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拾荒少年

拾荒少年,The Home Gleaners

主演:鲍振江,叶昭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拾荒少年》剧照

《拾荒少年》剧情介绍

拾荒少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跃进(鲍振江 饰)是一名在厦门生存的拾荒者,他长期混迹在火车站,跟踪扒手,把扒手们扔掉的钱包捡起来,联系失主以勒索小钱财。有一次他捡到了一个钱包,一张女人的照片从钱包里掉出来,被拾荒的小男孩(叶昭 饰)捡到。小男孩一直跟踪马跃进,想趁他上厕所的时候偷走钱包,却被马跃进识破了。马跃进与小男孩纠葛许久之后才弄清,原来照片中的女人和小男孩有很大渊源。马跃进想勒索钱包主人却进入了一个圈套,而小男孩把一切看在眼里。死里逃生后的马跃进与小男孩冰释前嫌,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被小男孩打动的马跃进决定在新年过后带小男孩去寻找亲人,一老一小踏上了异地的寻亲之旅…… 本片是北京电影学院2012届毕业联合作业,获得了第四十九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等奖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爆裂老兵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牛”转乾坤东风破暗线罪案终结第三季团子大家族第二季顽皮鬼2玛丽真快乐等候董建华发落鬼剑奇兵奇客和冲的动画大电影圣诞老人快乐再疯狂第二季真的出现了!百年往事有些室友不能碰丝丝心动奥罗拉爱人沐浴盐僵尸猪猪侠之终极决战神秘博士第十二季外界噪音熊出没·原始时代误杀北方灵魂乐糟糕历史第六季太阳的女人友邻灼热

《拾荒少年》长篇影评

 1 ) 帮女朋友写的影评

影片 《拾荒少年》是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毕业作品,运用所学知识在文本,尤其是构图和拍摄手法上,有一贯北电的特点(大概是师出同门吧),同陆川的《寻枪》就有众多相似处。

剪辑和摄影都有出现了失误,音乐也有滥用的嫌疑,美术也可以看的出资金的有限,但都达到了及格线以上的水平,与我而言影片最成功的是他的人物的建立,特别是老拾荒者的构建和确立,从一个冷漠的利己主义者(指代社会)如何一步步地同少年建立起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和他与少年共同的困境,与细节之处见真情,电影终究还是讲人的故事。

影片的开头给我们交代了老人的过活方式,以此在观众心中基本建立了一个社会贫困底层,略微卑鄙或者说至少不善良,而又带点小聪明的拾荒者形象,编剧就从这几小点开始做起了文章。

在之后的诱发事件中,小拾荒少年偷老拾荒者的捡来的钱包,两人展开了一系列的追逐(很多构图机位同《寻枪》如出一辙,最后的过场用了好莱坞经典的冷幽默处理),在抓到小孩孩后,不仅是将他的整个袋子翻出来,更是对他又打又骂,面对一个相对老人这样的弱势群体还弱势的人,老人没有任何手下留情,对一个孩子如此粗暴,也显示了他对这钱包的重视——重要生活来源,从这里同前文的“卑鄙”“社会底层”两点就很好的对应了起来。

有意思的一幕也在这之后出现,他对着小孩先是用出了叫警察手段,看不受用,就又假装打起了电话,说要叫人剁手,这一连串的做法作为观众的我们当然觉得是吓人的,而对孩童却是很受用的,他的“小聪明”在这时候发挥了出来。

接下来,就是对这个人物的进一步刻画,一个孤独的离乡者渐渐浮出水面,以及对孩子产生的一点点产情感。

小孩道出了由来后,老人在这时道出了非常重要的两个信息“我闺女可想我了”“咱们还是老乡”,同为异乡者的他虽有家却不能回,而小孩却是无家可回,两人都是无处安放的个体,排除物质上两人的相似,他们第一次在精神层面上建立起了共性。

当然还是不能忘了他的小聪明的特点,他坚持要带小孩子回去,不仅出于同情最主要的是他又发现了一个“商机”。

吃面的部分,是对他孤独的极佳的体现,先是给小孩看杂志封面女郎的胸,这一举动对孩子来说当然是不妥的,他心里也清楚,但是因为多年的独身一人,没有一个可以沟通交流的人,这时候的孩子在他眼里不只是一个孩子是他的可以沟通甚至倾诉的对象。

