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警刚看完,个人觉得还不错,下面就谈一谈影片所涉及的主题:1。
救一个垂死杀人犯的生死价值。
这让我想到以前读大学时老师讲的一个真实案例:某大学生为了救一个掉落粪坑的老伯而身亡,这种行为值不值得?
当时的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不值得,因为大学生是朝阳,前途无限,有希望为社会做出很大贡献;而老翁行将就木,于社会无益。
然后老师问我们,假如你是那个老人或者老人的家人,你也会这样想吗?
假如掉下去的也是一个大学生,你还会这样想吗?
其实,当老人掉下去的一刹那,他就是一颗生命,跟他的身份无关。
生命是最重要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同样的事情放在王伟业这里也是一样的,当韩江入院的那一刻,王伟业并不知道他的身份,在王眼里韩只是一颗等待拯救的生命。
唯结果论和唯生命论,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答案。
社会在进步,我们对生命越来越懂得尊重,这是一件好事。
不过凡事也不可绝对化,比如死刑的存废,无论如何,都应指向恶性犯罪减少和消除的结果,如果废除后反而导致恶性犯罪率上升,那显然会陷入只尊重罪犯生命权却罔顾受害者生命权的误区。
言归正传,导演似乎并未对王伟业救死扶伤的行为给予正面加分,很显然王救了韩的后果是导致韩犯下更多重案,而对其行为持肯定态度的父亲,则是一个幻觉。
2。
幼年时所受的教育和遭受的重大变故,决定人一生的性格和轨迹。
影片中王伟业父亲性格暴戾,对对错的定义,深刻影响到其子。
这又涉及到家庭教育问题,这里不谈再深。
而父亲和警察的身亡,决定了王伟业此后一生的悲剧基调,使其行为产生偏差。
有一种观点认为三岁定八十,即人的性格是先天注定的,而导演的观点,则明显认为是后天的经历才是真正形塑性格的因素。
3。
关于正义动机是否必然得到正义结果。
在影片里,导演的答案是否定的,为父报仇是正义动机,见到仇人惨死,却一生自责,导致行为偏差,幻觉和暴力。
25年后为救盲女,杀死强奸犯,更是以恶制恶,并未产生正义结果。
这是另一个注解。
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呵呵。
4。
对人的评判,不由其身份决定,而由其所做的事决定。
警察并非绝对伟光正,也有内鬼。
(不过匪徒在这里似乎还是绝对的十恶不赦)。
用身份标签化人,的确是我们时常会走人的误区。
需知有时”牛鬼蛇神比那正人君子更可爱“。
5。
终极救赎。
这是本片最温暖的部分,让之前所有黑暗的部分终于开始阳光化。
25年前王伟业自以为是的救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遇难警察的母亲,但这终究没说服自己,心魔既滋生且越发强大。
真正的救赎,乃是投案自首,亦或是灭火救人。
可惜事前昧于仇恨和事后逃避,机会一错就是25年。
当再度面对一个着火的警察,王伟业选择拯救,既是对他人,也是对自我。
人谁无过,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相信如果他可救活,必不再受心魔困扰。
6.以下漫谈。
结尾捡橙的一幕,应结合导演那句“人性总纳一点黑”来看。
橙子散落遍地是意外,不幸的象征;而王伟业等人帮忙捡橙子,则是帮忙解决意外,不幸;私家车和摩托车下各遗留一只橙子,表示总会有一些遗漏,遗憾未能解决,这种遗憾不分平民(摩托车)或富人(私家车)。
粤语中,橙和惨发音相近,可视为一只隐喻。
7。
以下乱弹。
96年了,那啥快近了,有乱橙党四处作乱,捡橙局当机立断捡回大部分橙子,有2只漏网之橙潜伏25年,生出一堆小橙,与蝗虫和捡橙局全面对决。。。
胡言乱语仅供一笑。
从小研究心理学,对人格分裂的题材和案例相当感兴趣!
