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导火新闻线

導火新聞線,The Menu

主演:吴孟达,周家怡,杨淇,何珮瑜,姜文杰,唐贝诗,方健仪,庄锶敏,王宗尧,张建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6

《导火新闻线》剧照

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2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3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4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5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6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3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4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5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6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7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8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9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20

《导火新闻线》剧情介绍

导火新闻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视剧《导火新闻线》原班人马拍摄电影版,更加入吴孟达,前主播方健仪等增加新鲜感。 影片讲述囧报及闪报为了点击率的媒体斗争,却无意陷入了寻仇者闯入电视台用炸弹挟持人质,向政府高层请愿通过恢复二次申诉,作为媒体正邪两方是如何站在各自立场斗智斗勇,事态不断升级揭露出官商勾结等隐情,人质与寻仇者命悬一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艾利克斯布斯汀:束身衣与小丑服罪案终结第三季猛男诞生记巴里公主清潭国际高中第二季姜饼杀人狂乾坤八极神探阿蒙第三季我是证人前途无量传说的魔女乐高DC超级英雄:亚特兰蒂斯之怒山里红我的师兄惹不起捉迷藏识法代言人东江特遣队怪奇大法师潜水员元年警察世家跨过时间拥抱你白粉飞第一季黑疯婆子圣母归来恐怖阴影春桃的战争Switch-改变世界骏马奥斯温4双面特工回到荒野

《导火新闻线》长篇影评

 1 )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很不错的电影,虽然没有大牌明星,但是能引发人的思考。

这部影片来源于HKTV的同名精品剧集 剧中围绕的主题是为了一桩强奸杀人案而探讨一案两审法律的修订 以记者的采访工作和报章日常运作为主题 凸显记者新闻理想和报章现实利益两者间的矛盾与张力 应该说是很有诚意的一部作品。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不在舆论中爆发就在舆论中灭亡。

 2 ) 《導火新聞線》讓香港人反思的「特別劇」

本來以新聞界為題材的戲劇已經不多,在香港這個規範處處的地方更屬罕見,所以縱使個人沒看過港視劇集《導火新聞線》(但知道網上很紅),但仍然進戲院支持對其衍生的電影版。

雖然以電影來說不算完美,但身為香港人感受到戲中每個「貼地」的元素:動新聞hit rate、官商勾結、低頭族的冷漠與熱情…看罷後只覺有「火」、熱血滿滿,充滿身為香港人的感動!

就算這個地方變得再陌生,還是能夠被一點人情所觸動;或者生於亂世,電影人才會被誘發出更強的小宇宙。

故事以多線發展:網媒鬥爭、尋仇者闖入電視台脅持人質及炸彈、向政府高層請願、官這勾結…線路多而不雜亂,或者可能跟電影的真正主線有關--其實貫穿整部電影的,是1994年普立茲新聞攝影獎的經典照片《飢餓的蘇丹》:相中的一名蘇丹女孩因為饑荒而倒在地上,後面則是一隻虎視眈眈的禿鷹。

究竟先救人還是先拍照?

哪一項才能真正「救人」?

某程度上,電影情節是圍繞著這張照片引發的正反思辯而發展。

電影瑕瑜互見,而且非常明顯,優點:節奏明快(尤其前半部),能成功抓實觀眾情緒,就算沒看過電視劇亦能投入劇情;雖然角色鮮明得來臉譜化,但不會過份偏頗某一方,集中主線講新聞工作者的良心掙扎;吳孟達飾演的尋仇者舉手投足皆是戲,一邊會心痛他為女兒討回公道而搞出軒然大波,另一邊又會被他「遞進式」發瘋的氣勢所怯,他才是抓住整部電影節奏的靈魂人物。

缺點:整體上感覺仍然很「電視劇」(以日劇的分類就是「特別劇」規格);情節過份理想簡單化,尤其,網路打「逆轉勝」戰開始後,情節發展過急亦過於兒戲;最後為了平衡各方需要(畢竟有「愛奇藝」的logo,應該有大陸資金?

),結局有點面面俱圓誰都不得罪…不過只要能夠「入戲」,所有瑕疵都不再重要。

當吳孟達飾演的智叔引爆第一個炸彈時,全場觀眾屏息靜氣而發呆,那一種震撼,應該就是觀眾入戲的證明吧?

