事,你的表现出了,现在俄罗斯人的一种矛盾心态。
是苏联使俄罗斯更加强大,没有共产主义,俄罗斯顶多就是一个普通的资本主义国家,很难成为美国的对手。
美国之前把苏联作为敌人,现在把中国作为对手,都是一样的原因。
题外话再说一句,电影当中的场面,虽然拍的还算不错。
但是,导演应该不是一个军迷,真正冲锋的时候,士兵和士兵之间不会离得那么近。
离得那么近的结果,就是一炮让敌人都炸死。
最过分就是韩国电影 太极旗飘扬 中的志愿军冲锋场面,人跟人连间距都没有,韩国人再也不会打仗,再不懂三三制,散兵线还是懂的吧?
棒子抹黑中国的能力可见一斑。
说多了,棒子的事跟这个电影没有关系。
希望,以后的战争片,无论是谁拍的,都能找个顾问问一下,不要让懂行的人笑掉大牙。
黑苏联黑的没边。
一开始集体冲锋,长官跟战士们强调不要说话我能理解,可你刻意强调不要喊“保卫祖国”,想表达什么已经很明显了好吗。
还特意安排一个新兵手握红星被炸傻了,导演我tm***。
中间最无语的是敌机发传单的事,黑苏联惯用套路1——苏联无时无刻不在强调意识形态,就算是在前线和敌人拼命的最紧张时刻也要大谈意识形态。
敌机发传单,政委跑过来大喊不要看,急急忙忙收起来,笑死我了,导演你搁这搞笑呢。
我原以为这已经是导演脑残的极限了,结果后面片段更是重量级,后勤不送粮食弹药送内务官,还试图想让同志们冒着枪林弹雨去捡回毫无用处的宣传单。
导演你还能黑得再离谱一点吗?
看了很多评论,很多人都在说什么反应人性,很真实。
真实你马呢,自己人性卑劣,还非要幻想着上战场保家卫国的战士和你丫一样,这就是你们要的真实?
什么叫人性战胜dang性?
你给我翻译翻译!
如果苏维埃没有站在人民的这一边,他是怎么成为全国政权的?
你先假设苏联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然后自导自演,假惺惺地表现出两方和解,展现人性的光辉是吧。
没有矛盾制造矛盾是吧。
黑苏联的惯用套路2——人民很艰苦,但是很勇敢,错全在领导,愚蠢又智障。
这种黑苏联不黑人民的做法,真是他妈的绝。
“附带说一句,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dh,不论死擒活捉,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
我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缉拿他、徐hd、毛。
彭dh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
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苏维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而俄罗斯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相比于文字,画面更直观的感受到枪林弹雨。
勒热夫战役成功拖住德军的预备队,使得斯大林格勒的解围部队不够强大。
最终德第六集团军折戟斯大林格勒。
勒热夫战役苏军损失上百万指战员。
而电影里这个连牺牲的人们都包括在这里。
德军和苏军对于战斗的心理是不同的。
不管苏联大雷雨计划是否为真。
但战争确实是德国先挑起来的。
就是侵略!
加上更多的复杂因素。
最后的结果影响也是复杂无比。
谁能说的清。
苏维埃什么时候相信过人民。
德国人也是如此。
让我们来欣赏这两个民族之间波澜壮阔的史诗吧!
虽然恨鹅毛,但不得不承认,二战时鹅毛确实非常不易,通过人海战术用巨大的伤亡扭转了败局,贡献不容否定。
2、战争场面描写真实残酷,属中上水平。
3、作为诱饵的部队,无论如何英勇无畏,都是悲剧的牺牲品。
4、伤亡惨重,孤立无援,冰天雪地,疲惫不堪,上级没有送粮食援兵弹药,倒是很快送来了内务部特别处(契卡?
)的少尉,气势汹汹嚣张跋扈地追查德国人的劝降传单,每个人都必须里里外外彻底搜身,不服从者用枪指着脑袋威胁恫吓。
老兵捡张传单准备卷烟用,被当做叛徒,竟然在部队减员严重且准备坚守阵地的情况下被逮捕,冒着枪林弹雨押解回去审判,啥叫自毁长城?
啥叫亲痛仇快?