而后吃面的时候,接二连三地找话题,希望能和“聋哑的孩子”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一个人是有多孤独多寂寞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对他来说沟通都不需要回应,甚至不用“听”到,一个能接收的个体就足够了。

当两人聚精会神地看少林寺时,老人看的特别开心,从他哼的歌中也可知道他肯定不是第一遍看了甚至可能已经看了无数遍了,既然这笑不是来源电影,那么八成是来源于他身边的孩子,就跟我们看电影需要人陪一样,老人也需要人陪伴,在某种程度上,一种相互依靠的关系已经有了雏形。

经过了建立和进一步刻画,老人的形象已经确立了起来,孤独而又卑鄙,穷但还不算笨,在第三幕中开始就是对他深入的剖析和他自身无形的转变。

在他偷鸡不成蚀把米后,他被人架着回家路上看见了孩子,如果是保险和安全起见,这时候当然是直接指认出孩子,自保平安,这符合他这个人物利己的形象,也同上文阐述的一样,他之前非好人的形象对应。

但是,他反而让孩子快跑,这是严重违反他之前的人物特性的,可能是出于对那帮小偷的愤怒所以不配合,又或是对这孩子已经有了一丝内疚和情感,至少在这里也是他人物的转折点。

躲过一劫后,老人和孩子都成了避难的人,两人都被同一帮人追讨,彼此也不得不相互帮助,亦或是照顾。

在家中,老人看这自己这表象上的家的摧毁,内心当然是一阵绞痛,这自己搭建的家没了,而孩子也失去了名片,他的希望也没有了,这时候他就是孩子,一个无法归家而又被夺走了慰藉的人,在这异乡失去了什么,获得了什么,都无人可诉,一个衰老而又脆弱的灵魂露出了一角,这时他是同情的孩子的,因为短暂的陪伴和相同的处境,还有那和“可想我”了的女儿相仿的年纪,所以他决定带孩子一起回家,这个人物也发出了自己那微弱的光亮最终是所有情绪的落脚点,老人这个人物的彻底转变和他身上透出来的悲凉与新希望。

和孩子一起工作生活后,两人都走上了寻家之路也是幻灭之路。

站在破财的屋子前面,看着信封里成堆的自己写的未拆开的信,老人的寄托没了,心里的那个家也没了,他孤独时的精神支架和所有苦难的最后屏障没有了。

他买了30本故事会,想帮孩子把谎编圆,是因为这孩子是他的所有了也是他自己的另一种缩写,他们都经历了坚定而又固执坚信的信念的幻灭,和这冷冰冰的社会的不温柔的对待。

我能为你做的不多,只能尽力多地给你买故事会;我也能做的不多,只能给你一瓶酒。

他牵着孩子的手走在废墟上,是破灭,也是新生。

综上看来,老人这个角色从建立到发展都符合逻辑,并且人物的精神和外化形象相对称,几处细节也较打动人,对人物的把控精准,精细。

人物的建立虽然没有创新也没有问题,良好地完成人物构建,刻画,发展。

看起来容易实际也并不简单,这在当下很多热门大片中比如《战狼2》《前任三》中都是缺少的,就像《看电影》主编阿郎说的“在以前的电影常识,如今成了电影知识”。

 2 ) 生活的拾荒者

短短三十分钟的片子,把该说的确都说清楚了,情感控制也很到位,其中不乏有几个亮点。

厦门已拾荒为生的流浪者每天在火车站前盯着就是扒手,看到扒手扒东西后,不报警不问扒手要一杯羹,却捡起最后被扒手丢弃的钱包,寻着名片打电话给失主要小额钱包回报。

(亮点一,拾荒者的生存之道。

)一次偶然,捡钱包的举动被一个小男孩所发现,男孩一路跟踪他,直到他上厕所时找到机会抢走了他的钱包。

在一路你追我赶后,经过他的忽悠吓唬,男孩交出了钱包。

他要离开时,男孩却抱住他的小腿不让他离开,最后从衣服里掏出一张和钱包里两寸照一样的女人。

(亮点二,拾荒男孩的身世。

)在他们交流过程中,男孩不言一语,最后拾荒者质问男孩照片里的人是他的谁时,男孩却陡然拿出随身练习本与铅笔,写着:妈妈。

(亮点三,男孩是一个哑巴。

这也让男孩的身世更加神秘。

)拾荒者让男孩跟自己回家,煮面给男孩吃,给男孩看性感封面女郎和电视机中的电影。

第二天早上却偷偷拿走男孩手中的照片,找男孩的家长要钱,要多少?