P.S. 王宗堯的輝爺極charm,他是香港三十代本土演員的希望。

(雖然一查發現他已經37歲了)

 3 ) 人血馒头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曾有过“人血馒头”的说法,因为实在太过于骇人听闻,多年以来一直无法忘记。

原本只是以为是由于愚昧无知才产生的这个词,现在才知道,现代社会,仍然还有“人血馒头”的存在。

作为新闻媒体,在飞速发展的快节奏社会,如何能够博人眼球,吸引注意力,已越来越难,对于媒体人来说,要求越来越高,快!

快!

更快!

已成为他们的日常标准,谁能先一步爆料,谁能爆出猛料,谁就是赢家。

电影中多次用著名照片《饥饿的苏丹》举例,说明媒体人要时刻保持饥饿感,才能对所有事件敏感,管中窥豹,从细节推到全程,抢占先机才会赢。

甚至于闪报主编的名言,没有新闻就制造一个新闻。

看了一些影评,发现这部电影被一些专业新闻人士批评为是一部非新闻专业的电影,其中的故事塑造太过于脸谱化,程式化,与实际相距甚远。

甚至于违背了媒体原则,不能称之为一部反应媒体人的电影。

但是个人认为,影片中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是值得我们社会大众和媒体人深思的。

君不见,当初《饥饿的苏丹》作者凯文卡特在获得94年普利兹新闻特写奖后不久,就因为巨大的压力自杀身亡。

原因是被人指责当时只顾着拍照而没有采取人道救助,但事后很多专家学者表示,照片中兀鹰是一种食腐动物,并不会对小女孩造成威胁,且在摄像头外还有她的母亲在身边,而且小女孩的手上还有代表当地人道主义组织特有的手环,表示她并不是孤独无助的。

原本在照片中有的注释和作者的说明,因为某些原因,被剪切掉了,看到“不完整”照片的人士便得出了一个作者是冷血杀手的结论,舆论大众硬生生逼死了一条人命。

“人血馒头”自古有之,现在社会很多新闻媒体也是屡见不鲜,近期的江歌案,有媒体不为江歌母亲奔走呼号,反而是对江歌在日本的私生活大加评论。

汤兰兰案,面对一个被亲人性侵的女孩,在多方人士的努力下,好不容易让她隐姓埋名重新过上了新生活,但是在该案爆料后,听闻某些媒体居然开始深挖这名受害者的身份,妄图将其公之于众,满足大众好奇心,而后果,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回到影片,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吴孟达扮演的受害者的父亲,不愧是老戏骨,将丧女之痛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至于隔着屏幕都能深刻感受到这种痛苦。

另外就是闪报的女主编,戏份不多,但是出场非常惊艳。

话说,2016 年拍摄的港片,里面所有的人都说粤语,但是只有反面角色说普通话,什么意思,恐怕大家都心知肚明了。

 4 ) Stay hungry ,Maintai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news

很多人拿这部片子跟韩国的《恐怖直播》甚至《熔炉》去比较,但我觉得不是。

作为一个新闻系科班毕业的人,我对新闻的理解是有自己的偏执的,也是因为保留着信仰,所以选择远离,不抱希望就不会失望,也不会感受到信仰崩塌的绝望。

一、欲说无门的剧情每天都在上演影片里的故事很简单,除了绑架戏码以外,达叔在立法会门口静坐的场面,每一天都在我们每个城市的政府门口和各种上坊地点不断重复上演。

但是如果你偶尔去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根本没有记者去想了解他们的故事,去报道他们的故事。

翻开报纸,你甚至会找到那个小区的下水道堵了相关部门去解决,也不会发现这些上坊的故事。

为什么?

答案太多了。

但不是他们的故事没有新闻点不能上热门,而是实在是太多了,麻木了。

没有结果的事情,时间久了就不会就那么高的关注度。

就像现在的雾霾,柴静的《穹顶之下》出来的时候,大街小巷都在谈都在议论,然而现在呢,雾霾俨然成了我们晒微博晒朋友圈的一种调侃,因为迟迟不能推进迟迟没有结果,人都是有耐受性的,时间长了选择性注意消失了,久而久之心里就变成“反正也是没有用的,何必费那个劲,买个空气净化器算了·······”。

这不是别人的事这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尚能如此,对于别人诸如像达叔这样的渺小的陌生人,又怎么会有关注度呢!

