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
กระเบนราหู,幻海异色(港),边境幻梦(台),偷换人生,曼塔射线,Manta Ray,Kraben Rahu
导演:普蒂邦·阿朗潘
主演:万洛普·朗卡嘉德,Aphisit Hama,Rasmee Wayrana,Kamjorn Sankwan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泰语年份:2018
简介:在泰国沿海村庄,大批罗兴亚难民淹死在海边。一位青年渔夫在丛林中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男子,他将这个陌生人救回家中。被救的男子一言不发,渔夫给他起名叫通猜。两个男人开始一起生活,并慢慢在彼此之间产生了无言的牵系。渔夫用来吸引蝠鲼(又称“魔鬼鱼”)的闪亮宝石,象征着他们的友情。一天晚上,渔夫登上渔船出海打渔,再也没有回..详细 >
好电影,不分国界。文艺手法,因国界不同,而又异曲同工,韩国的洪尚秀,香港的王家卫,大陆的毕赣,台湾的侯孝贤,都是直击灵魂。
邦哥的门生快赶上老塔了……密林幽深神秘氛围+身份互换达成的二段式+未及点破的暧昧同性情感均沿袭阿彼察邦,寓意化的难民现实题材嵌入,霓虹风格较违和;摄影和声效都很不错。
第一次看泰国神秘主义,看不懂
如果多点背景了解的话,对电影也会多点熟悉。但前半段太闷了,毕竟本来台词就少,后半段有了冲突后好点,优点在于导演对氛围的营造,但篇幅稍长一点,如果可以删减浓缩的话也许会更好。主题上,应该还是关于身份的迷失与认同。整体来说,还是不喜欢。2.5
正是此类电影的存在,给人以“阿彼察邦其实挺好模仿”的错觉。
影像及音樂美極,但可能作為導演的第一部片,敘事有很多可以捨棄的地方,喜愛房間的光與森林光波。
20190624上海大光明电影院/20190630广西南宁新民族影城。
出奇得好看
实在是受不了南亚这种玄乎其玄的电影了。
横躺的难民尸体和遍地的鱼,俯身倾听大地?吃药,无声,大工厂工作的妻子和海军跑了,36.00虚空的厂房,“这片树林到处都是尸体…月圆之时,宝石闪闪发光…太渗人了”,巨型蝠鲼会被宝石吸引,躲避风暴。45.32从水中跳出,鱼类的呻吟和呼吸法。50.52梦境海底-近乎溺水的体验(流动,交换?),主角被海水冲走成为失踪者。挖出来的儿童面具?57.00脚和水底幽灵灯光,森林和霓虹灯(黑色电影)的结合。但是环境议题在哪里
魔鬼鱼真美啊
热带迷幻,前一个小时神作,只是后面不知道该怎么收了。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台词极少用镜头讲故事的电影了。身份置换,也终究无法代替或者成为其中一员。俯下身倾听大地的声音,那些五彩闪耀的宝石即将破茧而出,终投身大海,吸引成群的蝠鲼。
工整的隐喻,迷幻的视听语言,但是身为观众很难get到导演所要表达的情绪。
6.7 东南亚,是不是依然神秘主义来支撑作者电影了?而且模仿痕迹越来越重
对人的观感和耐心是种挑战,人声哼鸣前期是噪音,结尾是解脱。风格独特,意识流
隐喻做的很好,被猎杀的海洋生物幻化成人类的样子,漂流到一片满地宝石的森林里,忘记了语言和呼吸的方式,加上主角社会底层的身份和适当的情节留白,导演将环保和屁民的主题做起很高明,视听风格是阿彼察邦式的,但是加入了迷幻装置艺术的东西,一度还有一股腐气,如果后半段的情节可以再连贯一点,可能会更好。
都到这份上了为什么不直接拍成同志电影。敢情最后那么长的念经时间是在为化鱼吟唱施法啊。
还是有点小惊喜的,美术和音效很出众,影像形式的触点我也能get到,看得出导演想用纯粹的镜头语言去叙事,但不是很成功,这方面活着的导演还没人能超过林奇。看前搜了许多罗兴亚人的资料预习,只能说导演太博爱了吧,把全东南亚都痛恨的民族写成这样。
摄影美,感觉上很阿彼察邦
意识流,图像符号,台词极简,缓慢沉闷。捡到一个身份不明垂死的男人,男人之间暧昧的关系,想到了蔡明亮的《黑眼圈》。迷途,失语,语焉不详却苦难重重的过往。同为异乡人,是身份更低一层的难民。暗喻太多,难以消化。一个外人被救,在平静的小渔村里生活,一度接近了正常人。当同伴无故失踪,前妻不期而至,他就要取而代之的成为新的男主人。霓虹灯闪烁的柔美,不过是黄粱一梦,自己终是无根的过客。取名蝠鲼,片中也只是寥寥带过,外形看起来庞大恐怖,实际上却是很温顺的鱼类。大概以此指代边缘化人群,还有难民的融合和身份认知问题。泰国文艺片,不了解当地罗兴亚难民的历史,看着有点缥缈。