500。

(亮点四,更加凸显了拾荒者小市民的性格特点。

更接近人贪图的本质,也使影片更加客观真实。

)不料,这个钱包也是被偷走的。

是一个小偷偷走了另一个小偷钱包的故事。

(亮点五。

看来男孩找母亲的道路充满了艰难。

)小偷要拾荒者带路回家找男孩出来,这一切却被男孩都看在眼里。

(亮点六,可能拾荒者早上悄悄拿走照片时小孩就醒了,并且一路尾随拾荒者而来。

而在拾荒者和小偷交涉的过程中,男孩也未立即上前,只是在远处偷偷观望。

)在家门口的街道上,拾荒男孩忽然过去出现在拾荒者的视线中,看着拾荒者嘴中喊着“快跑”两个字。

当三个小偷进了拾荒者家中掀开被子发现没有男孩时,拾荒者趁机从屋外锁上了门,骑着三轮车带着男孩就跑了。

(亮点七,虎口逃生。

)当晚上回家,看到被三个小偷砸得七零八碎的家。

拾荒者嘴上念念有词,却被男孩呛了回去。

这才发现男孩不是一个哑巴。

(亮点八,小主人公的性格也愈发明显。

除了剧情一直出现的坚持、倔强,也显示出了男孩的自我保护意识。

作为一个流浪者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如何生存。

谁也不是傻子。

这也让之前因为男孩的身体原因而被人抛去的可能性在心中排除掉了。

)拾荒者说记着名片上的地址,要带男孩回安徽找妈妈,自己也顺便回家看看自己亲爱的女儿。

两个人又开始生活在一起,两个人一起努力在工地上做一些小的工作。

晚上在家里做饭的时候还可以带几片肉,房间里又有了一台二手电视机。

直到有一天,拾荒老人手上拿出两张回安徽的火车票,元旦第二天,两个人存够钱可以回家了。

男孩也拿出自己送给拾荒老人的礼物,一个芭比娃娃。

老人纳闷,男孩拿出老人第一天晚上让他翻阅的杂志,芭比娃娃与杂志的封面女郎一个型。

(亮点九,生活的温暖与转变,美好就在明天。

男孩找到家人,老人可以见到自己日夜盼望的女儿。

)火车上面两人对于回家在美好畅想中,下了火车先去拾荒老人家。

家门口的景象却让人吃惊,房子也烂得没有人住,门口的信箱中塞着几十封老人给女儿写的信件。

打开信件,除了信纸,还有一叠崭新的人民币,百元到零钱不等。

(亮点十,到了做梦之地,才发现早已人去楼空,枉了这几年的惦记,托人写的信。

)在家门口老人要男孩等着自己,不许走远。

自己暂且丢掉自己的失落,用那钱给男孩买了三十本《故事会》,又寻着名片上的地址找到了出版社。

结果发现两寸照片上的女人不过是一个台湾作家,照片是公司活动时发的,没有什么男孩母亲之说。

老人只有一个心愿,恳求出版社领导圆了那个男孩梦。

出版社的领导面对这样一个破烂的老人,一脸的质疑,只一句“你们这样的人我见多了”便找了保安。

(亮点十一,两个人的梦同时破碎。

现实只是冷冰冰的铁块。

男孩的身世这才展露出来,一切不过是曾经老乞丐的善意的谎言。

记得影片开通拾荒老人那句疑问“当初活着的时候怎么不去给你找妈妈。

”一切不尽言说。

在干净整洁的办公室中,只剩下西装笔挺的青年与即便是回家见女儿梳洗干净还是抹不去邋遢的老人互相的争执。

管你故事多感人,我不信你,我很忙也没空听。

)老人回到自己破旧的家,男孩还在等他,拿出白酒给老人。

老人摆摆手说不喝了,带男孩找妈妈去了。

(亮点十二,即使现实再冰冷,让人流泪的也总是冰冷中的那一抹心头热。

让拾荒者承接死去老人的接力棒,带男孩找到希望。

)电影相对于毕业学生的作品来说十分已经是十分优秀了,短小精炼,情节环环相扣。

情节转变之时,却又让人感觉顺其自然。

无非电影中的人物个性塑造得很好,一些贪婪,一些善良,一些梦想。

见缝插针的生活,也给自己一些小娱乐小温暖。

使整部片给人感觉上的真实性。

 3 ) 过度温情不足以打动人心

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短片奖的北电学生毕业作品《拾荒少年》,以流畅的叙事与剪辑讲述了一个“故事会”类的温情小故事:拾荒老人偶然踏上了帮拾荒少年寻母的路程,尽管最后发现他们寻找的人并非是少年的母亲,老少两人间却因此产生了亲情。