二、记者不是商人亦不是政治家影片中《囧报》与《快报》用数字(点击率)对打,主编方凝为激励大家对市场和新闻的关系说了一句话,她说:“市场越是相逼我们去接受他们的价值观,我们就越应该将我们觉得是正确的那一套传达给他们。

”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同,阿咩也说“我们应该学凯文·卡特,拍一张这样的照片出来,改变世界。

就是因为这张照片,才令西方国家知道苏丹的饥荒严重到什么程度,结果改变了他们的救援政策。

如果我们现在可以做点什么,让香港人知道今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就可以反败为胜。

”是的,这话说出来很热血很理想,但其实,新闻不是这样的,记者不是这样的。

记者不是商人亦不是政治家,他应该考虑的不应该是迎合市场还是 传达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市场,更不是为了去反败为胜。

市场不应该成为我们贱卖自己的理由,也不是出卖公众知情权的借口。

相同的,我们可以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意志,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但是我们不能利用记者的权利,将我们自以为是的主张,硬塞给我们的受众。

不是有人喊冤,我们就要理所应当的同情弱者,确定强者欺压弱者这样的主题,再让事实迁就于观点。

是的,电影《熔炉》的上映催动韩国立法,但不能盲目的去跟《熔炉》比,熔炉的主人公不是新闻工作者,他们是切身受害者,他们为自己鸣鼓喊冤冤为自己去争取权益,这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作为一个记者,我们要做的是竭尽所能的限制我们参与政治的冲动,限制我们利用资源去操纵受众的冲动,而不是放任。

我们要做的重来就不是改变世界这种宏大的命题,我们必须要做的是一定要真实的呈现出来,哪怕血淋淋,哪怕不如人愿,哪怕平淡的完全不会惊起一丝波澜,但真实才是我们的生命,还好《囧报》呈现的事件是真实的。

我不敢想象,如果这件事情真的不是那位高先生的错,而所有人都被舆论误导去天然的同情弱者,成千上万的低头族的关注,成千上万人自发集会游行给政府施压,那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最后,引用方凝在结尾的一段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话是乔布斯的名言,但其实它源自杂志《Whole Eart Catalog》出版人Kevin KElly 在停刊号封底的一句话,根据他自己对这句话的阐释: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学者的谦虚自觉、饥饿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记者确实是“饥饿的一群”,但我们不能像饥饿的老鹰般,不顾一切去啃食一个快将饿死的小孩。

我们必须有谦虚的自觉,求知的渴慕去处理新闻,这样才是一个记者,一个传媒应有的态度。

Stay hungry,Stay foolish,后面我想还应该加一句就是:Maintai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news。

 5 ) 看完導火新聞線(電影)的慨嘆

這是一部充滿了正能量的電影,看完後我發現我已經好久沒有深入反思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了。

電影好看嗎?

不好看我就不寫這篇文了吧?

我不說電影內容,以免劇透。

我最想說的是這部戲帶給觀眾的一個訊息,一個值得你認真思考的訊息。

曾幾何時你在報章上看到的東西你基本上不會懷疑其真偽性,但你今天還會嗎?

你可曾聽到身邊的人和你說「報紙你也信?

」。

近年的傳媒誇大或虛構新聞已是司空見慣,畢竟為了點擊率,為了收視,為了有更多的觀眾及讀者;有了上述的才有廣告、有收入,公司盈利你才有薪水,完完全全是一個靠吸睛賺錢的行業。

你可以充滿道德地譴責傳媒為了點擊及收視而放棄所謂的專業操守。

但,你有否考慮過正正就是這些誇大了,虛構了的所謂新聞才吸引到你花費你寶貴的時間閱讀/收看?

是否一個很誇張的標題讓你有更大機會詳細閱讀整篇文章?

是否一張性感女郎或肌肉型男的照片讓你更快點擊收看相關影片?

是的,問題出自你身上,正正就是你願意看,人家才會做給你看。

你是否應該提升自己個人品格及知識看一些並不嘩眾取寵的東西?

當大家品味變好了是不是可以改善到香港的傳媒風氣?

你去慨嘆一代不如一代的時候又有否檢討因為你膚淺的品味讓傳媒業墮落繼而影響你的下一代變得更膚淺?