接触到人格分裂这个概念也是源于儿时看的《陀枪师姐》,里面有个变态杀人狂就经常会分裂出自己是一个自己崇拜的警察英雄,在惩治罪恶,如果没记错,他的人格分裂成因是儿时的家庭破裂和家暴引起的。
除香港警匪片经常提到“人格分裂”这一概念以外,有本片子彻彻底底的讲了有关人格分裂的故事,那就是《双面伊人》,同样悬念迭起,也牵扯到童年阴影的问题。
袁洁莹因为童年害死了自己的姐妹,经常会分裂出那个被害死的姐妹。
不难发现,人格分裂往往会做成悬疑警匪片,而完整的剧情里通常会调出患者的童年,来做一个完整的阐述!
所以在看《魔警》的时候,没有提前看过片花,单从他会犯错后自虐,就猜测他人格分裂,在韩江会在他需要下恨手的时候出现,断定韩江是分裂后的另一个自己!
所以说在大家观影后讨论,韩江是否真的存在一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韩江是存在的,因为不存在的话,别的警察不可能和韩江产生关系。
在私下无人的时候,有王伟业和韩江,是没有逻辑问题的,因为王伟业是病入膏肓到有幻觉了嘛。
主要是韩江长的样子,可能和防暴警察(婆婆的儿子)不一样,当然也有可能是防暴警察的儿子,但是主要是,在王伟业的眼中和当初的那人长得相似就好了。
剧也只不过要选同一个演员来演绎,以强调这两人之间的关联性,其实用不一样的演员演,也不妨碍故事的发展。
不然导演也不会安排2个发型和造型感觉了。
至于本片我很喜欢的一个电影语言是,王伟业在那里画格子,在白格子中间画了一个黑格子,却因为一不小心画出界了,而耿耿于怀!
这寓意他对自己相当苛求,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犯错,一丁点的犯错,都会强烈自责!
比如自残自虐!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催眠大师》中的徐瑞宁——徐峥。
同样因为当年的一次犯错,而无法释怀,导致经常要自我惩罚,来减轻内心的自责。
而且徐峥怕水,吴彦祖怕火;一个被莫文蔚清醒催眠,一个被陈炜恍惚催眠;一个是曾经酒驾溺水亲眼的看着自己的爱人被淹死,一个是曾经纵火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仇人被烧死!
都有液体在地面蔓延的镜头,但是前者代表的是水,后者代表的是油!
《催眠大师》是把心理战玩得深入且高端,心理战玩得观众一愣一愣的;《魔警》则是警匪为形,心理为核,双开双走,谍战关系层层变化,微妙有趣,但可能在专一性上不如《催眠大师》,所以高度没有做过《催眠大师》。
实话说,我是3月22日去广州,听闻游戏圈的一些朋友说《魔警》这本片子莫名其妙中途离场,我才决定要去看的;但是《催眠大师》都是听到的好评,顿觉有些可惜。
虽然两本片子后面的反转做法,对于研究心理学和剧作形式的人来说,都能略知一二,但不见得都得猜得全准。
比如我和同去观影的人一直再猜,男主最后命运如何。
我编导专业的朋友猜他可能会被打的开花,死的很惨不忍睹;而我猜他会得到心灵的救赎。
我是觉得通常片子不会那么黑暗,还不给他个解脱。
只是我和我朋友都猜到了一半,没有全中。
的确是死很惨,但是也得到了救赎。
回头一想,这样的确是最好的结局,因为让他活着,这结局也太低级了,不仅完成了自我救赎,还在死后有一段类似闪回的片段,给一个惨死的黑暗结局,带来一丝光明!
其中,很喜欢吴彦祖在结尾火场中,朝着镜子开枪的片段。
破碎的镜子中,反射出他臆想之中的另一面。
这又和《催眠大师》中的徐峥,在洗手间打电话一幕对应起来,徐峥在关掉水龙头后,看到镜子边缘裂纹中看到的多重的自己,和《魔警》这一段中的如出一辙。
在电影语言中,破碎的镜子寓意破碎的灵魂、分裂的自己!
这些信号都在给观众提示,让观众注意到此刻主人公的心境。
然而更多电影语言的相似,我就不一一例举了,比如窗户外,巨大的自己看着自己,这样的手法在同期电影里出现,撞招——实在是别有一番趣味哈!
这两本都有点高智商电影的意思,只是《催眠大师》更高智商一点,因为留白可以被多重解读的点更多,相对《魔警》的真实答案相对单一且唯一,所以在可能性的趣味感上略输一筹,这正是为什么评分有这样差距的原因吧!