导演将镜头置于我们平时关注不到的拾荒人群前,以拾荒老少历经磨难寻母和回家找闺女的温情故事传递给观众温暖。

一波三折的叙事手法和几次令人意料之外的反转,使得此故事具有较高的可看性。

本来满口脏话爱捡人小便宜的拾荒老人后来却充满善心帮少年寻母;本以为是少年父母的助手的人却是小偷同伙,使老少失了住处开始了流浪生活;本以为是哑巴的少年突然开口说话;本以为是母亲的照片却在结尾发现其实是台湾作家…种种反转和出其不意调动了观众的观影兴趣,使边缘人群为主角的短片显得轻松活泼。

影片剪辑的干脆利落。

故事一开头便使用快速切换镜头的交叉蒙太奇将小偷偷钱包,拾荒人在一旁偷看的情景活泼有趣的展现出来,配上滑稽的音乐,使观众很快进入剧情并被吊起胃口。

在凑钱寻母途中同样使用了交叉蒙太奇,将一天天的拾荒工作和一叠叠逐渐堆起来的钱交叉剪辑,明确直接且快速的展现出两人的日常生活。

故事由少年“母亲”的一张照片作为线索,故母亲照片多次重复出现在镜头中。

影片较少使用长镜头,许多极快的转场巧妙的表现偷窃、打架等场面,少了真实性却也增添了几分生动的可看性。

几次争执中的摇镜头也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本片作为应当“高于生活”的文艺作品却显得“低于生活”许多。

为了博人眼球而生硬凑起“老人被打”等俗套却无意义的情节,淡化了拾荒人应有的无奈、坚韧,而夸大其乐观性格,将本应是苦中作乐的人生展现为盲目积极,显得其所受的苦难轻飘飘。

大大降低故事的真实性。

缺乏实际社会考察经验的学生作品就如同想象出的空中楼阁,散发出如故事会般廉价的鸡汤味。

彭浩翔说:当个导演起码也要看几百本书几千部电影。

我认为本片反映了许多学生导演缺乏一种对生活的沉淀,此片能获金马奖,不禁引人反思当下国内电影的尴尬处境。

 4 ) 在孤独中的相互慰藉

拾荒:在孤独中的相互慰藉 ——浅评《拾荒少年》余秋雨说: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拾荒少年》这部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两个年龄、职业相差甚远的两人,在一次次的冲突中最终相互温暖、相濡以沫的故事。

导演张思庆用他娴熟的拍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在当下纸醉金迷的世界,两个最底层的人内心的那一丝爱和纯真。

影片无不体现出导演对现实社会人性的冷漠、自私无情的控告以及对底层人民善良与关怀的致敬。

主题是这部电影最触动人心的原因之一。

一个是在外打工,家里有妻女却多年不回家的中年男人,另一个是被遗弃的、在外靠拾荒生存的少年。

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人,却因一张照片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他们身份不同,但他们在内心深处则是想通的,他们都是孤独的。

影片的开头,伴随着局促的配乐,两个人吵起架,男人对少年破口大骂,这为后来男人把少年接到自己家悉心照料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观众的心灵波澜起伏。

在男人家里,两个孤独的人互相温暖,他们的表情也从开始时的不屑变得温柔了许多,甚至脸上堆满了笑容。

于是,男人便踏上了为少年寻找母亲的道路。

在那次被骗后,少年对他的不理解慢慢变为了厌恶,认为男人想靠他谋取利益。

少年留下了泪水,不知是为男人的低俗品性流泪,又或者是为没有找到妈妈悲伤。

这一幕展现了小人物内心敏感的世界,同时,音乐也逐渐变得压抑。

最终,男人决定带他回老家寻找母亲。

虽然结果未卜,但给观众足足的想象空间,另观众回味无穷,达到了镜头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导演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叙述,批判了社会的人性冷漠,揭示了那些上流社会的人的虚假,而最底层的人物却心怀善良,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致敬,体现出导演的人文主义情怀。