看完這部電影真的很讓我反思,我也希望可以提升個人品格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是這電影感染到我去寫這麼多讓我們一起提升嗎?

不,我也只是為了點擊,讓你給個讚而已。

 6 )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那个自杀的记者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深V】

瘦骨嶙峋的女童饿得跪倒在地,丝毫没注意到背后是等着猎食她的秃鹰。

20余年前,这幅名为《饥饿的苏丹》的摄影作品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也让世界开始关注当时发生在苏丹的饥荒。

按下快门之后,图片作者凯文•卡特赶走了秃鹰,他注视着女孩继续蹒跚前行,然后情绪崩溃。

然而,更令他崩溃的是,照片获奖之后,他受到种种谴责,谴责者认为他太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

《饥饿的苏丹》作者凯文·卡特于是,颁奖结束后两个月,凯文•卡特因经受不住非议而自杀。

在这部港片中,《饥饿的苏丹》不但是探讨记者这一社会角色的定位的重要道具,也是对片中所刻画的媒体生态的比喻。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片中营造的是这样一种媒体生态——媒体为了流量可以编新闻,也可以用各种低俗新闻填满头版位置。

另一家媒体,备感流量压力的代总编被上司的一句话呛得哑口无言。

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吴孟达饰演的谭锐智,因为诉求得不到媒体关注,铤而走险走上了绑架之路。

电影预言了媒体过分争夺受众注意力的下场。

这些预言最后是否会成真我们不得而知,可是先于这部电影出街的同名剧集所展示的一些情节,如总编当街遇袭、记者越权更改头版等,竟然在之后成了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实际上,《导火新闻线》所预言的传媒生态,与美国19世纪末那场黄色新闻大战非常相似。

当时普利策(没错,就是设立普利策新闻奖的那位)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新闻报》,为了争夺读者,频发刊登骇人听闻、刺激人的新闻,标题也是怎么色情暴力惊悚就怎么来。

黄色新闻大战终结于时任美国总统麦金莱遇刺之后。

《世界报》因为在此前鼓吹刺杀麦金莱的言论而被迫停刊。

而我们的传媒生态,似乎正朝着《导火新闻线》的预言一步步走下去……科技的日新月异,让媒体与受众的地位发生了调转,受众注意力成了稀缺品,原本代表着权威客观公正的媒体反而泛滥起来。

算法的不断改进,让各个资讯客户端都在推送“用户想看”的内容。

这是这些所谓的“用户想看”的内容,很可能会绑架媒体,让其丧失权威性、公正性,一味地往猎奇和重口地方向发展。

以前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因为没救人而备受谴责,而在《导火新闻线》中,无底线的记者却可以为了点击量穷极一切逼迫当事人,让其做出杀人行为。

希望电影的这个预言不会成真。

另外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本片的制片方是中国3D数码娱乐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早前出品的电影多为情色片,例如《一路向西》、《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和《把妹达人》等等。

于是,在电影中多以卖弄风骚的性感形象示人的何佩瑜,这次演的是一个广州暨大的实习生。

经常饰演爱夜蒲的阔少角色的王宗尧,这次成了一身正义感的记者。

唯有何华高,依然是继续自己近年来多次扮演的猥琐角色。

不过这也说明了这家2011年成立的公司能够游走在大雅大俗的两端。

当然了,这部电影缺点也不少,比如说结尾部分的生硬翻转,又比如说很多重要观点都是靠演员之口讲出来,并没有太多的情节展示。

但总体而言,本片还是瑕不掩瑜,属于近年来少有的反应社会现实的作品,相比那些大而空泛的所谓商业大片,已经给足了诚意。

更多本片精彩情节的GIF,可以戳这里

 7 ) 《导火新闻线》:试论当代新闻伦理的困境

《导火新闻线》这是一部近年来华语影坛少有的现实主义佳作,控诉着香港日益堕落的媒体环境。

智叔因自己的女儿被奸杀,但是杀人犯却因为找了假证被无罪释放。

当他找到真相再度要求重审时,却发现香港竟然没有一罪两审的规定,他日日夜夜坐在政府门口呈上“一罪两审”法案的申诉,却因势单力薄而无人问津,凶手却在判决后不久成为了“优秀青年”,what?