如题。
若是抱着看 标准动作片/警匪片 的期望入场看戏,也许就会失望而归,或者像个别热评一样,觉得一些情节设置偏差了:警匪间的对抗才是片子的主旋律,而不是让王伟业像个跟屁虫似的,还费尽心思要引韩江出来。
林超贤说,警匪片的精神是“正义”,警匪片的基础是“为正义而战”。
很明显,这就不是一部建立在基础之上的规矩的警匪片。
剧本参考了“20012006期间,香港的几起‘警杀警’案件”(百度百科),关注的是警察的阴暗面——或者说是精神隐患。
王伟业的精神压力起于火,也释放于火:父亲被“火水”烧死;童年的自己烧死了臆想的仇家,一位警察(以下用A表示);坐班时救了韩江,韩江抢下一单时又致身边同事烧死;最后听到快被火势波及的反派叫“救命”,毅然扑前,填补了童年的愧疚,也完成了老爸对他“心正”的要求。
(btw,王和反派烧成火棍也释放了观众的压抑,毕竟前面的色调一直阴暗着。
)
同事被烧说到王爸的教育,“惩罚"的理念也深深影响着王的成长:无论是巡逻时表现出的不圆滑;看见强拆分子时的暴力执法,其后的皮鞭自身;以及高潮部分引韩江时,设计引起鬼王党内讧(本来使他们内讧就不是引韩江出来的必要条件),都体现了王的偏执和暴力倾向。
另外,估计他见韩江的目的也是想对其进行“惩罚”的。
惩罚自己再说韩江这个角色,他酷似王小时烧死的A(出于极大的愧疚,王代替了A的身份,包括成为警察和作为婆婆的孙子)。
片中尤其安排了几次韩江眼神的特写(影帝的作用啊),让王伟业想起那场火并且引发王对韩的恐惧。
那后来韩江又怎么“入主”了王伟业呢?
(以下主要为猜想)①大概是韩代表了王压抑多年的本性。
台词说“韩江就是一个开关,触动到他以前一些相关的事”。
“相关的事”就是关于A的事,但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回忆,可能还有相应的本性的“恶”,恶借由鬼王党事件再塑了一个脑海里的韩江,压抑许久的暴力倾向爆发后难以控制,便纵容自己直接或间接杀了鬼王党众人,而不是绳之于法;②急于捉住韩江(即迫切要见到他,见到他,见到他)。
对于一个日常巡逻也严肃得有些矫枉过正的警察来说,救了一个杀人犯,会令他十分困扰和不安。
加上又不主动及时就医,执念变成了心魔,心魔便操纵行为。
看见镜子里的自己随着剧情发展,父亲淫威施加而来的“心正”约束、王自身的暴力倾向(也是受父亲影响吧)、补偿性的孝顺一一展现,经“韩江”一催化,这位恪守本分的警察便死在了精神分裂的折磨中。
一个人的死亡,一分析,脉络却全是来自于童年影响,既是戏剧性所在,亦属抽丝剥茧般的写实。
最后捎带一下,鬼王党案件的发展,无非“与黑警协作-作案成功-后又连同黑警一起伏法”,即传统港味警匪片的套路,只是电影的一条线索,作为主角精神状况发展的导引。
(套路是中性词)但是呢,“精神压力”的角度主要是自己的看法而已。
有评论说到结尾的处理是导演对原型事件的解读,我不熟原型事件(也不想翻资料了,活在自己的想象中罢),但感觉那个角度也许更“正”一点儿,哈哈...最后的最后,再为题目擦擦屁股:标题党式的起法,并非界定所谓“林超贤style”的意思,别太在意。
豆瓣评分6.1有点没想到,里面杂糅的元素挺多的,混一起把故事讲明白已经挺好的了。
这片子不算恐怖片,主要是以王伟业(吴彦祖饰)的心理变化去推进。
剧情一开始以鬼王(张家辉饰)犯罪开始,意外得到一波价格不菲的钻石。
鬼王被送进医院,输血是患者和献血者对视了,于是王伟业就像是某个阀门被打开了。
鬼王和一个警察的脸堆叠在一起。
后面会提及这是婆婆家已故的孩子。
这里鬼王是否和死去的警察是不是很像并不重要。
主要是以王伟业的视角是个回忆的触发点。
从其余警察的口里得知王伟业是个性格较为古怪固执的人。
于是王伟业接连出现幻觉,幻听以及对鬼王存在执念,后续鬼王逃走时,他同事在他眼前被活活烧死,这是回忆另一个触发点。
之后很多花哨的镜头,都是在表达主角内在的失控和无序,以及心理上的阴影。