色彩则是本片中的又一突出所在。

影片的开头,导演用大量的冷色调伴随着快节奏来展现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这无不是对城市中人性中冷漠的暗喻。

男人则穿着黄色的暖调衣服,展现了他内心的善良。

而影片中多次出现男人在黑夜中骑着三轮车带着少年回家而三轮车却亮起了一抹微不足道的黄灯的一幕,体现了社会黑暗的广泛而小人物的无助。

就如同人生一样,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无助,那就像漫漫长夜中燃起的一豆灯火。

影片中城市灯红酒绿,繁华的夜景与旧三轮车上用一根棍子撑起的单薄的灯显得格格不入,但相比背景中繁华与五彩缤纷的灯光却不比那摇摇晃晃的灯来的温暖。

而后来在男人家里,用大量的暖色调来渲染温情,达到了诉说人物内心世界的效果。

当男人带着少年回老家找妈妈的时候,导演则又将画面突出为冷色调,再次展现了人性的冷漠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通过画面的颜色来塑造人物的形象,是这一电影的成功所在之处,它真正达到了人与画面、与色彩的完美融合。

《拾荒少年》这部影片,导演用他专业娴熟的拍摄手法和对人性的深刻把握为他赢来了金马奖。

影片中描绘的故事无一不是这个社会上时时刻刻都发生的故事。

有人说,艺术取材于生活,再对生活进行提炼,从人生中提炼出的精华就是艺术。

这部影片为我们诉说了两个孤独的底层人民的善良,他们本无相关,最终却走向了统一,蕴含着导演对人性中善良的称赞;对人文主义的写实;对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所以,《拾荒少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影视佳作。

写于2019.6.1

 5 ) 主题很好,结尾很有想象空间

首先,先说说这里面的一些软肋,里面有几个情节很明显说不过去且生硬,故事也没有结尾。

但这不影响他在我心中好片的位置,我花了30分钟看到一部震撼到心底的小故事,何乐而不为呢?

短片的故事,剧情方面还算可以,没有一直以来中国电影一直以来空洞,无病呻吟的剧情情节,不过最好的还是他的结局。

在拾荒大叔回到家,看到他早已成废墟的家,看到他寄给女儿的信,我还是深深对他的生活,未来感到心酸的,在得知小孩的妈妈并没有确实消息,而只是一个某某作家时,他骗了少年,仍然牵着他的手在石头路上带他去穿上新衣去找他的妈妈。

这结尾,就是主题的升华,是点睛之笔。

这结尾 给了观众无限想象,他们两的未来会怎么样呢?

大的会找回他原来的家嘛?

小孩能找到妈妈嘛?

但是虽然寻亲过程就像脚下的石头路一样艰难,未来,看不见的未来会是悲剧还是大团圆呢?

这个了观众很大的思考,也呼吁大家关注社会的这些拾荒这一样的弱势群体。

或许,有一天我们社会更加和谐幸福,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了。

 6 ) 音乐与色调

影片中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恰到好处,在适时的情境下,更好的渲染了氛围,以烘托主人公的心境。

比如,影片开头就以轻快调皮的短钢琴声来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感觉,包括在中年男子找到丢下的钱包后喜悦和中年男子与小孩子追逐时一席幽默之感,都用轻音乐来渲染气氛,让观众很舒适。

紧接着又是在类似悬疑片中惯用的阴险的背景音乐,制造出一种紧张危机感十足的氛围,在坏人要挟中年男子交出孩子并去找孩子时,这种音乐更是让观众提心吊胆,生怕出了差错,也很好地将观众引入当时的环境之中,身临其境,更易理解主题。

另一种悠扬而又舒缓的音乐也出现在影片中,不光是中年男子骑着三轮带着孩子,还是后来他们吵架言和,两个人一起在工地拾废品的镜头,以及他们两坐火车回老家的情景,都是用这类宛转悠扬的背景音乐,来显示出他们关系的密切发展和亲密,虽然着装略显破败,所处环境也不好,但在这种温馨的音乐的烘托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事他们之间的情感,让人欣慰。