于是他闯入电视台用炸弹挟持人质,要求立法会主席通过一罪两审的法案,作为竞争对手的《囧报》和《闪报》就关于点击率和真相展开了角力…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并不高,但是对于一个即将迈入新闻行业的学生,对许多新闻媒体从业者来说,却很值得思考。

电影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究竟是否为了抢销量、抢点击率、抢收视,就可以放弃客观真实的报道, 忘记对正义与公平的追求?1.媒介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冲突 一个“好的”的新闻、“精彩的”的镜头,往往发生在瞬息万变之间,当我们意识到事件的结果时,而我们往往可以在这些惊险的时刻采取行动来避免灾难的发生。

是名利双收还是选择道义,这是一个问题。

而在电影的开头,《闪报》的记者就因为想要抓拍一个女孩被脚手架砸到的镜头而放弃了救她的机会,而女孩却被辉爷所救。

但还有更多复杂的情况,并不是社会公德与个人名利之间发生的尖锐冲突,而是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

这在电影的另一个方面可以反映。

《饥饿的苏丹》 电影中出现了一张出自摄影师凯文·卡特之手的著名照片《饥饿的苏丹》,它刻画的是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女孩因为饥饿无力地趴倒在地。

而不远处,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虎视眈眈得盯着这个黑乎乎的、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她死亡的一刻吃掉她的肉。

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发表后激起强烈反响:一方面引起了国际舆论对苏丹饥荒和苏丹内乱的关注,另一方面,摄影者本人却也因此遭人诘难,他因为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而遭到谴责。

在拍摄这张照片的过程中,凯文·卡特静静地等待了20分钟,并选好角度,尽可能不让那只秃鹰受惊,待秃鹰展开翅膀,在拍摄完毕后,他才赶走秃鹰并看着女孩离去。

而这张照片在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之后不久,凯文·卡特就自杀了。

而他留下的仍有关于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二难选择。

如果是拍了这张照片,那么小女孩的生命可能已然逝去。

如果没有拍下这张照片,问题可能得不到重视,因此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要受苦受难。

作为一个记者,是应该真实地记录了自己所看到的情况,使这张照片得以传播,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拯救更多危在旦夕的人。

还是应该作为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去拯救眼前这个即将消逝的生命?

就拿辉爷在电影中想要公布的这段视频来说,如果他公布了内幕,可能能将高健仁和包庇他的人绳之于法。

可是那就是想要的结果吗?

最终就能促成“一案二审”法案的修改吗?

他只想用这个来请求立法会主席出面而已。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智叔的问题,才能达成他的诉求,完成他修改法案的心愿。

身为媒体,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这才是这份工作真正需要的,去救人,而不是杀人,这更是身为公民需要做的。

我们是可以用所谓公理正义去审判一个人,让他得到应有的惩罚,可是这个世界又得到了什么呢?

有些人觉得职业伦理很明显是应该服从于更具普适性的社会伦理,应当是一个“更合理”的答案,但是有些人觉得对于生命和人性的尊重始终应是第一位的,媒体应当始终以最大数人的福祉为第一要义。

而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社会伦理的合理性可能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

《导火新闻线》说一个哲学上著名的二难选择问题: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不过我们在这里把它变得更加复杂一点。

有两条火车轨道通往同一个地方,都很安全,不过一条早就不用了,另一条依然在使用,平时大人们都告诫孩子们不要在那条火车通过的轨道上玩。

有一天,四个小孩正在那条火车通过的轨道上玩,火车将要继续开往他们所在的轨道。

而在旁边一条废弃的轨道上,有一个非常乖的小孩听爸爸妈妈的话,正坐着看书。

现在你的面前有一个拉杆,可以控制火车变道。

只要你拉动这个拉杆,火车就会切换到第二条轨道,最终只杀死那一个小孩。

你不认识这些孩子中的一个,而你是一个扳道员,你的职责是负责火车的安全行驶,现在选择权在你的手里,你会选择什么?