另一方面,坏人为了分赃物开始内讧,鬼王在此刻掉崖身亡。
这件事在后面也呼应了,并没有什么说王伟业黑化了,变成了鬼王一说。
真实线里鬼王就是死了。
之后的所有出场都是男主的幻觉和意向。
尤其是男主在跟踪试图侵犯盲女的坏人时,就是男主杀的,鬼王代表男主的心魔以及父亲非黑即白的价值观影响父权和暴力。
所以男主幻想出“鬼王”替自己杀人。
最终在房间里,王伟业最终几个绝杀,把警察内鬼和坏人都击毙了。
这条是真实线,下来那一段也是真实线。
最终主角死于火海。
主角的真实成长经历是,他从小遭受父亲的家庭暴力,在主角幼年父亲在一次游行的时候,扔出的火榴弹被维持秩序的警察弹开,造成父亲在主角面前活活烧死。
这对谁都是个人生阴影,于是主角找到那个执勤警察(婆婆的儿子)的家,偷偷倒了汽油,把“仇人”活活烧死在屋里。
但是无法接受杀人的自己,给自己捏造了一段记忆,是父亲和婆婆在吃饭,着火了,婆婆的警察儿子救火把自己烧死的,于是为了报答婆婆,主角长大替婆婆死去的儿子当警察,照顾婆婆,给她养老。
自己对婆婆那么好都是补偿。
直到自己以外救了和婆婆儿子很像的人,造成了后续一切的失控和心理问题的爆发。
里面元素塞的有点满,心理线和现实追凶的过渡有点模糊,其实还是不错的电影。
徐步高:本名:徐长高生於1970年5月17日终於2006年3月17日是一名香港警察,生於福建邵武,原本出身富裕,但他的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批斗,从此一蹶不振。
他在1980年代移居香港,1993年加入警队,2006年涉嫌抢警枪被击毙,另外两名警察一死一伤。
徐被指涉嫌与另一宗杀警、抢枪和另一宗杀人抢劫案有关。
被部份传媒称为「魔鬼警察」、「魔警」、「警魔」、「警贼」、「无间警」、「刘德华」.2006年3月17日凌晨,徐涉嫌於尖沙咀广东道与柯士甸道交界、住宅大厦港景峰对开一条行人隧道内,用点38左轮半自动手枪枪击两名当值军装警员曾国恒及冼家强,二人分别一死一重伤,徐则身中五枪,伤重不治,终年36岁.警方经过调查后,相信2006年3月尖沙咀之案件外,2001年的另外两宗持枪杀人案(2001年3月在荃湾石围角邨杀害警员梁成恩并抢去配枪;同年12月在荃湾丽城花园恒生银行抢劫及杀害巴基斯坦籍护卫Khan Zafar Iqbal)俱为徐所为;并指倘若徐仍在生,已有足够证据对他提出起诉。
三宗案件共造成3死1重伤.任职警察1993年,徐步高回港并投考警察。
受训期间,他枪法准确,且常瞄准假人的头部,被称为「神枪手」,并以「银鸡头」荣誉毕业。
据悉,他博览群书,尤其熟读《警察通例》。
精通五种语言,其中包括希腊文.受训后,他被派往东九龙冲锋队。
有指他性格孤僻而沉默、冲动而自我中心,同僚大多不愿与他合作[来源请求]。
结果,他辗转被派往荃湾梨木树、沙田田心、青衣、警察机动部队、旧机场警署、新机场警署及北大屿山警署.徐曾三次报考《警员/高级警员擢升警长升级检定考试》,在2000年的一次考试,当时任职北大屿山警署的他在2105名考生中,以68分成为成绩最佳的男警员,并获香港警队刊物《警声》访问[1]。
虽然他在三次升级试中取得佳绩,但最终因性格孤僻、缺乏警长所需要的领导才能,被考官评为「性格有缺陷」,未能晋升警长[来源请求].徐步高曾与妻子於2001年10月参加亚洲电视游戏节目《百万富翁》,结果取得六万元奖金.2000年代初期,怀疑因多次升职考试失败,徐步高涉嫌犯下两宗杀人案;於2001年谋杀了同袍梁成恩,及抢劫荃湾丽城花园恒生银行分行时谋杀正值班的巴基斯坦籍护卫员Khan Zafar Iqbal.2003年,徐步高参与机场特警的面试,但只获丙级成绩而不获擢升,他曾为此向指挥官投诉,但徒劳无功。
2006年,他申请调往竹篙湾警岗,最终击败了1000多名对手,成功调任,负责驻守香港迪士尼乐园。
2006年3月14日,徐步高首天往竹篙湾警岗上班。