其中有一段是两个人坐在电视机前吃饭,此时从电视机中传来的事《友谊天长地久》,这恰恰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为后面他们相依为命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最后一段,是悠长带着凄凉之感,却而后又舒展的钢琴曲,当中年男子落魄回来之时,孩子拿起一瓶酒,音乐骤起,这就抓住了观众们的泪点,无助,孤独,一切都奔涌而出,但这并不是持续的,随着两人的交谈,看似凄凉的场面转而变得有希望,音乐也随之变化,更是一种带有予以的希望之声,直至影片最后,伴随音乐的减弱,与屏幕的淡化,两个人的声音渐行渐远,消失在镜头里,观众们也随着音乐,引发更多联想,并给予他们祝愿。

导演巧妙的抓住色彩的运用,很好的凸显出人物的关系,让观众更易了解人物形象。

影片中最明显的是在中年男子家中,是以一种暗黄的光线为背景,虽然家具破旧,但这种暖黄给人一种温馨之感,再加上在这种狭小的空间中,大多以中近景来拍摄,而中年男子与小孩子围坐一张小桌子上,紧密的氛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密切与后文的发展;相反的,回到老家的他们,中年男子终于找到了所谓的施主,整个见面的场所是在一个以冷色调,蓝、黑为主的办公室全景,一张又黑又大的办公桌,镜头从两个人的的侧面拍摄,很好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使观众对他们的不同做法产生不同感受,更好地去理解人物本性,以体会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对都市人冷漠的批判,和对朴实农民的赞扬。

 7 ) 小人物的温情

这部影片是2012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学生的学生作品,获得了第49届台北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

影片以小男孩找妈妈为主要线索展开,运用环环相扣的情节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

影片的开始,背景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火车站,一个小男孩在垃圾箱里找东西,这时画面切到一个老头身上,老头用报纸捂住脸,贼眉鼠眼的观察着小偷的举动,而后尾随着小偷,捡起钱包打给失主,获得报酬。

但是这里有一个地方处理的不好,小偷在拿钱包里钱的时候,出现了明显的剪辑失误。

老头再一次捡钱包的时候,小男孩出现了,他在翻老头放在门口的袋子时,被老头捉住了。

接着是追逐的过程,这段使用了手持摄影,背景音乐响起,导演运用俯拍,仰拍,特写,主观镜头的拍摄手法相互转换,而且镜头间的转换十分迅速,晃动的镜头和这些拍摄手法带给人一种紧张感。

老头追上少年之后,知道了他的事情,善良的他便把小男孩带回了家。

两个人的故事在这里正式开始。

小男孩刚到老头家里,两人吃饭的时候,运用了一个平拍的全景镜头,两人位于画面的两端,中间一张小小的桌子将他们远远的隔开,对角线的构图反映了两人的对立关系,向人们展示了两人之间此时存在着隔阂。

在影片同样一个平拍的镜头中,两个人同样是在吃饭,构图变为平行构图,在这个近景的画面中,两个人紧紧靠在画面的中间,就像是父子一般亲密。

两个简单的镜头展现了两人之间从隔阂到相互依靠的转变,让观众感受到两人之间真诚的情感。

关系转变后,两人一起赚钱回安徽老家,这段赚钱的过程运用了积累式蒙太奇。

在阴差阳错的过程中老头得知那张照片上的女人不是小男孩的母亲,老头不知道该不该告诉小男孩,这时运用了近景镜头,展示出了老人的不忍心和犹豫。

影片的最后,老人选择了不告诉小男孩真相,以一个缓缓上摇的长镜头来进行拍摄,小男孩和老头走下夕阳的余晖中,属于他们的明天会是怎样呢。

这部影片最好的地方在于主题,都市边缘人物的生活题材和写实化的拍摄手法都带我们心灵上的微微触动。

影片的配乐也恰好的为影片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渲染作用,追逐时富有节奏的音乐提供了紧张感,在火车上时,轻快的音乐表达出归途的喜悦,而影片的最后低沉的配乐,带给观众些许伤感,让我们为两人之间的感情所动容。

作为一部学生作业来说它是出色的,但是作为一部专业影片来说,它又充满了很多的不足,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主题深刻,值得不断努力的片子。

 8 ) 社会遗弃的角落

社会遗弃的角落——评《拾荒少年》该短片主题清晰明了,以亲情做基调,通过一老一小两个拾荒者的一系列相处故事,既能道出一对陌生父子间的关爱,也显现出现代社会中底层人物的心酸。

照片——希望从影片的开头,到老少拾荒者的相见,再到老人去帮孩子找母亲,导演都给了该照片一个特写镜头。

同样的是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不同的则是一个强调了老拾荒者的爱钱性格,一个表现了老人替孩子去找父母被人怀疑的无奈。