5、一开始指导员如临大敌地搜查德国人的劝降传单,还觉得小题大做,不干正事。
后来内务部少尉一来,才发现指导员还算是温和的。
斯大林的特务政治、红色恐怖令人窒息。
6、每一个战士死去,都令人痛心难过,唯独内务部少尉被德国人打死时,心里有说不出的爽快!
7、要是我是苏军战士,老子早就一枪爆掉毒菜者的爪牙鹰犬的狗头!
8、内务部特别处,权力巨大,无法无天。
手中的枪大概从未对准过敌人,始终是对准自己人。
不干正事、不干人事,冷酷无情,飞扬跋扈,毫无人性,真TM不是东西好
分数:70还可以吧,开篇很有气势,阵地战。攻……守……攻,中间夹杂着政治问题,也可以说该片有内心反战反政治的意图……
吴克群-将军令
战争里面哪来的主角 人人都是血肉之躯 指不定哪颗子弹就给挂了 让我感觉很震撼的 应该是戴蓝帽子的军官了吧,只因为一个战士 老爷子 装了张传单的纸 就要枪毙他 最后在连长的威胁下:我不知道我的手下在看到有自己人枪毙自己的兄弟时,会做出什么反应。才带着老爷子去上面发落。这拼死拼活,还安排人来监视自己人,可以,,,上峰下达的死命令是不让撤退,死守,可是连长在知道敌人可能轰炸战壕时,让手下撤了,留下了连长和另外两个人。回到团部,又被下死命令夺回来,好难啊。在知道了上峰这样命令的原因后,连长带着疲惫不堪的兄弟们,和补充回来的兵力,又发起了进攻。
意外的好
精彩之处频出,深度足够刻入人心,全程几乎没有停顿和废话,但俄罗斯电影一贯的毛病依旧在,不知道到底要说什么,说着说着就岔了
战斗场面太少了,苏军开挂严重。
神剧,且不合理之处过多,对白戏过多,本想3星,实在是被冗长的节奏恶心到了,2星
原以为中国整天讲意识形态,在国外呆了大半年才发现国外的媒体、书籍、影视比谁都讲意识形态。苏联这是死了,骂死人当然没人还嘴,想怎么编排就怎么编排。
戴的帽子挺大,其实只是一个村子的争夺。名不符实。战争场面部分并没有啥看头,而情节发展部分又比较生硬粗糙。能够感觉到导演想在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vs. 苏维埃的领导 vs. 当下俄罗斯的意识形态 vs. 当前俄罗斯的囧况 这几者之间建构一个 俄罗斯民族意识 的逻辑闭环。可惜并不成功。观众难免会想:苏维埃政权既然如此不堪却还能打败法西斯德国,到底是意识形态取胜,还是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群的战斗力不同?
一个连队。。。
毛子不能正视历史不如别拍
20分钟超长肉搏之后电影级别就结束了.后一百分钟讲的基本就是苏维埃政府从来不相信人民和讽刺当时的高层政治
一部挺不错的战争片,推荐了
俄版集结号。
能窥见一些如今俄罗斯对于苏联和二战的看法。
不管怎样。。。。场面还不错,虽然里面有对红军政治人员的刻画。。。
森然地感受到了原著小说的力量和构思,勒热夫战役只是作为故事的宏观背景,着重展现的是战争中的个体和人性。
7分。二战期间最被忽视的战役——号称“勒热夫绞肉机”的战役——重要程度不亚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战役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一直被忽视,苏联红军损失异常惨重。一年多的时间,红军死伤150多万人,由于装备不行和后勤跟不上,红军死伤人数是德军的4倍多。非常惨烈。电影选取了战役中小小的一仗,以小见大,展示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导演的意图不仅于此,还有其他想表达的东西。比如部队某些官员对前线战士不信任,但是战士们却英勇无畏。大敌当前,红军这边却在内讧。战士们被怀疑被责罚,却依然选择舍弃生命去战斗。非常感人。
拍出了战争的残酷,而且电影中段又展现了政治矛盾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还有个人的矛盾,当然最后都是要为了祖国赴死
9102年都过去了,都什么时候了?毛子还拍这样片子自嗨,足以见得俄罗斯帝国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