当日中午,警方接报指有人在乐园内失去手袋,徐步高当场拘捕涉案的两名内地疑犯,并通知上级派员将两人送返警署,但他并没有随行,反而逗留乐园内一个多小时;他回警署后即遭上级责备不按程序办事.2001年3月14日,香港一家警署接到一个投诉电话,说在荃湾石围角邨石桃楼552号住宅有噪音滋扰。
按照一般做法,警方派人上楼调查。
由于只是噪音滋扰,警方只派一名警员(梁成恩)登楼调查,结果,梁成恩警员上楼后不久出事,事后被发现中了五枪死亡,配枪被抢去,同时被抢的还有备用的六发子弹。
法医检查和弹道检查结果表明,凶手是用梁成恩的配枪把梁成恩射杀。
香港警察的左轮手枪本身有六发子弹,另外有六发备用子弹。
因此,凶手不仅拿走他的手枪,而且有七发子弹在手。
事后,香港警方悬赏100万港元,缉拿凶手。
同年(2001年)12月,在荃湾丽城花园恒生银行发生一宗光天化日之下的持抢劫案,凶手蒙面,抢走了银行50多万港元现金,并开枪杀害了银行内有反抗行为的巴基斯坦籍护卫Khan Zafar Iqbal。
警方事后通过弹道检验发现,凶手所用的手枪,正是同年年初梁成恩被抢的配枪。
至此,香港警方相信,两案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集团所为。
香港警方事后为丽城花园劫案单独悬赏200万港元缉拿凶手,但没有向外公布两案所用的枪是同一支手枪,免得市民惊慌。
丽城花园抢劫案,警方在现场捡到四个弹头,因此,凶手手上只剩下三发子弹。
这种子弹在英国制造,凶手很难找到多余的子弹。
300万港元的悬赏发放了五年多,警方破案毫无头绪。
至此,警方相信作案者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集团。
假如是集团,集团内难免有人被300万元所吸引而背叛同伙、向警方举报。
2006年3月17日凌晨发生的一宗枪击案不仅震惊全香港,而且破解了以上两个悬案。
2006年3月17日凌晨,香港尖沙咀广东道与柯士甸道交界、住宅大厦港景峰对开一条行人隧道内,两名当值军装警员曾国恒及冼家强正在巡逻,二人忽然被人枪击,冼家强中一枪(脸部),警员曾国恒中两枪(凶手三发子弹用尽),警员曾国恒及冼家强都分别拔出自己的手枪还击,曾国恒打出五枪,全部击中凶手(徐步高)并导致徐步高死亡,冼家强发射了两枪但都没有打中凶手(事后弹道检验结果)。
此案轰动全港。
关于徐步高的介绍,详见二楼的兄弟(该位朋友所说的子弹数目似乎不正确,但其余细节和传媒报道一样)。
事后的分析是,徐步高手上有枪,但缺乏子弹,他当时的目的是要抢夺两名巡警的24发子弹(每人12发),徐步高万万没有想到,英勇的警员曾国恒中枪之后居然还能拔枪还击,并且击毙他。
直到今天(2007年三月一日),由于事情交由香港的死因裁判庭研讯,香港警方仍未解除300万元的悬赏(事情内幕基本上已经一目了然,警方也知道没有人会认领悬赏)。
相信在法庭判决之后会解除。
凶手徐步高由于也是一名警察(普通警员),曾引起很多猜测,事后的调查和分析认为,他是一个心理变态的警察,由于长期不获得晋升,决意自己搞事挑战警方的同事。
不过,此案的很多具备新闻价值的细节,会在预计持续40天的研讯中不断透露。
2006年3月17日凌晨的枪击案扣人心弦,假如两名警员不能开枪还击,凶手徐步高就会得手,成功获得24发子弹,做出更多恐怖的事情。
我个人认为,这事情冥冥之中有报应,凶手徐步高当年发五枪打死梁成恩,结果几年之后,被警察的子弹打回五枪丧命 . . . 警员冼家强事后康复,并将出席近日举行的法庭研讯作证人,殉职的警员梁成恩和曾国恒先后被安葬在香港的浩园(专门安葬殉职公务员的墓地)。
去年三月十七日曾国恒警员殉职之后,很多香港市民自发到发生枪击案的行人隧道祭奠他,鲜花和挽联摆满了隧道两旁,让人看了也心酸。
片头的台词水的一塌糊涂,编剧你不会写台词就不要写了!