导演用不同的角度拍摄孩子“母亲”照片的特写,让观众一下子就进入孩子孤独、渴望母爱的情绪中。

此法不仅能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也为观众留下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

金钱——亲情作为本短片中的主要线索之一的钱包,象征着金钱。

装满卡片的黑皮钱包以重复蒙太奇的形式不断出现,并贯穿全片。

这样,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还能使影片结构更为完整。

而在这一部比较突出现实的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大量运动镜头和长镜头形式,几处的运动镜头与远景的结合为老少追逐的那场戏增添了些许动感,镜头渲染了整个气氛,给了观众视觉上的冲击,感受到了两人因钱包而拼命的挣扎与逃脱。

同时还用全景与特写的拍摄,在小孩抱住老人的腿想求他还回钱包时,巧妙地将象征金钱的钱包和亲情相结合。

可是该片需要改进之处便是在运动镜头中的配乐,总给人一种文不搭意之感。

对抗——相依老拾荒者和小拾荒者存在这从一开始的两人对抗到后来为合作的转变,再到后来两人的相依为命。

这些转变铸成影片的矛盾冲突,形成了影片发展的可能性。

而在这片中的镜头语言运用,使得这一转变“引发”的爱朴实无比。

当小拾荒者第一晚住宿于老拾荒者小屋,两人吃饭时,一个平拍的全景镜头里,两人至于画面的两端,中间一张小小的桌子将他们远远隔开,既拉近了观众于角色之间的距离,也让观众看出两人彼此之间因钱包而产生的矛盾,并有着极大的隔阂。

而在影片中段,同样一个平拍的镜头中,两个同样是在吃饭,但在这个除夕夜的近景画面中,老拾荒者不仅给小孩夹虾,两人还互送礼品。

这两个紧紧靠在画面的中间的人,就像是父子。

两个简单的镜头便展现了两人之间从隔阂到相互依靠的转变,让观众感受到两人由陌生到抵抗再到相依的真诚情感;而最后的长镜头中,老人和孩子越走越远,只留下一双相依的背影,也展现了两个本无交集的小人物在一系列事件中逐渐变为血浓于水的亲人,使得观众感受到淳朴的爱。

社会底层人物,是世人讨论的永恒主题。

而导演通过交叉蒙太奇,让拾荒袋交叉出现,不仅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世事无常,更是揭示了社会遗弃角落中的底层民众之间苦难,将相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独到的社会反思。

 9 ) 在冷漠的荒芜社会中拾出人性冷暖

如果电影将镜头对准边缘人物,去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的窘迫,苦难和自私,并融入一缕温情,暖意,那么至少可以确定这部的电影在选材上就已然优越。

而带着北京电影学院一贯味道的《拾荒少年》,就抓住了“优越”,为观众展现了无尽忧伤中又不失璀璨希望的人情气息十足底层人群的真实形态,给观影者喝上一杯苦涩但温暖的咖啡。

作为一部学生作品,《拾荒少年》的拍摄上却不只是学生作品的水平,纪实主义风格配合各种仰拍,跟拍,特写将社会的心酸与人物的表达和塑造得如虎添翼。

当影片中马跃进在满口脏话的逼男孩交出钱包时,仰拍的手法就在不知不觉中将社会那些底层的利己主义者的丑态已及他们辛酸的模样体现出来。

而他们的本质是寂寞又无奈,正因如此,当马跃和男孩第一次吃饭以及以后就全都转变成了平拍,用这种拍摄方式的转变来表达他们这一类的渴望关注的心境。

并且作为这部电影亮点之一的细节,导演也是用出色的特写方式来展现出来的,尤其在最后一个镜头上,当马跃进的双脚被特写在画面中,脚踩在一堆堆瓦砾之上,时而平,时而陡,就是在暗示他们的寻亲之路道阻且长。

可以说,不论影片讲的是温暖的地方还是苦涩的地方,熟练的拍摄手法总能将那些隐晦的情绪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并不断延伸。

而透过这些拍摄手法,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在另一方面——细节和物件,下的功夫也不少,而正是这些细节,丰满的孩子渴望亲情的内心塑造,塑造了马跃进人物上的转变,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从宏观上看,“妈妈的照片”作为细节物件就打磨的非常令人动情,小男孩仿佛对它有种执念,这种执念,是死死抱住马跃进大腿不放的勇气,是和马跃进反目成仇的厌恶,是趴在地上一张张将碎片拼起来的痛心。