如果不动拉杆,你履行了职责并且让火车正常行驶,但你将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眼睁睁看着不守规则的四个孩子在你的眼前死去。

一旦拉动拉杆,你不仅违反了职业道德,让火车没有沿着正常路线行驶,而且要为另一条轨道那一个无辜孩子的死负责任,但你避免了大多数人的死亡。

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对于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在两个不好的结果当中选一个,我想这大概是最悲哀的事情了。

因此,我并不在这里给出一个普适的方法论,因为很有可能在做出选择的瞬间,我们自己都来不及思考,仅凭着下意识去做。

借用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话:有时候,不是真实掩盖了自己,而是善良欺骗了我们。

2.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矛盾 电影中,《闪报》的记者为了追求更高的点击率,企图刺激智叔来诱导他犯罪,从而塑造一个“杀人狂魔”的形象。

他们不惜深度挖掘他死去女儿的花边新闻,甚至贿赂停尸房工作人员,将他意外身亡的妻子的遗照也上传到网上,导致他情绪激动之下引爆炸弹,炸死了一名企图逃跑的无辜人质。

戴安娜王妃 这不禁让我想要了新闻史上作为媒体从业者的一个污点:“戴安娜王妃之死”。

由于受到“狗仔队”的围追堵截,戴安娜王妃与男友多迪为摆脱一帮摄影记者的追逐,在巴黎发生车祸,双双身亡,司机也当场毙命。

“如果那些paparazzi(专门追逐名人的摄影记者)们不跟踪戴安娜,她的车不会突然加速,也就不会有后来发生的悲剧。

”10年后的2007年,当年的小报编辑——曾经就职《NewsoftheWorld》的PhilHall,终于公开承认,“感到对悲剧负有巨大的责任”。

而在Diana'sLastSummer即将公开的文档中,将披露数个为小报工作的自由摄影师的采访记录,“车祸发生后,整个媒体业陷入一种莫名的迷茫,每个人都感到愧疚。

”现代社会中,媒体是人们了解各方信息、实现知情权的主要渠道,法律保障每个人的知情权,因此媒体也应当致力于公民知情权的实现。

但法律同时也保障每个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和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

因此知情权与隐私权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发生矛盾。

但是对于公众人物而言,这种隐私权倒显得无足轻重了。

首先,所谓公共人物是指“在社会各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有突出成就或身份地位显赫或因罪行重大等原因,而被公众普遍知晓的人物”。

在处理他们的隐私权和大众知情权的矛盾当两种权利发生冲突时,秉持的是一种“利益衡量原则”,即衡量权利所蕴含的权利内容,根据利益的大小决定权利的配置,也即前者所带来的利益是否足以将后者所省略。

如果能,则承认前者,反之则尊重保护后者。

而我国的人格权法编第五十五条中也写到:"可以披露社会公众人物的有关隐私,为社会公共利益进行舆论监督。

""被监督人不得就此主张侵害隐私权。

"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和场合下,应当允许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侵入甚至对公众人物的攻击和侮辱。

但在上面“戴安娜王妃事件”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种对于公共人物模棱两可的处理原则实质上蕴藏着可以造成悲剧的种子。

而作为监督者的媒体,犹如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就这样悬置在公共人物的头顶,游走在隐私权和知情权的边界。

因此,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个人的自律也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导火新闻线》3.娱乐至死或者生存 在电影中作为《囧报》对手的《闪报》,通过制造各种博人眼球的新闻,尽管为新闻界所不齿,但却实打实地赢得了证明受众喜闻乐见的点击率。

而坚持自身新闻原则和价值观的《囧报》却面临着濒临倒闭的困境。

在量化研究的方法在社会学各种研究领域的拓展,数字在评判一个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市场化程度愈益高度发展,作为媒体的点击量无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它不仅与各种广告收入挂钩,还关乎着一个媒体的影响力。

一些媒介为了争取受众,不惜专门挑选低俗的社区新闻,甚至选择新闻中的一部分进行片面报道以投其所好,不仅使得真相被掩盖,甚至造成了媒体本身引导受众功能的缺失。

这就是为什么简书永远是鸡汤王道,为什么微博热搜永远是一些八卦绯闻,为什么UC标题党总是“震惊”,为什么知乎live“十分钟就能带你看完一本书”。

我记得在《十三邀》里有一期,是关于许知远和马东的对话,在播出之后人人夸赞马东知世故而不世故,而许知远古板。

马东说:“娱乐是人的天生本能,所以任何媒体,都有动力去娱乐化。

”但我觉得这也不全对,市场化娱乐化固然没错,但不管是什么事都有个度,娱乐过度总会“致死”。

而对于媒体来说,如何在保证自身生存和娱乐化倾向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闻媒体对于社会大众的思想认识、行为方式有着深入的导向作用,对大众形成潜移默化的思想、观念的导向。