太让人忍俊不禁了!
不论是吴彦祖穿着制服坐在医院说那段矫情的要死的“人心里总会有些恐惧,这身制服给我安全感”还是那个男督查说“我的肩负责扛枪,你们的肩负责戴花”(我还以为说出这种话的人一开场就要牺牲,可是连死了三个伙计也没轮上他啊!
)还好后面的戏好看很多,尤其是鬼王党那伙人窝里反那段,看人心如何因贪婪猜忌变得邪恶无比,即便认识了二十多年的老友,捅死毫不犹豫。
那才是真正的心魔啊。
我总觉得,相比之下,即便吴彦祖精神分裂,亦不过是分裂出了一个复仇者。
《基督山伯爵》不是堂堂正正写复仇的小说咩?
梁山好汉不都是刀口舔血的人物咩?
只不过现代的法制道德都不允许人们这样干才逼的我们可怜的男神精分!
(男神你不知道你演了这么多年变态一张俊脸都变残了吗!
)最后的最后,男神终于想起那个埋在心底25年的心结,他正准备了断自己偿了张影帝的命,不料身边又有个被困火海的,我还以为这次他要救人成功放下过往!
编剧还是把他写死了!
我擦,那跟他给自己一枪有咩区别!
有咩区别啊!
给自己一枪还更具悲剧英雄气质嘞!
总之。。
童年阴影危害大,有病及早就医。。
药不能停。。
恩,回家吃药。。
4月13日,在获得金像奖影帝之后,张家辉说了一段诡异的话:“我刚看到一些香港从业人员离世的照片,我也想到我自己,我在想,到时候我能不能要一张彩色的照片?
”五天之后,张家辉的影帝身份成了电影《魔警》的宣传噱头,但实际上看了电影才发现,影帝早早地便在电影中死去,他的阴魂成了吴彦祖的心魔。
真正的主演是吴,张是吴内心深处的自己,是导演林超贤用来叙述人心失守之后自我救赎的一个影子人物。
警匪片是香港电影的一个招牌,暴力美学中蕴含着人性得失、社会考量、道德困境等复杂叙事,所以近些年的警匪片总要在大场面的暴力动作之下,努力地讲出一个好故事,然后再播洒些人心向善、善恶有报的布道福音,用复杂的人性来表现超现实的精神逼压。
《魔警》取材于2006年港岛轰动一时的警察徐步高杀警案,事后调查徐患有精神分裂症。
轰动归于平静,人们最想探究的是“杀心四起”背后的动机。
电影似乎在呼应人们的这种主观期待,调动所有元素,去探讨人心如何失守,又去讲述人心如何自我救赎。
电影的叙事由匪而起,也以匪而终。
贪心与欲望,打劫与枪战,这样的桥段在港片里不新鲜,之前的《线人》、《证人》里早有精彩的表现,所以导演林超贤直接略过了这些密谋与枪战,直接切入匪徒得手后的人性对决。
无论是吴彦祖面对一身血腥的张家辉而本能地施救,还是张家辉在枪林火海中放吴彦祖一马,抑或是张家辉附体吴彦祖,暗中操控匪徒之间因钻石而疯狂内讧。
善恶一念间,冲动如同瓶子里的魔鬼,已无法压抑。
人生紧要关头只有几步,一旦走错便永远无法回头。
吴彦祖的父亲在抗拒暴力拆迁时被警察失误烧死,幼小的吴便纵火烧死了张家辉饰演的影子警察,从此种下难以磨灭的心灵罪疚,最后,吴在继续萌发救人本能的同时,也葬身于火海。
烈火焚心,注定要自我毁灭,方可实现自我救赎。
电影的片头是一团墨投入洁静的水中,立刻营造了一片压抑的黑色沉静。