这一物件就在剧情下细腻的反应着人物的内心,透露着导演自身的人文关怀。

当照片最后一次出现在书店,则又将主题上升到了现代人的冷漠,领导怀疑又玩味的看着那张照片,无不是反应着精神上的道德贫瘠——别人苦苦追寻的希望在冷漠的人群中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讽刺至极。

而这种讽刺还在最后的情节上用台词细节衍生,让小男孩天真的口吻说着“我还想买几件新衣服”,这种渴望去以更好的状态去见母亲的想法和并没有寻找到母亲相交呼应,深深的扎痛的观众的心,不禁让人赞叹导演对细节运用的出神入化,不论物品还是台词,甚至是细枝末节。

但即使细节十分完善,主题却没有到达一个高级的人文关怀的高度,从整体感受来看显得十分浅薄而浮于表面。

《拾荒少年》的选材是底层人物的故事,但并没有好好发挥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到的仅是展现苦难而没有大局角度。

相比同样是偏爱底层人物生活的名导贾樟柯的电影,《拾荒少年》就并没有那种时代更替,历史变迁的宏观角度,从而显得非常薄弱。

导演试图想用一个寻亲的故事去展现社会遗弃角落中的那些可怜之人之间苦难,他们的缘分巧合相依,然后去体现出真实的社会状态,但毕竟缺失了一种苦难群体背景内涵的体现,使得最后这部短篇就像一杯温水,足够让人暖心,却没有任何味道。

总体来说,《拾荒少年》算是一部有些美中不足的影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人情冷暖上,导演的拿捏是出色的,他将这个简单的寻亲故事包装得动人十足,让人不禁想,或许每次载着小男孩那辆破旧三轮车上摇摇晃晃的灯,比城市中那些五彩缤纷的灯光来得更加温暖,毕竟那是那些底层人物在冷漠荒芜的社会中,拾出的温暖。

 10 ) 人心思善

不错的短片,人心思善,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快乐,马跃进最后做的很对,不要让孩子心中的希望破灭,有时候不就是靠着这点希望的动力继续前进的吗。

《拾荒少年》短评

其实我还真是挺希望2012真的来,至少在中国

2分钟前
  • 蓝罐曲奇
  • 还行

作业咋写→ →

5分钟前
  • 光年
  • 推荐

生硬。

6分钟前
  • Dr.Young
  • 较差

故事会剧本

10分钟前
  • 较差

weak

12分钟前
  • 🙈Toby
  • 较差

没有结尾的故事,一直在追寻,然后没有结果。这是无能为力的感觉么??

16分钟前
  • 七哥
  • 力荐

想想竟是堂堂北电的毕业作品,真想给1星

18分钟前
  • ballcool lee
  • 还行

导演的想表达的情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导演的影片控制力有点过了,每个场景的设置乃至情绪的铺张还是有些佳片套路,所以影片最后能打动我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强烈,我能感悟到的也没能完全激发出来,有种气憋足了使不上的赶脚,但是相对于我所在学校的所谓巨制,那可是好的简直看不上。感谢一下导演的诚意

21分钟前
  • dennissun
  • 推荐

滥用音乐……

26分钟前
  • 任行
  • 较差

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还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27分钟前
  • 两杆大烟枪
  • 还行

演的真好。。

29分钟前
  • 奔跑的鸵鸟小姐
  • 推荐

为金马奖捉急

32分钟前
  • Lumierel`amant
  • 很差

每次看优秀短片都有创作的冲动,就是成不了行动,CNMLGB啊```

33分钟前
  • 渡边_AleX
  • 还行

故事会

36分钟前
  • 河原宏
  • 较差

剪辑烂配乐烂剧情烂 还有金马烂

41分钟前
  • 王尔德
  • 较差

倔强少年~

44分钟前
  • 李栗子
  • 还行

制作虽糙,但足以让以微电影之名的作品望尘莫及

45分钟前
  • Vesper
  • 推荐

金马奖最佳短片,在厦门拍的~很不错~结尾稍微弱了点

47分钟前
  • PαrαNбιD
  • 还行

是好的学生作品,但也只停留在学生作品。

48分钟前
  • 竹箐
  • 较差

微电影就是微电影

50分钟前
  • HuiTsung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