因此,如果一个媒体被市场所引导的价值观牵着鼻子走,就失去了它本来引导大众的媒介功能,也违背了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应有的道德追求。

面对着迅猛发展的中国新闻事业,为了避免新闻困境的出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也提出了指导性的准则。

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第三条就从法律的角度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 “自觉遵守宪法、 法律和宣传纪律”, 从业务角度提出 “不揭人隐私、 不诽谤他人, 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 要处理好新闻报道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第四条专门从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出发, 提出 “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 “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

但这一切还不够作为一种普适的方法论来指导新闻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坚守新闻伦理最终还是要靠行业自律来解决问题,虽然实现的时间可能会相对遥远。

但是作为新闻从业者,电影中周佳怡书在片末的一段话却很能发人深思:“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学者的谦虚自觉、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记者确实是“饥饿的一群”,但我们不能像饥饿的老鹰般,不顾一切去啃食一个快要饿死的小女孩。

我们必须有谦卑的自觉,求知的渴慕去处理新闻。

这样才是一个记者,一个传媒应有的态度。

致敬新闻从业者

 8 ) 香港影视作品的细节还不够细腻

还不错,不过题材上感觉有点跟随一些韩国电影的脚步。

细节有点粗糙,比如男记者的回忆中谭锐智曾经觉得自己没有战友,后面无故冒出很多人来支持修宪,再比如闪报的路数真的好low ,现实中哪有那么绝对,再比如囧报其实没有赢,只是因为闪报实习生在网上的一篇文章就让总编引咎辞职了包括最近在看的致命复活,香港电影试图写很多职业的故事,比如新闻,比如咨询,但最后都会变成侦探,警匪,都在搞大新闻,细节有待加强吧,不够真实,就很难引起真正的共鸣最后想拿这部电影跟匹诺曹比一下,匹诺曹其实是新闻背景的爱情剧,可能也是电视剧的篇幅比较长的缘故,把新闻实习生的生活刻画的很细,一步步挖线索的过程,以及用一些手段和智慧查询情报,有苦有乐,同时还有一个奇葩的设定在于女主是匹诺曹患者等等。

相比之下电影就平平了,连题目也是导火线新闻这样有点俗,没有留白之美的题目。

总体无功无过。

 9 ) 理想不死

上月瑞士回上海的飞机上第一次看到这部片,心潮澎湃,今天忍不住二刷。

影片题材以及电影传达了正确价值观是非常值得赞赏的,在引起共鸣的同时更喊出了大众的心声。

传媒人心中都应该保持这团不灭的理想主义之火。

片末女主的这段独白让人久久不能平静,Mark&自勉:『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话是乔布斯的名言,但其实它源自杂志《Whole Earth Catalog》出版人Kevin Kelly 在停刊号封底的一句话,根据他自己对这句话的阐释: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学者的谦虚自觉、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记者确实是「饥饿的一群」,但我们不能像饥饿的老鹰般,不顾一切去啃食一个快饿死的小孩。