片中吴彦祖把墨笔掷入水杯,片尾也是墨色升腾。
这黑暗的一滴,立即铺陈开来,渲染了整个黑暗。
就像人的一生,污点无法抹去。
人心不是黑白那样简单,是多彩的,有红有黑,还有灰色。
47岁的张家辉问顶影帝的感言,要一张彩色的照片,恐怕也是想让自己像饰演过的角色一样,复杂多彩罢了。
从警十七年之久的王伟业(吴彦祖 饰),因为童年和家庭的原因,内心极度不安幻觉幻听的他同时秉持着绝对的正义感,以致于其工作中太执着,和同事合不来,换过多个警队的他被派往医院急诊室驻守。
某个夜晚,王伟业为某个急需稀有血型的重伤患者输血,谁知对方是作恶多端的银行抢劫团伙鬼王党的头目韩江(张家辉 饰)。
伟业因此受到同事的谴责,而不久后韩江还偷偷溜走,旋即率领同伙犯下滔天大案,伟业的同事更在交火中火焚而亡。
韩江因为分赃问题和同伙交战,坠下山崖。
伟业的精神状况愈加令人堪忧,他拒绝接受心理辅导,宛如鬼魅一般执着地追踪韩江的同伙。
伟业制造假象引发抢劫团伙内讧,即将大功告成时不幸被对方发现,对方更有警察内应,局势急转直下……“救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人心总纳一点黑。
”一场拆迁引发的悲剧。
当年,老百姓就拆迁问题与警察对峙,王伟业父亲将点燃的酒精炉扔向警察被其挡开,结果泼到王父身上,旁边众人都没上前营救,王父被烧死。
王伟业为了报仇,将汽油倒进警察家中后点燃,然后锁上外门。
警察跑到窗前呼救时被窜出的火焰烧死,警察母亲幸免于难。
楼下的王伟业目睹了警察被烧死的全过程,从此心里埋下心魔。
王父生前一直教育王伟业做人要正,长大后王伟业从警,并一直照顾警察母亲,希望以此安慰自己,但心魔一直困扰着他。
最后王伟业从失火的车中救出陈志斌,自己被烧死,实现了自我救赎。
最后王伟业和很多路人帮卖橘子老婆婆捡橘子的片段告诉我们要守望互助,如果当时王父被烧时众人能上前营救,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王伟业制造假象引发抢劫团伙内讧的桥段挺有意思的。
吴彦祖是绝对主角,张家辉只是配角,开场30分钟韩江就从一个小土坡上跌下去摔死了,之后都是以王伟业的心魔身份出场,因为韩江长得和误烧王父的警察一模一样。
塞钥匙孔、泼红油漆对付不肯搬迁的居民,拆迁引发的矛盾着实不小,香港内地都一样。
其实比预想的好一些,大约是预告片太预告的原因。
倒是有点新意,当然这新意仅对于林超贤老师自己而言,于林一贯的歇斯底里外杂糅了些元素,又鬼片又精分悬疑的,树林里的戏又有些像神探,当然归根结底内里还是林超贤的东西,即人人比惨,每个人都走投无路,咬牙切齿,穷凶极恶。
作为一个喜欢人人入绝境、个个冚家铲的导演,林超贤老师总是活在失控的边缘,这一部大抵还算是控制的好的,虽然还是穷凶极恶,但好歹故事总在推进,好歹演员可靠,好歹活儿算细,可惜,结尾还是着了相。
一副毁天灭地的模样,从何而来呢?