我们必须有谦虚的自觉,求知的渴望去处理新闻,这样才是一个记者,一个传媒应有的态度。

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部片,敬这部理想主义的《导火新闻线》。

 10 ) 比较贴近现实

和《十二公民》一样,揭示了当前社会的舆论情况,值得一看。

有人说不如《恐怖直播》,《恐怖直播》确实更惊心动魄,而本片更接地气,更符合现实。

如今的绝大多数媒体不正如片中闪报那样,为了收视率扔掉了良心吗。

网传一句名言“谣言总是让有些人心惊肉跳,让有些人心潮澎湃”,以我的经历,觉得确实如此。

曾经看到一篇报道,说某人因为吃鱼香肉丝没吃出鱼味拒绝付款,被各家媒体转载后就成了“吃鱼香肉丝没有鱼,拒绝付款”,媒体仗着嘴大随意编排。

某浪的新闻评论下凡是对政府不利的言论会被顶上热评,民众对政府不满我无话可说,但是我说报道有失偏颇的评论却发不上去。

当年的彭宇案被炒作到现在不敢扶老人,但是又有几家媒体跟踪报道“彭宇承认自己将老人碰倒”。

本片最赞的是片尾政府发言人的声明:“所有法例的修订都是按既定程序进行,不会受到单一事件影响”,这才是真正的法治。

希望本片会让媒体清醒一点,国家的运作离不开舆论的监督,但是请媒体用良心报道事情真相,因为媒体是广大民众了解事件最主要的途径。

《导火新闻线》短评

新闻学入门

6分钟前
  • 大卫抱一
  • 较差

这么多年吴孟达再出来,戏太好了,完全都是戏,有时候这种有所社会化的东西,香港拍出来的确很尖锐,不用顾及太多,矛头的尖锐点直接指出,人物上的刻画可能不能表现的那么淋漓尽致,人物内心戏的反应时也很唐突,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吴孟达这种水准和级别的,光故事和达书的压阵就已经值得一看了

10分钟前
  • 一定是那个球球
  • 推荐

电影本身很一般,非常一般。只是谈论的内容值得深思。其实这种东西就很根本啊,基本上传媒行业的人学习的时候都学过,只是莫名就被忘却了这些最基本的

14分钟前
  • 姬德顺
  • 还行

18分钟前
  • 査鑫
  • 很差

两星半,纯三俗电视剧级别编导掌控力的失了港味的b级片,然而我一看到达叔就泪汪汪,大陆脸谱化角色扮坏真的让人脑仁疼,狗仔心态和记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片总体还是拿捏狗仔并且还捏得很片面。良心是有的。括弧:如果现在的韩片先抄原来的港片,现在的港片再抄现在的韩片,那港片还是自己的孩子

23分钟前
  • 客老总
  • 还行

看不进去,太硬了。

27分钟前
  • Kid Wang
  • 还行

无聊

30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剧情太直白了 一点悬念都没有

35分钟前
  • 种植园的园主
  • 很差

很多人拿来和《恐怖直播》做对比,确实从结尾来说,这部结局比较理想化,就比人家韩国的差了一大截……但是不影响它本身依然算是一部敢于破格的好电影了,而达叔的演技值得再加一星。

37分钟前
  • 完美不美
  • 推荐

民粹这一套香港人玩的越来越得心应手啊。

40分钟前
  • 横丫肠
  • 还行

这部影片来源于HKTV的同名精品剧集 剧中围绕的主题是为了一桩强奸杀人案而探讨一案两审法律的修订 以记者的采访工作和报章日常运作为主题 凸显记者新闻理想和报章现实利益两者间的矛盾与张力 应该说是很有诚意的一部作品 作为一部剧情片算是很好了 看到最后很感人 达叔不愧是老艺术家 演绎得收放自如

42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香港人骨子里就是贱民,永生永世都阳光不起来。编造假新闻明明是香港始作俑者,还偏偏搞出个大陆女人做这事。至贱无比。

44分钟前
  • scaryzion
  • 很差

挡不住的IP电影和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招人烦,如果维基台的良心剧都被拿来拍烂的话,那么港剧和港片同归于尽就指日可待了

46分钟前
  • 离离塬上草
  • 推荐

剧情推进有点问题,如果悲剧收场效果会比较好。

49分钟前
  • 影杂志
  • 还行

一般

50分钟前
  • (๑⁼̴̀д⁼̴́๑)
  • 较差

不错,比“Money Monster”要好,诚意很够。要点击量还是要真相?要去迎合观众还是引导观众?要救人还是要新闻?最后给一个相对理想的结局不是不好,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真实度不够。

51分钟前
  • vivi
  • 还行

6/10,《一个人不会因为同一罪名被起诉两次》香港人根本不知道这条法律的珍贵之处。

53分钟前
  • 索博斯基
  • 还行

可能很俗套,比如故事,比如两家媒体的对立设定,比如故事的走向和发展;可能不完美,比不上恐怖直播,也不如新闻编辑室那么优秀,可能是在小打小闹。但如果你真的做过媒体,做过纸媒记者,你才能体会很多记者的无奈,你也知道那些为了点击率而不顾良知的行为是多么真实多么可怕。3.5

5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最近几年关于新闻工作者的电影真是不少,这部除了后面欠缺说服力其它都很好,好久不见吴孟达啦

5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王子走了,皇阿玛飞了,三人组还在。吴孟达的演技秀,王宗尧很戳,但我依然最爱方凝。全片又名【饥饿的传媒】,香港的《恐怖直播》。新闻真的是很燃的职业。

1小时前
  • Roulling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