林的另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堆砌动机,故事太满,《激战》里两位上拳场要无数理由,《魔警》里的王伟业更是忽而精神病,忽而老父童年阴影,忽而强拆,忽而犯罪赎罪,最离谱的则是两人同相,满满当当的都是不可信的理由,糊墙纸一般层层堆叠悲惨,而这么多悲惨集于一身,也只有林超贤会把它拍成警匪片,换做别人来拍,大抵会是一部梵高传记吧。
难怪王伟业会画画呢。
不明白豆瓣上分数为什么这么低,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情节上环环相扣,火这条线索贯穿影片始终。
结尾王伟业终于完成了心灵上的救赎,可也难逃命运的惩罚。
最后捡橙子那段是整部电影的唯一一抹亮色,忍不住湿润了眼角,如果时间能停留在这一刻,如果王伟业能不想着如何消灭心中的恶,而只是使心中善最大化,那么一切都会不一样了吧……结尾处“人心总纳一点黑”是点睛之笔谁的心里没点邪恶的念头呢?
不应该为这个谴责自己,也不该那么完美主义,相反,应该看重善良的一面。
张德芬说过,要完全消灭黑暗的不可能的,唯一的方法,是带光进来。
大概人心也是一样吧
心理有问题的不能做警察··
一惊一乍的配乐wqnmlgb,张家辉戏份好少
门徒2
我不知道片子拍得是有多急,感觉是完全赶制出来的,分镜很混乱,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根本就没多少素材可以用来剪辑。叙事也充满仓促,完全没有说服力。吴彦祖已经连续出演了好几部有概念但执行力远远不够达标的电影了,很可惜。
评分绝对不应该这么低。林超贤+张家辉影片质量保证。吴彦祖这是要冲击明年金像影帝的节奏啊。这算是这几年看过的最玄乎的警匪这故事和徐峥的催眠大师差不多了,看的心里头一阵压抑。本片也有力的证明了,不管安志杰同学在警匪片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是一定会黑化的。
让鬼王帮内讧挖掘人性,可惜情节太模式化,这让吴彦祖的主角一度失去角色的能动性。张家辉的角色为了制造意外感,基本上已经沦为符号,而那群警察在结局之前也基本上等同于可有可无的符号,这些角色的存在都只是为了在剧情上制造意外反转,这个剧本就是编剧用类型片制造法写剧本的反面教材。★★
不要想太多
祖哥。。漏。。漏捡两个橙子啊。。强迫症已冲进银幕。。
没有悬疑片该有的悬和疑,却在装神弄鬼的故弄玄虚!节奏拖沓、剧情凌乱。失望!
我以前说过,一部好片子就是要满足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故事,把众口难调也满足了,便经典了。这部片子显然没有做到。那些需要被取悦的观众并不买账,而耐心去读导演的故事的观众,大概也会有一大部分会因为自始至终的阴暗,而感到沉闷与失望。魔警,其实是警察的心魔,追求纯白,也坠入深黑
小祖祖这千般木讷万种呆萌,使出吃奶的劲也够不上张家辉的淡然一笑啊,想拿影帝接班我看要等到下世纪再嬉戏……
思漩挺好看的
前面还好 后面吹牛逼呢?
蛋妞儿演技帅爆啊!张家辉就是个跑龙套的嘛!为什么有心里疾病的人要画的跟吸毒的一样?!化妆师下岗!!!
我应该是少有的对吴和张都比较无感的人,但他们在这部片里演的确实好,这部片看完之后,我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这片可是在国内上映过的。林超贤后台好硬!暴力、血腥、走私、抢劫、轮奸……顿时想要为之点赞加油的,快多整点这种片上大荧幕吧!国内上映的片都太单一了。
挺悲的一个故事,其实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无论如何,当故事变成神经病以后,剧情的硬伤也少了。 气氛真的不够魔阿
这样的类型片可以在国内院线上映特别了不起。大明星和警匪故事,都只是商业外衣;才开场,导演的独立精神和试验口味便暴露无遗,并贯穿始终。偶像总喜欢挑战自己的演技派可能性,男神不例外,下个颁奖季必有斩获。总之,这是一个需要到仙岳医院看医生的警察的故事,相当压抑和阴暗,慎入!
比较一般
渣渣辉主演,四年后偶然在家里电视上看,感觉还挺好看的。黑色气氛一以贯之,张家辉吴彦祖眼神交汇邪恶和魔怔。导演居然是林超贤,果然在进步。
个人认为,有点过头。不喜欢这种精神分裂、双重人格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